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安志异
当我们在谈论安全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wechat feed made by @ttttmr https://wechat2rss.xlab.app)
硬件黑客乔·格兰德的个人经历,包括他少年时期的叛逆、对滑板和电脑的热爱,以及他作为早期数字世界探索者的经历。 重点讲述了乔参与传奇黑客组织 L0pht 的经历,该组织因在安全漏洞披露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在美国参议院前作证而闻名,乔以其黑客名 Kingpin 出席。 最后,访谈讨论了乔在电视节目 Prototype This! 中的经历,以及他通过设计可供黑客破解的电子徽章对 Defcon 会议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提到了他成功破解比特币钱包的经历及其带来的冒名顶替者困扰。
介绍 Grifter,一位在网络安全领域拥有独特背景的人士。音频前半部分讲述了他在 Defcon 黑客大会 上举办的一次独特派对,参与者都乔装成主办人 Jack Rhysider,体验匿名性。音频后半部分聚焦于 Grifter 的成长经历,包括他在 纽约的童年时期 曾参与犯罪活动,以及他是如何通过在计算机上的摸索和闯入系统而接触到 黑客世界 的。Grifter 的故事展示了他从一个问题少年转变为 备受认可的网络安全专家 的历程,他在 黑帽大会 和 Defcon 等活动中贡献良多,最终在行业内获得了重要的地位。
探讨了多种在线诈骗活动,包括利用房屋交易托管流程进行的房产欺诈,以及被称为“杀猪盘”的复杂浪漫加密货币投资骗局。专家 Ronnie Tokazowski 详细介绍了这些骗局的运作方式,并强调了情感操纵和信任在诈骗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录音还深入探讨了商业邮件入侵(BEC),指出这些骗局与尼日利亚王子”诈骗的联系,并讨论了名为黑斧的尼日利亚犯罪集团涉足这些网络犯罪,甚至提及了献祭仪式的令人不安的方面。最后,讨论转向了与这些诈骗相关的巨额金融损失,特别是针对美国政府疫情援助资金的欺诈,并呼吁人们对这些看似简单的犯罪提高警惕,承认其造成的广泛损害。
本公众号网安志异在早些时候介绍《沙虫》一书的时候介绍过MalwareTech,一位匿名安全研究员。这里讲述了他如何意外阻止了WannaCry勒索软件的全球传播。他在分析恶意软件代码时发现了一个未注册的域名,注册并激活该域名后,却无意中触发了代码中的“终止开关”,导致WannaCry停止传播。然而,这一行为让他失去了匿名性,并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编写的部分Kronos银行恶意软件而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逮捕。在朋友、律师和黑客社区的帮助下,他最终被判“服刑时间”,避免了牢狱之灾,尽管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一个精明股票骗局,骗子通过多次准确预测股票走势来建立信任,最终试图诱导投资。Rachel Tobac是一位社交工程专家。她分享了如何从对黑客一无所知,通过参加 Defcon 大会并屡次在社交工程竞赛中获奖,最终成立了自己的安全公司 SocialProof Security。她详细描述了两次成功的渗透测试经历:一次是利用伪造的证件通过电话攻破银行账户,另一次是冒充求职者在面试中获取公司的并购信息。录音最后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语音克隆和深度伪造方面的风险,以及未来建立信任验证机制的必要性。
介绍网络安全专家克里斯·蒙泰罗和记者卡尔·米勒发现并调查一个暗网上的虚假雇佣杀手网站的故事。 克里斯最初调查该网站时认为它是一个骗局,但通过一个安全漏洞获得了用户的机密信息,揭示了真实存在的谋杀委托。 尽管面临威胁和警方的不信任,他们坚持揭露这个网站,警告潜在受害者,甚至与警方合作促成了一些逮捕行动。 这个经历对他们个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让他们质疑媒体和执法部门在这种极端情况下的作用。
关于数字资产的价值与所有权以及加密货币领域的重大网络盗窃案。采访者与嘉宾探讨了数字资产(如音频书、游戏内物品和域名)在传统意义上缺乏所有权的问题,并指出加密货币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实现了真正的数字所有权。在此背景下,他们深入讲述了针对Axie Infinity游戏的大规模加密货币盗窃案,涉及价值数亿美元的资金,并讨论了据称与朝鲜有关联的盗窃者如何利用混币器Tornado Cash进行洗钱。最后,文本探讨了美国政府对Tornado Cash实施制裁及其引发的关于隐私、自由言论与监管的复杂法律和道德争议,以及开发者因此面临的法律困境。
介绍Richard A. Clarke 和 Robert K. Knake 合著的《网络战争》(Cyber War)一书,初版于 2010 年。 书中探讨了网络战争的威胁、战略和防御。 作者通过回顾历史事件(如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遭受的网络攻击)以及美国军事和情报界应对网络威胁的尝试,阐述了网络战争的现实性和破坏性。 他们还讨论了网络漏洞,例如互联网基础设施、软件和硬件的固有缺陷,以及关键民用基础设施(特别是电网)对网络攻击的依赖性。 最后,文本提出了建立强大的网络防御体系,包括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考虑国际协议以防止网络冲突。 你想啊,只要几行代码,可能一个国家的电网就瘫痪了,或者金融市场瞬间冻结。 这可不是科幻片,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聊的《网络战争》这本书里揭示的现实。今天我们就是要为你深入解读这本书,看看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帮你快速抓住核心威胁,理解我们为什么可能如此脆弱,以及真正难点在哪儿。 ⸻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网络空间已经成了一块全新的战场,而且规则跟以往完全不同。它描绘的冲突没有硝烟,但破坏力却惊人。书里震撼地指出:网络战不是将来时,而是进行时。 • 例如书中提到 2007 年以色列空袭叙利亚。当时叙利亚花大价钱买了防空系统,为什么几乎没反应?书里分析,以色列极有可能先用网络攻击瘫痪或欺骗了叙利亚的雷达系统,战机才能长驱直入。网络攻击从根本上改变了攻防态势,让传统军事实力要么效果倍增,要么彻底失效。 • 再如爱沙尼亚(2007)和格鲁吉亚(2008)遭遇的大规模网络瘫痪:银行、政府网站全都无法访问——这是典型的 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操纵庞大的僵尸网络 (botnet) 同时访问目标服务器,一举将其冲垮。这类攻击的规模与协同性,很可能源自具备国家背景的组织;他们或许早在和平时期就做着战争准备。 ⸻ 书中提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美国的极端脆弱性。 我们对网络的依赖极高,反而成了最易被攻击的目标。 • 关键基础设施(如电网控制系统,即 SCADA 系统)大多已经联网,这等于把命门暴露出来。 • 这些系统控制的是发电厂涡轮机、变电网开关、水坝阀门等实体设备,一旦被黑客远程操纵,就可能导致大停电、交通信号失控、金融交易中断——绝非危言耸听。 • 脆弱性不仅因为联网,还有更深层两点:① 软件系统过于复杂,代码漏洞防不胜防;② 全球化供应链——芯片和硬件大量在海外生产,存在被预植后门的风险。我们的最大优势(高度发达的数字网络)恰恰也是最大软肋。 ⸻ 为何防御如此困难? 书里点出几个原因: 1. 隐蔽性——攻击往往看不见:数据被窃、系统被渗透,受害者可能长期不知情。 2. 修复成本高——补丁、加固都需巨额投入。 3. 责任真空——政府认为企业应自保,企业觉得国防应归政府,结果互相推诿。 书中提出“防御三件套”构想:保护互联网骨干、加固关键基础设施、护卫国防网络。听上去很好,但落实需要巨大的政治决心和资源投入,现实推进缓慢。 ⸻ 除了直接瘫痪系统,书里也花大量篇幅谈网络间谍活动: F‑35 战机项目被大量窃取数据意味着,敌手可能不费几十年研发就获得我们的技术优势——这在战略上极具颠覆性。更阴险的是:攻击者往往在窃密的同时,向系统植入逻辑炸弹或后门,为未来攻击做准备,间谍与破坏的界限变得极其模糊。 ⸻ 总体结论 《网络战争》描绘的图景相当严峻: • 网络威胁真实存在,且已深入渗透到金融、电力、交通等生命线系统。 • 我们的高度依赖带来巨大风险,而有效防御体系仍在建设中。 • 网络空间的冲突正在彻底模糊和平与战争的界限:攻击可能早已潜伏在我们身边,只等触发时机。 ⸻ 留给你的思考 书里暗示:在网络世界追踪攻击源(溯源)极其困难。 如果一次重大网络攻击真的发生,而我们无法百分百确定幕后黑手,那时又该如何做出恰当回应?这正是网络时代带来的独特困境——至今仍没有标准答案。
⸻ 文本来自 Kim Zetter 撰写的《零日倒计时:震网病毒与首次网络武器的问世》。这本书深入探讨了 震网病毒 的技术细节,包括它如何利用 USB 驱动器和数字证书 传播,以及如何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特别是西门子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书中还讨论了网络攻击的早期案例,如澳大利亚水处理厂事件和极光发电机测试,这些事件凸显了工业控制系统固有的安全漏洞,并揭示了在震网病毒被发现之前,人们对这些风险普遍存在的漠视。此外,文本还触及了网络战的概念,包括震网病毒的复杂性及其开发过程,以及震网病毒的后续变种Duqu和Flame。最后,它考察了震网病毒对网络安全政策和国家网络攻击能力发展的影响。 ⸻⸻ ⸻⸻ 你好。今天我们来深入解析一份挺震撼的资料——《零日倒计时》。嗯,这本书讲的 Stuxnet 震网病毒可不是一般的电脑病毒啊。对,它是一个里程碑:第一次被公认为用数字代码去攻击并破坏现实世界的物理设备,不是偷数据,而是直接造成物理损坏。想想看,代码能让工厂里的机器——比如离心机——失控然后损坏,这听起来有点科幻,但千真万确。 ⸻ 先说它是怎么进去的,传播方式很有意思。它不完全靠网络钓鱼,最绝的一招是靠 U盘。看着传统,却特别有效——利用 Windows 处理快捷方式(LNK)文件的漏洞。早期版本用的是 Autorun,后来用更隐蔽的 LNK 漏洞。关键是它能通过 U 盘感染那些为了安全特意不联网的系统,也就是所谓的气隙隔离、物理隔离。工程师拿着 U 盘从一个地方拷文件到另一个地方,就不知不觉成了病毒的带毒人,完全可能。 ⸻ Stuxnet 还会伪装。资料里提到它偷了合法公司的数字证书。数字证书就像软件的身份证,例如它用偷来的 Realtek 等公司的证书给自己的恶意驱动程序签名。系统就完全相信它,以为是合法驱动;杀软可能都不报警。这在当时绝对让人大开眼界。 ⸻ 进去之后总得有个目标。目标非常精准:它只认准西门子的工业控制系统,特别是 Step 7 编程软件和 S7 系列 PLC。例如 315、417 型号它都会检查。它会先侦查系统配置是否与预设目标完全一致,如果不是就潜伏不动;只有完全匹配才动手,把真正的攻击代码——payload——注入 PLC。 ⸻ 具体到破坏物理设备,以书里重点写的伊朗铀浓缩的离心机为例。攻击代码进去后会修改 PLC 控制离心机转速的逻辑,不是一味搞破坏,而是周期性地在很短时间里大幅提高或降低转速,让机器承受不住。操作员看不到吗?这就是高明的地方:攻击之前先偷录下离心机正常运转时的实时数据,在发动攻击时把这些正常的假数据播放给监控系统。也就是说,操作员在控制界面上看到的永远一切正常,设备却悄悄被折磨损坏,表面上风平浪静。 ⸻ 这种攻击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业控制系统本身确实不太安全。许多 PLC 设计于互联网普及之前,那时主要考虑功能、稳定、效率,根本没“网络安全”这个概念。所以它们缺少很多 IT 系统基本的安全功能,比如通信加密、严格的用户身份验证。书里还提了具体例子:很多 PLC 有出厂就写死的默认密码,而且很容易查到。比如西门子某系统用过的 S7 后门密码就有人直接发在网上论坛。这不等于把大门钥匙放在门口吗?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它们用的通信协议本身可能就不加密,容易被监听、被篡改。 ⸻ 安全研究员 Dillon Beresford 证明:就算你不是工控专家,只靠公开资料买点二手 PLC 设备,花点时间研究,也能找到不少漏洞并利用起来——攻击门槛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低。 ⸻ 再加上这些系统(比如发电厂的控制系统)一运行就是好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能随便停机;打补丁、升级系统就非常麻烦,维护人员也不愿意。所以就算发现漏洞,也可能拖很久才修复,甚至永远不修,这就给了 Stuxnet 这种攻击可乘之机。 ⸻ Stuxnet 的出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战略性事件。它被普遍认为是首个由国家力量开发、明确以物理破坏为目标的网络武器,开启了网络战的时代。它用多个当时没人知道的零日漏洞,还能藏在 PLC 固件里的 PLC rootkit。这些技术细节后来都被安全研究人员分析、披露——意味着技术扩散,其他人可以学习模仿。后来发现的一些恶意软件,如 Duqu,就被指出在代码或开发平台上与 Stuxnet 有联系。模仿者和更厉害的攻击随之而来。 ⸻ 其实控制系统出问题导致严重后果,以前也有:比如澳大利亚玛鲁奇水处理厂由内部人员破坏;又如系统故障或设计问题导致的事故——书里提到美国国土安全部做的 Aurora 测试,用网络攻击就弄坏了一台发电机。这些都是警示,但 Stuxnet 不一样,它是目标明确、精心策划的武器化攻击。 ⸻ 它还带来一个难题:追溯源头非常难。即便是 Stuxnet 这种复杂攻击,到底是谁干的,国际上至今仍有争议,没有百分之百的定论。未来可能出现更难追踪、甚至被用来栽赃嫁祸的网络攻击,这个风险确实存在。 ⸻ 总结一句:Stuxnet 真正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代码真的能变成武器,直接打到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而它利用的正是支撑电力、供水、交通、制造等关键领域的工业控制系统普遍存在的安全漏洞。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这种攻击可行、技术细节也被公开,那些围绕在我们周围、控制一切关键基础设施的系统,真的准备好迎接下一次可能形式不同的数字风暴了吗?下一个目标又会在哪里?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这是一本关于网络安全和国家行为的书籍,重点探讨了网络攻击在现代地缘政治竞争中的作用。文章讨论了网络间谍活动,特别强调了美国国家安全局 (NSA) 利用与电信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以及利用网络漏洞进行大规模监控。此外,文本还分析了战略性网络攻击,包括著名的 Stuxnet 蠕虫病毒对伊朗核设施的破坏以及 Shamoon 恶意软件对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的攻击。最后,文中探讨了网络攻击如何被用于影响地缘政治事件,例如对美国选举的干扰和针对特定目标的胁迫行动,并指出这些行为已成为国家博弈中日益普遍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具。 哎,欢迎收听。今天咱们深入聊你带来的这份材料——关于网络攻击和国家行为,主要参考了本·布坎南的《黑客与国家》。 ⸻ 材料里有个挺有意思的观点,跟以前大家想的那种“数字珍珠港”式大灾难不一样。他说,网络攻击现在更像是一种低烈度、一直存在的地缘政治游戏,是一种“新常态”。核心意思是:网络空间的对抗更多在于持续塑造环境(shaping),而不只是为了发个信号(signaling)或搞一次大破坏。里面包含了非常复杂的间谍、反间谍以及施加影响等活动。 ⸻ 有点像乔治·凯南在国际关系里说的:平时与战时一样,始终处在持续斗争的节奏。网络空间也符合这个道理。 ⸻ 材料里提到一个核心概念,叫美国的“主场优势”(Homefield Advantage)。它具体指什么?听起来像是美国在网络领域占了“地利”。没错,这个主场优势主要依靠两大支柱,都跟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技术环境有关: 1. 与大型电信公司合作——像 AT&T、Verizon 等。在关键的国际通信枢纽(比如纽约那栋号称“坚不可摧”、没有窗户的 33 Thomas Street)部署监视设备,直接从经过美国的光纤里抓数据,流量非常大。 2. 通过法律程序——你可能听过的 PRISM 项目。它要求在美国运营的科技巨头(微软、谷歌、Facebook、苹果等)提供服务器上存储的外国情报目标通信数据,例如邮件、消息等。 物理拦截加上数据索取,这两手结合,让情报机构拿到的原始数据量和分析能力前所未有。当然,这一切都得偷偷进行,保密是关键。 ⸻ 除了自己监视,材料还提到一个更巧的办法,叫**“第四方收集”(Fourth Party Collection)**——它用电影《血色将至》里“我喝掉你的奶昔”的比喻,非常形象:情报机构发现另一个国家(可能是对手也可能是盟友)已经黑进了某个自己够不到的地方,就“搭顺风车”,利用对方打通的管道拿到想要却不易获取的情报。 • 材料写到,NSA 发现中国黑客入侵了印度驻北京大使馆的网络,于是跟在后面:一边观察中国黑客怎么干活、学习技术套路,一边顺手把印度外交的敏感文件也带回家。 • 他们也用类似方法监控韩国,看韩国如何搞朝鲜情报,弥补自身对朝情报的短板。 网络情报世界水很深,各种机会主义层次非常多,关键就是抓住机会。 ⸻ 说到更直接的网络攻击,材料也讨论了 Stuxnet 震网病毒。但更有意思的是,它指出:单纯用网络攻击来胁迫别人,效果有限。索尼影业被黑就是典型例子。 2014 年,索尼准备上映讽刺朝鲜领导人的电影《采访》(The Interview)。朝鲜强烈反应,黑客组织“和平卫士”发动大规模网络攻击,使用破坏性极强的 wiperware:直接清空索尼服务器和员工电脑里的大量数据,并泄露公司内部邮件、员工信息和高管薪酬。目标很明确——逼索尼撤片。 看上去这是网络胁迫的“完美案例”,但结果如何?一开始索尼确实取消了大规模上映;可后来美国政府介入、舆论压力增大,电影最终通过网络点播和一些独立影院上映,反而更火,成了现象级影片。可见,即便在最有利情况下,仅靠网络攻击要让大公司或一个国家彻底改变核心决定,仍然非常难。原因在于:网络攻击传递的信号往往模糊,威慑力远不如直接扔导弹或进行经济制裁来得直截了当、可靠。 ⸻ 总结这份材料的感觉:网络攻击的斗争不是电影里那种“按个按钮世界就瘫痪”的场景,而是一场永无止境、暗地较劲的博弈。各国利用技术优势搞渗透、情报、反制,偶尔也出手一下,但效果和意图往往复杂难辨。 ⸻ 这就引出一个值得持续思考的问题:当利用技术漏洞(比如给加密算法留后门,或搞隐蔽渗透与监听)成为地缘政治的日常操作,而且这种能力还在扩散,它会怎样侵蚀我们对技术的基础信任?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持续对抗,又在如何悄悄塑造未来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可能是你需要持续关注的。
讨论了人工智能(AI)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它涵盖了安全领域的 AI 方法论基础,例如解释性 AI 的挑战和知识发现框架中的安全考虑。内容还包括 AI 在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网络物理系统、中小企业和物流的安全,以及智能电网和移动网络。最后,选集深入探讨了异常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了日志数据中的机器学习技术以及如何使用 AI 检测网络应用程序中的 DAST 攻击。 欢迎收听。今天我们来深入聊人工智能——也就是 AI 在安全这个领域到底是怎样应用的。我们手头有不少资料,主要来自一本叫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Security》 的书,里面谈到方法、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以及异常检测等等。AI 既可以是保护我们的盾牌,也可能成为新的攻击点。所以今天想帮你梳理一下,让你快速抓住 AI 在安全工坊里扮演什么角色,又面临哪些挑战。准备好了吗?我们这就开始。 ⸻ AI 作为“盾牌”的优势 AI 在提高安全防护能力上的潜力确实不小。书里提到,可以用像 DeepLock 这样的模型去分析系统日志,看是否存在不对劲的行为;也可以用它来保护智能电网、移动网络等复杂系统——也就是所谓的网络物理系统(CPS)。AI 处理大数据的能力很强,能发现人或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模式。 ⸻ AI 自身的弱点:对抗性攻击 像所有强大工具一样,AI 自身也有弱点。一个特别突出的就是所谓的对抗性攻击:攻击者只需稍微改动一点输入数据(比如在图片上加人眼几乎看不出的噪点,或对网络信号动手脚)就可能让模型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书里提到的 CW 攻击(Carlini‑Wagner 攻击)就是典型例子——用最小改动让模型把输入误判成攻击者想要的目标。这暴露出许多深度学习模型在鲁棒性上的不足:抵抗干扰或未见过数据的能力较弱。 除了欺骗输入,AI 系统还可能遭遇数据投毒(在训练数据里掺假)或被植入后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技术之外:人的专业知识不可或缺 资料反复强调,如果脱离人的专业知识,光靠数据科学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数据科学家必须与懂安全场景的领域专家紧密合作,避免出现“测试集分高、实际环境没用”的情况。 ⸻ 可解释性(XAI) 很多 AI 模型像黑箱:只知道输入和输出,不清楚中间如何推理。在金融、医疗和安全等高风险领域,无法接受“说不清理由”的判断。只有弄明白“为什么”才能谈信任和有效实用。 ⸻ 数据准备与隐私 数据准备(尤其是清洗和匿名化)非常重要,却常被忽视。例如 K‑匿名化出发点虽好,但研究发现它有时会严重扭曲数据,导致训练出的模型效果变差,甚至结果难以预测。要在隐私与效用之间权衡。另外,AI 还可能带来偏见(bias):如果训练数据本身包含现实歧视信息,模型可能放大这种偏见;算法目标设计不当也会埋下隐患。 ⸻ 中小企业的应用性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通常没有专业安全团队,因此工具必须足够简单好用。书里提出 AISUI(人工智能安全工具可用性指数) 来评估工具对非专业用户的友好度;同时 Zero Trust Model(ZTM) 被认为是适合中小企业的思路:默认任何人都不可信,进入系统都需验证身份。 ⸻ 物流行业的新挑战 物流安全面临 IT、OT 和 AI/ML 融合带来的新风险。MITRE 提出 ATLAS 框架,试图分类针对机器学习系统的攻击。但现实看,目前主要威胁仍是勒索软件针对运输与物流 OT 系统。专门针对机器学习组件的攻击(如干扰预测性维护算法或路线优化 AI)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案例不多,相关标准也未完善。 ⸻ 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 差分隐私是一项重要的隐私保护技术:在查询数据时加入数学上精确计算的噪声,让你既能得到有用统计信息,又难以反推出具体个人信息。挑战在于如何准确衡量“保护了多少”。现在指标众多,还没有统一公认的评估方法;在 AI 场景下,还需结合具体攻击模型(如成员推断攻击)进行综合评估。 ⸻ 小结 人工智能为安全领域带来强大的新工具和能力,但也带来新的复杂性和脆弱点,是把双刃剑。想用好这把剑,一方面要提升模型自身的鲁棒性,并让它可解释、可理解;另一方面要重视数据质量和相关伦理规范,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能脱离人的专业知识和判断。技术最终要服务于人,并且始终在人的掌控之下。 ⸻ 留给你的思考 未来当 AI 在安全决策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时,人类应如何与这些愈发智能的系统建立真正有效的信任与协作关系?光看技术指标就够吗?还是需要探索更深层次的人机交互模式或新的治理方法,确保 AI 真正安全可靠地帮助我们?
讨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AI) 的安全理论与实践。 文章指出,尽管 GenAI 发展迅速,但新的安全威胁(如提示注入和越狱)也在不断涌现,使得传统的缓解技术难以应对。 文章强调了紧跟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以及制定健全的政策、实践和治理措施的必要性,正如 ChatGPT 曾因隐私问题在意大利被禁所凸显的那样。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 GenAI 的基础概念,例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Transformer 和扩散模型,并介绍了 GenAI 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数据安全、模型安全、应用程序安全以及如何利用 GenAI 工具来增强安全态势。 最后,文章强调,鉴于 GenAI 带来的巨大影响,GenAI 的安全性不再是事后才考虑的问题, 并为所有利益相关者(从学生到首席执行官)提供了构建安全基础的及时指导。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就是 GenAI。你可能已经用过,感觉挺强大的;但是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比如提示注入(prompt injection)、越狱攻击,甚至之前 ChatGPT 在意大利因为隐私问题被禁过一阵子。防不胜防,简直像在玩打地鼠。 ⸻ 这次深入探讨的内容来自一本很及时的书——《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理论与实践》。书里汇集了许多顶尖专家的观点:有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学者,也有业界人士,比如 Singularity Net、环球音乐,还有 TWIS 金融等公司。一群人共同讨论,如何为 GenAI 生态的未来打下更安全的基础。我们的目标就是帮你梳理书中提到的核心挑战和关键策略——因为安全早已不是事后再考虑的问题,新攻击方法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传统防火墙、杀毒软件往往跟不上。 ⸻ 一、挑战概览 1. 黑箱模型难以观测 许多大模型本身像个黑箱,可观测性不足——看不透就很难预测和防范潜在风险。这也让模型容易受到对抗性攻击:攻击者用精心设计的输入(提示词),就可能让模型说出不该说的内容或生成有害信息,甚至泄露数据。 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一些专门“干坏事”的 AI 工具,如 EvilGPT、WormGPT,用来做网络钓鱼或诈骗,可见形势严峻。 2. 法规与伦理多头并进 安全不仅是技术层面,还牵涉数据隐私与伦理。全球监管变化很快:欧盟《AI 法案》推行分级风险管理;美国更关注竞争与版权问题。到底怎样系统应对,成了核心难题。 ⸻ 二、书中提出的多层次策略 1. 技术架构认知 必须先理解模型核心架构——如 Transformer 的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理解原理才能发现潜在弱点。 2. 治理与合规 • 制定清晰的安全政策,强调透明度、数据隐私保护并遵守法规。 • 可借鉴 NIST AI 风险管理框架(AI‑RMF)、MITRE ATLAS(分析 AI 攻击策略)、以及 OWASP Top 10 for LLM 等最佳实践。 3. 数据安全“三难困境” 数据是训练 AI 的燃料,也是风险源: • 数据收集:是否合法合规? • 偏见控制:采集和处理过程是否引入偏见? • 隐私‑效用‑安全平衡:尤其在向量数据库中处理个人身份信息(PII)时,传统加密/匿名化手段面临新挑战。 4. 模型本体防护 除了防已知攻击(模型反演、成员推断),还要提升健壮性和可解释性。前沿做法包括: • 用去中心化技术(如区块链)增强模型完整性、防止篡改; • 采用 RLHF/RLAI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让模型行为更符合预期和价值观。 5. 开发与运维(LLMOps / DevSecOps) • LLMOps 用于管理大语言模型的全生命周期; • Shift Left:在开发早期就把安全纳入; • Prompt Engineering 也要考虑安全——如利用 “chain‑of‑thought” 引导模型分步思考,既要效果好,也要压低风险。 ⸻ 三、可用工具示例 • 应用安全测试:BB‑GPT、GitHub Advanced Security • 隐私与交互防护:LlamaGuard、Private GPT、Nemo Guardrails • 威胁检测与响应:Microsoft Security Copilot、Google Duet AI • 治理与合规:Titanium、CopyLeaks 用 AI 来保护 AI,正成为显著趋势——有点“以魔法对抗魔法”的味道。 ⸻ 四、系统工程与跨域协作 保障 GenAI 安全是一项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策略、流程与人: • 不再是单纯的 IT 部门问题,而与企业生计、法律合规、战略发展直接相关; • 需要跨部门协作和全球范围的沟通协调。 ⸻ 五、值得思考的新概念:Machine Unlearning 书里最后提到“机器遗忘 (Machine Unlearning)”——让 AI 模型有选择地忘掉已学到的某些信息。如果这项技术成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也可能引入新的风险:让 AI 学会遗忘,本身就颇具哲学意味,值得持续关注和思考。
这本书讨论了机器学习(ML)系统的固有脆弱性,特别关注它们如何成为恶意攻击的目标。作者和引用的专家强调,尽管人工智能系统越来越强大并融入关键基础设施,但它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形式的操纵,例如通过对抗性示例,即使是微小的输入修改也可能导致错误分类。文本还强调了数据中毒攻击的风险,在这种攻击中,对手通过破坏用于训练模型的数据来破坏系统的功能。总而言之,这些选集呼吁人们提高对这些漏洞的认识,并需要更强的安全措施和策略来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可信度,特别是在高风险应用领域。 欢迎收听。今天我们来深入聊一些挺有意思的材料,特别是围绕一本叫 《Not with a Bug, but with a Sticker》 的书。这个书名就很有意思。你看,现在人工智能(AI)发展这么快、用得也越来越广,到处都是。但它们到底安不安全、可靠不可靠?这本书以及 OpenAI、CrowdStrike 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其实都在提醒我们并发出警告——AI 系统可能比我们想的要脆弱得多,而且正迅速成为攻击目标。 ⸻ 所以今天咱们的目标是帮你快速抓住 AI 系统面临的一些特别的风险,尤其是不太容易被注意到、却容易被坏人钻空子的隐蔽弱点。你看,书名说“不是因为程序错误,而是一张贴纸”,就暗示威胁可能来自非常简单的地方,颇具反直觉。我们会看几个例子,有些真的让人惊讶;你会明白这不光是技术圈的事,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 关键在于,AI 做决策的环境很多时候是 对抗性 的:总有人试图干扰 AI、骗过它的判断。比如社交媒体内容审核,或者自动驾驶汽车识别路标,都可能有人想攻击它。 想象一下,在一个停车标志上贴几张特殊设计的贴纸,自动驾驶的 AI 可能就把它看成“限速 45 英里”的牌子;或者给一张熊猫照片加一点人眼几乎看不出的微小扰动,顶级图像识别系统就信誓旦旦地说那是一只长臂猿。熊猫变长臂猿的例子很经典,听起来不可思议,却真实存在。 ⸻ 1 对抗样本(Evasion Attacks,规避攻击) AI 靠模式识别来学习,但有时会走捷径,过度依赖图片的颜色、纹理等表面特征,而不是“理解”内容。这会导致奇怪错误:比如把洋葱图片标成“不当内容”,或谷歌地图建议登山者走极其危险的小路。这些错误可能致命,而我们往往过度信任 AI——即使亲眼看到它翻车,人们对 AI 的整体信任度似乎也不会显著下降。 规避攻击就是攻击者仅对输入数据(图片、声音等)做极小改动——人眼/耳几乎察觉不到,却足以让 AI 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甚至简单到把医疗影像旋转一下都可能影响诊断结果。 ⸻ 2 数据投毒(Poisoning Attacks)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叫数据投毒。AI 训练需要海量数据;如果攻击者在训练数据里悄悄掺入少量“有毒”样本,就能从根源上污染模型,让它在特定情境下做出偏见或错误判断。 • 典型案例:微软聊天机器人 Tay 上线不到 24 小时就被网友“带坏”,开始输出各种不当言论。 • 研究表明,污染仅 0.1% 的数据就可能操纵模型行为——比例极低,却影响巨大。 你可能问:谷歌、OpenAI 这些大公司不是应该把训练数据保护得很好吗?直接黑进核心数据中心当然极难,但投毒不一定非得动原始数据——大量模型依赖从网上抓取的公开数据,而网络内容本身可能已被操纵或带偏见。 再比如:某 TikTok 网红推荐了调查平台 Prolific,结果大量背景相似的用户涌入,意外“污染”了依赖该平台招募受试者的学术研究数据,样本多样性骤降,改变了研究结果。这说明数据来源的微妙变化也能产生类似投毒的效果。 ⸻ 3 防御难点 要防这些攻击非常困难。研究人员尝试过所谓 梯度掩码(Gradient Masking) 等方法,试图隐藏 AI 模型的决策路径,不让攻击者轻易找到弱点。但顶尖安全研究员 Nicholas Carlini 多次证明,许多“防御”很快就会被绕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保护 AI 远比修补传统软件漏洞难得多,这也让担忧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美国 国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员会(NSCAI) 在报告中直言:美国尚未准备好在 AI 时代进行防护或竞争,必须正视 AI 系统的脆弱性,这已攸关国家安全。 ⸻ 4 我们面临的挑战 综合来看,AI 确实越来越强大,但也面临一些独特且反直觉的安全风险: • 攻击可能极其微妙——一张小贴纸、几个像素点就能让系统翻车; • 也可能“直击要害”——从源头污染训练数据; • 我们往往对 AI 过度信任,把偶尔失败当成个别现象。 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关乎我们如何设计、部署并监管已深度融入生活的系统。AI 安全不像传统软件打个补丁就完事,它更基础、更复杂、更深层。正如书名所示,“不是 bug,而是一张贴纸”——真正的威胁也许就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 留给你的思考 当我们越来越依赖这些智能系统,让它们替我们做决定——小到开车导航,大到医疗诊断、国家安全决策——我们怎样才能确保这份信任是可靠的、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如果一张小贴纸就能颠覆一个复杂系统,那我们又该如何真正建立安全感?下次你与 AI 互动时,无论是手机助手还是其他什么,不妨带着这个问题想一想。
提起黑客,你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什么形象?是不是电影里那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几下就能掌控一切的大神?对,这个印象确实很深。 但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份资料,来自《黑客大揭秘》——顶级安全专家的经验之谈,可能会让你换个角度看问题。 ⸻ 这份材料的核心,其实是在为网络安全的防御者“正名”。我们今天就来挖一挖攻击和防御到底是怎么回事,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创新者、守护者。这里不仅涉及技术,更关乎那些默默无闻、在背后保障我们数字生活安全的人。了解这些,对我们每个人认识网络安全的大格局都大有帮助。 ⸻ 一个常见的误区 资料里有个比喻特别形象: 建一个坚固的车库需要花很多心思和时间;可要毁掉它,拿把大锤几下就够了。 很多时候,恶意攻击更依赖蛮力和坚持,而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点子”。真正需要系统性智慧和前瞻性思维的,往往是防御:防御者不仅要知道攻击者会用的所有招数,还得预测他们的下一步;设计出的防御措施还必须用户友好、成本可控。攻击者只要找到一个缝就行,防御者却得守住整面墙——这种不对称性就是防御永恒的痛点。 ⸻ 防御者为何更难,却更“高端” 资料强调,在防御者群体中,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或成功创业背景的人反而更常见,这与大众对“黑客”形象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恰恰说明了防御工作的复杂性和深度。 更有意思的是:防御者往往比攻击者更早发现安全漏洞。可我们通常先听到“某黑客发现了某漏洞”,为什么?因为防御者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用户、修复问题,不是出名或炫耀。他们发现新漏洞通常会先内部低调修复,等补丁准备好才公开;结果后来独立发现同一漏洞的外部研究者反而成了“发现者”。 ⸻ 常见攻击入口 1. 未打补丁的软件 每年成千上万的新漏洞出现,你不更新就是把门敞开。软件代码量巨大、更新快,新弱点总会冒出来。 2. 社会工程学 最典型的是网络钓鱼:发封邮件或消息,骗你点链接或套密码,成功率极高——因为“人”永远是最难防的环节。 3. 密码问题 • 弱密码被轻松爆破; • 更常见的是“凭证复用”:某个账号密码泄露后,攻击者拿它去尝试登录你其他服务。人为了方便,经常在不同网站用相同或相似的密码,结果就给了攻击者可乘之机。 ⸻ 防御者的价值:Sony Rootkit 事件 资料里举了 Mark Russinovich 的例子:他发现索尼在音乐 CD 里偷偷安装 rootkit(一种能深度隐藏的恶意软件)。这位典型的防御者揭露了大公司的不当行为,保护了用户权益,也在道德和法规层面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独立监督非常重要——就算看起来强大的大公司也可能犯错。 ⸻ 对听众的意义 理解攻防博弈能让你更自觉地做好日常安全措施:及时更新系统和应用;警惕可疑邮件和链接;使用密码管理器,别“一串密码走天下”。同时,也更能欣赏那些在幕后默默守护网络空间安全的专业人士。 ⸻ 资料的核心观点 在网络安全领域,防御往往比攻击更复杂、更需要创新。真正的智力较量、真正的创新,很多时候发生在构建和维护防线这一侧。 ⸻ 留给你的思考 资料提到物联网 (IoT) 带来的新风险:当计算能力进入汽车、家电等物理设备后,后果不再是“数据丢了或电脑死机”那么简单——软件漏洞可能直接威胁生命安全。正如安全专家布鲁斯·施奈尔所说:“糟糕的计算机安全将是致命的。” 想一想: • 如果一个漏洞让自动驾驶汽车被黑客控制,或者家里的智能设备被用来做坏事,防御者的挑战会升级到什么程度? • 我们现有的安全理念和做法,真的准备好迎接那样的未来了吗?
Phrack的纯文本还将传承那份探索与自由的黑客精神。正如第31期所言:“无论名为何物,Phrack承载的是我们的黑客历史和初心。”这盏灯塔的光芒,将永远照亮技术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Phrack是否就此消失?”2000年10月,有读者在Slashdot发帖感叹:“这个黑客传统的消逝令人惋惜。”
从1990年风雨飘摇,到2000年的技术巅峰,Phrack见证了黑客社区从地下走向公开,从电话黑客到计算机安全,再到移动和新兴技术的深入探索。它不仅是一本技术刊物,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记录了黑客们用代码与智慧对抗权威、追求自由的每一步足迹
“Operation Sundevil”是1990年美国政府对黑客社区的一次高调打击,其公关目的虽达成,却引发反弹。Craig 和 SJG 案件成为转折点,促使 Kapor、Barlow 和 Gilmore 创立 EFF,捍卫数字自由。
Elias Levy(Aleph One)通过 Bugtraq 和 SecurityFocus 塑造了安全披露文化,而《Smashing The Stack For Fun And Profit》则定义了漏洞利用的起点。
《布谷鸟的蛋》把真实事件讲成了技术侦探故事,还加了社会评论。故事紧张又有深度,背景是冷战末期的技术焦虑,斯托尔的外行身份让书特别接地气。它不光是计算机安全史的里程碑,也是对技术时代人类责任的大问
《入侵的艺术》用十几个故事,讲黑客怎么用技术漏洞——像随机数设计错、软件没补丁——和人性弱点——信任、顺从——入侵系统。动机从钱到好奇到道德啥都有,方法有逆向工程、社会工程、密码破解、网络嗅探。每章最后“洞察”和“对策”给实用建议
他们打电话到梵蒂冈,说自己是基辛格,要和教皇通电话,梵蒂冈还是半夜三更,接电话的人都准备去叫醒教皇了,他们憋不住笑场了。后来这两位成立了一个听起来像卖水果的公司,叫苹果
这本书讨论了机器学习(ML)系统的固有脆弱性,特别关注它们如何成为恶意攻击的目标。作者和引用的专家强调,尽管人工智能系统越来越强大并融入关键基础设施,但它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形式的操纵,例如通过对抗性示例,即使是微小的输入修改也可能导致错误分类。文本还强调了数据中毒攻击的风险,在这种攻击中,对手通过破坏用于训练模型的数据来破坏系统的功能。总而言之,这些选集呼吁人们提高对这些漏洞的认识,并需要更强的安全措施和策略来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可信度,特别是在高风险应用领域。 欢迎收听。今天我们来深入聊一些挺有意思的材料,特别是围绕一本叫 《Not with a Bug, but with a Sticker》 的书。这个书名就很有意思。你看,现在人工智能(AI)发展这么快、用得也越来越广,到处都是。但它们到底安不安全、可靠不可靠?这本书以及 OpenAI、CrowdStrike 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其实都在提醒我们并发出警告——AI 系统可能比我们想的要脆弱得多,而且正迅速成为攻击目标。 ⸻ 所以今天咱们的目标是帮你快速抓住 AI 系统面临的一些特别的风险,尤其是不太容易被注意到、却容易被坏人钻空子的隐蔽弱点。你看,书名说“不是因为程序错误,而是一张贴纸”,就暗示威胁可能来自非常简单的地方,颇具反直觉。我们会看几个例子,有些真的让人惊讶;你会明白这不光是技术圈的事,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 关键在于,AI 做决策的环境很多时候是 对抗性 的:总有人试图干扰 AI、骗过它的判断。比如社交媒体内容审核,或者自动驾驶汽车识别路标,都可能有人想攻击它。 想象一下,在一个停车标志上贴几张特殊设计的贴纸,自动驾驶的 AI 可能就把它看成“限速 45 英里”的牌子;或者给一张熊猫照片加一点人眼几乎看不出的微小扰动,顶级图像识别系统就信誓旦旦地说那是一只长臂猿。熊猫变长臂猿的例子很经典,听起来不可思议,却真实存在。 ⸻ 1 对抗样本(Evasion Attacks,规避攻击) AI 靠模式识别来学习,但有时会走捷径,过度依赖图片的颜色、纹理等表面特征,而不是“理解”内容。这会导致奇怪错误:比如把洋葱图片标成“不当内容”,或谷歌地图建议登山者走极其危险的小路。这些错误可能致命,而我们往往过度信任 AI——即使亲眼看到它翻车,人们对 AI 的整体信任度似乎也不会显著下降。 规避攻击就是攻击者仅对输入数据(图片、声音等)做极小改动——人眼/耳几乎察觉不到,却足以让 AI 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甚至简单到把医疗影像旋转一下都可能影响诊断结果。 ⸻ 2 数据投毒(Poisoning Attacks)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叫数据投毒。AI 训练需要海量数据;如果攻击者在训练数据里悄悄掺入少量“有毒”样本,就能从根源上污染模型,让它在特定情境下做出偏见或错误判断。 • 典型案例:微软聊天机器人 Tay 上线不到 24 小时就被网友“带坏”,开始输出各种不当言论。 • 研究表明,污染仅 0.1% 的数据就可能操纵模型行为——比例极低,却影响巨大。 你可能问:谷歌、OpenAI 这些大公司不是应该把训练数据保护得很好吗?直接黑进核心数据中心当然极难,但投毒不一定非得动原始数据——大量模型依赖从网上抓取的公开数据,而网络内容本身可能已被操纵或带偏见。 再比如:某 TikTok 网红推荐了调查平台 Prolific,结果大量背景相似的用户涌入,意外“污染”了依赖该平台招募受试者的学术研究数据,样本多样性骤降,改变了研究结果。这说明数据来源的微妙变化也能产生类似投毒的效果。 ⸻ 3 防御难点 要防这些攻击非常困难。研究人员尝试过所谓 梯度掩码(Gradient Masking) 等方法,试图隐藏 AI 模型的决策路径,不让攻击者轻易找到弱点。但顶尖安全研究员 Nicholas Carlini 多次证明,许多“防御”很快就会被绕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保护 AI 远比修补传统软件漏洞难得多,这也让担忧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美国 国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员会(NSCAI) 在报告中直言:美国尚未准备好在 AI 时代进行防护或竞争,必须正视 AI 系统的脆弱性,这已攸关国家安全。 ⸻ 4 我们面临的挑战 综合来看,AI 确实越来越强大,但也面临一些独特且反直觉的安全风险: • 攻击可能极其微妙——一张小贴纸、几个像素点就能让系统翻车; • 也可能“直击要害”——从源头污染训练数据; • 我们往往对 AI 过度信任,把偶尔失败当成个别现象。 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关乎我们如何设计、部署并监管已深度融入生活的系统。AI 安全不像传统软件打个补丁就完事,它更基础、更复杂、更深层。正如书名所示,“不是 bug,而是一张贴纸”——真正的威胁也许就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 留给你的思考 当我们越来越依赖这些智能系统,让它们替我们做决定——小到开车导航,大到医疗诊断、国家安全决策——我们怎样才能确保这份信任是可靠的、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如果一张小贴纸就能颠覆一个复杂系统,那我们又该如何真正建立安全感?下次你与 AI 互动时,无论是手机助手还是其他什么,不妨带着这个问题想一想。
提起黑客,你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什么形象?是不是电影里那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几下就能掌控一切的大神?对,这个印象确实很深。 但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份资料,来自《黑客大揭秘》——顶级安全专家的经验之谈,可能会让你换个角度看问题。 ⸻ 这份材料的核心,其实是在为网络安全的防御者“正名”。我们今天就来挖一挖攻击和防御到底是怎么回事,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创新者、守护者。这里不仅涉及技术,更关乎那些默默无闻、在背后保障我们数字生活安全的人。了解这些,对我们每个人认识网络安全的大格局都大有帮助。 ⸻ 一个常见的误区 资料里有个比喻特别形象: 建一个坚固的车库需要花很多心思和时间;可要毁掉它,拿把大锤几下就够了。 很多时候,恶意攻击更依赖蛮力和坚持,而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点子”。真正需要系统性智慧和前瞻性思维的,往往是防御:防御者不仅要知道攻击者会用的所有招数,还得预测他们的下一步;设计出的防御措施还必须用户友好、成本可控。攻击者只要找到一个缝就行,防御者却得守住整面墙——这种不对称性就是防御永恒的痛点。 ⸻ 防御者为何更难,却更“高端” 资料强调,在防御者群体中,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或成功创业背景的人反而更常见,这与大众对“黑客”形象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恰恰说明了防御工作的复杂性和深度。 更有意思的是:防御者往往比攻击者更早发现安全漏洞。可我们通常先听到“某黑客发现了某漏洞”,为什么?因为防御者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用户、修复问题,不是出名或炫耀。他们发现新漏洞通常会先内部低调修复,等补丁准备好才公开;结果后来独立发现同一漏洞的外部研究者反而成了“发现者”。 ⸻ 常见攻击入口 1. 未打补丁的软件 每年成千上万的新漏洞出现,你不更新就是把门敞开。软件代码量巨大、更新快,新弱点总会冒出来。 2. 社会工程学 最典型的是网络钓鱼:发封邮件或消息,骗你点链接或套密码,成功率极高——因为“人”永远是最难防的环节。 3. 密码问题 • 弱密码被轻松爆破; • 更常见的是“凭证复用”:某个账号密码泄露后,攻击者拿它去尝试登录你其他服务。人为了方便,经常在不同网站用相同或相似的密码,结果就给了攻击者可乘之机。 ⸻ 防御者的价值:Sony Rootkit 事件 资料里举了 Mark Russinovich 的例子:他发现索尼在音乐 CD 里偷偷安装 rootkit(一种能深度隐藏的恶意软件)。这位典型的防御者揭露了大公司的不当行为,保护了用户权益,也在道德和法规层面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独立监督非常重要——就算看起来强大的大公司也可能犯错。 ⸻ 对听众的意义 理解攻防博弈能让你更自觉地做好日常安全措施:及时更新系统和应用;警惕可疑邮件和链接;使用密码管理器,别“一串密码走天下”。同时,也更能欣赏那些在幕后默默守护网络空间安全的专业人士。 ⸻ 资料的核心观点 在网络安全领域,防御往往比攻击更复杂、更需要创新。真正的智力较量、真正的创新,很多时候发生在构建和维护防线这一侧。 ⸻ 留给你的思考 资料提到物联网 (IoT) 带来的新风险:当计算能力进入汽车、家电等物理设备后,后果不再是“数据丢了或电脑死机”那么简单——软件漏洞可能直接威胁生命安全。正如安全专家布鲁斯·施奈尔所说:“糟糕的计算机安全将是致命的。” 想一想: • 如果一个漏洞让自动驾驶汽车被黑客控制,或者家里的智能设备被用来做坏事,防御者的挑战会升级到什么程度? • 我们现有的安全理念和做法,真的准备好迎接那样的未来了吗?
《布谷鸟的蛋》把真实事件讲成了技术侦探故事,还加了社会评论。故事紧张又有深度,背景是冷战末期的技术焦虑,斯托尔的外行身份让书特别接地气。它不光是计算机安全史的里程碑,也是对技术时代人类责任的大问
《入侵的艺术》用十几个故事,讲黑客怎么用技术漏洞——像随机数设计错、软件没补丁——和人性弱点——信任、顺从——入侵系统。动机从钱到好奇到道德啥都有,方法有逆向工程、社会工程、密码破解、网络嗅探。每章最后“洞察”和“对策”给实用建议
他们打电话到梵蒂冈,说自己是基辛格,要和教皇通电话,梵蒂冈还是半夜三更,接电话的人都准备去叫醒教皇了,他们憋不住笑场了。后来这两位成立了一个听起来像卖水果的公司,叫苹果
网安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销售经理,您是否经常面临这样的困境?
最近,路通社遵照法院命令,删除了一篇关于印度黑客雇佣公司的报道。以下是这篇报道的内容。
本篇来自Darknet Diaries的EP114对 HD Moore的访谈
Phrack的纯文本还将传承那份探索与自由的黑客精神。正如第31期所言:“无论名为何物,Phrack承载的是我们的黑客历史和初心。”这盏灯塔的光芒,将永远照亮技术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Phrack是否就此消失?”2000年10月,有读者在Slashdot发帖感叹:“这个黑客传统的消逝令人惋惜。”
Phrack的纯文本还将传承那份探索与自由的黑客精神。正如第31期所言:“无论名为何物,Phrack承载的是我们的黑客历史和初心。”这盏灯塔的光芒,将永远照亮技术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Phrack是否就此消失?”2000年10月,有读者在Slashdot发帖感叹:“这个黑客传统的消逝令人惋惜。”
从1990年风雨飘摇,到2000年的技术巅峰,Phrack见证了黑客社区从地下走向公开,从电话黑客到计算机安全,再到移动和新兴技术的深入探索。它不仅是一本技术刊物,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记录了黑客们用代码与智慧对抗权威、追求自由的每一步足迹
“Operation Sundevil”是1990年美国政府对黑客社区的一次高调打击,其公关目的虽达成,却引发反弹。Craig 和 SJG 案件成为转折点,促使 Kapor、Barlow 和 Gilmore 创立 EFF,捍卫数字自由。
Elias Levy(Aleph One)通过 Bugtraq 和 SecurityFocus 塑造了安全披露文化,而《Smashing The Stack For Fun And Profit》则定义了漏洞利用的起点。
您可以订阅此RSS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