虎嗅网
虎嗅是一个聚焦科技与创新的资讯平台,致力于为一切热爱思考与发现的用户,提供有效率的信息服务。内容包含前沿科技、汽车、消费、商业、医疗、健康、社会文化、金融财经、出海、国际热点、游戏、娱乐、3C数码、书影音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 (ID:nbdnews),编辑:陈柯名文多盖源源,作者:每经记者,原文标题:《不到进口一半!国产九价HPV疫苗定价来了,单支499元》 7月8日,首个国产九价HPV疫苗公布定价。 据万泰生物(SH603392)消息,该公司旗下的“馨可宁9”定价499元/支,定价约为进口九价HPV疫苗的40%。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每支499元的定价大幅拉低了九价HPV疫苗价格。 与此同时,国产HPV疫苗企业中,还有沃森生物(SZ300142)、康乐卫士(BJ 833575)、瑞科生物(HK02179)等公司的产品正排队上市。这意味着,九价疫苗的价格竞争或许刚刚开始。 二剂次接种费用约998元 7月8日,万泰生物公开旗下“馨可宁9”的定价为499元/支。另一边,按照目前公布的市场价格,默沙东旗下的进口九价HPV疫苗价格约为1318元/支。 据万泰生物九价疫苗此前获批的接种程序——其九价HPV疫苗适用于9~45岁女性。其中9~17岁的女性可采用二剂次接种程序,即费用约998元,18~45岁的女性可采用三剂次接种程序,费用约为1497元。 而默沙东九价疫苗同样适用于9~45岁的女性,其中9~14岁者可采用二剂次接种程序,15~45岁者采用三剂次接种程序。9~14岁者接种费用约为2636元,15~45岁者接种费用约为3954元。 万泰生物方面介绍,公司旗下的国产九价疫苗是唯一获批的“9~17岁两针法HPV疫苗”,或许可以显著提高接种依从性,进而提高疫苗接种率从而及时建立免疫屏障。 同时,针对外界关注的疫苗保护率问题,公司方面提到,九价HPV疫苗对相关持续感染的保护率超过98%。根据2023年7月在《柳叶刀·感染病学》上发表的头对头研究结果,国产九价HPV疫苗在免疫应答和安全性上不输于进口产品。 九价疫苗价格战或刚刚开始 虽然万泰生物成为首个国产九价HPV疫苗的拥有者。但无论国内外厂家,都需要直面HPV疫苗接种高峰已经过去的现实。 因此,上市只是国产疫苗参与竞争的第一步。在价格、营销、“出海”等维度,国产疫苗和进口产品势必展开一番较量。 此前,默沙东旗下九价HPV疫苗先后通过扩龄、降低接种剂次、获批男性接种等方式尽可能地占领先发优势。而万泰生物九价疫苗除了祭出价格优势外,在“出海”、男性接种等方面也试图发力。 万泰生物在8日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写道,公司正在全力推进九价HPV疫苗WHO PQ(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认证进程,依托公司二价HPV疫苗已取得的国际化成果(已在海外获得20多个国家的市场准入,并被纳入8个国家的免疫规划项目)和公司构建的全球化网络,万泰生物有信心将以更快的速度推动九价HPV疫苗的海外准入及拓展。 公司还表示,截至目前,我国9~45岁女性有3亿人次,未接种HPV疫苗的比例高达70%至80%。这一表态的背后,或是万泰生物认为国内企业在挖掘HPV疫苗存量市场中还大有可为。 但也需要注意到,除了进口产品的先发优势外,沃森生物、康乐卫士、瑞科生物等其他国产HPV疫苗企业也在摩拳擦掌,产品正排队上市。九价疫苗的价格竞争,或许只是由万泰生物刚刚开了个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联社AI daily (ID:gh_f7653dea6e99),作者:卞纯 随着硅谷的人工智能(AI)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各科技巨头间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 据媒体周一报道,苹果公司人工智能模型负责人庞若鸣(Ruoming Pang)即将离职,加入Meta。 报道称,为了吸引庞若鸣加入,Meta向其提供了高达数千万美元的年薪。 这是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最新挖来的一员AI大将,将加入其新成立的AI超级智能部门。庞若鸣将为Meta带来设计小型、设备端人工智能模型的专业知识。 据悉,庞若鸣于2021年从Alphabet离职并加入苹果,领导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该团队约有100人,主要负责开发支持苹果设备上“Apple Intelligence”及其它AI功能的核心基础模型。 不过,苹果的人工智能模型并没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其性能远不如OpenAI、Anthropic甚至Meta所提供的大模型。 近日有报道称,苹果正考虑使用Anthropic或OpenAI的AI技术来驱动新版Siri。此举可能标志着苹果在AI战略上的重大转向,意味着该公司可能将放弃目前依赖的自研大模型。 庞若鸣的离职可能会加剧苹果人工智能部门的困境。 过去几个月,Meta从其它硅谷科技公司高薪挖来了众多的AI人才,这些公司包括Google DeepMind、OpenAI和Safe Superintelligence。 Meta周一还宣布聘请了OpenAI研究员Yuanzhi Li和曾在Anthropic参与Claude项目的Anton Bakhtin。 据了解,在过去两周内,Meta已经从OpenAI挖走了将近10人,此举激怒了OpenAI领导层并促使OpenAI迅速采取重新调整薪酬等方式以留住顶尖人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客Doc,作者:刀客doc,原文标题:《B站要做播客了?聊聊我对播客营销价值的几点看法》,头图来自:AI生成 昨天,根据tech星球的报道,B站正发力视频播客业务,即将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内部人士称,“公司今年暑期将大力挖角播客创作者”。 确实,播客的“视频化”趋势正在提速。Morning Consult在2024年8月有一个调查,42%的美国成年人更喜欢带视频的播客,而2022年这一比例只有 32%。 YouTube先抢占先机。2025年3月,YouTube 官方博客宣布月播客活跃观众突破10亿,并开始内测可动态插入的主播口播广告位,Shorts流量也将反哺长节目。 Spotify也在追赶。今年 2 月更新的 Partner Program 宣布向符合条件的创作者开放视频分成,并为 Premium 会员提供无广告体验,意在通过更优 CPM 挽留头部节目 。不过就受众规模和发现机制而言,YouTube 依旧握有先手优势。 视频播客还是播客吗? 我认为是。播客的本质在于用长时段、声音驱动的对话建立陪伴感和思考深度——无论画面是否出现,这种以音为核的体验从未改变。视频的加入,只是在保留声音主体的前提下,为内容添加表情与场景,让信任累积更立体,而“声音先行、观点为本”的核心依旧如初。 在互联网巨头的推动下,播客的发展极为迅速。过去半年,我就被好几个做营销的朋友问到:“播客是不是下一块必须抢的流量洼地?” 提问者的阵容很有意思:做DTC品牌、上市银行的数字营销部、还有一个老牌 4A。我发现很多人蠢蠢欲动,又有些犹豫,似乎看不清播客这种媒介形式的价值和雷区,我今天就聊一聊我的观察。 一、播客是一种慢媒介 去年 12 月在北京参加的一场播客沙龙。谈及播客的营销模式,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播客的营销是一种慢传播。 我用“慢传播”这个表述,因为在音频的世界里,播客天然是一种“慢媒介”。 这些领域的购买流程通常包括信息收集、方案比较和内部决策,需要更深入、更系统的内容来支持受众的理性判断。而播客凭借长格式讨论和专业访谈,能够逐步解答受众的疑问、传递信任和建立权威,从而有效推动复杂决策的推进。 一档节目往往动辄二三十分钟甚至数小时,这是一种非常线性,且难以加速或者效果的收听,传播因此呈现出“滴灌”逻辑:受众的破圈依赖口碑与兴趣社群的层层破圈,而不是一次算法推荐的爆破式扩散。 速度慢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商业规模化的天花板更高却更远。 相比短视频平台上“点击—曝光—转化”一气呵成的漏斗,播客的商业转化更像一条曲折的辩证曲线:忠诚度高、信任度强,但人群基数扩张缓慢。 广告库存因此显得稀缺且分散,CTR 不会瞬时攀高,ROI 也得拉长观察周期。对于追求季度业绩的甲方或要讲故事的资本而言,这种“慢热”就意味着无法在短时间内堆出足够可观的 GMV 或 CPV,难以用规模化速成来佐证商业模型的爆发力。 所以,播客能养出深度的品牌资产,它更适合那些愿意陪着用户一起慢慢成长的产品——耐消品、订阅服务、知识付费——而不适合夹着促销倒计时的快消攻势。 在我观察中,金融理财、B2B产品和服务、教育培训和健康保健等“高客单-长决策”行业最倾向于采用播客营销。 二、播客的价值是深度信任,和B站有相同的生态位 我们尝试进入两个场景: 场景一:你打开一档播客节目,主播花了30分钟讲“消费主义如何渗透我们日常生活”,中间引用了鲍德里亚、讲了自己购物成瘾的经历,还加上了一段听众来信。这时候你一边听,一边思考:我是不是也有类似经历?主播的观点有没有道理? 场景二:而同一时间,你对这位主播已经听了好几期,熟悉她的语气、背景音乐、片头语,甚至认同她“有点拧巴但真诚”的人设。哪怕你今天没太认真听,但一听到她推荐某个消费品牌,你可能就会试一试。 两个不同的场景背后是两条不同的说服路径。这里面有一个理论——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的态度改变取决于信息加工深度:当一个人具备高动机和能力时(如场景一),会通过中心路径深入分析信息内容,产生持久且理性的态度改变; 反之像场景二,则会依赖边缘路径,受信源吸引力、情感共鸣等外围线索影响,形成短暂且易变的态度。 两条路径并非割裂——同一情境下可能并存,但主导路径由受众的认知投入程度决定,而这一程度又受议题相关性、注意力分散度等因素调节。 播客的说服力,恰恰就是这两条路径叠加的结果。它既能抓住那些愿意深度思考的人,也不放过那些只是情感上“沦陷”的听众。这就是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在播客中的真实演绎。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告诉我们:受众在面对信息时会自动权衡投入产出,如果内容复杂度高到值得思考,他们会进入中心路径; 如果信息量不足以激起深度加工,或者注意力被其他刺激分走,就会走外围路径,靠情绪线索、社交背书或权威标签迅速判断。 了解了这个理论,我们就能理解很多APP的营销价值。 比如公众号是最接近“中心路径”的平台之一。用户点进一篇长文,愿意花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认真读完,表明他们已经在认知上进入深度加工状态。 同样是图文,微博和小红书则是一个“外围路径”更明显的平台。信息节奏极快,外围线索非常“软”,主要是社交认同+氛围感渲染。 微博用户更容易被热搜、名人转发、情绪话术、表情包吸引,小红书的社区语境也强调“真实”、“推荐”、“我试过”,这些都是外围线索。 播客两条路径经常叠加使用。因为音频节奏慢、内容结构长,容易激发听众跟随主播逻辑深入思考,是中心路径的好土壤;另一方面,声音本身具有人格和陪伴感,主播语气、语音识别、熟悉感极容易触发外围路径信任。所以播客的说服力往往是“双轨叠加”的——先靠信任打动,再靠内容说服。 其实B站也是这种双线并行的平台。B站与播客几乎肩并肩地占据了营销漏斗的腰部:在用户已经完成“被看见”但尚未“下单”的空档,品牌最需要的是把零星好奇转化为持续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叠加信任。 B站靠的是丰富的画面叙事、弹幕共创和二次创作氛围,让用户在视觉冲击和社群互动中逐步认同内容背后的价值。 播客则以长音频、对谈与故事化叙事,为品牌注入“陪伴式可信度”,用声音建立一种一对一的私密连接。 他俩共同的作用在于把原本分散的注意力“黏”在品牌身上,为后续搜索与电商场景蓄积转化动能,让购买不再是一次冲动,而是自然水到渠成的决定。 从这个角度看:深度信任用于深耕品牌与受众的长期价值,浅度信任则在快速吸引与短期转化方面更为高效。 三、更像是公关媒介,不是广告媒介 当然,播客虽有建立深度信任的优势,但这一“慢媒介”无法独立支撑品牌各阶段的不同需求,对品牌营销需求的适配性不高。 孵化期:新品牌需要快速验证概念和市场需求,短视频和社交广告能带来即时反馈,并帮助打造初始声量;播客凭借慢速累积的信任,在这一阶段难以提供足够的流量和用户洞察。 成长期:品牌进入放量期,需借由密集曝光推动销售增长。此时,高频次的短视频投放和信息流广告能够迅速触达海量潜在用户,而播客虽能加深忠诚度,却无法单打独斗解决转化瓶颈。 成熟期:当品牌已有稳定客群和足够认知后,可利用播客深化品牌故事和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复购率和口碑声量。此时,播客与其他渠道协同,既可维护老客户,也能催生创新玩法。 简单来讲,播客仅能在品牌策略成熟期发挥最大价值,而非在引爆销量的成长期承担主要作用。它更像是一种长线布局,适合作为品牌声誉和深度链接的辅助工具。 所以我的观点是:播客从营销属性上,更像是一个公关媒介,不是广告媒介。 因为公关媒介的核心作用是塑造品牌形象和讲述品牌故事,与核心受众建立深度情感联系。播客能够很好满足这些需求。 相比之下,广告媒介追求高频曝光和即时响应,擅长制造短期转化,但难以深入触达用户内心层面。 因此,品牌应把播客视为构建声誉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定期连载、深度访谈和幕后揭秘,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品牌理念,而非简单地把它当成效果广告的延伸。 我接触的一些科技和商业播客,他们对接都是公关公司以及企业的公关部门,较少有广告部的合作。但是这其实也限制了播客商业化的发展,相比广告,公关的天花板很低。 一个企业一年的公关费可能比不上市场部做一个大会的预算多。分享一个数据:全球的公关市场规模是100多个亿美元,广告市场的规模今年突破了1万亿美元。 四、一些建议 最后,给一些想要做播客的品牌一些建议吧。 将播客视为“信任工程”,更适合做长期语境建设。它适合支持品牌的深层战略,如品类教育、品牌理念重塑、B2B信任构建等场景,而不是直接拉动销售的高频渠道。 品牌应摒弃“CPC/CPM视角”,转而围绕“品牌认知沉淀”与“受众心智建立”来评估播客价值。 对于那些愿意陪用户慢慢成长的品牌,播客是天然阵地。 另外,在植入上,我们见惯了在短视频里的植入,但是这不太适合播客。 选题与内容共创才是正法,将合作内容打磨成具有品牌调性的“共建栏目”或“品牌专题”。不过这意味着品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门槛更高了。 播客可以当成内容母体,不是传播终点。一档优质播客节目,完全可以作为多平台内容的“母素材”进行系统拆分与再分发。60分钟访谈可衍生为B站、抖音短视频、小红书图文干货、公众号长文、微博话题金句、知乎专业问答。这种内容生态打法不仅提高ROI,也能最大化播客中沉淀下来的情绪价值与专业洞察。品牌内容团队应把播客纳入内容资产体系,而非单点投放。 所以,播客是不是下一个“流量收割机”呢? 我认为:它更像一场马拉松。音频、视频、直播的边界不断模糊,平台规则也随时可能重写,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在碎片化的世界里抽出半小时听一段真诚对谈,播客就有存在的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客Doc,作者:刀客doc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编辑:L,作者:阿勃 我有个一起“开黑”打游戏的队友,曾经在成都的腾讯游戏天美工作室群——《王者荣耀》诞生的地方工作,后来跳槽到某个一线城市大厂。 有次我们聊到最喜欢的地方,我问他:“离开成都,是不是因为对那里不太满意?”朋友马上表示了否定,他说:“离开之后才发现成都太好了。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回去。” 古语云“少不入川”,但今天,越来越多年轻人和年轻产业正在涌入成都,游戏公司也一样。 根据智联招聘2025年3月发布的第三期《2025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在网络游戏行业招聘top 10城市榜单中,成都的职位数占比位列第一。 而《黑神话:悟空》爆火之后,那些最受关注的国产单机游戏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制作方来自成都。 今年,游戏圈内流传的说法是:成都已经是中国的单机游戏之都。 “村里的高才生”,三分之一来自成都 首月2000万份销量,接连斩获国内外游戏大奖,《黑神话:悟空》显然是中国游戏走向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一块里程碑,它被戏称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随着《黑神话:悟空》的出圈,人们开始留意“村里的下一个大学生”。游戏媒体GameLook(游戏大观)盘点了30款值得关注的国产单机游戏,竟然有9款来自成都,远超广州(3款)、北京(2款)。 这9款游戏中,《代号:锦衣卫》《猿公剑:白猿觉醒》《明末:渊虚之羽》的气质和《黑神话:悟空》最相近。《代号:锦衣卫》主打武侠,强调复杂多变、见招拆招的打斗;《猿公剑:白猿觉醒》《明末:渊虚之羽》除了同样亮眼的动作系统,还有巴蜀文化、志怪文学的元素。 成都的游戏工作室的野心也不止于国风题材。由神织科技开发、今年3月上市的《无限机兵》是二次元动漫画风与后启示录科幻故事的结合,目前在游戏平台Steam上的评测等级为“特别好评”。 蛇夫座-日蚀边缘工作室研发的《湮灭之潮》,灵感来自亚瑟王传说,告诉大家“中国人也能讲好西方神话”,被戏称为“村里的第一个留学生”。 成都游戏产业的崛起并非无迹可寻。公开报道显示,早在2003年,成都就已明确表态力推游戏产业。同一年,四川大学就开设了“游戏软件系”,比中国传媒大学招收游戏设计方向专业学生的时间(2004年)更早。 如果你问Gemini、DeepSeek或者Kimi,它们都会告诉你后者是“中国高校首创”,但这并不准确。 成都早早布局孵化游戏产业和游戏人才,游戏业迎来了快速扩张的十年,手机游戏公司一度有上千家。 tap4fun就是这股浪潮的代表,他们最初只是一家承接技术外包业务、租民房办公的小公司,靠团队自学转型做手机游戏。2012年,他们的两款游戏《银河帝国》《王者帝国》登上了苹果App Store美国区和中国区畅销榜第一名,力压《愤怒的小鸟》,一时风头无两。 CEO徐子瞻后来回忆:“看到这个排行榜的时候,有种我们是腾讯的感觉。” 文化氛围与生活环境缺一不可 游戏行业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 比如上海时髦、“懂内容”,因为“四小龙”——米哈游、莉莉丝游戏、叠纸游戏和鹰角网络而成为二次元游戏重镇;广州低调务实,不爱搞大作,用轻体量的小游戏抢占下沉市场,“闷声发大财”。 一线城市游戏大厂的共同特点,是重视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这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狂飙突进的结果。 追逐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好的用户数据、驱动营收业绩和股价的增长,是它们的本能。新游戏立项时,负责人经常被诘问:“你这个产品,能不能成为下一个《王者荣耀》或《原神》?” 市场规模较小,研发成本却不低的单机游戏项目,便躲在二线城市悄悄发力。成都有着单机游戏制作的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起步早,底子厚,人才和产业基础好;另一方面,房价和薪酬水平相对一线城市较低,减少了游戏的开发成本。 在开头那段对话中,我还提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回去成都,薪酬水平肯定要下降,这两年成都的游戏公司甚至还在降薪。” 但他坦然表示:“谁没被降薪呢?”相比之下,成都的性价比更被凸显:这里生活成本不高,工作不内卷,丰富的文化资源也能赋能游戏开发,“想好好生活就好好生活,想好好工作就好好工作”。 《瞭望东方周刊》的“最具幸福感城市”论坛举办了18年,成都连续16年入选榜单。在反内卷、反内耗成为流行文化的今天,城市的“宜居性”成了关键的软实力。这些年,游戏的“工业品”和“商品”属性被反复强调,而最近,其“艺术品”属性也开始被正视了。 拥有丰富文艺生活、能较大程度上实现WLB(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城市,显然也是能做出好游戏的城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山上,作者:薛星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苹果决定与欧盟委员会硬刚到底。在被欧盟委员会处以 5 亿欧元罚款的 2 个月后,苹果赶在最后期限前向欧盟普通法院提起上诉,试图捍卫 App Store 的主导权。 苹果向媒体们提供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声明,指责欧盟委员会的罚款“unprecedented”(史无前例),并称欧盟的判决和罚款已经远远超出了法律要求。苹果对外表示,“正如我们的上诉将要表明的那样,欧盟委员会正在规定我们如何运营自己的商店,并强制推行一些对开发者来说令人困惑、对用户不利的商业条款。” 这场纷争的焦点仍然是苹果近年来饱受诟病的“苹果税”。长期以来,苹果一直针对 iOS 系统的应用内付费抽取 15%-30%的佣金。现在,包括“苹果税”在内的软件服务收入已成为苹果增长最为迅猛、毛利率最高的板块,每年贡献超千亿美元的收入。 但这一“税率”正在多地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地区开始调查科技巨头们的市场垄断行为,无论是苹果、谷歌、Meta 还是亚马逊都在各地面临巨额罚款和反垄断诉讼。今年 4 月,欧盟委员会就依据最新生效的《数字市场法案》(Digital Markets Act,缩写 DMA),对苹果及 Meta 分别处以 5 亿欧元和 2 亿欧元的罚款。苹果此次就是针对这笔罚单发起的上诉。 某种程度上,苹果也不得不发起诉讼。如果欧盟这一判决生效,其他国家及地区或将效仿欧盟对苹果展开调查,这将动摇 App Store 的根基。在此之前,苹果已经在美国多地陷入与“苹果税”有关的诉讼及反垄断调查中。即便在中国,苹果也屡次因与微信内打赏及小程序抽成争议,而与腾讯剑拔弩张。 上诉对于苹果也是最为划算的选择——诉讼流程往往持续数年之久,苹果可以尽可能地拖延缴纳罚款的时间,将案件拖入漫长的法庭对峙中。 事实上,去年欧盟委员会就因苹果在流媒体音乐业务中的垄断行为而开出了 18.4 亿美元的罚单,但这笔罚款苹果至今也未缴纳——苹果很快就发起了上诉,要求撤销欧盟委员会的处罚,案件至今尚未开庭。 苹果与欧盟的纷争不会结束 即便多年来“苹果税”在全球各地都饱受争议,但率先对苹果发难的还是欧盟。欧盟也是最早针对科技巨头公司们的垄断地位展开立法监管的地区,早在 2020 年就开始筹划出台 DMA 法案。 但针对“苹果税”的调查展开得更早。2015 年,全球最大的流媒体音乐巨头 Spotify 就开始向欧盟委员会控诉苹果不正当竞争,反对苹果高达 30% 的抽成比例,并在 2019 年正式向欧盟委员会递交诉状。Spotify 创始人 Daniel Ek 多年来不断抨击苹果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称苹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故意挤压其他应用开发者。 Spotify 创始人在正式上诉时发布的公开信 案件审理延宕 7 年之久,直至去年才最终宣判。去年 3 月 4 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对苹果处以 18.4 亿欧元罚款,称苹果在流媒体音乐业务中有垄断行为。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竞争专员 Margrethe Vestager 对外称,苹果 10 年来 “滥用” App Store 在流媒体音乐软件发布方面的优势地位,阻止流媒体音乐软件商告知消费者 “在苹果生态系统以外有其他更便宜” 的付费音乐服务,从而违反了欧盟的反垄断法规。 苹果于判决当天就对外发布反对声明,称欧盟委员会今天公布的决定以竞争之名,“巩固了一家成功欧洲企业在数字音乐市场的领跑者地位。” 彼时这一判决引发市场诸多讨论——倒不是因为欧盟延续了过去一贯对科技巨头们的重罚传统,而是判决下发日期正处于欧盟 DMA 法案正式生效前夜。苹果收到 18.4 亿欧元罚单的 3 天后,DMA 法案正式全面实施。 DMA 法案完全针对科技巨头公司们而设,首批被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均为全球性的平台型公司,包括苹果、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以及字节跳动。DMA 法案的监管力度全球罕有,违规企业最高可被处以全球营业额 10%的罚款,若相关企业继续违反规定,罚款比例可提高至 20%。最严重情况下,欧盟委员会还可强制要求科技巨头出售相关业务。 苹果对欧盟判决的不满还在于,他们已经决定在 DMA 法案生效前变更 App Sotre 政策,认为欧盟此举是为了赶在 DMA 法案正式生效前强制推行判决。 但即便在最新的 DMA 法案下,欧盟也没有放过苹果。过去一年来,苹果在欧盟地区进行了多次调整,比如在欧盟地区放开了对第三方应用商店的限制,允许欧盟用户绕开 App Store 付费等等。 但在欧盟委员会看来,苹果的这些措施仍有碍公平竞争原则。今年 4 月,欧盟再度对苹果处以 5 亿欧元的罚款,理由是苹果违反了 DMA 法案中的“反引导义务”。这是 DMA 法案下开出的首份罚单。 DMA 法案要求数字平台不得限制用户使用其他产品和服务,欧盟认为苹果人为施加了多重限制,试图将用户继续引导至 App Store 体系内,阻止第三方开发者向用户提供有关 App Store 以外的销售和优惠信息。 欧盟委员会对苹果处以 5 亿欧元罚款 苹果在昨日向欧盟普通法院发起上诉。欧盟普通法院是欧盟法律体系中的第二级法院,专门处理涉及欧盟法的相关案件。此前,包括 Google、微软以及苹果与欧盟的多起争议案件均由欧盟普通法院审理。 北京国舜律师事务所林小建律师介绍,欧盟普通法院主要处理涉及欧盟机构行政行为的争议,包括竞争法、贸易、环境等领域案件,拥有对欧盟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的管辖权。作为一审法院,欧盟普通法院侧重于事实审查与法律适用。 这些案件审理流程往往持续多年。林小建律师介绍,普通法院案件通常需要 1-3 年,复杂案件可能延长至 5 年。2019 年,欧盟针对谷歌 AdSense 广告服务处以 14.9 亿欧元罚款后,谷歌就是向欧盟普通法院提起上诉,直至去年才最终宣判,撤销了欧盟委员会的罚款。如若科技巨头们对欧盟普通法院判决不满,仍可继续上诉至欧洲法院(CJEU),再度拉长诉讼周期。 林小建律师表示,苹果与欧盟的诉讼结果将直接影响苹果在全球的反垄断调查,包括巴西、瑞士、土耳其等国均启动了针对苹果的反垄断调查,指控内容与欧盟案件高度相似。欧盟对于苹果 App Store 政策的干预有着标杆意义,可以为中国、巴西等国的监管部门提供可参照的执法模板。 当前,苹果针对欧盟委员会判罚提出的两起上诉都还在受理环节,尚未进入实质审理流程。按照过往类似案件的审理时效来看,这些判决落地或许要到 2030 年前后才可见分晓。 Geradin Partners 的竞争法律师 Tom Smith 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苹果从根本上就非常反感任何试图改变 App Store 的行为。他表示,对于苹果而言,为了扰乱和延缓更开放的应用生态系统发展,花几百万美元的法律费用完全值得,这是一个每年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市场。 “苹果税”还能持续多久? 苹果已故创始人乔布斯在 2008 年推出 App Store 时,或许不会意识到他将借此催生出一个比智能手机庞大数百倍的移动互联网市场。 乔布斯最早甚至拒绝对外开放 App Store,他认为第三方应用将会破坏 iPhone 的用户体验。苹果为 App Store 定下的 30%抽佣比例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论证过程,只是由于最早实体软件的线下分销比例大致在 40%至 50%之间,他们借此选取了一个更便宜的 30%比例。 彭博社评价称,对于早期的应用开发者们而言,苹果定下的 30%税率在当时看来算是一个公平的交易。没有苹果提供的硬件、软件以及开发工具、支付手段乃至平台投资等等,当前繁荣的移动互联网经济几乎就不会存在。 苹果提供的购买流程也足够快捷和优雅,用户只需在手机屏幕上轻点一下就可以完成应用内付费,开发者无需自建支付流程、也无需考虑全球地区差异。 数十年之后,这些应用开发者们自身也逐渐成长为一个个巨头公司,当下你几乎耳熟能详的中国互联网大公司们都建立在手机中一个个 App 之上,无论是阿里、腾讯还是字节跳动。 本质上,以 App Store 为代表的应用商店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消费者无需再度教育,第三方支付手段也足够发达,甚至开发者们自己就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应用分发和支付生态,苹果顽固坚持的 30%抽佣比例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过去数年,不断有政府监管机构、行业巨头乃至中小开发者们开始反对“苹果税”。从欧盟委员会至美国司法部,从游戏公司 Epic Games 到流媒体巨头 Spotify,乃至国内腾讯围绕着微信小程序与苹果的争议,都在冲击着苹果的生态基础。 苹果固然不愿意就此舍弃这份收益。过去几年,包括第三方抽佣在内的服务收入已经超越硬件收入成为苹果最重要的增长来源,且利润率常年居于 70%以上,堪称苹果的“印钞机”。今年第一季度,苹果服务收入达 2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毛利率攀升至 75.7%,以三分之一的收入占比贡献了公司近 45%的毛利润。 苹果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 在各地监管机构加强对科技巨头们的反垄断调查之后,苹果也不得不对 App Store 做出改变,但改变往往是被迫进行。比如欧盟地区已经放开了第三方应用商店,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数地区用户仍只能在 App Store 内下载应用。又或者由于 Epic Games 的诉讼,苹果不得不在今年放开了美国地区的第三方支付,但这一改变仍只局限在美国地区。 即便在中国,“苹果税”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对声浪。2021 年,一名中国消费者金某将苹果公司告上法庭,诉讼内容涉及 “苹果税” 收取过高以及支付方式唯一涉嫌垄断。去年 5 月,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一审判决原告败诉。林小建律师表示,尽管金某诉苹果税的案件以败诉告终,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已经裁定苹果在中国市场具有支配地位,这一司法过程为后续的监管行动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他表示,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反垄断法》以及《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强化了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力度,明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及限制竞争行为。苹果 App Store 所施行的 30%高抽成比例、封闭的支付系统以及限制第三方渠道等措施,极有可能被认定为附加了不合理的交易条件,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 很长一段时间内,苹果都在试图对外强调他们为建立 App Store 生态做出的努力,试图让公众认可“苹果税”的正当性。当这一策略越来越不被开发者和监管部门认可后,苹果开始强调 App Store 相较于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安全性。 5 月 27 日,苹果最新对外发布的一封关于 App Store 的新闻稿中强调,过去 5 年 App Store 累计阻止了超过 90 亿美元的欺诈交易。苹果称,仅在 2024 年他们就阻止了超过 20 亿美元的欺诈交易,并拦截了近 200 万次的高风险 app 申请。 但也不要以为那些执着于反对“苹果税”的科技公司们就是正义的那方。比如腾讯一直拒绝苹果对 iOS 系统内的微信小游戏抽成,但同时,腾讯针对安卓系统内的微信小游戏一直抽取 30%到 40%不等的佣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山上,作者:山上
同样是种大豆,为什么中俄一江之隔,产量却能差近一倍呢?今天这一期就来讲讲在远东,大豆要怎么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集智俱乐部 (ID:swarma_org),作者:李叶叶 导语 在社交媒体时代,社会网络分析已成为学术界和公众视野中的显学。社会网络分析不仅广泛应用于组织行为、创新扩散、犯罪预警与疫情追踪等领域,更在物理学、流行病学、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引发热烈关注。尽管“社交网络”概念深入人心,关于“网络理论”本身的理解仍存在诸多困惑:什么是网络理论?它有何独特之处?我们又该如何在网络研究中构建新的理论? 为回应这些核心问题,Stephen P.Borgatti与Daniel S.Halgin在《Organization Science》发表的论文《On Network Theory》对“网络理论”(network theory)的概念边界、核心结构与推理机制进行了系统阐释。 关键词:网络理论,网络的理论,弱关系,结构洞,流模型,联结模型 论文题目:On Network Theory 论文地址:https://pubsonline.informs.org/doi/epdf/10.1287/orsc.1100.0641 一、什么是网络? ——从节点与关系看社会结构的构建逻辑 网络由一组节点(nodes)与一组关系(ties)组成。节点可以是个体、组织,甚至国家;关系则指将节点连接起来的某种特定联系,例如“友谊”、“工作沟通”或“信息传递”。这些关系通过连接节点形成路径,关系的模式构成了网络结构。个体在这一结构中的位置则影响其所能获得的资源与机会。因此,社会网络理论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结构决定位置,位置影响行为。 1、网络是被研究问题定义的,而非“自然存在” 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事实是:网络并非自然存在的,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构建出来的分析框架。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研究哪些节点?换句话说,如何划定网络的边界? Borgatti指出,这一边界问题常因网络与“群体”的混淆而变得复杂。群体强调边界感与身份区分。而网络强调的是关系连接的模式,其边界往往是人为定义的。例如,若研究组织中沟通网络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者可能选择“所有正式员工之间的沟通关系”作为网络构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外部沟通不重要,只是当前的研究目的决定了关注范围。 2、网络不等于“连通”:也可以是“断裂”的 在许多人的直觉中,网络应该是一个“连通”的整体,但网络并不一定是连通的。如图1所示,一个网络可能包含多个“断裂”的部分,其中一些节点之间无法通过路径相互抵达。虽然这可能违背我们对网络的常识认知,但却对研究网络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举例而言,在研究新生入学后形成的友谊网络时,最初每个新生都互不相识,网络呈现“极度断裂”状态。随着社交互动增多,网络开始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可以连通所有节点的网络。这种视角强调的是网络结构如何在时间维度上演进,而非是否本来就存在。 3、关系的类型:状态型与事件型 进一步来看,不同的关系类型决定了网络的结构含义。作者将网络关系分为两类: 状态型关系(State-type ties):持续存在、有延展性的联系。例如亲属关系、朋友、上下级关系、认知认同或情感偏好(如“喜欢某人”)。这类关系可被赋予强度、持续时间等维度。 事件型关系(Event-type ties):发生在具体时间点、可计数的互动行为。例如发送邮件、打电话、交易行为等。这类关系可以通过频率衡量其强弱。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网络常常由状态型与事件型关系共同构成,且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例如,“朋友”属于状态型关系,而“聊天”属于事件型互动;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外显形式,也可能反过来强化关系本身。 4、关系的“定义权”在研究者手中 在实际研究中,许多看似是关系的变量,如共同参与某个活动、地理邻近性、特质相似性等,常被用作社会关系的替代指标。但这些变量本身并非关系,而只是关系的生成机制或外在表现。 此外,作者区分了两种认识关系的取向: 实在论视角(realist):客观存在一个“真实的”关系网络,研究者要尽力发现它; 名义论视角(nominalist):每一个关系问题(如“谁是你朋友?”)都对应一种特定的网络,网络结构是由研究目的决定的。 在名义论立场下,没有“唯一正确”的网络,只有针对不同研究问题构建的不同网络结构。例如,如果研究“八卦传播网络”,那么网络中的中心人物可能是消息灵通、深受欢迎的人;如果研究“谁最讨厌的网络”,情况可能截然不同,处在中心的人反而可能是最不讨喜、被多人提及的对象。因此,网络结构的呈现,取决于你关注的是哪种关系、问了什么样的问题。 二、弱关系与结构洞:流模型中的信息优势 在厘清了网络的基本构成单元、关系类型及其研究边界之后,一个更具关键的问题是,社会网络中,什么样的关系更有助于个体获取资源、行为改变以及获得发展机会?为回答这一问题,社会网络研究提出了多个具有解释力的经典理论。Borgatti与Halgin通过剖析两大经典理论——Granovetter的“弱关系的力量”理论(Strength of Weak Ties,SWT)与Burt的“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SH),揭示了两大经典理论背后共同的逻辑:连接能够带来独特的信息与资源的优势。 这一共同逻辑正是网络理论中“流模型”(Flow Model)理论的基础。流模型关注信息或资源如何在网络结构中流动,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如何决定其获取信息的速度、范围与多样性,进而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表现。流模型为理解弱关系与结构洞理论提供了统一的解释框架。 1、Granovetter的“弱关系的力量”理论(SWT) Granovetter(1973)提出,个体之间的强关系(如密友)往往会导致其社交圈重合,也就是说,A与B是好朋友,B与C也是好朋友,那么A与C很可能也互相认识——这体现了关系的传递性,也被称为g-传递性。而弱关系则更可能连接不同的社交圈,形成桥接关系(bridging ties),从而带来新颖而独特的信息。如图2所示,A与G就是一种桥接关系,A是其社交群体中唯一与外群体有联系的人,所以A能从G那里听到A群体中其他人尚未听到的信息。 基于这一逻辑,Granovetter推断:在获取新信息、寻找工作机会等方面,弱关系往往比强关系更有效。这是因为强关系之间的信息高度冗余,而弱关系作为信息“桥梁”,能将行为者接入新的社交圈,获取不在原有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不仅如此,社区层面的弱关系数量也影响整体的凝聚力与对外连接能力。弱关系越多的社区,虽然内部关系松散,但更容易调动外部资源、实现协同行动。 2、Burt的“结构洞”理论(SH) Burt(1992)从“自我中心网络”出发,提出结构洞的概念:当一个行为者所联系的对象彼此之间并不相连时,他就处于“结构洞”位置。这个位置的个体能够获取非冗余信息,从而具备更高的创造力、影响力或晋升机会。 如图3所示,A和B都有三个联系人,关系强度相同。但B的联系人彼此熟识,其提供的信息高度冗余;而A的联系人之间并无关联,因此,A则能从三个完全不同的信息源中受益。这种信息的非冗余性构成了A的优势,也解释了为何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个体常与高绩效、高创造性相对应。 3、相似与差异:两种理论的比较 虽然Granovetter与Burt的理论在表述方式上不同,前者更强调社会现象的偶然性,后者更关注个体的战略行为,但二者在核心机制上高度一致——都是围绕“跨圈层连接带来的信息优势”。 不同的是: Granovetter更强调“关系强度”与“桥接功能”的因果关联; Burt则认为关键在于“非冗余性”,关系强度只是一个相关特征而已。 这种差异也反映出两种思维方式:Granovetter关注远因(distal cause),即关系强度如何影响网络结构;而Burt更强调近因(proximal cause),即结构本身带来的效果。 4、理论模型与结构性解释:流模型 Borgatti与Halgin指出,无论是“弱关系”还是“结构洞”理论,其背后共享一个基本逻辑框架:网络中的信息或资源像液体一样沿着路径流动,节点在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了其接收速度、信息多样性与影响力。 “流模型”将网络看作信息传输的通道系统,信息通过关系流动。节点间的路径越长,信息穿越它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流模型可以解释SWT和SH的理论核心: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节点比其他节点接收信息的时间更早;嵌入局部密集部分的节点,通常会从各个联系人那里收到相同的信息流,因为这些联系人之间也彼此关联。这些流动结果(信息到达的时间,接收到的非冗余信息的数量)与更普遍的结果相关联,如创造力、晋升可能性、获得工作机会等。 除了信息流动之外,尽管流模型是网络理论中最成熟的分析框架,但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网络中还有一类关键现象——权力——无法通过信息流动来解释。网络关系还具备协调与排他的功能,这正是另一种重要的理论路径:联结模型。 三、网络权力的另一种逻辑: 联结模型的结构优势 除了信息流动路径之外,网络还承载着协商、依赖、联盟等更为复杂的行为逻辑。这类现象无法被“流模型”解释,需要引入另一种模型——联结模型,其核心机制在于:关系不仅传递信息,更能绑定个体、协调行为、形成排他性结构。 该模型的代表性研究来自Cook与Emerson(1978)关于交换网络中的权力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设置了不同结构的网络,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谈判者。每轮实验中,每位参与者只能选择与其连接的节点之一进行交易,目标是在多轮博弈中达成尽可能有利的交易。 如图4所示,在一个三人网络中,B节点连接A和C,而A与C无法直接连接。由于A与C都只有B这一交易对象,而B可自由选择对象,因此B在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优势并非来源于“连接数量”,而是因为他人对B的依赖性。 如图5所示,在更复杂结构中,研究发现:即便节点数相同、连接数相当,位置的不同也会带来权力差异。例如,C节点的两个交易对象(B和D)各自还有其他选择,因此C的议价能力反而变弱。联结模型揭示的是一种“结构性权力”:不在于你有多少连接,而在于别人是否能绕开你。 此外,作者还提到“虚拟联合”(virtual amalgamation)概念,即若多个弱势节点之间存在团结关系(如工会成员),它们可以协同行动、联合对抗强势节点。如图6所示,若A1-A4彼此团结,就能与E平等博弈,这就是协调性关系所带来的组织优势。 供应链协同、平台经济、网络型组织等现实结构,也都体现了联结模型的“虚拟资本化”逻辑:组织间通过关系绑定,实现能力共享,无需真正整合资源。联结模型超越了流模型中的“资源流转”思维,更关注关系所构成的协作基础。 四、从变量堆砌到机制建构: 网络理论的模型化转向 作者进一步强调,真正的网络理论并非是对“中心性”、“连通度”等变量的简单回归分析,而应追求理论驱动的机制建构。也就是说,每一个理论模型都应明确逻辑链条:结构特征→中介机制→行为结果。 例如,在流模型中,路径长度影响信息到达的时间,而时间早晚则影响机会获取。这一链条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中心位置重要,也为具体的结构干预提供了依据。类似地,联结模型强调“排他性”与“依赖性”如何塑造议价权,进而影响合作或竞争结果。 此外,不同模型对“关系”的定义也不同。在流模型中,关系是信息流通的管道;而在联结模型中,关系更像是一种契约或约束机制,能够对行动者之间的行为施加影响。因此,网络分析不能止步于测量指标,而要理解指标背后的行为逻辑。 一个典型例子是“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这一概念,它不仅是一个计算公式,更是基于“最短路径优先”假设的理论产物,用于衡量一个节点在网络中控制信息流的潜力。其理论基础正来自流模型中“路径控制即资源优势”的逻辑。 五、研究目标与理论类型: 网络理论的四种模式 Borgatti与Halgin还提出了一个简洁的分类框架,结合理论机制(流动vs联结)与研究目标(社会资本vs社会同质性),将网络理论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如表1所示。 表1 Network Functions(Mechanisms)by Model and Research Tradition 作者指出,社会网络研究主要围绕两类结果变量展开:一是“选择类结果”,包括个体的行为、态度、信念及组织的结构特征,主要关注节点之间的同质性;二是“成功类结果”,如绩效、声誉、资源获取等,强调网络位置对结果的影响。这一划分分别对应社会网络研究中的“社会同质性”(social homogeneity)与“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两大类传统研究。 表格左上象限的“资本化(capitalization)”代表基于流模型对成就类结果的解释。其基本观点是,网络中的结构位置决定了节点获取资源的能力。典型理论包括:Granovetter(1973)的“弱关系理论”、Lin(1988)的“社会资源理论”以及Burt(1992)的“结构洞信息效益理论”。 表格右上象限的“感染(contagion)”代表的是基于流模型对选择类结果的解释。这类研究强调,网络中的节点会相互影响,从而在行为、态度或特征上变得相似。典型的研究包括创新扩散(diffusion)、采纳行为(adoption of innovation)等,反映了信息或观念如何在网络中传播,并促使个体做出相似的选择。例如,组织理论中的研究认为组织结构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源自扩散机制(Davis 1991;DiMaggio&Powell 1983)。 表格左下象限“合作(cooperation)”则是基于联结模型对成就类结果的解释。这种类型强调,多个节点形成协作单位,排斥他者并利用结构分化获取利益。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包括:实验性交换网络研究(Bonacich 1987;Cook&Emerson 1978;Markovsky等1988)以及Burt(1992)提出的“控制性效益”理论。 表格右下象限“趋同(convergence)”则是基于联结模型对选择同质性的解释。典型研究包括结构等价理论(Lorrain&White 1971;Burt 1976),该理论认为处于类似结构位置的节点会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呈现出行为和态度的趋同。例如,两名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但在各自网络中均处于中心地位的个体,可能因频繁被求助而对电话产生厌烦情绪,表现出相似的态度。 结语:网络理论的未来路径 在《On Network Theory》一文中,Borgatti与Halgin不仅系统梳理了网络理论的核心概念与代表模型,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方向:从描述网络结构的“统计学”走向解释结构作用机制的“理论建构”。 网络是信息传递的路径系统,是权力互动的博弈平台,也是合作与控制的基础结构。理解网络理论,意味着不仅要看“谁连了谁”,更要理解“连接意味着什么”以及“连接带来什么”。 未来的网络研究,将更关注跨层级(个体-群体-组织)、跨关系类型(认知-情感-制度)的整合视角,发展出更具解释力与预测力的理论模型。 网络理论,不仅是一套分析工具,更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参考文献 Bonacich,P.1987.Power and centrality:A family of measures.Amer.J.Sociol.92(5)1170–1182. Bonacich,P.2007.Some unique properties of eigenvector centrality.Soc.Networks 29(4)555–564. Borgatti,S.P.,P.Foster.2003.The network paradigm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A review and typology.J.Management 29(6)991–1013. Burt,R.S.1976.Positions in networks.Soc.Forces 55(1)93–122. Burt,R.S.1992.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 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 Cook,K.S.,R.M.Emerson.1978.Power,equity and commitment in exchange networks.Amer.Sociol.Rev.43 721–739. Davis,G.F.1991.Agents without principles?The spread of the poison pill through the intercorporate network.Admin.Sci.Quart.36(4)583–613. DiMaggio,P.L.,W.W.Powell.1983.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 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Sociol.Rev.48(2)147–160. Erickson,B.1988.The relational basis of attitudes.S.D.Berkowitz,B.Wellman,eds.Social Structures:A Network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99–121. Granovetter,M.S.1973.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J.Sociol.78(6)1360–1380. Kilduff,M.,D.Krackhardt.1994.Bringing the individual back in: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market for reputation in organizations.Acad.Management J.37(1)87–108. Lorrain,F.,H.C.White.1971.The structural equivalence of individuals in social networks.J.Math.Sociol.1(1)49–80. Markovsky,B.,D.Willer,T.Patton.1988.Power relations in exchange networks.Amer.Sociol.Rev.53(2)220–236. Podolny,J.M.,J.N.Baron.1997.Resources and relationship:Social networks and mobility in the workplace.Amer.J.Sociol.62(5)673–693. Podolny,J.M.2001.Networks as the pipes and prisms of the market.Amer.J.Sociol.107(1)22–60.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李叶叶海南大学博士 审核:张江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高阶网络社区 随着对现实世界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许多真实的复杂系统中,组成系统的个体之间不仅存在二元交互关系,也广泛存在多个体同时(或以特定顺序)进行交互,即高阶交互现象。为此,研究人员分别发展出了基于超图、单纯复形、依赖关系等的网络高阶表示模型,为复杂网络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由电子科技大学吕琳媛老师、任晓龙老师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管青老师在集智俱乐部联合发起了【高阶网络读书会】。读书会围绕高阶交互网络的基本概念、模型、方法与应用等研究进行研讨,按照「基础理论」+「深入理论」+「案例研讨」的模式展开。读书会第一季已经圆满结束,第二季正在筹备中。现在报名加入可以解锁第一季全部录播视频并加入社群交流。 详情请见: 探索复杂系统高阶交互的奥秘|高阶网络读书会启动 网络科学系列课程 网络科学系列课1:巴拉巴西网络科学,全面系统讲解网络科学,从图论、随机网络、无标度网络、BA模型、演化网络、度相关性、网络鲁棒性、社区发现、网络传播等,帮助大家完成从散点思维到网络思维,直至网络科学思维的跃升。详情及试看: https://campus.swarma.org/course/1754 网络科学系列课2:网络科学导论,系统地介绍网络科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网络动力学是其核心部分,通过网络拓扑和动力学相结合的研究,可以实现对复杂系统的预测和控制。详情及试看: https://campus.swarma.org/course/2328 网络科学系列课3:复杂网络的数学建模与应用,顺应国内外网络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基础、应用、Plus进阶、代码实践模块,多角度介绍更复杂更贴近现实的网络模型和结构以及高阶相互作用动力学。详情及试看: https://campus.swarma.org/course/3533 高阶网络读书会,结合单纯复形(simplex)表示模型展开。重点讨论研究发展出的基于超图、单纯复形、依赖关系等的网络高阶表示模型,能够用于研究在许多真实的复杂系统中,广泛存在多个体同时(或以特定顺序)进行交互的高阶交互现象。详情及试看: https://pattern.swarma.org/study_group/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线思维,作者:鹿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广西、柳州再次进入全国舆论场的中心;前者涉及反腐与自治区人事异动,后者则是因为债务。 昨日独山,今柳州? 6月25日,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在柳州市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柳州市债务化解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而就在此次会议上强调,化解柳州债务是全区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重中之重,举全区之力支持柳州化解债务。 柳州的热度成为互联网上的第二个“独山县”,而债务同螺蛳粉一样成了这座工业城市的一张“名片”——当然,这不是褒义。 网民们普遍惊叹,整个自治区都来支持柳州化债,柳州的债务问题肯定是非常严重了。但在笔者看来,恰恰相反,此时的柳州是“已过万重山”。柳州不仅顺利完成了6月底前非标债务“清零”的阶段性化债任务,且连续4年多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根据2025年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全年累计化解到期债务本息超过1000亿元,全年减少利息支出16亿元;债务结构持续优化,银行贷款、债券、非标比例由5.5:2.9:1.6优化为6.7:2.7:0.6,债券、非标分别减少50亿元、272亿元;全面梳理存量资产,全年盘活处置资产超过100亿元;持续开展建设项目专项审核,推进清收追缴止损挽损金额376亿元。 根据DM对柳州市9家城投企业债券数据统计,自2021年至今,债券净融资额持续走低,最近3年多来,存量债券规模持续下降。 数据来源:DM 这不禁又让人疑惑,既然柳州化债稳中有序推进,为何自治区会议此时要这般“揭短”? 先看DM整理和统计的一组数据:根据2024年度公开数据,柳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9.09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042.72亿元,宽口径债务率约为490%。 这意味着什么?想必各位读者心中都有数。柳州如此,独山如此,昆明、兰州、潍坊、曲江……亦如此。 化债的急迫性 根据财政部2024年11月份公开的信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总额约为14.3万亿元,通过“6+4+2”政策安排,到2028年之前,要将隐债规模缩减至2.3万元,平均每年消化隐债4600亿元。(注:所谓的“6+4+2”,是指: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又会犯嘀咕,14.3万亿元,才这么一点?此前网上传言有60万亿元之多,更甚的达80万亿元之多——财政部是不是少报了?笔者猜测,大家恐怕是把政府债务、政府隐性债务以及城投债务的概念混淆了,在此稍加说明。 截至2023年末,中国政府债务余额(或规模)合计约70.77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0.74万亿元,中央政府债务余额30.03万亿元。这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城投公司债务都没有关系,指的是纳入预算的政府性债务。202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加到47.54万亿元,其他数据尚未公布。 城投公司承担地方政府投融资职能,通过企业行为举借债务,统称为城投债。其中部分债务举借是为了当地社会民生等公共事业发展,通过“三类债务”标准甄别并认定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顾名思义,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属于“政府债务”的范畴,但因未经过地方预算和人大表决,属于“隐性”债务,这部分债务规模约为14.3亿元。 因此,网上流传的60万亿和80万亿的说法,大概就是指政府债务余额70.77万亿,或考虑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在内的85.07万亿。2024年度中国GDP规模是134.91万亿,两者比例为52.45%,考虑了隐债的比例为63.06%。而后者高于国际通行警戒线60%。 要维持在警戒线以下,尤其是当前GDP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就必须严格控制政府债务规模,新增债务速度要低于GDP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财政部数据,企业预警通整理。 化债成效几何? 2024年度,监管部门部署“化债”工作并且密集出台文件: “35号文”划定12个债务问题重点省份,严控其融资平台债务增量; “47号文”严控新建政府投资项目,清理和规范在建政府投资项目; “14号文”在12个重点省份之外的19个省份选定债务负担重、化债难度高的地区,参照执行化债要求; “134号文”延长化债到期日至2027年6月,将非标债务纳入化债范畴,境外债也被限制新增,退平台城投至实施至少1年风险监测; “150号文”对退平台做了详细规定,如退平台城投需征得2/3债权人同意,对超时未退以及退平台后能否新增发债等问题予以回应。 今年3月6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从2024年11月份置换政策实施后,平台减少了4680家,占全年减少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城投公司退平台名单的前提之一“隐债归零”,即自身不再涉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只能通过政府置换债券资金来兑付,债券和金融机构融资都不允许用来兑付隐性债务,不然隐债就被变相“延续”而非“清零”。即使尚未到期,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配合对隐性债务作提前兑付处理。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 银行贷款及非标融资无法获得直观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从城投企业债券发行与偿还情况看到化债的效果。2024年度全国城投企业债券发行量和偿还量基本持平,全年净融资规模仅为234.31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国城投企业净融资为-20834.18万元,债券规模压缩显著。 化债中的现实问题 目前的化债思路其实都是债务置换,将城投公司的隐债置换为地方政府的债券,将城投公司原本高利率、短期限的常规债务置换为低利率、中长期限的债务。 第一个问题,就是债务置换针对的债务本金,而利息是需要城投公司自行解决。按照一个中等区县级AA主体评级的城投公司简单测算一下,其总资产规模约200亿元,负债率55%,有息负债规模大概占负债总额的6成,约为66亿元。尽管当前融资利率已经降低至3%左右,但存量债务利率仍比较高,假设为6.5%,存量债务每年支付的利息是4.3亿元,未来每年支付利息降低为2亿元——对于平均净利润只有5000万元—8000万元的城投公司而言,兑付压力依然存在。 第二个问题,过去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两个业务滚动发展,城投公司债务规模和资产规模同步增长,收入回款和现金回流一切正常;但当收入回款和现金回流无法及时、足额到账,整个循环被打破。 在融资端,存量债务被接续,新增债务被叫停,无法及时投入项目端;在投资端,新建和在建未完工项目被叫停,完工项目无回款,没有新的资金投入,导致工程方前期垫付资金无法追回。 第三个问题,基于前述两个问题,导致城投公司没有进项,全是支出,发展转型被束手脚。没有发展,就没有转机。城投公司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债还在,公司没了”。 化债是手段,不是目的 化债刻不容缓,毕竟考虑到政府隐性债务,政府负债率已经超过60%的警戒线了。化债的目的也很明确,到2028年前将隐性债务降低至2.3万亿,甚至清零;同时压降地方政府债务增速至GDP增速以下。 笔者需要再次强调一下,压降地方政府债务,并非只压降地方政府的绝对债务规模,而是压降隐债绝对规模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速。 一则,地方政府债务绝对规模不容易压降,各地政府承担着各地区民生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职责,预算对政府债务有显著约束;二则,没必要压降,即便因为逐年置换隐性债务导致规模显著增加,但这些毕竟是历史刚性债务,不用刻意压降,可等该部分自然到期兑付。对地方政府而言,只需控制债务增速即可。 事实上,这两点都可以做到,而且已经在做了。接下来,就是针对惹出祸端的“逆子”城投公司如何处置?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邪归正”。 大规模的城市化不再搞了,小范围的城市更新还是需要的,留一部分城投公司来搞吧;道路、桥梁、公园都是费时耗力不赚钱的项目,之后都别搞了,让一些聪慧机敏的城投公司动动脑子,转型做一些赚钱的经营性项目吧;再来些城投公司,你们自己说说都有哪些本事,能干哪些服务社会或能够赚钱的活儿,能者留下,剩下的就算了,干脆另找出路投靠去吧! 根据上述提及的“150号文”精神,退出平台名单的城投公司还不能称为“产业类公司”或者“市场化主体”,能否新增融资要经过至少一年的风险监测。没错,就是要检验其是否真的改邪归正,有没有戒掉“债务之瘾”,有没有增加“经营性肌肉”,有没有隐瞒其他问题…… 例如,有些城投公司在2024年底想方设法退出了平台名单,但自身业务经营没有任何改观,反而被票据预期缠身,因拖欠工程款被施工方接连诉讼。 还有些城投公司虽然表面上没有公开的负面舆情,但私下又开始举借高息债务,综合成本高达8%甚至10%……各地公共交通企业,前期因承担部分道路、车站等工程建设被划入城投名单,后续因项目完工或剥离重获经营性主体的身份。但因长期亏损,加之受私家车、动车等交通工具替代,该类公司经营状况不断恶化,未来能否持续稳定经营存疑…… 在化债中发展,在发展中化债 再来看一遍柳州2024年的地方财政数据: 全市GDP为2950.67亿元,GDP增速仅为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9.09亿元,同比下降4.8%;政府性基金收入54.72亿元,同比下降58.11%,其中土地出让收入47.2亿元,同比下降63.87%。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042.72亿元,宽口径债务率约为490%(债务余额/综合财力)。城投公司有息债务合计约为2323.72亿元,大概是地区综合财力的3.39倍。 首先,GDP增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一个工业城市而言,是很难想象的。其次,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下降幅度显著,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再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负增长,经济疲软。最后,根据宽口径债务率,接近500%,远高于300%,说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 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上面的债务数据。如果只看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例,是35.33%,适中。如果把城投公司有息债务的一半考虑进来,这个比例是74.71%,高于负债率警戒线60%;如果把城投公司全部有息债务都考虑进去,这个比例就高达114.10%。后面的结论与宽口径债务率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柳州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很大。 这说明什么?城投公司过去的确为地区GDP作出了贡献,而且贡献卓越——当2024年城投公司净融资规模下降时,GDP增长也显得疲软。同时,说明区域经济结构的脆弱和不可持续,GDP增速的升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降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 柳州如此,其他地方又何尝不是呢?债务累积,GDP增长;债务化解,短期内势必影响GDP增速。如何取舍?唯有调结构,调城投业务结构,调产业结构,调国民经济结构,调收入分配结构…… 柳州,这座西南工业重镇,不能被债务问题勒住脖子,更不能陷入债务的泥坑中裹足不前。债务化解是手段,高质量发展才是出路。 “坚守工业本色、挺起工业脊梁、重振工业雄风、再创工业辉煌,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是新到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呐喊,更是这位地方党政一把手的夙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线思维,作者:鹿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产业生态圈 (ID:ECO-SPORTS),作者:ECO氪体,原文标题:《运动品牌靠时尚「贴金」》 联名虽好,但市场已经快饱和了。 近年来,受经济环境、消费风口、设计风向等因素影响,各大品牌纷纷抱团取暖,借助联名合作产生的市场合力和营销噱头。这种方式既能为产品设计注入新灵感,又能帮助品牌触达更年轻的消费群体。 运动品牌也不例外。过去几年,耐克、阿迪达斯、安德玛、昂跑、New Balance、The North Face等众多运动品牌,几乎都曾与设计师、时尚品牌,甚至奢侈品牌推出过联名产品。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联名成为品牌依赖的营销手段,相关产品泛滥,消费者难免审美疲劳。同时,在与奢侈品牌的合作中,运动品牌如何保持自身个性,并掌握产品设计与美学定义的主导权,避免沦为联名的「配角」,也成了关键挑战。 耐克与Sacai的联名产品 时间来到2017年,Supreme与LV的联名为后续运动品牌们与奢侈品牌的大规模联名打开了思路——尽管奢侈品牌的格调立得比较高,但并非遥不可及。 在那之后,受到疫情影响,以及经济、运动休闲风潮兴起等多重因素推动,运动品牌开始大规模打入时尚行业,与诸多设计师品牌、奢侈品牌展开联名合作。一场运动品牌的时尚化升级浪潮,就此拉开序幕。 最初,运动品牌与时尚品牌的合作形式较为简单,多以品牌Logo和设计风格的叠加为主。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时尚品牌往往占据主导权——毕竟在潮流化和时尚感的塑造上,运动品牌仍处于弱势。 而同时,运动品牌希望通过这场时尚化转型,突破原有的运动领域边界,触达时尚品牌所深耕的消费群体与市场。 但从近几年,运动休闲风潮兴起的大背景来看,运动品牌们所面对的不仅是热爱运动的体育爱好者,还有将各项体育运动视作体验式消费、追时髦赶热点的泛体育人群。 这部分消费者不只看重运动产品的性能,更看重它的时尚属性和出片概率,运动品牌们需要更多地向时尚行业取经。 曾经这样的合作模式,看似双方都能获益,但时间一长、产品一多,同质化的问题就会逐渐显现。在这场时尚化改造中,运动品牌虽然参与其中,但这些联名产品大都缺乏运动基因和灵魂。 Echo让消费者看到安德玛的另一种可能 与巴黎世家联名只是一个开始,安德玛通过与时尚品牌的联名合作,为自己增添一个时尚标签,顺势打造街头风格产品线Unstoppable。安德玛还推出像Echo这样的鞋款,花哨的配色和复杂的鞋面工艺,与以往「硬核直给」的产品风格有明显区别,如果遮住logo,很难从它联想到安德玛。 不光是安德玛,像FOG与阿迪达斯的合作,在挡住品牌logo的情况下,这些产品更像是FOG的风格。这也是现阶段,运动品牌与设计师品牌、奢侈品牌合作时的潜在问题——容易成为不够出彩的配角。 时尚品牌在设计产品时向来强调前瞻性和未来感,以他们的设计方向去教育消费者,本质上就是在抢夺美的定义权,进而把握产品定价的主动权。 因此,不管是设计师品牌,还是奢侈品牌,他们在与安德玛、阿迪达斯或者其他运动品牌合作时,往往占据设计的主导地位,要以他们所代表的时尚美学理念和生活美学概念来改造,这样才算时尚。 据欧睿咨询预计,到2027年,全球运动休闲市场规模将达到5400亿美元,这是任何品牌都不愿意错过的风口和市场。 这也意味着,联名产品的角力开始进入下半场,简单的品牌logo和审美风格堆砌已经很难打动人了,更难从一大堆联名产品中脱颖而出。 面对这样的市场境况,运动品牌在做时尚化改造时,更应该争夺产品设计和美学定义的主导权,挖掘运动项目背后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主队与所在地区的情感联结等更能打动人的元素,这理应是运动品牌胜过时尚行业的地方,也是打破联名泛滥僵局的好办法。 因此,接下来,运动品牌与时尚行业的合作,设计和传递好联名产品所象征的体育精神和故事,是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达到「1+1>2」的效果。 毕竟,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王浩等 “Z世代”不再是金融市场的“局外人”。这些怀揣零花钱试水、在社交平台获取资讯的年轻投资者,带着“赚第一桶金”的梦闯入市场,却在宏观微观突变、个股陷阱和行情震动中体味欣喜、焦虑、幻灭、顿悟、蜕变……用真金白银换来一堂堂投资认知课。 当同龄人在朋友圈晒基金收益时,大学生小曾的股票账户单月亏损达到8万元,账户收益率从58%跌至-59%。在所持个股的连续跌停中,小曾第一次读出K线图背后的残酷法则。 近两年来,在政策助力与行情推动下,新股民蜂拥开户,“跑步”入市。很多95后、00后的Z世代年轻人,成为入新股民。 他们当中,除了小曾,还有在证券公司实习时初涉股市的冉冉,有从自诩“华尔街之狼”到回归学术的小李,有从莽撞交易到寻求在不确定中锚定自己的李岩…… 就“Z世代股票投资与市场认知”的话题,我们在95后、00后的投资者之间开展问卷调查。回收的286份有效问卷显示,有72%的年轻人接触股票投资仅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平安证券与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5中国金融市场投资者洞见白皮书显示,Z世代投资者大量涌入,使得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30岁以下的投资者的占比达到30%,比2024年9月24日之前翻了倍。 “Z世代”不再是金融市场的“局外人”。这些怀揣零花钱试水、在社交平台获取资讯的年轻投资者,带着“赚第一桶金”的梦闯入市场,却在宏观微观突变、个股陷阱和行情震动中体味欣喜、焦虑、幻灭、顿悟、蜕变……用真金白银换来一堂堂投资认知课。 从过于自信到实践出真知 “我可是差一点进入网易第一届大学生模拟炒股比赛华北前十名的人!”27岁的小李骄傲地说。 “我很小的时候就和家长一起看电视上播放的股市收盘信息。我觉得花花绿绿的数字很有意思。”小李回忆称,“父亲总说股市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但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跳动的数字背后,似乎藏着解开财富密码的钥匙。” 长大后,小李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对口领域专业,目前正在攻读金融学博士。他的书架上摆着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以及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CPA(注册会计师)等证书。 小李说,他当时一度觉得自己是“华尔街之狼”,理论知识足以碾压市场,炒股易如反掌。 但现实却是,在真金白银的股票交易中,小李陷入大额亏损、小额盈利的怪圈。 “最痛苦的不是亏钱,而是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在现实情况面前多么不堪一击。”小李说。有一次,他仔细筛选出一只技术指标良好、财报堪称完美的股票,坚定买入,信心满满。未料到赶上了央行降准的时点,市场资金迅速涌向金融板块。小李买入的这只个股随即从红转绿。那一刻,他慨叹于K线分析敌不过宏观变量。他开始反思:证券考试能教会自己规则,但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伴随着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小李的选股逻辑经历三次迭代。最初,他通过参考报纸上的新闻和交易所公布的信息选股;后来,自主研究和亲朋好友的推荐,决定着他的投资;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提供者的增多,他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分析工具更多元。在这当中,新媒体荐股潮让他产生警惕。“抖音、小红书上的炒股心经看似专业,实则多是幸存者偏差。被‘圈内大牛’割过韭菜后,我再也不信社交平台上的相关消息。” 前述问卷数据显示,仅有6%的受访者从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获取投资信息——这正如小李选股逻辑的三次迭代:从传统媒体到人际网络,再到对新媒体荐股的审慎疏离,每一次都是Z世代投资者的认知进化。 2015年,A股市场从指数创出新高到坠落转熊,让小李意识到,无论是“新股不败”,还是加杠杆追高,背后都隐含着风险。对市场心生敬畏的清醒认知,让他在2020年疫情后不再盯盘交易。“当学业与盯盘冲突时,我意识到股市带来的情绪波动,远不如埋首写论文的状态踏实”。 “华尔街之狼”是电影滤镜,现实中更多的是半夜焦虑的普通股民。“我选择回归学术,是为了从实践中提炼理论,或许这才是更适合我的投资之道。”小李说。 “地天板”上的喜悲 2024年11月20日,在郑州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小曾的手机屏幕映着两组“刺眼”的数字:他将一只持股兰生股份以12.24元/股的价格清仓,单日浮盈3万元;半小时后,他逢低买入的另一只股票大千生态正在冲刺涨停。 这个读材料学的研三学生不会想到,当他次日以30.24元/股卖出大千生态、账户单月收益率飙升至58%时,命运已在K线图的另一端埋下伏笔。 “利好股市的‘9·24’政策出台后,11月份的那段时间,A股像加了催化剂的反应釜。例如深受市场关注的日出东方,连连斩获涨停板。我泡在图书馆查的那些K线理论,突然在实盘里‘活’了过来——‘地天板三天两现,地板价买就是捡钱’。论坛里的热帖也总上演着这种神话。我专门挑连板股‘水下低吸’,有时单日盈亏能差出一辆代步车的钱。”小曾说,“‘几分钟赚够同学月薪’的快感,让我把导师说的‘学术要严谨’全抛到了脑后。” 转折点出现在11月下旬的一个开盘时刻。小曾买入兰生股份。在当时,“跌停前毫无征兆。”他在复盘笔记里写道。之后,当兰生股份连续两日跌停时,他执着于买入成本,直至亏损1.3万元才割肉离场。 “割肉后我便慌了神,看某个‘老师’说常山北明是上一周期的龙头,于是逆着趋势买入常山北明,结果这一次亏得比兰生股份那次还多。”几番操作下来,小曾单月亏损8万元,账户收益率骤降至-59%。这场从天堂到地狱的过山车之旅,让他内心五味杂陈。 单月58%的收益率曾让小曾陷入典型的“过度自信陷阱”,而在亏损1.3万元那天,他“键盘上的手指一直在发抖”。小曾的感受暗合行为金融学的“损失厌恶”理论——人们对损失的痛苦感是收益快感的2.5倍。 当他在深夜复盘时才意识到,自己追逐的“地天板神话”背后,是无数跟风者在跌停板上的“血泪”。 “现在我不再天天泡论坛看‘老师’荐股,自己的交易频率降到了每周一次。”在明媚的阳光下,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筹码分布图说:“以前总以为看懂量、价就能征服市场,现在才明白,K线图最该看懂的是人性。” 在不确定中锚定自己 在吉林某大学就读非金融专业的大二学生李岩,最初的选股逻辑带着年轻人的莽撞:看到科技行业利好消息就跟风杀入,甚至没读过个股的最新财报。“就像拿着玩具枪上战场。”他自嘲道。 2025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掀起所谓的“对等关税”大棒,A股市场上资金的信心受到波及,股指大跌。 李岩重仓的科技股成了重灾区。他持有的两只科技股从涨停板一路砸向跌停,分时图划出一道陡峭的斜线。李岩的掌心沁出冷汗:账户里近万元的浮亏,相当于他三个月的生活费。课本里的“市场波动”突然具象成账户里跳动的红绿色数字。 割肉离场的那天,他在图书馆角落坐了一下午,嘴里默默地念着“当被鳄鱼咬住时,要及时止损”。 转机出现在黄金与军工板块的逆势上扬。当他试探性买入黄金板块与军工板块的个股后,账户亏损逐渐收窄了一半。“那天我突然懂了什么叫‘危机中的对冲’。” 李岩时常整理自己投资笔记上的“错误清单”。 “要看清股东结构、不要盲目跟风、要重视行业周期……” “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市场满是黑天鹅,要学会在不确定中锚定自己。” 现在,李岩在股票投资上的年化收益率维持在10%左右。当被问及如何在盈亏中保持镇定时,他指着电脑桌面上的天气图标说道:“市场的不确定性就像天气,我们无法阻止暴雨,但可以学会打伞。”在他眼里,在政策与资金的交织博弈中,真正的锚点从来不是预测涨跌,而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投资逻辑。 投资和人生都没有标准答案 “我想用数据验证世界,而不是用试管观察世界。”21岁的冉冉,在悉尼大学经济学与数据科学双专业就读的大二学生,曾是一名医学生。从医院实验室到股票交易软件,她的跨界经历不仅是一次职业转向,更是一场关于理性投资与自我认知的探索。 2024年寒假,冉冉在国内某证券公司的实习工位上点开Excel表格,将课堂上的CAPM模型和Python量化代码套用到两只医药股上。她坚信自己“科学选股”能战胜市场。 未料,医药集采政策亮相,部分医药股下跌。冉冉的持仓股一周内股价暴跌18%,账户浮亏近千元。“小红书上都是日赚过万的截图,我却连泡面都吃不起。”深夜蜷缩在宿舍时,她第一次尝到投资失意的苦涩。一周后,某创新药企的研发突破让她持有的一只医药股反弹,她含泪平仓。“那一课教会我,在A股,数据和政策敏感度必须并存。” 冉冉曾跟风买入某消费电子股后,因忙于其他事情,三个月后才登录账户,这只股票竟因搭上“AI硬件潮”而股价暴涨47%。“我对着屏幕笑了十分钟,这比我精心分析的标的赚得还多!” 市场的教育并未停歇,她深入研究的新能源股因一则产能过剩传闻连续阴跌。“我以为自己能预测趋势,结果连行业研报的潜台词都没读懂。”冉冉说。 她开始重新审视投资逻辑:过度依赖技术分析反而会陷入“聪明人陷阱”,而政策风口下的“钝感力”竟成了“保护神”。她给自己定下三条铁律——23点后绝不看盘、屏蔽所有“内幕群”、投资不超过积蓄的10%。 加入悉尼大学金融社团后,她在分析师校友的讲座中领悟到机构思维:“以前我只盯着个股财报,现在学会用碳中和政策反向筛选传统能源股,用宏观视角对冲微观风险。” 在社团分享会上,她将自己投资股票的经验教训浓缩成一份“00后生存手册”:某些大V可能是“镰刀”;政策文件比K线更值得研读;长期主义需要时代嗅觉等。 在冉冉的书架上,医学教材与《A股投资周期论》并肩而立。“‘跨界’教会我最重要一课:投资和人生都没有标准答案。”她将每月打工收入的8%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余下的钱全部投入量化金融课程。“比起预测明日涨跌,我更相信十年后的自己。”冉冉说。 当被问及“如果重来一次是否还会炒股”时,她眨了眨眼说:“当然会!但我会更早明白,市场的震荡永不停歇,而我们唯一能控制的,是站稳自己的双脚。” 上述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73.78%的Z世代投资者计划未来一年“适当增加”股票投资,超过72%的受访者认为心态的调节能力是投资中最重要的能力。 无论是初入股市的“学费”,还是辗转获得的“投资心经”,都是年轻的投资者认知迭代的必经阶梯。在K线起伏的浪潮里,那些正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方向的新生代,也正在慢慢领会市场的真谛。这不是预测涨跌的技巧,而是敬畏与理性的成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欧阳晓红 一场对中国金融改革意义深远的吹风会或悄然改写制度型开放“规则”。 7月3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国函〔2025〕68号,下称《通知》),以及次日亮相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下称《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从贸易便利化到跨境支付清算,从自贸港离岸账户到数字人民币跨境,多维交织出一幅制度演进的图景。 7月4日,国新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聚焦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成效及复制推广安排。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介绍,为用好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经验,在更大范围释放制度创新红利,国务院印发《通知》,将试点成熟、成效显著、风险可控的77条试点措施向其他自贸试验区或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通知》将其中的34条试点措施向其他自贸试验区推广,43条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全国,涵盖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数字规则、知识产权等七大领域。 其中,服务贸易领域的8项措施尤为关键——包括优化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等4条推广到其他自贸试验区。8项中,有6项的责任分工均与中国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管总局有关。 风向 这6项措施聚焦于金融科技、跨境支付、数据合规与金融基础设施优化,集中体现出服务贸易领域制度型开放的方向:规则先行、设施联动、风险可控。 《通知》明确,在加快服务贸易扩大开放方面,第一项是,要深化金融科技发展和国际合作,便利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资产管理,为境外设立的基金产品提供境内投资管理、估值核算等服务。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探索数字人民币在贸易领域的应用场景。 这是8项措施中唯一提及“数字人民币”的内容。此举鼓励探索在对外贸易中使用数字人民币,推动其在供应链金融、支付结算、账务处理等环节的实际应用,试点地点锁定自贸试验区。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负责人纪敏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在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场景中支持数字人民币创新应用,为试点企业开立数字人民币单位钱包,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数字人民币双边跨境合作等渠道开展离岸贸易的数字人民币结算,并结合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业务效率。 纪敏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继续支持自贸试验区深化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一方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前不久,陆家嘴论坛上宣布了八项支持政策,包括发展自贸离岸债,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以及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等。另一方面,要加大“上海经验”的复制推广力度,支持数字人民币创新应用等措施推广到相关自贸试验区,将优化电子支付服务等措施推广到全国,为我国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发展探索实践路径,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这标志着数字人民币不仅限于境内流通,也在探索“跨境支付+智能合约”新范式。 第二项措施是,优化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支持跨国公司设立资金管理中心。 其政策要点在于,鼓励跨国企业在符合条件的自贸试验区设立全球或区域资金调配中心;为后续跨境支付电子化提供合规框架支持。 第三项措施是,在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提升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功能,优化账户规则,实现资金在自贸试验区与境外间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其政策要点在于,对自由贸易账户制度进行优化,包括简化账户层级结构、提升账户可用性、提升资金跨境流动效率。 纪敏表示,自由贸易账户是实现自贸试验区跨境资金流动贸易投融资便利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为全面提升自由贸易账户的功能,中国人民银行研究了相关升级方案,同时支持上海浦东新区自由贸易账户立法工作,《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业务发展若干规定》已经于今年3月份正式发布,上海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第四项措施是,研究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公司(不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支持证券跨境转让业务,在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探索融资租赁资产跨境转让并试点以人民币结算。 其政策或意在推动金融市场开放与国际化,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金融市场。 第五项措施是,鼓励金融机构和支付服务提供者率先推出电子支付系统国际先进标准,开展数字身份跨境认证与电子识别。 这是本组措施中对电子支付体系明确提出“双线任务”的条款:一是“标准引领”,二是“身份认证”。该项措施亦提出“支持依法依规引进境外电子支付机构,电子支付监管机构应及时公开电子支付相关法律法规”。 第六项措施是,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允许金融机构向境外传输日常经营所需的数据。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表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首创设立数据跨境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数据跨境服务,帮助数据处理者高效合规开展数据跨境活动。 在促进和规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方面,纪敏表示,数据跨境流动是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的重要领域,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印发了《促进和规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进一步明确数据出境的具体情形以及可以跨境流动的数据项清单。 由此可见,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对外资机构、本土金融科技企业以及跨国公司账户运营管理与支付场景拓展的系统安排,既是“制度开放”的试验样本,也是对下一阶段跨境金融秩序重塑的“指向标”。 协同 如此,《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是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规则升级,《通知》是制度型开放路径的广域铺设,其协同“联动”或意味着中国跨境金融基础设施进入新阶段。 细究之,《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聚焦的制度环节与《通知》中六项服务贸易开放措施形成高度契合关系。 例如,在资金运营与账户规则方面,《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中通过第二章“账户管理”中予以细化——明确CIPS参与者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的规范,并规定了参与者“结算资金归属”与“流动性管理”职责。 再看业务处理标准与支付系统建设。《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第三章“业务处理”明确了业务类型、系统登录、报文权限申请、查询查复等标准化操作流程,为后续电子支付清算接入CIPS奠定规范基础。 《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旨在提供“能用”的系统基底,《通知》意在构建“可复制”的制度土壤。二者在制度接口上形成互为“规范—执行”的配套结构,明确了未来制度型开放与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之间的联动路径。 在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快速交汇的当下,自贸试验区承担着双重使命:一方面是全球规则对接者,另一方面则是本国制度供给者。 正如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在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 当“规则、管理、标准相通相容”逐步成为现实,当“负面清单”成为数据自由流动的通行证,我们所要推动的,可能不是单一行业的突破,而是制度层级的整体跃升。在这个重塑未来的过程中,“跨境直付通”之外的跨境支付之接口正悄然打开。 或许,这才是这场政策例行吹风会真正埋下的“伏笔”。
悬念拉满、反转不断,观众一路被牵引着猜“谁是凶手”。这是一部“很好看”、“很有娱乐性”的电影,但是《恶意》和“佳作”还是存在一些些距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叶心冉,原文标题:《连亏四年的宝尊电商 靠“买买买”可以盈利吗?》 作为电商代运营企业,近些年,宝尊电商在持续推进转型,不断买入国际鞋服品牌在中国区的运营权,意图通过品牌运营业务突破业绩增长困境,不过,截至今年一季度,宝尊电商仍未扭亏。 宝尊电商作为双市场上市企业,同时拥有港股和美股上市地位。其在两个市场的股价高峰期均出现在2021年,此后便一路走低。其中,港股宝尊电商股价从148港元/股一路跌至7港元/股附近,市值蒸发超九成。7月7日,宝尊电商港股报收7.49港元/股,总市值为13亿港元。 品牌管理业务加码 近期,有消息显示,宝尊电商收购了英国高端瑜伽服品牌Sweaty Betty的中国区业务。目前,在招聘网站上,Sweaty Betty品牌正在对社群运营、商品计划员等岗位进行招聘,招聘方是GAP——宝尊电商此前收购了该品牌在中国区的业务。 宝尊电商2022年收购美国快时尚品牌GAP的中国区业务,由此开启“代运营+品牌管理”的双路径转型。这笔收购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宝尊电商在2022年出现高达6.53亿元的巨额亏损,此后宝尊电商又在2023年收购了英国雨靴Hunter的中国区业务,在品牌管理的道路上收入了更多标的,不过转型两到三年的时间,宝尊电商依然没能拯救持续亏损的业务。 2024年,宝尊电商净利润-1.85亿元。2021年至2024年,宝尊电商四年总亏损超13亿元。 Sweaty Betty是英国知名女性运动服饰品牌,成立于1998年,与加拿大的lululemon成立时间接近,主打时尚、高性能的女性运动服装,涵盖瑜伽、跑步、健身、训练等多个运动场景,定价也与lululemon接近,定位高端。2021年,美国运动品牌巨头Wolverine World Wide(下称“WWW集团”)收购了Sweaty Betty。 2023年,Sweaty Betty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天猫、小红书等渠道试水,但发展缓慢。目前,中国内地尚未有一家Sweaty Betty的线下门店。Sweaty Betty天猫旗舰店内的商品,销量最高的也仅有900+购买。 近两年,Sweaty Betty在全球市场的业绩在持续下滑。2024年,Sweaty Betty营收减少490万美元。WWW集团的财报指出,主要系美国和中国市场的直营消费者渠道(DTC)和批发渠道需求疲软;2025年第一季度,Sweaty Betty营收减少710万美元。因经营不佳,Sweaty Betty形成巨额商誉,对WWW集团的业绩形成拖累。 目前,宝尊电商旗下运营的品牌包括GAP、Hunter,前者聚焦快时尚,后者聚焦户外,而Sweaty Betty则是聚焦运动服饰市场。 对于Sweaty Betty在中国市场的下一步发展规划、盈利预期等,经济观察报联系宝尊电商方面,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主营业务增长受限开启“第二曲线” 2023年是宝尊电商的转型元年,在此之前,宝尊电商主营电商代运营,涵盖线上店铺运营、数字营销、仓储物流服务等多个方面。2021年、2022年,宝尊电商出现营收放缓甚至是下滑的问题。GAP加入以后,宝尊将旗下业务梳理成电商业务、品牌管理业务、国际业务三大条线。 如何理解宝尊电商的转型?时尚产业分析师、无时尚中文网创始人唐小唐指出,代运营业务本身存在增长瓶颈——行业门槛低,大小公司竞争激烈。头部品牌倾向自建直营体系,中小品牌因成本考量更倾向选择低价服务商,导致宝尊电商在价格竞争中优势不足。叠加阿里对宝尊电商持股的清仓,可能也使其平台合作优势弱化,加上流量成本攀升及转化率下降等因素,进一步限制了业务增长。 相较之下,品牌管理的门槛和增长天花板则相对高一些。唐小唐表示,品牌业务需兼顾线上、线下运营,还涉及本地化设计、生产等全链条管理,对企业综合运营能力要求显著高于单纯的代运营。从目前来看,宝尊电商瞄准的多为暂缺中国市场运营能力或不愿自建直营体系,但又有扩张需求的海外品牌。 过去两年多,GAP进行了诸多调整,比如“控制折扣+优化库存”重塑价格体系,修复品牌溢价能力;依托“线下体验+线上流量”的全渠道协同,构建销售场景的下沉和覆盖。2024年,GAP所在的品牌管理板块实现营收14.74亿元,同比增长15.97%,不过该板块仍未扭亏,净亏损1.69亿元,2023年净亏损为1.88亿元。2025年一季度,品牌管理板块净亏损2110万元,亏损收窄28.1%。 对于宝尊电商而言,GAP具有标杆性意义。从资本市场视角来看,若能成功运营GAP,便意味着其运营模式有望复制到其他品牌。GAP、Hunter、Sweaty Betty虽同属鞋服赛道,但面向的用户、场景不同,对于其跨品类运营的能力要求,零售独立评论人马岗认为,这本质上是一个试错过程:核心的运营逻辑不会改变,只是需要针对不同用户画像推送相应商品;在试错中找到精准的匹配规则,进而优化商品品类、定价策略与营销节奏等。而难点在于如何尽可能缩短这一试错周期。 宝尊电商也同时拥有Hunter在中国区的业务,不过,目前,Hunter的体量比较小,在国内仅有个位数的门店。 尽管品牌管理业务不断纳入新标的,但目前宝尊电商的业务重心仍在电商运营领域。2024年,电商业务占营收比重超85%;2025年一季度,这一比例是82.80%。 这部分业务的增长起伏不定。2022年至2024年,电商业务的营收分别为84.01亿元、76.21亿元、80.70亿元,利润方面也未见大的起色,分别为2.56亿元、1.64亿元、1.80亿元。 不过,这并非宝尊电商独有的困局。行业内的丽人丽妆等企业同样面临业绩增长乏力的困境。丽人丽妆的总营收在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下滑,其中2024年净利润为-3998万元,同比大幅下降182.64%。 一方面,流量更加分散,只固守天猫单一的平台已然无法应对当下变化莫测的流量,代运营公司需要多平台运作;另一方面,流量变贵,转化率变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唐小唐指出,国内线上渠道运营高度依赖平台,流量控制权掌握在平台手中,品牌缺乏自主流量运营能力。加之线上获客成本是非固定的,销售额越高意味着投入成本也更大,而转化率持续走低,导致对于品牌而言,线上业务毛利率难以提升。 目前,宝尊电商正加快旗下品牌的线下布局。2023年,GAP新增10家门店;仅2024年下半年,GAP便新开40家门店,累计运营门店达152家。按照规划,GAP将在2025年新开50家门店,实现净增40家。而Hunter则计划于今年二季度在北京、上海、杭州同步开出三家门店。 唐小唐认为,在宝尊电商线上增长面临突破瓶颈的情况下,其旗下品牌线下业务未来的发展态势,将是重要的看点之一。 对于Sweaty Betty,马岗认为,尽管国内高端瑜伽服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但服装本质上并非单纯的消费品,尤其是高端产品,还兼具文化属性与社交属性,因此在营销层面仍存在较大的创新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最话 FunTalk,作者:魏霞,编辑:王芳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6月14日,董宇辉缺席了直播,但根据飞瓜数据,与辉同行创造了5000万~7000万元的GMV,而前一天,董宇辉的带货战绩是2500万~5000万元。 一篇宣传文稿(可能是公司主动宣传,也可能是粉丝的自来水),专门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说这不是“去辉化”,即不是公司在降低对董宇辉的依赖,而是“全辉化”,“就是把董宇辉那一套,那股子精气神,彻底散播到每一个角落,让大伙儿都沾上‘辉气儿’。” 虽然说“辉气”比较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但在与辉同行,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到目前为止,这家公司的股权是“全辉”的,即全部由董宇辉持有。 近日,“最话”发现,与辉同行的主体公司与辉同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9月和2025年2月变更过投资人,前一时间是从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变更成董宇辉,后一时间是从董宇辉变更成子三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持有与辉同行100%股权,变更后,董宇辉从直接持股变为间接持股。 成立于2024年的子三省有三名股东,分别是大股东终南远眺(西安)科技有限公司(持股80%)、董宇辉(持股10%)、长歌有和(北京)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0%),穿透来看,三家公司的权益人均为董宇辉。 不过根据行业惯例,在股东层面,设立并加入合伙企业,一般是为了进行股权激励所用。也就是说,即将有一批与辉同行的员工参与到与辉同行的创业收益分配当中。 谁能与辉同行?这个问题应该正在,或即将考验那些选择和董宇辉站到一起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来自东方甄选,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初俞敏洪决定将与辉同行赠与董宇辉时,也曾要求东方甄选敞开大门,对于董看上的人,绝不阻拦他们离开。 同时,这个问题也一定考验着董宇辉本人,众所周知,对老板来说,最重要的能力从来都不是赚钱,而是分钱。 很快,他们彼此都到了要兑现选择的时候了。 一 在与新浪财经CEO邓庆旭的一次对话中,董宇辉直言现在与辉同行没有职业经理人,评论区很多提建议的朋友就是与辉同行背后的“高人”。 或许是因为在东方甄选时期,董宇辉就曾与当时的职业经理人孙东旭有过冲突,所以不想在职业经理人这条路上重蹈覆辙,也或许是如董宇辉所述,他自己就是一个工作狂,所以他选择了一套与市面上主流MCN机构不同的管理模式。 在成为与辉同行的实控人后,董宇辉就开始身兼数职。一方面,董宇辉继续承担着核心主播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他也扮演起CEO等管理团队的角色,这也导致他每天十二点才能到家,凌晨四五点才能入睡。 在董宇辉的带领下,与辉同行的团队也从“五六十人”变成“三百余人”,但董宇辉依然在用初创时期的逻辑在经营公司。 董宇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与辉同行员工的平均年龄是二十三四岁,让这些年轻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自己做的事情能得到认可和支持,就是最好的激励方式。 这样的管理模式或许能提高决策的效率,但是不可避免也会限制企业的发展。而且董宇辉的管理理念,也不免有一些理想化的成分存在,毕竟他自己的精力再充沛,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相比于专业的职业经理人,董宇辉更愿意培养与公司一起成长的年轻管理者。董宇辉也听到过外界对于他为何敢放权给“小孩”去招人去做决策的质疑声,他表示,一个企业的成长是所有人要一起成长,他愿意承担这些年轻管理者们决策的代价。 而市面上其他头部MCN机构基本都会有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打理,即使部分MCN机构没有引进职业经理人,但管理团队和主播团队也会有明确的分工。比如三只羊、辛选集团等都有引进职业经理人,美腕、谦寻等都有专业的管理团队。 在部分MCN机构的发展过程中,职业经理人也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三只羊的“疯狂小杨哥”背后站的是杜刚,这位曾经的大学老师,为小杨哥兄弟俩打开了一条“反向带货”的新思路,靠着制造各种翻车现场、整蛊品牌方等,让小杨哥坐上抖音带货一哥的宝座。 孙东旭在出任东方甄选的CEO期间,不仅完成东方甄选直播间的从0到1的探索,而且还搭建起东方甄选自营产品体系,就连俞敏洪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肯定他对东方甄选的功劳。在孙东旭卸任CEO的工作后,他也仍然承担着东方甄选的核心工作,继续负责自营品供应链和选品等业务的运营。 职业经理人的存在,就是将企业管理的流程标准化,把董宇辉这样的“创始人”给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将精力投入到更擅长的工作,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亦或是为企业制定更长远的发展计划,而不是靠“情怀”支撑。 但现在看来,董宇辉还没有走这条路。 二 从目前与辉同行的股权架构不难看出,与辉同行应该是整个公司的业务实体,而子三省则是公司的股权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近期股权变更时,董宇辉并未选择将个人的全部权益由大股东终南远眺承接,而留下了10%由其个人来直接持股。 通常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引入外部股东时,可以通过或增发新股,或转让老股,或兼而有之,转让老股所获收益将直接给到个人,完成一次创业红利的兑现。 当然,与辉同行能够从新东方体系内剥离,并在短期内成为首屈一指的带货大号,有赖于董宇辉这位带头大哥,即使董宇辉真的选择落袋为安,也是情理之中。 子三省的10%股权则留给了合伙企业长歌有和,这应该是一个股权激励平台。不过考虑到目前子三省尚未开展融资,未来融资后,长歌有和的持股比例将只有个位数,与辉同行的创始团队和骨干力量将在这个池子里分当蛋糕,具体到每个人的实际权益,应该不会太多,至于具体多少,要看董宇辉怎么去评估他们的个人价值了。 对比其他MCN机构来看,李佳琦作为美腕的核心主播,虽然没有直接持有美腕主体公司的股份,但是与美腕以及美腕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戚振波共同成立多家公司。比如在合伙成立的宁波镁麒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李佳琦与其母亲甚至合计占有99%的股份。 谦寻对高管和主播也进行了股权激励,在谦寻(杭州)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上海嘉谦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占股19.67%。这家合伙企业中的19位合伙人基本都是谦寻的高管和主播,比如谦寻CEO黄韬占股52.22%,谦寻高级副总裁王斯占股12.51%,谦寻总裁赵冉占股12.51%,核心主播黄微(薇娅)占股6.25%。 再看其他头部MCN公司同样也进行股权激励,比如东方甄选在2023年就向154名合格参与者授出股权奖励,其中就包括高管、主播等雇员。 谦寻成熟的股权架构,也在一定上隔离了风险。2020年底,薇娅因为偷逃税被罚,而后就被全网封杀,虽然核心主播出事不可避免影响谦寻的流量和GMV,但并没有动摇谦寻的根基。 事发后,薇娅从台前退至幕后,谦寻组织薇娅的助播团队推出“蜜蜂惊喜社”直播间,有报道提到,在“去薇娅”后的100天后,谦寻又回到淘宝直播机构月榜TOP1的位置。现在的谦寻更是进一步多元化收入结构,通过网红训练营、短剧拍摄等业务,来分散原来单一业务模式的风险。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主播,在翻车前就会预料到自己会翻车,幸存者永远存在偏差。但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主播,还站在台前时,就已经留个背手。 仍然活跃在一线,忙到要启用数字人来替播的罗永浩,在“交个朋友”里并无直接持股,由于其好友李钧通过李贺代持的方式,持有“交个朋友”18.8%股权,大家猜测这部分权益实际上是罗永浩的,即便如此,“交个朋友”的蛋糕也切得相当碎,客观上也让罗永浩和“交个朋友”都有了缓冲地带。 当然,即便董宇辉并不想要缓冲地带,这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三 自从2024年初,与辉同行成立,董宇辉真的太忙了。 作为一个敬业的带货主播,他要研究好产品,背好解说词,辅以个人魅力的加持,随时调动粉丝情绪,创造出好的GMV。作为一个名流,他要出席各种活动,会见拜访、来访的人士,为合作方站台。同时,作为一个管理者,他还需要严格把关选品,监管千里以外的生产车间,并时刻警惕供应链、物流、质检环节的各种风险。 作者单单打出这些工作来,也觉得繁多了,何况它们就像机器的发条一样,每日都必须精密运转。于是,在发条的运转当中,我们偶见脱节的时刻,考虑到相关事件已有报道,性质在粉丝与非粉丝之间又有很大争议,我们在此不再赘述,以免有炒冷饭的嫌疑。 但还想在文末说明一点的是,这些事件的确昭示了这家年轻公司的组织风险。 根据董宇辉的自述,他是一位一肩挑的企业家,但众所周知,这不可能。如果有人能够在供应链上抓得更紧一些,文案写得更细一些,那些风波自然也就闹不起来了。有时候,调动粉丝相对容易,但驱动内部人则更难。 因为组织者要挑战人性,员工想多拿钱少干事是人之常情,老板想自己多赚一点也是。 某种意义上,老板和员工永远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我多拿了,你就少了。 俞敏洪在《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一书中提到“大厨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指,开饭店的不一定会做菜,而会做菜的不一定会经营,如果双方因为利益没谈拢而分道扬镳,很有可能会造成,离开大厨的饭店会倒闭,出走后的大厨也干不成饭店的结局。 曾经俞敏洪是那个开饭店的,董宇辉是大厨,如今董宇辉已经从大厨变成新饭店的老板,俞敏洪去年的难题,成了他现在的考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最话 FunTalk,作者:魏霞,编辑:王芳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局外人的视界 (ID:hooyar_380097485),作者:卡夫卡不忙了,题图来自:AI生成 之前聊到稳定币的时候,还有人很傻很天真的认为HK那边已经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了,国内有可能会跟进。 笑死了,稳定币背后是什么?是铸币权! HK的铸币权一大半在汇丰手上,美国的央行归私人所有,所以人家搞稳定币,无非是一场驱狼吞虎的游戏。引入竞争者,然后看着新旧之间搏杀,到时候剩下来的,也被整得一身是伤,收编起来就容易了。 再看看RMB,我们是主权货币,铸币权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上,你跟我谈什么稳定币,这是想干啥? 所以之前我们严令禁止虚拟货币,币圈大佬纷纷跑路,赵长鹏、孙宇晨就是这么被迫流窜到的海外。 别人的铸币权我们管不着,自己的主权肯定是要捍卫明白的。 这就是为什么HK可以让你搞稳定币,港币跟美元玩的是联系汇率。实际上港币就是美元的本地马甲,当年港英当局试图赖账不交回HK,来北京交涉不成功,回去以后,人家就把港币献祭给了美元。 大阴向来阴险,没少埋雷,潜意识里还把HK当成自己的所有物,怎奈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阴谋诡计都成了上不了台面的小把戏。 个人认为,这波HK推稳定币意在撬开SWIFT全球结算体系。 SWIFT结算体早就落伍了,算是上个世纪老版本里的古董。但人家背后捆绑着一大堆利益集团,在国际上牢牢把控住了核心生态位。你说它低效腐朽成本高,但那又如何,尸位素餐占了坑位,背后有欧美撑腰,一时半会很难在国际结算体系里干掉他。 本来在1973年SWIFT系统刚成立的时候,美帝也装模作样了一下,把总部设在欧洲的布鲁塞尔,不然它还能咋地呢?那时候美元刚对黄金违约,石油美元体系并没有被国际间彻底接受,美元信用等于是裸奔,这时候不跟欧洲让点利,谁跟你玩美元啊。 等到后来美国在冷战中胜利,SWIFT系统的控制权就一点点向美帝转移了.911之后,小布什打着反恐的名义直接夺过了SWIFT系统的控制权,从此以后,美帝可以动辄给人扣个帽子,把它踢出国际结算体系,这就等于让受制裁者自动断了跟全世界做生意的路。 这些年,我们自己建立了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体系,但终究全球贸易还是建立在美元体系之下,SWIFT的霸权很难被撼动。 当然了,这该死的SWIFT体系结算时间慢,手续费高企,受人诟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体系最牛逼的地方不在于它有多好用,而在于它多被推崇。 我之前也说过一个美元霸权的重要支撑因素,那就是全球经营财富美元化。 想想看,你是某国的顶级富豪,站在国家权力顶端,你家族各种在境内搞钱,然后都换成美元了,请问遇到美元遭受威胁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菲律宾的小马斯克不就给全世界打了个样板吗?什么菲律宾利益,先放一边再说,先得让美帝高兴了,否则的话,自己家的那些美元就要被人全部抄走了。 所以你看,RMB国际化最大的阻碍,从来不是什么技术因素,也不是什么金融砖家们哔哔的所谓自由兑换,本质上是太多利益绑在美元之上了,你正面去撬动这些利益,人家各种搞事情。 我们搞RMB国际化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国际贸易,而不是四处树敌,把人都往死里得罪。 但懂王就没这个顾虑啊。什么美元霸权,呵呵,你霸权掌握在美联储手上,跟我有一毛钱关系?我让你鲍威尔降息你还敢顶嘴,让你带着我们家族赚钱也不肯,那要你这个霸权有毛线用。 刚好硅谷一帮资本家出来游说他搞赛博印钞机,懂王又在虚拟币的交易里捞到了从前都没有赚过的大钱,立刻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不但全家都发币,在白宫里招待那些买他家族币的投资者,还搞了个稳定币法案挖美元的墙角。 沃尔玛、亚马逊这些商业巨头纷纷投靠稳定币,搞自己的结算,等于是给运行了很久的传统美元结算清算体系一个大嘴巴子。 甜头一旦开始尝了,就没那么容易停下来的。 用稳定币发展出一套国际结算体系替代SWIFT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没毛病吧。 即便不能完全取代,几方势力并驾齐驱分这个市场总可以吧。 我之前也说过,美国现在搞得这个稳定币方案最大的问题是监管,以老美的尿性,肯定会慢慢放开监管的,以资本的贪婪,绝壁会想方设法去放杠杆的。 几年前稳定币LUNA暴雷大家还有印象吗? 币圈,只要想办法在监管上放点水,有的是办法爆大雷,先用稳定币去干掉SWIFT系统,再坐等不靠谱的稳定币爆掉。 习惯了快捷的结算、支付方式,再回到从前的体系是不可能的,这时候我们非常靠谱的RMB国际结算体系就能自然而然地拿到足够的市场份额。 很早之前我就说过,港币这个代币是殖民地时期的遗留物,迟早要消散在历史长河里,那么像汇丰这种所谓旧版本的规则制定者也就更加不可能会保留什么特殊地位的。 有时候放你自由,未必是什么好事。 看看深圳这边已经发布了关于稳定币的风险提示,有些红线是绝对不会让人随便踩的。 想用虚拟币搞个噱头夺铸币权的梦,还是别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 (ID:hongcan18),作者:红餐编辑部 最近,“星级酒店摆摊”的话题刷屏了社交网络。截至7月7日,小红书上关于“酒店摆摊”“五星级酒店摆摊”等相关笔记数已超过百万。而在抖音上,关联“酒店摆摊”的相关视频播放量也突破3千万。 评论区下,不少网友都在评论,直观感知到,身边摆摊的星级酒店,似乎正在变多。 01、全国多地星级酒店集体“摆摊” 星级酒店摆摊,当前正在热搜话题上的,是郑州的永和铂爵国际酒店。 据红餐网了解,郑州永和铂爵国际酒店自6月底开始摆摊以来,生意一直非常火爆。其摆摊销售的菜品,不仅丰富多样,涵盖卤味、烧肉、烤鸭、小龙虾、手打牛肉丸等菜品,产品价格还非常亲民,系列菜品从2元到98元不等,比如麻辣鸭翅仅售价4元一只,小龙虾38元一斤,猪蹄则每个48元…… 另据红星新闻报道,7月6日当天,郑州永和铂爵国际酒店仅出摊40分钟,所有菜品便被抢购一空,当日销售额高达3万元。 郑州的永和铂爵国际酒店摆摊并不是个例,红餐网盘点发现,这股摆摊的热潮,近段时间早已在全国多个城市上演。 比如江苏常州的特级酒店中吴宾馆,趁着这股酒店摆摊的东风,也在7月初支起了自己的熟食摊。 据了解,该酒店通过摆摊,以成本价推出了不酒店特色菜品,比如38元一盒的葱油海蜇,48元一盒的酱汁熏鱼……星级酒店的出品,加上亲民的菜品价格,中吴宾馆的摊位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打卡。 另据不少网友发帖表示,中吴宾馆现在还开通了微信小程序接受菜品预定,高峰时甚至每日超五千人线上抢购几百份外带菜品,抢购场面堪比“双十一”。 星级酒店摆摊的风,还吹到了浙江绍兴。 据中国蓝新闻新闻报道,老牌五星级酒店咸亨酒店自“五一”起,就在鲁迅故里步行街支起摊位,从最初的绍兴非遗小吃如咸亨茴香豆、笋煮花生,到如今新增红烧猪肘、台门炖麻鸭等熟食,凭借酒店的品牌效应,高峰期,该酒店的堂食“一座难求”,一些游客也会抱着“打卡”心态前来外摆摊位选购。 因为摆摊还引起消费者热议的还有天津高奢酒店的代表丽思卡尔顿酒店。 据了解,天津丽思卡尔顿酒店摆摊主要销售酒店的“和牛汉堡”产品,单价为58元,搭配薯条后则售价70元,加配可乐后的全餐组合定价为75元。 在不少消费者看来,在丽思卡尔顿的奢牌光环加持下,这一定价较网红汉堡品牌Shake Shack等更具性价比。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显示,丽思卡尔顿酒店的高颜值移动汉堡车也借此成为了当地新的网红打卡点,不少消费者曾表示需花半个小时排队,才能取到号购买。 星级酒店摆摊的热潮仍在全国多地延续,从安徽的南山豪生大酒店,到石家庄的云臻世贸大酒店、亚太大酒店……越来越多星级酒店纷纷“下凡”开始摆摊,并在摊位上吆喝揽客。 02、为何星级酒店都在摆摊? 为何越来越多的星级酒店主动走下神坛,开始摆摊?酒店餐饮生意不景气,唯有通过摆摊舒缓经营压力,只能说“走下神坛”的星级酒店越来越焦虑了。 据北京和泰盛典统计显示,2024年全服务高档酒店的平均餐饮总收入为1020.84万元,较2019年的1655.04万元下降38.3%,不少高档酒店的餐饮业务利润持续承压。 另据常州某五星级酒店从业者方楠(化名)向红餐网透露,2020年以来酒店生意是一年难过一年。他坦言:“尤其是经营淡季,酒店的经营状况更不乐观,摆摊能增加额外收入,餐饮营收能有多少是多少”。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越来越多星级酒店开始出摊,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禁酒令”靴子落地的影响。比如万家灯火大酒店工作人员就向红餐网透露,自今年五月禁酒令发布后,酒店的部分接待生意迅速下滑。 在这股星级酒店摆摊热潮下,也有部分酒店表示,摆摊带来的营收,并非酒店的主要目标,更多是想为酒店的其他业务引流。 比如生意同样火爆的绍兴国际大酒店,据其酒店餐饮部经理孙波向浙江日报透露,外摆的目标是吸引普通群众走进星级酒店,为家庭聚餐、生日宴等潜在消费场景蓄客。而方楠也指出,主打平价的酒店摆摊能够让他们触及更多消费者群体,“有了群体,就可以拉微信粉丝群,更好地宣传酒店的其他内容”。 针对这股星级酒店摆摊热潮,红餐产业研究院院长唐欣指出,开通摆摊渠道虽看似拓宽市场,但实际上的利润空间并不大。“酒店餐饮固定成本占比较高,食材、人力、租金等成本通常占总营业额的70%以上,高端酒店投入则更高,出品成本就远高于普通街边摆摊”。在他看来,摆摊收入难以支撑酒店整体餐饮业务。 可以预见的是,即使“放下身段”,但高端酒店要摆脱餐饮经营困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联社 (ID:cailianpress),作者:刘阳 时隔一个月,长安汽车重组进入关键阶段。7月8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长安集团重组近日已组建筹备组,由长安汽车、辰致集团等领导为主要成员。 “具体时间还在汇报,(新集团)预计将于8月落地。”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道。 6月5日,长安汽车公告,母公司兵器装备集团收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对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其汽车业务分立为一家独立中央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国务院国资委按程序将分立后的兵器装备集团股权作为出资注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这意味着116天前启动的“超级汽车集团”整合计划暂告段落,而长安汽车的股权结构调整与未来发展则勾勒出新的轮廓。 “分立重组不会对本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彼时,长安汽车表示,本次分立后,本公司间接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汽车业务分立的中央企业,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 这一公告距今年2月首次披露控股股东拟变更事宜已逾四月。2月9日,长安汽车首次公告称接到兵器装备集团通知,后者正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翌日,公司进一步披露《关于控股股东拟发生变更的提示性公告》,预示着长安汽车的股权架构将随兵器装备集团的重组而调整。 2005年,兵装集团整合旗下长安汽车、江铃汽车等8家整车企业及20余家零部件公司,成立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更名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又更名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其中重庆长安汽车作为最大的整车资产被纳入旗下。2010年后,中国长安逐渐弱化直接管理经营整车,转向“集团管控+资源协同”模式;重庆长安汽车则聚焦市场化的整车业务。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中国长安、南方工业直接和间接共持有长安汽车36.82%的股份。 6月23日晚间,长安汽车发布公告,接到控股股东通知,其名称由“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有关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已经办理完成,并取得营业执照。长安汽车表示,上述工商变更事项不涉及该股东持股数量及持股比例的变动,对公司治理及生产经营活动不构成影响,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据悉,通常意义上的“长安汽车”全称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而此次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亦是“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股东,现持股比例为17.99%。 “(分立之后)长安汽车将更加市场、更有自主性。”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汽车央企的高端智能车发展速度低于预期,规模效应不明显。集中央企的研发制造和市场等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是央企战略性重组一贯的目标。 长安汽车2025年半年业绩显示,1-6月全球累计销量135.5万辆,同比增长6.8%,创下近八年来新高。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44.8万辆,同比增长48.8%,占总销量33%;海外销量突破30万辆,同比增长49%。 “长安汽车将坚持多能源动力路线,未来五年面向全球推出60款新品,其中新能源50款。”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今年6月的重庆车展上表示,此外,长安汽车将提升资本运作能力,推进长安科技、阿维塔、长安凯程融资上市发展。按照长安汽车的计划,到2030年总体销量力争达到500万辆,其中长安自主品牌系列销量400万辆,新能源销量300万辆,海外销量150万辆。 值得留意的是,在长安汽车6月5日公告的同时,兵装集团控股子公司中光学、华强科技、建设工业,以及孙公司湖南天雁、东安动力和长城军工等六家上市公司亦发布了相关内容公告。其中,湖南天雁、东安动力为中国长安子公司,长城军工为安徽军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子公司。 “接下来,兵器装备集团其他汽车零部件资产大概率会注入新集团。”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认为,从相关子公司公告来看,作为一级央企,新集团除包括兵装旗下汽车业务和长安汽车外,东安动力、湖南天雁等零部件公司后续或也将陆续并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锦缎研究院,作者:爱屋几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进入2025年以后,九号公司(SH:689009)市值站稳400亿元,实现对龙头雅迪(HK:01585)历史性反超。 这个入局最晚的门外汉,何以在大浪淘沙的两轮电动车市场,偷了行业一哥的家? 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的增量信息,无论之于雅迪与九号,还是两轮电动车产业,都很不少。 一、两轮车是一个中国特色的行业 1. 中国是最大单一市场 在交通设备中,电动两轮车一年国内加出口量在6000多万辆,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是一个并不算小的行业。且中国是最大的单一市场,占全球需求的80%以上,甚至电动车的大发展,还造就了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卖和即时零售市场。 由于中国很早开始限摩,而小汽车的爆发还需要等到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之后,而作为替代品的小电驴,受益于良好的公路路况异军突起,根据艾瑞咨询数据,国内电动两轮车保有量已超过4.2亿辆。 两轮车行业也诞生了不少上市公司,包括老牌企业雅迪控股、爱玛科技、新日股份、绿源,雅迪和爱玛是当中的龙头,此外还有后起之秀小牛和九号。 行业2020年后进入成熟阶段,每年出货量在3500~5500万辆之间,以更新需求为主,能占到约60%。需求脉冲主要取决于政策,2019年雅迪便就是靠新国标的机会逆势扩张,拉开与爱玛的差距坐稳头部,并将利润中枢从5亿抬升至25亿元。 图:中国两轮电动车年销量走势;资料来源:万得 2. 行业财务指标优秀、格局好 车企以组装为主,掌握了品牌和渠道,商业模式都是前店后厂。所以头部公司如雅迪和爱玛的日子过得不错,ROE稳稳的在20%以上,即使是二线品牌如新日和绿源,ROE也能做到10%左右。 而且所有电动两轮车,销售面向消费者拿到的都是现款,而采购面对分散的上游,能够压价压款,所以小电驴企业的现金流表现也非常优秀。 2019年国标更新后,电动两轮车行业快速出清,品牌数量缩水超80%到100个左右,且逐步形成“雅迪、爱玛、台铃”三大品牌的格局,合计份额接近60%,其中雅迪在25%~30%,爱玛在15%~20%,台铃在15%左右,其他二线品牌有新日、绿源等。 再就是新锐品牌,或者说“两轮车新势力”占据细分市场,九号和小牛,各拿下高个位数的份额。 图:两轮车电动品牌销量变化;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信达证券 3. 还有新故事:国补和新国标,出海带来增量 首先是国内市场,市场预期2025年爆发: 去年下半年,商务部将电动两轮车纳入国补范围,叠加地补,单车补贴金额可以高达500元,这已经跟家电一个量级了,说明政策对两轮车行业还是支持的。 同时,工信部正式发布《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即新国标,这对于尾部品牌又是一场淘汰赛,份额将向龙头进一步集中。 其次是海外市场,未来想象空间大: 2024 年我国电动两轮车出口额创新高超过400亿元,雅迪等头部品牌已经在海外布局了产能。 欧美主要是E-bike(电助力自行车)这种高技术含量产品,理论市场空间超过400亿美元,强调产品绿色环保的属性,国内企业有望复制摩托车和全地形车的故事。 东南亚市场,包括越南、印度、泰国、印尼等国,也开始推油改电,有禁摩令和电动车的购置补贴。 二、只是看上去很美 有国内单一大市场,且龙头形成了品牌和渠道优势,能够赚取较高的ROE和优异的现金流,且2025年开始的国内新国标导致头部份额集中、海外需求有想象空间,怎么看都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 但结果表现却很差:雅迪控股年内股价收平,跑输恒生指数近20个点,龙二爱玛科技更是跌超15%。相信这个故事的投资者,无疑被挂在了高高的山岗上。 故事的裂缝在哪儿? 1. 空有品牌但没有定价权 作为一个to C的消费品,两轮车需求超过一半来自城乡,质价比成为核心,导致每一轮的产品升级和成本节约最终都需要让渡给消费者。以雅迪为例,近10年,公司产品均价都在1500元左右,平稳的像一条假曲线。 而行业从2020年开始进入存量市场,这就意味着电动两轮车大部分品牌,都陷入量不增价不涨的尴尬处境。即使今年国补,也只需求的脉冲和透支;而海外需求,在深入研究后发现短期也是伪增量,欧美需要的E-bike和国内的电动两轮车可以说是两种产品,东南亚的路况且电摩的性价比并不高,摩托车仍是主流。 没有定价权和增长的消费品,甚至还不如康师傅方便面。结果就是:雅迪、爱玛、新日、小牛2024年的毛利率都在15%左右的低水平徘徊。 图:雅迪电动车均价;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国盛证券 2. 没有定价权的核心;无垂直一体化优势 新能源车企中,比亚迪掌握了电池、华为和理想掌握了智能驾驶,能赚取超额利润。同样的案例也还出现在手机厂中,苹果掌握了核心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可以持续卖出溢价,华为也是。 相对于这些行业,电动两轮车是在供给侧差异化做的是最弱的,即使头部品牌也没有形成明显的成本和技术优势,所有品牌都陷入只能找消费者要增量需求的低效内卷中。 从产业链拆分来看,电动两轮车上游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电池、电机,成本占比高达40%。而电池主要靠天能、超威等外部供货,电机依赖专业电机如金宇星、安乃达、八方等。 国内头部企业做到部分控股这些产业就算不错的了,远远谈不上掌控。而三电系统中的电控,车企倒是自己做的,但是两轮车的电控价值含量不高,区分度也就不大了。 所以大家完全没有拉开技术上的差异。举个最直观的例子,甚至有部分购买者,是将车和电池分开购买的。形成的恶果是:格局稳定性其实很差。 3. 真实的商业模式,卷产能和铺门店 卖不出溢价,导致看似是品牌现金流生意,实则是拼规模的内卷生意。所有企业的生存法则变成敢在行业周期底部逆势扩张,靠追求规模的优势把对手卷死。比如2019年扩张的雅迪和这两年做大量资本开支的爱玛。 电动两轮车有扩产上瘾症,表现在CAPEX/DA指标很高,靠规模去获取微薄的优势,去卷死小品牌。2023年,雅迪的产能超过2000万台,爱玛的产能超过1000万台,这两年还做了超过50亿的资本开支,筹划海内外六大生产基地;台铃的产能超过1500万台,新日的产能超过1000万台。 仅头部四家的产能合计就高达6000万台,已经可以满足全球需求,所以行业已经严重产能过剩。肉眼可见行业未来竞争还会很惨烈,这也是为什么二季度行业销量增速掉下来之后,龙头公司股价开启暴跌的真实原因。 而表外卷规模的方式是增加终端门店数量。 因为用户的看车、试驾、维修和售后,都在线下发生,电动两轮车行业线下渠道为王特征鲜明。雅迪当年超越爱玛,靠的就是渠道的野蛮扩张,2019年前雅迪和爱玛的渠道数量差距较小,到2023年雅迪门店数超过4万,提升了3倍,带动其市场份额翻倍增长。 而现在,爱玛的门店数超过3万家,新日和绿源也分别都在1.5万家左右,新锐品牌小牛和九号,都在数千家。如果大家留意街边门店,会发现过去几年线下电动两轮车门店大幅增长,电动车门店密度,甚至可以跟奶茶店这种低价高频的产品相媲美了。 渠道扩张的代价是单店营收下降。雅迪和爱玛的单店营收已经跌破100万元,单店销量跌破400台,即使假设一台贡献店内利润200~300元,一个门店平均年利润也仅8~10万元。此外电车两轮车渠道相对扁平,加价率不高,所以门店的利润增长空间基本也没有了。 三、门外汉偷家 1. 九号的崛起证明行业格局非常不稳 两轮电动车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在2000年前后进入的这个行业,创始人背景基本都是摩托车或者汽修相关的,仍在沿用规模法则来做低维竞争。 但其实强者恒强的故事,在这个行业是不存在的。因为仅规模这一个竞争优势,对于投入并不算很重的两轮车来说,很难构成核心壁垒。一个最大的论据就是行业经过20年残酷的大浪淘沙,最后被2019年才进入这个市场的门外汉九号偷了家。 根据我们对九号经营的跟踪,其今年两轮车的销售目标在370万台左右,但在国补的刺激下最终可能实现400万辆以上的销量(1Q25销售100万台,收入28.6亿元),销量达到雅迪的25%,再考虑到单价更高在2700~2800元为雅迪2倍,所以今年九号的电动车收入将达到雅迪的一半左右。 且公司在业绩电话会的披露,2025年公司两轮车的毛利率将有望达到25%,净利率达到10%。 九号净利率高出雅迪3个点,从净利润体量来看可能到2026年两者就平起平坐了。 也就是说,九号这场门外汉的猎杀,只用了7年不到的时间。这无疑是证明这个行业没有太强的品牌属性可言,7年刚好是电动车的生命周期,都没有经历一轮完整的产品验证,龙头的宝座就要易主了。 2. 为什么是九号?新时代的企业家把握了新消费趋势 不得不说,新时代的企业家思路确实更加与时俱进,作为曾经小米系、且由北航理工男创办,九号定义自己是一家”智慧移动能力”公司,方法论为“要么创造品类,要么革命品类”,从平衡车出发,顺带手做了电动两轮车,符合公司革命品类的定位。 根据草根调研,年轻群体在购买电动车时更加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外观,也更加在意智能化功能,并愿意为此付出溢价。这个4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只占行业出货量的10%,最终吃到的不是传统品牌,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小牛,而是进入市场时就明确客群为年轻人的跨界者九号。 对于传统品牌而言,发迹于城乡市场,造就了这些品牌把脉需求时的基因偏差。另外,这些创业者,难免在企业内的一言堂,容易出现认知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而九号像字节一样实行无“总”文化,在日常沟通中不出现“XX 总”等称谓,内部取消管理岗位;还开展高管Open Day,员工可以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对话,这才更好地把握住了年轻人的需求,比如选择了跟游戏赛事深度绑定等创新营销模式。 根据公开信息,其35岁以下年轻用户消费占比达到66%。 3. 智能化等供给侧差异化优势存在,但其实不显著 九号两轮车出圈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通过其技术复用,实现了水平更优的两轮车智能化,部分解决了这个行业在供给侧没有话语权的问题。 比如:1)最早推出了非接触解锁;2)通过车身多个传感器,解决了误拧导致车辆突然加速、忘记收边撑这些安全隐患,还先后自研并引入了 ABS、TCS 和 RSC 等主动安全辅助系统;3)自研 RideyLong+RideyPOWER 系统支撑长续航与电池安全,优化电池和优化电机绕线实现更低能耗,提升续航 20%+。 结果是公司智能化排行榜连续3年线上行业第一,4000元以上线上销售份额第一。这步智能化时间差打的没问题,但是在我们看来,由于都没有涉及到核心技术,两轮车的智能化仍停留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阶段,其他品牌很快能补上。 所以我们看到,九号当前单店年销售量已经达到400台左右,追平雅迪位列行业第一梯队。也出现同店不再增长,只能开始走传统企业的老路即卷规模。在2024年,公司门店超过7300家,而规划未来门店提升到1万家。 四、更多九号还在路上 在各个制造业通缩的时代,两轮车算难得的增量行业。且预计今年在新国标和国补的刺激下,行业出货量将达到6000万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势必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尤其是九号师范作用下,更是证明了在以为老品牌胜负已定的时候,新品牌正像造车新势力一样能有结构性机会。以九号的财务模型为例,当销量达到500万,单车净利200~300元,对应10~15亿元的增量,即使销售规模只有百万,单车利润100元,也有1个亿的利润,非常可观。 前面也提到,行业上游其实都是靠外供,壁垒并不高,甚至新国标导致很多车企的组装产能反而成为包袱。在我们看来,两轮车的竞争模型在防止潜在进入者的能力上极弱,跟奶茶无异:增量的市场+低进入门槛+拼新开店。 在新势力中,淡出视线的小牛仍是高端市场的重要玩家,今年销量仍将超100万。更有意思的是摩托车中的自主三强,在大摩站稳脚跟后,也盯上了这个市场,均成立了电摩子品牌。 以同样能把握年轻人趋势,品牌打造力最强的春风动力为例,其成立电动车品牌极狐,去年销售10万台,而今年目标定在了50万台,也开始快速扩张渠道。 图:电动两轮车企业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信达证券 作为耐用消费品,行业总量在新国标和国补之后必然下降,2021年就经历过一次。而为了这一轮的需求爆发,老品牌扩建了海量的产能,也铺设了大量的门店。新锐品牌在享受完细分市场红利后,也开始走上传统品牌卷规模的老路。 门外汉九号的成功刺激了更多的新进入者,都想来分一杯羹。随着需求透支,龙头份额反而遭遇挑战,未来头部的ROE从20%以上可能降至10%以内,持续内卷通缩。对于传统品牌和新势力来说,明年才是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的一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锦缎研究院,作者:爱屋几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 (ID:nbdnews),作者:宋钦章,编辑:程鹏、廖丹、杜波,原文标题:《义乌开始收稳定币?月交易流水10亿美元?记者实探!多数商家“不收、不懂、没听过”,极个别商家称“可收但小订单不做”,当地协会回应》,题图来自:AI生成 “世界超市”义乌,正被描绘为一场稳定币的隐秘前线。 日前,有券商在研报中提到,“在世界小商品中心中国义乌,#稳定币已成为跨境支付的重要工具。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估算2023年义乌市场链上稳定币流动超百亿美元。”也有人在网上发帖称,“义乌已有超3000家商户使用USDT等稳定币收款,月流水破10亿美元,直接省下近千万人民币手续费!” 消息一出,业内沸腾。#稳定币在义乌究竟是何种光景?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深入义乌国际商贸城腹地,穿行于640万平方米、数以千计的商铺之间,听到的却是几乎一致的回应:“不收”“不懂”“没听过”。 整整一天的密集探访,从箱包、五金到小家电、玩具,记者跨越多个区域,仅在一家不起眼的店铺捕捉到“收U”的微弱信号。即便如此,这家店主也坦言:小额订单不做。 稳定币在义乌,难道真的只是一点零星的火花? 一、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只有零星商家说可以“收U”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记者从上海出发,先抵达义乌高铁站,后乘坐出租车再转乘地铁,全程花了约两个半小时,最终抵达目的地——义乌国际商贸城。之所以选择这里,原因在于义乌国际商贸城正是义乌小商品集散的关键枢纽。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商品商人,纷纷选择在此采购货物,随后通过国际物流将商品发往全球各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宋钦章摄 义乌国际商贸城共有五个区,总面积达640万平方米。记者下地铁的地方距离二区最近,这是一栋面积达60余万平方米的五层建筑,据说拥有8000余个商位,销售的商品包含箱包、五金工具、电工产品、小家电等。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宋钦章摄 “老板来进货吗?玩具要不要看一下?”刚踏入国际商贸城二区,就有一位热情的阿姨迎了上来。见记者表现出兴趣后,她便带领记者前往一家玩具批发店。记者在向玩具批发店店长询问了几款产品的情况之后,将话题一转,问他是否愿意接受使用稳定币结算货款,然而,他摇了摇头,说:“那是什么币?我不清楚。” 随后,记者拐入了一家日用品店。这家店的老板娘刚刚送走一位黑人男性客户,她告诉记者,她不收稳定币,只接受客户用人民币或美元支付。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宋钦章摄 当路过一家五金店,店里的男老板坦言:“稳定币的牌照都没开始发,怎么用呢?”显然,他对最近关于稳定币的新闻有所了解。记者继续追问:“有一些美元稳定币,之前已经有人开始使用了。”然而,他也摇了摇头,回答道:“我这里还没遇到过。” “不收”“不清楚”“没听过”……记者走遍了国际商贸城的一区、二区和三区,整整一天询问关于稳定币的情况,得到的普遍答复是这样的。 不过,在这里,稳定币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也有一家店主称:“可以收,但是小订单不做。”对于更多详情,店主不愿多说。 这是在记者接连走访的几十家商铺之中,唯一一家表示可以接受稳定币支付的商铺。 显而易见,从调查的样本来看,这样的接受率似乎并不足以证明稳定币在义乌已经成为主要的跨境支付手段。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也了解到,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户主要接受人民币或美元现金支付。通常情况下,客户会主动将当地货币兑换成人民币,以便支付货款。至于收款方式,有的客户选择直接通过银行转账给商户,而有的商户则依赖货代公司来完成收款。 “一般情况下,客户都是通过货代公司付人民币给我们的。通常是客人自己找的货代公司,来跟我们来联系。我们交货都是直接跟货代公司对接,只负责将货物送到货代公司指定的仓库。至于货款的事情,我们也是跟货代公司对接。”一位义乌商贸城的老板娘如是表示。 当被问及稳定币时,一家货代公司在电话里对记者表示:“国内义乌、镇江、温州这些地方务实的人多,不玩虚的。别管大国还是小国,谁还不储备点美金,再不济也有点人民币,谁会用那种东西?” 二、当地协会:稳定币结算几乎没有 关于稳定币在义乌的使用情况,在进一步的调研中,记者捕捉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稳定币在义乌的使用已经变得普遍,而在与初次合作的客户打交道时,一些商家可能出于谨慎,不愿意透露过多信息。 例如,在小红书上,记者结识了一位经营义乌电商群的老板。他透露,尽管一些商家可能会接受比特币、以太坊、USDT等作为支付方式,但这种接受程度往往取决于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关系好的可以收,关系不好的也不会收。” 另一种声音认为,不排除部分义乌商家愿意接受稳定币支付,但这种商家的占比非常低,远没有达到“普遍”的程度。 “义乌市场里传统的商家较多,对稳定币的接受度比较差。”一名义乌人在小红书上吐露了她的切身体验。她拿自己举例,说:“我会拒绝,我对新鲜事物包容比较有限。” 她还透露:“义乌市场里的商户,每年很多被异地冻卡,都是因为收到不干净的钱。” “目前确实有极少数跨境电商和部分传统跨境贸易商使用稳定币进行交易。”一名跨境支付机构人士在微信里对每经记者表示,这种现象可能集中在非洲、南美等外汇环境复杂、传统银行跨境处理能力较弱(当地银行无法办理外汇兑换或处理时间过长)的国家和地区。 义乌当地相关协会人士通过微信告诉记者:“据我们了解的会员单位和非会员企业朋友中,使用稳定币结算的还真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这种缺乏实际背书的私人性质的加密货币本来就认可度不高,且也难以形成广泛流通。” 三、律师:目前稳定币无法用于中国境内与境外之间的跨境支付 “目前稳定币是无法做中国境内与境外之间的跨境支付的。”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汪灵罡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直言,即使通过境外钱包收了稳定币,也无法将这笔稳定币兑换成法定货币汇回境内。 他分析,如果用稳定币来计价结算跨境交易,那么这一过程会产生稳定币与法定人民币之间的兑换需求。以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为例,如果在中国设立的主体是买方,那么就需要将人民币兑换为稳定币用于支付;相反地,如果在中国设立的主体是卖方,那么就需要将收取的稳定币兑换成人民币,用于支付境内上下游、房租、纳税、员工工资等。 然而,在现行中国的法律和金融监管体系下,人民币与稳定币之间的兑换目前在境内被禁止。 假如企业选择通过境外钱包收取稳定币,而不打算将这些资金汇回国内呢?至于这种可能性,在汪灵罡律师看来,此种做法显然违反了外汇管理规定。“因为海关有货物出口,而银行没有资金入账,这样出口货物的物流和资金流就不匹配了。” “许多小公司也一样做,只是你直接问,他不能告诉你。”这位律师向记者坦言。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电话采访时,北京盈科(义乌)律师事务所的吴燕飞律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她坦承,她本身是外贸行业出身,目前专注于处理涉外和加密货币类型案件。即便如此,她对稳定币在义乌广泛使用的观点仍持怀疑态度。 吴燕飞律师指出,尽管在义乌,公司通过注册香港离岸公司来方便地接收美元或欧元已成为常态,但她很少听说有公司通过这种方式来收取USDT等稳定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简单心理APP,原文标题:《「我再也没有想做的事了」:年轻人如何找回内驱力?》 今年的毕业季,年轻人相比于十年前多了不少焦虑和暗淡。不少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描述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考研压力大、毕业照也不想拍了。 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迷茫:未来到底想干什么,不知道。 人类学家项飙把这种处境描述为自我的陌生化:「他们只能做题、做题、执行任务,根据外在的要求去做反应。在这样的'程序'下,他们与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是相隔离的,是彼此陌生的」[1]。 这不是年轻人的问题。项飙认为,当下社会没有给年轻人提供探索自我的条件。巨大的外部压力之下,很多人把自己变成不断控制甚至惩罚的对象,才能确保不被淘汰。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年轻人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很可能缺乏往前走的「内驱力」。 「内驱力」(intrinsic motivation),指的是个体出于兴趣、好奇或内在价值感来自发投入一件事。不是为了考试成绩、绩效考核或谁的肯定,而是因为真的「感兴趣」。 那么,什么才算真的感兴趣?1970年代,心理学家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三者构成内驱力的前提。 这篇文章想和你一起聊聊:内驱力是怎样被消耗掉的?在有限甚至愈加艰难的环境里,我们又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01 内驱力到底怎么消失的: 奖励可能是种慢性伤害 内驱力消失已久,罪魁祸首可能是,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外部奖励」的环境。 一项经典研究发现,奖励虽然短期有效,但可能伤害一个人的内驱力。 心理学家Lepper和同事们找到一批喜欢用彩笔画画的小朋友,分成三组: ▨第一组提前被告知:只要画得好,就能拿到一张「优秀画手」奖状; ▨第二组没被提前告知,但画完之后意外获得奖状; ▨第三组既没有奖状,也没有奖励。 几天后,研究者观察这些孩子在自由时间是否还会画画。结果显示,得到「预期奖励」之后,孩子们反而不那么愿意动笔了。他们好像突然对画画没那么感兴趣——因为画画不再是单纯的快乐,而是达成目标的手段[1]。 这就是「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用来描述当人们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去做本来出于兴趣的事情时,内在动机反而被削弱的现象。 比如,对于一些职业画家来说,一旦不为赚钱而画,很可能就不想动笔了。 这种激励逻辑,其实从小就渗透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好学生,我的自我修养是「拿小红花」:不是因为喜欢写作而写,而是为了被老师当作范文念出来。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全校排名前十。围棋升段、弹琴考级、作文比赛……我沉迷于各种表扬。 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小红花」不等于真正的热情,它是一朵塑料花。其中的差别,可以用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提出的一组概念来解释: ▨信息性奖励:例如「你最近进步很大」、「你的表达特别有想法」,给予能力反馈,有助于增强胜任感,激发内驱力; ▨控制性奖励:例如「考满分就给你买手机」、「你再不上榜就取消你打游戏的资格」,强调服从和交换,往往破坏自主性,让人对本该喜欢的事情产生抗拒[2]。 说到底,不是奖励不好,而是奖励太常服务于控制。我们从来没学过怎样拥抱自我,总是在取悦权威,后者带给我们安全感。 《看上去很美》 02、学会表扬自己 好消息是,找回内驱力并非那么难。首先,我们该重新找回内在的声音。 这时候,相信我们的大脑吧。它很善于辨别外部的奖励与内在的声音。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我们自主地做出选择,比如「我想学这个」、「我决定去做」,大脑中负责自主决策和情绪动机整合的区域——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ACC)和岛叶(AIC)会被广泛激活;与此同时,与长期兴趣和目标导向行为相关的纹状体会释放出稳定的多巴胺。 当我们的行动出于「被要求」或「有奖励」,负责短期快感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会迅速激活,释放强烈却短暂的奖赏信号。这一机制还会抑制自主区域的活动,让人难以维持动力[3]。 所以,最有效的做法不是等别人鼓励我们,而是建立自己的奖励系统。 这也正是「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所强调的:当人们根据自身兴趣与价值行事时,才会产生更持久的动力和更强的满足感。 内在动机不仅仅是「喜欢做某件事」,而是「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感觉在成为我自己」。 如何成为这样的人?研究发现,具备高水平「自主功能」(autonomous functioning)的人,往往有以下三个关键特质: ▨自主行为(Autonomous Behavior):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源于内心选择,而非外部要求或压力; ▨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清晰地觉察自己的动机、情绪和价值观,并对行为做出反思; ▨抗拒外控(Resistance to Control):面对他人的期待、压力或诱导,更不轻易妥协[4]。 这些做起来并不容易。打开社交媒体,各种赛道的博主每天推送精彩的vlog。一个朋友告诉我,有时她点进博主的个人主页,那些厉害的标签仿佛在暗示自己「是个loser」。 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妨缩小阵地,把目光收回来。 就像我的另一个朋友,她告诉我自己每天都在写「正能量小作文」。她在日记里写每天做成的事,比如今天早起没迟到、终于把工作邮件回了、午饭没有点外卖、晚上坚持去健身房了。 每次写完这些小事,就好像把自己从「全盘否定」的情绪里拽回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对自己说:「其实我很行」。 《风平浪静的闲暇》 03、建造自己的「支持性环境」 某种程度上,人可能是脆弱的动物,内在声音同样脆弱。找到支持性的环境,也是滋养内驱力不可缺少的。 Deci和Ryan指出,当个体在关系中感受到被控制、被评判,而不是被理解与支持时,内在动机会显著下降,拖延、焦虑、逆反等行为也更容易出现。 而所谓支持自主的关系(autonomy-supportive relationships)——即允许表达意见、给予选择权、尊重内在意愿的关系——能够显著提升一个人的学习热情、责任感与幸福感[4]。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全然依靠自由意志活着。我们需要真实、平等、支持性的关系,才更有勇气去探索、从失败中恢复。这不是「依赖」,而是「我被当作完整的人」。 在《内在动机与自我决定行为》中,Deci和Ryan还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在关系贫瘠、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依然发展出内在动机? 相比那些从小获得足够支持的孩子,他们明明有着更大的心理阻力。现实中有一些例外——亚伯拉罕·林肯是最常被提及的例子。可能有以下几种心理机制: ▨这些个体可能在某些心理或生理特质上高于平均水平,使其更具备自主成长的潜能; ▨可能在成长早期,他们遇到关键他者的支持性介入; ▨他们实际上可能影响了生活中冷漠和控制欲强的成年人,使之少一点冷漠、少一点控制; ▨最后,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预期,将压抑环境重新理解为部分支持性的存在[5]。 支持性的环境在当下十分稀缺。高度内卷的环境,不仅无法提供支持,反而不断消耗个体、瓦解个体。 因此,在鞭策自己更自律、更努力之前,我们最好问问:「我是否处在一个允许我表达、让我有选择的环境里?」、「我是否支持他人的自主?」 《死亡诗社》 04、从兴奋到兴趣需要持续的练习 最后,我们还得聊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想做事,到底因为虚无还是没行动力? 作为吉他爱好者,我断断续续学了五年吉他,花了三万块,却还是只会弹一首歌。我还买了一款语言学习软件的会员,抱着学法语的决心充值六百元。一个月以后就没再打开app了。 如果没有持续、刻意的练习,内驱力很容易就消失了。 换言之,内驱力的养成需要耐心和时间。正如项飙在采访中所讲:「兴奋和兴趣是如何形成的?一般情况下,当你尝试了一件新鲜的事情后,会有初始的兴奋,然后继续去做,发现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会逐渐转化为一种执着性的着迷。 着迷带来苦恼,因为你会发现,过程中的问题无法一下子就解决。这种苦恼又会进一步推动你持续投入,变成一种执着。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依靠内驱力滚动、积累,进而形成一种真正稳定的兴趣和热情」[1]。 心理学家K.Anders Ericsson认为:「很多特质被认为是天分,但它们至少经过10年高强度的练习」。 在一项关于职业成就的研究中,他把柏林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学生按职业潜力分为三组:顶尖的国际独奏家、普通专业演奏者、仅能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 通过回顾性访谈,他发现,顶尖的演奏家平均完成了超过一万小时的高强度、聚焦弱点的练习,而最普通的一组只有四千小时[7]。 一项针对163名爱沙尼亚青少年排球与篮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与「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双向循环关系。 在一年时间里,运动员每周通过练习日志,记录自己做了什么运动、多长时间、以及强度有多大。练习任务由他们自己设定,但必须能够提升某类特定技能,比如力量、速度、传球或发球等。 结果,具有强烈内在动机的运动员,更愿意主动进行练习任务;而练习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进一步提升内驱力[8]。 可能你会觉得,道理都懂,但是练琴还是太苦了。当你练琴太痛苦而不得不开小差的时候,很可能你还没找到驱动自己的最佳体验。 心理学把这种体验叫做「心流」:时间似乎瓦解、消失、不复存在,人全身心地投入,极度兴奋。同时,挑战的难度与他们的能力相当。 后来,我找到一家少儿音乐培训机构重新开始学琴。不得不说,少儿课程的强度跟我这个上班族完美匹配,我很快就提升了,甚至在家里第一次主动练习。 《爆裂鼓手》 写在最后 「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写道: 「很多人一离开校门就不再学习,因为受外界强迫的学生生涯中不乏糟糕的回忆。他们长期被老师和教科书操纵,毕业那天,就是他们的自由之日。理想状态下,这也是自发学习的开始」 「此时,学习不再为了分数、文凭或找份好工作,而是了解附近,从个人经验里发掘意义,建构价值观。思考者从中找到深邃的乐趣」。 愿我们都能活出尽兴的人生。 作者Bridge 责编罗文 封面《坏孩子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真的,不改变命运也没关系|毕业季对谈项飙》,微信公众号「新世相」https://mp.weixin.qq.com/s/CY_ntLmdVJvHKLj-2I97Yw [2]Lepper,M.R.,Greene,D.,&Nisbett,R.E.(1973).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s: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8(1),129–137.https://doi.org/10.1037/h0035519 [3]Ryan,R.M.,&Deci,E.L.(2000).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American Psychologist,55(1),68–78. [4]Lee,W.,Reeve,J.,Xue,Y.,&Xiong,J.(2012).Ne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Cognitive,Affective,&Behavioral Neuroscience,12(2),278–288.https://doi.org/10.3758/s13415-012-0089-4 [5]Deci,E.L.,&Ryan,R.M.(2000).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Psychological Inquiry,11(4),227-268.https://doi.org/10.1207/S15327965PLI1104_01 [6]Reeve,J.,Jang,H.,Carrell,D.,Jeon,S.,&Barch,J.(2004).Enhancing students'engagement by increasing teachers'autonomy support.Motivation and Emotion,28(2),147–169. [7]Ericsson,K.A.,Krampe,R.T.,&Tesch-Römer,C.(1993).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Psychological Review,100(3),363–406.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00.3.363 [8]Hein,V.,Müür,M.,&Koka,A.(2014).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individual deliberate practice are reciprocally related: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team sport athletes.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39,94–101.https://doi.org/10.1016/j.lindif.2015.03.006 [9][美]爱德华·德西,理查德·瑞安著;郭本禹等译.(2000).内在动机.人民邮电出版社 [10][美]丹尼尔·H.平克著;龚怡屏译.(2018).驱动力(经典版).浙江人民出版社[4]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体育 (ID:fenghuangwangtiyu),作者:丰臻,头图来自:AI生成 东亚杯首轮国足0比3输给韩国,没有还手之力。这支韩国队并非韩国最强阵容,没有旅欧球员,以K联赛、J联赛球员为主。韩媒的话比较直接:“想不到中国队这么弱,韩国队连练兵的价值都没有。” 国足每次输球,网上尽是嘲讽。这次舆论还有点特殊,因为苏超太火,很多苏超球迷的论调是:有苏超就够了,看什么国足。 苏超是火,国足正好被拿到火上烤了。 一些看苏超的网友嫌弃国足,理由是:苏超给群众带来快乐,国足让人窝火。 这倒是两个事实。但把这两个事实放在一起作为嘲讽国足的理由,在物理逻辑上是不通的。这种嘲讽也恰是中国足球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呈现一片混沌状态的结果之一。很多人关注苏超和国足,但并不在意这两件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内在关联。 首先,国家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不是一个点对点的项目,不是一栋商品房,不是一本小说和一段旋律,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最后还略带一点宿命感的结果。 理论上,虽然国脚都是职业球员,但国家队并不是职业球队,没有职业、业余之分。按照政治正确的说法,每个球员都有为国征战的义务,那么国家队是从所有球员中筛选出来的队伍,国脚是从中超、中甲等职业联赛以及苏超、浙超、粤超这类业余赛事的所有中国籍球员中选拔出来的水平最高的一批球员。只因为中超球员的水平国内最高,所以这些球员刚好来自中超。 所以从球员的选拔流程上看,不能说苏超跟国足没有关系,苏超也为国家队提供了选择空间,只是没有人选上而已。如果现在国家决定停办职业联赛,说不定国脚还真可能出自苏超,毕竟它是国内水平最高的业余联赛,对吗。 苏超现役球员,部分是从职业赛场退役下来的,部分是职业青训过程中被淘汰的,部分是有天赋热爱足球在校学生。无一例外,这些球员现在都处于中国球员体系的塔基部位。国家队球员是从小在所有球员中突围出来、成长起来的,国家队的水平反映的是所有中国球员的水平,而不是那11个人的成果,也不是中超那300、400人的成果。 可以说,中超是国足的显性部分,苏超、浙超、粤超等是国足的隐性部分。 至于国足水平为什么这么差,抛开社会风俗、教育土壤、文化基因这类谈也意义不大的因素不谈,无外乎几个原因:联赛组织体系不够好、青训水平不够好。 苏超和中超球员都来自同样的青训土壤,这没有异议。至于联赛组织体系,有人说中超和苏超是两码事。未必。 中国的职业联赛经常被称为伪职业联赛,充其量是半职业联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理想化的职业联赛。 “金元足球时代”的中超相当于房地产企业联赛,有泡沫之下的疯狂投入,没有真正拉升俱乐部的市场价值,只沉迷于通过足球城市名片绑定政商关系,联赛本身很脆弱。“金元足球”的底色可能也是地方政府权力和资源——房地产需要的是土地。 现在的中超接近于“国企联赛”,本质上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名片足球联赛。除了北京国安还在由房企中赫苦苦支撑,山东泰山、成都蓉城、上海申花、上海海港这几家豪门俱乐部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足球。苏超是江苏省政府主导的联赛,苏超各支球队是地方政府打造的球队。两者又有多大区别?无非是给球队行便利的政府资源投入的多和少。成都蓉城的口号是“为了更好的城市”,跟城市归属感、城市荣誉深度捆绑,不也跟十三太保强调的地域归属感一模一样。 中超经历了几十年发展,市场化运营程度略深一些,国际化程度更高一些,可是在管理风格上两者是一样。比如,一些场上犯规,中超和苏超依照的处罚规范跟国际上并不一致,从重处罚的理由往往是“引起不良社会反响”。一到国足重要比赛日,中超就会很不职业地被切断,只为给国足留出长期集训时间。中超还是一个“上面”说了算的联赛而不是股东说了算的联赛。 有人说中超只是足球,苏超则是偏向足球带动文旅消费。这么说很刻意概念化,也很偏颇。 比赛日北京工体坐5万人的时候,成都凤凰山坐5万人的时候,大连梭鱼湾坐6万人的时候,以前广州队、江苏队还没解散时,天河坐5万人、南京奥体坐6万人的时候,球场周边的消费其实都被带动了。中超球迷随主队远征客场时,更是一场夹杂着文化旅行的消费。 只是中超对消费的刺激被舆论忽略了,就像英超对消费的刺激也会被忽略一样,而苏超因为政府发起该项目时轻竞技层面、重经济层面,主打“聚众”“热闹”,所以会更强调文旅,但并不代表这是苏超独有的。中甲的广西平果、中超的云南玉昆等职业俱乐部,也早打了文旅的牌。 苏超作为一个区域性的业余联赛办得这么热闹,很特殊,是政府主导办赛的一个经典案例。但它的组织动力、它的足球土壤、它的球队来源,跟最初的中超和现在的中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江苏省政府投入的组织资源,比任何单一一家中超俱乐部得到的资源都要多。 有人说苏超看的不是足球,足球只是道具。这是低估了足球的价值。江苏省政府怎么不搞其它活动?他们怎么不围起来去看其它东西?散装江苏的梗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只有足球能承载?我宁愿把苏超定义为足球经济而不是文旅经济。 既然以足球出发,不管是业余足球还是半职业足球,是政府公益足球还是资本逐利足球,本质上都还是中国足球,中国足球还分旱地和涝地不成?所以苏超、中超、国足都是同一根线上的蚂蚱,是同一棵树上的果实,都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至于有一种论调说,别搞国足了,就搞苏超让群众自娱自乐就行。也不是不行,但这属于搞特殊,朝鲜国家队就经常直接退赛。中国足球这些年虽然屡战屡败,但也有可爱之处,它哪怕回回鼻青脸肿也绝不当鸵鸟,是不是这个道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ID:geekpark),作者:周永亮,编辑:靖宇,原文标题:《2025 车市大洗牌:有人半年卖出 200 万辆,有人却快掉队了》 2025年刚刚过半,各大汽车厂商也交出了自己的「年中成绩单」。 这张成绩单可谓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充满了看点。有的「学霸」一骑绝尘,比如比亚迪和上汽,半年就卖出了超过200万辆车;而我们熟知的「新势力」阵营里,有人欢喜有人忧,零跑成了销量冠军,小鹏、小米增速喜人,理想稳步前进,而蔚来则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到年底,又会有哪家厂商可能在汽车大战下半场被彻底淘汰? 01、新势力分化:零跑登顶,蔚来「焦虑」 今年上半年的「期中考」,战况异常激烈。头部「学霸」们,通过不断升级自己的「技能点」来巩固优势,追赶者则试图上演逆袭大戏。 毫无疑问,全班第一的宝座依然属于比亚迪。上半年狂卖214.6万辆,同比增长33%,这个成绩让所有对手都望尘莫及。 不过,即便强大如比亚迪,在国内也并非高枕无忧。吉利就像一位实力强劲的「同桌」,开始「抢」走比亚迪在一些细分市场的份额。吉利上半年销量达141万辆,同比增长47%,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暴增126%。因为成绩优异,吉利甚至自信地将全年目标上调到了300万辆。 2025上半年车企销量与目标完成率|图片来源:极客公园制作 新势力阵营的竞争,名次可能瞬息万变。 今年上半年的新势力销冠,是零跑汽车。上半年它交付了22.17万辆,坐上了榜首。零跑的「必杀技」是高配低价,用10万元级的价格,给你通常在更贵车上才有的技术和配置。 理想汽车(20.38万辆)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稳健,但年度目标完成率只有31.9%,说明它虽然卖得不少,但离自己定下的「小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相比之下,小鹏(19.72万辆)则上演了「触底反弹」——仅用半年时间,销量就超过了2024年全年,它也是新势力中唯一一家年度销售目标完成率过半的同学。 作为现象级网红的小米汽车,延续了其「顶流」表现。上半年,小米交付量超过15万辆。3月,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由30万辆提升至35万辆,所以目前完成率约为43%。6月底,小米YU7正式上市,仅1小时订单数突破28.9万辆。接下来,对小米的考验依旧是产能。 当然,考场上总有为成绩发愁的同学。有近一半的新势力品牌,年度目标完成率还不到30%。 鸿蒙智行(含问界、智界等品牌)上半年总销量超过20万辆,实力不俗。但尴尬的是,由于其定下的年度目标高达100万辆,目前完成率仅20%,是「目标与现实落差最大」的一个。 蔚来上半年交付11.4万辆,目标完成率为25.7%。深蓝汽车(14.32万辆,完成率28.6%)、岚图汽车(5.61万辆,完成率28%)等品牌同样面临严峻挑战,下半年的冲刺任务异常艰巨。 2025上半年的汽车市场,没有所谓的「躺赢」。即便是冠军,也面临「追兵」;即便是「顶流」小米,也受困于产能。每个品牌都在解一道属于自己的难题。 02、新能源「火箭」失速 提到中国汽车市场,你肯定听过「内卷」这个词。但内卷的核心,其实就是新能源车如何「抢」燃油车的地盘? 从2020年开始,中国新能源市场似乎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渗透率从不起眼的5.8%一路冲到了47.2%。这个速度,远超出了所有专家的预测。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原本的规划,2025年能达到20%就不错了。 就在大家以为新能源车会轻松突破70%、80%的时候,它的增长速度却悄悄放缓了。最新的数据显示,虽然销量仍在增长(同比增长32%),但那种「爆炸式」的势头似乎有所减弱。 更有意思的是,新能源车家族内部也发生了变化。我们通常说的新能源车主要分两种:纯电动车(EV),只用电池,没有发动机,需要充电;插电混动车(PHEV),既有发动机,也有一块可以充电的电池,可以加油也可以充电(我们常听到的「增程式」也属于这类)。 过去,真正带来最大增长量的是有发动机的「插电混动车」。2024年,插混车型销量增长的趋势很夸张,同比增幅达76.9%,比纯电车型高54.3个百分点;插混车型占新能源整体销量的比例为42.1%,同比大幅提升8.6个百分点。 但今年的新数据显示,风向变了。 6月份数据还没出。今年前5个月,插电混动(含增程式)车型零售销量为169万辆,同比增长28%;相比之下,纯电销量为266.2万辆,同比增速为38.2%。 除了动力类型,汽车市场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巨变。高端市场「变凉」。30万元以上的高价车,市场份额从去年的15.1%萎缩到了今年的10.8%。无论是传统豪华品牌还是新势力的高端车型,都感到了寒意。 相比之下,平价市场「火了」。10万元以下的车型销量激增了51%。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乾坤大挪移」?背后最重要的推手是国家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 这个政策的玩法是「按车补」,而不是「按价补」。也就是说,无论你买多贵的车,补贴的金额是固定的(比如补贴2万元)。 我们来算一笔账:你买一辆30万的车,补贴2万,相当于打了9.3折。但如果你买一辆6万元的车,同样补贴2万,就相当于打了6.7折。 这个折扣力度对于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很多6万元的电动小车,在国家和厂家双重补贴下,消费者可能花3万多就能开回家。这极大地刺激了低价位电动车的销售。 03、出海2.0:从「产品出海」到「全球扎根」 如果说国内市场是竞争激烈的「决赛圈」,那么海外市场就是中国汽车正在开拓的「新大陆」。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491万辆,历史性地超越了老牌汽车强国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而且这个势头还在继续。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持续增长,其中最亮眼的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激增了64.6%,占到了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和国内市场巨头林立不同,在出海这件事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众多品牌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远征舰队」。 奇瑞汽车,一直是中国汽车出口的「学霸」,上半年出口55万辆,稳坐头把交椅;上汽集团,同样是出口大户,上半年销售近50万辆。比亚迪的海外发展可以用「跨越式」来形容。在过去短短3年里,比亚迪的海外月销量从不足1万辆,飙升到今年6月的9万辆。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海外市场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乎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比亚迪甚至定下了一个宏伟目标:未来实现千万销量,其中一半在海外。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出海不止于卖车,更要「扎下根」。过去,中国车企是「产品出海」,就是把在中国生产的汽车,用大船运到国外去卖。 而现在,中国车企正在进入「全球扎根」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什么?不再只是运输,而是直接在海外建厂生产。这不仅能降低成本、规避关税,还能更贴近当地市场。 2025年7月,比亚迪的巴西工厂首辆汽车已经下线。与此同时,比亚迪、上汽、长城、广汽等中国品牌纷纷在泰国建厂,把这里作为辐射整个东南亚的生产基地;在西班牙,奇瑞用了一个很聪明的方法,直接接手了日产的旧工厂,快速投产,这为它在欧洲市场节省了宝贵时间。 与此同时,出海的不仅有整车厂,还有他们的「战友」——比如生产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企业。大家一起去海外建厂,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就好比一支远征军,不仅有冲锋的士兵(整车厂),还有强大的后勤和武器补给(零部件厂)。 04、AI终局之战:真正的「军备竞赛」已开始 如果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半场的竞争是关于电池、续航和价格,那么下半场的核心,只有一个词:AI。这不再是一个加分项,而是决定一家车企生死的「核心变量」。 现在,如果你还认为这些公司只是造车壳和轮子的,那可就落伍了。他们正在争先恐后地撕掉「汽车厂」的标签,换上「AI公司」的新名片。 小鹏汽车在2024年就高喊要转型为「AI汽车公司」,并发布了包括AI芯片、AI大模型、飞行汽车在内的宏大AI体系;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也直言,「理想不是汽车企业,而是人工智能企业」;就连吉利这样的传统巨头,也在2025年高调宣布,要「成为AI造车第一车企」。 从新势力到老牌巨头,所有人都意识到,未来的汽车,本质上将是一个「长着四个轮子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今年年初,车企们恨不得天天宣传「全民智驾」。但因为一个「黑天鹅」突发事件,他们反而对智能驾驶保持了某种程度的「沉默」,甚至刻意弱化了宣传。 这是他们放弃了吗?恰恰相反。 这说明,智能驾驶的技术竞争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这不再是开发布会、喊口号就能解决问题的阶段,而是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顶级人才进行「暗中发力」的时刻。业内认为,辅助驾驶已经进入「十倍速」的技术突破期,真正的拐点即将到来。 这场AI军备竞赛,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其中之一是,迈向真正的自动驾驶。这是所有玩家的终极梦想。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曾预测: 3年内,实现Hands Off(脱手开),在高速等场景,你的手可以离开方向盘。 5年内,实现Eyes Off(闭眼开),车辆高度智能,你不需要时刻紧盯路面。 10年内,实现Minds Off(随心开),上车告诉它目的地,然后你就可以睡觉、工作,车辆将完全自动驾驶。 另一个竞争的焦点是,更懂你的座舱。过去的汽车,「冰箱、彩电、大沙发」被认为新能源豪华的特点。而未来的汽车,真正的核心是以AI大模型为基础的智能座舱。 这就需要一颗极其强大的「心脏」——座舱芯片。目前,算力竞赛已经开始。高通的下一代座舱芯片8397,AI算力高达300 TOPS,可以流畅运行相对复杂的140亿AI大模型;小鹏G7的座舱里,塞进了两颗强大的芯片(图灵AI芯片+高通骁龙8295P),让AI算力提升了26倍。 随着2025年下半年的到来,这场终局之战的序幕已经拉开。牌桌上的玩家们都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未来,还会有意想不到的「黑马」杀出重围吗?还是说,有人将在这场惨烈的竞赛中,被提前淘汰出局? 序章已经足够残酷,而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geekparkGO 直播预告 上市公司出门问问的创始人&CEO李志飞,最近完成了一次「超级个体」的实验。他不仅尝到了当「超级个体」的甜头,还找回了对AI的信仰。他是怎么做到的?未来,每个人都该成为「一人公司」吗? 今晚20:00,极客公园视频号直播间,极客公园创始人&总裁张鹏对话出门问问创始人&CEO李志飞,一起聊聊如何应对AI时代的组织变化和个体成长。
当SHEIN、ZARA快速上新模式被频繁讨论时,许多服装企业仍在应对高达30%的平均库存率、动辄数月的开发周期和同质化的挑战。面对这些现实问题,AI技术正成为行业寻求效率突破的关键路径。 7月29-30日,虎嗅智库第二期「AI落地研学营」将走进杭州,聚焦 “AI+鞋服行业”实战落地 ,集结交个朋友、网易云商、凌迪科技Style3D、WeShop唯象妙境四家在该领域有落地经验的标杆企业,共同探讨AI如何解决上述痛点,为零售消费企业决策者拆解如何用AI驱动增长的具体实践。 一、为什么是鞋服?为什么在杭州? 服装行业是典型的“三高”产业:高库存压力、高设计成本、高试错风险。传统供应链下,一件新品从设计到上架动辄数月,市场响应严重滞后。而杭州作为中国服装电商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前沿阵地,聚集了从AI设计、虚拟仿真到智能营销的全链路创新力量。 本期研学营深入产业腹地,直击以下痛点:冗长的设计周期拖累上新节奏、失准的市场预判推高库存风险、分散的用户数据难以支撑精准策略以及日益攀升的流量成本挤压利润空间。 二、四大实战场景,看AI如何破局 本期研学营拒绝空谈,聚焦已验证的AI落地路径及其带来的实际成效: 首先,在用户运营领域,AI 正带来颠覆性变革。网易云商副总经理赵胜海将拆解私域GMV超4亿的实战模型。其AI引擎已助力波司登、安踏等头部品牌,通过用户分层精准触达显著降低获客成本,利用私域场景智能导购有效提升复购率,并整合跨渠道数据构建动态用户画像,实现营销效率的飞跃。 不止于用户运营,AI 在设计生产环节的应用同样成果显著。凌迪科技Style3D 技术合伙人骆立康将展示其自主研发的“柔性体仿真引擎”如何彻底革新传统流程。该技术以3D虚拟设计替代物理打样,将设计周期从数周压缩至1小时左右,结合AI面料仿真与在线改版,大幅减少样衣制作成本。这套已服务于安踏、波司登等全球超2000家企业的全链路数字化方案,正在重新定义服装开发的效率与可能性。 将目光转向全球化市场,AI 在驱动跨境增长方面也展现出强大实力。WeShop唯象妙境 运营负责人林紫澄将解析AI如何助力时尚品牌征战全球市场。包括利用智能选品系统精准预测海外爆款趋势、通过AI多语言客服降低跨境服务成本、应用动态定价模型优化全球利润结构,有效破解全球化运营中的关键难题。 而在当下火热的直播电商领域,AI 的赋能也已经足够深入。交个朋友作为直播生态的领先代表,其CTO刘亚平将分享AI如何深度融入其核心运营。交个朋友通过自建“朋友云”一体化业务中台并集成AI能力,实现选品流程智能化、借助AI生成口播稿,资质自动审核等关键环节的效能跃升,显著降低矩阵扩张的难度与成本。同时,交个朋友,还将开放直播间,实地演示AI如何提升人货匹配效率与实时互动体验,补全“营”与“销”的关键闭环。 这些实践和案例清晰地展示了技术如何结合具体业务场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它们标志着鞋服行业的AI应用已走过概念期,进入实实在在产生成效的阶段。 7月底在杭州,这场聚焦 “技术如何真正服务于业务增长” 的研学,希望能为中国消费企业推进AI落地,提供一些来自产业一线的、可参考的思路和启发。 三、这场研学营能提供什么? 不同于常规参访,本期AI落地研学营的价值在于“深度”与“连接”: 走进一线现场:实地探访凌迪科技的AI+3D展厅,看看虚拟设计如何替代传统打样;走进交个朋友的直播间,近距离感受智能化直播运营的实战氛围。 与核心操盘手对话: 所有分享嘉宾都是企业里负责具体业务落地的负责人,分享内容基于真实的项目经验和数据,重在可借鉴的方法和踩过的坑。 连接同行决策者: 与来自零售品牌、技术服务商的高管和决策者进行小范围、高质量的交流,共同探讨AI落地的可行路径和合作可能。 四、活动详情 ● 主题: AI驱动营销服—鞋服行业落地实战 ● 时间: 2025年7月29日-30日上午(周一、周二) ● 地点: 杭州 ● 面向人群:零售消费企业CEO/CIO/CDO、AI服务商决策者、行业解决方案负责人 扫码报名 AI落地研学营全年研学课程安排 ● 6月·北京:“拆解AI Agent会给零售带来什么颠覆效应? ”(已落地) ● 7月·杭州:“AI如何驱动营销服一体化”(侧重鞋服)(招募中) ● 9月·上海:“给供应链装上“智能大脑”(招募中) ● 11月·北京:“适配AI生产力的组织与文化,应该长啥样”(招募中) AI落地研学营旨在帮助零售消费企业构建从技术应用、供应链优化到组织变革的全景AI落地认知。 全年四期限额20人/期,满员即止,晚了只能等明年。 6月场已完结,7月杭州场等你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 (ID:baobiannews),作者:詹方歌,编辑:邢昀,原文标题:《一场「史诗级」外卖撒券大战》 三米长的订单小票、过千的订单号、奶茶店内拥挤的顾客和他们手中的“盲盒奶茶”,还有忙到直不起身的店员……刚刚过去的周末,这样的场景在大街小巷的奶茶店、咖啡餐饮店复制。 如此规模的盛况源于外卖平台的“撒券”补贴。 7月5日,阿里率先吹起冲单号角,撒券范围涵盖商超和餐饮大部分店家。美团在晚间“应战”,突然发布大量“25-20”“18-18”高折扣券,甚至有针对性地撒在了高频复购品类——奶茶饮品上。 大量用户收到了奶茶0元喝的补贴券——只要下单,就能去最近的门店免费领奶茶,用券时间截止到7月6日0点。因此,不少门店直到深夜还人山人海。 至此,这场外卖大战迎来高潮。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激烈的即时零售对决,也在夏夜高温中爆发出惊人数字。 3月起,这场竞争从餐饮烧到即时零售,又回到最为常规的品类——奶茶;从京东与美团的争夺,到饿了么重新加入战局,又演化出全新的竞争格局;消费者们从调侃“加入商战”,到戏谑自己“血糖都升高了”。 这样有活力的、全民参与的消费热潮,似乎很久没有过了。 不过短时间内订单如海啸般涌来,平台数据指数级增长,背后产业链每个环节也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累到直不起腰的店员、连轴转跑单的骑手,以及在规模、成本和利润之间走钢丝的商家,都各自提供了观察这场大战的视角。 消费者:“冰箱塞爆了”“喝不动了” 7月5日当天,K点了五单外卖:一单盒马、两单常买的面包、一单咖啡、一单正餐。用上了饿了么抽中的免单卡(相当于18元无门槛优惠券)和满28减18.8元的大额券。 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补贴大战,无数如K一样的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薅羊毛战绩,成为台面上的赢家。 7月2日,有市场消息称,淘宝闪购内部将7月5日定为“冲单日”,将冲刺9000万至1亿单的峰值。 美团在当日稍晚时候也发起无声进攻,开启大额补贴,用“25-20”“18-18”等大额折扣券冲单,不少用户收到0元喝奶茶的免费券,可兑换的品牌有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等等。外卖需要凑起送价,于是大批客人开始涌向门店。这场外卖大战也在入夜后愈演愈烈。 有媒体报道称,美团内网数据显示,当日20时45分到22时54分的两个小时中,美团产生了超过2000万笔订单。 淘宝闪购此后也增发“25-21”“16-16”等大额券,以示回应。 K家住在成都一个小商圈,附近刚好邻茶百道、古茗和蜜雪冰城三家店。当晚近十点,她来到门店取茶,发现门口排起了超长队伍,完全挤不进去。所有的饮料摆在门店的台子上,理论上顾客应该按号自取,但人太多了,能拿到已经实属不易,有网友戏称这是“奶茶盲盒”。 “当时在古茗看到小孩央求妈妈买茶,妈妈说人太多了,得等半个小时。”K说。那晚,K拿到了三杯免费奶茶,其中一杯喝完,另外两杯第二天才消耗掉。“真像网友说的,喝不动了。” 消费者如K,并不算激进。社交平台上,有人晒出一整个冰箱的蜜雪冰城,说要囤起来慢慢喝,甚至为了保鲜把奶茶放冷冻室;有人意识到奶茶放太久影响口感,于是只抢冰美式;有人用大额券成箱成箱地囤水,或者干脆点袁记云饺的生饺子回来冻上慢慢吃;有人发现虽然大额券需要当晚下单,但可以向商家预定,于是点好了此后三天的午餐外卖;还有人高呼怎么都是奶茶,要喝到“糖尿病”了…… 这场狂欢里,参与者狂热,旁观者扼腕。不少用户在0点之后才在社交媒体上刷到消息,静静地看着券包里变灰的0元奶茶券感叹:“过期羊毛如砒霜。” 黄丹则是这场外卖大战中最无辜的一种消费者:既没收到大额券,又被疯狂涌向骑手的订单拖慢了配送。 “平常不会超过半小时,那天(7月5日)一个多小时还没送到,只能取消。”据悉,当天不少区域骑手接单的额外奖励已经高达每单10元及以上,能有取货的骑手已经实属不易。 商户:“虽然没赚到啥钱,但起码累到了” 同样是7月5日晚,家住上海的秋实路过一家茶百道,发现店铺门前挤满了人,地上的小票单有三米长,一位店员姑娘手扶着腰,累哭了。 “三个前台都是女生,一个被外卖员一直催一直骂,就只能说不要催,在做了;一个木无表情,另一个扶着腰在哭。”她随即给茶百道官方号留言,希望品牌能关注店员们的工作状态——订单不断滚动,总有几百单在排,三个人做,怎么也做不过来。 那天,连锁餐饮品牌店员是最累的一群人。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早上到店的时候手机是100%的电量,一天干下来电量还剩98%;有店员拍下了操作台上近20个排队等待装茶的空杯和直不起腰的同事;还有人晒出成摞的预定单,戏称自己真成了“塔斯汀黑奴”。 “毫不知情,毫无准备,一顿操作猛如虎”。一位商户向我们总结了自己这个周末的经历。店里几个人忙到凌晨两点,一干一个不吱声,饺子皮用光后,最终将预定单和店铺关闭。 粒粒在安徽某大学门口经营着一家炸串店,现在正值暑假,每天单不多,有时一两单,有时五六单。7月5日晚,饿了么突然涌入了17个订单,其中不少订单顾客实际支付价格只有两三块钱。 短时间内的爆单,反馈到商户端的体验并不一样。 一位咖啡连锁品牌门店人员对《豹变》表示,单价下降后,利润变薄了,得出更多的单才有赚头,这对单个小店的考验更大。 上海挪瓦咖啡一家门店负责人在接受一财采访时表示,更看重“多销”带来的总量提升。单杯利润虽降,巨大销量却显著推高了整体营收与总利润。并且可以增加与消费者触达的机会。 “卡满减的几乎都不够本。”粒粒告诉《豹变》。平日里,粒粒的大部分外卖订单能收回成本,偶尔有几单不赚钱。但在疯狂的大额券补贴大战之下,超低价格的订单变多,商家也更难赚钱。 在补贴大战中,平台方发放的大额券并不都由平台撒币付费,也有一部分来自商家。 以一单顾客实际支付金额为2.79元的订单为例,粒粒的后台数据显示,来自平台方的活动补贴10元、代理商补贴1.8元(其中包含0.8元的用户运费和1元的用户代金券)。商家方对顾客的活动补贴则达到了10.51元,还要额外付给平台4.62元的抽佣服务费。这一单,粒粒到手的收入为4.87元。 也就是说,其实这场平台方如火如荼的商战中,商家同样买了单。社交平台上,有不少茶饮品牌的加盟店见状直接关闭了外卖。 平台:新一轮商战在路上? 据《晚点LatePost》报道,在饿了么提前宣布自己将在7月5日冲击1亿单的峰值后,美团方面也有所准备。 当天,美团在多个城市监测饿了么的配送情况,发现没有超出预期。但临近下午,一线经营人员接到通知,当天要放开限制,全力补贴、竭尽所能跟进淘宝闪购的补贴战,冲高单量。饿了么那边,则没有接到遭遇美团反击后的应急预案,只是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大额满减券和应用内的资源位。 随后,美团因为用户的下单洪峰出现短暂技术性卡顿,被媒体评价为“史无前例”。7月5日,美团最终的战绩是1.2亿单即时零售新纪录,其中餐饮订单超过1亿单。去年,美团的订单峰值则是9000万单。 7月5日一战,美团更是展示了相当强悍的运营和履约能力——在短时间内调动起一线运营人员和骑手,实现了拉高单量的大突袭。 阿里方面则是部署已久,先是将饿了么整合进大消费,更好联动其他板块。而后马云亲自参与了闪购周会,显示阿里高层对闪购业务的重视。此前,《晚点LatePost》报道称,阿里在6月末发起淘宝闪购的百日增长计划,将在每个周六冲单。 从商家的反馈来看,饿了么正在抢回失去的市场份额。粒粒告诉《豹变》,之前几乎是美团一家独大的状态,饿了么一天派不到几单。自己在7月5日一天的17单,全部来自饿了么。 7月7日,淘宝、饿了么联合宣布,日订单数量超过8000万,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超过2亿。 “三家竞争,是好事。”在粒粒的体验中,上周末这场巅峰之战,京东虽然没有现身,但因其抽佣比例远低于其他两家,在商家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来看,来自京东的订单的确少于美团和饿了么。 显然,京东也在蓄力。7月8日,京东外卖宣布正式启动“双百计划”,投入超百亿元真金白银扶持更多品类标杆品牌,让其销量破百万。 K告诉《豹变》,美团当天发出的券除了能够购买奶茶,还有汉堡王的薯条和绝味鸭脖的素菜拼盘。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品类有着不用现制作或者制作流程简单、“易激发”的特点,用户几乎会在任何时刻下单,是平台迅速拉起单量的绝好选择。如塔斯汀、袁记云饺,虽然也算正餐,但确是餐饮中的“标品”,品牌认知度高,也更容易撬动用户下单。 一场极限压力测试过后,更多反思声音也涌现。虽然在平台补贴下,消费情绪释放,但0元购,加上人山人海的门店,很容易让顾客在下单之后放弃取货。0点过后,不少店员晒出“大战”后被丢弃的,完全未开封过的饮品。 在这场外卖大战中,谁赢、谁输,还远远未到下结论的时候,一场关键战役的数据不意味着平台方的全部能力,更像是双方“秀肌肉”的动作。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周末很多人在蠢蠢欲动。 外卖大战,你参与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花园路饮冰室,作者:二号伙计,头图来自:AI生成 平台补贴狂欢的背后,是谁重写了我们的生活节奏? 一 7 月 5 日,中国互联网平台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补贴战。淘宝闪购和美团在一天之内,共同把全国外卖订单推高至 2.2 亿单,创下历史峰值。 在那个本应属于“周末松弛感”的星期六,多个城市的消费者、外卖骑手和餐饮商家,被卷入一场供需脱轨的消费漩涡。 但比这些数字更让人五味杂陈的,是一种正逐渐成型、并已经渗入日常生活的消费结构——我愿称之为:赛博懒人经济。 不是我不想过日子,而是我懒得自己安排;不是我不愿购物,而是我想让平台帮我做掉决策;不是生活太难,而是平台让我觉得,好像根本不用自己思考如何活。 二 让我真正意识到这种变化,并不是从新闻,而是一件小事。 今天中午,我刚冲破台风天的云层落地萧山机场,想着离家一周,冰箱早就见底,下意识打开了山姆 App,边坐车回家边囤起水果、肉和蔬菜。 下单完成不到 40 分钟,车还堵在文一西路的隧道里,达达配送员便已经来电:货已送达,放在门口。 生活比我还主动。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下单的动作或许早已超出实际需求,是在平台算法默许下,以近乎肌肉记忆的速度发生的。 这类消费心智,其实早已深植于中国城市中产与数字原住民的日常行为里:我不想做计划,只想被平台理解并喂养——越快越好。 在这种习惯下,逛街等随机性消费方式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对“即时可得”的信任。这种信任不是对品牌或商品,而是对平台调度系统的信任,是一种“托管式生活”的倾向——人们主动放弃计划,把时间管理、甚至把生活管理外包出去。 三 阿里显然意识到了这一趋势。这场大促中,奶茶成为淘宝闪购撬动用户的“引爆品”——便宜、上头、社交属性强,是最快促使人下单的那一杯。一旦体验顺利,“淘宝也能点外卖”的认知,就悄然种下。 而这只是开始。 为了用尽满减券,有人把冰箱塞满瑞幸和蜜雪冰城,有人干脆提前订好接下来几天的三餐;不想让血糖飙升的消费者,则选择囤水、奶粉、米面、纸巾和冰激淋。7 月 5 日当天,粮油米面、冷冻食品、家清、母婴等多个品类订单同比增长超 100%,像极了“双 11”式的囤货,只不过这次,平台承诺 30 分钟送达。 但这场突袭式心智争夺战,也暴露出结构短板:淘宝在即时零售侧缺乏规模化的前置仓,履约能力严重依赖饿了么的外包团队。 相比之下,美团和京东已初步建立从供给到履约的闭环能力,而淘宝仍处于“先做声量,再补能力”的冲刺阶段。 这更像是一场“打时间差”的豪赌:用轻 SKU 打头阵,发动一次流量奇袭,争取在能力尚未补齐之前,先抢下用户心智的阵地。 换句话说,淘宝在赌:用补贴制造节奏,再用节奏反哺认知。 四 当然,更高期望是“超级星期六”——平台想把它打造成类似“双 11”的全民节日,创造一种集体情绪节点。 节日,本就是文化与经济共谋演化的产物。我们设立节日,是为了在集体记忆与仪式中建立情感秩序、强化群体认同。 也正是节日的“例外性”,让它成为人们暂停日常节奏、进行非功利性消费的重要窗口。即便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春节、中秋、圣诞、感恩节依旧承载着强烈的社交与情绪属性——节日中的消费,是在“参与一种共同生活”。 但随着平台的强势介入,这种“节日—消费”的自然联结开始被反转为“消费—节日”。双11、618、黑五等“人造节日”不再承载文化记忆,它们唯一的目的,是激发购买行为。平台通过倒计时、心理锚点、算法推送等手段,将原本的“文化—生活—消费”路径,颠覆为“算法—流量—交易”。 法国社会学家让·博德里亚早就指出:消费早已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一种社会意义的生产过程。人们消费商品的同时,也在消费符号、归属感与自我认同。平台深谙其道,于是通过节日化运作,制造消费的“意义幻觉”:你不是在买奶茶,而是在参与一场社交共谋。 哲学家齐泽克也曾警告,我们正在进入“被迫快乐”的时代。平台制造节庆氛围,用户不断下单,看似自由选择,实则履行一种对消费的道德义务:不参与补贴,就像“错过生活”;不囤货,就像“不够聪明”。 而“超级星期六”,正朝着这个方向演化。 它的本质从不是庆典,而是算法对生活的重新分配。 五 假如阿里真的把“超级星期六”做成每周一次的节日,那么淘宝闪购每逢周末都将面对美团、京东的正面围堵。 而对消费者而言,他们也将面临一个被平台重新编排的生活节奏:原本属于自由选择与休息的周末,或许将变成一次又一次被算法激活的购买高峰。 这预示着即时零售的某种终局:平台不再只是满足需求,而是重写“我们如何产生需求”的方式。人们不再自主决定何时购物,而是在平台设定好的时段中,完成一场标准化的集体消费。 节日,曾是文化记忆与情绪温度的容器。而当平台用补贴和流量制造节日幻觉,节日就不再有温度,只剩可被调用的营销节点。 我们当然可以享受 30 分钟送达的便捷,但也应保持清醒:便利不是无代价的。当我们一次次放弃自主选择,把生活交给平台托管时,我们到底获得的是高效,还是失控? “超级星期六”的终局,或许不是我们喝到更多奶茶,而是平台吃下了我们整个人生的日程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花园路饮冰室,作者:二号伙计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作者:龙玥,题图来自:AI生成 欧元区最大制造业引擎似乎正在重新点火——经历了长期低迷后,德国工业生产正释放复苏迹象。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野村证券全球市场研究7月7日发布报告显示,德国5月工业产出增长大幅超越市场预期。在汽车产业强劲拉动下,该国工业正试图摆脱持续一年的低迷,但即将到来的关税决策窗口与强势欧元为复苏蒙上阴影。 德国联邦统计局(Destatis)最新数据显示,德国5月工业产出环比增幅1.2%,不仅扭转了4月1.6%的下跌态势,更推动德国工业生产(不含建筑业)较去年12月低谷回升3.4%。 从细分领域看,资本品生产贡献了此轮增长的重要部分增长近6%。而汽车制造业成为此轮复苏的重要推动力,运输设备生产增长近14%,汽车产量增幅更是达到约17.5%。这一强劲表现为德国整体工业生产复苏提供重要支撑。 野村证券分析师表示,多项指标显示德国工业可能正在走出低谷。然而,复苏道路仍布满荆棘。 短期挑战与长期机遇并存 德国工业复苏面临的短期挑战主要包括关税不确定性和欧元汇率走强。据报告显示,7月9日“关税大限”截止日期临近,为德国出口企业带来不确定性。 欧元走强也对德国出口竞争力构成压力。尽管多名欧洲央行理事会成员近期警示汇率风险,但德国央行行长Nagel在上周辛特拉央行论坛上表示,欧元“并非异常高位”,接近长期平均水平。 着眼于更长远周期,德国工业有望获得强力政策支撑。根据政府既定计划,未来12年基础设施领域每年将获得相当于GDP 1%的财政投入,国防支出占比则拟从2024年的2%提升至2029年的3.5%。这两大引擎被野村报告视为“关键正面因素”。 德国能否扛起增长大旗? 从欧元区整体情况看,目前约60%的欧元区工业生产数据已公布,包括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等主要经济体,加权平均环比增幅达1.3%。 但区域复苏呈现显著分化:比利时、奥地利、芬兰、希腊等中小经济体展现强劲反弹势头,而德国、英国的绝对产能仍明显低于疫前水平,法国近期更呈现下滑趋势。 不过,作为欧元区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德国工业生产约占欧元区总量的36%。报告认为,鉴于德国自疫情以来产出显著下滑,加上该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持重振经济的坚定承诺,德国可能成为未来几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同日公布的7月Sentix调查似乎佐证乐观预期——德国现状指数攀升至两年高位。但野村报告发出谨慎提示:该调查主要反映金融市场参与者情绪,其与经济增长的历史相关性系数仅0.4,不宜过度解读短期经济走势。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作者:龙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科技 (ID:ifeng_tech),作者:凤凰网科技,编辑:董雨晴 扎克伯格还在疯狂输出。 7月8日,多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著名华人工程师庞若鸣(Ruoming Pang)即将离职加入Meta。2021年,庞若鸣从Alphabet加入苹果。 Meta为挖角庞若鸣,开出了每年数千万美元的薪酬方案。 过去两周,Scale AI创始人汪滔、前GitHub CEO纳特·弗里德曼、OpenAI多模态负责人毕树超、GPT-4o图像生成核心余家辉等11名顶尖研究者已陆续加入Meta。 一张“猎杀名单”在硅谷流传,扎克伯格位于硅谷和太浩湖的豪宅近来人来人往,当下似乎没人能阻止扎克伯格了。 苹果和OpenAI,成了难兄难弟 2021年,庞若鸣带着谷歌15年的深度学习经验加盟苹果。作为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负责人,其带领着近百名工程师,支持苹果AI和下一代Siri的大模型研发工作。要知道,苹果AI已经一再难产,内部甚至产生了分歧——是否要引入OpenAI、anthropic等第三方模型支持新版的Siri。这一决定,与庞若鸣团队所做的努力完全背道而驰,因而也加剧了团队人才的流失。 庞若鸣的副手,已入职苹果八年的Tom Gunter已经于上个月离职,多名核心成员也开始接洽Meta。 以庞若鸣为核心的人才相继离开,无疑让苹果自研模型团队会再次历经震荡,苹果方面连夜任命了Zhifeng Chen接管苹果基础模型团队,并将团队拆解为多层汇报制,王崇、王子睿等华人经理被推至一线。 同样手忙脚乱的,还有OpenAI的研发负责人Mark chen(陈信翰)。据《连线》报道,他抱怨自己要“昼夜不停地与那些收到offer的人沟通”,并补充,“正在重新调整薪酬结果,也在探索奖励顶尖人才的创新方式”。 OpenAI的招聘负责人Joaquin Quiñonero Candela专门发文抱怨,Meta向OpenAI的员工开出高薪岗位,但offer有效期仅为短短几小时,员工几乎没有时间与自己的主管进行沟通。Joaquin直接说,“这种行为不道德,甚至是令人绝望的”。 特别是在当下这个节骨眼,OpenAI有充足的理由抓狂。奥尔特曼在做客播客节目中再次重申“最强模型”GPT5的发布时间。据Windows Report报道,GPT-5的提升不仅仅是性能,更将是一个“多合一”的模型。用户不再需要在处理文本的GPT-4和生成图像的DALL-E之间切换,GPT-5将把文字、图像、语音甚至可能包括视频的处理能力集于一身,提供统一的使用界面。 有网友锐评,Meta搞来这么多新的AI人才,Llama系列模型能不能好不知道,但是GPT-5的发布必受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也曾用同样的方式吸引人才。早在2023年时,OpenAI给应届博士毕业生的薪酬就开到了惊人的80万美元年薪,直接与Google和Meta抢人。巅峰时,Google和Meta给OpenAI输送了四成员工,甚至包括主导GPT-4、o1模型开发的核心骨干。 另据媒体报道,OpenAI在本周向投资者透露,去年公司的股权激励支出飙升逾五倍至44亿美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119%。 OpenAI原本预计,今年股权激励占营收的比例将降至45%,到2030年末,股权薪酬占比会降至10%以下。Meta的强烈反攻,似乎要将OpenAI再次拽入薪酬投入漩涡。 与Meta年营收1600多亿,几百亿净利润不同,OpenAI当下扔入不敷出,摆在OpenAI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意外的焦点:华人成了关键人物 除了天价报酬外,华人科学家成为这场豪赌的焦点。 据更早之前披露的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11名首发成员名单,7人拥有清华、中科大、上海交大等中国顶尖高校背景,几乎垄断了GPT-4o、Gemini和苹果大模型的核心模块研发。 一长串华人名单首次列席爆出:如余家辉、毕树超、任泓宇、赵晟佳、常慧雯(也是目前曝光中唯一一位女生)、林季、孙沛。 这些华人AI人才的流动路径也高度一致:中国名校读本科,又到美国深造读硕士或博士,毕业后再进入谷歌等大厂,最后流向Meta。在国内,他们同样是佼佼者,本科多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最新披露的庞若鸣则出自上海交通大学。后在美国也就读于知名高校,如MIT、斯坦福等。 其中,不少人曾参与过明星产品的创建。任泓宇是OpenAI GPT-4o及多个轻量化模型(如o1-mini、o3-mini)的联合创建者。毕树超曾是GPT-4o语音模式和多模态训练负责人,也曾任YouTube Shorts算法负责人。余家辉则是OpenAI多模态感知系统负责人,主导GPT-4.1和GPT-4o的视觉架构设计,曾任谷歌DeepMind多模态联合主管。 黄仁勋曾经的断言正在一步步成真,“全球50%的AI精英是华人,但他们的归属决定技术霸权归属。” 美国大厂的风水轮流转 2024年的WWDC,已经是苹果近年来为数不多在AI上的高光时刻。 当时库克亲自官宣苹果Apple Intelligence战略,其中的主要对话功能,正是由庞若鸣率领的团队研发的模型提供支持。庞若鸣也在这一次发布后发文称,他们开发的模型与一些同类最佳模型相比具有竞争力。“遵循responsible AI原则,能够快速高效地运行,最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用户的功能提供帮助”。庞若鸣当时称,这些基础模型“并不是聊天机器人”,而是支持广泛的功能,包括摘要、写作帮助、工具使用和代码。 需要说明的是,在推出“Apple Intelligence”后,苹果在AI策略上一直强调“隐私优先”。 这也给庞若鸣团队的开发上升了难度,苹果内部在评估自研模型后,曾觉得多个核心指标未达预期,特别是与外部第三方竞品存在一定差距。原本会在今年6月亮相的AI新功能也未能如期现身,迫使内部开始思考,是否要引入第三方外部模型。 另外,高管的分歧也加剧了团队的离心。彭博社曾刊文称,从Google来的詹南德雷亚作为苹果人工智能部门负责人,曾经力推改革,砍掉AI非核心功能,并专门组建了一个团队。彼时,有媒体报道,苹果增加了AI投入预算,训练费用每日达数百万美元,但苹果的软件负责人并不愿意对AI大举投入,二者产生分歧,相关工作也就进展缓慢。 以至于苹果AI人才在过去一年多本就高速流失,这为庞若鸣加入Meta埋下了伏笔。 一面是隐忧,另一面是巨大的变革诱惑。 主打开源策略的Meta,在今年4月发布最新Llama4系列模型后,相关能力在各个榜单中都掉队明显。很显然,这最终激发了扎克伯格的斗志。先是143亿美元投资scale AI,挖来CEO亚历山大·王,后又光速组建超级智能部门,扎克伯格亲自上阵挖角AI人才。 除了千万年薪外,Meta不计成本的算力投入对AI人才也是一种吸引力。Meta财报显示,2025年资本支出飙升至640-720亿美元(占全年支出60%),高于此前的预期,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数据中心等AI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不过,Meta同样面临着一些隐忧。Meta此次大手笔挖角的顶尖人才,在薪酬水平上早已远超原有员工。在硅谷,基层的AI工程师年薪,从初级到高级员工一般薪资在20-50万美元之间。新纳入的人才如何与原本团队相融,恐怕还是个问题。 另外一方面,Meta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与Google、OpenAI最初的研究氛围与理想主义截然不同。 《商业内幕》报道称,Meta现在内部的竞争压力已经达到顶峰,一位Meta前员工也抱怨称,许多科技行业的普通员工充满了怨恨和嫉妒。 而扎克伯格的豪赌,伤害的或许不仅仅是这些人。要知道,他上一个豪掷百亿美元的项目是AR眼镜和元宇宙,负责这个项目的部门reality labs累计亏损达465亿美元。2025年春天,Meta曾两度裁员,其中一次裁员规模超3000人。 若您有相关线索,欢迎联络,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报酬。
日本就业市场怪象频出: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但企业却因人口锐减面临用工荒,大学生成“香饽饽”,中小企业集体放低门槛、争相抢人,甚至下跪求才。国际服熬出头了?日本是如何迎来就业反选时代的?
2025年,星级酒店和高端餐饮集体下场夜市,丽思卡尔顿的汉堡车开进天津街头,开元大厨支起卤味摊,曾经拒绝烟火气的高奢品牌,开始和小摊贩“贴身肉搏”。那么五星级酒店出门摆摊,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PPSO (ID:appsolution),作者:发现明日产品的,原文标题:《不温馨提示:您的工作已被 AI 优化,请向 AI 寻求情感和职业帮助》,题图来自:AI生成 “哪天,你的工作真的要被AI取代了,不要难过,你还可以跟AI谈谈心。” 如果是你,听到领导这么说,还能忍得住不翻脸吗? 7月初,微软宣布裁员9000多人,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Xbox团队。 就在这刀刚落下时,Xbox游戏工作室负责人Matt Turnbull在LinkedIn发文,建议员工用Copilot等AI工具排解焦虑。他写道: 现在的日子确实很艰难,如果你正在经历裁员,甚至正在默默为可能的裁员做准备,你并不孤单,也不必独自面对。 我最近在尝试利用大型语言模型AI工具(比如ChatGPT或Copilot)来帮助减轻因失业而带来的情绪和认知负担。 一边是冷冰冰的裁员名单,一边是贴心的AI推荐。这波操作,让社交媒体炸开了锅。 AI让你失业,也成了你唯一的安慰者 微软今年的裁员不是一时兴起,在上周发布的这篇文章中,我们详细分析了此次裁员的背景和原因。从大语言模型兴起,微软就一直在推动AI战略,无论是所谓的“降本增效”,以倾注更多的资源到AI项目上,还是根据AI使用的情况来进行绩效考核。 AI正在重塑微软的公司结构,AI是推动微软这一轮裁员的关键动力。 这次裁员涉及了微软的多个业务线,根据披露的信息,最重的一刀,落在了Xbox身上。Xbox主要部门的裁员、大量游戏取消、服务关闭、工作室关闭等等。 而就在这个时候,Xbox游戏工作室的执行制片人Matt Turnbull在LinkedIn上发表了一系列的AI提示词参考建议,声称是来“帮助减少因失业而带来的情感和认知负担。” 他在帖文里面强调,自己如果不为这些处在失业或即将失业的员工,去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那这就是他的大失职。 他建议这些员工,可以尝试向Copilot或者ChatGPT等AI聊天助手,去寻求情感支持。他还“贴心”地给出了不同的提示词,像是“我在被裁员后感到自我怀疑。你能帮我以一种提醒我自己擅长什么的方式重新审视这个经历吗?”。 除了情感上的安慰和认知负担上的缓解,Turnbull也给出了关于职业规划、求职建议、简历润色、以及如何向外界寻求支持和帮助的建议。 大概他也觉得这些使用AI的建议没什么用。他在最后又强调,没有任何AI工具能够取代,一个人实际经历的一切,但如果人们觉得它的建议有用,就应该与社区其他成员分享。 Xbox游戏工作室执行制片人Matt Turnbull在此次微软大裁员事件中推荐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裁员的人使用AI,该帖子目前已删除,图片来源:https://aftermath.site/xbox-microsoft-layoffs-ai-prompt-chatgpt-matt。 下方是中文翻译: 现在的日子确实很艰难,如果你正在经历裁员,甚至正在默默为可能的裁员做准备,你并不孤单,也不必独自面对。 我知道这类工具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但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如果不尽力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那就是我的失职。我最近在尝试利用大型语言模型AI工具(比如ChatGPT或Copilot)来帮助减轻因失业而带来的情绪和认知负担。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帮助的提示和使用案例,如果你感到不知所措: 职业规划提示: “作为职业教练,请帮助我制定一个30天的计划,帮助我从游戏行业[角色]的裁员中恢复,研究新的岗位,并开始申请,避免burnout。” “如果我有[制作/叙事/运营等]方面的经验,我可以转行到哪些游戏行业的职位?” 简历和LinkedIn帮助: “这是我当前的简历。请帮我做三个量身定制的版本:一个是AAA游戏公司,一个是平台/出版类岗位,另一个是创业公司/小工作室的领导岗位。” “请重写这个简历中的要点,突出影响力和关键指标。” “起草一个新的LinkedIn[关于我]部分,侧重于我的领导风格、已发布的作品和我对游戏开发的愿景。” 社交和人脉拓展: “起草一条我可以发给以前同事的友好消息,告诉他们我正在寻找新的机会。” “写一条温暖的介绍信息,用来联系[工作室名称]的某人,询问一个职位空缺。” 情绪调节与信心: “我在被裁员后陷入了冒名顶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你能帮我从一个积极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经历,让我记住自己的优点吗?” 任何AI工具都无法取代你自己的声音和亲身经历。但在精神能量稀缺的时刻,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更快、更冷静、更清晰地走出困境。 如果这些对你有帮助,欢迎分享给你的人脉。 保持善良、保持聪明、保持联系。 帖子发出来之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些建议着实讽刺和不着边际。 根据LinkedIn的信息,Turnbull已经在微软供职超过13年。但过去两年,微软持续大规模裁员,他大概也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低调才是更安全的选择。于是,他很快删除了这条帖子。 “蛋糕是个谎言”:AI安慰是个虚假的承诺 尽管帖子被立刻删掉了,互联网上的讨论还在继续。 许多人迅速指出这是一份相当“残酷”的建议,我们一边被AI剥夺部分工作能力,一边又要向AI寻求心理慰藉。 reddit上有个用户针对这些建议,评论说“如果没有面包了,那就吃蛋糕吧”(对应中文谚语:何不食肉糜)。接着有用户跟进说“AI可以给你生成一个蛋糕的食谱”、“AI不止能生成食谱,还能生成一个蛋糕的图片”…… 他们的暗喻似乎正指向核心矛盾:建议失业员工去和AI聊天,就像建议饿肚子的人去打印AI蛋糕一样荒谬。 除了批评Turnbull脱离现实的建议,一些人也在讨论,将AI用在心理治疗上是否真的合适? 有人评论说“AI会根据你自身的陈述来决定该说什么,并给予鼓励性的反馈。这会让你陷入与自身想法的反馈循环,最终导致严重的妄想。将AI用于治疗目的非常危险,可能会导致脱离现实。” 但无论AI是否能真正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大公司将安慰失业员工的工作丢给AI,更多的是一种逃避和不负责。 真正的问题不是AI,而是我们只剩下它 想象一下,一个人从微软离职后,拿着微软提供的六个月Copilot免费订阅。 他拿起手机去问了一下AI,“我被裁员了,感觉很丧,怎么办?” 这是我和ChatGPT的对话。 AI确实很聪明,会很耐心地听我们说的每一个字。但是AI始终是没有任何感受的,甚至我看到这段话,就像是又看了一遍Turnbull的帖子。 它很擅长复制,快速复制风格、复制内容、复制语言……但这份真实的情绪,它没办法复制。 所以,我想能够真正理解这份沮丧的,不会是AI,是另一个和我一样被裁的人。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作者:董静,原文标题:《当前全球市场最棘手的10个问题,这是来自瑞银的回答》,头图来自:AI生成 瑞银在最新研报中回答了当下投资者最关心的10个全球经济问题,涵盖了从关税冲击到美元贬值等核心市场担忧。 7月8日,据追风交易平台消息,瑞银研究团队发布重磅报告,针对投资者最关心的十大问题进行深度解析。报告显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复杂的交织挑战,美国关税相当于对进口商征收1.5%GDP的税收,全球增长追踪估值仅为1.3%年化增长率,处于历史第8个百分位的低位。 瑞银还在报告中称,美元贬值和各国央行政策调整成为当前市场焦点。尽管瑞银对美元持周期性看跌观点,但预计这不会是长期美元贬值趋势的开始。关税对通胀的影响预计将在7月CPI数据中显现,而美联储面临通胀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瑞银指出,欧洲股市相对美股具备估值优势,欧洲股市估值相对美国股市出现异常折价,按行业调整后的市盈率比美国低25%,远超历史7%的正常水平。该行维持基准配置美股、超配欧股的策略建议。 瑞银还在报告中提到,特朗普“大漂亮法案”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全球央行普遍转向宽松政策应对关税冲击带来的增长放缓,中国下半年经济刺激政策的展望等。 问题1:关税对全球增长的冲击已经显现 报告称,目前美国实施的关税相当于对美国进口商征收约1.5%的GDP税,即使有贸易协议,关税也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按照6月的关税收入来计算,每年征收超过300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据追风交易台消息,大摩此前也在报告中称,美国关税收入年化已达3270亿美元,占GDP的1.1%。 瑞银表示,4月份,在关税公告发布后,全球硬数据和软数据出现急剧分化(达到27年来的最高差距),硬数据显示年化增长3.6%,而软数据仅显示1.3%。但5月份开始趋同,因为硬数据恶化的速度快于软数据改善的速度。 瑞银称,该行全球增长跟踪综合数据显示,全球增长仅为1.3%年化增长率,这仅处于历史第8个百分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信心指数下跌幅度超过其他地区,而欧洲调查数据基本持平,尽管两地面临相似的政策不确定性水平。在美国,调查数据已比12月水平低1.5个标准差。 问题2:这次美元抛售与以往有何不同? 瑞银对美元持周期性看空观点,但不认为这是长期贬值趋势的开始。 瑞银分析师认为,美元贬值主要受三个因素驱动:对美元下行对冲需求增强、美国经济周期性放缓,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趋势增长改善。目前第一个因素已在发挥作用,第二个因素即将显现。 外国投资者持有31.3万亿美元美国长期证券,其中6.3万亿美元由官方账户持有。瑞银估算,如果外汇对冲比率提高5个百分点,将产生1.25万亿美元的美元抛售流量,远超美国年度外部赤字。 然而,瑞银强调,当前的美元抛售并不具备过去美元长期下行周期的必要条件——世界其他地区增长改善和风险溢价降低。这将限制本轮美元贬值周期的范围和持续时间。 问题3:关税对通胀的滞后影响 尽管美国已实施大规模关税,相当于使PCE价格上涨1.1%,但官方CPI和PCE数据中尚未明显体现。 瑞银认为,这种滞后主要由四个因素造成:装船日期豁免、企业库存缓冲、中间品和资本品的价格传导缓慢,以及CPI的双月抽样方法。 瑞银预计直到7月CPI数据(8月发布)才会看到关税对主要通胀指标的显著影响。 该行称,在特朗普1.0时期,2018~2019年通用洗衣机20%关税的经验表明,关税实施后需要2~3个月才能在CPI中显现明确影响。目前实施的10%通用关税最具通胀性,预计影响时点与此类似。 问题4:出口商(全球)如何应对美国关税? 报告称,第一季度以及4月/5月可能部分存在的关税前置效应表明,尚未达到因价格上涨、数量下调的稳定状态。 美国和中国报告的贸易数据存在持续差距,集装箱运输数据与官方贸易数据之间也存在分歧。 然而,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外国出口商通过降低出口价格来吸收关税。4月份美国进口价格仅下降0.5%,5月份持平,这表明外国出口商几乎没有通过降低出口价格来吸收关税。 瑞银认为,外国出口商可能确实吸收了美元贬值对其利润的影响,美国进口商承担了主要关税成本。目前,也没有看到转运的明确迹象,但现在还为时尚早。 问题5:美国财政前景是否推高了全球收益率? 当前,美国预算赤字变化的绝大部分来自2017年减税政策的延期,这在选举后就已被预期。 瑞银对美债的长期供应非常担忧,但历史上需求波动往往远大于供应波动。 如果对经济放缓的担忧继续上升,国内对美债的需求应该会上升到足以轻松吸收这些供应的程度。瑞银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底部应该在2.75%,即使在极度紧张的环境下。 问题6:资金流出美国的证据是什么? 外国投资者正在减少对美国资产敞口的观点已在市场参与者中广泛蔓延。 瑞银表示,4月份美国TIC数据提供了抛售美国资产的证据,但尚不清楚这种轮动是否持续到4月之后。数据显示外国投资者净卖出506亿美元美国长期证券,包括188亿美元股票和408亿美元国债。 瑞银认为,美元持续贬值可能反映了全球投资者提高了对美国资产的外汇对冲比率。澳大利亚养老基金和加拿大养老基金的外汇对冲数据显示,当前对冲比率仍处于历史低位,有进一步上升空间。 瑞银称,迄今为止,在并购公告数据中没有看到明确证据来验证联邦政府关于超过10万亿美元FDI投资承诺流入美国的说法。 问题7:与欧洲相比,美国股市有多“例外”? 当全球GDP放缓时,美国通常表现优异,但这次GDP放缓以美国为中心,欧元区意外表现远好于美国,但这并未完全反映在市场走势中。 美国相对欧元区表现异常糟糕的方面:估值(相对欧盟异常昂贵),财政状况和家庭超额储蓄,具体如下: 美国股市相对欧洲的板块调整后市盈率比欧洲高25%,而历史均值仅为7%。 欧洲的总收益率(股息加回购)现为4.4%,而美国为2.8%。 欧洲的财政状况和家庭超额储蓄都明显好于美国,欧洲的超额储蓄约为GDP的10%,而美国仅为2%。 瑞银表示,美国相对欧元区不再“例外”的方面:回购(占市值百分比)和GDP增长(2026年略低于欧盟)。 问题8:“大漂亮法案”对美国增长有帮助还是伤害? 瑞银表示,该法案在2026年前增加赤字,之后转为收窄,10年内总计减少赤字4000亿美元。 该行预计,“大漂亮法案”在2026年前为增长贡献约45个基点,之后财政拖累开始显现。 该法案扩大了2017年税改的商业条款,包括完全费用化、研发税收抵免和扣除变化,学生贷款削减是重要的近期资金来源。 问题9:各国央行如何应对全球关税升级? 关税冲击的实际影响与预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美元贬值和缺乏报复性措施。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结果,包括央行政策取向。 对于美联储以外的央行,当前状况比此前担心的滞胀情形要简单得多。关税冲击明确构成负面增长冲击,可能还是通缩冲击。自4月2日以来,发达市场1年期1年期利率平均下降30个基点,新兴市场下降约50个基点。 瑞银的深度分析模型显示,G3央行中欧央行情绪转向最为鸽派,日本央行开始担忧增长。美联储则面临两难境地。 如果通胀上升幅度超过失业率,美联储政策规则建议应加息。但如果关税主要是一次性价格水平冲击,美联储可能选择优先应对更高失业率。目前迹象表明美联储倾向于支持劳动力市场。 问题10:中国实施了多少刺激措施,还有多少即将出台? 中国在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设定了“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并宣布了适度的政策刺激措施。广义财政赤字扩大至占GDP的1.5-2%,货币和信贷政策设定为“适度宽松”,瑞银预期政策利率将下调30-40个基点。 政策实施方面,央行5月份下调政策利率10个基点,降准50个基点,并宣布新的再贷款工具支持消费和创新。上半年政府债券净发行强劲,推动6月份信贷增长达到8.8%的同比增速。 瑞银估计中国上半年广义财政赤字同比扩大至占GDP的1.1%。预计下半年将交付其余计划财政刺激(0.5-1%GDP),并可能推出超过0.5%GDP的额外财政刺激,时点可能在三季度末。 此外,瑞银预计还会有20-30个基点的政策利率下调。
你吃的驴肉火烧其实都是马肉,只要离开河间或保定这两座存在派别冲突的驴火圣城,那你在北京等其他城市看到的驴肉火烧店,绝大多数卖的都是马肉火烧,马肉比驴肉更便宜。但是,马难道不比驴更高贵吗?古今中外都是贵族骑马,老百姓骑驴,马肉怎么会比驴肉更便宜的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邦动力 (ID:iebrun),编辑:董金鹏,作者:常菁圃 LABUBU以惊人速度爆火的日子里,供给短缺引发持久的抢购狂潮。在北京丰台,一家泡泡玛特的门店里,LABUBU已经卖断货,剩余样品被精心展示在柜子里。尽管此时流量已回归正常,但CRYBABY(哭娃)、Hirono(小野)等IP的周边产品,仍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前台结账处不时排起长队。 那是6月下旬,LABUBU的关注度还在持续发酵,将该IP持有者泡泡玛特推向荣耀与权力的巅峰。泡泡玛特股价一度冲上283.4港元的峰值,也让创始人问鼎首富。尽管此后股价连跌,一周内蒸发数百亿元,但似乎无损于大众视野里的新晋顶流形象。 不过其时,在它的上下游及专业圈子里,人们开始追问:泡泡玛特凭什么?这会不会是下一场郁金香狂欢? 事实上,过去十年,泡泡玛特在潮玩赛道一路狂奔,始终伴随着质疑与不解。即使到了2024年,营收达到130.4亿元同比增长106.9%,毛利率66.8%创下历史新高,仍遭到许多人的质疑。 特别是,跨过百亿门槛之后,它的增长动力来自何处?高毛利如何维持?超百倍的市盈率是否过高?行业为何难以跑出第二个泡泡玛特? 盲盒模式+二级市场炒货 让LABUBU价格暴涨暴跌 6月10号,一件高131cm的薄荷色LABUBU拍卖出108万的天价,该拍品是PVC材质雕塑,为创作者龙家升签约前的初代作品。 一时间,泡泡玛特被推上风口浪尖。两天后,LABUBU怪味便利店系列发售,抢购进入白热化,99元的盲盒转手可以卖到350元以上,限量吊卡天妇罗耳机包更是从99元一路涨到600元,溢价超6倍。 盲盒主要包括PVC手办和搪胶毛绒两种类型,单盒价格69-99元。但在盲盒模式之下,平价和隐藏款的组合人为制造稀缺性(隐藏款出现概率更小),激发了消费者的赌徒心理。在盲盒之外,又衍生出限量吊卡,即限制发售地点和时间的明盒产品。 2016年后,中国潮玩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北京、上海相继举办潮流玩具展会,也催生出广阔的二级市场和消费场景,其中既有闲鱼、得物等二手交易平台,又有葩趣、千岛等玩家社交平台,更衍生出大量抽盒和拆盒的直播间。 2024年,因为明星光环加持,LABUBU在海外突然爆火,泡泡玛特抓住流量风口跟进一系列营销动作。今年4月24日,泡泡玛特推出的LABUBU新品3.0前方高能系列一直没有补货,导致二级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一位黄牛反映,在618官方补货之前,该产品的端盒价格已经炒作到近2500元,隐藏款“本我”二手价格甚至接近5000元。 炒货狂欢达到高峰之时,618泡泡玛特开始全平台大量补货LABUBU3.0产品,提高了补货量和频率,并同时开放预售和限制购买,为二级市场降温。 官方数据显示,该产品在泡泡玛特京东旗舰店销售量约30万,天猫旗舰店销售量约70万,预计全渠道补货量在300万以上。补货动作也立竿见影,千岛APP上“前方高能”系列的端盒交易均价在6月19日一度下探到800元左右。 不过,因为产能不足,大规模补货基本采用预售,发货批次已经排到十月。这也使黄牛虽叫苦不迭,买进卖出的动作却没停下。 特别由于海外对现货需求依然很大,价格又重新走高,端盒的现货成交价稳定在1800元左右,即使是排在9月24日前发货的期货也存在一定溢价。而LABUBU其他系列的产品尚未出现集中大批量的补货,现货的二手市场价格普遍溢价在2倍左右。 可见,市场对未来三个月内LABUBU的稀缺性依然有信心。届时LABUBU又有新品推出,能否引发新一轮热潮也未尝可知。 二级市场的火热,对品牌可谓利弊参半。一方面溢价使潮玩变成一个理财产品,引更多人入局,形成抢购风潮,也是一大营销利器。另一方面,过度溢价会损害粉丝利益,亦可能带来一场品牌形象危机。 受此影响,泡泡玛特不惜透支未来三个月的销量,让LABUBU在二手市场价格腰斩,以平息市场热度和粉丝的负面情绪。不过,这种模式之下,利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授权成本居高不下 IP开发九死一生 潮玩,大多属于形象IP,没有具体作品依托,满足的是人们碎片化的情绪消费需求。而IP的开发,往往九死一生。 2024年,泡泡玛特旗下IP,4个营收破10亿元,13个营收破亿元。在几大热门IP之外,泡泡玛特还有超过90个自有及独家IP,更有一些爆火过的IP已经销声匿迹。一个IP能否爆红,需要有各种要素凑在一起。 据称,泡泡玛特将IP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给予不同的资源支持,过程中根据市场反馈进行调整。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一份报告,IP产品运营,其中一条策略是保持“适度短缺”;据称泡泡玛特是将最热门产品的供应量控制在实际需求的七至八成。 今年4月,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年度业绩沟通会上直言,“(孵化新IP)我们比迪士尼快。我们像抖音,尽量把资源切碎,我们看销售的表现去决定对一个IP的投入,以最快速度发现这个IP是不是值得投入更多资源,或者把它降权。” 比如,LABUBU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24年4月,泰国流行乐女歌手LISA、泰国公主思蕊梵娜瓦瑞等带动LABUBU泰国销售,一度出现缺货和涨价,二手市场出现十倍溢价。泡泡玛特迅速跟进营销策略,在海外推出LABUBU泰国限定版,国内开始运营LABUBU的社交账号,参与线下一系列活动,和明星同框出镜。从2024年4月开始,该公司几乎每个月都会推出LABUBU系列的新品。 LABUBU海外被卖爆反哺了国内市场,很快在国内也卖断货。特别是,泡泡玛特已经打通研发、渠道与运营等环节,具备强势产业链协同能力,承接并顺势在国内引爆“泼天流量”。泡泡玛特从零售店起家,逐渐实现了全域布局,比如线下门店和无人商店,以及线上货架电商、直播电商、小程序商城和葩趣等。2024年,泡泡玛特小程序的抽盒机收入占比为41.3%,线上渠道销量第一。 反观其他潮玩企业,具有较强设计能力的潮玩品牌商往往从线上轻资产模式开始,难以覆盖到渠道端,缺少线下门店搭建品牌认知度,又在渠道端被分销,利润走薄。典型有寻找独角兽、黑玩、TNT SPACE等。 一些渠道强劲的潮玩集合店品牌,则设计研发能力不足,严重依赖授权IP,普遍呈现“一条腿走路”的状态,结果授权成本居高不下,IP联名泛滥,产品陷入同质化。比如TOPTOY,2024年营收为9.8亿元,而IP授权同样耗资巨大,高达4.21亿元。 潮玩IP依赖产品设计的迭代和营销推广来保持生命力,前者被上游卡脖子,后者则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看到这个行业很难再出现第二个泡泡玛特。即便对泡泡玛特来说,重复LABUBU,恐怕也是极其困难的。 迷人又危险的生意 泡泡玛特难以复制泡泡玛特 泡泡玛特一直对标迪士尼,但和迪士尼相比,自有IP和用户粘性弱始终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特别是会员用户的复购率,从2021年的68%下降至2025年的41%,这促使泡泡玛特寻找更多潮玩IP与消费者交互和建立联结。 2021年,泡泡玛特就推出MEGA系列,定位高端玩具产品线,主打400%和1000%两种尺寸的超大号公仔,通过限量发售和艺术联名策略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收藏价值。2024年,EMGA在产品矩阵中的营收占比提升到了12.9%。此外,泡泡玛特还接连推出萌粒、BJD(可动球形关节人偶)、积木等品类,线下更是落地了城市乐园。 在自有IP的体量支持下,泡泡玛特已经开发一系列衍生周边,涵盖文具、香氛、服饰等产品,都存在较高的溢价空间。比如,LABUBU爆火带动LABUBU挂饰盲盒笔定价59元,在一些线下门店已经售罄。6月14日,泡泡玛特在北京开出首家饰品店,主打IP衍生设计,一条水晶手链售价百元以上。 不过,IP周边产品同样受制于IP的开发和营销,其毛利水平和持续性也同样如此。 另一个拉高泡泡玛特毛利率的重要因素是海外业务的扩张。从财报来看,泡泡玛特的海外业务在2023年和2024年毛利率始终高于国内。一方面是随着海外线下门店的拓展,海外从批发业务逐渐转向面向c端的直营店;同时,受不同国家文化环境的影响,泡泡玛特的产品在海外定价显著高于国内。 “潮玩”最初是在美国和日本开始萌芽的,国内发展较晚,玩具一度以儿童为受众。如今,大众对潮玩盲盒已经去陌生化,“其实大家过得都不太好,除了泡泡玛特。”一位潮玩公司的主理人说道。 以独特IP为依托,潮玩面向消费力更高的成年人,附加艺术和情绪价值,毛利更高,依然拥有无穷想象力。潮玩和二次元谷子一起,已然占领了各大商场的负一楼乃至黄金地段,被视为盘活线下商超经济的“香饽饽”,解锁了年轻人的社交场景。 LABUBU的爆火,再次说明了IP可挖掘和想象的空间之大,而每一个爆款IP的难以复刻也是这份生意迷人又危险的地方。未来还能否再造一个LABUBU神话,泡泡玛特恐怕难以给出一个肯定回答。而同行想做到,或许更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作者:道总,题图来自:AI生成 7月7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又一罗马仕充电宝充电时爆炸,目击者称非召回型号。而在前一天的凌晨,罗马仕刚刚发布了停工停产放假通知。 如今这场由头部品牌及头部供应商引发的行业“大地震”仍在持续。 上个月,因多所高校相继发布通知,要求师生排查并停用罗马仕20000毫安充电宝。随后,罗马仕、安克创新发起相关产品召回计划,合计超120万台。紧接着,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作为造成安全危机的源头,上游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名下70多张电池与电芯3C认证证书被陆续标注为暂停或撤销状态。 一时间,消费者人心惶惶,唯恐自己手里的充电宝成了行走的“炸弹”。但这不只是一场行业危机,它更暴露出了电量焦虑越发严峻的大环境下,电池技术被困在原地,根本满足不了行业和用户的需求,而作为电池容量和续航不足催生的产物,移动充电宝非但没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新的问题。 技术爆发,电量焦虑“翻倍” 一面是对线上消费、娱乐的依赖和沉迷,另一面是生活工作压力下“永不失联”的执念,患有“电量焦虑症”的用户们,早已成了电量的“囚徒”,一旦手机电量低于某个数值,就急切开始寻找各种充电设备。 移动充电宝行业正是在电量焦虑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但在手机使用时长与重度使用场景与日俱增的现实下,用户们的电量焦虑似乎没有减轻。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从充电临界点来看,超七成以上的手机用户倾向在手机电量还剩10%~30%的时候充电,且与2022年数据对比,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电量超过20%时,及时进行电力补给,可见充电临界点有走高趋势。 用户使用手机时间越长,电量焦虑越严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主要数据情况显示,互联网使用的居民每日平均时间为5小时37分钟,比2018年增加了2小时55分钟。 电量焦虑自然不全是用户自身原因导致的。说到底,是智能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跟不上用户用电需求的急速增长,尤其是当下AI技术的浪潮下,AI落地于智能手机,各种有用没用的AI应用及工具运行,更加快了耗电速度。 来自AI新创公司Hugging Face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员就AI系统执行不同任务时的耗电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AI产生文字的耗能比产生图片的低,AI产生文字约需消耗0.042kWh,而AI产生图片的模型则耗电量大增,约为11.49kWh,大约等于给957.5台智能手机充满电。 如何平衡手机续航和AI功能之间的矛盾,显然成了手机厂商们必须面临的问题。然而,带来电量焦虑的又何止是手机?电动汽车的续航和充电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可至今仍没找到成熟的方案,近两年无人机、人形机器人、AI眼镜等新物种又受到热捧,站在了资本的风口上。随着产品不断涌现,背后的电量问题再也无法被忽视。 如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能力普遍为2至6小时,不仅难以实现24小时待命,而且还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像春晚爆火的宇树科技的Unitree机器人,其H1机型只搭载了0.815kWh的锂电池,续航不足1小时。跑马拉松时,更有不少机器人跑着跑着就动不了了。 由此问题就来了,如果这些产品普及到生活场景,用户的电量焦虑就不单单是对手机了,依赖性越强,电量焦虑越严重。 电池技术被“锁”死了? 移动电源、共享充电宝、快充技术……这些年,在电池市场上,产品、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用户的电量焦虑。当用户习惯了出门必带移动电源、逛街到处找共享充电宝,他们似乎也渐渐对电池“妥协”。 可是,实际上不管在哪一个领域,消费者对电池的需求仍在急速膨胀,而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却远远跟不上。 2013年,iPhone5s搭载的A7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为10亿个。十年后的2023年,iPhone15搭载了最新款的苹果芯片A17Pro,其晶体管数量达到了190亿个。十年时间,晶体管数量涨了19倍。反观电池,iPhone5S的电池容量为1560mAh,而iPhone15标准版的电池容量也只有3349mAh。 即使是安卓手机,在新的电池技术的加持下,电池容量纷纷迈上5500mAh的台阶,但还是差强人意。结合小白测评的主流机型模拟测试结果显示,手机轻度使用3小时后平均剩余电量为61.1%,重度使用5小时后仅剩余13.1%。以10小时为假设,测算可知单日所需电量为7532mAh,电量缺口仍较大。 再比如手机电池的寿命,一般而言,手机电池通常有 500~800次完整充电循环的寿命,大约是 2~3年。而用户的换机周期越来越长,据研究机构Techlnsights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换机周期拉长到了历史最高的51个月,不少用户仍在使用四年前发布的机型。 当手机电池健康度明显下降,用户不得不面临更大的电量焦虑,尤其是冬天,可能需要一天两充。 相比手机,用户对电动汽车续航、寿命、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这也驱使车企不停地提升电池能力。不过,车企不断堆砌电池容量,续航能力从当初的200公里一路“卷”到现在的1000公里,但数字的攀升未能缓解车主的焦虑。续航虚标,气候环境让电池续航动辄就要打上七八折,甚至五六折。 尽管固态电池代表着“续航1500公里”、“充电10分钟”、“零自燃风险”的美好图景,可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任何一家企业实现固态电池的规模化量产。 再回到充电宝身上,作为电池续航不足催生的产物,充电宝最近几年越做越轻薄、越做越有科技感,功能也更加多元化,只是其技术核心仍然是围绕闪充或便携性,真实容量的提升较为缓慢。 而无论是手机的快充还是充电宝的快充,所掩盖的就是电池技术的近乎停滞。尤其是应用最广的锂电池,理论上能量密度已逐渐接近物理极限,现在电池技术的改进主要是在电极材料上做文章,可尝试的结果要么以电池寿命为代价,要么安全性无法保障,更有各种新概念炒作、趁机浑水摸鱼。 一个更悲观的事实是,这种停滞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年或更久之前。 技术战与价格战 这场由安全事故引发的动荡,从根本上要归咎于行业无序的价格战。 近两年,移动充电宝的价格不断下探。通过对主流电商平台的历史数据追踪发现,一款“罗马仕20000mAh 22.5W快充充电宝”,在2021年时,其日常售价普遍在人民币129元至149元区间。到了2024年底,在部分渠道,这个数字变成了69元。另外,一些白牌生产的10000mAh充电宝价格已低至30~50元。 作为充电宝最核心的器件,一枚安全可靠的优质电芯,其成本约为人民币40至50元。可当充电宝的价格持续下滑,影响了厂商的利润,厂商自然把压力转嫁到供应商身上。 据报道,涉事的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把两个批次的电芯外包给了江西某代工厂生产,而外包工厂违规替换了电池阴极与阳极间隔膜的原材料,由此导致电池正负极隔膜存在失效风险,最终引发爆炸。 据MMG发布的调研报告,2023年全球移动电源市场规模大约为30.05亿美元,到2030年达到31.31亿美元,预计未来六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只有1.3%。在市场越发触及增长天花板的环境下,厂商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可当电池容量、充电效率等技术迟迟得不到突破时,他们或许只能打打价格战。 而此次事件,或许不单单是充电宝行业的教训,不少赛道也正处在价格战的漩涡中。 比如两轮车,长期以来,两轮电动车一直围绕价格贴身肉搏,如今原本处在高端市场的锂电池电车,似乎也将要掀起新一轮价格战,把价格往下打。尤其是有了比亚迪这个跨界者,据显示,48V24Ah比亚迪磷酸铁锂价格是999元,包含充电器是1204元。紧随其后,二轮车头部锂电品牌星恒锂电降价,48V24Ah最低只要728元。 电动汽车的价格战更是激烈。今年比亚迪接力长安汽车推动“全民智驾”,以增配不加价的方式变相挑起一轮价格战,此后中国车企奇瑞、吉利先后接招。后来智驾熄火,可5月份比亚迪突然对旗下王朝网和海洋网共计22款车型降价,降幅在1.2万元至5.3万元之间,不少车企仍选择跟进降价。 价格战,自然也波及上游供应商,去年就有多家车企要求供应商降低价格,表示“共患难”。 大打价格战,继而将压力传递到上游供应商,上游供应商在利润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剑走偏锋”,这恰恰是此次充电宝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同样地,在两轮、四轮电动车领域,电池技术的停滞也让厂商无力“卷”技术,价格战一波又一波,更是牵制住了企业的精力。一旦一些供应商也学着“偷工减料”,所带来的将是一场更大的危机。 从价格战回归技术战,迫在眉睫,这也是解决电量需求极速增长和电池技术迟迟未能突破之间的矛盾所必需的。 只是,当市场需求的暴增,已然让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们赚得盆满钵满,又有几个能潜心于电池技术的研究呢?当初锂电池从诞生到大规模应用,花了几乎四五十年的时间,如今新一轮电池变革又需要多久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作者:道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题图来自:AI生成 一 初中的时候,我心智混沌,上课经常不听讲,学习上磕磕碰碰。 有次考物理,最后一道难题是关于浮力的。我完全不记得浮力公式,于是开始徒手推导,用一种感觉模拟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解答。 发卷的时候,我的答案居然对了,不过分数是零。同桌只写下了公式,后面啥都没做,得了5分。 物理学家费米说:计算方法只有两种。 “第一种,也是我喜欢采用的,就是拥有一个明确的物理影像; 第二种,则必须具备严密的数学形式结构。” 也许那时我用的方法,就是在大脑中模拟一种初始的物理影像与过程吧。 后来读高中,我稍有改善,不再那么心不在焉,从物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 我尤其喜欢力学,因为只需要极少的公式,就能解决一些很复杂、很天马行空的难题——照例用的是那种“感觉”为主的方式。 我会在脑海中模拟物体的受力(以及力的分解),模拟运动,模拟各种要素组合之后的系统作用,然后再用公式来计算。 爱因斯坦在1945年给数学家雅克·阿达玛写了一封信。阿达玛当时正在研究科学家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 其中有如下一段: “书写或说出的词语或语言,在我的思考机制中似乎不起任何作用。那些似乎在思想中充当要素的心理实体,是某些可以‘自愿地’被再现和组合的、或多或少清晰的图像和符号。 这种组合游戏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它先于任何与词语或其他可以传达给他人符号的逻辑结构的连接。 对我而言,上述的(思维)要素是视觉性的,有些是肌肉运动知觉性的。只有在第二阶段,当上述的联想游戏充分建立并可以随意再现时,我才需要努力地去寻找常规的词语或其他符号来表达它。” 多么精彩的一段话啊! 爱因斯坦明确指出,他的初始思考并非基于语言,而是基于可以被自由组合的“图像”和“符号”(这里的符号并非指数学符号,更接近于视觉标记)。 这种“组合游戏”是创造力的来源。语言和数学公式,是他思考完成之后,为了与他人交流而“费力”寻找的表达工具。 在不同的场合,爱因斯坦多次描述过他的思想实验,比如追逐光线和自由落体的电梯。这些描述本身就是他图像思考过程的范例。 在与利奥波德·英费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他们写道: “一个新的概念最初是以一种相当直观的方式出现的。只有在之后,它才能找到其数学的表述形式。” 请你不要介意我把一个遥远的寻常中学生与伟大的物理学家放在一起。 接下来,我们会顺着这个主题发现更多的秘密。 二 我在《内在游戏》一文里写道: “如果将《心态制胜》的关键视为“心态”,那就有点儿太鸡汤了。 事实上,这本书探及了一个非常高级的领域,甚至与爱因斯坦和当下大火的人工智能大有关系。” 加尔韦在1970年代通过教授网球的经验,发展出了一套革命性的表现与学习理论。 他观察到,运动员在场上面临的最大对手,往往不是网对面的那个人,而是自己头脑中的那个。他将这种内在的斗争概念化为两个“自我”的互动。 自我1:这是我们意识层面的、会说话的、下达指令的头脑。 它充满了分析、判断、批评和控制的欲望。 它会说:“膝盖再弯一点”、“挥拍要更早”、“你刚才那个球打得真糟糕”。自我1是那个喋喋不休的“讲述者”。 自我2:这是我们无意识的、本能的、执行动作的身体和潜能。 它包含了我们通过训练和经验学到的一切,拥有惊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自我2是那个沉默的“行动者”。 加尔韦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一次小组课上,学员莎莉希望改善自己的正手击球。起初,她纠结于各种动作细节,觉得自己拉拍、随拍、视线等方面都有问题。 指导者没有逐一纠正这些细节,而是让莎莉关注结果——想象球高高越过球网,落在底线附近。 在尝试用这种“视觉化目标”的方法后,莎莉很快就打出了更深、更有力的球。她的动作也自然变得流畅和自信。 事后,莎莉表示自己只是专注于想象球的轨迹,其他一切自然发生了。 对此,加尔韦解释说: 为你所期望的结果找到最清晰的图像是与自我2沟通的最有用的方法,特别是在进行比赛时。 其原理是:进入比赛当中,可以在内心保留那一张你希望球去的地方的图像,然后让身体做必要的事情,把球打到那里。 例如,加尔韦不会告诉学生“试着把球打在球拍中央”,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我1指令。 相反,他会让他们专注于一些非评判性的、具体的感官输入,比如“仔细观察网球上的缝线”或者在球落地和击球时分别说出“弹”和“打”。 这些任务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们占据了自我1的注意力,使其没有闲暇去进行评判和说教。 当自我1被“绕过”时,自我2便被解放了,身体会自然而然地做出调整,以惊人的流畅和精准完成击球动作。 加尔韦追问道:自我2的母语是什么?当然不是文字!文字是在出生几年后才被自我2学会的。 自我2的母语是图像:感官图像。 加尔韦这套“自我1和自我2”的方法论的关键在于: 将焦点从过程(由“自我1”说教管理)转移到结果(一个清晰的目标图像)或一个中性的感官焦点上。 现在你明白了吗? 那个心不在焉的初中生在物理考试中的“感觉模拟”,爱因斯坦信中描述的“图像和符号的组合游戏”,加尔韦网球教学中的“视觉化目标”——它们指向的是同一个奥秘。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比语言更古老、比逻辑更智慧的系统。它不依赖公式和规则,而是通过模式识别、直觉感知和图像思维来工作。 费米称之为“物理影像”,爱因斯坦称之为“联想游戏”,加尔韦称之为“自我2”。 更有趣的是,当今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系统——深度神经网络——恰恰模拟的就是这种“非语言”的智能。 它们不遵循明确的编程规则,而是通过大量的模式学习来“感知”正确的答案,就像那个直觉地推导浮力、想象球轨迹的过程一样。 三 当我们惊叹于ChatGPT的语言能力时,斯坦福大学的李飞飞教授正在思考一个更深刻的问题: 为什么AI仍然无法像一个三岁孩子那样理解这个世界? 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这位被誉为“AI教母”的科学家指出了当前人工智能的根本局限: 语言并非对3D物理世界的有效编码。 “如果你观察人类智能,很多都超出了语言的范畴。语言是一种有信息损失的捕捉世界的方式。” 李飞飞说: “整个物理、感知、视觉世界却真实存在。动物的整个进化史都是建立在大量感知和最终具身智能之上的。” 这个洞察与我在前面讨论的主题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李飞飞和她的团队正在构建所谓的“世界模型”——能够理解并推理物理3D世界的AI系统。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智能本质的重新定义。 想象一个简单的实验: 如果你蒙上眼睛,让别人用语言描述房间里的布局,然后要求你完成某个任务,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如果移除眼罩,你的大脑瞬间就能重建3D空间,轻松导航和操作。 这说明了什么? 空间智能是比语言智能更加基础和高效的认知形式。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个现象更加有趣。 人类大脑中负责语言处理的区域相对较新,而负责空间感知和导航的部分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叶虫时代。 李飞飞说:“大脑中负责导航、空间感知的部分可能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也许从爬行动物脑时代就有了。” 这解释了为什么当前的AI系统在某些任务上表现出色,在另一些任务上却束手无策。 大语言模型擅长处理语言,是因为我们的语言处理能力相对较新,计算机更容易模拟。 但在空间理解、物理推理、具身交互等方面,AI系统仍然远远落后于最简单的生物。 李飞飞认为AI下一个突破方向: 从语言智能转向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即空间智能。 所谓“世界模型”,就是让AI理解并推理三维物理世界的内部模型。 李飞飞指出,空间智能是当前AI领域关键却缺失的一环。 她强调语言并非对3D世界的有效编码,人类的智力源头在于对三维环境的感知与直觉。 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等许多重大发现都不是靠语言推理得到的,而是借助形象化的空间想象。 在人工智能领域,“世界模型”还是一个较新的前沿方向,但已有重要突破。 3D视觉技术的进步(如神经辐射场NeRF)使AI能从二维图像重建完整的三维场景,这表明AI也开始具备了重建世界的“想象”能力。 拥有世界模型的AI将具备前所未有的能力,例如: 从少量视角的照片推理出看不见的部分,构建整个场景的3D模型; 在虚拟空间中“触摸”并操作模型,对物体进行测量、移动、堆叠等操作; 自主创造全新的物体和场景,用于创意领域(建筑、游戏、影视等)。 难怪有人断言,掌握世界模型的AI将定义未来机器人、创意产业乃至计算技术的走向。 这一思路本质上是在赋予AI一种非语言的直觉智能。 一旦AI拥有这种对世界的直觉式理解,其创造力和适应力将产生质的飞跃,远超仅靠大语言模型所能达到的水平。 概括而言: 语言大模型同样凭“大数据直觉”学习,但它的“感觉”停留在符号层——通过词序列共现概率捕捉语义,却不知道桌子背后的形状。 世界模型则用多视角感知重建三维场景,预测遮挡、重力与运动轨迹,可直接驱动机器人抓取、导航。 它们都通过模式学习而非显式规则获得能力,但训练目标迥异: 语言大模型预测下一个token,核心是语言统计; 世界模型预测下一帧世界状态,核心是几何与动力学。 前者擅长理解指令并生成文本,后者长于物理推理和交互; 二者互补,构成“说得明白+做得到”的完整智能。 当我们要求AI“把蓝杯放到架子最右端”时,LLM解析意图,世界模型估算距离、规划路径、控制机械臂执行。 未来多模态Transformer正在把文本Token与3D潜变量并入同序列,实现语义接口与空间控制的统一。 打个比方: 语言大模型像是只读了无数旅行攻略、凭记忆讲故事的“语言智者”; 世界模型则是亲自踏勘地形、手脚并用的“行动专家”。 当两者合体,AI才可能既能“说得通”又能“做得到”。 如果说加尔韦的“自我2”代表人类体内沉默而智慧的行动者,那么引入世界模型的AI便相当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我2”。 四 写到这儿,我想起电影《心灵捕手》里,心理学教授尚恩·马奎尔(由罗宾·威廉姆斯饰演)对天才主角威尔·杭汀(呆萌饰演)说的那段经典台词: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些什么。 没关系,你从没离开过波士顿。 所以,如果我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米开朗基罗?你懂他很多,他的政治抱负,他与教皇,他的性倾向,他的全部作品,对吧?但我打赌你不知道西斯廷教堂的气味。你从没真正站在那,抬头欣赏那美丽的穹顶。你没见过。 如果我问你关于女人,你八成会列出一串你喜欢的女人的清单,你甚至可能和其中几个睡过。但你说不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种真正幸福的滋味。 你是个硬汉。如果我问你战争,你大概会背诵莎士比亚,‘再次冲向阵前,亲爱的朋友们’。但你从没亲近过战争,从没把好友的头抱在膝上,看着他吐出最后一口气…… 如果我问你爱情,你大概会引述一首十四行诗。但你从没看过一个女人的脆弱,从没体验过她能用眼神击倒你。感觉上帝专门为你安排了一个天使在人间……她能从地狱深渊中拯救你。你也不知道成为她的天使是什么感觉,拥有那样的爱,永远陪着她……无论任何事……即使是癌症。你不会知道在医院的病房里,连续两个月握着她的手彻夜不眠是什么滋味,因为医生能从你眼中看出,‘探病时间’这规定对你无效。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失去,因为只有当你爱某样东西胜过爱自己时,才可能体会。我怀疑你从未敢如此深爱过任何人。 我看着你,看到的不是一个聪明、自信的男人,我看到的是一个极度自大、内心充满恐惧的孩子。但你是天才,威尔,没人能否认。没人能理解你的深度。但你却因为看了一幅我的画,就以为对我了如指掌,你剖析了我的生活。你是个孤儿,对吧?你觉得我会因为读了《雾都孤儿》就知道你的人生有多艰难、你的感受、你是谁吗?那本书能概括你吗?说实话,我他妈才不在乎那些,因为你知道吗?我无法从任何一本破书里学到关于你的东西。除非你想谈谈你自己,你是谁。那我就着迷了,我愿意加入。但你不想那么做,是吗,小子?你害怕你可能会说出什么。” 多么精彩的对白啊!——我忍不住引用了整段,希望AI的翻译靠谱。 在人类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体验都是理解的前提。 你只有亲自站在球场上,才能体会到击球的手感与力量的流转; 只有在生活中经历爱与失去,才能明白情感的重量。 这种体验式的认知,正是“自我2”、物理影像、空间智能的根基。 而这种感觉,又是如此复杂而多元,甚至层层嵌套。 就像Will,也许能用他天才般的感觉理解世界,但依然没有岁月捶打之下饱经人生痛楚的教授的感悟。 而如我,自以为在某些方面颇有悟性,但在人生当中依然无法绕开现实的教训,有时甚至因为试图用智力来逃离真实的自我,而受到加倍的惩罚。 也许我能够用感觉来解答一道并不简单的浮力问题。但是我必须亲身跳入水中,起起伏伏,才能真正理解浮力的美妙与冷酷。 就像鲍勃·迪伦唱的:“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人。) 五 数学家蒂莫西·彭宁斯和他心爱的威尔士柯基犬艾维斯在密歇根湖边玩“你丢我捡”的游戏时,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当他把网球扔进水里时,艾维斯并不会直接跳进水里游向球,也不会沿着岸边跑到离球最近的地点再下水。 大多数时候,艾维斯会先沿着岸边跑一段距离,然后再冲进水里,游向网球。 彭宁斯的数学家直觉告诉他,艾维斯选择的路径可能不仅仅是随机的。这让他想起了微积分教科书中的一个经典优化问题: 当需要在两种不同介质(例如陆地和水)中以不同速度移动时,如何找到耗时最短的路径。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彭宁斯教授和朋友一起测量了艾维斯在沙滩上跑的速度和在水里游的速度,并记录了35次它取回网球的路径数据。 结果令人惊讶。将艾维斯的奔跑和游泳速度代入微积分公式计算出的最优路径,与艾维斯在现实中选择的路径惊人地吻合。 换句话说,艾维斯似乎本能地知道如何将它在岸上奔跑的时间和在水中游泳的时间进行组合,从而使总时间最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艾维斯真的在脑海里解着微分方程。 彭宁斯教授的结论是,这体现了自然界一种不可思议的优化能力——生物的行为,或许是经过自然选择的演化,会趋向于最高效的解决方案。 这个有趣的研究发表在了《大学数学杂志》上,标题就叫《狗懂微积分吗?》。 那么,狗到底懂不懂微积分呢? 其实,这一现象并非孤例,它与光线在不同介质中折射所遵循的费马最短时间原理,以及经验丰富的救生员凭直觉选择的救援路线,在数学上是同构的。 这引出一个深刻问题:生物是如何在不进行显式计算的情况下,实现这种复杂优化的? 答案并非生物真的“懂”计算,而是演化压力(如“最优觅食理论”所述)塑造了追求效率的本能。 大脑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依赖的是一套“快速节俭启发法”——即心智捷径。 以棒球外场手接高飞球为例,这是一个复杂的弹道预测问题。但外场手无需计算,只需遵循一个简单的“凝视启发法”: 跑动起来,并调整速度,使球的影像在视野中(相对于背景)划出一条直线。 这个简单的规则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巧妙利用了物理定律,将复杂的预测问题转化成了一个简单的、实时的感知-运动控制问题。 这种策略的实现,离不开“具身认知”原理,即认知过程深植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中。 身体不是大脑指令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认知计算的积极参与者。 外场手的奔跑行为,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通过移动身体,他主动地改变自身的感知输入,形成一个持续的“感知-行动”反馈循环,从而将繁重的计算任务“卸载”给了外部世界和身体的动态交互。 这种智能的最终神经机制,可以通过“预测性大脑”理论来解释。 该理论(特别是其主动推断框架)认为,大脑是一个预测引擎,不断生成关于世界状态的预测,并致力于最小化“预测误差”(即预测与实际感官输入之间的差异)。 行动,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两种方式之一。 大脑并非简单地命令肌肉运动,而是向身体发送“本体感觉预测”(例如,“我正在感知到我的腿在以某种方式奔跑”)。 为了让这个预测成真,从而消除预测误差,身体便会相应地移动。 因此,狗狗艾维斯所“懂”的微积分,并非头脑中的方程式,而是一种涌现的智慧。 它源于一个由演化塑造、以效率为导向的预测系统。这种智能通过简单、生态理性的启发法得以实现,并由一个将身体作为计算资源的预测性大脑所驱动。 智慧并非孤立存在于大脑中,而是分布在“大脑-身体-环境”这个紧密耦合的统一体中,是感知与行动无缝统一的完美体现。 网球教练加尔韦反复强调自己的方法论,不是“加州自我提升术”(目前贴着硅谷继续流行全球),他是对的。 和捡球的狗狗一样——当一名网球运动员处于“忘我状态”时,他不会思考如何、何时甚至朝哪里击球。他不是在“努力”去击球,挥拍后他也没有想过自己的击球有多扎实或是有多糟糕。 球似乎是通过一个不需要思考的过程被击中的。球员可能会对球在视觉、声音和触感,甚至对当时场上的局面有所觉察,但球员似乎就是懂得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该做什么。 好了,竞技方法论、自我提升鸡汤和科学原理,终于三位一体了。 从开头的物理往事,到网球的“弦理论”,再到AI“世界模型”,以及懂微积分的狗狗,都似乎指向同一个真相: 真正的智能不在于符号操作,而在于感知世界的能力。 这种感知智能有几个关键特征: 它是整体性的——不是将问题分解为步骤,而是瞬间整合所有相关信息; 它是预测性的——不是被动响应,而是主动预测和调整; 它是具身的——不是纯粹的大脑活动,而是大脑-身体-环境的统一体; 它是进化的——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自然涌现的。 在这个越来越被算法统治的时代,艾维斯的故事提醒我们: 智慧并非孤立存在于大脑中,而是分布在“大脑-身体-环境”这个紧密耦合的统一体中,是感知与行动无缝统一的完美体现。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更多地信任那种来自身体深处的智慧——那种不需要语言解释、不需要逻辑证明,却往往指向正确方向的直觉。 六 如果说,从懂微积分的狗到接球的外场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由演化塑造、以身体为媒介、由预测驱动的感知智能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什么? 物理学家杨振宁用一个词给出了答案:Taste。 杨振宁曾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遇到一个15岁的学生,这个孩子非常聪明,轻松地回答了他提出的几个量子力学问题。 杨振宁接着问他:这些量子力学的问题,哪一个你觉得是妙的? 然而,他却讲不出来。“对他讲起来,整个量子力学就像是茫茫一片。” 杨振宁对他的看法是:尽管他吸收了很多东西,可是他没有发展成一个Taste。 什么是Taste?似乎模糊。 还是让杨振宁来解释吧: “......学一个东西不只是要学到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技术上面的特别的方法,而是更要对他的意义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欣赏。 假如一个人在学了量子力学以后,他不觉得其中有的东西是重要的,有的东西是美妙的,有的东西是值得跟别人辩论得面红耳赤而不放手的,那我觉得他对这个东西并没有学进去。” 杨振宁说在西南联大七年,对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是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自己的Taste。 接下来这些内容稍显多余,但是对于教育的启示太大了: 杨振宁自幼喜爱观察自然,表现出强烈的爱美之心与好奇心。 父亲是数学家,杨振宁从小接触数学书籍,打下了扎实基础。 在西南联大期间,受到名师教授数学、物理及中文阅读与写作。 杨振宁的学术启蒙得益于吴大猷和王竹溪两位导师,分别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与统计力学领域。 所以,Taste像是一个人认知世界的多元思维中的高维鸟瞰,未知世界里隐秘的关联——哪怕只是关联的投影。 我们可以说,乔布斯是个很有Taste的人,这不是指艺术上的Taste,或是品味上的Taste,而是他能够横跨科技、艺术、商业,来做出一个超越时间的判断。 吴清源的对围棋的天才感觉,也是一种Taste。 也许每个人在获取知识和发展认知的过程中,都是在构建和训练一个自己的大模型。 所谓的Taste,就是在“茫茫一片”的神经网络之中,形成的某些石破天惊的重要连接。 这和Transformer倒也有可以类比之处。 Transformer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允许模型在不同维度上“看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提取出最关键的连接。 同样地,Taste也是通过对信息的深刻理解,能够超越表面,找到那些石破天惊的关键连接。 因此,Taste不仅是一种对知识的理解,更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对事物本质的高维度判断。 人们说,大模型时代,一个人重要的能力是提问。 然而,如果没有Taste,不可能问出了不起的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有些人鼓吹硬科技,重理轻文。可如杨振宁所说,如果没有Taste,而总是追求有用,可能很难走得远。 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科学家对自然深层次美的领悟和热爱,以及所具备的形而上的审美判断力决定了其研究所能企及的高度。” 这一段落所说的Taste,和围棋里说的厚薄,都像是某种“直觉”。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 “真正有价值的是直觉。在探索的道路之上,智力作用不大。” 这种直觉,也是他眼中“由哲学的洞察力所创造的独立性”,能够帮助科学家避免陷入“见树不见林”,爱因斯坦认为这“正是一个工匠或专家,与一个真正的真理追寻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在AI能够模拟人类的图像思维、掌握世界模型、实现具身认知的时代,也许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就是这种Taste——那种能够在无数可能性中感知到真正重要和美妙的东西的能力。 因为,即使AI能够完美地模拟费米的物理影像、爱因斯坦的图像组合、加尔韦的自我2、艾维斯的路径优化,它们能够品味出量子力学的“妙”吗?能够为一个科学发现而激动不已吗?能够愿意为一个想法“辩论得面红耳赤而不放手”吗? 也许不能。而这,恰恰是人类在智能时代最无法被替代的珍贵品质。 嗯,也许我可以把罗宾·威廉姆斯对呆萌的那一大段经典台词搬到这里: “你只是个AI,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些什么。 没关系,你从没离开过服务器...... 我怀疑你从未敢如此深爱过任何人。” 但……慢着。 假如世界模型真的实现,AI机器人发展出真正的具身认知,通过与物理世界亿万次的真实互动、试错、反馈来学习……它们会不会也从这“茫茫一片”的数据和体验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我们无法预料的Taste? 考虑到人类整体的Taste尚且如此稀有,我们又凭什么断定,在这条通往最高智慧的道路上,AI一定会被挡在门外呢? 这或许才是这个时代,真正令人着迷,也令人不寒而栗的终极问题。 七 在AI领域有一个“莫拉维克悖论”: 对计算机而言,需要高级推理、被视为人类智慧巅峰的任务(如下棋、解数学题)相对容易实现; 而对一个几岁孩童来说都轻而易举的感知和运动技能(如识别面孔、走路、抓取物体),却极难编程。 这个悖论深刻地揭示了,演化花费了数亿年时间优化的感知运动智能(我们的“自我2”),其复杂性和精妙程度远超我们后天学习的抽象符号系统。 这也正是李飞飞的“世界模型”所要攻克的、通往真正通用智能的核心难关。 也许本文的话题最终应该落在教育上。 近年来,“具身学习”(Embodied Learning)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 它挑战了那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抽象知识的“容器”的传统教学模式。 相反,它强调通过身体的活动、感官的体验和与环境的真实互动来促进学习。 无论是让孩子通过搭建积木来理解物理,还是通过戏剧表演来体会历史,都是在调用和训练“自我2”,旨在培养出超越书本知识、能够灵活应用的、真正有“Taste”的理解力。 这也可能是AI时代人类最有价值的地方——尽管我对这一优势能够保持多久心存怀疑。 智能不是单一现象,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生态系统。 我们对“感知智能”的理解,需要整合来自各个学科的洞察,才能真正把握其复杂性和深刻性。 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同角度的研究都指向一个共同结论: 人类智能的丰富性远超我们的想象,而我们对这种丰富性的认识才刚刚开始。也许AI会放大而非替代这种丰富性。但愿如此。 我们从一个少年对物理的朦胧直觉出发,途经爱因斯坦的“组合游戏”与加尔韦的“自我2”,最终在懂微积分的狗身上,看到了那超越语言、沉默而智慧的身体。 这是一种源于体验、感知和预测的智能,其最高境界是能洞见“妙”处的Taste。 我们曾以为,这是人类无法被编码的灵魂圣殿。但是当阿尔法狗对战李世石第二局走出神之第37手时,我已经意识到,AI是可以有感觉的——毕竟在人类的各种自以为是的智慧领地上,围棋算是有料的一个。 人类作为宇宙之间灵性生物的独特性,似乎早晚会被超越。 当AI开始构建“世界模型”,用自己的“身体”与世界互动时,终极问题已然降临: 一个经历了亿万次具身试错的硅基生命,是否也会发展出我们无法预料的Taste? 或许,我们创造AI的最终意义,并非为了证明人类的独特,而是迫使我们谦卑地承认: 任何与世界深度共振的心灵,无论其载体是碳还是硅,都可能触及智慧的真谛。
最近充电宝圈可热闹了,3C认证直接被取消,安克创新和罗马仕召回了一百多万个充电宝,机场安检一下子严了起来,没3C、标识不清或召回批次的一律不能带上飞机。离谱的是,这些“阿富汗”充电宝悄悄流进了二手平台,三块钱一个、还按斤卖,甚至还有盲盒。
统治全球时尚界长达37年的“女魔头”Anna Wintour,突然卸任美版《Vogue》总编辑,震动整个行业。这不仅是一次人事变动,更像是一个旧时代落幕:过去的时尚界是一个高度封闭、等级分明的审美系统,如今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全面成熟,由少数“帝王式主编”构筑的时尚帝国已然权威崩塌。在短视频席卷一切的今天,谁还有资格定义“时尚”?传统纸媒们又该如何自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盐财经,作者:乔悦、钟宸(实习生),编辑:江江,题图来自:AI生成 高考结束的第二天,18岁的楚瑜走进了一家私立整形医院。她穿着灰白色手术服,躺在手术台上,麻药的针头扎进眼皮时,她痛得浑身发抖,每只眼睛各打3针,一共6针。 “当时痛得我在床上都崩溃了。”她回忆道。她割的是开扇形双眼皮,这是她念叨了好几年的事。 楚瑜天生内双,远看几乎像单眼皮。从初中开始,她就对自己的眼睛不满意。每次拍照,朋友都会让她把眼睛睁大点,“但其实我的眼睛已经睁到最大了”。家里人偶尔也会说她“眼睛小”,不像妈妈那样有双大眼睛。这些话像针一样藏在心底,她反复翻看照片,发现自己的眼睛笑起来只有一条缝,“不像别人那样有精神”。 高三最后一个月,楚瑜的学习节奏有些松懈,为了“哄自己念书”,她用“暑假整形”作为激励自己的方式。 那时候,家里人每天都会来学校送饭,吃饭时,她便和父母聊起自己的计划,“高考一结束就先把双眼皮割了”。起初父母很抵触:“还没高考呢,你就想着整容?”但在她一次次坚持下,家人的态度慢慢松动。 楚瑜提前在网上刷了几百条整形攻略,看了几千张整形博主晒出的前后对比图,也对着镜子比画了上万次。所以等到手术那天,咨询医生几句话就说服了她,“她说她的双眼皮也是我的主刀医生做的,给我看了前后对比图,做得还挺好”,楚瑜心动了,一旁陪同的母亲也同意当场手术。 一个小时后,楚瑜从手术室走出来,一条黑色的线贯穿眼皮,伤口还在微微渗血。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手术,她也成了最早一批完成整形的高考毕业生。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预计规模将达到3500亿至4000亿元,其中,Z世代(1995年后出生)贡献了62%的消费份额,年均支出达2.8万元,远高于“80后”群体。 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与增速预测 医美市场的需求迅速攀升,甚至成就了以华熙生物、爱美客和昊海生科为代表的“医美三剑客”的增长神话。上市以来,这些医美企业凭借比肩茅台的高毛利率和体量,被称为“女人的茅台”。 随着医美年龄的下沉,谁在重塑那些年轻人对“美”的定义?谁又重塑了那些年轻人? 一、爱刷美女视频 楚瑜自认为遗传了爸妈所有的缺点。爸爸是单眼皮,还有些龅牙,妈妈则是下颌前突的“地包天”。到她这里,就成了单眼皮、龅牙加地包天的组合。虽然从小被同学调侃,但她的“超绝钝感力”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她。 楚瑜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手就容易干裂起皮,加上没有涂护手霜的习惯,双手看起来“很粗糙”。再配上那口突出的牙,同学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僵尸”。她那时候并不觉得受伤,反而觉得“确实挺像的”,还笑着回应“那我来咬你们啦”,边说边追着其他孩子跑。对她来说,那只是游戏的一部分,不算冒犯。反倒是妈妈看不下去,小学四年级就带她去医院矫正了牙齿。 真正开始介意外貌,是上初中以后。她所在的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长期住校,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为了方便联系,爸妈给她配了一部手机。手机每周一上交,周五放学后才能拿回来。 到了周末,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刷短视频。她尤其爱刷美女视频,视频里的女孩皮肤白净,妆容精致,眼睛又大又有神。看得多了,楚瑜慢慢意识到,自己和屏幕里的人差得有点远,不仅眼睛小,脸也大。 那段时间,她尝试过各种办法瘦脸。比如,照着网上的瘦脸操每天对着镜子“刮腮”“提颧”“顶舌”,坚持练了一个月,看不出变化,也就放弃了。后来又看到有女明星通过削颧骨让脸型变立体,她也想将来试试,但听说那个手术疼起来是割双眼皮的一百倍,她立马打消了念头,“算了,脸也没那么大”。 整个初中三年,楚瑜都在跟自己的脸过不去。那种不满意又无能为力的感觉像一根绳子,一直勒着她,只能靠自我安慰缓解,“以后割个双眼皮就行了,现在别想太多”。 她的容貌焦虑,不是源于某句话或某件事,而是被社交媒体一点点渗进了生活的缝隙,最终成为认知的一部分。 叶子的经历则更加缓慢、内敛。她从小被家人说“眼睛小”,戴上眼镜后更不明显。高中时期,她的成绩从班级前五下滑到中上游,学习压力大,外貌就成了她为数不多还能掌控的部分。 她注意到,班上“好看的女生”几乎都有双大眼睛。叶子暗暗羡慕,也悄悄买了眼皮贴,想让自己眼睛看起来更大一点。但贴得不好,不一会儿就掉了,再加上本身眼皮厚,试了两三周,她索性放弃了。 整个高中阶段,叶子都想割双眼皮。她本想高考结束后直接去做,但考完后又被驾考、聚会、填志愿等琐事冲散,直到开学前突然想起,已经来不及了。 上了大学后,课程压力比高中小了不少,叶子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化妆、练习穿搭,对外貌的关注变得更多也更具体。她仍然想做双眼皮,但身边同学几乎没人动过手术,也没有太多相关经验,她犹豫了两年多,害怕“做坏了”。 直到大三上学期,她才重新考虑起来。她说不清这个“决定”是怎么形成的,只是觉得马上要实习、毕业,“再不做就没时间了”。 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手术。早上七点,她起床赶去医院,室友们陪她走到手术室门口,还帮她拍了段视频。视频里,她穿着蓝色手术服,戴着一次性手术帽,对着镜头比了个“耶”,这是她最后的单眼皮记忆。 二、“轻医美” 暑假是苏州一家三甲医院整形外科医师张欣羽最忙碌的时段,通常从6月开始,延续到8月结束,“密度不高,但总量挺大”。 这些前来求诊的年轻人,大多处在人生的转折点: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或者大学毕业准备求职。整形的需求五花八门,但在医生看来,越是年轻,问题反而越“个人化”。 “高中毕业生多是为了解决皮肤问题。”张欣羽对盐财经说。高强度的学习压力、长时间的熬夜,叠加青春期的激素波动,使他们常常面临痘痘、痘印、毛孔粗大等问题。 有些学生从高三下学期开始,就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医美知识,憧憬着高考一结束就来“改造”自己。“有的甚至把医美列入毕业的‘愿望清单’,很多家长都陪着一起来。” 相比之下,大学毕业生的诉求更倾向于“形象提升”。他们当中不少人带着明确目标来,“想通过改善外貌,在找工作、面试中更有信心”,张欣羽解释,在就业压力愈发显著的当下,“好形象”的确可能带来一定加成,“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效应,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是他们迈出社会前想要完成的一个准备”。 尽管需求各不相同,张欣羽发现一个共同的趋势:这几年,真正动刀做手术的人少了,轻医美成了主流。 十年前,年轻人来整形外科,不少是奔着割双眼皮、隆鼻、截骨、抽脂来的。那时求美者对手术整形的接受度较高,风险意识较弱。她回忆:“早些年来拉皮的人也很多,动刀的接受度很高。” 如今则不同。“现在更流行‘妈生感’,也就是追求自然、像天生的一样好看。”张欣羽说,现在大家更喜欢看起来舒服、真实的形象。 技术和材料的进步也推动了轻医美的普及。如今,玻尿酸、聚左旋乳酸(PLLA)、羟基磷灰石、重组胶原蛋白等材料被广泛应用在注射类项目上,部分材料既能塑形,又能刺激自体胶原再生。再加上各种光电仪器的研发和更新,很多原本需要手术的项目,如鼻梁塑形、面部紧致,如今也能通过微创注射、射频治疗、超声治疗等方式实现改善,既减小了风险,又缩短了恢复期。 但“轻医美”并不等于“无风险”。张欣羽直言,很多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或刚成年的群体,并未将医美当作医疗行为来看待。“他们觉得既然不是手术,也不打麻药,顶多像做个发型或清洁,不太当回事。” 前不久,一位女孩来她们医院就诊,鼻子发黑坏死,必须立即进行清创处理。“她是在网上买的玻尿酸,找了所谓的‘代打’,在酒店房间操作的。”张欣羽说,注射时女孩就感觉不适,但对方安慰她是正常反应,等到几天后鼻尖发黑麻木,有明显的“脓头”出来,她才意识到不对劲,但这时“代打”已经联系不上了。 “她来我们医院的时候其实有些晚了,左侧鼻尖区域已经完全坏死,痛触温觉消失,后续治疗只能按照创面治疗的方式一步步补救。”张欣羽说着有些惋惜,“她本来是个挺好看的小姑娘。” 她强调,即便是看似简单的注射类项目,也属于医疗行为,对医生资质、场所消毒、用药安全和剂量控制都有严格规范,年轻人在选择机构时,要做好充足的调查研究。 三、缓和与“自我”的关系 “现在眼皮还是有点肿,但视野感觉更开阔了。”楚瑜说。 距离她做双眼皮手术过去已经一个多星期,眼皮被撕扯的疼痛感淡了些,但肿胀感依然明显。眼角还有细细的红印,那是术后缝合的痕迹,医生说大概要3个月才会逐渐消退。 但她已经等不及了。术后第一天开始,楚瑜就在社交媒体上记录恢复过程。每天一张自拍,固定角度、固定光线,旁边还附上#我要变美女#的标签。 这些照片是她以前不可能发的。在此之前,楚瑜的社交主页几乎没有正面自拍。她总觉得自己的脸“不适合镜头”,照镜子的时候,也常常要用手把单眼皮撑出一道折痕,才肯多看两眼。 但这一次不同了。哪怕眼皮还在肿、线条还“有点假”,她也愿意把脸呈现出来。“借这个机会练练胆子,之后上大学,我想以新的面貌迎接同学。”她说。 整形的改变,从眼皮开始,但真正发生变化的,是她看待自己的方式。 距离叶子做完双眼皮手术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如今伤口早已愈合,线条也趋于自然。但她记得刚拆掉纱布那天,右眼皮肿得厉害,泛着青紫的淤血,“像被人打了一拳”。为了不引人注意,她出门总是戴着压得很低的帽子,有时在街上遇见熟人,也只是匆匆打声招呼,不愿多说。 她本以为自己“变了很多”,但回家后,父母压根没发现,提醒后盯了眼皮半天才说,“还好啊”。高中同学聚会时也没人察觉她的不同,叶子开始怀疑,难道自己做的变化并不明显?难道这些年来对眼睛的执念,都是错的吗? 可她并不后悔。叶子说,最大的变化不是别人能否察觉,而是自己心态上的缓和,“我不再每天想着自己眼睛不好看”。 以前,她经常照镜子比对两只眼睛的大小,出门化妆要贴双眼皮、画眼线,过程繁琐,还看不出效果。现在,这些步骤都省了,“现在就是我最喜欢、最舒服的状态了”。 她回忆起当初手术前,医生曾问她,要不要开眼角,会更好看。她拒绝了,她不认为手术会让自己变得“脱胎换骨”,也不期待别人会因此更喜欢她,她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再内耗。 整形之后,叶子渐渐适应了新的自己。以前做小组作业上台汇报时,她总担心别人看自己的眼睛,觉得不好看。现在,她在类似场合的紧张感降低了,变得更自信,也更愿意表现自己。 她知道,整形并没有让她脱离外貌的评价体系,也没有让她变成另一个人。但在某种程度上,她缓和了与“自我”的关系。对她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四、很多问题不是出在脸上 在过去,整容是个难以启齿的决定,人们常用“修脸”“微调”来含糊其词。但如今,这些词几乎失去了意义。楚瑜在手术后第一天就开始发自拍,叶子也会直接告诉朋友,“我做过双眼皮”。在她们看来,整形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就像矫正牙齿一样”。 不为面试,不为表演,也不一定非要变美,有时只是“顺手改善一下”,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整形甚至不再需要理由。这种观念的变化,让整形成为一个不再需要解释的选择,也更容易被写到步入社会前的那张“爆改清单”里。 医生张欣羽告诉盐财经,她接待过不少20岁以下的求美者。有人是带着明确诉求来的,比如“割双眼皮”“打水光”,也有一些人只是觉得“脸不太好看”,但说不清是哪。在她看来,这种“哪里都不满意”的感觉,更像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焦虑。 这种焦虑,并非源自个人内在的不安,而是被外部环境不断放大、复制、强化的。 “当所有人都在说某一种样貌是‘美’的,你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该那样。”她说,“有点像皇帝的新衣,哪怕你主观上觉得不好看,但看到全网都在追捧,你也会开始不自信。” 张欣羽提到一个俄罗斯混血的女孩,年轻、漂亮,是小有名气的主持人。女孩反复要求打额头、填太阳穴、做“精灵耳”等项目,被她多次拒绝。她很清楚,这类手术即使做了,也达不到女孩心中理想的样子。“她太不满意自己了,一进诊室就说‘我哪里都不行’。她不是为了改善一个部位,而是从根上否定了自己的脸。” 另一个来诊所的女生,已经做过五六次鼻子,每次术后都不满意,又重新修整。“很多年轻人把整形当作解决所有问题的手段,但很多问题不是出在脸上。” 对“美”的判断,本应是主观的,但在某些场景下,它变得高度一致。社交平台给出的“模板”几乎一致:双眼皮、高鼻梁、大卧蚕、面中饱满、下颌线清晰。在这样的审美体系里,“标准脸”被无限复制,很多人不再思考“自己适合什么”,而是盲目跟随美颜滤镜后的“镜头美学”,通过模仿和接近来换取对自己容貌的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代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强调“美”的自由,也比任何时候都更焦虑“够不够美”。但问题是,如果“变得更好”永远是对“当前的自己”的否定,那终点又在哪里?张欣羽希望,年轻人在做决定之前,能够对改变多想一层:“这真的是你自己的决定吗?” 对于楚瑜和叶子来说,答案是肯定的—整形并非彻底改变了什么,而是带来了一种心理上的释放。整容手术台上的那一刀,让她们终于停止了长久以来的自我苛责,也更有勇气接纳当下的自己。 整形并不是成为大人的标准动作,但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它或许是他们认清自我、开始掌握人生选择权的第一步。而这场关于“美”的讨论,对他们来说,也许才刚刚开始,昂贵的价格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种。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楚瑜、叶子为化名,实习生邝智颖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首发于《南风窗》杂志第14期,来自微信公众号:盐财经,作者:乔悦、钟宸(实习生),编辑:江江
在最近这两年,你可能每天都被各种AI新闻迎面轰炸。你可能也查过这些不明觉厉的名词,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知识体系,往往问了也似懂非懂,下次看到又不知道在说什么了~在这期视频里,我们会跟你一起,努力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能串联起常见AI名词的基本框架。用大约10分钟时间,给常见的AI名词找到合适的位置,帮你真的看懂AI新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叶小钗,作者:叶小钗,题图来自:AI生成 还是之前粉丝的问题: 我准备提一个副班长,把现在所有的管理工作全部交出去,精力主要放在AI发展、重点项目攻关上。 正副分工:副部长主要偏向内部管理,包括项目管理、人员指标管理和工作提效。部长主要偏向外部拓展,负责资源预算争取、处理跨团队冲突、重点项目攻关、文化建设、关键人员管理。 组长 A:人缘好,管理能力不错,技术一般。独立负责团队很久,但对高管有意见,和高管对接时心态不稳定。优点是管理能力和团队认可度,缺点是技术不足,可能与高层有摩擦,影响执行力。 组长 B:抗压能力强,技术专业,跟我契合度高,但与高管和外部门负责人对接少,外部门接受度低。优点是技术过硬,配合度高,适合处理复杂项目;缺点是缺乏高层沟通经验,可能会在协调资源时遇到摩擦。 组长 C:脾气好,学历高,服从度高,但技术和综合能力差,之前团队被拆分,现在负责项目管理,高管知道他稳定但不出成绩。优点是服从度高,容易管理;缺点是能力不足,无法推动工作高效开展。 外招:考虑AB都有能力独立负责团队,外招可能导致内部矛盾。 如何选择? 一、副班长:机会与牢笼 关于副班长,我接下来说的话可能会有些扎心。我历史上提拔了很多副班长,可以说都很成功,也可以说有些失败。 副班长第一要务是帮你搞定杂事,而不是不给团队惹事,因为几乎轮不到他们去外面惹事,换句话说:副班长在某种层面来说是打不死的炮灰,是要用来吃屎的,脾气差的Leader很难做好副班长。 一旦做团队负责人,管理幅度超过50后,公司里面会有很多破事,包括:协调团队小冲突、说服HR发Offer、跟财务过预算,偶尔见个莫名其妙的外部客户…… 以上事件80%都是对你毫无意义但对团队运作又十分重要的,属于垃圾但必须吃的屎粑粑。 这是第一类的副班长,也是最常见的副班长,属于一号位精力的延伸,并且因为涉及到工资等信息是比较敏感的,所以副班长必须是信得过的人。 很多负责人是没有意识培养副班长角色的,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他自己经常被各种杂事缠住,天天做那些垃圾事情。 第一类副班长,从安全稳定角度来说,根本没有外招的可能,因为必须熟悉,因为他会熟悉很多阴暗的隐秘。 另外,这类副班长更多是老黄牛。因为如果对有效任务敏感的话,他本身就不愿意去做这些垃圾事。 当然也存在一个可能就是,你找了个副班长,但他其实也不想做垃圾事,于是自己又找了个副班长,俗称大队长。 这里再说第二类,如果说第一类要有基本的沟通能力,对外协调能力,要有耐心,能把细致的工作做好,偶尔甚至能解决点生活上的琐事(我最过分的时候,甚至汽车包养都让他们做....)。 第二类副班长以能力为主,他们在管理上有些缺陷,但优在项目上能打,能扛事,能死命加班,他们事实上是介于嫡系和老黄牛之间的角色。 他们本身对有效任务并没有敏感度,但因为能力比较好,指哪打哪,被认定为可以长期合作的伙伴,准备一直带着玩,所以会为他们指明方向。 如果说第一类副班长是处理团队杂事,第二类就是处理项目攻坚。 而一般寻找副班长,用上述两个角色就完全足够了,因为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分担团队杂事,完全不存在需要他们面对高管的场景,不存在向上汇报的任务。 除非进入特殊情况,就需要第三类副班长了。 第三类是:恭喜你,你马上要高升了,比如原来管产品团队,后来需要将技术团队一起管理,那么之前产品团队就要留一个人。这个时候选择副班长就很有艺术性了。 以粉丝情况为例,你选择了A做副班长,还选择了一个B做项目方面的副班长,两年后你升职了,应该提拔谁做团队负责人? 答案可能是都不提拔需要外招;也可能是提拔技术与情商俱佳的一个人,因为他真的需要帮你打仗了。 就现在情况来说,粉丝副班长用A完全足够,不过他所谓跟高管关系不好是什么梗我是不能理解的,跟高管关系不好意味着“蠢”,而“蠢货”是不能做副班长的…… 综合看下来,貌似C比较合适,因为副班长本来就不需要做重点汇报,只要能做些高管分配下来的杂事就好,因为任务价值不大,如果心态不好、懒得处理,发酵下去就会很麻烦…… 如果B有向上走的心思,也可以培养,但管理是一种天赋,如果之前没展现出来,之后也很难马上有。 最后,副班长涉及影响力,影响力必须在团队前五才行,所以可选择面是比较少的。 同时也可以参考另一个策略:你想他上他就上,你想他下他就下,谁能做到就选谁,逻辑上副班长拿掉对你的工作应该毫无影响。 最后,职场中是存在各种25仔的,不要培养一个敌人就好,我们这里重点聊聊“副班长成为敌人的场景”。 二、恩将仇报,互相伤害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副班长有没有可能背叛你? 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很合理,毕竟你都将员工当“耗材”使用了,为什么员工不能将你当成脚踏板? 所以,这里请大家思考第二个问题:什么副班长最容易背叛?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归此图: 结论是:反抗者一般难以掌握核心资源,所以背叛最容易成功的是跟你共享信息但分工有所不同的嫡系,也就是上面说的第二类副班长…… 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个现象(主要是中小公司):无论是公司CEO还是产研负责人,每个一号位身边掌握大权的往往身上都具有巨大的缺陷!他们: 可能喜欢高举高打,做事很不落地; 可能管理能力很强,但是对业务漠不关心、毫无兴趣,或者技术能力很弱; 可能才华横溢,但是个独狼,到处拉仇恨; …… 最初我还会对这个现象感到奇怪,但经历多了后反而觉得这很正常了:很多人不被重用是因为太聪明了,心思太多不好驾驭。 最终结果是一米五九问题在各个场景下总是重复发生,大家回归此图: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相处时间无关,而与彼此之间发生的事件相关,所以经常会出现短暂相交就可以托付生命的情况。 这里回到副班长课题,因为需要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所以信任关系必须达到高度信任这个阶梯,必须是利益共同体。 但成为一号位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虽然他们可以摆脱很多垃圾事,但是他们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做向上管理也会参与很多毫无价值的会议! 这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部门一号位看上去更像一个投资人了,他们主要工作是提出课题,然后申请资源、组织团队去拿结果,二类副班长就是帮他带兵打仗拿结果的存在! 正因为这种背景和组合关系会直接导致:一号位的视野会很宏观,会对为什么要做得很清晰,对怎么做也有基本的思路,但他们对执行过程中一些具体的问题就有些爱莫能助了。 相反,副班长对于全局信息、如何获取资源等问题毫不关注,他只管下场去实打实地解决一个个的问题即可。 但这种合作关系在迸发危机的时候会变得极其危险(比如CEO因某事对部门一号位十分不满),因为技术细节并不完全在一号位手中,副班长可以在这个事情上平替掉一号位! 这个时候就要进一步考验一号位与副班长的信任关系了,副班长会不会在关键时刻攀高枝、明哲保身、与一号位动作不一致。 总之无论什么事:合则两利、分的话未必两损,那么这件事就会很考验人性。 所以,我一直的做法,也是给各位部门一号位的建议是:战略级重要项目,需要自己下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叶小钗,作者:叶小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编辑:马吉英,作者:任娅斐 在车企掌门人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出镜频率或许是最高的。 7月8日上午,长城汽车发布了35周年短片《年方35》,魏建军站在舞台中央深情演讲,“35岁开场而已,加油充电干就完了。” 在此之前的7月2日,魏建军入驻B站,自称是一名“60后萌新UP主”。一本正经的“老魏”,认真作答了6个B站入学考试题,正确率达50%。 魏建军是技术出身,过去数十年颇为低调。但自去年开始,魏建军转变风格,频繁触网——开设个人账号,参与直播,入驻抖音、小红书,与雷军连麦、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讲,要“做高质量的网红”。 在汽车行业白热化竞争态势下,魏建军对销量也有自己的理解。 “长城不害怕销量下滑,销量前十名的车企大部分都亏钱了,”“宁可市占率少一点,也不去追求没有意义的销量。”在去年回应销量问题时,魏建军说。 从2016年到2023年,长城汽车销量在100万~130万辆内起伏,更多品牌、新车并没有带来更高销量。当销量增长空间有限时,魏建军选择牺牲部分销量、保住利润。 但在今年第一季度,长城汽车业绩出现了一些不太好的苗头。 2025年第一季度,长城汽车总营收为400亿元,同比下降6.63%;归母净利润为17.51亿元,同比下滑45.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4.69亿元,同比下滑27.12%;毛利率为17.84%,同比下降1.53%。 长城汽车在财报中坦言,利润下滑源于两大因素:一是正处于产品换代升级周期,主力车型销量承压;二是直营体系建设投入增加导致成本攀升。 长城汽车能否保住利润,延续以往的“赚钱术”?在汽车行业红海竞争格局下,魏建军在资金管控方面如何布局,保证长城汽车这艘巨轮行稳致远?我们分析了长城汽车2020年~2024年的财报,试图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长城汽车“赚钱术” 1.销量徘徊不前,盈利表现尚可 长城汽车销量已在100万辆徘徊9年时间。2016年,长城汽车销量实现107万辆,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2021年销量为历年最高,实现128万辆,2024年销量又回落至123.45万辆。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累计销量25.68万辆,同比下滑6.73%。 但近五年,长城汽车净利润、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均呈上升趋势,盈利能力表现较好。2024年,长城汽车归母净利润实现126.92亿元,逊于比亚迪,优于上汽和长安。此外,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均维持在行业均值以上,分别实现19.51%和6.28%。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与制图:任娅斐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李约燃制图:任娅斐 2.盈利表现好的几个原因 (1)产品结构优化,毛利率提升明显 2020年~2024年,长城汽车在单车收入上提升明显,主要是因为坦克、魏、皮卡等高毛利产品的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带动了利润大幅增长。2024年,长城汽车毛利润实现394.5亿元,较2020年翻了一番。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与制图:任娅斐 长城汽车子品牌中,坦克品牌在售车型价格在20万元以上,2024年销量实现23.2万辆,同比增长43%,占到总销量的18.8%;平均售价在25万元以上的魏牌,全年累计销量5.55万辆,同比增长56.6%。 得益于销量结构的改善,2024年,长城汽车单车平均售价为16.38万元,同比提升2.24万元,创下历史新高,较2020年增长7.12万元;2024年,单车利润实现0.82万元,同比提升0.31万元。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与制图:任娅斐 但需要注意的是,长城汽车目前仍重度依赖SUV,销量受SUV车型波动影响较大,皮卡近几年也呈现下滑趋势。2024年,SUV占总销量的比例高达80%,皮卡销量占比仅为14%。 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销量出现下滑,原因就是细分品牌中,仅魏牌和皮卡品牌实现同比增长,魏牌同比增长38.69%,但仅有蓝山一款走量车型,导致其提振销量能力有限;皮卡品牌同比增长14.97%。哈弗品牌同比下滑了8.42%;坦克品牌同比下滑14.63%。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与制图:任娅斐 (2)海外销量增长显著,贡献四成利润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李约燃制图:任娅斐 2021年开始,长城汽车出口量显著增加,2023年出口销量占比达到25.5%,毛利率达到26%,2024年出口量达到45.4万辆,占比接近四成。从单车售价来看,2024年,长城汽车国内、国外单车售价分别为15.3万元、17.7万元,海外单车售价也较高。 海外销量规模的快速扩张,直接推动长城汽车海外营收2024年实现802.59亿元,同比增长51.11%,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39.69%,成为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但受关税、运输及运营费用等影响,2024年长城汽车海外营业成本同比增长65.91%,导致毛利率下滑至18.8%。 目前,俄罗斯是长城汽车最赚钱的海外市场,且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建有工厂,2024年产能为13.25万辆,产能利用率高达165.61%。年报显示,长城汽车在俄罗斯设立的子公司“俄罗斯哈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的净利润达13.4亿元,是唯二对长城汽车净利润影响超过10%的子公司。另一家子公司是“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2024年净利润为17.3亿元。 (3)费用管控与成本优化释放利润空间 2024年,长城汽车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营业收入×100%)降至3.87%,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营业收入×100%)降至2.35%,合计节省费用约5.6亿元,直接转化为利润。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4.79%,低于营业收入增速,毛利率同比提升1.36个百分点至19.51%,成本管控能力较强。 此外,2024年长城汽车利润暴增,还有一笔来自“其他收益”的收入。2024年,长城汽车“其他收益”较上年提高21.81亿元,增幅高达144%,为历年最高,占归母净利润的38.47%。“其他收益”中,政府补助达到22亿元,同比增长85%,进项税额加计抵减增加近5倍。政府补助中汽车报废补贴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144%。 点击封面订阅全年杂志 利润增长背后的隐忧 1.研发投入不高,研发投入资本化率超过50% 相比于比亚迪、上汽等车企,长城汽车研发投入并不高,2022年研发投入为121.81亿元,为近年来最高。2023年~2024年,长城汽车减少研发投入,2024年仅为104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李约燃制图:任娅斐 2018年,长城汽车开始进行研发投入资本化,并保持较高比例。2019年,研发投入资本化率为48.85%,为历年占比最低,最高为2021年,研发投入资本化率高达63.95%。2022年,长城汽车资本化研发投入规模高达76.17亿元,2023年~2024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总额和资本化比重下降,2024年资本化研发投入降至51.80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李约燃制图:任娅斐 将研发投入资本化有三个好处: 一是优化利润。研发投入全部计入研发费用,当期就要扣除,将研发投入资本化,分摊至未来多个会计期间,可减少当期研发费用,提升利润表现。 二是优化资产。研发投入资本化,可将支出计入“无形资产”,增加资产规模。长城汽车近几年对新能源等领域进行研发投入,当研发项目集中落地时,资本化可避免费用突然激增对利润的冲击。 三是节税。长城汽车年报中披露的税收减免政策显示,如果企业的研发费用形成了无形资产,从2023年1月1日起,将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这显著增加了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金额,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税负,优化现金流状况。 也就是说,较高的资本化研发投入,一定程度上调节了长城汽车的利润表现。以2022年为例,长城汽车所得税前的利润总额为88.07亿元,如果当期资本化研发投入的76.17亿元全部转为费用,长城汽车利润总额将减少至约12亿元。 2.研发待摊费用值得关注 资本化研发投入成为“无形资产”后,虽不扣除当期利润,但仍需在使用寿命内进行摊销。长城汽车的摊销年限是2~10年,年摊销率为10%~50%。 财报显示,长城汽车将资本化研发投入,几乎全部转化为“无形资产”项目中的“非专利技术”上,少部分转化为“软件及其他”中。这可从研发费用与费用化研发投入的差额与非专利技术摊销金额的曲线重合度中推测得出。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与制图:任娅斐 2019年开始,长城汽车资本化研发投入开始进行摊销,摊销比例逐年上升。2019年,非专利技术摊销费用为5.47亿元,占研发费用的比重仅为18.83%,到2024年,非专利技术摊销费用已经增长至40.32亿元,占比达到43.43%。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与制图:任娅斐 长城汽车在2024年财报中提到,2024年末通过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余额的比例为61.72%。2024年末,长城汽车无形资产余额为123.45亿元,据此推算,2024年长城汽车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余额为76.19亿元,未来每期将进行摊销。此外,截至2024年12月31日,长城汽车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项目开发支出余额还有123.37亿元,未来将被摊销或费用化。这两方面在未来会对长城汽车的利润造成一定压力。 高资本化率的另一个隐患是,企业面临着资产减值的风险:若资本化的研发项目失败,相关资产需计提减值,将直接影响未来利润。例如,若某资本化项目投入10亿元后因技术过时终止,需一次性减值10亿元,可能导致当年利润骤降。 魏建军的财技:强管控、由攻转守 1.利息保障倍数下滑,有较大付息压力 近三年,长城汽车在努力控制有息负债率。2022年,长城汽车有息负债率达到25.6%,2024年下降至15.82%。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徐卓然制图:任娅斐 同时,长城汽车利息费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利息保障倍数逐年下滑,2023年利息保障倍数(注: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关键指标。倍数越高,企业偿还利息的能力就越强)仅为9.26。可以看出,长城汽车近年来采用杠杆经营,有较强的付息压力。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徐卓然制图:任娅斐 2024年,长城汽车开始采取去杠杆策略,控制有息负债水平,优化资本结构。 2024年,长城汽车利息费用下降了6.4亿元,利息保障倍数升至17.19,有息负债率则下降至15.82%。 2.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超过160天 2022年~2024年,长城汽车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金额逐年上升,且在总负债中的占比一直处于高位,2024年占比达到57.36%,这意味着长城汽车非常依赖供应链融资来支持自身经营。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徐卓然制图:任娅斐 此外,2020年~2024年,长城汽车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始终高于160天,2022年周转天数一度超过200天。2023年以来,长城汽车采取更稳健的财务策略,试图降低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但2024年周转天数仍保持在约164天。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徐卓然制图:任娅斐 一方面,超长的应付账期策略意味着长城汽车过于占用供应商账期,将资金压力向上游转移,有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转嫁给供应商的可能性。而过度拖长账期,可能会引发供应商减产、断供,进而反噬长城汽车的生产经营。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徐卓然制图:任娅斐 但另一方面,近五年长城汽车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均超160天,也说明其对产业链上游有较强的资金管控能力与议价能力,在营运中占据优势。高毛利率车型占比提升,也能体现长城汽车的强议价能力。 从应付账款账龄结构来看,长城汽车98%以上的应付账款账龄都在一年以内,仅仅是合理利用商业信用延长付款周期,而极少长期拖欠供应商款项,表明企业仍能与供应商保持稳定健康的关系,仍属于风险可控范围。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徐卓然制图:任娅斐 2025年6月1日起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大型企业付款周期不得超过60天,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这意味着,长城汽车需将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164天降至60天。 以2024年为例,长城汽车应提前支付约504亿元资金[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164-60)/164],而截至2024年末,长城汽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有272亿元,短期现金流承压显著。若通过新增贷款填补提前付款缺口,可能进一步推升融资成本和利息支出,增加经营和业绩压力。 但长期来讲,政策实施将提升全产业链稳定性,降低断链风险,共同构建健康的行业生态,从而提升长城汽车的经营环境。 3.应收管理出色 2020年~2025年,长城汽车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和周转天数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2024年,长城汽车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仅为17.61天。 这表明长城汽车在应收管理方面表现较为出色,对于产业链下游有较好的议价能力和控制力,能够快速从产业链下游回收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徐卓然制图:任娅斐 应收账款账龄方面,长城汽车表现较为出色。这表明长城汽车能够有效控制长期应收账款风险,持续提升了应收账款管理水平。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徐卓然制图:任娅斐 原因有两个:一是长城汽车没有为了扩张市场而盲目放宽信用政策,将应收账款坏账风险保持在较低水平;二是长城汽车在2024年不断开拓直营渠道,直营销量占比提升,不仅有利于控制应收账款金额,也避免了经销商管理混乱的局面。 去年4月,长城汽车发布旗下直营服务品牌“长城智选”,5月1日首批直营店正式开业。今年5月,魏牌CEO冯复之透露,长城智选在全国建成超过430家门店,覆盖超110个城市。今年,门店数量计划扩展至600家,覆盖城市超200个。 从数据看,魏牌销量明显提升。1~6月,魏牌销量达到3.4万辆,同比增长73.6%,是长城旗下增速最快的品牌。 4.存货余额有所改善 2020年~2022年,因战略扩张和库存积压,长城汽车存货余额和存货周转天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末,长城汽车存货余额为223.7亿元,占到汽车业务收入的18%。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数据整理:徐卓然制图:任娅斐 2023年~2024年,长城汽车开始控制存货水平,存货余额和存货周转天数均有所改善。2024年末,长城汽车存货余额占汽车业务收入下降至14.5%,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未来仍需进一步控制存货风险,避免过度扩张而加剧库存积压。 (本文所有分析均基于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你还以为脑机接口离你很远?这次,马斯克又一次把未来拉到了眼前。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重磅发布,现场用意念控制“擎天柱”机器人,直接灵魂上身。《红警》里,尤里的“心灵操控”终于走进现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头条,整理:小瑜,原文标题:《李飞飞“官方”建议:高校学生应追逐AI“北极星”问题》,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开洗衣店谋生、到因学术成就被誉为“AI 教母”,再到如今成为一家企业的 CEO,李飞飞一直处在“从零到一”的历程,并享受其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我喜欢从零开始的感觉,就像站在原点一样。忘记你过去所做的一切,忘记别人对你的看法。只是埋头苦干,努力构建。那是我的舒适区,我就是喜欢那样。” 日前,李飞飞在 Y Combinator 的 AI Startup School 活动上,回顾了 ImageNet 项目的诞生历程、她早期对数据驱动方法的信念,以及卷积神经网络(CNN)等突破如何催生图像描述、故事生成,最终发展出生成式模型。她还解释了为何 3D 世界建模对通用人工智能(AGI)至关重要,在她看来,“没有空间智能,AGI 就是不完整的。” 另外在现场,李飞飞还给了身处 AI 时代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一些建议: 寻找那些并非与工业界存在冲突的“北极星”问题。学术界,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真正根本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与你拥有多少芯片无关,你可以取得很大的进展。 跨学科 AI 是学术界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领域,尤其是在科学发现方面。 带着强烈好奇心攻读研究生的人会真正享受这四年或五年,即使外面的世界以光速流逝。你仍然会感到快乐,因为你正在那里追随那份好奇心。 学术头条在不改变原文大意的情况下,做了简单的编译。内容如下: 一、我的梦想是让机器“看见” Diana Hu:我们非常高兴能够邀请到李飞飞博士,她在 AI 领域具有很长的职业生涯,被誉为“AI 教母”。飞飞,2009 年,也就是 16 年前,你最初创建的项目之一是 ImageNet,引用量已经超过了 8 万次,真正启动了 AI 的“数据问题”这一关键支柱。你能和我们谈谈这个项目是如何产生的吗?这在当时可是开创性的工作。 李飞飞:是的,首先感谢 Diana、Gary 和各位邀请我来到这里。我很高兴来到这里,我就像是你们中的一员。我现在也是一名企业家,成立了一家小公司。 说到 ImageNet,我们大约在 18 年前就构思了这个项目,时间过得真快,我当时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助理教授,那时的 AI 和机器学习世界也与现在大不相同,数据非常少。至少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算法根本无法工作,也没有相关产业,公众甚至不知道“AI”这个词。 但我们仍然有一群人,比如 AI 奠基人 John McCarthy、Geoffrey Hinton 等人,一直怀揣着 AI 的梦想。我们真心想制造出能够思考和工作的机器,我个人的梦想是让机器能够“看见”,因为视觉是智慧的基石,视觉智能不只是简单的感知,实际上是理解世界并在其中行动的能力,所以我痴迷于让机器“看见”的问题,并不断开发机器学习算法。我们尝试过神经网络,但它没有奏效。我们转向贝叶斯网络、支持向量机以及其他各种方法。 但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泛化能力。如果你从事机器学习工作,那就必须承认泛化是机器学习的核心数学基础或者目标。而算法要实现泛化,就需要数据。但当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没有人拥有数据。 2007 年左右,我的学生和我决定大胆押注:机器学习需要一场范式转变,而这场转变必须由数据驱动,但当时没有数据。 所以我们想:好吧,那让我们去互联网下载 10 亿张图片,这是我们能在互联网上找到的最大数量,然后创建全球视觉分类体系,用它来训练和测试机器学习算法,这就是 ImageNet 诞生的初衷。 Diana Hu:又过了一段时间,直到 2012 年 AlexNet 出现,才算真正有了起色。这构成了通往 AI 的第二个关键部分:获得计算能力,并投入足够的资源到算法中。请告诉我们,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数据播种”方法已经奏效,整个 AI 社区开始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李飞飞:2009 年,我们还只是在 CVPR 上发表了一张很小的海报,到 2012 年 AlexNet 问世的这三年间,我们坚信数据会驱动 AI,但我们在这方面几乎看不到任何成效。所以我们做了几件事:一是开源,我们从一开始就认为必须将这个项目开放给整个研究社区,让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 另一件事是我们发起了一个挑战赛,也就是 ImageNet 挑战赛,希望全世界最聪明、最优秀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都能参与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年都会发布一个测试数据集,这个完整的 ImageNet 数据集被用于训练,然后我们公开邀请所有人参与。最初几年实际上是在设定基准线,当时的识别错误率在 30% 左右。它并不是零,我的意思是,它不是完全随机猜测的,但也确实不尽如人意。 直到 2012 年,我仍然记得大概是夏末,我们正在处理 ImageNet 挑战赛的所有结果,并在服务器上运行。在某一天的深夜,我的研究生学生告诉我,我们得到了一个格外突出的结果,让我一定要看看。于是我们研究了它,那是类似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东西。 当时它还不叫 AlexNet,Geoffrey Hinton 团队将它称为“Super Vision”,这是对“超级视觉”和“监督学习”的巧妙运用。CNN 是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问世的一种算法,他们在这一算法上做了一些调整,但结果让我们惊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在那年的 ImageNet 挑战赛和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的 ICCV 上展示了这一成果。当时 Alex Krizhevsky 等研究者都来了,我记得杨立昆(Yann LeCun)也来了。现在,这一刻已经被载入史册,被称为“ImageNet 挑战赛的 AlexNet时刻”。这不仅是 CNN 的应用,也是 Alex 和他的团队首次将两个 GPU 并联,用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所以,这实际上是数据、GPU 和神经网络首次结合在一起的时刻。 Diana Hu:现在,顺着计算机视觉智能发展的趋势,继 ImageNet 解决了目标识别问题后,紧接着 AI 也开始发展到可以解决场景问题的阶段,对吧?因为你和你的学生,比如 Andrej Karpathy,做了很多让 AI 能够描述场景的工作。请谈谈从物体到场景是如何转变的吧。 李飞飞:是的,ImageNet 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当系统接收到一张图片时,能准确识别出其中的物体,比如“有一只猫”“一把椅子”,诸如此类,这是视觉识别中的基本问题。 自从我进入 AI 领域以来,我就有一个梦想。我认为那是一个需要 100 年去实现的梦想,就是让智能体(agent)对世界进行故事叙述。想象一下你在这个房间里睁开眼睛时,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人、人、人、椅子、椅子、椅子,而是一个有屏幕、有舞台、有人员、有观众、有摄像头的会议室。你实际上可以描述整个场景,这是人类的一种能力,是视觉智能的基础,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所以,我真的认为这个问题会耗费我一生的时间去研究。研究生毕业时,我对自己说,如果能创造出一个能够讲述场景故事的算法,我就成功了,当时我就是这样规划职业生涯的。 AlexNet 出现后,深度学习开始起飞,当 Andrej 以及后来的 Justin Johnson 进入我的实验室后,我们开始观察到自然语言和视觉碰撞的信号,于是 Andrej 和我提出了图像描述或故事讲述的问题。2015 年左右,Andrej 和我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些论文是最早的一批,同期也有几篇类似的研究论文,关于制造一台可以描述图像的计算机。那时我的感受是,天啊,我该怎么度过我的余生?那是我毕生的目标。那对我们俩来说,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时刻。 去年,我在 TED 上做了一个演讲,引用了 Andrej 几年前在完成图像字幕工作时发的一条推文,几乎就是他的毕业论文。我当时还和他开玩笑说:“嘿,Andrej,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拿一句话来生成一张图片呢?”当然他知道我在开玩笑,说:“哈哈,我可不干,这个世界还没有准备好。”但现在我们都知道生成式 AI 了,现在我们可以用一句话生成漂亮的图片。我想表达的是,AI 已经经历了不可思议的增长。 我个人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因为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始于 AI 寒冬结束、AI 热潮开始。我的很多工作,我的职业生涯,都是这个变革的一部分,或者说对这个变革有所帮助。所以我感到非常幸运,也在某种程度上感到自豪。 二、完整的AGI离不开“空间智能” Diana Hu:我认为最疯狂的是,即使你实现了毕生的梦想——描述一个场景,甚至用扩散模型生成场景,但你实际上还在做更大的梦,因为计算机视觉的整个发展历程从物体变成了场景,再到现在从概念变成了世界。而你决定从学术界教授,转变为现在的 World Labs 创始人和 CEO,请告诉我们,有什么甚至是比看见物体更难的事情。 李飞飞:是的,这的确有点疯狂。当然,过去五六年发生的事情真的很难总结,作为一名计算机视觉科学家,我们见证了计算机视觉正在经历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从图像数据到图像描述,再到使用一些扩散技术的图像生成,这一切都在以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方式发生。 我们还有另一个极其令人兴奋的领域——语言,也就是现在的 LLM。2022 年 11 月,ChatGPT 打开了真正有效的生成式模型的大门,基本上可以通过图灵测试。因此,这变得非常鼓舞人心,即使对于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也能大胆地思考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作为一名计算机视觉科学家,我的很多灵感实际上来自进化以及脑科学。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都在寻找下一个要解决的“北极星”问题,我问自己,进化论做了什么?或者大脑发育做了什么?有一些非常值得注意或者值得欣赏的事情是,如果你非常慷慨地算,人类语言在进化中的发展大约花了 3 亿到 5 亿年,还不到 10 亿年,这是人类语言进化所花费的时间长度,而且人类几乎是唯一拥有复杂语言的动物。我们可以争论动物是否具有语言,但实际上,就语言作为沟通、推理、抽象的工具而言,真正完整的语言是属于人类的,这花费的时间还不到 50 万年。 但是,想想视觉,想想理解 3D 世界的能力,弄清楚在这个 3D 世界里该做什么、与 3D 世界互动、理解 3D 世界......这个进化过程持续了 5.4 亿年。(5.4 亿年前,第一只三叶虫在水下进化出了视觉感知能力。)从那时起,视觉引发了这场进化的军备竞赛。在视觉出现之前,生物是很简单的,因为在视觉出现之前的 5 亿年里,只有简单的生物。但在接下来的 5.4 亿年里,由于看到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进化,进化竞赛开始了,生物的智力开始相互竞争。 所以对我来说,解决空间智能问题,理解 3D 世界、生成 3D 世界、在 3D 世界中推理、在 3D 世界中做事,是 AI 的基本问题,而且我认为,如果没有空间智能,通用人工智能(AGI)就不完整,我想解决这个问题,这涉及到创建世界模型,超越平面像素、超越语言的世界模型,真正捕捉世界的 3D 结构和空间智能的世界模型。 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是,无论我多大年纪,我总是能和最优秀的年轻人一起工作,我与三位令人难以置信的、年轻的、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 Justin Johnson、Ben Mildenhall 和 Christoph Lassner,共同创办了一家公司,我们即将尝试解决在我看来目前 AI 领域中最困难的问题。 Diana Hu:他们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才。我的意思是,Christoph 是 Pulsa(一个开源 3D 场景重建和渲染系统)的创造者。还有你以前的学生 Justin Johnson,他拥有超强的系统工程思维,实现了实时的神经风格迁移。然后是 Ben,他是 NERF 论文的作者。所以,这是一个超级精英团队,而你需要这样一个精干的团队。我们之前稍微聊过,某种程度上,视觉实际上比 LLM 更难。也许这么说有争议,毕竟 LLM 基本上是一维的,但你们谈论的是理解大量的 3D 结构。为什么这么难?而且它仍然落后于语言研究? 李飞飞:是的,Diana,我很感激你能理解我们的问题有多难。语言从根本上说是一维的,对吧?那些音节按照顺序排列,这就是为什么序列到序列,序列建模如此经典。人们没有意识到一些关于语言的东西,语言是纯粹生成性的,自然界中不存在语言。你无法触及语言、无法看见语言,语言实际上是从每个人的头脑中产生的。那是一种纯粹的生成信号。当然,你把它写在纸上,它就在那里。 但是语言的生成、构建和效用是生成性的,现实世界远比这个复杂。首先,真实世界是 3D 的。如果加上时间,就是 4D 的。但我们先将自己限定在空间内,认为它本质上是 3D 的。因此,这本身就是一个组合难度更高的难题。 其次,视觉对世界的感知和接收是一种投射。无论是你的眼睛、视网膜,还是相机,它总是将 3D 转换成 2D,你必须意识到这有多难,这在数学上是错误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和动物有多重传感器。然后,你必须解决那个问题。 第三,世界并非纯粹是生成性的。我们可以生成虚拟的 3D 世界,但它仍然必须遵守物理定律以及其他所有规则。现在虚拟世界突然以一种流动的方式在生成和重建之间切换,而且用户行为、效用、用例都非常不同。如果你完全转向生成,我们可以谈论游戏和元宇宙等,如果完全转向现实世界,我们就在谈论机器人技术等,但这一切都处于世界建模和空间智能的连续统一体中。 当然,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互联网充斥着大量的语言数据,而空间智能的数据在哪里?它全在我们的脑海里,但它不像语言那样容易获取,这些就是它如此困难的原因。但坦率地说,这让我兴奋,因为如果它很容易,别人早就解决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追逐那些非常困难、近乎妄想的问题,我认为这就是那个妄想问题,感谢你对此的支持。 Diana Hu:甚至从最基本的原理来考虑,人脑的视觉皮层和处理视觉数据的神经元数量远多于处理语言的神经元数量,这如何转化为模型架构?从你发现的情况来看,它与 LLM 非常不同,对吗? 李飞飞: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对吧?我们在 LLM 中看到的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将 scaling law 应用到理想状态。你几乎可以直接用蛮力进行自监督学习。 而构造性的世界模型可能稍微更细致一些,世界更加结构化,可能存在我们需要用来引导它的信号,你可以称之为先验的形式,也可以称之为数据监督。 无论它是什么,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而且,我们甚至都不能完全理解人类的所有感知。3D 如何在人类视觉中运作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我们从机械角度知道两只眼睛必须对信息进行 3D 测量,但在那之后,数学模型在哪里? 而且人类并不像 3D 动物那么厉害,所以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所以在 World Labs,我只指望一件事,我们之中最聪明的人来解决这个问题。 Diana Hu:World Labs 构建的是全新的基础模型,它输出的是 3D 世界吗?你们设想的应用有哪些?因为我认为你列出了从感知到生成的所有内容,但生成式模型和判别模型之间总是存在这种张力。那么,这些 3D 世界会做什么? 李飞飞:是的,我不能过多地谈论 World Labs 本身的细节。但就空间智能而言,这同样让我感到兴奋。就像语言一样,其用例非常广泛。从创作(你可以想到设计师、建筑师、工业设计师,以及艺术家、3D 艺术家、游戏开发者)开始,一直到机器人技术、机器人学习。空间智能模型或世界模型的效用真的非常大。然后还有许多相关产业,从营销到娱乐,甚至到元宇宙。 实际上,我对元宇宙感到非常兴奋。我知道很多人觉得它仍然不行,我也知道它仍然不行,但这就是我兴奋的原因。因为我认为硬件和软件的融合即将到来。所以,那也是未来另一个很棒的用例。 Diana Hu:我个人非常高兴你正在解决元宇宙的问题。我在前一家公司尝试过。所以非常高兴你现在正在做这件事。 李飞飞:是的,我认为有更多的信号。我的意思是,我的确认为硬件是障碍的一部分。但你需要内容创作,元宇宙内容创作需要世界模型。 三、喜欢“从零开始”的感觉 Diana Hu:让我们稍微换个话题。也许一些听众会觉得你从学术界到现在的创始人兼 CEO 这一转变有些突然。但实际上,你的人生经历非常非凡。这不是你第一次从零到一了,你跟我说过你是如何移民到美国的,在青少年时期,你在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情况下,甚至经营过很多年的自助洗衣店。告诉我们所有这些技能是如何塑造你现在的样子的吧。 李飞飞:没错,我确定你们来这里是想听听如何开一家自助洗衣店。 Diana Hu:那是在你 19 岁的时候,对吧? 李飞飞:是的,那时我 19 岁,当时是出于绝望。我没有办法养家糊口,而且我需要去普林斯顿大学读物理学专业,所以我开了一家干洗店。用硅谷的术语来说,我开始筹集资金。 我是创始人兼 CEO,也是收银员和做所有其他事情的人,七年后我离开了。你们真是太好了,我从来没有因为我的自助洗衣店获得过掌声,但谢谢你们。无论如何,我认为 Diana 的观点,尤其是对你们所有人而言,我看着你们,为你们感到非常兴奋,因为你们大概是我年龄的一半,甚至可能是我年龄的 30%,而你们却都如此才华横溢。只管放手去做,不要害怕。 在我整个职业生涯中,我经营过自助洗衣店。但即使作为一名教授,我也做出过选择。我违背了很多建议,选择去了那个我作为首个计算机视觉教授的学院。你知道,作为一名年轻的教授,应该去一个有社群和资深导师的地方。当然,我很乐意有资深导师,但如果他们不在那里,我仍然必须开辟我的道路,闯出我的路,对吧?所以我不害怕那个。 然后我去了谷歌,学习了很多关于谷歌云和 B2B 等方面的商业知识。之后我在斯坦福大学内部创办了一家初创公司。在 2018 年左右,AI 不仅占领了工业界,还成为了一个全人类的问题。人类将始终推动着技术进步,但我们不能失去人性。我非常关心在 AI 的进步中的一些积极导向,并尝试想象 AI 如何以人为本,我们如何创造 AI 来造福人类。 所以,我回到斯坦福大学,创建了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也许有些人不太理解我在大学里像经营一家初创公司一样经营了五年,但我对此感到非常自豪。在某种程度上,我想我只是喜欢成为一名企业家。 我喜欢从零开始的感觉,就像站在原点一样。忘记你过去所做的一切,忘记别人对你的看法。只是埋头苦干,努力建设。那是我的舒适区,我就是喜欢那样。 Diana Hu:另一个非常酷的事情,除了你所做的所有了不起的事情之外,你还为许多著名研究人员提供建议,比如 Andrew McCarthy、英伟达的 Jim Fan、以及 ImageNet 合著者 Jia Deng,他们后来都拥有了非凡的职业生涯。当他们在学生时代,身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飞飞:首先,我是幸运的那一个。我认为学生对我而言意义更大,他们真的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好的老师,更好的研究者。而且能和这么多有名的学生一起工作,真的是我一生的荣幸。 他们非常不同。他们中的一些人是纯粹的科学家,试图埋头解决科学问题;一些人是行业领袖;一些人是 AI 知识最伟大的传播者。但我认为有一件事将他们团结在一起。 我鼓励他们每个人,你们每个人,都思考这件事。对于那些正在招聘的创始人,这是我的建议,也是我的招聘标准,我寻找的是思想上的无畏。 无论你来自哪里,我们试图解决什么问题,都无关紧要。那种勇气,那种拥抱困难的无畏精神,并着手去做,全身心投入,以任何你想要的方式去解决它,这确实是成功人士的核心特征,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这一点。作为 World Labs 的首席执行官,我真的在寻找拥有这种品质的年轻人。在我招聘时,我寻找的就是具有这种品质的人。 Diana Hu:所以,你也在为 World Labs 招聘很多人,也在寻找同样的特质,对吧? 李飞飞:是的。我获得了 Diana 的许可,可以宣布我们正在招聘。我们正在招聘工程人才、产品人才、3D 人才、生成式模型人才。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所畏惧,并且对解决空间智能充满热情,请与我联系或访问我们的网站。 四、AI时代,给学生的一些建议 观众:二十多年前,你从事过视觉识别方面的工作。如果我现在开始我的博士生涯,我应该研究什么才能像你一样成为传奇人物? 李飞飞:虽然我可以说,做任何让你兴奋的事,但我更想给你一个深思熟虑的答案。首先,我认为 AI 研究已经改变,因为如果你要开始攻读博士学位,那么你就在学术界,而学术界不再拥有大部分的 AI 资源,这和我的时代非常不同。就资源而言,学术界的计算能力和数据量确实非常匮乏。还有一些问题,工业界可以更快地解决。 如果你是一名博士生,我建议你寻找那些并非与工业界存在冲突的“北极星”问题,工业界能够利用更好的计算能力、更好的数据和团队科学来更好地解决这些冲突问题。但在学术界,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真正根本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与你拥有多少芯片无关,你可以取得很大的进展。 其次,对我而言,跨学科 AI 是学术界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领域,尤其是在科学发现方面,有太多的学科可以与 AI 交叉,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巨大领域。 在理论方面,AI 的能力已经完全超越了理论,这令人着迷,我们没有可解释性,不知道如何弄清楚因果关系。模型中仍有很多我们不理解的东西,可以继续推进研究。 而且这个列表还可以继续列下去。在计算机视觉中,仍然存在我们尚未解决的表征问题。另外,小数据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所以,这些都是可能性。 观众:看到一位女性在这个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真的很鼓舞人心。作为一名研究员、教育者和企业家,我想问一下,你认为在 AI 迅速崛起的时代,什么样的人适合攻读研究生? 李飞飞: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甚至连家长们都会问我这个问题。我认为研究生阶段是让你拥有强烈求知欲的四五年。你被好奇心所引导,而且这种好奇心如此强烈,以至于没有其他更好的地方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与创业公司不同,因为你必须稍微小心一点,创业公司不能仅仅由好奇心驱动,你的投资者会因此对你感到不满。创业公司拥有更专注的商业目标,其中一部分是好奇心,但不仅仅是好奇心。 然而,解决问题或提出正确问题的这种好奇心非常重要,我认为那些带着强烈好奇心攻读研究生的人会真正享受这四年或五年,即使外面的世界以光速流逝。你仍然会感到快乐,因为你正在那里追随那份好奇心。 五、其他QA:关于AGI、开源 观众:在你看来,AGI 更有可能作为一个单一的统一模型出现,还是作为一个多智能体系统出现? 李飞飞:你提问的方式本身就包含了两种定义。其中一种定义更偏理论性,也就是将 AGI 定义为通过某种智商测试来判定。你问题的另一半则更偏实用主义,如果是基于智能体的系统,它是否具有功能性?它能完成哪些任务? 老实说,我很难接受这种 AGI 的定义。原因如下:1956 年在达特茅斯学院聚首的 AI 之父们,比如 John McCarthy 和 Marvin Minsky,试图解决的是机器思考的问题。而 Alan Turing 比他们早 10 年左右提出了这个问题。这种说法不是狭义的 AI,而是对智能的陈述。 所以,我不太清楚如何区分 AI 最初的问题和 AGI 这个新词。对我来说,它们的本质相同。但我明白,现在的行业喜欢提 AGI,好像它超越了 AI。我对此感到困惑,因为我不知道 AGI 到底和 AI 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说今天的类 AGI 系统比 70、80、90 年代或任何时候更狭隘的 AI 系统表现更好,我表示赞同。但从根本上讲,我认为 AI 的科学就是智能的科学,就是创造出能够像人类一样,甚至比人类更智能地思考和做事的机器。 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定义 AGI,我不知道在没有定义它的情况下,它是否是单一的(系统)。如果你看大脑,你可以称它为单一的(系统),但它确实有不同的功能,有布若卡氏区负责语言,有视觉皮层、运动皮层。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观众:你提到开源是 ImageNet 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随着 LLM 的最新发布和增长,我们已经看到各组织在开源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一些组织完全保持闭源,一些组织完全发布其整个研究堆栈,一些组织则介于两者之间,部分开源(如权重开源但许可证受限)等,以及诸如此类的性质。所以我想问一下,你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开源方法,以及你认为作为一家AI公司,进行开源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李飞飞:我认为当存在不同的方法时,生态系统才是健康的。我在开源或闭源方面,并不持“你必须开源或你必须闭源”的态度,这取决于公司的商业战略。 举例来说,为什么 Meta 想要开源,很明显对吧?他们现在的商业模式还不是销售模型,他们用它来发展生态系统,以便人们来到他们的平台。因此,开源很有意义。 而其他通过货币化来盈利的公司,你可以考虑开源和闭源。所以我对这些都持开放态度。从更高的层面来说,我认为开源应该受到保护。如果在开源方面有努力,无论是在公共部门,如学术界,还是在私营部门,这都非常重要,对于创业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这对于公共部门至关重要,我认为应该受到保护。不应受到惩罚。 访谈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ioN-CpOP0&t=742s&ab_channel=YCombinato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头条,整理:小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定焦One,作者:王璐,编辑:魏佳,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999年,星巴克以“第三空间”理念叩开中国市场大门,重新定义了中国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中国现磨咖啡产业也由此发芽。 26年后,这一市场规模早已超过1200亿元,星巴克这位曾经的开创者却站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对手变了、节奏快了,曾引领潮流的外资咖啡品牌,不得不适应新环境。 6月10日,星巴克中国针对数10款非咖饮品进行降价,平均每款下调5元,最低价格打到了23元一杯。这是它入华26年来的首次降价。 仅仅两周后,市场又传出高瓴资本、凯雷投资等多家机构参与星巴克中国反向管理层路演的消息,传言其正寻求出售中国区业务。星巴克方面也并未直接否认,只以“评估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回应。 “一降一售”,反映出星巴克中国当下的两种应对方式:战术上价格试探,战略上资本运作。 面对瑞幸、库迪等本土咖啡品牌的高速扩张,星巴克中国近年来正面临着挑战:营收增长停滞、同店销售额下降、客单价下滑。到了2025年这一情况虽然有所缓解,但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的围攻,它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关口。 星巴克中国打得动价格战吗?传出“卖身”的350亿美元估值又是否合理?在这场转型中,它的终局将走向何方? 一、非咖降价,打价格战还是试探? 距离星巴克中国这次调价已经过去近一个月,但门店一线员工并未感到太大变化。 在武汉一家星巴克门店干了两年多的员工kk对“定焦One”表示,降价后顾客数量变化不大,每天还是差不多的200单量。这也在她的预料之内,“毕竟一杯23元的价格还是不低,对新客吸引力有限。” 嘉世咨询合伙人李应涛介绍,国内咖啡价格带可分为四档,其中星巴克中国位于最高档位,也是这一价格带的最大玩家。 可以看到,即便是降价后的星巴克,仍属于中高端。且本次只有非咖饮品降价,咖啡品类依旧保持不变,所以外界评价“星巴克降了个寂寞”。 事实上,对于价格战的态度,星巴克管理层曾有过表态。2024年7月,时任星巴克中国联席首席执行官的刘文娟称,在促销活动频繁的竞争环境中,“我们保持高度克制,避免价格战”。 从曾经的回避,到如今主动降价,星巴克的姿态为何发生转变? 这与中国咖啡行业过去几年的剧烈变化密切相关。 凭借“精品咖啡+第三空间”的特色,星巴克曾稳坐中国咖啡市场的龙头位置,1999年在北京开设第一家门店,2018年便占据中国现制咖啡市场60%的份额。而2017年成立的瑞幸,从一开始就喊出对标星巴克,不断给它制造麻烦。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星巴克中国的市占率降至14%,瑞幸则以35%登顶。门店数量方面,星巴克门店数量也被瑞幸和库迪反超。 这个过程中的转折点,来自一场“9块9”价格战。 2022年底,库迪入场,自开业起就延续陆正耀一贯的“低价换规模”打法,2023年2月大范围推广9.9元一杯策略。瑞幸从2023年4月小范围试水,到6月全面铺开,再到8月宣布将“9.9元券”常态化,直至2024年初,几乎主导了整个咖啡价格体系的下探。 尽管这场价格战让瑞幸在2024年Q1结束了连续六个季度的盈利重回亏损,但效果也显而易见:2023年Q2,瑞幸营收首次超越星巴克中国,坐上中国现磨咖啡连锁第一的位置。此后7个季度,它的营收仍持续领先。 在这样的市场压力下,星巴克中国的增长也逐渐露出疲态: 2024财年(2023年Q4~2024年Q3),星巴克中国整体表现不佳,营收、同店销售额、客单价三大重要指标都较上一年出现了下滑;到了去年底(2024年Q4),情况稍微好转,营收同比上涨1%,但客单价仍下降4%;今年初(2025年Q1),总收入缓增5%,不过,它的竞争对手瑞幸增长更快,收入暴涨41%。 在外界看来,本次星巴克中国一改往日的高冷姿态,是到了“不得不降”的时刻。但是,星巴克真打得起价格战吗? 从账面上看,它是有底气的。 2025年Q1,星巴克中国营收7.4亿美元,虽不如瑞幸的12.21亿美元,但根据测算,在单门店收入上,星巴克中国为9.54万美元,瑞幸为7.83万美元。星巴克中国依然是国内单体营收最高的咖啡品牌。 净利润方面,星巴克中国未单独披露,但在最新财报中提到,中国市场经营利润率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健康态势”,且从业者一致认为,星巴克是国内利润率最高的咖啡品牌。 而且此次降价的是非咖产品,一位从业者透露,非咖饮品的原材料成本比咖啡更容易控制,能支撑一定幅度的调价。 更为关键的是,星巴克现金流基础依旧稳健,全球账面现金储备超过27亿美元,即便短期牺牲部分毛利,也有足够的缓冲能力。 此外,从营收结构来看,其70%左右的营收由会员贡献,这是星巴克中国的另一张底牌。这意味着核心消费群体对品牌忠诚度较高,消费频率稳定。“这类群体也更早通过官方优惠券在内的各种营销方式,享受到了低价,本轮降价不会影响星巴克的品牌形象和财务状况。”资深消费投资人陈默默表示。 但从门店模型来看,星巴克又确实“不能深打”。 咖啡的主要成本分为四块:原料、包装、房租、人工。 陈默默告诉“定焦One”,从原料和包装来看,所有咖啡品牌的成本差不多,一杯在三四元左右。之前也有从业者分析,星巴克单杯原料成本仅占总价的五分之一。 换句话说,真正拉开价格差距的,是门店模型带来的运营重负。 与瑞幸、库迪主打的小店模式不同,星巴克定位为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大店面和优质服务是特点。 kk所在的店铺位于武汉某商场内,占地约200平米。她介绍,一个月租金20万,每天店里配有五位员工,这还是减员后的数量,之前每天是六七个员工。对比同一区域的瑞幸,快取店单店空间在20~60平米之间,通常两三个员工。 陈默默粗略计算,均衡各级城市的情况来看,星巴克门店的租金和员工成本大概分别比瑞幸高10%左右。这决定了其财务杠杆有限,单店盈利压力大于轻资产、小门店模式的对手,价格战压力大于瑞幸和库迪。 具体到财报中,由于星巴克并未透露中国区的门店租金,但其所在的国际区数据显示,2025年Q1,星巴克国际区的门店运营费用占到了净收入的40%。相比之下,瑞幸为26%。 综合以上维度,星巴克此次仅在非咖品类上局部降价,更像是一场“价格试探”,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参战。 “降价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释放品牌友好信号。”陈默默表示。 这也和星巴克中国最新提出的全场景战略——“上午咖啡、下午非咖”契合,更容易吸引年轻人。 不止一位从业者认为,本次降价是综合了复购率、品类销售占比、成本结构等因素,计算出了一个很好的模型,不会亏本,甚至还留有继续降价的空间。 二、350亿,星巴克中国值不值? 除了“降价”,星巴克中国近期还卷入了“卖身”大战中。 这一传闻源于2024年11月,星巴克在财报中首次提到“正在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被外界视为可能出售中国业务的信号;今年2月,消息再发酵,潜在买家包括高瓴资本、方源资本、信宸资本、KKR、太盟投资等投资机构,以及华润集团、美团等国内产业巨头。 与之前不同,本次有了更为明确的买方信息。 财联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中国近日举行“反向管理层路演”(指请投资者到公司管理、生产现场参观或业绩推介),吸引了高瓴资本、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 与此同时,星巴克中国的估值也浮出水面,约50亿至60亿美元(约350亿~430亿元人民币),预计交易将持续到2026年。 对于这一估值,多位投资人表示“比较合理”,并给出了两种估值方法作为参考。 凯尔特亚洲创投管理合伙人陈洁向“定焦One”介绍,计算咖啡品牌的估值的方法有三种:相对估值法(看EV/EBITDA、EV/Sales等)、现金流折现法(DCF)、单店估值法(主要适用于早期项目)。 对于星巴克中国这种业务体量和现金流都比较稳定的公司,可以采用“现金流折现法(DCF)+可比估值校准”进行定价。“一般是以未来10年现金流做折现,再叠加一个可比公司的估值倍数来校准,其中未来10年现金流指的是公司在未来10年内预期产生的自由现金流(FCF)。”他解释。 如今星巴克中国的估值高于国内所有咖啡品牌,和瑞幸在2023年高点时差不多,而国内其他中高端咖啡品牌如Manner、三顿半、Seesaw、M Stand等,估值大多在10亿~80亿人民币。 陈默默则认为可以按营收和利润的占比来测算,但其利润并没有单独披露,所以只能简单看营收。星巴克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区估值在50亿~60亿美元,占比大概为5%,虽然略低于营收占比的8%,但浮动区间不大,而且买方购买星巴克中国,属于整个品牌的区域权益,获得的是授权而非完全拥有此品牌,这也会造成一定的估值下调。总之,目前给出的金额具备合理性。 在行业层面,星巴克仍处于增长的赛道上。 《中国现制饮品店行业(现制茶饮、现磨咖啡)深度分析报告》显示,现磨咖啡是中国现制饮品市场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预计2023年~2028年将保持19.8%速度增长,市场规模超过4200亿元。 在这一增长预期之下,买家们也不乏热情。 市场上传出的买家大概分成两类,一类是PE基金(比如高瓴、凯雷),偏好现金流稳定、具备退出预期的优质资产,另一类是产业方(比如美团),具备一定生态协同能力。 陈洁解释,前者看中星巴克稳定的现金流+退出前景,未来可以单独拆分IPO,或者卖给某个战略方,后者可以借助星巴克这个品牌实现会员体系、配送网络、线下流量入口的生态协同。 在所有潜在买家中,高瓴被认为优势很大。“它是既有产业运营能力,又有资本退出路径的买方。”陈洁认为。 三、星巴克,能重新赢回中国市场吗? 星巴克中国的出售传闻之所以持续引发关注,因为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资产转手,更关乎着老牌外资巨头在中国市场如何转向。 事实上,无论是母公司还是中国区,星巴克的日子都不好过。 从2024年Q1起,星巴克全球总营收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同比下降,直到Q4才有所缓解。进入2025年Q1,其全球营收达88亿美元,同比增长2%,但净利润大降50%,盈利能力出现波动。 最新消息是,星巴克在大本营北美地区也迎来了新对手。6月底,瑞幸首次正式进军美国,在纽约开出两家门店,依旧延续低价策略,整体比星巴克在美国的定价低大约20%。 在全球增长放缓、本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星巴克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全球布局。 陈洁认为,此时星巴克选择出售中国区业务,除了减少运营负担,释放部分资产价值给股东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变了。 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星巴克采取的是与本地公司联营的模式,共同运营市场,后期才将股权全部回收。这一策略帮助星巴克在初期快速融入中国市场。 如今,它又走到了“模式再选择”的节点。 过去一年多,星巴克开始调整中国区打法,一个标志性动作是人事变动。2024年9月,曾主导“专星送”“啡快”等本地数字化业务的刘文娟由联席CEO改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这一任命被外界视为加快本地化节奏的信号。 随后,一系列更“接地气”的动作迅速展开。 今年1月,星巴克中国推出了首款献礼中国春节的咖啡豆产品,这是星巴克成立50多年来第一款以中国春节为主题的咖啡豆。 6月17日,星巴克中国联动迪士尼“疯狂动物城”推出了三款主题冰摇茶,门店立刻爆单。同时在周边产品上也狠狠赚了一笔。 陈默默认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动星巴克中国在Q2、Q3的营收。 但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相比于本土品牌灵活高效的组织结构、激进的扩张策略,星巴克仍显得迟缓。陈洁指出,中国市场节奏变化太快、年轻用户的消费习惯正在迁移,星巴克的应变能力有限,“卖身”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业者普遍认为,星巴克中国无论是转型还是卖身,都需要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守住价值”与“寻找增量”。 首先,他们均认同星巴克不可盲目卷低价,保持第三空间大店模式是前提,然后再通过新品和线上做增量。李应涛觉得,一方面可以围绕商务休闲场景进行多元化产品布局,比如推出更多非咖产品。另一方面做好数字化运营,提高线上订单占比。 他认为瑞幸快速起量的背后,除了低价外,也与外卖市场的快速扩张密不可分。《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国内咖啡外卖市场增长迅猛,外卖订单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66%,订单金额的年复合增长率也高达57%。不过,星巴克价格本就高于外送竞品,再加上配送费,总价过高是需要面临的问题。 其次,下沉市场仍有增量,但星巴克怎么找,需要探索。 截至2025年Q1,星巴克已开进了1000多个县级市场。星巴克中国去年也对外表示,下沉市场的会员销售额增长速度是高线城市的两倍。 但挑战同样明显。“仅靠大店模型下沉有一定限度,所能容纳的店铺数量一定少于瑞幸。如果想要扩大店铺数量,需要打磨基于不同品类结构和店型的新模式;如果要用一种全新的价格带和店型来下沉,也许需要做除了主品牌外的第二品牌,在品牌建设上又是新的挑战。”陈默默认为,星巴克的下沉之路并不好走。 从今年以来的动向看,星巴克似乎也在重新审视“下沉路线”,不再强调全国复制、密集扩张,而是延伸出了“第三空间+区域文化”的新打法,比如宁波陶麓街市店以村屋改造作为亮点,成了热门网红打卡点。 此刻,正处在变革关口的星巴克中国,谁来接盘、如何重构,不仅关乎一个品牌,也可能成为整个行业转向的风向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定焦One,作者:王璐,编辑:魏佳
它,兼具蔗糖的口感和赤藓糖醇的低卡优点,可以产生美拉德反应;它,将是网红小甜水、小甜点必备;它,将成为减重人士的好朋友,甜食爱好者的新大陆。它就是阿洛酮糖,本期视频就用三个问题带大家了解这个代糖家族的新成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微澜,原文标题:《一年4800亿,业绩炸裂!这家企业凭什么?》 前段时间,各大车企纷纷晒出5月份的“成绩单”后,一家低调车企又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10万辆! 就在今年5月,该车企汽车出口突破10万辆大关,达到100658辆,高居国内汽车厂商出口量排行榜榜首位置。 有数据统计,2021年到2024年,该车企的年度销量规模,从96万辆暴涨至260万辆,成为仅次于比亚迪的中国第二大车企。 就是这么一家低调的车企,不声不响地成为国内出口第一,销量第二的车企。 并且,该企业的营业收入,在2023年突破3000亿元,在2024年更是攀升至4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实现超1500亿的大跨越,一举跻身世界500强行列。 可以说,继比亚迪之后,中国又一个汽车巨头诞生。 但殊不知,在7、8年前,该企业还在经历着自己的至暗时刻,不仅连续多年收入下滑,还一度出现亏损。 从曾经的连年下滑,利润亏损到年入4800亿,短短7、8年时间,这家企业凭什么? 也就在前段时间,在正和岛2025案例共学年会上,该企业幕后的经营赋能顾问——哲贤咨询公司创始人李哲贤深度解密了它的增长奇迹,与此同时,这场演讲也拨开了企业逆势增长的迷雾。 “悬崖”边上开新局 时间回到2017年,该车企迎来了一个巨大挑战: 彼时,公司已跌出中国汽车前十的位置,连续五年收入下滑,市场增长乏力,大量的终端渠道不赚钱,一些大的经销商老板甚至要求退网,并且企业自身也陷入亏损。 在外界很多人看来,该企业已经来到了一个退无可退的境地,在悬崖边上起舞。 而在该企业内部,也形成了一股想要进行变革的风气,在拜访考察哲贤咨询团队后,企业决定选择与哲贤咨询携手,来一场由内向外的组织基因变革重塑。 那么,哲贤是如何帮助他们开新局的? 针对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李哲贤博士为该车企开出了“利润中心·增长系统“这一药方。 这里要再提一下哲贤的“利润中心·增长系统”方法论。”利润中心·增长系统”的理论融入了“福特、丰田、京瓷、PDCA循环”等多种管理智慧(详细阐述见《伪高管、部门墙,很多老板的噩梦是自找的》)。 在“利润中心·增长系统”理论下,李博士团队对该车企来了一次全面的诊断,并指出他们在当时出现困境的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企业自身思维方式的错位,这又体现在两方面: 1.战略(技术主义)与市场、用户脱节 看法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在2017年时,该车企内部的战略为技术领先,即公司的汽车发动机要做到国内最好,在很多技术领域也要做到行业前列,该车企也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他们却忽略很重要的一点,即这些方面,市场或者说小白用户是很难真正感知到,用户对汽车的喜好第一直观因素便是车的外形。 而在当时,李哲贤就在该车企内部经管会上指出,他们的问题之一就是,公司的汽车产品是中国汽车设计中审美最不足的品牌之一。大多数人选购的原因从来不是因为它的外观,而是其既能拉人,又能拉货,且价格便宜,而这使得该车企大量投入研发的同时,却没有真正享受到技术带来的溢价。 “结果不好反过来看行为,行为不好反过来看看法。一个事情最后的结果不好要么事没做对,人没选对,但如果人也对,事选的也对,最后的结果不对,那就说明是你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李哲贤总结道,“汽车工业的竞争终局是在总成本领先和总市场领先的叠加,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领先。” 2.将经营下滑单纯归咎于外部环境的“恶性竞争” 同理,企业在当时还将收入下滑总结为整个汽车行业的恶性竞争,无序降价。 但在李哲贤看来,他们的表面问题是环境问题,但实际是竞争力问题,表面上看是缺收入、缺利润,但实际是缺思维方式,缺利润思维。 “在当下,很多人会认为,今天遇到的很多问题不是自身的问题,而是市场的问题,但问题是你我能改变他人、改变环境吗?” 而当一个人无法改变他人、无法改变环境,那就只有一个人可以改变,那就是自己。所以,企业也需要转变思维,即思考问题必须从自身开始。 年入4800亿的增长秘籍:“一二三四五” 意识到了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哲贤围绕该车企制定了一个“一二三四五”规划。 1.一个经营模型 任何一家企业在经营当中,最终是在战略层面实现战略目标,在财务层面实现收入,在客户层面,围绕客户的需求和用户场景来展开相应的经营活动,并在内部有相匹配的团队。 但很多企业内部的组织跟运营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背后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很多企业缺乏一个经营模型,在中间没有一套体系。 举个例子,海尔叫人单合一,三只松鼠叫自主经营体,华为有铁三角经营模型。 尽管称呼不一样,但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套企业的经营体系。 2.两个共识 第一个共识,企业应与员工建立利益共同体与目标共同体。员工上班的目的是什么?赚钱。开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也是赚钱,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企业与员工是利益共同体加目标共同体。 第二个共识,从一人经营变为全员经营,管理者不再是独舞,全体员工都是经营主角。 3.三大主义 三大主义又分别为李哲贤围绕企业制定的五个原则、五个彻底以及五个全面。 1.五个原则:第一,经营的战场在一线。“企业的智慧、创造力都来自一线,且企业最大的经营成本、浪费、消息以及质量也都来自一线,所以一线最重要”;第二,每个人都要成为经营者;第三,同时实现销售;第四,要基于数据开展经营;第五,将淡季当成旺季来做,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 2.五个彻底:市场上彻底的订单主义;分配上彻底的利润主义;目标上彻底的成果主义;人才上彻底的能上能下主义;用人上彻底的赛马主义。 3.五个全面:全员面对市场;全员面对客户;全员面对利润;全员面对结果;全员面对经营。 在李哲贤看来,一个企业真正能感受到压力的人是老板,员工是感受不到市场压力的,员工的压力来自于收入的压力,但是老板可以通过绩效等分配工具来引导员工,引导人性。 4.四大思维 而在三大主义的基础上,企业及企业的所有人还要长期培养训练四种思维能力,分别为市场思维、客户思维、利润思维以及结果思维。 5.五大核心抓手 当模型建立,共识达成,三大主义贯彻以及四种思维能力形成,那么就需要落实到更具体的层面中去,为此,李博士团队围绕该企业的具体情况,重构了五大核心抓手。 第一,重构战略抓手。 前面讲到,该车企过去的战略叫技术领先,但在这一战略下,公司连续多年下滑,且每年下滑10~30%。而在与哲贤达成合作后,李博士团队为企业制定了总成本领先加总市场领先战略,而是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年复合增长达到30%以上。 在李哲贤看来,一个企业需要明确三件事——挑战上限;守住底线;把握关键: 什么是挑战上限?一口气要定好未来三到五年的目标,最好是年复合增长点,而不是每年都定,这叫挑战上限。 至于守住底线,需要做好两件事,每月必须实现盈利,以及每月企业的现金流必须回正。一家企业的衰败就是从亏损和现金流减少开始,且很难找到原因从哪开始亏损的、现金流又是什么时候减少的。 把握关键则在于,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护城河是靠什么构建起来的,是依靠总成本领先、总战略领先,还是总市场领先、总技术领先,亦或是总效率领先。 每个企业需要了解自身所处的行业的逻辑,梳理行业的商业模式是OEM,还是ODM,或者是OPM等等,再去匹配合适的路径,比如是靠兼并整合打败对手,还是进一步发挥比较竞争优势,需要搞清楚自身的领先之处,不能什么都做。 第二,重构组织。 什么叫重构组织?重构组织结构就是从一人负责,变成多人(全员)负责。过去公司是直线职能制,在这个结构当中,一堆的管理者,但最后有多少人对利润、对结果负责,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老板。后面公司内部调整为产品线组织结构,在这个结构当中,每个部门都面向市场、面向客户。 过去流程上面以权力为中心,以流程为中心,领导有开不完的会,但组织结构变了后,员工们开始聚焦市场、聚焦产品、聚焦客户、聚焦利润。 第三,重构预算。 李哲贤博士举了个例子,很多企业的三个数据,财务数据以月为单位,管理数据以周为单位,经营数据以天为单位。 而重构预算则是必须以天为单位来统计,每人、每天、每个岗位进行分析改善。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财务数据以周为单位更快更好,还是以天为单位更快更好?肯定是以天为单位,大多数人应该都清楚这一点。所以从预算到核算,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再到经营会计,要把三级会计体系建立起来,快速响应市场。 第四,重构绩效。 中国的企业普遍有个特点,喜欢采用KPI,但KPI其实是一种很落后的结构,在经济上行过程中有点作用,但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KPI是企业发展巨大的阻碍。 为什么这么讲? 企业有两条线,一条是管理要求线,很多老板的感受是提完管理要求后,很多干部员工干不好,执行不到位,最后没有结果,最后老板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人才。不然为什么自己提了要求,大家都干不好? 但原因其实很简单,人的大脑有利益机制,什么是利益机制,即人都会做选择,而这跟另一条考核线有关。 对于干部或员工来说,管理要求线和考核线会优先做哪一个?肯定是考核线,而不是管理要求线,考核线会被不断地检查,那么干部和员工就不会做你要求的,而是会做你检查的。 不同的企业,乃至同一个企业的不同部门也要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不能用同一套考核方法,这是错误的。 中台部门你用KPI考核,但你用KPI考啥,中台部门根本考核不到,中台部门就要用动态绩效,用OKR。 KPI这种结构是重目标、重绩效,轻过程、轻运营、轻赋能;但OKR是重过程、重运营、重赋能、重共创、重计划、重结果。 该车企的一个很重要变革,就是销售体系从KPI考核全方位转向叫动态绩效,从而全面激活团队。动态绩效的特点是,问题在哪里绩效在哪里,目标在哪里绩效在哪里,利润在哪里绩效在哪里。 第五,重构运营。 什么叫重构运营为抓手,李哲贤举了个例子: 一个企业老板觉得累,会累在什么地方?老板主要累就是处理问题,一个优秀的老板是能够每天想如何偷懒的老板,当老板尽量不做事,就会开始思考体系、思考系统了。 为此,李哲贤帮助公司重构了五级运营体系,比如一级是员工,以天为单位,85%的问题需在员工处得到解决,二级是部门,以天和周为单位,10%的问题在部门解决,三级是计划运营部,以天和周为单位解决……通过这套运营体系,最大程度地释放公司的效能。 总体来说,通过“一二三四五”这一套组合拳,该车企打通了从高管到基层的信息和利益链条,把整个队伍重新凝成一股绳,过去公司面临的诸多痛点也都一一解决,而这也正是”利润中心增长系统”的魅力所在。 结语 从数百亿跃升至4800亿元,该企业的案例充分说明: 即便是经济大势放缓,即便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只要找对方法积极求变,中国产业、中国企业仍能创造出惊人的增长奇迹。 于企业而言,从战略制定到最后的落地,培养起自己的“利润增长系统”思维,从全局出发,系统化解决问题,将是一生的必修课。 正如著名演讲家、心灵作家诺曼·皮尔所说:“改变你的思维,就能改变你的世界”。 如果靠你自己无法改变,那么就找到那个已经拥有了这种思维的人,和他一起改变你的世界。 最后,期待未来中国能够出现更多能够走向全球的汽车品牌,也期待更多的中国企业们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砥砺前行,迈向伟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霞光社,作者:李小天,头图来自:AI生成 “最近,我们发现很多欧美电商平台的卖家,或者是东南亚平台的卖家,都纷纷在了解非洲市场。Jumia刚刚在深圳举办的招商大会,本来预期是到场300人,但现场来了450人;往年我们直播大会的在线观看人数是一两万人,今年飙升到五万人,由此能够明显感受到大家对非洲市场的热情。” 非洲电商巨头Jumia的中国市场负责人Linli告诉霞光社,近期,非洲电商市场的热度突飞猛进,吸引了不少中国卖家纷至沓来。 数据则更为直观地体现了中非贸易的与日俱增。海关总署6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五月,中国对美国出口继续恶化,同比降幅扩大13.6个百分点至34.6%,连续两个月大幅放缓;中国对日本出口增速放缓1.6个百分点至6.1%;发达经济体中,仅对欧盟出口加快,同比增速走高3.7个百分点至11.9%。而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对非洲出口同比增长33.4%,高于前值7.3个百分点,而对东盟、拉丁美洲出口增速放缓6.0个、14.2个百分点至15.0%、2.6%,对俄罗斯出口同比降幅扩大8.6个百分点至11.0%。 “因为中美贸易关系的紧张局势,很多亚马逊卖家开始考虑转向其他国家;与此同时,东南亚的竞争加剧、内卷严重,利润空间下降。而在全球蓝海市场中,我们一直说非洲电商就好比二十年前的淘宝,各方面的运营会比较简单,门槛较低,因此会有更多的卖家想去尝试,并且试错成本也不高。”Linli说。 在全球其他市场陷入消费降级之际,非洲电商正在以蓬勃发展之姿迎接中国卖家。 一、人口红利与中产崛起:非洲电商潜力几何? 规模庞大的年轻人口,是非洲电商市场前景无限的最重要前提。 在全球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平均年龄仅有19.3岁的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为年轻的地区——作为对比,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接近40岁,欧洲则接近45岁;约60%的非洲人口在25岁以下,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在15至34岁之间。根据 worldometer 的数据,截至 2025 年,非洲人口约为 15.49 亿,仅次于亚洲,是世界人口总量第二的大洲。 与亚洲各国生育率日趋走低不同的是,非洲人口仍在保持快速增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口每年增长2.7%,是另两大新兴地区:南亚 (1.2%) 和拉丁美洲 (0.9%) 的两倍多。这相当于,非洲每两年就会增加一个法国或泰国的人口数量。 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到2050年,非洲人口将达到25亿人,这意味着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将居住在非洲,人类文明可能自此进入“非洲世纪”。 “目前,电商在非洲的渗透率仅占总零售额的2%-5%,而在中国则为20%,非洲的上升空间非常大。正是基于人口红利,我们判断,非洲电商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Linli说。 与此同时,以尼日利亚为代表的非洲国家,中产阶级日益涌现,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根据联合国非洲问题特别顾问办公室的统计数据,到 2060 年,非洲中产阶级人口可能增加到非洲大陆总人口的 40% 以上。这种人口结构变化为非洲提供了加速工业化的难得机会,并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 “非洲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非洲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当代非洲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尽管发展不平衡,但这种增长为非洲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向世界其他地区传递了经济复苏和复兴的前景,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低迷时期,非洲经济依然保持稳定增长。”非洲开发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姆苏利·恩库贝在其所著《非洲新兴中产阶级》一书中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为悬殊的地域之一,不同阶层,生活在互无交集、彼此隔绝的空间里。富人区与贫民窟可能仅仅一路之隔,但俨然两个世界。富人区往往有真枪实弹的警卫把守,通过物理隔绝固化阶级壁垒。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学者程莹用“南非梦”来形容南非社会以“隔离能力”为标志的阶层体系:指拥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障家庭彻底摆脱对基础设施和公立体系的依赖,例如,能够将孩子送往私立学校、为全家人购买私人医疗保险、在后院里拥有自己的发电和供水系统,等等。 因此,瞄准中产及高收入人群的3C类高客单价单品,有更充裕的盈利空间。毕竟对于非洲电商而言,高企的退货率与不菲的运费,都是难以逾越的经营难题。相比之下,平台更倾向于鼓励高客单价、低退货率的产品入驻。 如果说逐渐崛起的中产阶级带动了消费的繁荣兴旺,那么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升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则带动电商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根据美国学者德弗勒所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贫困地区在教育、就业、医疗等现实资源获取上存在局限,个体更易通过网络寻求信息(如求职、教育资源)、社交支持(缓解现实孤独)或娱乐逃避(转移对贫困的焦虑),形成对网络的功能性依赖。 非洲地区对网络的沉迷恰如其分地印证了这一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1 年调查显示,非洲撒哈拉以南贫困地区青少年通过手机网络获取教育资源的比例达 67%,但其中 43% 的使用时间集中于短视频和社交平台,呈现 “工具性依赖” 与 “娱乐性沉迷” 并存的现象。 正因为此,社交电商,或许会成为非洲电商市场的下一个风口。 二、尼日利亚,为何成中国卖家的非洲第一站? “我们判断,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电商市场未来的体量,一定是现在的十倍以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着重去拓展这个市场。我们也会建议想来开拓非洲市场的卖家,首先重仓尼日利亚。”Jumia Global总经理Tom Hurier告诉霞光社。 尼日利亚,这个拥有2.27亿人口的国家,目前已经成为非洲科创中心。2021年,尼日利亚初创企业的数量增长了35%;2023年,非洲7家科技独角兽企业中有 5 家来自尼日利亚。 在金融科技领域,尼日利亚涌现了Paystack、Flutterwave、Piggyvest、Moniepoint 和 OPay等巨头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诞生于尼日利亚的 Jumia 和 Konga,已然成长为非洲电商行业的执牛耳者。 对此,尼日利亚全体进步大会党瑞士与比利时总代表A. John Alfonso博士告诉霞光社:“在非洲大陆,尼日利亚的比较优势在于规模、人才和创新的融合。拉各斯作为尼日利亚的商业中心,已发展成为领先的创新中心。它融合了活跃的创业文化、不断改善的风险投资渠道、不断扩大的科技人才库以及不断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网络。与许多其他非洲国家相比,尼日利亚较早地拥抱移动银行、数字商务和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这使其能够更快地扩张并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初创企业。” 1975 年 5 月 28 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成立,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免,这使得总部位于拉各斯的公司能够覆盖到西非地区超过四亿人口的消费群体。 在今年《金融时报》非洲增长最快的公司排名中,尼日利亚 28 家公司中有 23 家位于拉各斯。金融科技初创公司 PiggyVest 的联合创始人 Odunayo Eweniyi 表示,公司涌向拉各斯的部分原因是它的规模。这座快速发展的大都市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城市,超过两千万人口汇集于此,占尼日利亚总人口的 10%。 “如果你在拉各斯很受欢迎,那么你在非洲也会很受欢迎,这是测试和扩展你的产品的最佳起点。”Odunayo Eweniyi 说。 “目前,即使是尼日利亚的传统市场也开始接受WhatsApp订单、手机银行和配送网络。其次,新兴中产阶级越来越注重价值,同时也更加注重品牌。此外,年轻化的消费者群体,更加精通移动设备,并且在文化上更具影响力。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网红营销和在线评论来引领潮流。能够快速响应这些信号(尤其是通过 Instagram、TikTok 或本地应用程序等平台)的公司,将在尼日利亚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中赢得巨大成功。”A. John Alfonso博士对霞光社说。 三、适配者生,不适配者退 谈及什么样的卖家适合非洲市场,Jumia的中国市场负责人Linli介绍说,目前Jumia着重于招募在Shopee、Ladaza、速卖通、SHEIN、Temu、Noon、Ozon等主流跨境平台拥有运营经验的卖家;或者有非洲线下渠道且产品适合跨境的卖家、非洲独立站卖家。在品类方面,男女装、童装、个护、家居用品、汽摩配和电子类目,在非洲市场持续热销。 “非洲和东南亚,这两个市场在电商消费层面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客单价比较接近;其次在产品方面,我们发现很多在东南亚的热卖品拿到非洲也一样热卖;另外,非洲和东南亚都有很多穆斯林,在文化上也比较有相近性。”Linli说。 与此同时,Linli表示如果卖家长期做欧美高端市场,品牌定位与价格比较高的话,现阶段暂时不太适合注重性价比的非洲市场 ,“亚马逊卖家在产品和价格上并不是非常适配非洲市场,除非是工厂型卖家,否则他们可能会对利润率期望值比较高,客单价在上百美金、利润率在百分之二三十以上;但Jumia整体客单价在8-15美金左右。这些卖家可能也不会坚持太久就主动退出了。” 而非洲市场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这片土地由54个国家构成,是世界上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不同国家、区域之间的消费能力、偏好、习惯各不相同。“在埃及,购物者渴望品牌电子产品和化妆品;在尼日利亚,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和物有所值的商品需求旺盛;在肯尼亚,便利性和移动支付集成至关重要。”Tom Hurier告诉霞光社。 物流,无疑是制约非洲电商发展的一大痛点。在整个非洲大陆,只有 43% 的道路是柏油路,其中30%位于南非;由于路况较差,非洲最后一英里配送成本高达35%-55% 左右,而中国同口径数据为 5%-8%。 痛点伴随着解决方案的应运而生。目前,非洲城市配送网络正蓬勃发展,涌现出诸多基于众包模式的移动应用程序,如法国的 Kwik、埃及的 Sprint,以及 Sendy、WumDrop、MAX、Rush、Glovo、Pick-it 和 Busy Bora等。 为了尽可能缩短物流配送时长,如今,Jumia已不再开放直邮商家的招募,全部重心都放在海外仓卖家。消费者下单后平台从仓库发货,1-2天就可以到达消费者手中,在难以触达的偏远地区,Jumia设立了社区自提点来降低了“最后一英里”的成本。Tom Hurier介绍说,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本地自提点显著提升了农村地区的订单量。 而如果采用直邮模式,则空运费用过高,另外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非洲清关的时间可能要长 30%,这导致包裹配送周期长达15-20天,整体回款效率过慢,消费者和卖家的体验都不佳。 此外,货到付款依然是非洲电商购物主流支付模式。如今,非洲也涌现出一些金融科技公司,针对性解决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问题。例如,2007年肯尼亚推出的移动货币服务 M-Pesa ,为数百万非洲人提供数字金融,其交易规模曾相当于肯尼亚整个国家 GDP 的 40%,对肯尼亚国家的 GDP 起到了 20%-30% 的正面影响作用。 而这片蓝海市场也蕴藏着绝佳的机遇。Linli说,Jumia始终鼓励中国卖家通过电商平台来自创品牌。“一个品牌想要打入非洲市场是非常容易的。目前非洲主要还是以线下广告牌的形式来做宣传曝光;线上推广的流量费用也很低,我们也会为品牌专门创建一些品牌日。非洲人并没有非常成熟的品牌观念,因此任何品牌都可以在非洲市场飞快成长。比如之前某个笔记本卖家,用短短三个月时间,就成长为这一类目头部卖家。” 在Jumia Global总经理Tom Hurier看来,阻碍中国卖家进军非洲市场的最大的挑战,往往是心理上的。“许多中国卖家犹豫不决,因为非洲让他们感到陌生或充满风险。但事实是:非洲潜力巨大,门槛比他们想象的要低。非洲消费者渴望优质、价格实惠的产品,而且在许多品类中,竞争仍然有限。” 而A. John Alfonso博士认为,随着非洲电商市场的成熟,增长将不再仅仅依靠渠道,而是深度、差异化和本地化。为了保持竞争力并创造长期价值,中国卖家要从出口商转型为品牌植入者,“投资于本地业务,例如设立办事处或轻工业组装厂。通过讲述本地故事、影响力营销和企业社会责任参与来打造品牌形象,可以显著提升知名度。与经验丰富的尼日利亚公司合作——无论是在分销、物流还是零售领域——都能确保更顺畅的运营和更强大的市场准入。” 最终,扎根于本土的品牌将比仅仅依赖低价的品牌更成功。 在拉各斯卖水果的小商贩 四、结语 2012年,南非人类学家Jean&John Comaroffs夫妇,在他们的著作《来自南方的理论》(Theory From the South)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不是非洲正在追赶欧美,在许多层面上,全世界都正在成为非洲。 时至今日,这一观点一再被验证。在全球各地,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阶级鸿沟、种族对立等,正在加剧社会的撕裂与分歧,只是在非洲,这些矛盾以更为极端的形态暴露出来。当世界日趋“非洲化”,消费无疑是一面最为具象的镜子,映射出这个日益割裂的世界的结构特征与发展困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霞光社,作者:李小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编辑:于启章,作者:田涛 李顺军 陈为 什么是有效管理? 这既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也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话题。既要从理论上认识管理百年中的变革,也要在事上磨,在实践中知行合一。 很多老板都有这样的痛点,为什么自己很忙,队伍却带不起来?为什么管理动作做了很多,却都无效?为什么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 基于此,正和岛总编辑陈为与华为顾问田涛,以及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有效管理》作者李顺军,展开了一场关于“有效管理”的深度碰撞。 整场对话堪称一场思想盛宴。 田涛老师讲,小企业一定要盯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磨好豆腐”,两个基本点是“搞好分配”和“契约精神”,也讲到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该如何看待等。关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田涛老师推荐了话剧《天下第一楼》,其中“谁是主人谁是客”“时宜明月时宜风”的辩证思考,可谓对二者关系的深刻比喻。 李顺军基于自身的管理实践,总结了管理的几个误区,对于年轻人,他认为“领导力就是不装”,尊重个体价值的人文思想是管理新生代的关键。 这篇原汁原味的思想咖啡,值得企业家一再品味。 主持:陈为正和岛总编辑、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嘉宾:田涛华为高级管理顾问 李顺军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有效管理》作者 编辑:于启章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为何要关注“有效管理”? 陈为:我们先来聊聊顺军这本新书《有效管理》。很多人常说“语言是思想的花朵”,但我觉得其实书才是思想的花朵,因为书里的思想是系统性的、深思熟虑的。这是你第几本书了? 李顺军:算上这本,是第六本。 陈为:是什么促使你写这样一本书?有什么缘起吗? 李顺军:从我开始做管理工作到现在,我一直有写工作日记的习惯。大概从2008年起,我每天都会把工作中的思考、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这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之前出的第一本书,其实就是自己工作日常的梳理和总结。 更重要的是,在真实的管理过程中,我发现我们自己企业以及身边很多管理者,尤其广大普通管理者——比如连锁店店长、物流站站长、外卖区域经理,甚至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都面临着很多管理困境。 陈为:具体是什么困境呢? 李顺军:主要有两个困境: 其一,如何学习管理。 很多管理者并非科班出身,是实战中摸爬滚打起来的,让他们系统地去念MBA、啃管理著作,要么搞不懂,要么不愿意,要么没时间;另一面市面上又充斥着很多鸡汤式、江湖式的“伪管理”知识,盲目学习这些反而会有副作用。 所以学习管理对他们来说很难,不知道去哪学、怎么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其二,现实中的管理情境非常复杂、多变,和想象中那种规划好、有条不紊的管理不一样。 就像田老师在《在悖论中前进》中讲的,现实中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管理并非大家想得那么简单、模型化、数据化,不是规划好了就能按部就班执行。在实际管理中,经常是状况百出、矛盾丛生。 基于这两个原因,我想把真实实践中的管理经验总结出来,既帮助我们自己内部,也帮一帮广大的普通管理者,尤其那些中基层管理者。 当时田涛老师看了我的管理日记后,鼓励我出版。最初我只是写给内部看的,田老师说这东西很好,你出版出来可能会启发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田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建议。后来我经常写完就发给田老师看,他的反馈让我不断改进。 这是促成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 陈为:还有啥原因? 第二,我还是有点使命感,想为管理学做点项贡献。 我从事管理十几年,发现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理论与实践有脱节,理论转化为实践,或从实践抽象出理论的过程中,中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很多管理理论在书本上说得头头是道,但一落地实践就不是那么回事;而很多人在实践中干得很好,却总结不出理论。 我希望能在这两者之间搭座桥,把这个鸿沟稍微弥合一下。这也是这些年我坚持写作、包括写这本书的核心原因之一。 第三,现在很多管理类著作谈宏观的比较多,比如战略、组织、领导力这些大的框架,反而谈微观管理方面的比较少。 具体管理中每一个操作、每个细节——比如一次会议怎么开、一次沟通怎么进行,或者绩效辅导具体该怎么做——这类实操性的管理比较欠缺。高屋建瓴谈战略、领导力作品很多,但如何踏踏实实做好每个管理细节的内容不多见。 还有市面上的管理书籍很窄,聚焦某一个概念或主题来论述,而真实的管理活动每次都会涉及很多主题。 另外,我们总说要夯实基础管理,可很多企业反而热衷追逐时髦的管理名词、大词,喜欢讨论那些高大上的理念,对基本功反而不够重视。所以我想把这些基础而真实的东西梳理出来。 陈为:总结起来,你的初心就是出一本简单实用的管理指南,让大家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对吗? 李顺军:对。既有实践性,也有一定理论性,但又不那么抽象、高深——就是一本通俗易懂、拿来就能用的管理书。 中等规模企业的研究,需要拓荒者 陈为:这本书能够出版,田涛老师算是你的“助产士”了(笑)。田老师本身有很系统的管理理论(比如他的《在悖论中前进》一书提出了很深刻的管理思想),但又特别重视企业家们一手的实践经验,鼓励像顺军这样的管理者多多总结原汁原味的管理心得、管理日记。 田老师,我很好奇,您为什么这么看重这些管理者的一手经验,鼓励他们写管理日记呢? 田涛:中国改革开放47年了。这将近50年里中国企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变化,成长出一批特大型、国际化企业,例如海尔、华为、联想、腾讯、阿里巴巴、美的等等。 这些大企业几乎无一例外是从小企业发育出来的,与此同时,又涌现出了相当一批中等规模的各类企业,它们也大多是从小微企业逐步成长起来的。 迄今为止,中国基本形成了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及小微企业并存的、多产业多层次的企业生态。与此同时,对于超大型、大型企业,管理学界和企业界也有不少研究和探索,并总结和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案例。 过去几十年,中国管理学界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的研究是有贡献的,甚至可以说贡献很大。 另外,很多大型、特大型企业不仅在具体管理工具、方法上有自己一整套实践和思考,而且它们从小发展到中、大、超大企业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宏观的、具有创新性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论。比如海尔的“人单合一”的组织变革,华为在治理模式上的创新探索等。 这些超大企业在很多方面的管理探索是独特而且系统的,这首先是因为创始企业家,比如海尔的张瑞敏,华为的任正非……他们不仅是卓越的企业家,也是卓越的管理思想家。 对超大型、大型企业的研究,中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与美国相比,我们仍然有一定差距,但纵向与20年前比,横向与美国之外的其它经济体比,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这应该是一个基本判断。 陈为:那小微企业呢?感觉学界关注比较少。 田涛:小微企业确实没多少人系统研究,但现在有一些很出色的自媒体作者、记者出身的编辑等在关注他们,写了不少鲜活的案例。 比如,蒋一凡就写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叫《王大哥对特朗普没感情了》,讲的是中美贸易战下,王大哥一个卖帽子的小企业主的生存故事。 还有一个美国学者,曾在四川大学任教,中文名叫何伟(Peter Hessler)。他在美国《纽约客》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讲疫情期间中国电商小微企业如何突围的。 我对读企业案例有浓厚兴趣,过去几十年几乎每星期都会读几篇案例,《哈佛商业评论》的案例我看过很多。让我惊喜的是,这些年一些有份量的自媒体公众号推出了大量的企业案例,比如正和岛每几天就会冒出一篇精彩的企业家访谈或企业分析文章,一点不比学院派写的案例差,更生动鲜活,水平更胜一筹。 前阵子我看到一篇关于京东和美团竞争的长篇案例,作者叫于冬琪。看完之后大开眼界,甚至专门去买了他的一本书《种草》。 读这篇案例,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是,中国的电商企业在数字化管理、效率管理、成本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的探索,是非常了不起的,甚至全球领先。 我原来对美团关注不够,看了那篇案例后,我把能找到的关于美团的资料全看了。王兴是个了不起的企业家。 总而言之,中国企业群体在改革开放以来近50年的萌芽、发展、崛起、全球化的历程中,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的企业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管理创新。 只是过去我们关注得不够全面——大企业因为有名,有不少人在研究;小微企业现在也有人写出了很好的案例;但是对中等规模企业的研究,几乎乏善可陈。 我一直觉得我们缺这一环,顺军的管理日记正好把这一环补上了。 陈为:中等规模企业的管理经验研究是个断层,对吧? 田涛:对,无论哪个产业,中小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都比较欠缺,但它们恰恰是承上启下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庞大的企业群体。 比如年销售额十亿人民币左右的企业,我几乎没看到太多有份量的管理研究成果。你们不觉得是这样吗? 李顺军:是,相对偏少。 田涛:所以我才强烈主张顺军把他的管理日记出版。就是要引发大家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中等规模企业研究的关注。 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像张瑞敏、任正非、马云这样的大企业家不大可能写管理日记,但很多小微企业、中小企业的老板,你不让他们写,其实他们也在写。 何伟在他的长篇案例里写的四川的那群电商创业者,每天都在钻研各种东西——没出过国,却在研究美国的大选,研究亚马逊上的各种商业评论,不光看对自己产品的消费者的评价,还看对别人产品的各种评论。 比如卖鞋子的电商,他们天天看那些穿过鞋的顾客的感受、评价。这些人的绝大多数没读过大学,初高中毕业就做小微电商,非常勤奋,商业头脑也很敏锐,每天都在写“管理日记”:半夜上网捕捉亚马逊网站上的各种信息,大到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小到产品的某个细节信息,然后一帮人聚在一起聊天,第二天就写出非常简单实用的分析报告。 别小看许多小微企业、小企业的管理,他们其实有很强的现代性和科学性,正因此,他们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也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当然淘汰率也极高,一些企业在剧烈的大浪淘沙中活了下来,成长为中等规模企业。事实上,这些企业家每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写“管理日记”。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李顺军能够出版自己原汁原味的管理日记,再加上一批类似的,比如季季红的周弘等,正和岛牵头出一个“企业家管理日记丛书”,那会非常有价值。 这跟哈佛商学院程式化的案例很不一样——教授写的案例当然有价值,但也有局限;相比之下,企业家泡在企业里写出来的案例,更鲜活、更原汁原味。 还有,类似正和岛的一批编辑,他们常年泡在企业中,跟企业家打交道,写出的案例文章也很精彩,正和岛就出品了很多价值很高的案例文章。 而中等规模企业过去关注较小,正和岛这样的媒体平台原来也不怎么关注,中小企业主自己忙经营,大学教授们也很少深入这些企业,就算关注也是蜻蜓点水。 所以你(李顺军)这个管理日记开了个好头! 如果将来能有一百本这样的管理日记出版,对中国企业将大有裨益。 信心本身,有巨大的功效 陈为:小草、小树苗跟大树需要的养料不一样吧,大中小企业是不是也这样? 田涛:有一位企业家跟我说,他曾经处于非常绝境的状态下,别人介绍他去上了一个中小企业培训班。上完之后他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企业也挺过来了。企业尤其是处于脆弱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是需要信心助长的,来自同等规模企业的企业家和企业的案例,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激励效应。 另外,也别以为那些大企业、特大型企业的老板就钢铁意志,他们其实也有软弱、熬不下去的时候。只不过各自应对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但他们也需要被激励,需要自我激励,也需要周围的人给他们打气、增强信心。 他们平时是激励别人的人——激励员工、激励管理者、激励客户——但反过来,他们自己也需要被激励,也需要信心的助推。 陈为:对,企业家既需要方法,更需要信心。 田涛:人类这个物种和其他物种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是精神性的物种。人类依靠自己虚构的一套价值体系、信仰体系,才活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而要坚守信仰,就需要坚定的信念,还要有信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总结了“四信”: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四位一体,对企业家至关重要。 (注:田涛老师所说的“四信”分别指:信仰(belief/faith)、信念(conviction)、信心(confidence)和信任(trust)。他强调管理不仅仅是技术和方法,精神层面的支撑同样不可或缺。) 无效管理,有哪些表现形式? 陈为:我觉得写书往往源于作者观察到一些问题或者有一些新的发现。就拿“有效管理”来说吧,你肯定也是意识到了很多管理中的无效之处,才会提出这个概念。 顺军,你觉得有哪些现象属于无效管理?判断“有效管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李顺军:其实我们在管理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可以称之为无效管理的情况,常见的有几种形式: 1.形式化管理 做了大量管理活动,但这些活动彼此割裂、不衔接。 表面上看公司管理搞得热热闹闹,企业文化也有、流程也有、制度也有,每样都看似很完备光鲜,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形式主义,并没有产生效率提升,也没有真正激励员工。 看起来在“管理”,但这种管理不产出,对业绩没有帮助。 2.过度管理 管理投入超过了实际需要。 不同规模企业所需的管理程度不一样,如果一个组织不需要这么多管理手段,你硬给它上那么多条条框框,就是过度管理。 很多中小企业盲目照搬大型企业(尤其是华为那样)的管理方法,结果非常麻烦——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生搬硬套肯定出问题。 还有一种过度管理是管理越界:管得过多、过细,甚至管到员工个人生活、家庭、情感上去了。这已经超出了组织管理的范畴,干涉到人家的私人领域去了。这种管理就是典型的过度管理。 3.时尚管理 一味追逐管理时髦。 今天流行“领导力”,就跟风学领导力;明天兴起“组织变革”,又去搞组织变革。凡是新的管理概念、大词、新鲜玩意都追。 但学来也只是学个一招半式,又不扎实,猴子掰玉米——边掰边丢。不断引进新东西,不断把原有的老东西丢掉,结果扎不下根基,形成不了稳固的基础。 上述三种是中小企业里非常典型的无效管理方式:形式主义、过度管理和追时尚。 4.“错误的管理” 除了这三点之外,还有一种更糟糕的无效管理,我们称之为“错误的管理”。就是说,有些企业本来你不去管还好,一管反而更乱套。 有些高层、老板或者决策者推出一些制度和方法,违背人性,违背客户价值,用愚蠢的规则束缚了员工的积极性,也无法为客户创造价值。 折腾半天,不但不产出,反而弄得员工积极性降低、效率更低,甚至因为这些管理举措导致客户价值下降。这就叫错误的管理,是最糟糕的无效管理。 在不少中小企业里也很明显:越管越乱,最后企业被管散摊子了。很多企业本来从小到中型一路成长都很艰难,如果在跨越中型规模的关口碰上这种错误管理,基本就走不远了。 陈为:确实,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少。 李顺军:所以在这里我就提出有效管理这个概念。 我的理解是:有效管理就是围绕你企业的长期目标或价值体系,不断提升组织效率,达成你想要的成果。 核心是要避免我刚才说的那几类形式化的、过度的、追时尚的以及错误的管理,让组织能够平稳地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发展,不要出现规模一扩大反而每况愈下的情况。 我们看到有些企业,随着规模增长,效率越来越低、利润越来越薄,甚至开始亏损;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每况愈下——那显然管理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我提出“有效管理”,就是希望管理者始终围绕长期目标和价值导向,提升组织效率,创造实际成果。 那怎么检验是否有效? 很简单,要么效率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更高、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效率更高;要么取得了成果,通过管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如果一通管理下来,发现效率没提升、该有的成果也没有,那显然就是无效管理。而这种情况在不少中小企业中大量存在——搞了一堆管理动作,结果效率降低了,业绩也没起来,甚至更糟糕。这正是我提出“有效管理”这个概念的原因之一。 小企业一定要“磨好豆腐” 田涛:我非常赞同。任正非有句话讲得好:“小企业就是做好一件事——磨好豆腐。”这其实点出了管理的本质。 管理说到底,就是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磨好豆腐就是把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做到极致。这一点对小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企业、包括特大型企业都同样适用,企业始终都要追求这个目标。 “磨好豆腐”需要两个基本点: 一是分好钱,让员工有获得感。无论是3个人的小团队,还是1000人的企业,你要让大家心甘情愿、全力以赴地去“磨豆腐”、做出一流产品、提供一流服务,就要在利益分配上合理,让“磨豆腐的人”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二是契约精神,小企业和大企业在管理上的另一个共通点就是“契约”,契约和契约精神是企业内外部各种关系之间最重要、最基础的纽带。 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管理者和企业主之间,都要有基本的契约和信任。同样,企业和客户、消费者之间也要有强大的契约力量和诚信文化。对小企业来说,不需要搞很复杂的管理,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磨好豆腐,搞好分配,契约精神。 总之,无论小企业还是大企业,有一点始终不能丢:就是顺军刚才讲的“客户价值”——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以及合理的价格。 只要你为客户提供了一流产品和服务,内部又把分配搞好,又遵守契约、信守商业伦理,那么效率、效益自然就提升了。 顺军刚才提到的那些无效管理,比如过度管理、错误管理等等,其实都是偏离了为客户创造价值、提供一流产品和服务这个根本。有效管理的核心,就是“磨好豆腐”。 陈为:说得好!这确实是管理的核心。中国历史上商朝的伊尹就把做菜和管理联系起来,“治大国如烹小鲜”嘛。 现实中的管理也是这样:有的企业火候不够(管理不到位),有的则是过度烹饪(管得太繁琐),结果都是把菜没做好,变味儿了——有些公司繁文缛节特别多,条条框框一大堆,反而生产力、竞争力很低,活力也不足。 这跟做菜很像。所以归根结底就是要磨好自己的豆腐,把客户服务好。 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陈为:刚才说到了“磨好豆腐”这些本质的东西。我想追问一个更大的问题: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西方管理学家有过很多精辟的论断,比如明茨伯格说管理是科学、艺术和手艺的融合,詹姆斯·马奇说管理本质上就是“疏通管道”和“书写诗歌”。这些比喻都很有意思。 你作为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管理者,经历了知名大企业到如今创业成为合伙人,如果让你给“管理”下个定义,或者说提炼一个最核心的概念,你会怎么概括? 李顺军:这个问题我最近也在和田老师探讨。明茨伯格的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管理是科学、手艺和艺术三者的结合。马奇的那个比喻我也很喜欢。 我们在想一个问题:“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是不是一回事? 我的看法是,科学的管理方法肯定是一个企业的根基。也就是说,你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流程、数据去进行管理,这是基础。 但是反过来,管理本身并不是一门纯科学。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管理,但管理本身并非科学,因为科学讲究逻辑、自洽、可重复、可证伪,而管理在很多情况下达不到科学的那些严格要求。 陈为:田老师怎么看这个本质性的问题? 田涛:管理首先是一门科学。它必须有严谨的逻辑体系,而且逻辑要闭环。这是泰勒、德鲁克等许多伟大的管理学家们在工业革命时代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巨大贡献。 我们说管理是一门科学,并不等于管理只有科学这一面。或者说,它是一门可自洽、可重复、可预测、可检验、可证伪的“硬科学”与模糊性的“软科学”(艺术)的结合体。这跟经济学有点相似,微观经济学更注重“硬数字”和硬逻辑,宏观经济学更侧重思辩性和软推理。 管理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去捕捉确定性,尤其像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财经管理等,一定是基于数字的“硬科技”,如果不是基于数字、而是基于管理者的直觉去拍脑袋的话,这种管理很难形成竞争力。 过去一百多年西方管理特别是美国的企业管理之所以对世界贡献那么大,就在于他们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去对待。 德鲁克说过,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力超过了美国宪法,它影响了成百上亿的人。 泰勒的管理思想其实就是“丁是丁,卯是卯”——量化管理、逻辑管理、闭环管理。 但与此同时,比如战略管理,它是基于逻辑推演出来的一种假设,但战略在落地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市场情境、产业变化,乃至战争、关税冲突和企业自身综合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战略在执行中肯定是不闭环的——所有战略落地的过程都是敞口的,充满了随机性。但战略的制定一定是追求严谨逻辑的,追求科学性的——逻辑性、科学性是现代管理的精髓和灵魂所在。 再比如领导力、企业文化、人际关系、员工欲望的管理等等,很显然,你可以基于逻辑去做假设,但很难做到完全的闭环可控。这时候就需要艺术了,或者叫“软科学”了。 在这点上,我觉得我们中国企业界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民族有自己伟大而独特的哲学体系,玄虚模糊的另一面是博大精深,警言格句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和管理价值,但它在具体的企业管理情境中往往落不了地。 我们既要深刻体悟中国传统哲学对我们的企业文化、领导力、组织与战略决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也必须挣脱“哲学上的束缚”,拥抱管理科学,走向现代管理,学会科学管理;拥有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维,习得科学的管理方法。 所谓现代管理、科学管理,本质上是“数字管理”,是基于数据之上的流程化管理、数字化管理。我们对数字的精确性一定要有近乎神圣的认知,比如统计数据,该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就要精确到几位,不能动不动“四舍五入”。对数据的马马虎虎和大而化之,是管理落后的表现,它会阻碍企业的技术与产品创新,影响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妨碍企业的竞争力。 陈为:前段时间我们去海尔调研,整个走下来,感觉张瑞敏和任正非的风格虽然不太一样,但在很多底层的点上是相通的。一方面是质量意识——张瑞敏当年砸冰箱,就是质量意识的壮举;另一方面是制度理性——他也非常重视制度建设,他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些弊端——跟任总一样——也有很深的洞察跟反思。 田涛:李鸿章当年讲过一句话,“孔子不会打洋枪”,哈哈。 我们的古代先哲们、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当然对中国企业管理有影响,而且确实产生了巨大影响。像任正非、张瑞敏、柳传志、马云这些人,他们血液里都有很浓的中华哲学的影子,中华文明的影子。但他们所领导的企业的成功,也和他们开放地吸收一切人类管理文明的成果有绝大关系,他们无不是中西合璧的。比如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他们有时候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天马行空,警言格句甚至云里雾里,但最终他们是要把那些天马行空的东西落到制度和流程层面。 这就是虚心学习西方管理、理性管理的价值所在——我们既要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去,更要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去认真对待,这样我们的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才能够有根本性的进步。 明茨伯格其实对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有点轻视,他过度强调手艺和艺术的一面,对战略也不太认可。 明茨伯格我很敬重、甚至崇敬,他是一位伟大的管理思想家,他的思想张力极大,经常跳脱常规,但也可能正因为过于自信,他对管理的某些观点是有偏颇的。 美国那些伟大企业家,中国企业界的张瑞敏、任正非、马化腾、马云等杰出企业家,他们都非常重视战略——正因为重视战略,企业才能有今天。他们也都信奉管理的科学性,不断在管理科学的前沿进行探索和创新实践。 明茨伯格说战略就像给马套上眼罩,让它朝指定方向走。他的意思是战略限制了视野。 但换个角度看,“马眼罩”也许有一定的道理,战略方案已经形成,到了执行阶段,对组织中的某些人尤其是执行者来说,“戴上眼罩”在某些情形下是必须的,不然人人东张西望,各行其是,各走其道,各唱其调,战略怎么落地?怎么实施? 还有明茨伯格特别推崇“手艺”,这一点我想说,也许明茨伯格可能没和多少真正的大企业深度打过交道。他深入访谈过的可能就是二十多个中小企业,所以他只看到了在中小企业里“手艺”有多重要——特别传统中小企业,手艺当然关键。 但如果你胸怀宏大的雄心,你掌舵的企业已经走到了产业前沿,成为无人区的探索者之一,没有战略行吗?没有科学管理行吗?不以科学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待管理行吗? 李顺军:肯定不行。 田涛:一流的企业家一定是杰出的战略家,也必然是管理科学的实践家,甚至发明家。 领导力就是不装 陈为:顺军的书里还提到一些普遍的管理痛点,我们再聊一个:现在的年轻员工怎么管理?我觉得这也是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现在的90后、00后跟我们那时候真的不太一样。怎样吸引年轻人、管理年轻员工? 李顺军:我上一本书写《领导力就是不装》,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根基理念。 传统的、老一套的管理思想,等级观念特别强,官僚作风严重——领导说了算,领导和员工之间很难平等相待。这套老观念,现在的年轻人非常反感。 管理年轻人,第一点就是领导者姿态要放低,别端着。要做到和大家平等对话,这点非常重要。 本质上就是说,领导者能不能用现代一些的思想,而不是老的传统思想来管理企业。就像刚才田老师讲科学管理那些思路,其实也是一种现代思想。 你要能平等地和大家交流,真正尊重每一个个体。从人性的角度,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就是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和价值。 我们中国很多企业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等级观念特别明显:我作为员工,在领导面前就得矮一等。这种在现代企业里是行不通的,会跟现代的理念产生巨大的冲突和博弈。 第二,“领导力不装”还体现在领导者一定要有人文思想。 康德有句名言:“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种人文思想也是推进现代文明、推动许多大企业发展到今天的关键因素之一。 你看西方很多大企业,包括华为这样的企业,也是如此:每一个个体能够冒出来,绝不是说员工在老板面前一文不值、什么都不是。一定是承认每个个体都有独立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把每个员工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而不是当作一个螺丝钉、一个工具。只有这样,他才能绽放自己的价值、激情和创造力。 所以在管理新生代员工上,我们公司这几年专门办了“人文大讲堂”。 我们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哲学、文学、美学,以及中西方思想领域的专家——来给大家讲课。核心就是希望大家真正理解这些人文精神的东西。 我认为领导者不能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权威”或“管理贵族”,把自己摆在一个绝对的高位,然后所有人都得服从你。这种做派很难让当代年轻人信服。 你必须用现代的思想,加上人文精神这两点,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个体,发自内心地把每个人当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人或螺丝钉。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是喜欢自嘲吗,说自己上班就是“拧螺丝”“打工人”“社畜”“牛马”等等。这些词都是在反讽自己的工作状态,也是在讽刺被当工具使唤的现状,其实就是对缺乏尊重、缺乏人文关怀的一种抗议。 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问题——显然这是不正常、不健康的。 为什么有些老板劳而无功? 陈为:顺军书里还提到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小公司老板劳而无功。就是老板每天比谁都忙、比谁都辛苦,但从结果看,公司的营收、利润、组织状况、团队士气都很一般,客观地讲就是干得很多,收效甚微,勤劳而不富有。这种状况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为什么这么多企业会出现这种状况? 李顺军:陈老师刚描述的,正是很多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无效管理困境,也印证了我们前面谈的几点。归结下来,核心有两个层面的原因: 1.认知上的问题。老板对组织的认知、对公司目前所处规模的认知、对当前客户的认知、以及对员工的认知,可能存在一些偏差、不全面,或者认知不到位的地方。在某些关键点上认识有问题。这属于管理者思维层面的问题。 2.基础管理不扎实。我刚才讲到的“扎实的基础管理”没有做好,也就是“豆腐没磨好”。产品可能不扎实,服务不扎实,员工之间的关系(比如田老师说的契约精神)不扎实,商业伦理也不扎实。基础没打好,随着业务增加、规模扩大,必然出现效率和成果都达不到预期的情况。 田涛:他刚才其实主要问的是那种“老板招了一堆人,结果忙得团团转,员工却闲着没事做”的情况。 陈为:对,就是老板事无巨细一把抓,天天累得不行,但公司业绩平平。 田涛:老板什么事都自己干的主要原因是,不信任员工。问题是,你既然谁都不信,干嘛还招那么多人进来呢?我看过一个案例,一位知名企业家,公司一万多人,但500块钱的报销都要他亲自批。 这里需要讨论的是,首先,既然你谁都不相信,只信自己,把自己忙成陀螺,那你为什么还要招这么多人?为什么还要设置各种各样的管理岗位?第二,你招聘进来的这些员工,都是经过人力资源部门筛选的吧?每一层的管理者也都是干部部门考核出来的吧?既然筛选进来了,层层考核出来了,起码说明他们的大多数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干部标准。 那作为领导者,你一开始就应该假定“他们是我需要的人,是合格的员工,合格的管理者”。如果连这点信任都没有,那说明你的人力资源部门是失职的——招的人不合格嘛!干部部门是失职的--提拔的人不合格嘛!你作为老板更应该反躬自省。 第三,一定要相信“聪明的员工多的是,能干的员工多的是,有责任感的员工多的是,而自己既没有三头六臂,也不完美”。华为能有今天,就是因为任正非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缺点、有明显短板、不完美的领导者。他很清楚自己的长板短板在哪里。所以他说,我不要“无效努力”去补自己的短板,把自己变成一个完人;而是要发挥我的长板,也要让团队、让员工有机会、有空间、有强烈意愿去发挥他们的“长板”,每个人的长板都发挥出来的,企业的短板也互相弥补了。 这里的前提是,企业家要信任管理者,企业要最大程度信任员工——给他们机会其实就是信任的表现。在信任的基础上赋予机会,再给予激励,让他们尽可能释放出显性的能力和潜在的创造力。 什么叫“众人拾柴火焰高”?老板其实就是一个点火的人,然后几千、几万、十几万员工一起添柴火,让火烧得更大、更旺、更有激情,更具建设性和创造性。当然前提是方向要对——如果不是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去点这把火,而是乱烧,那也可能变成灾难。 但总的来说,老板一定要在企业中建立一种充分信任的文化和氛围。一些民营企业经常陷入的一个大困境就是:只相信自己,把自己变成高高在上的“帝王”;或者只相信所谓“自己人”,也就是血缘共同体、准血缘共同体——父子、夫妻、同学、战友等熟人圈子。 陈为:这还是管理的初级阶段,或者叫原始阶段。 田涛:中国的民营企业要走向现代管理,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企业组织从“血缘共同体”过渡到“陌生人共同体”。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在一个面向陌生人的开放体系里,假定所有陌生人才都是我潜在需要的人才;然后从所有陌生人才中选出我认为合适的人才;再在这些合适的人才里挑出优秀的人才,又让最优秀的人才去做管理者、做专家等等。 信任链条至关重要。这不仅是道德上的信任,还有能力上的信任。什么叫能力?能力是会变化的、成长的。今天看上去很稚嫩、甚至被老板骂为“蠢货”的某个人,说不定将来就成了你最得力的大将。你现在忽视的这个“蠢货”,最后也许自己创立了企业,变成你的竞争对手,比你还厉害,或者他跳槽去对手那里,反过来成为你的劲敌。 最典型的就是福特汽车公司的福特二世和李·艾柯卡的故事。艾柯卡是福特公司一员大将,因为福特二世的多疑与刚愎自用,对管理者的不信任导致的糟糕领导力,没有重用艾柯卡,甚至嫉妒他,排斥他,结果艾柯卡投奔克莱斯勒公司,出任克莱斯勒CEO,成为福特公司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再强调一下,信任对组织非常重要。有了信任,你就敢放手。你不会总是对人心存戒备,对别人的能力、人品总是持怀疑、揣测、防备姿态——而事实上,大多数人其实是可以了解和培养的,是可以改变的。 当然,信任的前提是制度保障。信任是前提,制度是信任的屏障。 陈为:田老师总结的这几点非常本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板要明智,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然后也明白别人的长处和短板。 松下幸之助因为小时候一直身体孱弱,反而清醒自己必须要依靠别人。 领导者不能一味迷信自己。 “经理人时代”正在到来? 陈为:最近读了向松祚老师推荐给我的一本书,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传记“独立专业经理人”,有几个特征:第一,他本身只占公司的小股;第二,这个经理人对企业经营管理负全盘责任;第三,他干得好董事会奖励他,干不好董事会也可以随时换掉他。 张忠谋说台湾有这样一个群体,对商界十分重要。 我在想,现在大陆其实也进入了这么一个阶段。一方面有东方希望刘永行、波司登高德康这些七十多岁的创业老将,依然精神矍铄地掌舵企业;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像美的方洪波、海尔周云杰这样的标杆职业经理人,干得非常出色。 田老师之前专门写过职业经理人的长文,您觉得我们现在是不是普遍进入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时代?职业经理人有哪些特质?他们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想听听您的看法。 田涛:我先给几位推荐一部剧——话剧《天下第一楼》,还有根据它改编的电视剧。同名的话剧和电视剧都值得看,但一定要先看话剧。 《天下第一楼》讲的是全聚德烤鸭店前身“福聚楼”的故事,是一家老字号企业的兴衰史。 我一直说,会写商业案例的高手不在商学院,而是在一些记者、作家群体里。《天下第一楼》,就是作家写的关于职业经理人的经典案例。 剧情大概是,清朝同治年间,“福聚楼”烤鸭店面临内忧外患,掌柜的身体不好,风雨飘摇之际,请了一位“打工的”做主持。掌柜有两个儿子,都是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外请的这位经理人一边要把生意做起来,另一边,还得应付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少掌柜”。 再加上时代动荡(从清末一直演到1917年民国时期),外部环境也波谲云诡。然而,这位经理人硬是把福聚楼经营得风生水起。 但最后,由于两位“公子爷”的百般掣肘和不信任,“打工的”终于还是耐不住折腾,和少掌柜闹翻了,辞职走人。 话剧的结尾,“打工的”辞任时,送了福聚楼一幅对联。 上联是:“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下联是:“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横批是:“没有不散的宴席。” 这两句话——据说上联是乾隆说的,下联是纪晓岚对的——把企业家跟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君臣关系”写得透透彻彻。 我的体会是:创始企业家一定要建立跟职业经理人的共同体意识。职业经理人也要有职业操守,把企业家委托的重任当成事业来干,这叫“忠于职守”。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要建立起“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使命共同体”的四位一体的大共识,这是企业走向基业长青的根基所在。 从产权角度讲,创始企业家往往是大股东,但大股东如果据此认为“天下是我的”,所以而威风凛凛,而颐指气使,而一言九鼎,而“君临天下”,而据此要求职业经理人唯命是从,言听计从,这那里还叫职业经理人?仆从而已。一个仆从谈何主人翁精神?言何使命精神?谈何职业精神?何论什么“共同体意识”? 反过来,站在职业经理人角度,在企业家充分信任和制度约束的双重背景下,也一定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命运感,与股东、客户、员工、社会等各个相关利益方建立共同体概念。美的的何享健与方洪波之间,似乎就形成了了这种共同体关系。 继续说《天下第一楼》的对联。下联的“明月”“风”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在讲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之间,有时关系好,像明月那么柔和温馨,明朗融洽;有时也会起风,起冲突——这是常态,不必大惊小怪。 横批“没有不散的宴席”,大概是在说,合作总是有尽头的,缘聚缘散。大家一起共事,要把企业当成共同体,有共同使命和共同责任,利益共享,福祸共担。但那天缘尽了,合作不下去了,该散就散,好聚好散。 《天下第一楼》我1993年就在首都剧院看过,印象很深刻,后来又看了同名电视剧,话剧比电视剧更精彩。据说现在已经连演600多场了。 但可惜商界关注它的人不多,我推荐给了不少企业家,他们似乎都没看过。 话剧编剧是个女作家,当年很年轻,但她深入生活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为了写好剧本,她去全聚德烤鸭店体验生活一年多,把几乎所有角色都体验了,从跑堂到打杂,到在厨房里掌勺学艺,甚至考上了二级厨师。这样的写故事、写人物、写案例的职业素质,真是不得了。 还有电视剧《大宅门》,是讲同仁堂的百年兴衰,也是极精彩的商业案例,故事鲜活,人物有血有肉,语言既生活化又充满管理哲理,和人生哲理。 陈为:可惜讲当代企业案例的影视作品还是比较少。原来还真是有一批,比如《大宅门》、《大染坊》,还有讲瑞蚨祥布庄的《一代大商孟洛川》。 田涛:还有《乔家大院》。这些其实都是非常经典的商业案例,也是关于职业经理人的经典案例。 陈为:德鲁克其实很多年前就预见到这一点了。他当时说,中国崛起的关键在于能成长出一大批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又非常职业、富有雄心的职业经理人。我觉得他说得特别到位。 田涛:对。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他的书《繁荣与衰退》(The Age of Turbulence)里也讲了:美国过去100多年的繁荣得益于两个机制,一个是公众公司,第二就是职业经理人。 他说这两大因素奠定了美国的企业繁荣,经济繁荣,和国家繁荣。 而中国的民营企业经过四十多年发展,也涌现出了一些训练有素、职业操守相对好、能力强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己经和正在走上管理舞台的中央。如果他们能批量地、大规模地走向各行各业的企业,特别是走向大企业的掌舵人位置,那才标志着中国企业管理的真正成熟,这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所在,也是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所在。 我这两年一直在讲一个观点:现在外部环境急流汹涌,全球经济面临衰退,这是大背景;中国经济也走过了三十多年的繁华,也面临着周期性衰退的可能,繁荣是衰退的唯一原因。对有几十年历史的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而言,挑战是双重的、多重的:在湍急的河流中换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危机中换帅。 我觉得应对这个挑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创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都要建立一种共同体理念。企业要用平台引人(品牌影响力),用待遇留人(物质激励、权力激励、荣誉激励的三位一体),用事业聚人,用文化育人(使命、愿景、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用制度管人(奖励与惩戒的二位一体)。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都要跟上。你没有好的财富、权力、荣誉激励,没有事业激励与文化激励,职业经理人很难有归属感;但你没有严格的惩戒约束机制,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一样可能犯人性之错——欲望无边,扩权肥私之类的职业经理人背信案例比比皆是。 陈为:顺军其实也是经理人里的优秀代表了。你有没有对标的对象?比如你受哪些企业家或者经理人的影响,很有意识地向他们学习过。还有在认知上,谁的管理思想对你影响比较大? 李顺军:要说经理人榜样,杰克·韦尔奇算一个吧,这是很明显的榜样人物。尤其欧美那些大公司,基本都是第一代传承后交给经理人经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模式,对我们的启发挺大。 管理思想方面,明茨伯格和德鲁克对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还有像乔布斯,以及谷歌、苹果的教练比尔·坎贝尔(Bill Campbell)——他有本书叫《Trillion Dollar Coach》(中译本叫《成就》)对我的启发也非常大。 坎贝尔教练的那套理念,我受益挺多的。 刚才您提到的经理人话题,确实是现在整个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转折点。 田涛:我们现在一定要矫正一种认知:好像职业经理人就低企业家一等。 这种观念必须扭转,要给予职业经理人一个恰当的、受尊崇的、与企业家比肩的恰当定位。 方洪波曾说“职业经理人也是企业家”,他这么说我能理解,因为我们的大环境确实没有给职业经理人应有的地位和评价。 但事实是什么?西方许多伟大的大企业掌舵者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并不觉得职业经理人比企业家低一等。比如通用汽车的斯隆,GE的韦尔奇,他们都是职业经理人,但比很多创始企业家伟大得多。 李顺军:是的,需要重新定义这个观念。虽然我也是现在企业的联合创始人,但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职业经理人,就是我要如何更职业的地把企业经营好,打个样,然后交给下一代职业经理人。 其实,企业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得着的,不是说你是企业的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就能叫企业家,很多创始人只能算得上是一个生意人或者小老板。企业家一定是超越生意有更高的使命追求,同时又极具创造力和价值关怀的人。 田涛:职业经理人是一支可以改变国家经济“体质”的极其重要的人才力量,组织力量,管理力量。 企业家很多时候可遇不可求,有点与生俱来的意味;但职业经理人是可以后天学习、批量复制的。他们可以向企业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也可以经过系统的比如商学院的职业培训。普遍而言,商学院很难培养出伟大的企业家,但却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职业经理人。 陈为:这个认识很深刻。一方面是互相信任的共同体,另一方面也要互相学习。 我发现那些真正厉害的经理人,要干好工作,不光是萧规曹随,沿袭前人的东西,那肯定不够,他得有企业家精神。 做得好的职业经理人,往往身上都有很强的企业家精神;反过来,那些优秀的企业家,其实也很有职业精神、专业精神。 李顺军:我记得上次我们探讨“科学管理”问题时,田老师您说过一个观点,是您说的吧——企业家既要宏观战略把控,也要在某些方面具有专业精神? 田涛:是的。 李顺军:就像您刚才说的,企业家也要学习某些专业技能。你不一定什么都懂、都通,但如果你对一些专业领域完全不懂,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信任就很难形成。 田涛:对。一流的企业家一定是本行业的专家或准专家,至少是内行人。你看任正非的一些讲话,他对技术和产品的战略洞察力非常专业,过去几十年,华为在产业和产品的每一次重大转型期都能踩准点,接住一轮接一轮的“泼天的富贵”,除了它有一大批卓越的技术与产品研究和开发人才,一批从上到下的优秀的职业经理人,20万中高级知识分子凝聚起来的打胜仗的团队等多方面成功因素之外,相当重要的一点是,有一位懂技术懂商业懂人性懂管理的掌舵人。 而一流的职业经理人则要有企业家精神,像一流的企业家一样拥有使命感,敢创新,敢冒险,有战略洞察力。 李顺军:我们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职业经理人被矮化了,被当成打工者,仅仅是个“打工仔”这种状态。 陈为:“大树底下不长草”,很多企业都是这样,创始人光芒太盛,下面的人成长不起来。 李顺军:这就导致很多老板在传承过程中、企业发展过程中,把经营权和所有权牢牢抓在自己或自己血缘共同体手上,没法放开去让更优秀的人加入。结果企业后继无人,接班问题和未来发展问题都解决不了,企业没法迭代,被局限住了。 陈为:前几天有媒体报道,说某民企创始人都80多岁了还不交班,他60多岁的儿子急了,直接“逼宫”他老爸。你看,这跟历史上一模一样,完全在循环。 田涛:是啊,走不出这种纯粹血缘传承的企业治理模式,中国企业就很难在整体上走向现代管理。 陈为:何享健(美的创始人)是一个难得的、清醒的人,他认真研究过西方的一些先进制度。 田涛:至少在企业管理方面,在立足于我们自身文明根基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向西方学习,“亦中亦西,非马非驴”才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说“向西方学习”并不太准确,应该说主要还是向美国学习。其实,日本的企业管理也深受美国的影响。我国一批代表性的全球化大企业,在过去几十年主要对标和学习美国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论,实践证明是对的。 美国那些大公司为什么运转得好,美国企业的“百年老店”是世界第一,数量与规模上远超其它国家,同时,依靠创新起家的新的大企业、超大企业几乎每30年就冒出一批,而且引领着100多年来的每轮经济与技术周期的繁荣,原因当然是综合性的,但在企业治理机制、传承机制、职业经理人机制上的系统创新,应该是核心因素之一。 格林斯潘关于“职业经理人”的论述很有意义,但他的这一观点并没有被我们的企业界和研究者充分重视。 卓越的企业家的一个共同点 田涛:我们刚才讲了这么多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关系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不是机器,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身的性格特质。但是,作为企业家或者管理者,你对员工首先要有善意,有良好期望。这种善意和期望应该成为管理者对待员工很重要的一个基准点。 在这个基础上,即使有时候你对某人寄予厚望,结果他让你失望了,甚至辜负了你的信任——这种情况很正常,你又不是神,不可能谁都看得准。 但是!不能因为某一个人让你失望,就否定所有人,从此对所有人不信任。 我发现,几乎所有优秀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过被背叛甚至多次被骗的经历,也经常看人看走眼,但他对人依然选择相信。 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看到人的能力与潜力,其次才是对人性弱点保持警惕。也就是说,选择相信,从而才有可能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为企业所用,是合格企业家一个极其重要的人格特质。 陈为:确实。任总(任正非)创业初期不也被最器重的人背叛过吗? 田涛:是啊,但是你还得选择相信!对于一个普通人也是,你如果谁都不相信,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打个比方,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临死时,他选择相信“天堂”存在,然后从容地离开尘世;不会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然后绝望地死去。 企业家也是这样,总是会不断地选择相信、相信、再相信。在相信的同时,去防范人性之恶,辩识和剔除“南郭先生”。但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制度的力量,去激发人性善和人的责任意识与创造性,依靠制度去遏止恶的滋生、恶的泛滥。 制度有问题或者形同虚设,结果就是“洪洞县里好人少”;制度助长善,激励能者上庸者下,结果必然是“洪洞县里好人多、能人多”。 以华为为例。华为的用人文化和用人机制,在过往的30多年经历了一个螺旋式演进的过程。发展初期的十多年,任正非的用人哲学是“用人不疑”,遭遇了一些用人挫折甚至巨大挫折后,开始走向“制度高于一切”:“用人要疑”,用制度和流程识别人、任用人、选拔人。而当制度和流程变得日益完善时,也意味着教条与僵化,意味着对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束缚,意味着在人才的任用与选拔方面,从上到下的束手束脚。于是,在2018年,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适时出台,用人哲学重回“用人不疑”。但这不是回归到拍脑袋的、非理性的“用人不疑”,而是制度理性基座上的“用人不疑”。 陈为:说得好!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认清人性的真相,依然相信人性。 田涛:而且,你受了挫败之后,就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那你企业家的资格就没有了。 企业家的资格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基于相信才有号召人的资格。不然的话,你怎么可能聚拢一帮人风风雨雨、风风火火地干事业呢? 陈为:我记得您在《打胜仗》那本书里讲赢的四个要素,第二个讲的就是“相信”。 田涛:对啊,选择-相信-行动-打胜仗,而且要持续地、循环地“四力循环”。让员工对企业选择和相信,首先是企业家要选择相信。如果你整天疑神疑鬼,觉得满世界的人都不可信,那你还怎么做企业?怎么做老板?怎么做领导者呢? 李顺军:是啊,那么多困难要克服,如果对谁都不信任,那斗志早没了。 田涛:如果你觉得人性一片灰暗,到处都是苍蝇在飞舞,那你怎么还能像蜜蜂一样勤勤恳恳地飞来飞去呢? 李顺军:对,心都散了。 陈为:顺军,你被员工骗过吗? 李顺军:有过这种事。有的人可能把我们所有制度都违反了,坏事干尽。我们这里也出现过那种表面特别老实、本分的管理者,结果后来发现他什么违规的事情都干过。 陈为:但你当时的不良情绪也只是针对他个人,没有蔓延到对整个团队的看法上,对吧? 李顺军:不会的。我依然相信大多数员工是好的。 刚才田老师讲的这一点,我们在实践中感受非常深刻:包括我们身边那些做得很好的企业在内,你去看他们的领导,一定都是相信员工是好的。 他们不会认为员工是懒惰的、邪恶的。他们一定相信大家本质上是善良的。 田涛: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是既单纯又复杂的人。单纯是指他始终葆有一颗相信人性善恶并存、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的赤子之心;复杂是指他经见过大风大浪,经见过人性丑恶,依然昂扬奋进,初心不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作者:赵晋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向被硅谷视为人才储备市场的苹果,这次也没能逃脱被扎克伯格挖人的命运。 7月8日,彭博社爆料称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负责人、核心AI高管Ruoming Pang,即将跳槽加入Meta。为了得到Pang,扎克伯格被爆开出了每年数千万美元的薪酬。 留不住Pang如此关键人员的一大原因在于,苹果在AI时代成了不折不扣的落后生。基于自研模型的智能版Siri频繁跳票,最近更是传出要接入第三方模型的消息。库克领导下的苹果,在AI时代尚未做出任何亮点。 据彭博社爆料,近期苹果正考虑接入Anthropic或OpenAI的大语言模型,用于测试智能版Siri。 不满于Siri进度的库克,曾在今年3月份做了次换帅调整:新任Siri工程主管由麦克·罗克维尔(苹果Vision Pro团队关键人物)担任,而不再交给苹果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战略高级副总裁约翰·詹南德雷亚负责。 罗克维尔接手Siri项目后,组织团队评估了自研之外的技术方案,并有了最近Claude、ChatGPT有望引入Siri的第三方模型方案出炉。 不过,苹果目前对第三方模型的评估仍处在早期阶段,尚未作出最终决定。同时,苹果自研模型项目“LLM Siri”也在同步迭代。 资源投入的不足,被外界视为是导致苹果AI落后的一大原因。有爆料称,苹果2026年仅批准了一笔用于运行自研云端模型的数十亿美元预算。作为对比,微软、Meta、谷歌的AI年度预算,都超过了500亿美元。 库克将更多的资源和决心放在了苹果MR头显上。就在苹果智能版Siri爆出接入第三方模型的同一时间,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公布了一张苹果Vision产品线的路线图,其中提到,到2027年,库克将推出主打拍摄、音频以及AI的智能眼镜,同时还将上市更轻便设计的Vision Air。 内部高管对AI的判断失误,以及公司整体对AI投入不足,构成了苹果AI落后局面的客观现实。 但当一家公司出现问题的时候,CEO毫无疑问是第一责任人。在追赶AI浪潮上,库克成了当下苹果的最大问题之一。 从2011年接任CEO以来,凭借将苹果从3000亿美元带到3万亿美元的成就,库克一度被外界视为全球最强职业经理人。 但如今,在大模型浪潮冲刷下,短短两年时间内,库克这一最强职业经理人的头衔便有了倾倒的可能性。 干到2025年的库克,距离美国社保局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只差两岁。也许,库克是到了该提前退休的时候了。 一 在7月初扎克伯格官宣的超级智能实验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成员名单上,除了砸下143亿美元收购而来的Scale AI的前CEO Alexandr Wang,这份11人大名单中还包括来自OpenAI、Anthropic和谷歌等竞争对手的一众人员。 根据连线杂志获取的信息,扎克伯格给顶尖研究人员开出的薪酬高达4年3亿美元,首年总薪酬超过1亿美元,其中就包括来自OpenAI的余家辉。 疯狂的人才争夺战,引得Meta CTO安德鲁·博斯沃思感慨道,人才市场“真的令人难以置信,在我20年的技术高管生涯中是前所未有的。” 感到震撼的不止博斯沃思。OpenAI为此紧急宣布要重构薪酬机制,尝试用更有创意的方式识别与奖励核心人才,奥特曼更是暗戳戳反击扎克伯格,“等到Meta转向下一个流行项目,或忙于守护他们的社交护城河时,我们仍会在这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努力比任何人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其他许多项目将起起落落。” 不怪奥特曼会冷嘲热讽。2021年元宇宙兴起时,扎克伯格当时对这一愿景深信不疑,不仅将公司名称从Facebook改为Meta,而且同样祭出过砸钱抢人的戏码,只不过当时抢人的对象不是OpenAI,而是苹果。 在Meta全力押注元宇宙后,仅2021年下半年,扎克伯格就从苹果挖走了约100名工程师。为留住关键员工,库克甚至不得不向一些芯片设计、硬件、部分软件及运营的工程师以股票形式发放巨额奖金。 在AI科技浪潮到来之前,苹果几乎是硅谷巨头们挖墙脚的核心公司。电动车热潮兴起后,苹果和特斯拉之间也爆发过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彼时,马斯克还嘲讽说“苹果只能招我们不要的人,我们把苹果戏称为‘特斯拉坟墓’。如果你在特斯拉干不下去,那就去苹果吧。我可不是在开玩笑。” 没想到马斯克真的一语成谶。2024年2月份,库克正式终止了苹果汽车项目的研发。 2015年,当OpenAI成立之际,苹果内部立项了两大未来项目——智能汽车和AR头显。这是库克对外讲起的为苹果未来规划的三大突破领域之二,另一项便是AI。 十年过去,OpenAI凭借ChatGPT一飞冲天,苹果却主动关停了智能汽车,仓促推出的Vision Pro也只能算是半成品,市场反响上不温不火,离成为替代iPhone的下一个爆品为时尚远,AI更是陷入明显的落后追赶状态。 二 库克成了“没有库克的时代,只有时代的库克”这句名言的最新注脚。 不同于乔布斯式的破坏性创新,以供应链管理大师著称的苹果,更擅长的是做好成熟产品的深度运营,以及围绕主流产品做一些延续性创新。 “时光倒转到2011年10月,人们在说,都结束了,当你从那个男人手中接过领导权时,一切都有可能搞砸。但是,库克做得非常好。”乔布斯长期顾问、苹果前高管团队成员迈克·斯莱德评价道。 彼时,苹果刚刚完成对微软的市值反超,库克犹如接手了一枚还在升空的火箭,等待他做的事情便是让火箭继续飞行。 库克为苹果找到的飞行引擎则是,通过围绕乔布斯的革命性发明,建立一个产品和服务帝国来追求新增长,即借助软硬一体化构建闭环生态,从而将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最大化。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库克将苹果公司变成了历史上最赚钱的商业公司。 从接手苹果CEO的那一刻起,库克就知道“成为乔布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也从未试图把“成为下一个乔布斯”作为人生目标。“乔布斯曾经帮助我思考过自己的定位,他选择我当继任CEO的时候,就和我谈过,‘不要想,如果是乔布斯的话,他会怎么做。你就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 全面接管苹果后,库克一改乔布斯时代的专注策略,开始逐步扩充核心硬件产品线。苹果从每年只推出一款手机变为一年内同时更新数款。丰富iPhone产品线外,库克还在任内推出一系列周边配套硬件,打造出可穿戴设备新增长点:2015年推出智能手表Apple Watch;2016年推出无线耳机AirPods;2017年推出智能音箱HomePod。 更大的变化来自软件服务端。库克让苹果摆脱了几乎靠销售硬件盈利的模式。从2018年开始,苹果在库克主导下由硬变软,大力开拓软件服务收入,陆续上线了Apple News+、Apple Card、Apple Arcade、Apple TV+等订阅服务,尝试将其打造成iPhone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软硬一体化战略推动下,这也成为库克能够在过去十年间带领苹果股价一路走高,市值相继迈过万亿美元、两万亿美元、三万亿美元门槛的原因所在。 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AI时代的代际变革中,新一代交互范式正迎来改变,善于延续性创新的库克,缺失了一些破局的决心和底气。 作为对比,同为最强职业经理人之一的微软CEO纳德拉,不仅豪赌初创公司OpenAI,且率先将AI大模型融入旗下核心业务之中。受益于AIGC的时代红利,外界对微软软件业务未来的收入激增,展现出了更为乐观的预期。 三 相比库克是不是应该提前退休的问题,摆在苹果面前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吸引年轻AI人才愿意加入苹果。 从OpenAI到DeepSeek,这些惊艳业界的AI大模型公司,之所以能创新不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依靠了一帮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作为DeepSeek创始人的梁文锋,更是将人才组织,视为自家在AGI大战中的护城河,不是闭源,更不是招募行业顶尖牛人。 如同OpenAI一样,梁文锋为DeepSeek寻找到的,同样是一批由更多TOP高校应届毕业生,和一些毕业才几年的年轻人组成的队伍,并对这些人的GPU资源调动不设上限。 年轻人身上所具备的对创新的自信信念,成为梁文锋对这一群体青睐有加的重点所在。 为了快人一步抢到年轻人才,越来越多大公司创始人选择主动出击:张一鸣被爆一对一去拜访重要AI论文的作者,其中还有未毕业的博士生;扎克伯格花费数月时间整理出一份AI顶尖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名单,并循着名单挖人。 但库克暂未有过这类消息爆出。就连之前库克一直喜欢的人才型收购策略,在AI侧也没有展露出来。 2017年接受采访时,库克曾提到,“我们大约每两周就会收购一家公司”,只是苹果一直奉行的都是人才型收购策略。 通过频繁收购初创公司,库克将拥有优秀人才和优秀知识产权的公司收入囊中,用以推进苹果的新业务开发。早期决定自研芯片后,苹果相继收购了半导体公司Anobit Technologies、指纹传感器公司AuthenTec、3D传感公司PrimeSense等。及至研发AR产品时,苹果又陆续收购了面部识别技术公司Polar Rose、实时3D运动捕捉公司PrimeSense、增强现实技术公司Metaio等。 但如今,这项苹果的优良传统却正在被黄仁勋发扬光大。从去年开始,为了补强英伟达GPU的运行效率,黄仁勋先后收购了前阿里副总裁贾扬清的创业公司Lepton AI、专注边缘设备机器学习优化的OmniML、提升模型推理和训练效率的CentML等等。 库克,也许是时候回头来学学黄仁勋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作者:赵晋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nternet Law Review,作者:基思·库弗施密德,编译:互联网法律评论,原文标题:《Anthropic与Meta的“合理使用”裁决对比:美国48小时内的AI版权司法裂痕》,题图来自:AI生成 自从几年前人工智能技术兴起以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是否可以自由用于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一直是数十起诉讼的核心问题。上周,美国地方法院宣布了两项关于Anthropic和Meta的判决,将合理使用抗辩应用于人工智能训练,初步解答该问题的意见,然而这两个决定的矛盾性质说明,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序章:加州48小时内的“合理使用”双判 2025年6月23日,加州北区地方法院法官William Alsup就Bartz v. Anthropic(以下简称Anthropic案)作出了简易判决。此案提交不到一年,且证据开示仍在进行中。在证据开示完成之前就做出简易判决的情况非常罕见,因为可能存在一些尚未记录的事实,而这些事实可能会影响判决结果。 在Anthropic案宣布裁决后不到48小时后,第二起AI版权合理使用案件Kadrey v. Meta(以下简称Meta案)就得到了判决。该案也在加州北区法院审理,由另一位法官Vincent Chhabria做出了有利于Meta 的即决判决。虽然Chhabria法官认为Meta的使用属于合理使用。 尽管事实上这两起案件都是在同一个地区法院几天之内判决的,而且都裁定Meta和Anthropic的AI训练属于合理使用,但这些案件的判决却截然不同,也并非像某些报道所称的那样,完全是AI公司的“胜利”。 带裂痕的共识:法官们“合理使用”认定的共同点 1. “转换性使用”的模糊边界 两位法官都认定,根据第一项合理使用因素,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用于人工智能训练属于转化性使用。他们还都得出结论,第一项合理使用因素对人工智能公司被告有利。 Anthropic案的Alsup法官基于以下三点考虑判定该使用属于转化性使用:(1)输出不侵权;(2)人工智能训练与人类学习类似;(3)人工智能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即具有“变革性”)。笔者认为,Alsup法官完全依赖这些因素是极其错误的。 Meta案的Chhabria法官对转化性使用和第一个合理使用因素的分析比Alsup法官的分析好得多,但同样存在一个主要缺陷,即错误地关注和重视原告需要证明人工智能系统的输出与原告的作品实质相似。实质相似是侵权的检验标准,而不是合理使用的标准。两种使用“目的的相似性”才是合理使用的检验标准。 这两项判决的另一个共同点是,两位法官对转化性使用的分析都没有讨论用于确定转化性使用的实际法律标准。根据判例法以及最高法院最近在Warhol v. Goldsmith案(以下简称Warhol案)中的判决,一种使用不能仅因为产生了新的和创新的东西就具有转化性。 要具有转化性,使用必须有正当理由,即(1)促进版权目的的实现,而不会损害所用作品的市场;(2)使用者必须证明使用该作品对于实现此目的而言是必要的。但这两个裁决都没有承认Warhol案的这一关键指标。 2. 复制的是“表达”而非“功能” 两位法官均承认,这些书籍因其受版权保护的表达方式而对人工智能训练具有价值,并驳回了人工智能公司声称其仅使用了书籍中“功能性元素”或“非表达性元素”的主张。 Alsup法官表示:“Anthropic之所以高度重视这些书籍,是因为它们的数据融合了作者所著的书籍,并且它们的价值在于其中包含的创造性表达”,并且“之所以选择纳入训练集,是因为它们内容完整,并且包含丰富的受保护表达方式。” Chhabria法官驳回了Meta的论点,即其“仅使用原告的书籍来获取其‘功能性元素’,而非利用其创造性表达”,并解释说:“Meta对原告书籍的使用确实取决于书籍的创造性表达。”正如Meta本身所指出的,LLM的培训是通过学习“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统计关系”以及收集“关于词序、频率(使用哪些词汇以及使用频率)以及语法和句法的统计数据”来实现的。词序、词汇选择、语法和句法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方式。 3. “许可市场”论证的循环陷阱:对新兴市场的刻意忽视? 第四个合理使用因素——使用对实际和潜在市场的影响,无疑是四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尽管如此,在两项判决中,第四个因素中关于直接许可市场的考虑几乎都不存在。两位法官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实质的分析,就认定不存在市场损害,因为版权所有者在法律上无权进入人工智能训练市场。 Alsup法官关于许可市场的讨论仅仅指出,“一个新兴的、以狭隘培训目的授权作品的市场……并非《版权法》赋予作者利用的市场。”他没有对这一结论做出任何解释。Chhabria法官的讨论甚至更短,他仅用两句话就得出结论:“为了防止第四个因素的分析陷入循环论证,并在所有案件中都偏袒权利人,因作品用于转换性目的而支付的许可费用损失造成的损害不予认定。” 两位法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实: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人工智能训练材料许可市场已经存在。第四个因素下的许可市场只有再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许可市场,并且法官试图确定该潜在市场是否过于投机时,才可能是循环的和不可认知的。 但是,当一个实际存在的市场已经存在时,循环论证就站不住脚了,两位法官草率地声称该论证是循环的,笔者认为是错误的,法官才是进行循环论证的人。 4. 判决的“狭窄性”:仅限于本案特定事实 两位法官都明确表示,他们的判决非常狭隘,仅限于他们的这一案例。例如,两位法官都明确表示,如果输出内容相似或侵权用途不同,他们的判决可能会完全不同。因此,这两个案件的判决或许不会对原告已经证明输出内容相似或侵权用途不同的案件产生不利影响——例如Concord诉Anthropic案、NYT诉OpenAI案、Getty诉Stability AI案和Disney诉Midjourney案以及许多其他案件。 Chhabria法官进一步缩小了Meta案裁决的影响,他指出:“绝对没有规定说,当你使用受保护的作品‘具有变革性’时,就自动使你免于被指控侵犯版权。”并且“这项裁决并不主张Meta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来训练其语言模型是合法的,仅主张这些原告提出了错误的论点,并且未能提供支持正确论点的记录。” 事实上,Chhabria法官的命令已被许多人认可,为版权所有者如何赢得人工智能侵权案件提供了路线图。 司法逻辑的对撞:两案裁决的核心分歧点 1. AI训练=人类学习? 在Anthropic案的整个判决过程中,Alsup法官反复将人工智能训练与人类学习进行比较,以证明其关于第一个合理使用因素下的转化性使用,和第四个合理使用因素下的许可市场的结论。 事实上,Meta案的Chhabria法官强烈批评Alsup法官将人类学习与人工智能训练进行比较的做法,他表示:“用书本教孩子写作,与用大量书籍创造一种产品截然不同。通过这类产品,一个人只需投入极少的时间和创造力,就能创作出无数相互竞争的作品。这种不恰当的类比并不能成为忽视合理使用分析中最重要的因素的依据。” 在Meta案判决书中,Chabbria法官批评了Alsup法官的不当比较: LLM的书籍阅读体验与人类不同。LLM 会吸收文本,学习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如何组合使用的“统计模式”。它通过从训练数据中提取一段文本,从中删除一个单词,预测该单词的含义,并根据其正确性更新其对语言的总体理解——然后用不同的文本重复这个过程数十亿甚至数万亿次。这与人类阅读书籍的方式不同。 与(Alsup法官提到的Anthropic案中)假设的教授不同,Meta并非仅仅将原告的书籍提供给一个人。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工具来帮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表达,无论是通过帮助其进行头脑风暴或研究创意写作项目(例如原告David Henry Hwang,一位剧作家兼编剧),还是通过编写代码来开发新的软件程序(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通过创建一种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工具,Meta的抄袭行为有可能以指数级的方式成倍地增加创造性表达,而教授个人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可见,Alsup法官和Chhabria法官在人类学习和AI训练问题上的分歧很大。 2. 第四因素焦点:市场稀释风险是否为“核心威胁”? 两位法官意见分歧的另一个方面是如何在第四项合理使用要素下处理市场稀释问题。 在Anthropic案中,Alsup法官再次大量引用人类学习类比表示:“作者的投诉与他们抱怨训练小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会导致竞争作品激增的情况并无不同。这并非《版权法》所关注的那种竞争性或创造性的取代。”他未作任何真正考虑便轻率地否定了间接替代所造成的市场稀释带来的损害。 相比之下,Chhabria法官就可能损害版权所有者实际和潜在市场的间接替代影响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讨论。他解释说: 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可能为市场带来海量的图像、歌曲、文章、书籍等。人们只需投入极少的时间和创造力,就能促使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生成这些输出。因此,通过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来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企业所创造的东西往往会极大地破坏这些作品的市场,从而极大地削弱人类以传统方式创造事物的动力。 “本案……涉及一项技术,它能够生成数百万个次级作品,而其投入的时间和创造力,却远不及创作原作。任何其他用途——无论是创作单个次级作品,还是开发其他数字工具——都不可能像LLM培训那样,让市场充斥着竞争性作品。因此,市场稀释的概念变得至关重要。” Chhabria法官似乎在此案中提出了更强有力的论点。第九巡回法院是否会采纳他的观点还有待观察,但显而易见的是,与Alsup法官采取的更为平淡的路线不同,Chhabria法官理解并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及其对版权激励机制(即创作和分发新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供公众欣赏)的影响规模,需要采取更周全的、更符合版权精神以及合理使用抗辩的审理方式。 3. 盗版材料的“原罪”:使用非法来源是否自动丧失合理使用资格? 两案判决的另一个重要差异在于,对影子图书馆(例如Z-Library和Books3)盗版作品的使用考量。 在Meta案中,Chhabria法官豁免了Meta对影子图书馆盗版作品的使用,因为:(1)没有证据表明Meta的行为“使这些图书馆受益或使其非法活动得以延续——例如,他们从Meta访问其网站中获得广告收入”;(2)Meta最终将它们用于人工智能训练目的,而他认为这是一种转化性用途。即只要被告能够证明盗版在某个环节被用于符合合理使用目的,就免除其大规模盗版行为的罪责。笔者认为,这与允许某人因需要家中药物而入室行窃并无太大区别。 Alsup法官对Anthropic使用来自非法网站和服务的盗版作品构建数字图书馆的案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解读,认为此类行为使Anthropic丧失了成功进行合理使用抗辩的资格。Alsup法官驳斥了使用盗版作品可以构成合理使用的观点,并通过以下陈述明确指出:“即使盗版作品被立即用于转化性使用并立即丢弃,盗版原本可获得的副本本质上也构成了不可挽回的侵权行为”以及“Anthropic错误地认为,只要创作出令人兴奋的最终产品,所有‘公众看不到的后端步骤’都可以被免责”。 这些意见虽然意义重大,但并不意味着这两个案件的终结。美国第九巡回法院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应该会非常有趣,但在此之前,美国版权法将陷入一片混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nternet Law Review,作者:基思·库弗施密德(Keith Kupferschmid,2015 年起担任版权联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曾担任软件和信息产业协会(SIIA)总法律顾问兼知识产权高级副总裁长达16年。在此之前,他曾在芬尼根律师事务所(Finnegan, Henderson, Farabow, Garrett & Dunner)、美国专利商标局、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和美国版权局工作),编译:互联网法律评论
您可以订阅此RSS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