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数据,痴呆症影响着超过600万美国人,每年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此外,研究人员估计,5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42%最终会患上痴呆症,并且随着美国人口老龄化,到2060年,每年新增痴呆症病例数量可能会翻一番。 如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定义的美国痴呆症发病率最高的地区。 这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杂志》(JAMA Neurology)上的大型综合研究,分析了超过1,260万名65岁及以上、参与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系统的退伍军人的数据,其中女性仅占2%。 研究人员发现,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东南部(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佛罗里达州),最低的是中大西洋地区(特拉华州、马里兰州、宾夕法尼亚州、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新泽西州、华盛顿特区)。 此外,以发病率较低的中大西洋地区作为参照,美国各地区的痴呆症发病率情况如下: • 东南部(肯塔基州、田纳西州、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高出25% • 西北部(阿拉斯加州、爱达荷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高出23% • 落基山脉地区(科罗拉多州、蒙大拿州、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犹他州和怀俄明州)高出23% • 南部(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新墨西哥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高出18% • 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夏威夷州和内华达州)高出13% • 南大西洋地区(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和佛罗里达州)高出12% • 中西部(爱荷华州、堪萨斯州、密苏里州和内布拉斯加州)高出12% • 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缅因州、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罗得岛州、佛蒙特州和纽约州)高出7% • 五大湖地区(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俄亥俄州和威斯康星州)高出7% 什么原因导致了痴呆症发病率的地区差异? 该研究指出,地区差异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引用了此前的研究。这些研究显示,包括性别、种族、民族和教育水平在内的人口统计学因素会影响不同人群患痴呆症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风险因素已知会增加痴呆症和认知能力下降风险,其发病率和管理状况在全国各地也存在差异。研究人员写道:“居住地的乡村属性也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农村成年人的痴呆症和认知障碍发病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医疗资源获取困难或贫困所致。” 他们补充道,这些结果“凸显了具有地域特征的风险因素或诊断实践的影响,强调了制定因地制宜的医疗保健策略、公共卫生举措和政策改革的重要性”。 这些多样化的发现凸显了进行有针对性的医疗规划、公共卫生干预和政策制定以及开展更多研究的必要性。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克里斯蒂娜·丁蒂卡博士在新闻稿中表示:“教育质量、早年生活条件和环境暴露等可能是影响因素。”但她表示,重要的是继续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差异的具体因素。(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方舟投资(ARK Invest)首席执行官凯瑟琳·伍德(Cathie Wood)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坚定支持者。图片来源:Jose Sarmento Matos—Bloomberg/Getty Images • 方舟投资研究人员在周二发布的报告中解释称,埃隆·马斯克欲达成在火星建立人类殖民地的目标,前提是该公司先建成其卫星互联网网络“星链”。SpaceX是该公司旗下风险投资基金ARK Venture Fund的最大持仓企业,在其投资组合中占比超13%。 知名科技投资者凯瑟琳·伍德所在的公司认为,SpaceX最终会为实现埃隆·马斯克的火星殖民目标“倾尽全力”。不过在此之前,方舟投资坚信,完成卫星互联网网络“星链”建设将推动SpaceX在本十年末达到2.5万亿美元的估值。 该企业价值(即SpaceX股权与债务之和)意味着,从其12月3500亿美元的融资轮算起,年化回报率达38%。方舟投资的丹尼尔·马奎尔(Daniel Maguire)、萨姆·科鲁斯(Sam Korus)和布雷特·温顿(Brett Winton)周二发布的报告,标志着该公司对马斯克旗下企业的评论重新回归一贯的看涨立场。伍德曾称这位世界首富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发明家”,不过她最近表示,马斯克与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公开争执凸显了其企业对美国政府的依赖程度之深。 不过,鉴于马斯克似乎在努力平息事态,伍德及其他投资者期望他能将重心重新转向太空领域。SpaceX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星链所谓的卫星星座建设。 根据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威尔(Jonathan McDowell)的数据,目前大约有7600颗此类卫星在轨道上运行,其寿命约为五年;SpaceX希望最终在太空中部署4.2万颗卫星。 方舟投资与太空投资研究公司Mach33合作开发的估值模型显示,这一目标或将在2035年前后达成。伍德所在的公司认为,这将使SpaceX的年收入达到约3000亿美元,占全球预计通信支出的15%。作为参考:美国最赚钱的公司苹果(Apple)去年的销售额为3910亿美元。 “在星链卫星星座建设完成之前,资金将逐步流向火星开发。”方舟投资的研究人员写道。 进军火星 方舟投资该报告的作者表示,马斯克为SpaceX设定的终极目标是将人类送上火星,这一目标或许需借助其商业帝国的力量来实现。方舟投资认为,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和马斯克隧道挖掘公司The Boring Company的机械装备,将在建设火星殖民地所需的基础设施中发挥关键作用。 尽管方舟投资承认,基于外星定居点来预测现金流存在投机性,但其认为到2030年代末,与火星相关的业务将在SpaceX的估值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研究人员写道:“鉴于火星殖民的规模和长期目标,投资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获得可观的资本回报。尽管火星活动能降低地球卫星市场的服务成本,并为小行星开采铺平道路,但这些机遇已超出本次预测范畴。” 诚然,马斯克的宏伟抱负需巨额资金支撑。SpaceX尤其依赖政府合同。根据联邦支出记录,过去15年该公司从美国政府获得超200亿美元资金。 这也解释了为何马斯克在2024年大选期间捐款近3亿美元支持特朗普总统及其他共和党候选人,并主导政府效率部门的成本削减运动后,罕见地为其近期对特朗普的批评道歉。 随着马斯克将政府工作经历抛诸脑后,ARK Venture Fund的投资者们(该基金提供对多家知名私营公司的敞口)期待他能不负伍德及其同事的乐观预期。该基金的股价在过去12个月上涨近20%,而标普500指数的回报率为12.5%。 SpaceX是该基金的最大持仓企业,在投资组合中占比超13%。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和xAI分别是其第二和第四大持仓企业。(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马特・沃格特现身2025年美国高尔夫公开赛练习轮,赛事于2025年6月9日(周一)在宾夕法尼亚州奥克蒙特的奥克蒙特乡村俱乐部举行。图片来源:Gene J. Puskar—AP Photo 马特・沃格特本周一定会出现在美国公开赛上。这位做事计划性很强的男士早已把一切安排妥当。 他将和妻子希拉里、15个月大的女儿夏洛特以及他们的狗一起,从印第安纳波利斯郊区驱车近六小时,然后住在克兰伯里母亲家中,那里距离奥克蒙特约20分钟车程。 这位34岁的男子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回到这个他曾经干过五年左右球童的球场。这份工作的福利包括每周一晚上能在球场上打球。他如今承认,自己当时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机会。 在今年公开赛结束的次日,沃格特回到了自己于2018年创办的牙科诊所的主办公室。 顺便说一句,最后这部分依然在他的计划之中。 不过,这次旅程的其他日程都已改变。 这一切源于他自己在高尔夫球赛中三轮异常稳定的发挥。这种表现对于20岁时“脾气火爆”的沃格特而言曾遥不可及,当时他甚至退出了大学球队,转而专注于自己的另一个爱好。 没错,在获得第125届美国高尔夫公开赛的参赛资格后,沃格特本周将亮相奥克蒙特。这里几乎就是他的家乡,而在父亲节周末踏上这座倍感亲切的球场时,距离他失去父亲兼最大支持者吉姆仅过去两个月,后者因结肠癌与世长辞。 周一,沃格特走进新闻发布会现场时表示:“太不可思议了”。 发布会持续了20多分钟,对于一位赛事履历尚可但参赛时间不长的业余选手而言,这个时长在主流赛事上还是头一次。 当 “白日梦” 成为现实时,事情往往就会如此。 暂别热情 沃格特无疑是个梦想家,只是他更务实。 尽管他身高6英尺6英寸(约 1.98 米),尽管他总能将球击出很远很远,尽管他长期以来被这项需要自律、专注和些许数学思维的运动所吸引,但他从未想过以此谋生。 2009年,当他从匹兹堡塞内卡谷高中毕业时,他便充分意识到自己没有这方面的 “天赋”,该校在匹兹堡北部,一小时车程。在巴特勒大学(Butler University)打了几年球后,他更加确信了这一点:如果成为职业高尔夫球手,自己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尚未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做好准备。 于是他休整了很长一段时间,先是获得了生物学学位,随后进入印第安纳大学(University of Indiana)牙科学院就读。 他一直希望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还能让自己当老板。不过,如今他也会自嘲地说起刚开办“The Dentists at Gateway Crossing”牙科诊所时的懵懂,比如即使诊所尚未正式开业,也依然要按时缴纳租金的事实。 “那几个月真的令我焦虑不已,” 他说。 不过,他很快摸清了门道,诊所业务也开始稳步发展。如今,沃格特的诊所已聘请了另一位牙医,而他自己也成为了顾问,为希望追随这份远大理想的青年医生指点迷津。 重调人生优先级 几乎就在诊所开业的同时,沃格特向自己许下承诺。 他说:“不要在回首往事时觉得:‘要是我当时做了这个或那个,也许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了’” 。 他也不清楚,自己为何在2018年重新找到了挥杆的意义,一切都那么自然。他很快成为印第安纳业余巡回赛的常客,并获得了2021年奥克蒙特美国业余锦标赛的参赛资格,但未能在比杆赛中晋级。他成绩的第一个数字是8,第二个数要么是1要么是2,事实上,他对于记不清具体数字并不在意。 失望并未持续太久。第二天,他在备用场地打出了67杆,虽然无法让他跻身晋级比洞赛的64强,但彰显了他日益成熟的球技和心态。 自己有一份工作,有家庭需要供养,打球是因为热爱而非生计。这些因素改变了他的看法。他不再将 “高尔夫球手” 视为第一身份。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这个身份甚至排不进前五,排在前面的包括基督徒、父亲、丈夫等。 “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我已经理清了人生的优先级,”他说。 远距击球 然而,有些事情从未改变,至少在球场上是如此。沃格特的击球距离很远。有多远?在 2021年美国业余锦标赛结束几个月后,他在一场职业业余混合赛中遇到了长打王、影响力人物凯尔・伯克希尔。 伯克希尔看到了沃格特的实力,邀请他前往内华达州,争夺长打赛资格。尽管他未能打入世界锦标赛,但他确实击出了一记425.7米的 “导弹”,只是球最终滚到了界外。 他玩得很尽兴,但也意识到新赛事可能会导致自身精力过于分散。因此,他将所学融入自己的技术体系。这也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之一,包括通过华盛顿州沃拉沃拉市葡萄酒谷高尔夫俱乐部(Wine Valley Golf Club)的分区赛来争夺今年美国公开赛资格。 这位 “数学与科学极客”做足了功课。他知道葡萄酒谷的球道足够宽阔,即使开球出现偏差可能也无伤大雅。他连续两轮打出低于标准杆4杆的68杆,斩获分区赛冠军。 突然之间,这位来自印第安纳的牙医登上了高尔夫频道,他赛后情绪激动的视频迅速走红,手机响个不停,以至于他不得不请妻子帮他打理所有事务。上周忙到什么程度?当沃格特偷偷溜出去练习时,直到快抵达球场才发现自己忘了带球鞋。 感恩的心 周一,沃格特从一号洞发球台走下,重回熟悉的球场。这一天,对他来说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 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在暮色中与其他球童一起练球的人。相反,他怡然自得地走在球道上,身旁是为他背包地好友兼偶尔的比赛搭档凯文・奥布莱恩。他一边签名,一边向围绳外的熟悉面孔打招呼,父亲的身影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吉姆・沃格特于去年7月被诊断患有结肠癌,不到一年便离世了。沃格特在棒球帽上系上了一条蓝色丝带,以唤醒人们对结肠癌的认识。他还没有走出父亲离世的阴影,但仍在继续前行,并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快乐。 他说:“我觉得这个周末将充满感恩,也希望能打出不错的成绩。”(财富中文网) 译者:冯丰 审校:夏林
美国教师保险和年金协会财富管理公司拉什米·巴德韦出席本周的《财富》杂志首席运营官峰会。图片来源:Kristy Walker/Fortune 随着人工智能改变职场的可能性并促使企业重新思考岗位职责,几乎没有人怀疑未来的工作模式将与员工如今所习惯的模式大相径庭。 但总部位于纽约的美国教师保险和年金协会财富管理公司(TIAA Wealth Management)首席运营官拉什米·巴德韦认为,企业需要积极帮助员工度过这场影响深远的转型。 她在周二的《财富》杂志首席运营官峰会上表示:“会使用AI的人将取代不会使用AI的人”,这番话道出了一种普遍共识。因此她的公司一直在以直接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AI的应用。 巴德韦认为,企业推动AI应用需要做到三件事。前两点或许显而易见:为员工提供AI工具,然后赋予他们必要的技能。但她表示,第三点是“让员工参与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 这项更微妙的策略,可能会被企业领导者忽视。在她所在的公司,遗产规划律师们一直在测试两种不同的AI解决方案并提供反馈。他们的反馈大有帮助,但还有一项额外的好处,那就是通过让他们在公司应用AI的方式上拥有发言权,公司也在鼓励他们进一步使用这项技术。 她补充道:“他们的参与对推动AI应用至关重要。共同创作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为助力员工提升技能,TIAA还创建了约九个“行会”,即“公司内部员工聚集、学习和实验的非正式网络”。 她认为,随着AI改变商业形态,企业领导者还需重新审视期待员工和潜在招聘对象具备的技能。 巴德韦表示:“未来的技能将会有所不同。某些特定的技能组合将会受到重视。因此,速度重于结构,洞察力重于头衔,判断力重于确定性,坦率地说,全新的思维模式重于持续改进。作为领导者,我们需要确保根据这些技能进行评估、招聘和绩效管理——那才是未来所在。”(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5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利雅得会晤。图片来源:Win McNamee—Getty Images 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于6月11日发布的报告称,受关税战、石油需求增长放缓以及欧佩克(OPEC)和其他国家增产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已进入新的恶化状态。 惠誉决定将化石燃料行业2025年的前景展望从“中性”下调为“恶化”,这是基于全球宏观经济状况,特别是四月初遭遇的双重打击:特朗普总统宣布加征关税,以及欧佩克及其关键盟友在多年自我限产之后决定增产原油。 然而,惠誉强调,只要此次行业评级下调持续时间较短,大多数美国油气公司受到的影响有限,因为它们进入此轮波动期时,平均资产负债表更为健康,债务水平较低。 惠誉在报告中指出:“关税紧张局势已有所缓和,然而,关税税率最终将稳定在何种水平,以及已实施关税所产生的影响,仍将是我们宏观经济预测的关键因素,这会导致石油消费增幅低于此前的预期。” 在沙特领导的欧佩克以及其他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巴西和圭亚那)提高石油产量的同时,全球原油消费量也低于先前预期。惠誉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约80万桶/日,而此前的预期是超过100万桶/日。“由于供应增长加快,2025年市场仍将保持供应过剩状态。” 略显巧合的是,惠誉报告发布当天,由于美国与伊朗军事紧张局势升级、更为乐观的经济通胀数据发布以及中美贸易战再次达成临时休战,油价攀升至4月初以来的最高水平。6月11日,美国基准油价跃升至每桶68美元,高于5月初的近期低点58美元。 同样利好油价的还有新的预估,即欧佩克实际石油产量的增幅可能低于其纸面声明的水平。毕竟沙特推动增产的部分目的,是让伊拉克和哈萨克斯坦等经常超产的国家更好地遵守产量配额。 分析公司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石油商品市场副总裁普里娅·瓦利亚表示:“总体而言,我们的估算表明,实际流入市场的石油桶数可能低于宣布的增产量,这将对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 至于其他主要评级机构,标普全球评级(S&P Global Ratings)在5月下旬表示,预计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油价波动加剧、资本纪律约束以及效率持续提升”的背景下,美国油气生产商2025年将减少5%至10%的资本支出总额。 当然,第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穆迪(Moody's)也在5月与标普和惠誉步调一致,逾百年来首次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最高的“Aaa”级下调,而关税战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联邦预测 这些评级机构的预测与美国能源部自身更新的油气预测相吻合。 美国能源部6月10日发布的短期能源展望称,美国原油产量在2025年第二季度创下全球领先的历史高点1,350万桶/日之后,将自新冠疫情以来首次进入下降期。 该展望预测,到2026年底,美国石油日产量将降至1,330万桶。虽然降幅相对较小,但却是该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预计其产量不仅将趋于稳定,还将开始萎缩。 欧佩克及其关键盟友(即OPEC+联盟)已在4月承诺,到2025年底将日产量提高逾200万桶,引发了石油市场震荡,当时恰逢特朗普宣布其新关税政策之时。同样,在5月底,OPEC+同意在7月实施第三个月的增产。 美国能源部的报告补充道:“受全球石油库存增加影响,5月原油价格连续第四个月下跌,库存上升源于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放缓和OPEC+自4月开始加速解除自愿减产。” 自2022年直至今年,OPEC+一直按586万桶/日的幅度削减石油产量,超过全球需求的5%,以助力提振石油市场,部分原因是为了应对美国产量的增长和全球需求增长放缓。 与此同时,美国的石油日产量从2017年初的880万桶增长到2025年的1,350万桶,创历史新高,增幅达到惊人的超过50%。 美国能源部和信用评级机构的这些报告,都发布在油气行业第一季度财报季之后。在财报季中,油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纷纷抱怨经济动荡和疲弱的油价环境,但宣布的预算削减幅度相对有限。 作为专注于二叠纪盆地的顶级生产商,行业领头羊戴蒙德巴克能源公司(Diamondback Energy)董事长特拉维斯·斯泰斯表示,美国油气行业已处于下滑状态。 斯泰斯在5月份的一封致股东信引发市场波动。他在信中表示:“我们认为,以当前大宗商品价格水平,美国石油产量正处于一个临界点。由于钻探活动减少,美国陆上石油产量很可能已经见顶,并将于本季度开始回落。” (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2025年6月11日,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出席在巴黎举行的第九届法国科技创新展览会。图片来源:Chesnot—Getty Images •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对Anthropic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代伊(Dario Amodei)近期关于人工智能驱动工作自动化的预测持怀疑态度。在巴黎举行的第九届法国科技创新展览会上,黄仁勋反驳了人工智能或将很快取代半数初级办公室岗位的观点,并对将人工智能发展局限于少数参与者的理念提出质疑。 黄仁勋并不认同Anthropic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代伊关于高级人工智能的部分预测。在回应阿莫代伊近期关于人工智能或将在五年内使多达一半的初级办公室工作实现自动化的预测时,黄仁勋表示,他“几乎不认同”这位首席执行官的“所有观点”。 在巴黎举行的法国科技创新展览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及阿莫代伊时,黄仁勋表示:“其一,他认为人工智能过于可怕,以至于认定只有他们有资格涉足;其二,他声称人工智能成本高昂,其他人都不该尝试;其三,他认为人工智能极其强大,所有人都会失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他们一家公司该去开发人工智能。” 黄仁勋接着说道:“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是极为重要的技术;我们应当以安全、负责的态度去开发和推进它。倘若你希望事情以安全、负责的方式达成,那就应该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开展……切莫进行暗箱操作,然后告诉我这是安全的。” Anthropic由阿莫代伊和其他前OpenAI员工于2021年创立,其核心使命之一就是安全。据报道,Anthropic的许多创始团队成员因与OpenAI在公司发展方向和安全文化方面存在分歧而选择离职。 Anthropic发言人在给《财富》杂志的声明中表示:“达里奥从未声称'只有Anthropic'才能构建安全、强大的人工智能。正如公开记录所显示的那样,达里奥始终倡导为人工智能开发者(包括Anthropic)制定国家级透明度标准,以便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了解模型的能力和风险,并做好相应准备。他还对人工智能的经济影响——尤其是对入门级工作的影响——表示担忧。达里奥坚持这些立场,并将继续这样做。” 阿莫代伊曾多次公开表示,他相信人工智能会带来潜在的生存风险。他称,倘若人工智能系统变得比人类更聪明,人类终有一天会丧失对它的掌控。他还担心,在机器超越人类智能之前,不法分子会利用先进人工智能将其武器化,用于制造生物武器、策划网络攻击或释放大规模破坏工具。 最近,在接受Axios采访时,他预测人工智能会导致约50%的初级白领岗位消失,并敦促立法者即刻着手准备,以保障民众生计。 黄仁勋承认该技术可能会对员工造成一定影响,但驳斥了阿莫代伊近期的大胆论断。 他表示:“每个人的工作都会有所改变,部分工作会被淘汰,但同时也会涌现大量新岗位……每当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它们就会雇佣更多人员。” 量子计算的“拐点” 黄仁勋在英伟达巴黎GTC大会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上述言论。在此次大会上,该公司宣布与法国初创公司Mistral建立新合作关系,作为其推动欧洲算力发展计划的一部分。 黄仁勋表示,英伟达正在欧洲大陆建设超20家“人工智能工厂”,并向欧洲研究人员和初创公司承诺,其"图形处理器短缺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这位首席执行官还提及了英伟达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探索,重点介绍了英伟达的混合量子-经典平台CUDA-Q,并宣称量子计算正迎来"拐点"。黄仁勋称,该技术有望在未来数年着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包括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在内的顶级银行贵金属交易员在2025年第一季度取得了五年来的最佳业绩,部分原因在于套利机会引发大量黄金涌入美国。 12家主要银行在2025年第一季度从贵金属交易中斩获5亿美元,该数据是Crisil Coalition Greenwich整理的十年数据中第二高的数字。该市场情报公司的数据显示,这一数字约为过去十年季度平均收入的两倍。 部分意外收益源于美国实物黄金溢价高企——受市场对贵金属或面临关税的担忧影响,交易员纷纷将大量黄金和白银运往美国期货交易所仓库,进而推高了溢价。 第一季度,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的金银价格大幅攀升,远超其他国际基准水平,这表明交易员能够在伦敦、瑞士或香港等交易中心购入实物黄金,并在关税生效前运往美国以获取利润。类似情况在2020年也曾出现,彼时疫情致使商业航班停飞,为那些设法将实物黄金运往纽约的银行创造了长期套利契机。 交易所数据显示,摩根士丹利在第一季度为结算其自营头寸,向纽约商品交易所仓库交付了67吨黄金,交付量居所有银行之首。按当前市价计算,这批黄金价值约70亿美元。 作为贵金属领域的主导交易商,摩根大通为结算2月份期货合约交付了超过40亿美元的黄金,是该交易所历史上最大的单日交割通知之一。不过,这场套利狂欢在4月戛然而止,因为贵金属最终被排除在特朗普总统的对等关税一揽子计划之外。 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均拒绝置评。 黄金交易银行——尤其是摩根大通——向来擅长从跨大西洋价格错位中获利。前所未有的套利机会助力该行贵金属交易部门在2020年创下10亿美元的盈利纪录。 Coalition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业务主管安加德·查特瓦尔(Angad Chhatwal)表示,特朗普总统关税计划引发的市场波动,同样推动了这十二家银行的收入增长。近年来,在金价自2022年末以来翻倍的惊人涨势背景下,伦敦市场的交易量也持续攀升。(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星巴克中国正在采取与其他国家市场不同的战术。 去年9月正式上任的星巴克董事长、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主张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战略。他上任后的计划是——精简菜单、减少折扣、慢而有序的创新、缩减下一财年的新店数量以释放资金支持转型。 而星巴克未把中国市场放在该调整计划之中。当时Niccol坦言,中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星巴克需要想清楚如何在当下和未来实现增长。 近期的消息表明,星巴克中国正在走一条与全球市场不同的路。 财报或许是指引这家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品牌做出选择的关键因素——根据星巴克中国4月30日发布的2025财年第二财季业绩报告,当季公司营业收入为7.397亿美元,同比增长5%。中国同店交易量增长4%,止住了2024年以来持续的下跌趋势。作为对比,北美市场第二财季同店交易量下降4%。 中国市场的表现对这家公司而言愈发重要。而这片市场由于其独特之处,注定无法与其他市场采取相似的战术。 6月10日,星巴克中国针对旗下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种非咖产品,推出“夏日心动价”。按照大杯计算,平均价格降幅约为5元。 一直以来,星巴克瞄准的是中国高端咖啡市场,本次降价是其入华二十余年,首次主动直接下调产品价格。该品牌通过长期建立的品牌价值,支撑了较高的价格定位。星巴克高层此前曾明确表示无意于价格战,认为价格战可能会损害品牌的高端形象,且无益于公司长期的稳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此次降价也不能算是加入价格战——参与降价的产品,优惠后至少需23元。与动辄个位数价格的瑞幸和库迪等品牌相比,星巴克并非是用绝对低价抢夺市场,也难以实现快速下沉。这次价格调整更直接的作用是抢夺市场注意力。 此次降价品类围绕星巴克非咖品类展开。非咖产品能够弥补咖啡消费的低谷时段,且中国非咖产品消费市场已足够成熟和庞大。根据国金证券研报数据,2025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预计为3689亿元,这一数字比现磨咖啡高出1000亿元。 只做单一品类势必会错失另一部分市场份额。除销售额会受到影响外,部分消费者可能会转而选择其他品牌,将注意力分散给星巴克的竞争对手。 模糊产品边界早已不是中国咖啡茶饮市场的新策略。包括瑞幸和库迪在内的多个咖啡品牌,均推出了冰沙、果茶、奶茶等品类;而茶百道、古茗等茶饮品牌也推出了咖啡类产品,蜜雪冰城和沪上阿姨更是为了咖啡产品单独成立了品牌。 星巴克中国首席增长官杨振表示,星巴克正在构建“咖啡+非咖”的双引擎模型。“通过完善‘非咖啡’场景的产品矩阵,可以针对不同消费场景、门店类型灵活配置产品组合,实现体验的精准定制。”杨振于去年12月上任,这是星巴克首次设立首席增长官这一职位。 星巴克要面对的挑战也显而易见——无论咖啡还是非咖,中国市场的选择已经十分丰富,且定价低于23元的选择比比皆是。星巴克“第三空间”的差异化打造,也会因其他品牌推出注重环境打造的旗舰门店,提供相似的体验服务而受到冲击。 因此,这次价格调整的效果是未知的,这或许只是星巴克的一次尝试。关于“星巴克非咖产品的降价将是持续性的,还是今夏限时”的问题,星巴克中国回应《每日经济新闻》称,“未来,我们将视顾客反馈,决定后续活动计划。” 除了价格下调外,星巴克中国的门店扩张计划也与海外市场的“缩减新店数量”不同。2025年第二财季,星巴克中国门店数同比增长9%。而它的目标不止于此。 6月11日消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星巴克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表示,星巴克可能出售中国业务的股权,并称此事引起了“极大兴趣”。该公司正在寻找有兴趣将该连锁门店从约8000家扩大到20000家的合作伙伴。 他称,星巴克不急于达成交易,并希望在该业务中拥有“有意义的股份”。多家中国和全球私募股权公司,以及策略投资者曾考虑购买股权。目前该流程仍处于初步阶段,由高盛牵头。 财报发布后,Brian Niccol再次重申“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我们将继续长期致力于中国市场的深耕和发展。”(财富中文网)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糖是敌人,对吗?事实并非总是如此——至少一项新研究表明,危害程度取决于你如何摄入糖分。 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在对来自多个大洲的超50万人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通过苏打水等饮料摄入的糖分——甚至包括富含天然果糖的纯果汁——似乎比从食物中摄入的糖分危害更大。 该研究第一作者、杨百翰大学营养学教授凯伦·德拉·科尔特(Karen Della Corte)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这是第一项明确不同糖源与2型糖尿病风险间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这凸显了饮用含糖饮料——无论是苏打水还是果汁——比直接吃糖对健康的危害更大的原因。” 研究发现,从食物中摄入的糖分与糖尿病之间不存在此类关联,甚至在部分情形下,还呈现出与较低患病风险相关的态势。 在调整体重指数及各类生活方式风险因素后,研究结果包括: • 含糖饮料有风险。每日每多摄入12盎司(约合355毫升)含糖饮料(包括软饮料、能量饮料和运动饮料),罹患2型糖尿病(T2D)的风险就会增加25%。 • 果汁同样存在问题。每日每多摄入8盎司(约合237毫升)果汁(包括100%纯果汁、花蜜和果汁饮料),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5%。 • 个体反应存在差异。研究人员指出,上述风险为“相对风险,而非绝对风险”,取决于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基线风险;例如,如果普通人患2型糖尿病的基线风险约为10%,那么每日饮用四罐苏打水可将这一风险提高到约20%,而非100%。 • 含糖食物则属于不同类别。相比之下,每日摄入20克(约1.6汤匙)总蔗糖(食糖)与总糖(饮食中所有天然糖和添加糖的总和)与2型糖尿病呈负相关,“暗示存在令人惊讶的保护性关联”。 为何饮用含糖饮料会更糟糕? 新闻稿解释称,这可能归结于其对新陈代谢产生的影响不同。 新闻稿指出:“含糖饮料和果汁提供的是游离糖,会导致血糖水平大幅上升,给肝脏代谢带来沉重负担并使其紊乱,进而增加肝脏脂肪含量并引发胰岛素抵抗。” 但在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全果、乳制品或全谷物)中摄入或添加的膳食糖不会导致肝脏代谢过载。新闻稿提到,“这些嵌入食物中的糖分因伴随纤维、脂肪、蛋白质和其他有益营养素,引发的血糖反应更为平缓。” 关于果汁的注意事项 尽管认为果汁与苏打水危害程度相近可能有悖直觉,但研究人员解释了其中的逻辑。 研究指出,与提供“空热量”的含糖饮料(SSBs)中的糖相比,果汁“可能含有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质等有益营养素;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从果汁中摄入糖分与2型糖尿病风险呈正相关。果汁高糖且缺乏纤维的特性与含糖饮料类似,因此它无法替代全果——后者提供更高含量的纤维,有助于更好地调节血糖。” 不过,含糖饮料的危害仍高于含糖食物,因为它们提供的游离糖会导致血糖水平大幅上升。研究人员指出:“而其他来源的膳食糖,尤其是从全果、乳制品或全谷物等营养密集型食物中摄入时,可能因伴随纤维、脂肪或蛋白质,引发更为平缓的血糖反应。” 最后,他们指出,尽管未来仍需开展研究来评估糖分摄入的长期影响,但现有发现表明,糖分类型在决定膳食糖关联中至关重要,“显然,液体糖分摄入量越高,危害就越大。”(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图片来源:Photo by Win McNamee/Getty Images • 埃隆·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团队不顾白宫安全与通信专家的警告,在白宫屋顶安装了星链(Starlink)卫星互联网系统。此举引发了与特勤局(Secret Service)的对峙。立法者和安全专家担忧该设备可能损害国家安全,并暴露敏感的白宫通信内容。 据报道,埃隆·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团队不顾政府安全专家的反对,在白宫屋顶安装了星链卫星互联网系统。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白宫通信专家对该卫星互联网系统的安装提出了国家安全方面的担忧。 据报道,当时安装工作还引发了政府效率部员工与特勤局之间的对峙。 马斯克政府效率部团队的员工于今年二月在艾森豪威尔行政办公大楼屋顶安装了星链终端,且未事先告知白宫通信团队。 有三位消息人士告诉《华盛顿邮报》,该设备支持通过星链访问互联网,但缺乏标准的追踪或身份验证安全措施,这可能导致白宫面临数据泄露或黑客攻击的风险。 与其他政府Wi-Fi系统不同,“星链访客”Wi-Fi仅需密码即可连接,无需通常的用户名或双因素认证。报道称,星链提供的网络连接可能允许设备绕过安全措施、规避监控并传输无法追踪的数据。 在马斯克离任并与唐纳德·特朗普公开决裂之后,尚不清楚白宫是否仍安装有星链终端,但据报道该卫星互联网系统也已在其他政府机构使用。 白宫代表未立即回应《财富》杂志的置评请求。 然而,特勤局发言人安东尼·古列尔米对《华盛顿邮报》表示:“我们知晓政府效率部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善园区网络连接,并不认为此事会构成安全事故或安全漏洞。” 安全隐患 星链的卫星连接通常被认为比美国传统的电信网络更难被黑客入侵,后者过去曾遭外国对手攻破。 然而,这层额外的安全保护并未解决核心问题:即无法监控或控制从白宫流出的数据。 有消息人士对《华盛顿邮报》表示,卫星连接带来的任何额外安全保障无法解决对受限数据对外传输的监控问题。 缺乏日志记录和身份验证意味着恶意软件可能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内部,这比数据泄露构成的风险更大。 这场争议已引起部分议员的关注。 众议院监督委员会的民主党议员已对特朗普政府在白宫及政府机构使用星链一事发出警告。 该委员会代理首席民主党议员斯蒂芬·F·林奇表示:“勇敢的举报者已向委员会分享了令人担忧且至关重要的信息,我们正在进行多项调查。安装星链可能导致敏感数据和信息暴露给黑客、敌对国家或其他企图伤害美国人的人,从而危及国家安全。” 民主党参议员此前曾批评马斯克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职位与其在政府中的角色之间存在的潜在利益冲突。 上个月,13名民主党参议员在致特朗普的信中,指控这位科技大亨可能利用其政府职位,为其卫星互联网企业星链在海外市场争取利润丰厚的私人合同。 参议员们敦促特朗普对这些交易展开调查并将结果公之于众。(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图片来源:Daniel Pier—Getty Images 68岁的退休老人克里斯蒂安·菲斯特每天早晨都会在社区街道上遛他的大白熊犬沃利。这个位于奥斯汀东南部的安静社区有绿树成荫的老橡树街道,分布着独栋住宅、双拼别墅和公寓楼,菲斯特已在此生活了26年。大约三周前,在一次晨间散步时,他看到一辆挂着得州厂商牌照的白色特斯拉(Tesla)Model Y驶过,后面紧跟着一辆深色特斯拉。 他看着这两辆一前一后的特斯拉在他前方街道左转,消失在大约半英里外的街区拐角处,随后又从他身边驶过——一次、两次,反反复复。 菲斯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它们整天就围着同一个街区一遍又一遍地转圈。” 自菲斯特几周前发现这些车辆以来,几辆白色特斯拉(以及一些黑色和灰色特斯拉)开始频繁出现在他居住的小型社区的街道上,反复行驶相同的路线,重复在相同的拐角转弯,前排驾驶座上通常都有司机。但《财富》杂志采访的两位居民表示,他们曾看到一些车辆无人驾驶,在副驾驶座上有人。另一位居民则多次看到车内无人的特斯拉。 特斯拉正在该社区进行车辆测试,为本月底之前在奥斯汀推出期待已久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做准备。这家已研发自动驾驶技术逾十年的电动汽车公司表示,它终于准备好迎战Alphabet等无人驾驶出租车竞争对手。Alphabet的子公司Waymo已提供1,000万次付费乘车服务,在四个城市投入运营,并计划很快在另外几个城市推出。埃隆·马斯克向投资者保证,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最初将小规模启动,投入10至20辆汽车,并将在年底前扩展到其他几个城市。但这一切都将从奥斯汀开始,特别是菲斯特所在的这个小型社区。特斯拉将在这里验证其概念并解决任何小问题。 几周前,当居民们发现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时,引起了一些社区居民的警觉。有几位居民在社区信息平台Nextdoor上询问邻居,为何有司机的白色特斯拉会长时间停在他们房子前。一位女性发帖道:“这让我感到不安。” 24岁的阿纳斯塔西娅·马伦上个月刚搬进该社区。她表示,自从她搬进来,就经常看到特斯拉驶过或停在她的双拼别墅前,尤其在她散步的时候。 马伦这样描述那些司机:“他们会紧盯着你看,似乎你挡了他们的路,或者你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她表示,虽然有时她看到车辆行驶时只有副驾驶座上有人,但更常见到的是在驾驶座上有人在操控车辆。她说道:“我有时候能看到确实有人在转动方向盘。” 37岁的奥斯汀居民罗伯特·耶茨住在比马伦和菲斯特家更靠北边的一栋公寓楼里。他表示,他看到公寓楼前停着一排白色特斯拉,开着双闪灯,通常大约四辆一组。在某些情况下,特斯拉会开着双闪灯停在路中间,迫使其他司机只能绕行。据一位居民称,测试有时会持续到晚上10点。《财富》杂志采访的所有居民均表示,他们没有收到特斯拉在其社区进行测试的任何通知或信息。 奥斯汀居民已习惯了在城里看到自动驾驶车辆。Waymo的汽车早在2023年,就已经载着安全员对该市进行地图测绘,此后开始在市区提供无安全驾驶员的载客服务。菲斯特对《财富》杂志表示,他曾看到Waymo车辆在同一社区的闲置地块前过夜停放。几年前,Cruise曾在奥斯汀街头投放无人驾驶出租车,但后来其母公司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因旧金山一起备受关注的事故,暂停了所有运营,并最终关闭了叫车服务。 但特斯拉车辆的频繁出现,加剧了许多行业观察人士对其技术可行性和自动驾驶方法的质疑。其他自动驾驶汽车公司在推出服务前都需要对道路和社区进行数字地图测绘,但特斯拉声称其纯视觉系统不需要高清地图、雷达或激光雷达技术。特斯拉表示,相比竞争对手,其自动驾驶技术成本更低、适应性更强:特斯拉汽车无需花费数月对一个区域进行测绘,就能识别任何地方的地形。但既然如此,为何特斯拉车辆要在一个社区的相同街道上反复绕行——而且为何许多车辆仍然有人驾驶? 菲斯特表示:“我本以为,也许他们只是坐在驾驶座上,在出现问题时可以接管方向盘。但实际上他们就是在开车。”他指出曾亲眼看到司机的手放在方向盘上。“他们确实在开车,所以这并非无人驾驶。我真的不太理解。” 特斯拉并未回应置评请求。 特斯拉还在得克萨斯州至少另外两个地点进行了测试。据《财富》杂志此前报道,该公司曾在奥斯汀一条单独的僻静街道上安排了与紧急救援车辆的测试。特斯拉还在得克萨斯州佛罗伦萨市的一个训练场,与得克萨斯州公共安全部的碰撞重建小组进行了测试。据得克萨斯州公共安全部发言人表示,在那次活动中,州政府机构设置了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运行场景,以便该公司收集信息,了解如何应对与紧急救援人员及设备的各种遭遇情况(如事故现场、闪烁灯光和警笛声)。 然而,在奥斯汀东南部的这个社区里,沿着几个街区的范围,特斯拉在推出服务前的几周里一直在进行常规的、真实世界测试。就在一条繁忙街道的对面,有一个特斯拉超级充电站(约两英里内唯一的充电站),沿路不到两英里处还有一个特斯拉碰撞中心。该社区本身街道安静,不过特斯拉汽车需要穿过一条繁忙道路才能到达充电站。住宅区街道没有划定人行道,因此居民们直接在街上遛狗或推婴儿车——这为车辆提供了在受控环境中应对障碍物的机会。三位居民对《财富》杂志表示,这些车辆行驶速度似乎不超过每小时25英里。 马斯克设定的在六月份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的最终期限即将来临,距离月底仅剩三周时间。彭博社的报道曾暗示该公司的目标是6月12日推出该服务。但截至6月10日,在服务推出前几项重要的待办事项似乎仍未完成。相关机构告诉《财富》杂志,特斯拉提供了紧急救援人员指南草案,但其内容并未最终敲定,截至周二也尚未对奥斯汀交通与工程部或奥斯汀消防局进行紧急救援人员培训。正如《财富》此前报道,该电动汽车制造商告诉市政府员工,将在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之前提供这些项目。(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Dealmed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因霍恩。图片来源:Courtesy of Dealmed 迈克尔·艾因霍恩曾经想要离开中国。他确实有过这样的想法。他支持特朗普的政策议程,即主张减少监管、减轻企业税负,并取消那些推高能源价格的环境法规。2006年,艾因霍恩白手起家创立了Dealmed公司;如今,它已成为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三州市场最大的两家非私募股权控股的私营医疗用品制造商和分销商之一。他也基本认同特朗普有关中国在贸易上存在欺骗行为的观点。因此,当美国总统宣布对华征收135%的“解放日”关税时,艾因霍恩盘算着,应该有一些可靠的替代渠道采购他销往全美各地诊所和医疗机构的上万种产品,包括口罩、纱布、检测设备和防护服等。 这甚至并非艾因霍恩首次希望让自己的公司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新冠疫情期间,在特朗普的首轮关税政策导致进口成本上升之际,艾因霍恩就曾融合了一套替代供应商网络,此举成功将中国在其公司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压缩至15%。如今故技重施,又有何难? 他最终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短短五年间,制造业格局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当初看似可行的事情,如今在经济上根本行不通。艾因霍恩告诉《财富》杂志:“在大部分医疗保健产品的制造领域,中国都占据着全球主导地位。中国的生产自动化水平、产品质量和价格优势更胜一筹。我承认中国的贸易做法存在问题,但在我所从事的领域,现实就是如此。中国领先优势如此巨大,转移供应链无异于自讨苦吃。” 他的这段经历极具启发意义,因为它证明了中国制造业进步之迅猛;揭示了某些领域可行替代方案之稀少;以及最终,即使将关税因素计入成本,许多试图撤离中国的商人也无法做到。艾因霍恩表示:“(美国)政府可以喊破喉咙,但如何复制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根本做不到。” 中国制造水平提高 艾因霍恩的贸易传奇始于21世纪初。当时,Dealmed 公司从中国采购的商品仅占其销售总量的约15%,主要是胶带等基础物资和手术服等纸质产品。艾因霍恩指出,那个时期,中国在更高端产品方面的质量还达不到美国和欧洲的标准。2014年,艾因霍恩做出了重大战略转型,从单纯的分销商,转型为同时兼具制造商的角色。此前,Dealmed从批发商那里采购商品。批发商向中国生产商采购货物,经美国入境口岸运至自己的仓储设施,再转运到Dealmed的仓库。然后,Dealmed通过其销售代表团队处理销售事宜,将产品送达其分布广泛的医疗客户手中,完成这最后一段销售过程。艾因霍恩认为,Dealmed可以通过消除中间商,自己来制造同样的产品(具体方式是将生产外包给中国工厂),从而赚取更多利润。而许多这样的中国工厂,正是此前通过批发商源源不断为其供货的生产者。公司首先将口罩和面巾等标准产品转为合同制造模式。随后,随着中国制造商水平的提升,Dealmed又增加了现场检测设备和其他精密产品的生产外包。 到了2018年,这家蓬勃发展的公司外包生产的Dealmed品牌产品,有80%从中国进口。总体而言,自有品牌外包这项新业务占其营业收入的约30%。再加上为批发商分销中国品牌产品的传统特许经营业务,其来自中国的销售总额占公司总营收的45%。 随后,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促使艾因霍恩策划了两次重大战略转向中的第一次。 2019年9月,美国政府针对部分中国医疗出口产品加征了10%的关税;到了2020年,又将更多商品的关税提高至25%。艾因霍恩回忆道:“由于存在大量豁免条款,第一轮关税仅波及我们一小部分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但那第二轮25%的关税却冲击了我们一半的进口商品”。他认为,美国两党对华的敌意日益加剧,这意味着这些高额关税如今已成为贸易格局中长期存在的固定部分。 Dealmed转向从美国本土采购生产手术服和手术台罩使用的纸质材料,尽管在美国生产这些材料的成本比在深圳或南京生产的同类产品高出15%,同时,公司也将其检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了美国本土。到2019年底,Dealmed 的手套制造已从主要依赖中国采购,转变为主要在马来西亚生产。公司还在墨西哥、加拿大、越南和印度找到了新供应商。就在新冠疫情暴发前夕,Dealmed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仅占总收入的15%,较两年前的峰值下降了三分之二。 艾因霍恩表示:“我们当时的目标就是将所有生产业务撤出中国。” 新冠疫情的刺激效应 事实证明,“减少中国采购”这一大胆策略收效显著。2020年初,疫情骤然全面爆发,致使中国整个出口部门陷入停摆。通过将供应链转移到越南、马来西亚和美国,Dealmed成功抢占了更多医生诊所订单,遥遥领先于那些仍严重依赖中国的竞争对手。然而,到了2020年春,中国制造商恢复生产,艾因霍恩亲眼目睹了竞争对手如何大赚特赚:一方面,供应短缺使常规医疗用品价格暴涨;另一方面,为了抗击疫情,美国最终大幅进口的医疗物资订单量激增。艾因霍恩表示,2020年春,Dealmed仍从中国采购绝大部分口罩,且在随后的数月里,每只薄布口罩的采购价格高达2美元,是疫情前的7倍之多。 2020年,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随后的五年内有效地终止了对进口医疗产品的高额关税,仅保留了对药物活性成分的征税。然而在疫情初期,艾因霍恩的客户因中国停工损失惨重,且始终担忧关税会卷土重来。Dealmed未选择依赖全球最大出口国,而是拓展全球网络,率先在行业内降低风险。艾因霍恩认为,与主要仍以中国为中心的竞争对手相比,诊所与医院会将Dealmed广泛的全球化供应链视为Dealmed的一大领先优势。 但事与愿违。艾因霍恩回忆道:“起初客户高呼‘我们不能依赖中国’。他们鼓励我们采取供应链多元化战略。我们告诉他们,我们依托最广泛的全球采购网络,具有先天优势。但很快,客户就淡忘了中国因新冠疫情停工所造成的混乱。”他表示,那些与制造商谈判向医院和诊所销售医疗设备的集团采购组织(GPO),以及直接与保险公司交易的医疗机构,迅速失去了对供应链多元化的短暂热情,转而追求最优惠的价格,无论纱布、口罩还是医疗器械产自何地。艾因霍恩坦言:“这很可悲。当疫情的记忆逐渐褪去,我们供应链多元化的优势在客户眼中变得一文不值。保险公司仅按最低成本价报销,价格决定了一切。标榜产品产自美国、马来西亚或越南,根本打动不了采购方。” 在后疫情时代,美国医疗产业在全球遍寻低价商品之际,中国医疗物资行业正以惊人规模实现产业与专业能力的双轨扩张。扩张背后的驱动力源于疫情期间积累的巨额利润。艾因霍恩表示:“中国企业利用新冠疫情期间赚取的巨额利润进行再投资,成效斐然。”一个典型代表当属山东英科医疗(INTCO Medical)。2020年,英科医疗营业收入较前一年激增六倍,该公司将巨额收益转化为覆盖国内五座城市的产业网络布局,在越南建设了一座大型工厂,并在美国、加拿大、德国和日本设立销售机构。据报道,英科医疗的迅猛崛起使其创始人跃升亿万富翁行列。 中国医疗工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促使Dealmed再度调整战略方向。艾因霍恩表示:“新冠疫情结束后的两年,我们的业务快速增长,新增数百款自产产品。部分生产线回流中国。当我将某条生产线从中国迁至越南,随后又会有新产品在中国投产。此消彼长间我们意识到:中国仍然是最优选择。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制造商更有进取精神。他们加大投入和产品研发力度,其产品质量已经傲视全球。中国制造商的自动化程度与产能举世无双,他们已经非常先进。”尤为关键的是,中国提供的低价,正好迎合了美国采购商从短暂追求“分散采购渠道”到追求“最低成本交易”的转变。 没有更好的选择 2024年,拜登政府对中国科技界发起制裁,尤其剑指半导体产业。这场小规模贸易战迅速波及医疗设备领域。 2024年9月末至2025年1月1日期间,美国政府依据“301条款”对口罩与呼吸机加征25%关税,外科手套征50%的关税,注射器和针头则征收100%的关税。艾因霍恩表示:“中国早在几年前就预见到这一局势,并开始在越南建厂。我们将部分生产业务转移到越南,但幕后支持的仍是中国公司。” Dealmed主要从中国进口的纸制品、检测设备等许多商品未受301关税冲击。艾因霍恩发现,即便是注射器和其他被重点打击产品,在叠加关税后,他出售这类中国制造商品的价格,仍然与其他国家生产的同类商品持平甚至价格更低。他表示:“尽管有301关税,我们仍以中国供应链为主。” 然而,事实证明,此轮301关税冲击,与特朗普后续的关税战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特朗普政府在今年2月先征收10%的关税,3月初提高至25%,4月9日更是公布了臭名昭著的“解放日”135%对等关税。新征关税在301关税的基础上,使针头和注射器等产品的总税率飙升至235%。这座如同积木般层层叠加的关税大厦给Dealmed等进口商带来严峻却鲜为人知的难题。艾因霍恩解释道:“这让我们的现金流管理变得异常艰难。装满注射器的货柜抵达美国港口时,我必须预先支付235%的关税才能清关上架销售。这意味着我们要为两三周后才能售出的商品,先期垫付巨额资金。” 为规避巨额预付现金,艾因霍恩大幅放缓了从中国发货的速度。但他同时也在押注:初始规模形同禁运级的关税壁垒不会持久。他的中国供应商设计出一套精妙对策。艾因霍恩回忆道:“他们相当精明。他们主动提出:‘我们可以降价10%,我们可以为你代工生产,并免费存货三至四个月。’实际上,这是双方在联合对冲特朗普的关税不会始终维持在三位数的水平。” 5月12日,特朗普宣布暂停对等关税90天,Dealmed的采购关税税率应声而降——注射器的关税税率从235%降至130%,口罩则自160%落至55%。艾因霍恩立即提货,既躲过现金流枯竭危机,又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在艾因霍恩看来,特朗普额外征收30%的关税,远未构成弃用中国产品的理由。他表示:“我们会转移部分生产,但中国仍是我们的核心供应商。”即便累计达到130%的总税率,也未能阻碍其向美国客户成功售出注射器和针头产品。总体而言,随着疫情过后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显著提升,Dealmed不打算撤回已回归中国的生产线。此前分别从中国转移到马来西亚和美国与加拿大的手套与纸制品代工业务,如今绝大多数又回到了Dealmed外包模式的发源地中国。艾因霍恩凡发现,相较中国,越南和其他亚洲竞争对手不仅普遍价格更高,在产品品质、品类范围、基础建设规模方面更是落于下风。中国独有的庞大体量优势孕育出卓越规模效益,其制造商总能在订单激增时交付海量订单。 艾因霍恩坦言,其公司逾40%的营收源自中国制造产品,占比已回升至2018年的峰值水平——若以美元计算,营收规模则更为庞大,因为Dealmed在这七年内实现了显著增长。 亲历了贸易战全过程的艾因霍恩断言,特朗普关税战必将无功而返。他指出:“认为美国可以通过强迫中国公司和其他外国公司消化关税实现‘责任分摊’,这纯属错误观念。”他每天见证的现实是,承担关税的并非中国出口商,而是医院和诊所,他们将成本转嫁给保险公司,最终由支付保费的民众与公司买单。 他自己并非无所不知。他表示:“我更愿意在美国本土做生意。”但他指出,从高额工人赔付成本到强制购买高价电力的政策,都严重制约了美国制造商在全球的竞争力。他表示:“必须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以降低美国制造商的成本。除非美国制造商能在品质与定价上与中国同行媲美,否则我的客户绝不会为‘本土制造’标签支付溢价。”他表示,目前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切断中国供应链绝对不是一个选项。”(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唐纳德·特朗普和埃隆·马斯克关系破裂。图片来源:ALEX WROBLEWSKI,ALLISON ROBBERT/AFP via Getty Images 这场唐纳德·特朗普与埃隆·马斯克的惊人决裂,或许很快便会令特斯拉首席执行官的境遇愈发艰难——而对美国总统而言也未必有益。 部分政治评论员将上周的风波描述为又一位心怀不满的特朗普盟友离场,然而,总统对马斯克的怒火,似乎比其他亲信离职后更甚,例如副总统迈克·彭斯(Mike Pence)、司法部长杰夫·塞申斯(Jeff Sessions)和威廉·巴尔(Bill Barr)、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和迈克·蓬佩奥(Mike Pompeo),以及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James Mattis)和马克·埃斯珀(Mark Esper)。 这绝非一场商界领袖因越界而遭惩处的伪道德剧。鉴于马斯克的地位,他与其他表态支持或反对特朗普的首席执行官[如棒约翰(Papa John’s)、戈雅食品(Goya Foods)、MyPillow、可口可乐(Coca-Cola)、达美航空(Delta)或亚马逊(Amazon)的高管]截然不同。这亦非马斯克就持续攀升的国家债务或其他政治议题秉持原则性立场所引发的风波。相反,这场风波实则是两位不受约束、自上而下式领导人为争夺主导权而展开的较量。 “第一兄弟” 马斯克最大的失误在于对自身角色定位失准——他本应作为特朗普的顾问,却自视为核心角色。即便时至今日,他依旧高估了自己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特朗普秉持“轮辐式”领导模式——将所有权力集中于自身,同时以分而治之的策略操控相互争斗的下属。他向来对妄图智取或约束自己的“智囊”极为厌恶,也绝不可能容忍任何自认为比“老大”更重要的商界领袖。 马斯克显然认为,财富与慷慨能为其提供庇护,并使他有资格扮演“第一兄弟”的角色。然而这一想法即便称不上是痴心妄想,也绝对是大错特错。 想想那些因狂妄而威胁到君主权威的顾问们:逐步操控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的俄罗斯神秘主义者格里高利·拉斯普京(Grigori Rasputin);被同时代人描绘为操控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总统的“幕后操纵者”马克·汉纳(Mark Hanna);以及在一战后破坏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凡尔赛和谈的亲密顾问爱德华·豪斯(Edward House)上校。这些大胆的顾问最终都因自负而落得被排挤甚至处决的凄惨下场。 来自俄罗斯的教训 回顾俄罗斯近期的历史便能窥见端倪。以尤科斯公司(Yukos)老板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和瓦格纳集团(Wagner)老板叶夫根尼·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为例,他们曾公然挑战连特朗普都公开赞赏的铁腕人物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的权威。 在21世纪初尤科斯公司鼎盛时期,我们曾邀请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出席耶鲁大学CEO峰会。当时他几乎掌控着俄罗斯所有的油气储备。他在活动中直言不讳地批评普京,公开提出俄罗斯未来发展的不同路径。当他开始在俄罗斯国内四处宣扬这套理念——自认为普京需要他的资金和支持,因此不会对他下手——才意识到金钱并不能买来他所认为的那种保护。普京迅速采取行动,将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资产国有化,并与他的商业对手结盟,瓜分了他曾拥有的巨大财富。 更近的还有,瓦格纳集团老板普里戈任认为,由于战场取得的胜利、原始军事力量以及全球财富,他的雇佣兵集团已变得不可或缺,因此他敢于挑战普京核心副手的权威,在Telegram上发布的视频中指责他们对俄乌冲突处理不当。当恐吓未能达成目的,他自认为能够率领部队进军莫斯科,在俄罗斯境内发动一场反对普京统治的叛乱。然而,他所期待的国内支持几乎毫无踪迹,这一妄想的荒谬之处暴露无遗。就在他因飞机坠毁身亡不久,人们不禁心生疑问:幕后黑手是谁?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普里戈任是至少60名离奇死亡的俄罗斯知名人士之一。《今日美国》此前也记录了约40起类似事件,而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马斯克的脆弱性 马斯克及其拥护者因其全球首富的身份而变得有恃无恐,显然已将过往此类教训抛诸脑后,抑或觉得这些教训与马斯克毫不相干。上周,马斯克在X平台上嘲讽道:“特朗普的总统任期还剩3.5年,而我却能存在40年以上。”他还呼吁弹劾特朗普,并指控其与已故恋童癖、涉嫌强奸的杰弗里·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存在非法关联。 尽管马斯克旗下企业在不同程度上依赖政府支持,他仍做出上述举动。这些支持包括特斯拉获得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SpaceX获得的合同,以及Neuralink和The Boring Company获得的监管批准。鉴于特朗普曾搁置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AT&T)与时代华纳(TimeWarner)的交易审批——该交易涉及的个人恩怨远不及他与马斯克的矛盾——人们不禁要问,特朗普如今会花多少时间来刁难马斯克。无论背景有何不同,马斯克或许都该牢牢记住霍多尔科夫斯基和普里戈任的教训。 与此同时,特朗普暗指马斯克对政府事务的关注实则出于商业利益考量,而马斯克则指控特朗普与爱泼斯坦有牵连——并且马斯克有资源资助一场反特朗普的“革命”,在此情形下,投资新闻媒体或许比投资人工智能或加密货币更具性价比。(财富中文网) 杰弗里·索南菲尔德(Jeffrey Sonnenfeld)是耶鲁大学管理实践莱斯特·克朗教授,同时担任耶鲁首席执行官领导力研究所的创始人兼所长。史蒂文·田(Steven Tian)是耶鲁首席执行官领导力研究所的研究主管。 Fortune.com上发表的评论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财富》杂志的观点和立场。 译者:中慧言-王芳
2025年以来,沉寂近四年的创新药板块强势崛起,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大“黑马”,多个细分领域呈现多点开花之势。截至目前,全市场280余只医疗主题基金超90%年内实现正收益,部分涨逾50%;港股创新药ETF同期涨幅也突破50%。加之A股和港股创新药公司营收连续七年保持高速增长,引发市场对“中国创新药迎来DeepSeek时刻”的热议。 创新药板块的爆发源于基本面的根本性逆转。中国创新药企与全球MNC(跨国制药巨头)达成的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屡创新高,最新的一笔为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PD-1/VEGF双抗交易,首付款12.5亿美元刷新国产创新药出海纪录,潜在总付款达48亿美元。魔方医药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药企共完成33笔对外授权交易,交易总金额达36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58%,去年这一数量达94笔,总交易金额达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 同时,5月29日单日就有11款创新药获批,创历史新高。近期举办的2025年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共有来自中国的73项口头报告,数量也创下历史新高,且184项ADC(抗体药物偶联物)管线相关研究入选,其中89项来自中国,约占总体的48.4%。显而易见,海外BD(商务拓展)直接打通了中国创新药的变现通道,成为该板块强势表现的最大功臣,而新药获批和行业会议的利好不断则持续催化了这轮突破式行情。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在持续释放红利。2024年,国务院出台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强化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衔接,国家战略支持无疑提升了创新药市场的天花板。今年初,国家医保局宣布将推出首版医保丙类目录(覆盖创新药等高价药品),而6月9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文件指出“制定出台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支付端的改善更是直接刺激医药板块加速上涨。 GlobalData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超过7100项,首次超过美国(2024年约5900项)。这意味着在新药研发的主战场上,中国和美国首次出现了角色互换。在历经十多年发展后,中国创新药无论管线对外授权还是自行商业化,都来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相对欧美,中国在研发人才、临床试验执行、原材料、生产制造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本竞争力,加速了创新迭代,且经过多年积累,头部药企和CXO公司建立了高效、成熟、一体化的药物发现平台、工艺开发平台和GMP生产平台,不仅支撑自研管线,也成为吸引国际合作的资本。而持续涌现的BD交易不仅为后续研发管线提供强大资金保障,而且提升了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医药版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让更多国际资本、合作伙伴关注和投资到该领域。 在各方合力推动下,中国创新药已从“跟跑”、“并跑”迈入部分领域的“领跑”阶段。医药魔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初,中国药企在研的创新产品数量较2021年7月增加了近一倍,60种药物从FF药物(快速跟进药物)转变为FIC药物(首创新药),开发进度赶上或超过全球同行。业内人士透露,在ADC、双抗、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中国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AI药物发现平台更将研发周期进一步缩短、成本降低,生成式AI的应用预计每年为制药业创造600-1100亿美元价值。 显然,license-out火爆只是中国创新药集齐“天时地利人和”后恰逢MNC专利悬崖(即药品专利保护期届满后,专利药品因仿制药的低价竞争导致其销售和利润大幅下降的现象)的一个自然结果。至于中国创新药能从海外获得多少分成,华福证券测算,预计2020-2025年中国授权项目整体有望带来约82亿美元净利润,按10倍PE测算潜在市值增量达817亿美元。 以此来看,市场对创新药的狂热追逐有其底层逻辑。实际上,在熊市中,BD常被视为企业融资困难下的无奈之举,而在牛市叙事中,BD则转变为出海的逻辑。不过,BD爆发式增长仍需通过持续性数据验证和分层收入兑现才能转化为市场的长牛动能。从投资者的角度,ETF的净值源于龙头组合对研发风险的分散、政策支付端改革及全球需求缺口,可避免个股临床暴雷陷阱,也是把握“中国创新”替代全球专利悬崖这一堪称十年机遇的更好途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NSCEB)发布了一份题为《Charting the Future of Biotechnology》的报告,首次从国家安全高度全面审视美国生物技术面临的全球竞争格局,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视作最具战略挑战性的对手,并称“中国在过去20年将生物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大规模投入资源,使其在多个生物技术核心领域实现显著赶超,并由此构成对美国主导地位的直接挑战”。NSCEB提出一个“战略双轨”,主张美国应加快本土生物技术创新,同时采取措施遏制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 创新药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受政策性影响很大且全球化程度很高的极为特殊的市场,而在地缘政治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形下,海外尤其是美国政策的变数仍是中国创新药需要直面的风险。但正如美国对高端芯片的限制最终却促使DeepSeek另辟蹊径,当前的中国创新药毫无疑问也拥有更多对抗政策风险的资本和底气——最大的底气或许在于,数以百万计的人才仍然在创新药发展的洪流中挣扎和奋进。而对于中国创新药的未来,资本市场也正在投出自己的票。(财富中文网)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健步锻炼法。没什么奇怪的,健走确实益处不少,包括降低心脏病发病几率、增强关节和心脏功能、改善情绪,而且可能延长寿命。 最近“日式健走”在TikTok和Instagram上相当流行,一位博主声称,每天仅需30分钟,好处相当于每天走一万步的10倍。 什么是“日式健走”? 这种锻炼方式源自2007年日本一项研究,当时246名参与者被分为三组:不运动、中等强度健走(中等强度步行,每周四天或以上每天至少走8000步),以及高强度间歇健走。 第三组即高强度间歇健走的参与者要先慢走3分钟,然后加速快走3分钟,重复五次或更多,每周四天或以上。研究人员发现,与中等强度健走组相比,高强度间歇健走参与者在力量、耐力和降低血压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现在该锻炼方式被称为“日式健走”。 间歇健走的益处 2018年公布了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主要观察对象是长期坚持高强度间歇健走的人们。研究者发现,坚持该锻炼方式的人们腿部力量提升了20%,峰值运动能力提高了40%。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参与者有效抵御了因年龄增长导致的体能衰退。即便有些参与者没能完整坚持10年,健康也有部分改善。 高强度间歇健走过程中心率会升高,所以身体能享受中高强度运动的益处。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建议多数成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间歇健走正是达到目标的理想方式。 此外有研究表明,中高强度运动可能有助于降低早逝风险并提升心肺功能。 入门指南 高强度间歇健走时,心率应该提高到呼吸开始有点急促,但不用尽最大力。研究人员认为强度约为最大心率的70%。 与此同时,较低强度健走应该不费力,能同时跟别人轻松聊天。 两种强度健走交替,每种持续3分钟,一共30分钟。每周练上4次就可以。(财富中文网) 译者:梁宇 审校:夏林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walking workout trends that have circled social media in recent years. It’s no wonder—walking has numerous benefits, including reducing heart disease risk, strengthening your joints and heart, boosting your mood, and potentially helping you live longer. The latest trend making the rounds across TikTok and Instagram is known as “Japanese walking,” and one creator claims that in just 30 minutes, you’ll get 10 times the benefits of hitting 10,000 steps a day. What is ‘Japanese walking’? The workout originates from a 2007 study based in Japan where 246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o walking, 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walking (walking at a moderate effort and taking at least 8,000 steps per day four or more days per week), and high-intensity interval walking. The third group, doing the high-intensity intervals, were instructed to walk slowly for three minutes, then walk quickly at a hard effort for three minutes, and repeat five or more times for four or more days per week. The researchers discovered that this group experienced noticeable improvements in strength, endurance, and decreased blood pressure, more so than the 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walking group. This workout is what’s now become known as “Japanese walking.” The benefits of interval walking Another study from 2018 observed participants who did this exact walking workout over the course of 10 years. They found that those who kept up with the workout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study experienced a 20% improvement in their leg strength, and a 40% improvement in their peak exercise capacity.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d that those participants had protected against age-associated declines in physical fitness. Even those who weren’t able to maintain the workout for the full 10 years had those improvements partially preserved. Since you’re getting your heart rate up during the harder walking intervals, your body gets the benefit of more 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exercise.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commends 150 minutes of moderate-intensity activity each week for most adults, or 75 minutes of vigorous-intensity activity—and pushing the walking pace every so often could help you reach that target. Additionally, research shows that 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early mortality and improve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How to get started For the higher-intensity intervals, your heart rate should be elevated to the point where you’re just starting to feel out of breath, but not at your maximum effort. The researchers consider this 70% of your max effort capability. Meanwhile, the lower-intensity walking should be an easy effort, where talking is still comfortable. Alternate walking at each intensity for three minutes until you reach 30 minutes. Incorporate this workout in your routine four times per week.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红龙虾首席执行官达莫拉·阿达莫莱昆正在这家海鲜连锁餐厅掀起波澜。图片来源:Courtesy of Red Lobster • 红龙虾(Red Lobster)首席执行官达莫拉·阿达莫莱昆出身于私募股权和金融业,通过他主导的一笔成功交易闯入餐饮业。阿达莫莱昆曾担任华馆餐厅(P.F. Chang's)的首席执行官。他概述了正在推行的改革措施,旨在带领这家曾倍受喜爱的海鲜连锁餐厅走出困境,将其从破产边缘拯救出来,恢复昔日的荣光。 达莫拉·阿达莫莱昆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登上了餐饮业领导层的顶峰。尽管这位红龙虾首席执行官在高中时期曾做过服务生,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是19岁时获得了跨国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的实习机会。 当时,阿达莫莱昆是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学生运动员,主修经济学和政治学。毕业后,他继续在高盛担任了几年分析师,之后转投德太资本(TPG Capital)成为私募股权合伙人,并在此工作至2015年。 然而,在担任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Paulson & Co.,现为家族办公室)合伙人期间,阿达莫莱昆的职业生涯迎来了一次重要突破。2019年,保尔森以7亿美元收购了主打亚洲风味概念的华馆连锁餐厅。阿达莫莱昆在《早餐俱乐部》(The Breakfast Club)播客节目中提到,正是他向公司提议进行该笔收购。 阿达莫莱昆表示:“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这家餐厅开辟更多新业务。我们可以增加外卖服务,可以翻新餐厅,可以让它变得更有趣。”这笔交易起初很成功,直到新冠疫情爆发,重创了餐饮和零售业。他表示,华馆餐厅首席执行官甚至在疫情期间辞职,阿达莫莱昆不得不临危受命,以“挽救局面”。 于是,阿达莫莱昆出任首席执行官,正式开启了他成为受人尊敬的餐饮业高管的道路。阿达莫莱昆表示,收购华馆餐厅的交易“最终成为一笔非常成功的买卖,但这是几年艰辛努力的成果”。他策划了翻新连锁餐厅和革新菜单的计划——如今他作为红龙虾的首席执行官,也基本沿用了相同的策略。 现年36岁的阿达莫莱昆于去年九月接任红龙虾首席执行官一职,当时这家海鲜连锁餐厅深陷破产困境难以自拔。他制定了三管齐下的路线图来重振红龙虾,尤其是在其“大虾无限畅吃”促销惨败之后。 红龙虾的新菜单 红龙虾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其“大虾无限畅吃”促销活动。顾客抓住这次疯狂促销的机会,消费大量大虾,给这家海鲜连锁餐厅造成了数百万美元损失。 因此,不言而喻,阿达莫莱昆未来将彻底杜绝任何类似“大虾无限畅吃”的促销活动。相反,他专注于革新这家海鲜连锁餐厅的菜单。 阿达莫莱昆对《早餐俱乐部》表示:“连锁餐厅数量众多,[但]能像我们这样提供龙虾和螃蟹的仅此一家。”这家海鲜连锁餐厅正着力强化这一差异化优势,其中一道新的螃蟹菜品已成为阿达莫莱昆的最爱。 翻新餐厅与重塑氛围 阿达莫莱昆为重振红龙虾制定的总体规划包括翻新遍布各地的545家餐厅。但如此大规模的翻新需要时间和资金。 目前,阿达莫莱昆已实施了一些小改动,比如更换顾客用餐时听到的背景音乐等。 他在播客中表示:“我们会尽量快速解决问题。现在的音乐更受欢迎。” 这家连锁餐厅还在餐垫上印上了龙虾的市场价格,并将继续推行诸如此类“当下就能做到的小事”。 阿达莫莱昆表示:“但从全局来看,必须进行翻新……我认为这是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 提升服务水平 该连锁餐厅进行渐进式改进的另一个高性价比的方式,是提升服务水平和改善招待顾客的方式。服务人员被要求更快地迎接顾客并更加周到细致。 并且,服务变革已经为红龙虾带来了切实的改善。阿达莫莱昆解释称,该连锁餐厅追踪一项“情绪评分”,即顾客对红龙虾好评与差评的净值。在他接手时,该情绪评分仅为30分,但据他在播客中透露,上个月该评分已翻倍至60分。 阿达莫莱昆对《早餐俱乐部》表示:“下次您光临红龙虾时,会感受到它的不同。”(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 Red Lobster CEO Damola Adamolekun came from a private equity and finance background, breaking into the restaurant industry through a successful deal he navigated. The former P.F. Chang’s CEO outlined the changes he’s enacting to save the beleaguered seafood chain from bankruptcy and to make it the beloved brand it once was. Damola Adamolekun reached the pinnacle of restaurant leadership in a somewhat unconditional way. Although the Red Lobster CEO waited tables back in high school, his first big career move was landing an internship with global investment bank Goldman Sachs at age 19. At the time, Adamolekun was a student athlete at Brown University, where he studied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He continued to work as an analyst with Goldman Sachs following graduation for a couple of years, then moved on to become a private equity associate with TPG Capital, where he worked until 2015. But Adamolekun’s big break came while he was a partner at hedge fund Paulson & Co., which now operates as a family office. In 2019, Paulson purchased Asian-inspired restaurant chain P.F. Chang’s in a $700 million deal. Adamolekun said during a podcast episode of The Breakfast Club that he was the one who pitched the idea to buy P.F. Chang’s to the firm. “I thought we could do a lot of new things with it. We could add delivery, we could remodel the restaurants. We could make it more interesting,” Adamolekun said. The deal was successful—until the pandemic hit, wiping out restaurant and retail businesses. The P.F. Chang’s CEO even stepped down during COVID, and Adamolekun had to “rescue the situation,” he said. And with that, Adamolekun stepped in as CEO, officially charting his path to become a revered restaurant executive. The P.F. Chang’s deal “ended up being a really good deal, but not without a lot of blood, sweat, and tears for a few years,” Adamolekun said. He masterminded a plan to remodel the chain’s restaurants and revamp the menu—and is largely using the same playbook as CEO of Red Lobster. Adamolekun, 36, took over as CEO of Red Lobster in September, as the seafood chain was crawling from the ashes of bankruptcy. He has a three-pillar roadmap for reviving Red Lobster, particularly in the aftermath of its endless-shrimp debacle. Red Lobster’s new menu One of the biggest mistakes Red Lobster made was its endless-shrimp promotion. Because guests took advantage of the bonkers deal by consuming pound after pound of shrimp, the seafood chain ended up losing millions of dollars. So, needless to say, Adamolekun is steering clear of any future bottomless-shrimp promotions in the future. Instead, he’s focused on revamping the seafood chain’s menu. “There’s a lot of chain restaurants, [but] there’s only one that serves lobster and crab the way we do,” Adamolekun told The Breakfast Club. The seafood chain is leaning into that differentiator, and one new crab dish has become Adamolekun’s favorite. Remodeling restaurants and shaking up ambiance Adamolekun’s master plan for reinvigorating Red Lobster includes remodeling the chain’s 545 restaurants. But remodeling at that scale takes time—and money. For now, Adamolekun has implemented small changes, like changing up the music diners listen to while at the restaurant. “We fix the things we can fix quickly,” he said during the podcast. “The music is better.” The restaurant chain has also printed market prices for lobsters on table liners, and will continue to implement “small things you can do now.” “But comprehensively there needs to be a remodel…and that’s something that we’ll do in the future, I think,” Adamolekun said. Better service at Red Lobster Another cost-effective way the restaurant chain is making incremental improvements is through service and hospitality changes. Service workers are expected to greet guests more quickly and be more attentive. And Red Lobster has already seen tangible improvements from service changes. The restaurant chain tracks a sentiment score, which is a net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sentiment, Adamolekun explained, or what people are saying is good versus bad at Red Lobster. The sentiment score was only 30 when he first took over, but last month it had doubled to 60, Adamolekun said during the podcast. “When you go to Red Lobster next, you’ll see it’s going to feel different,” Adamolekun told The Breakfast Club.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得克萨斯州州长格雷格·阿博特(Greg Abbott)将考虑是否签署一项法案,该法案规定,若食品制造商的产品中含有其他国家禁止使用的成分,则需在警示标签上标注。图片来源:Brandon Bell—Getty Images • 得克萨斯州州长格雷格·阿博特将决定是否签署一项法案,该法案规定,若食品制造商的产品中含有其他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的成分(如色素),则需在产品上添加警示标签。大型食品集团已对此表示反对,称在经济动荡时期,此举将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得克萨斯州一项即将成为法律的法案将对大型食品制造商实施严格监管,责令其在产品上标注警示标签,指出产品中含有“根据其他国家标准不推荐人类食用”的成分。 参议院第25号法案规定,自2027年起,美国食品制造商在得克萨斯州销售的产品上需明确标注警示标签,指出产品含有其他国家已禁止或要求对其加以警示的成分,如漂白面粉和合成食用色素。该法案将波及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其旗下品牌Pillsbury Toaster Strudel含有漂白面粉)和百事公司[PepsiCo,旗下品牌多力多滋(Doritos)和激浪(Mountain Dew)含有色素]等大型食品制造商。 该法案还概述了学校体育教育和营养教育方面的要求。这项立法已于6月1日递交至得克萨斯州州长格雷格·阿博特的办公桌。 该法案得到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小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的支持,若法案顺利通过,无疑将为肯尼迪的“让美国再次健康”(MAHA)运动赢得一场胜利。作为“让美国再次健康”努力的一部分,这位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一直主张禁用色素、添加剂和种籽油,称这些成分会增加癌症、儿童多动症、炎症性肠病和过敏反应的发病风险。 这项两党法案的通过也将标志着得克萨斯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深红州(政治立场倾向共和党的典型代表)——在监管态度上实现从宽松到严格的转变。得克萨斯州是美国人口第二大州,2024年人口超过3100万。 阿博特的一位发言人未回应《财富》杂志的置评请求,不过新闻秘书安德鲁·马哈莱里斯(Andrew Mahaleris)在给彭博社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州长阿博特将持续与立法机构合作,确保得克萨斯州民众能够获取健康食品以照料自身及家人,同时将审慎审查立法机构提交给他的所有法案。”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没有回应《财富》杂志的置评请求。 大型食品企业的反击 5月19日,针对该法案,数十家食品制造商与经销商联名致信得克萨斯州立法机构,恳请删除有关警示标签的立法条款。 信中称:“按照当前表述,该法案中的食品标签条款涵盖范围极其宽泛——会因外国政府对某些食品的禁令而要求在日常食品杂货上加贴警示标签,而非依据得克萨斯州监管机构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标准。” 这些公司在信中辩称,得克萨斯州的食品标签标准已然高于全国标准,该法案的实施将“冲击地方和区域经济”,并在经济动荡时期限制民众获取食品。 代表多家美国大型食品制造商的消费者品牌协会(Consumer Brands Association)州事务高级副总裁约翰·休伊特(John Hewitt)表示,食品行业致力于采用能提升成分透明度的手段,但敦促阿博特否决该法案。 休伊特在给《财富》杂志的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食品供应中使用的成分是安全的,并且经过了基于客观科学和风险评估的严格研究。参议院第25号法案的标签条款强制要求使用不准确的警示用语,这不仅会给品牌带来法律风险,还会引发消费者困惑并导致成本攀升。” 对于《财富》杂志关于警示用语哪些部分不准确的询问,消费者品牌协会并未作出回应。 大型食品企业如何应对过去的立法 根据康奈尔大学庄臣商学院市场营销与应用经济学教授朱拉·利亚科尼特(Jura Liaukonyte)的研究,过去在食品标签立法通过后,食品制造商往往需对包装进行全面调整以遵守法律规定。 她的研究涵盖了对佛蒙特州转基因生物(GMO)标签法律通过后所产生影响的分析。该法律生效后,多家大型食品企业鉴于仅针对某一州的产品标签进行更新效率低下,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标签更新。约30天后,一项关于转基因食品标签的全国性法律得以通过,这实质上是对企业这一策略的“正向反馈”。 宾夕法尼亚大学食品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克里斯蒂娜·罗伯托(Christina Roberto)向《财富》杂志表示,在其他情形下,食品制造商会通过采取法律行动来抵制立法。 罗伯托称:“这一行业通常不愿做出改变,也不愿承担额外成本。诚然,这种试图警告消费者产品某些方面危害的立法,几乎不可能获得任何制造商的支持。” 援引外国食品标准 利亚科尼特指出,食品制造商面临的另一重不确定性源于该法案对美国产品援引外国食品标准。她表示,标签强制要求将凸显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在食品安全标准上的差异。 “欧盟与美国在食品和化妆品安全监管原则上存在显著差异。”她说道。 欧盟在食品和化妆品安全领域秉持预防原则,要求开展严格测试,这意味着产品在被证实安全之前,均被视作存在风险。而美国在安全监管方面通常采用更为宽松的框架。例如,若某种添加剂被认定为“公认安全”(GRAS),即由具备资质的专家依据过往研究和使用情况判定其安全,那么企业便可在产品中添加该添加剂,且无需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明确批准。 肯尼迪始终主张对“公认安全”框架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纽约州目前正在审议一项法律,该法律要求披露被认定为“公认安全”产品的相关证据。 为何深红州得克萨斯州正在监管食品标签 共和党对加贴食品成分标签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其数十年来反对食品监管这一立场的转变。利亚科尼特推测,肯尼迪的“让美国再次健康”努力推动了一场将健康决策等同于个人权利的自然主义运动。 她表示:“在某种程度上,健康被重新定义为一种保守的价值观。重新定义食品标签倡议实则是关乎父母权利、个人责任的事项,有点像是在强调,唯有在知情的前提下,你才能做出自主抉择。” 尽管肯尼迪声称疫苗导致自闭症的说法已被证实有误,且其近期发布的“让美国再次健康报告”存在解读偏差与引用缺失的情况,但公共卫生专家一致认为,强化标签监管(尤其是与更为严格的欧洲标准接轨)对公众健康而言是利好消息。 对罗伯托而言,她对相关立法的不满并非源于其缺乏科学研究支撑,或是过度干预食品公司,而在于其在制定公众健康保护准则时力度不足。她希望看到立法倡导对某些食品中的盐、糖和饱和脂肪进行警示,并对其征税或禁止在学校售卖。 罗伯托表示:“这实际上是个令人振奋的时期。但我认为,很多这类政策若能与其他已知有效的政策相结合,就能更有效地为儿童健康提供支持。”(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 Texas Governor Greg Abbott will decide whether to enact a bill requiring food manufacturers to add warning labels to products if they contain ingredients like dyes that have been banned or restricted by other countries. Major food conglomerates have opposed the bill, arguing it would add greater uncertainty for consumers in a time of economic unpredictability. A Texas bill on the brink of becoming law would crack down on major food manufacturers, requiring them to label products with warnings about ingredients “not recommend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under the standards of countries other than the U.S. Senate Bill 25 would require U.S. food manufacturers to, beginning in 2027, clearly mark products sold in Texas with warning labels that the foods contain certain ingredients like bleached flour and synthetic food dyes that other countries have prohibited or required warnings for. The legislation would impact major food manufacturers like General Mills, whose brands Pillsbury Toaster Strudel contain bleached flour, as well as PepsiCo, the conglomerate behind Doritos and Mountain Dew, which contain dyes. The bill also outlines requirement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nutrition education in schools. The legislation reached the desk of Texas Governor Greg Abbott on Sunday. Supported by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Secretary Robert F. Kennedy Jr., the bill if enacted would notch a victory for Kennedy’s Make America Healthy Again (MAHA) movement. The HHS secretary, as part of his MAHA efforts, has advocated for the banning of dyes, additives, and seed oils, arguing that the ingredients increase the risk of cancer, hyperactivity in childre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nd allergic reactions. The bipartisan bill’s enactment would also mark a departure from Texas’s history of being a deep-red state with a light touch with regulations. Texas is the second-largest state in the U.S. by population, with more than 31 million residents in 2024. A spokesperson for Abbott did not respond to Fortune’s request for comment, but press secretary Andrew Mahaleris said in a statement to Bloomberg: “Governor Abbott will continue to work with the legislature to ensure Texans have access to healthy foods to care for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will thoughtfully review any legislation they send to his desk.” The HHS did not respond to Fortune’s request for comment. Big Food bites back In response to the bill, dozens of food manufacturers and distributors wrote a letter on May 19 to the Texas legislature asking it to remove the section of the legislation regarding warning labels. “As currently written, the food labeling provision in this bill casts an incredibly wide net—triggering warning labels on everyday grocery items based on assertions that foreign governments have banned such items, rather than on standards established by Texas regulators or b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he letter said. The companies argued in the letter that Texas is outpacing national food labeling standards, and the enactment of the bill would “destabilize local and regional economies” and limit access to foods in times of economic uncertainty. According to John Hewitt,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state affairs at Consumer Brands Association, which represents several major U.S. food manufacturers, the food industry is committed to tools that increase ingredient transparency, but urges Abbott to veto the bill. “The ingredients used in the U.S. food supply are safe and have been rigorously studied following an objective science and risk-based evaluation process,” Hewitt told Fortune in a statement. “The labeling requirements of SB 25 mandate inaccurate warning language, create legal risks for brands, and drive consumer confusion and higher costs.” Consumer Brands Association did not respond to Fortune’s inquiry about what component of the warning language was inaccurate. How Big Food has responded to past legislation In the past following the enactment of food labeling legislation, food manufacturers have had to make sweeping changes to packaging to abide by the laws, according to Jura Liaukonyte, professor of marketing and applied economics at Cornell University’s SC Johnson College of Business. Her research includes analyzing the ramifications of the passage of a Vermont law regarding labels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 Following the law’s enactment, several large food companies changed their labeling at the national level, finding it inefficient to only update labels for products in one state. A national law around GMO labels passed about 30 days later, essentially rewarding the companies’ strategy. Christina Roberto, 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Center for Food and Nutrition Policy, told Fortune that in other cases, food manufacturers resist the legislation by taking legal action. “The industry tends to not want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 not want to do something that’s going to incur costs,” Roberto said. “And certainly this kind of legislation—where it’s trying to warn consumers about the harms of aspects of the product—it’s very unlikely that any manufacturer would be on board.” Invoking foreign food standards Liaukonyte noted another potential layer of uncertainty for food manufacturers is the bill’s invocation of foreign food standards on U.S. products. Liaukonyte said the labeling mandate would highlight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food safety standards in the U.S. versus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re is a very different principle of how food and cosmetics safety is regulated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n the U.S.,” she said. The EU uses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for food and cosmetics safety that requires rigorous testing, essentially that products are automatically deemed risky until proven safe. Meanwhile, the U.S. generally has a looser framework around safety. Companies can include additives to a product without explicit approval from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or example, if those additives are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 meaning qualified experts deem the product safe based on past research and use. Kennedy has advocated for greater scrutiny of the GRAS framework. New York is considering a law that would require the disclosure of evidence for products that are GRAS. Why deep-red Texas is regulating food labels Republican support for increased labeling of ingredients largely marks a departure of a decades-old trend of opposing food regulation. Liaukonyte speculated Kennedy’s MAHA efforts have championed a naturalist movement that equates health decisions with individual rights. “There is a little bit of reframing health as a conservative value,” she said. “Reframing the labeling initiative: It’s an issue of parental rights,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it’s sort of like making your own decisions conditional on being informed.” While Kennedy’s claims around vaccines causing autism have been proven false and his recent “MAHA report” misinterpreted and omitted citations, public health experts agree tighter regulation of labels, particularly to align with more stringent European standards, is good news for public health. For Roberto, her qualm with the legislation in question isn’t that it isn’t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research or oversteps boundaries with food companies, but that it doesn’t go far enough in setting standards to protect public health. She would like to see legislation advocating for warnings about salt, sugar, and saturated fats in certain foods, as well as taxing or banning them from schools. “It actually is an exciting time,” Roberto said. “But I think a lot of these policies could go further to support children’s health by coupling it with other types of policies that we know work.”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图片来源:Courtesy of Armis 数十年来,并购一直被视为全球最大公司的专属领域。长期以来,微软(Microsoft)和Alphabet等科技巨头都将并购交易作为拓展业务范围和增强实力的战略杠杆。例如,仅2024年初以来,英伟达(Nvidia)就完成了六笔收购。其逻辑显而易见:这些公司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基础设施来应对复杂的尽职调查与整合流程,他们深知通过并购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如收入加速增长、市场份额扩大、获取新技术等。 对于规模远小于《财富》美国500强的公司而言,情况则截然不同。团队规模较小、运营更为精简的新兴公司,大多专注于核心业务的扩张,而非在市场上搜寻收购目标。并购无论在财务上还是运营上都代价高昂。若没有《财富》美国500强公司资产负债表那样的财务缓冲作为后盾,并购就可能被视为一个不值得去冒的风险。 小型公司的并购策略 但这种观念正在转变。过去一年中,我的网络安全公司Armis(成立于2015年底,在最新一轮融资中估值达42亿美元)斥资数亿美元收购了三家初创公司。这些收购并未取代通过研发实现的有机增长,而是成为了我们更广泛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到了真正的“力量倍增器”作用。在这些并购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只要操作得当,即使在初创阶段,并购也能带来变革性影响。 大公司有能力“押注”收购,探索陌生市场或获取试验性技术,而我们则必须有更明确的目标。我们进行的每一笔收购都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对我们的产品形成补充,并最终惠及我们的客户。客户需求是——且应始终是——决策的催化剂。例如,在最近一笔交易中,我们观察到市场对我们云原生平台配套的本地部署方案兴趣渐浓。与其抽调内部资源去构建非核心专业领域的产品,我们选择收购了一家专门提供所需方案的公司。这并非偏离我们的路线图,而是基于最终用户的真实反馈,对路线图进行了一次自然而高效的延伸。 文化契合度同样至关重要。要使收购成功,相关团队必须能从中看到开启新篇章的机遇,而不是将收购视为套现离场的出口。在收购前花时间深入了解目标公司的固有特质至关重要。当创始人被体量大得多的公司收购时,常会出现“坐等兑现”的心态,但小公司承担不起这种心态。并购交易需要双方都保持谦逊和投入。这通常意味着,小公司完成收购后,创始人需要承担新角色,或许头衔有所不同,但却要肩负实实在在的责任和影响力。这种安排也能带来一项关键优势:你得到了一位曾亲手创建并运营过公司的人才,他现在专注于某一个特定的业务领域,且深谙端到端的管理之道。他们懂得如何运营、决策并高效执行。这样的领导力能够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准。 初创公司的速度 接下来是速度问题。初创公司的运营带有紧迫感,这种精神也必须延伸到并购中。我们负担不起耗时一年的整合过程。当我们决定进行收购时,就设定了从决策到执行的90天整合窗口期。这听起来可能过于雄心勃勃,过去一年中我们接触的一些分析师甚至质疑其可行性。但在实践中,产品成功上线,团队已全面完成整合,所有业务都在短短三个月内整合到我们的平台中。当你作为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司收购初创公司时,这种速度至关重要。 当然,并购过程并非无缝衔接。并购伴随着实实在在的成本,取舍也相当重要。每笔交易都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专注力,这些资源不可避免地需要从其他业务领域抽离,尤其是对于仅有几百名员工的公司而言。即便战略高度契合,时机也未必完美。整合会带来摩擦,角色可能调整,有时甚至不得不做出艰难的人事决定。归根结底,为增长而增长绝非我们收购的目的。每一步行动都必须服务于更宏大的愿景。对我们而言,这意味着在进行并购时,要像我们支持客户和开发产品时那样,保持清晰的目标感、紧迫感和专注力。 关键在于,并购并非捷径,也并非万无一失。但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成为倍增器——不仅仅是人才、产品或市场覆盖面的倍增,还能增强公司的发展势头。对于我们这种小型公司而言,并购是拓展既有优势、更快响应客户不断变化需求的一种方式。其意义不在于效仿《财富》美国500强公司的策略,而在于做出精准决策,让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壮大,并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财富中文网) 本文作者叶夫根尼·迪布罗夫为Armis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Fortune.com上发表的评论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能代表《财富》杂志的观点和立场。 翻译:刘进龙 审校:汪皓 For decade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ere seen as the domain of the world’s largest companies. Tech giants like Microsoft and Alphabet have long used deals as a strategic lever to expand their reach and capabilities. Nvidia, for instance, has completed six acquisitions since early 2024 alone. The logic is clear: These companies have the capital and infrastructure to navigate complex due diligence and integration processes, knowing that the gains—revenue acceleration, market share, new tech—can be significant. For smaller organizations working on a different scale than the Fortune 500, it’s a very different reality. With smaller teams and leaner operations, most emerging companies are focused on scaling their core business, not scanning the market for acquisition targets. M&A is expensive, both financially and operationally. Without the financial cushion of a Fortune 500 balance sheet, it can feel like a risk that is not worth taking. M&A strategy for smaller companies But that perception is changing. Over the past year, my cybersecurity company Armis, founded in late 2015 and valued at $4.2 billion in our latest funding round, has acquired three startups 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These acquisitions didn’t replace organic growth through R&D, but they became an integral part of our broader strategy, acting as a real force multiplier. Throughout these processes, we’ve learned that when done right, M&A can be transformative—even when you are at the startup stage. Where large organizations can afford to “bet” on acquisitions—exploring unfamiliar markets or bolting on experimental technologies—we must be far more intentional. Every acquisition we pursue serves a specific purpose and has to be complementary to our offerings and benefit our customers. Customer demand is—and should always be—a catalyst in decision-making. In one recent deal, for instance, we saw growing interest in an on-premise option to complement our cloud-native platform. Rather than redirect internal resources to build something outside our core expertise, we acquired a company that already specialized in exactly what was needed. It wasn’t a pivot from our roadmap—it was a natural and efficient extension of it, driven directly by real-world feedback from the people who ultimately use our offerings. Equally important is cultural alignment. For a deal to work, the teams involved need to see the opportunity not as an exit, but as a new chapter. It’s crucial to spend time understanding the DNA of a company before acquiring it. Smaller companies can’t afford the “rest and vest” mentality often seen when founders are acquired by much larger players. On both sides, this requires humility and commitment. It often means stepping into leadership roles that may not carry the same titles as before but come with real responsibility and impact in smaller organizations. This setup can also offer a key strength: You’re gaining someone who has already built and run a company, now focused on one specific area of the business, and who knows how to oversee things end-to-end. They know how to operate, make decisions, and execute efficiently. That kind of leadership raises the bar for the entire team. The speed of startups And then there’s the question of speed. Startups operate with urgency, and that needs to extend to M&A. We can’t afford year-long integration processes. When we decided to pursue acquisitions, we committed to a 90-day integration window—from decision to execution. That might sound too ambitious, and over the past year some analysts we came across have even questioned whether it’s realistic. But in practice, products have gone live, teams have been fully onboarded, and everything has been folded into our platform in just three months. That velocity is essential when you’re a smaller company acquiring a startup. Of course, it’s not seamless. M&A comes with real costs, and the trade-offs are significant. Every deal requires time, energy, and focus—resources that inevitably get pulled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business, especially when you’re a company of just a few hundred employees. Even when strategic alignment is strong, the timing isn’t always perfect. Integration brings friction. Roles may shift. In some cases, tough personnel decisions have to be made. At the end of the day, growth for its own sake is never the goal. Every move has to serve the larger vision. For us, that means approaching M&A with the same clarity, urgency, and intentionality we bring to supporting our customers and building products. The bottom line is, M&A isn’t a shortcut or a sure thing. But when used deliberately, it can be a multiplier, not just of talent, product, or market presence, but of momentum. For companies like ours, it is a way to extend what we’re already good at and respond faster to our customers’ evolving needs. It’s not about mimicking the Fortune 500 playbook; it’s about making focused decisions that help us scale on our own terms and in ways that truly benefit customers. Yevgeny Dibrov is CEO and cofounder of Armis. The opinions expressed in Fortune.com commentary pieces are solely the views of their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opinions and beliefs of Fortune.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Purism首席执行官托德·韦弗(Todd Weaver),摄于其位于圣迭戈附近的智能手机组装工厂。图片来源:COURTESY OF PURISM 托德·韦弗向正面临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施压、要求将部分智能手机生产迁回美国的苹果公司传达了一则重要信息:切莫轻信那些老生常谈。 长期以来,专家们一直认为,苹果公司若不在亚洲而是在美国生产iPhone,从物流层面而言根本无法实现,且成本会高到令人咋舌。然而,韦弗认为,倘若企业能有数年时间应对那些难以避免的复杂状况,确实有可能成功达成这一目标,而且成本与在亚洲生产相差无几或仅略高。 韦弗有资格发表意见:他的初创企业Purism是为数不多的、甚至可能是唯一一家在美国本土组装智能手机的企业。事实上,“美国制造”的血统正是该公司主打设备——Liberty Phone的核心卖点。 韦弗承认:“在美国达成这一目标极具挑战性,或许正因如此,目前只有我在做这件事。”不过,他表示自家公司已成功实现这一目标,且过去两年持续盈利,从而为这个常被政治口号与既得利益主导的热点话题提供了现实案例。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近期将美国智能手机生产问题推至舆论焦点,作为其全球贸易战的一部分。5月23日,他通过社交网络“真相社交”(Truth Social)公开抨击苹果公司从国外进口iPhone至美国,而非在美国本土生产,并威胁称,如果苹果公司持续这样做,将对其征收25%的关税。 鉴于特朗普朝令夕改以及第三方的法庭挑战,这些进口税是否会成为永久性措施尚不明朗。 然而,苹果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在海外(主要在中国)组装iPhone,且始终拒绝将任何生产环节迁移至美国。今年4月,当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时,苹果公司甚至将大部分面向美国市场的iPhone采购转向印度,原因在于该国进口关税较低。在公开场合,苹果公司从未提及在美国本土组装iPhone的可能性。此前,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解释称,海外丰富的熟练劳动力和顶尖供应商资源难以在美国本土复制。 诚然,韦弗的公司无法与苹果公司相提并论。自2007年推出首款iPhone以来,苹果公司已在全球售出超20亿部iPhone。这些设备引领科技行业迈入全新时代,让移动设备成为核心焦点。 相比之下,据韦弗称,Purism自2018年推出首款机型以来,仅售出数万部手机,且该公司在科技爱好者圈子之外几乎无人知晓。 其在圣迭戈附近生产的Liberty Phone搭载了美国制造的电子元件,安装在来自中国的金属机身上,该机型零售价为1999美元。另一款手机Librem 5设计基本相同,不过采用中国零件且在中国制造,售价为799美元。 该公司还生产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 Purism在智能手机制造商中堪称异类:其旗下一款设备在美国本土生产。图片来源:COURTESY OF PURISM 该公司将其“美国制造”机型定位为比苹果公司等主流厂商产品更安全、更注重隐私保护的选择。由于所有关键零部件和组装环节均在美国本土完成,故而极易验证设备未被试图监听或植入爆炸物的外国对手篡改。 这些手机搭载的是基于Linux的开源操作系统,任何具备技术知识且担心安全问题的用户,均可审查其源代码——这与更主流的手机不同,后者搭载的操作系统难以轻易进行审查。 此外,Purism手机配备三个物理开关,用户可借此断开设备的蜂窝网络、Wi-Fi、蓝牙连接,还能关闭麦克风和摄像头。韦弗表示,当这些开关被打开时,它们会切断所控制功能的电路,使黑客无法访问这些组件。他指出,主流手机常用的“飞行模式”安全性较低,因为这纯粹是软件功能,无法切断设备芯片的电源。 尤为注重安全的客户可额外付费,为其设备在运输时选用“防拆封胶带”等包装形式,以此标记运输途中的任何异常操作。 Purism的主要客户是政府机构,其中许多机构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以及个人消费者。韦弗称,该公司的客户包括联邦调查局和众议院情报委员会。 韦弗表示,尽管Purism的两款手机分别在海外和本土生产,但制造成本大体相当。中国制造的机型在零部件、制造和组装方面的成本约为600美元,而美国制造的机型则为650美元。 韦弗表示,基于自动化程度考量,“中美两国生产商品的成本差异在正负10%以内”。 两款手机售价存在差异,部分原因在于Purism对美国制造机型设定了更高的利润率。韦弗指出,那些追求更高安全性的用户,通常愿意为此支付溢价。这也覆盖了部分客户要求验证供应链安全性所产生的额外管理成本,以及美国制造带来的少量附加成本。 解决技能短缺问题 Purism的组装线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卡尔斯巴德,最多配备十几名工人负责设备组装。由于当地国防工业和其他移动运营商的制造业基础,该地区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 这条规模相对较小的组装线,与由合同制造商运营、且大多位于中国的iPhone工厂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些工厂规模堪比数个足球场,员工数量超10万,且实行24小时轮班制。 韦弗指出,在熟练工人方面,美国较中国存在显著劣势,而这类人才在智能手机工厂劳动力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他认为,要扭转人才短缺局面并为企业生产回流奠定基础,唯一途径就是鼓励更多人掌握制造业实用技能。 韦弗表示:“如果你去中国,会看到一栋栋大楼里汇聚着成千上万的电子工程师;而在美国,你可能总共只能找到5个。” 在上海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egatron Corp.)工厂里,员工们上班前排队点名。图片来源:QILAI SHEN/IN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 IMAGES 韦弗表示,例如,苹果公司若在2026年突然需要扩大美国员工规模以生产数百万部iPhone,可能会面临灾难性后果。为如此庞大的生产计划培训足够的人手需要耗费数年时间。 韦弗表示,成立于2014年的Purism历经数年才建立起国内供应链。由于公司规模较小,零部件需求量有限,因此无法通过大规模生产设备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在美国制造的成本也高于中国。不过,借助自动化技术,通过将人力保留到生产完成后的焊接、组装、维修和测试等环节,这些额外成本得以控制在最低水平。 韦弗指出,另一方面,苹果公司则需要大量零部件来维持组装线运转。虽然该公司极有可能与国内供应商达成协议,采购大部分iPhone零部件,但某些零件(如高质量摄像头)可能无法在美国迅速采购,必须进口。 一位分析师曾表示,考虑到额外成本及诸多麻烦,若在美国生产iPhone,其售价可能高达3500美元。韦弗认为,如果苹果公司必须迅速转移生产,在美国生产iPhone的成本将大幅攀升。但若给予足够时间,通过开发新供应链、招募足够多的工人并借助广泛的自动化手段,苹果公司能够大幅降低成本。 超越细分市场 韦弗表示,对于苹果公司而言,开设国内制造工厂是一个需耗时数年的漫长过程。这也是他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几乎立即生效的原因。尽管此后诸多关税已被推迟。但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它们无法提前规划。然而,将生产转移到美国这样复杂的事情恰恰需要提前规划。 韦弗表示,如果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分多年逐步实施,效果将会更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有明确且不断增强的动力推动生产回流,而非立刻遭受惩罚。 韦弗认为,他在美国的制造实践已初见成效,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他希望最近涉及美国官员使用聊天应用Signal讨论对也门发动军事打击、却意外邀请一名记者加入的丑闻,能促使联邦政府更加重视安全问题,进而推动产品销量提升。 韦弗并未披露Purism的财务细节,仅表示该公司年营收达数百万美元,并在2023年实现盈利,其最畅销产品为Liberty Phone。 市场研究公司TechInsights的分析师韦恩·拉姆(Wayne Lam)对Purism的前景作出折中评价。他在一封邮件中表示:“它们或许能成为成功的细分市场参与者,但鉴于大品牌占据主导,成功的几率较低。他们无法在消费市场竞争,但政府/企业/军方都是他们可以瞄准的细分市场。” 为拓展业务版图,韦弗正谋求在过去数年获得的1600万美元融资基础上,进一步筹集资金。其中部分资金将用于弥补其手机的短板。鉴于该手机未采用苹果的iOS或谷歌的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导致其与诸多热门移动应用(如优步(Uber))存在兼容性问题,为让这些应用能在其设备上运行,Purism必须针对每个应用进行技术调整。 Purism至少能宣称相较于主导智能手机行业的巨头,具备一项微弱优势。如果特朗普的关税成为永久性措施,其美国制造机型受影响程度较小,而大型厂商及其在国外制造的设备则可能遭受重创。(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Todd Weaver has an important message for Apple as it faces growing demands by President Donald Trump to reshore some of its smartphone production: Don’t listen to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Experts have long said that manufacturing iPhones in the U.S., rather than Asia, as Apple does, would be logistically impossible and ridiculously expensive. But Weaver argues companies can indeed do it successfully, and at a similar or only slightly higher cost—if given several years to navigate the inevitable complications. Weaver should know: His startup, Purism, is among the few, if not the only business, that assembles smartphones in the U.S. In fact, the U.S. pedigree is the main selling point of his company’s Made in America device, the Liberty Phone. “It is challenging to do this in the U.S.,” Weaver acknowledges. “It’s probably the reason I’m the only one.” And yet, he says his company has managed to make it work and has been profitable for the last two years—a real world example of what’s possible on a hot-button topic in which political talking points and vested interests often dominate the debate. President Donald Trump recently put U.S. smartphone production in the spotlight as part of his global trade war. On May 23, he used social network Truth Social to publicly attack Apple for importing iPhones into the U.S., rather than making them domestically, and then threatened the company with a 25% tariff if it continued to do so. Whether any of the import taxes will become permanent is unclear given Trump’s whiplash decision-making and court challenges by third parties. Still, Apple has long assembled its iPhones overseas, mainly in China, and has resisted relocating any of that production to the U.S. In April, when Trump announced his tariffs, Apple went so far as to shift the sourcing of most U.S.-bound iPhones to India, which faced lower import taxes. U.S. assembly was never publicly mentioned as a possibility. In the past, Apple CEO Cook explained the reluctance by saying the abundance of skilled labor and top-notch suppliers overseas would be difficult to reproduce at home. Weaver’s company, of course, is no Apple, which has sold more than 2 billion iPhones globally since introducing the first models in 2007. The devices unleashed a new era in the tech industry in which mobile devices became the prime focus. Purism, in contrast, has sold just tens of thousands of phones since debuting its first model in 2018, according to Weaver. And the company is barely-known outside the world of tech nerds. Its Liberty Phone, manufactured near San Diego, comes with U.S.-made electronics installed on a metal chassis from China. It retails for $1,999. Another phone, the Librem 5, is mostly the same design, except it’s made in China with Chinese parts, and costs $799. The company also produces tablet computers, laptops, and servers. Purism pitches its Made in America device as more secure and privacy friendly than those from major manufactures like Apple. Because all the critical parts and assembly are domestic, it’s easy to verify that they haven’t been tampered with by a foreign adversary that wants to snoop or stuff them with explosives. The phones also run on a Linux-based open source operating system. Anyone with technical know-how who is worried about the security can review the code—unlike with more popular phones, which come with operating systems that can’t be easily inspected. Additionally, Purism’s phones come with three kill switches that lets users physically disconnect their device from cell service, Wi-Fi and Bluetooth, along with its microphone and camera. When turned on, the switches sever the electrical circuit to the features they control and make it impossible for them to be accessed by hackers, Weaver said. Toggling on Airplane Mode, as users often do on more mainstream phones, is less secure, he said, because it’s a purely software feature that doesn’t cut power to the device’s chips. Customers who are especially security conscious can pay extra to have their devices shipped with “tamper evident tape” on the packaging, among other options, to flag any monkey business during transit. Purism’s biggest customers are government agencies, many of which require high security, and individual consumers. The company’s clients, Weaver said, include the FBI and the 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 Weaver said the cost of manufacturing the Purism’s two phones is largely the same, despite one being made overseas and the other domestically. The phone that’s made in China costs around $600 for parts,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while the U.S.-made one comes in at $650. “Producing goods in China vs. the U.S. is the same plus or minus 10%,” said Weaver, based mostly on autom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hat Purism charges customers for its two phones is partly due to the higher profit margin the company collects for its U.S.-made device. People who want stronger security are often willing to pay extra for it, Weaver said. It also covers the extra overhead from some customers wanting to verify that Purism’s supply chain is secure and the small additional cost of U.S. manufacturing. Solving the skills shortage Purism’s assembly line is in Carlsbad, Calif., where up to a dozen workers put together devices. The area is home to a pool of skilled labor thanks to the local defens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for other mobile carriers. That relatively modest assembly line is a major contrast to the factories that make iPhones, operated by contract manufacturers, mostly in China. Those facilities can be the size of several football fields and employ over 100,000 people who work around-the-clock shifts. Weaver said the U.S. is at a huge disadvantage to China when it comes to skilled workers, who make up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workforce in smartphone factories. The only way to reverse the shortage and lay the groundwork for companies to reshore their production is to encourage more people to learn skills that are useful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he said. “If you go over to China you can find buildings and buildings of thousands of electronics engineers. If you look here, you can find maybe five total,” Weaver said. Apple, for example, would risk a catastrophe if it suddenly, in 2026, needed to ramp up staffing in the U.S. to produce millions of iPhones, he said. Training enough people for such a massive undertaking would take years. Weaver said Purism, founded in 2014, took several years to develop its domestic supply chain. The company’s small size means it only needs limited quantities of components, which makes it impossible to achieve the economies of scale that come from producing huge numbers of devices. Manufacturing in the U.S. also comes with higher labor costs than in China. But with the help of automation, those extra costs can be kept to a minimum by reserving human labor for tasks performed after production is complete, such as soldering, assembly, repairs, and testing. Apple, on the other hand, would need vast amounts of components to keep its assembly line humming. While the company would likely be able to cut deals with domestic suppliers for most iPhone parts, some, such as high-quality cameras, may be impossible to quickly source in the U.S. and it would therefore have to import them, Weaver said. One analyst has said iPhones could end up costing $3,500 if made in the U.S., to account for the extra costs and hassles. Weaver agrees that it would cost Apple substantially more to produce iPhones in the U.S., if it had to move production quickly. But given enough time, Apple could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cost after developing a new supply chain, finding enough workers, and by relying on extensive automation. Growing beyond the niche For Apple, opening a domestic manufacturing plant would therefore need to be a years’ long process, Weaver said. That’s why he criticized Trump’s tariffs for taking effect almost immediately. Yes, many of those tariffs have since been delayed. But the takeaway for businesses is that they can’t plan ahead. And yet, that’s exactly what’s required for something as complex as shifting manufacturing to the U.S. Trump’s tariffs would be far more effective if phased in over many years, Weaver said. In that scenario, companies would have a clear and increasing incentive to reshore production—without being punished right off the bat. Weaver argues his U.S. manufacturing effort is already paying off and that it will gain momentum over time. He hopes the recent scandal involving U.S. officials using the chat app Signal to discuss a military strike against Yemen, and then accidentally inviting a journalist to join them, will help lift sales by encouraging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focus more on security. Weaver wouldn’t get into the specifics of Purism’s financials other than to say it has millions in annual revenue and turned profitable in 2023. The Liberty Phone is its biggest seller. Wayne Lam, an analyst with market research firm TechInsights, gave a mixed take on Purism’s prospect. In an email, he said: “They can be a successful niche player, but the odds of success are lower thanks to the bigger brands. They won’t be able to compete in the consumer market but government/enterprise/military are all niche markets they can address.” To fund the expansion of his business, Weaver is trying to raise additional investment after taking in $16 million in funding over the years. Some of that money would go to fixing a shortcoming with his phones. Because they don’t use Apple’s iOS or Google’s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s, they are incompatible with many of the most popular mobile apps like Uber. To get such apps work on its devices, Purism must make technical tweaks for each one. Purism can at least claim one small advantage over the giant companies that dominate the smartphone industry. If Trump’s tariffs become permanent, it won’t feel much impact from its U.S.-made phone, while the big players and their foreign-made devices could be hammered.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电动汽车对买家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 美国汽车协会(AAA)最新报告表明,计划购置电动汽车的人数降至201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成本与高昂维修费用被列为主因。但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争议行为以及针对特斯拉的抵制风潮或许也是影响因素。 如今消费者面临的电动汽车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但这类燃油替代型轿车与卡车的市场需求却跌至201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汽车协会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意愿正持续走低,仅有19%的受访者称自己“可能”或“极有可能”把电动汽车选为下一辆座驾。与此同时,坚决抵制购买电动汽车的人数呈现上升态势,63%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可能”或“完全不可能”购置电动汽车,该比例创下2022年以来的峰值。 尽管消费者依旧如往常那般期望通过购买电动车节省燃油费用(74%的受访者表示这是购买电动车的主要动因),且59%的人明确提及环保因素,但美国汽车协会指出,高昂的电池维修成本(62%)以及购车价格(59%)是阻碍消费者转向电动汽车的关键因素。 美国汽车协会的报告中未提及,但几乎可以确定的影响因素是,过去一年针对全球最大电动车品牌之一——特斯拉的抵制风潮,尤其是针对其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 马斯克参与的政治活动以及争议之举(例如挥舞电锯,或是做出被众多人视作类似纳粹敬礼的手势),已使众多消费者的好感尽失,进而直接造成特斯拉销量大幅下滑。上季度该公司报告称,汽车销量下降13%,利润暴跌71%。 此前因在白宫任职并管理所谓“政府效率部”(DOGE)而基本缺席特斯拉日常事务的马斯克,近期已重新履职。 美国汽车协会指出,尽管消费者对纯电动车的兴趣减退,但可能对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生兴趣,这类车型将内燃机与电动动力相结合。(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plan to buy an EV is the lowest since 2019, a new AAA report finds. Cost and high repair costs were cited as the reasons. But the actions of Elon Musk and the pushback on Tesla could also be a factor. There have never been more electric vehicle options for consumers — but demand for the gas-alternative cars and trucks hasn’t been this low since 2019. A new report from AAA shows buyers are increasingly hesitant to buy EVs, with only 19% of the people surveyed saying they were “likely” or “very likely” to purchase one as their next car. The number who are adamantly against buying an EV was up, however. Some 63% of respondents said they were “unlikely” or “very unlikely” to buy an EV. That’s the highest number since 2022. While buyers are still as interested as ever in saving money on gas (74% of the people said that would be their primary reason to buying an EV) and a notable 59% cited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 AAA said high battery repair costs (62%) and high purchase prices (59%) were among the key barriers to going electric. Not mentioned in the AAA report, but almost certainly a factor is the pushback that has emerged in the past year against Tesla, one of the largest EV brands – and more specifically, its CEO Elon Musk. Musk’s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antics (such was waving a chainsaw or making a gesture that many likened to a Nazi salute) have soured support from many consumers, which has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sales slump at Tesla. Last quarter, the company reported a 13% drop in vehicles sales and 71% drop in profits. Musk, who was largely absent from Tesla during his time at the White House and running the so-called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DOGE), has recently resumed his executive duties at the automaker. AAA notes that while interest is declining in electric vehicles, consumers may find interest in hybrid and plug-in hybrid vehicles, which combine internal combustion with electric power.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进入2025年后,本就战况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硝烟更加弥漫,一桩“陈年旧案”也再被翻起。 2023年5月,长城汽车向生态环境部等部委举报比亚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使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比亚迪则回应称其使用的常压油箱有技术专利,可以在EV模式下启动发动机燃烧燃油蒸汽以达到排放要求。争议持续了两年多,直到近期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公开回应。 6月8日午间,李云飞发文表示,比亚迪在2021-2023年采用的常压油箱方案符合法规要求,基于客户反馈已全部切换为高压油箱方案,还提到浙江某头部车企也采用了常压油箱方案,并称相信他们也有符合环保及法规要求的解决方案。同时,他再次回应了“车圈恒大”的讨论,称河北某车企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发起关于汽车行业“高负债率”、“财务造假”等话题,并向深交所、港交所及国家相关金融监管机构恶意举报比亚迪,而监管部门在经过详细调查后确认比亚迪没有问题。 此前在5月下旬,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表示,现在汽车产业里边的“恒大”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没爆而已。该言论引发舆论猜测,部分声音将矛头指向比亚迪,李云飞在5月30日发文对该猜测进行逐条反驳,指出比亚迪负债中88%为无息负债(应付账款、合同负债等),有息负债仅占4.9%(约286亿元),远低于吉利(860亿元)等同行,且现金流健康(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334亿元),与恒大“高杠杆泡沫”有本质区别。 李云飞最新的回应在车圈内外引发高度关注和讨论,但或许迫于舆论压力,他在8日晚间又删除了这条本来发在个人微博号的长文。 围绕比亚迪的质疑,显然不会因为这条微博的删除而就此消散。就常压油箱而言,行业人士指出,比亚迪的方案实为“低成本绕道”,因为高压油箱能彻底解决燃油蒸汽污染,而比亚迪的发动机强制启动虽满足排放标准,却牺牲用户体验(如纯电模式下无故启动发动机)。但李云飞在公开反击的同时指出浙江某头部车企(暗指吉利)同期多款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同样采用常压油箱,也将单一企业的争议升级为行业潜规则的曝光。 细究常压与高压油箱的问题,表面看是技术路线之争,实则是成本控制与法规合规的极限博弈。鉴于有关部门至今未对长城汽车的举报给出结论(抑或并未受理),围绕常压油箱的争议可能仍将持续。争议的背后,愈发明显的是产能过剩的残酷现实:据工信部数据,2024年末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已跌破60%。 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6日-7日举行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了“产能过剩”问题,表示“当今世界汽车工业严重产能过剩,我们决定不再建设新的汽车生产工厂,不搞重复建设”。 为消化产能,价格战已成为包括比亚迪在内的车企生存刚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发布了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200多款,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已达60多款,在刚刚过去的5月,情况进一步加剧,在头部车企大范围、大幅度降价带动下,多家车企跟进效仿,降价车型达百余款之多,降价幅度最高超5万元,甚至出现了好久不见的3万元级的车价。“在降价带来销量增长的同时,行业利润进一步下探至4%以下的极低水平”,他说。 以此来看,比亚迪与全行业共同面临至少三重考验。首先是产能“堰塞湖”的泄洪压力,在国内需求渐趋饱和的情况下,出海几乎成唯一出路,但欧盟高关税、美国锁死市场,车企被迫“重资产出海”,纷纷在泰国、匈牙利、墨西哥等地建厂,成本陡增且周期漫长。 其次,常压油箱争议暴露了车企研发的价值观分歧,即到底应更注重短期降本还是长期投入?虽然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元,在A股5000余家上市公司中位居榜首,且远超同期净利润,但常压油箱事件无论如何都令其技术公信力受到了损害。最后,如果说国内监管弹性尚可周旋,出海则需直面国际标准,如果类似于常压油箱的问题在国际上被认定违规,这对出海的车企可能带来集体的挑战。 同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称比亚迪“贼喊捉贼”,并透露吉利测试证实了长城对常压油箱排放问题的质疑,公开力挺魏建军为“行业吹哨人”。广汽集团埃安营销本部负责人、埃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肖勇也对杨学良的发言表达了认同,甚至称其为“行业的嘴替”。显然,常压油箱争议正在从技术问题演变为公关“混战”,也暴露出行业竞争的失序甚至失控:车企一面高呼“反内卷”“在一起”,一面降价、举报和“群殴”三不误——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商业伦理与现实利益的冲突变得前所未有的激烈。 在官方定调之前,常压油箱争议可能成为比亚迪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而抛开这一争议,面对从蓝海卷成血海的国内市场,车企突围唯有跳出无限价格战和“成本内卷”的泥潭,正如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所言,“降价是最无奈的一招,是无奈之举,是饮鸩止渴的手段”。他认为,中国汽车经历了高度竞争的蓬勃发展之后,必须回归本源,追求长期主义,追求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必经之路。(财富中文网)
托尼·吉尔罗伊坦言,为了顺利完成广受好评的《星球大战》系列剧集第二季的拍摄,他不得不与公司高管据理力争。图片来源:Christopher Jue—Getty Images for Disney • 《安多》(Andor)主创托尼·吉尔罗伊透露,为了顺利完成广受好评的《星球大战》系列剧集第二季的拍摄,他不得不与公司高管据理力争,因为迪士尼(Disney)曾明确告诉他“我们的财力今非昔比'”。总计两季24集的《安多》成为Disney+平台上评价最高的《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剧集,制作成本高达6.5亿美元。 在小荧屏顶级内容的黄金时代过后,流媒体正在走向没落? 这至少是《安多》金牌主创托尼·吉尔罗伊开始为1.26亿Disney+用户拍摄最后12集时,华特迪士尼管理层向其释放的信号。 据IndieWire报道,吉尔罗伊在ATX电视节上透露:“在筹拍第二季时,他们说流媒体已死,我们的财力今非昔比。因此我们不得不竭尽全力争取资金。” 他表示,两季共24集(单集约1小时)的总制作成本累计达6.5亿美元。有熟悉制作内情的消息人士向《Variety》透露,扣除税费减免后单集成本约2,000万美元,与华纳兄弟探索(Warner Bros. Discovery)的《龙之家族》(House of the Dragon)及AppleTV+的《人生切割术》(Severance)的公开预算相当。 迪斯尼并未回应《财富》杂志的置评请求。 乔治·卢卡斯的史诗级《星球大战》三部曲创造了一个恢弘的宇宙,但自八年前莱恩·约翰逊引发巨大争议的《最后的绝地武士》(The Last Jedi)以来,卢卡斯影业(Lucasfilm)始终难以赢得粉丝的青睐。2019年,《天行者崛起》(Rise of Skywalker)作为蕾伊·帕尔帕廷传奇的收官之作登陆院线,票房成绩令人失望。之后再无星战电影问世。 《安多》成为迪士尼工作室罕见的亮点。据烂番茄(Rotten Tomatoes)统计,该剧毫无悬念地斩获Disney+平台《星球大战》系列剧集的最高口碑。 迪士尼直营流媒体业务的扭亏之路 2019年末,这家娱乐巨头在推出Disney+流媒体服务时可谓不惜血本。时任首席执行官鲍勃·艾格需要海量内容争夺订阅用户,与更大的竞争对手Netflix抗衡。 但随着卢卡斯影业旗下与《安多》同属星战宇宙的《威洛》(Willow)与《侍者》(The Acolyte)等重磅项目接连折戟,迪士尼挥金如土的时代戛然而止。 2023年2月,作为直营流媒体业务实现持续盈利战略的关键举措之一,艾格向投资者承诺将削减30亿美元内容成本。 上个月,迪士尼流媒体业务首次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盈利[完成对康卡斯特(Comcast)剩余股权的收购后,Hulu现已全面并表]。娱乐直营业务正成为盈利增长的核心引擎。 截至3月底的上半财年,该板块由上年同期亏损9,100万美元转为盈利6.29亿美元,完全抵消了广播与有线业务组成的线性网络板块的收益下滑。 相较而言,似乎唯有财力雄厚的科技公司能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继续豪掷千金,它们对持续亏损不以为意,而传统媒体却难以承受。例如,据报道苹果(Apple)甘愿平均每年烧钱10亿美元,以支持其雄心勃勃的流媒体计划。(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图片来源:CBS via Getty Images • 要检验AI的潜力,不妨将金融界的“终结者”空降到20世纪90年代的华尔街。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与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的研究人员采用该方法发现,他们开发的AI机器人可通过降低投资组合风险,显著提升多数基金经理的收益回报。 人工智能究竟会增强还是取代人类劳动?各行业对此争论不休。两年前,斯坦福大学与波士顿学院的研究人员决定探究飞速发展的AI技术对职业股票操盘手的意义。他们创造了一位“AI分析师”,并允许其每季度调整逾3,300只主动管理型多元化共同基金的投资组合。 在基金存续期内,经AI机器人调整后的投资组合中,有93%的表现超越了人类经理。1990至2020年间,由AI机器人管理的基金季度超额收益(即跑赢市场的回报)比人类经理多出1,710万美元。该AI机器人仅利用财务报告、分析师预测和报价等公开数据就取得如此成果,其碾压性优势甚至令研究者本人都感到震惊。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会计学教授埃德·德哈恩对《财富》杂志表示:“我们在一年前得出这些结果,AI的巨大优势令我们直呼‘这不可能’。” 但德哈恩表示,经过对每个步骤和假设的反复验证,结果确凿无误。他提醒切勿过度解读,并强调其团队并非预言投资组合经理将集体被AI取代,但初级分析师可能很快面临失业危机。 身兼《会计与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总编的德哈恩表示:“我认为,五年后,枯坐办公室处理Excel表格这类工作基本会消失。” 德哈恩阐释称,传统观点认为,最成功的主动型经理人主要依靠创造性思维和广泛人脉制胜,他们通过深度把握企业与行业内外的动态,发掘财务数据之外的机遇。 德哈恩表示,新研究将样本基金经理可以掌握的会计报告、经济数据、分析师建议和卖方研究报告,提供给AI机器人,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 他表示,关键在于,AI并非通过挖掘人类可能忽略的冷门信息获利。研究者开发的“随机森林模型”持续以不同方式拆分重组数据,依托多组变量反复生成新预测。 德哈恩指出,AI仅需数小时就能完成原本需十名专业员工承担的工作,从而发现那些“隐藏于众目睽睽之下的信息”。 但该研究存在重要限制条件。一方面,AI并未与其他掌握同等技术的基金竞争。 德哈恩表示:“当所有人开始使用AI时,游戏规则将彻底改变。” 他强调该研究实为思想实验——以AI的能力为标尺,衡量人类经理因无力负担额外人力或技术投入而“错失的收益”。 换言之,检验AI潜力的方法之一,是推演若35年前就有参与者掌握该技术,行业格局将如何改写。或用德哈恩一位同行的说法:假如将金融版“终结者”(即施瓦辛格在1984年同名电影中饰演的机械杀手)送回1990年,会发生什么。 鉴于人类管理的基金平均每季度向投资者收取360万美元管理费,研究显示基金需将费用提高至少五倍才能匹配AI的收益水平。德哈恩表示,该数字同时折射出机构应用新技术时面临的多重阻力。 他表示:“绝不能把最新AI模型生搬硬套进现有工作流,尤其在受监管领域。” 主动型基金经理会否退出历史舞台? 德哈恩表示,重要的是该研究综合考虑了基金经理面临的实际操作与合规限制。例如许多基金被限定只能投资大盘股。即便这些限制条件未明确排除某些机会,大型基金机构也难以高效利用交易频率较低的小盘股定价偏差获利。 总体而言,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一样,德哈恩对人工智能持乐观态度,他认为AI将成为就业净创造者。投资领域亦不例外,但特定岗位正在被逐步淘汰。 高塔咨询(Hightower Advisors)首席投资策略师斯蒂芬妮·林克看好AI在科技与网络安全公司的投资价值。但她认为,即便AI技术持续完善,短期内仍无法取代其麾下的初级分析师。 她对《财富》杂志表示:“我该如何退休,让更年轻的人接替我?因为我认为我的工作绝非计算机可替代。” 德哈恩表示,主动型经理人始终有其存在空间,但随着海量资金涌入低成本、高流动性的ETF等被动投资工具,这个阵营将持续萎缩。 过去数年对股票操盘手尤为艰难,多数主动管理型基金未能跑赢蓬勃的市场。(正如林克所说的那样,数据显示在熊市中情况可能逆转。) 德哈恩表示,部分经理人确实技艺非凡,尤其考虑到有人类经理的表现击败了他们所研发的AI机器人。AI机器人主要通过调仓降险优化组合,用被动指数基金替换其不看好的头寸。事实上,当研究者将选股权完全交给AI时,其平均将42%的资金配置于指数跟踪产品。 但德哈恩始终认为,最擅长驾驭AI模型的基金经理在市场上仍有立足之地。 德哈恩表示:“或许是那些保持人类思维模式的智者,能够战胜AI。” 他补充道:“他们不会消失,只是数量将有所减少。”(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史密斯称,他是在两位朋友遭枪击后创立了这家市值170亿美元的公司。然而,这个曾作为公司核心理念的悲惨故事,或许只是个传说。图片来源:MANDEL NGAN / Getty Images • 泰瑟国际公司(Axon)首席执行官里克·史密斯(Rick Smith)荣登薪酬最高首席执行官榜单之首。据悉,他凭借公司股权激励获得1.65亿美元。其公司主要销售泰瑟枪、安全摄像机、无人机以及虚拟现实培训设备。去年,凭借薪酬方案,史密斯成为亿万富豪,目前净资产达25亿美元。然而,这家市值170亿美元企业背后那曾被视作公司精神内核的悲剧创业故事,或许存在部分失实之处。 当人们设想薪酬最高的首席执行官时,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带领英伟达(Nvidia)取得突破性成功的黄仁勋(Jensen Huang),又或是掌控多家科技企业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然而,实际斩获最高薪酬的高管却是泰瑟枪公司的掌舵人。 最新报告显示,泰瑟国际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里克·史密斯成为2024年薪酬最高的首席执行官。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泰瑟国际公司首席执行官去年薪酬达1.65亿美元,超过了拉里·卡尔普(Larry Culp)的8900万美元、苏世民(Stephen Schwartzman)的8400万美元和蒂姆·库克(Tim Cook)的7500万美元。史密斯的薪酬总额较2023年实现了999%的惊人增长,自泰瑟国际公司去年薪酬改革以来,其薪酬便大幅攀升。 自1993年起执掌公司的史密斯,在企业调整首席执行官薪资策略后于去年成功跻身亿万富豪之列。他声称创立这家主营泰瑟枪(现已拓展至安全摄像机、无人机及主要面向政府机构的虚拟现实培训设备)的公司,是源于两位高中挚友惨遭枪击身亡这一悲剧。他认为泰瑟枪是终结枪支暴力的非致命解决方案,然而受害者家属却对他的说法予以否认。 股票飙升和受马斯克启发的薪酬计划使他成为亿万富翁 尽管史密斯今年荣登薪酬最高首席执行官榜单,但他去年就因丰厚薪酬方案跻身亿万富豪之列而登上头条新闻。 去年,泰瑟国际公司仿照马斯克在特斯拉的薪酬方案,制定了首席执行官的薪酬总额。其收入几乎全部来自股票奖励——而这些股票在过去几年持续飙升。截至2024年,泰瑟国际公司的营收已连续三年增长超30%,年度净营收达到创纪录的3.77亿美元。2023年,公司股价先翻了一倍多,随后又涨超50%。结合其他薪酬福利,他终于在2024年登上彭博亿万富豪榜,净资产达25亿美元。 这种薪酬模式虽风险极高但回报丰厚——若泰瑟国际公司在2024年至2030年期间未能达成股价目标、运营指标及最低服务要求,史密斯将无法获得全额薪酬。 泰瑟国际公司发言人向《财富》杂志表示,1.65亿美元薪酬"并非实际到手薪酬,而是在该计划周期内所有业绩里程碑均圆满达成时的潜在奖励价值"。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根据公司提交的文件,截至3月,泰瑟国际公司已达成七项绩效目标中的两项。 《华尔街日报》的分析采用了MyLogIQ(一家上市公司数据提供商)的数据,涵盖400多家标普500指数成份股公司里任职至少一年、且在2024年6月30日后结束的财年中截至5月中旬已披露薪酬的首席执行官。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史密斯的净资产持续增长。2019年,凭借股价攀升,他的薪酬已达2.46亿美元。过去一年,泰瑟国际公司股价涨幅达160%,市值升至500亿美元,史密斯持有的股权激励价值约为5亿美元。 公司创立灵感存疑:迷雾中的创业故事 这家市值170亿美元企业的核心理念是“拯救生命”——史密斯始终力推泰瑟枪作为枪支的非致命替代方案。他多次声称,创立公司的灵感源于两位高中橄榄球队朋友遭枪击身亡。然而,这段悲剧背景故事的真实性已受到质疑。 史密斯长期宣扬这一叙事:曾向众多执法官员讲述该故事;2020年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中援引此事;甚至将其融入公司营销活动——包括庆祝泰瑟国际公司成立30周年的活动。但路透社调查发现,史密斯的诸多说法似乎存在不实之处。报道指出,他与死者并非密友,并且对事件的细节描述有误。泰瑟国际公司发言人亚历克斯·恩格尔(Alex Engel)向路透社解释称,史密斯是通过"团队相关社交活动"结识遇害青年的。 其中一名受害者的父亲控诉泰瑟国际公司“整个广告宣传活动皆以(其)儿子的谋杀案为依托”。受害者的姐姐也直言,史密斯“靠编织弥天大谎来谋取钱财”。 无论这位首席执行官与枪击案受害者是否为密友,该公司一位发言人向《财富》杂志表示,公司仍坚持他的说法,即这一惨痛事件激励他“毕生致力于借助技术手段减少暴力”。 一位发言人表示:“我们为泰瑟国际公司的使命导向型文化感到自豪,并将继续专注于未来的工作。”同时,他们对路透社的报道进行了抨击,称其为“长达五年、蓄意诋毁我司的阴谋”。(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瑞·达利欧:AI将影响方方面面。图片来源:Jemal Countess/Getty Images for TIME 在我看来,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新时代的边缘。在这个新时代,机器思维将在很多方面补充甚至超越人类思维,就像在工业时代,机器补充甚至超越了人类的劳动力那样。随着计算工具的发明,靠人脑来进行数学运算和存储记忆的重要性变得大大降低。现在我们查找信息会用谷歌这种搜索引擎,而不是用更传统的方式。同样,或许用不了多久,当我们在各种情境下需要进行理性决策时,我们也会寻求计算机的指引,因为它能给出比我们自己的大脑更快、更好的指导。 未来五年,我们将会见证大多数领域的显著进步。创造人工智能只是应用人工智能的第一步。我和桥水公司专业从事AI投资已经有几十年了,我们现在正在发掘的机会,在普通人看来简直难以置信。人类靠自己的大脑做决策的时代即将终结。我和桥水公司的同事们就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投资决策的智能化革命,因此我对即将到来的一切深感兴奋。 这些技术将影响到方方面面,因此,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投资者,只要能够善于利用这些技术,就可以与其他国家和企业拉开很大差距。换句话说,善用AI者将如鱼得水,不善于AI者将寸步难行。而从投资的角度讲,相对于投资研发这些新技术所需的成本,我们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将会有多少资金流入这个领域。 中美两国是这些高新技术研发的两大主要竞争者。虽然还有几个国家也在研发这些技术,并得益于这些技术,但是中美两国凭借各自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仍然在这个赛道上发挥着最重要的影响力。虽然美国在最先进的半导体芯片的研发上领先于中国,但是产能较弱;中国在先进芯片的研发上紧追美国,在成本较低的中低端芯片的生产上领先美国,而且在AI的部署上也领先于美国。在这场AI军备竞赛中,中美双方肯定都会偷过窃取或借鉴对方的技术和做法来超越对方。不过我个人始终有这样一个看法——总的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有些核心机密在付出巨大努力后可以一时保密(比如原子弹的研发),但是任何一种公开使用的技术基本上都很很快被复制。另外,各国法律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上做得也差强人意。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任何公开展示的而且受到欢迎的好点子,几乎一定会在6个月内被复刻。 当然,人工智能也不是唯一一项能决定大国实力的重要技术。除了芯片和人工智能以外,中美两国在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领域也是实质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全球40个顶尖的计算机科学项目有20个在中国,所以中国在技术竞争中是美国当之无愧的强劲对手。 总之,对于那些富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来研发新技术(特别是新的AI技术),并且让他们在有利于进步的环境中创业,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和乐观。当然,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们既提升了我们造福彼此的能力,也增强了我们互相伤害的手段。 节选自雷·达里奥新书《国家如何破产》,本书由Simon & Schuster公司旗下的Avid Reader Press出版社于2025年6月3日出版发行。 瑞・达利欧(Ray Dalio)是一位作家、全球经济学家,也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创始人、首席投资官导师。(财富中文网) 译者:朴成奎
专家:父母对孩子冷暴力,孩子长大后就不会正确应对冲突。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老话说,沉默是金。但是育儿专家指出,这个道理不能用在惩罚孩子上。 心理医生、育儿话题网红基尔・盖恩斯指出:“如果你想用沉默来惩罚孩子,来疏远孩子,或者想用沉默来让他接受某个观点,或者你想用沉默来改变孩子的某种行为,这可能不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青少年心理学家芭芭拉・格林伯格也表示,如果孩子因为某件事惹怒了你,你决定对他施加冷暴力,“这是最坏的惩罚方法之一,因为它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我现在完全无视你,你都不值得我看你一眼或者跟你说话。这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格林伯格还指出,你的冷暴力只会教会孩子,“如果你在生活中与人发生冲突,你就直接不理他们。” 当你的孩子做错事惹怒了你,沟通才是最有意义,也最容易让孩子共情的教育方式,而冷暴力是绝不可取的。原因如下。 孩子可能根本不懂你为什么要冷暴力 盖恩斯表示:“当你用冷暴力惩罚孩子时,你很可能高估了孩子对你的这种行为的理解能力。”如果你不与孩子进行明确的沟通,孩子只能自己揣测你的行为动机。“所以他们很可能不明白你在教育他们什么。” 有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那种让你气不打一处来的样子——比如暴躁、固执、自私自利等等,很可恰恰是他们“极度需要亲密关系”的表现。 如果你用冷暴力回应这种情感需求,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与你产生疏离感。盖恩斯表示:“在孩子的认知里,与父母的疏离感就是一种伤害。” 不沟通就不明白孩子的问题所在 当然,有时候,你的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还用力摔门,你肯定不会觉得他们这是在表达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但是你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是需要尝试与孩子进行明确的沟通,而不是以冷暴力对待。 格林伯格表示:“你要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去解释,因为理解孩子做出不当行为的动机是很重要的。” 开放的双向交流不仅能让你了解和孩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能让孩子有机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格林伯格表示:“有时我们只是直接惩罚了孩子,而没有让他们去思考背后的原因。”而就这件事情展开讨论,才让双方都从这件事中有所收获。 冷暴力不会让孩子产生健康的行为习惯 对孩子采取冷暴力,不仅无助于解决当下的问题,孩子也不会从你的做法中学到什么教训。 格林伯格表示:“你的冷暴力只会让他们倾向于逃避冲突,而且还会让他们对冲突感到恐惧。这样他们就会害怕得罪别人,从而有可能变得更加不善于沟通。” 盖恩斯指出,当你的孩子成年后,需要面对自身的挑战,解决自己的人际关系问题时,他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很可能会下意识地采用最熟悉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的童年经历过的模式。如果他们童年遭遇最多的是冷暴力,“那么他们可能就会觉得,‘不回应也是一种回应’。但是冷暴力不是一种回应,如果一个人不理你,你就根本不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意思。” 而且,一个孩子如果习惯了冷暴力,那么等他长大以后,他可能也很难说出一些可能很重要,但是明显会令对方不适的话,比如“你伤害了我的感情”,“我不舒服”,“我不喜欢这样”,“这样不好”等等。 盖恩斯指出,这样一来,你的孩子“可能会变成一个一肚子怨气和不满的人,他们对别人是有标准的,但是这些标准自己又从来不说,但是一旦别人达到他们的预期,就会惩罚别人。” 冷暴力唯一的正确用法 盖恩斯表示:“如果你之所以选择以沉默对待孩子,是因为你要整理自己的思绪,或者是因为他刚刚说了非常伤人或者非常有挑衅性的话,而你的第一反应是不要激化矛盾,那我认为这是可以的。”但你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你需要一点时间冷静,并且很快就会和他沟通。 盖因斯说,每当他3岁的女儿乱发脾气时,他就会先在她身边坐一会儿,然后说:“宝贝,我非常爱你,但是我现在没法跟你沟通。”然后他就会走开一会儿,不理会她的撒泼。但是盖因斯也强调,“他不会为了忽视而忽视她。” 格林伯格认为,父母是有权力生气和不满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实在是受不了了,那就暂时后退一步,过一会儿再跟孩子说你为什么生气,然后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因为有时这只是一场误会。” 生气时除了冷暴力还能做什么 盖恩斯表示,相比于冷暴力,更好的方法是放下父母的“超级英雄伪装”,如果孩子让你生气或者难过了,就坦诚地与孩子沟通,告诉他你为什么生气。 比如你可以说:“宝贝,你说的那句话伤害了我的感情,我需要一点时间来整理情绪。”如果你把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孩子就不用猜你为什么会沉默了。 盖恩斯表示,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不光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健康地处理情绪问题的榜样,还让孩子走进了你的内心。“你选择跟孩子沟通和交流,这样他们就不用猜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会默认‘这是我的错’。当然,就算你跟他们沟通了,他们可能还会有这种感觉。但现在你起码与孩子进行了明确的沟通。” 最后,格林伯格总结道:“如果你想教育孩子,就跟他们好好沟通。如果你觉得你必须要惩罚或者羞辱孩子了,再对他们进行冷暴力。”(财富中文网) 译者:朴成奎
埃隆·马斯克与特朗普在白宫的合影,摄于二人关系较为融洽之时。图片来源:FRANCIS CHUNG/POLITICO/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在持续约10个月并投入数亿美元竞选捐款后,唐纳德·特朗普与埃隆·马斯克的联盟正式宣告破裂。 当这两位地球上最具权势的人物于周四彻底翻脸、激烈交锋时,全世界民众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场闹剧。即便双方在各自的社交网络上互相攻击,博彩公司为可能出现的结局设盘下注,一个关键问题却被忽视了:谁将取代马斯克,成为特朗普在科技界的新密友? 尽管这场闹剧仍在持续发酵,此时探讨这一问题似乎为时尚早,甚至显得无关紧要,但鉴于总统对产业与贸易政策所持的态度,以及能否赢得其青睐或招致其反感所牵涉的利害关系,另一位精明睿智的科技行业亿万富翁试图填补马斯克留下的空缺,倒也在情理之中。 以下是对主要候选人及其优缺点的简要概述。 山姆·奥特曼 图片来源:ALEX WONG/GETTY IMAGES 这位40岁的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若能获得“首席密友”头衔,将获益匪浅。其公司的大型语言模型正不断拓展人工智能的边界,对安全、伦理、隐私和劳工等领域的长期假设与政策发起挑战——而这些领域都可能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奥特曼还致力于构建庞大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网络,并于今年早些时候与特朗普共同宣布了所谓的“星门计划”(Stargate project)。事实上,据部分媒体报道,特朗普对“星门计划”的支持激怒了马斯克,因为后者拥有与之竞争的人工智能服务。 马克·扎克伯格 图片来源:CRAIG T FRUCHTMAN/GETTY IMAGES 不久前,特朗普还在一次采访中打趣要将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送进监狱。2020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事件后,扎克伯格旗下各大社交网络应用封禁了特朗普。此后,扎克伯格察觉到风向变化,致力于与特朗普修复关系。今年1月,Meta向特朗普就职典礼捐赠了100万美元,扎克伯格还在就职庆典中占据前排中间位置。在1月的Meta财报电话会议上,扎克伯格甚至称赞特朗普领导的政府"优先推动美国科技发展,并将在海外捍卫我们的价值观和利益"。尽管特朗普未再提及监禁这位Meta首席执行官的威胁,但这家社交网络公司目前正等待政府反垄断诉讼的判决,该诉讼旨在拆分这家公司。 杰夫·贝佐斯 图片来源:JOE RAEDLE/GETTY IMAGES 亚马逊创始人、亿万富翁杰夫·贝佐斯正寻求与特朗普修复关系,他曾提议用自己的火箭将特朗普送上太空。两人积怨已久:特朗普首个任期内,曾频繁抨击贝佐斯旗下的《华盛顿邮报》。而在当前任期,贝佐斯希望重启关系,已到访特朗普的海湖庄园并为就职典礼捐款。对贝佐斯而言,亚马逊庞大的业务版图——涵盖零售、云计算及杂货店等领域——至关重要。贝佐斯取代马斯克的另一潜在动机是太空竞赛。贝佐斯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与马斯克的SpaceX直接竞争,而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Project Kuiper)互联网卫星项目亦与马斯克的“星链”(Starlink)项目形成竞争。 蒂姆·库克 图片来源:KEVIN LAMARQUE – POOL/GETTY IMAGES 蒂姆·库克曾因巧妙周旋让苹果公司免受特朗普贸易政策冲击,获称“特朗普耳语者”,然而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他在白宫的光芒似乎黯淡了许多。总统的关税政策不再像首个任期那般对苹果公司网开一面,今年5月,特朗普甚至直接向苹果公司发难,威胁若不将iPhone生产从中国和印度迁回美国,便对其产品加征25%关税,“我和蒂姆·库克有点小摩擦。”特朗普5月谈及iPhone海外生产时如此说道。倘若库克(特朗普曾戏称其为“蒂姆·苹果”)能成功填补马斯克留下的空缺,那无疑将是一步妙棋。(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2025年5月30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右)和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白宫椭圆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图片来源:FRANCIS CHUNG/POLITICO/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当地时间周四,多条重大突发事件导致市场波动最终收跌。道指跌0.25%,标普500指数跌0.53%。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下跌了0.83%。 不过,最大推动因素是两位亿万富翁,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前心腹埃隆·马斯克之间日益公开的矛盾。投资者担心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与总统之间的不和会进一步打击公司,今天特斯拉股价下跌超过14%。 “特斯拉股东最不想看到这种局面,”长期看好特斯拉的分析师丹·艾夫斯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说。“准备好爆米花(看戏)吧。” 艾夫斯表示,特朗普和马斯克的争斗让人们质疑,未来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汽车方面还能否与监管机构保持友好关系。“现在特朗普是不是不打算跟马斯克好好相处了?”他补充说。 艾夫斯说,本月特斯拉将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推出Cybercab无人出租车服务,马斯克抨击特朗普的时机也令人费解。艾夫斯说,投资者会密切关注两人的“恩怨”走向。不过他指出“朋友之间也会有争执”。 追溯两人裂痕起源,应该是马斯克担任政府效率部(DOGE)负责人期间对特朗普“大而美”法案(big beautiful bill)的减税和支出方案提出异议时。最初马斯克公开评论该法案时态度谨慎,仅委婉表示担心法案可能影响政府效率部削减联邦开支的计划。不过相关批评公开后,他立即宣布退出政府效率部。 上周五,特朗普和马斯克还在椭圆办公室上演告别秀,氛围相当团结。特朗普送给马斯克一把金钥匙,两人互致溢美之词。 不到一周后,双方关系就明显恶化。 “(马斯克)还没对我人身攻击,但我估计快了,”特朗普对记者说,“我对埃隆非常失望。我帮了他很多忙。” 另一方面,马斯克直接抨击“大而美”法案,称其“令人作呕”。他在X上发帖称:“人类文明史上从来没有庞大又美好的法案,”马斯克写到。“法案要么又大又丑,要么就是小而美。” 特朗普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发帖称:“埃隆‘让人生厌’,我让他离职,还取消了强迫人们买没人想要的电车的强制令(几个月前他就知道我要这么做!),然后他就疯了!” “这么明显的谎言。太可悲了,”周四下午马斯克发帖回应道。 口头争斗不断升级,当天晚上马斯克在X声称特朗普“出现在爱泼斯坦档案中”。 “这才是文件没被公开的真正原因,”马斯克写道,“祝你愉快,特朗普!” 白宫未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与此同时,当天早些时候特朗普在真相社交平台上写道,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贸易协议展开了卓有成效的通话,持续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写道,通话“为两国带来了非常积极的结果”。他说,通话几乎完全聚焦于“贸易”。 目前仍不清楚两国之间的贸易谈判如何推进,该消息一度推动股市攀升,不过市场消化之后还是转跌。 投资者启示 诸多大新闻导致股市全天震荡,不过很多投资者正屏蔽噪音,在波动中寻找机会。 投资组合经理兼First Eagle Investments全球价值团队联席主管金博尔·布鲁克告诉《财富》,日常事件不影响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估。布鲁克说,如果非要说有影响,那么波动可能适合已定好目标价格的投资者。 “如果情况太疯狂,人们太担心,波动随之加大,只要明确想买什么,愿意支付什么价格,市场震荡反而可能变成机会,”布鲁克说。 举例来说,几个小时的新闻并不会影响谷歌未来的业绩。 “我们有一份想买入的公司名单,也确定了愿意为之支付的价格,”他说,“如果市场和波动性增加,那么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价进入目标范围的可能性就会更高。” 同样,ValueWorks对冲基金创始人查尔斯·莱蒙尼德告诉《财富》,尽管市场长期横盘,企业基本面仍然稳健。 周四Dollar General股价上涨了1.9%,Dollar Tree上涨了9%。Five Belo股价上涨了5.6%。 “这些数字说明,人们仍在购物,世界仍在照常转,”莱蒙尼德斯说,“关税、政治、名人八卦和股票市场都有很多噪音,但现实世界中其实很稳定。” 他建议,如果投资者认为某家公司“很棒”,三五年后想买入公司股票,就应该果断出手。他指出,高通和美光等股票当前价格就颇具吸引力。 莱蒙尼德斯说,昨天其基金买入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Hudson Pacific Properties。该公司在西海岸持有办公楼,股价曾低于1美元,现在回升到2美元左右。 布鲁克指出,尽管股价波动,公司实际状况并不会受太大影响。 “只要愿意耐心等待,波动确实会成为朋友,”布鲁克说,“波动让人不安。我知道很多人都不喜欢波动,尤其是下跌时。但实际上可能有帮助,因为可能出现按理想价格买入股票的机会。”(财富中文网) 译者:夏林
• 尽管商业活动不断,还有YouTube巨额流量加持,MrBeast(本名吉米・唐纳森)身价高达约10亿美元,但他几乎所有收入投向内容创作和慈善事业,基本没什么现金,他表示连筹办婚礼都要找母亲借钱。 27岁的YouTube明星(本名吉米・唐纳森)正努力让网络流量实现长期价值,但问题是收入再投资之后手头现金短缺。 结果是唐纳森表示,筹办婚礼都不得不找母亲“贷款”。 唐纳森之所以走红,主要因为经常发布一些略显猎奇的视频,(例如《I built Willy Wonka’s chocolate factory》、《7 days stranded at sea》等),另外在慈善事业方面的付出也比较知名。 这位网红曾分享资助南非孤儿院,为得克萨斯州残障运动员训练馆捐款等视频。 然而,唐纳森将资金投向业务、做慈善或长远财务规划后,银行账户中所剩无几。 X平台上一篇帖子称唐纳森是“30岁以下唯一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对此唐纳森回应称:“我几乎没钱,因为所有钱都再投资了(今年在内容上我们大概会投入2.5亿美元)。 “讽刺的是,马上办婚礼的钱都要向我妈借。” 他补充道:“当然了,我掌控的业务账面价值很高。” 2024年圣诞节,唐纳森向作家女友西娅・布伊森求婚成功。 MrBeast的视频制作成本其实非常高,所以仅在YouTube上粉丝就高达4亿,埃隆·马斯克邀请他转到另一平台时,人们才切实发现这一点。 当时X公司老板马斯克想拉唐纳森把内容从谷歌旗下的YouTube转到自家平台(X之前叫Twitter)。 MrBeast反驳说,X平台上内容变现远不及竞争对手,他对马斯克说:“我的视频制作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即便在X上播放量到10亿次,也远远覆盖不了成本。如果X变现能力提升,我愿意尝试。” 他确实去X试了一下。跟马斯克交流后不久,唐纳森在X上发布了一段汽车测评视频,随后公开了收入情况。该条视频收入263,655美元,远低于他自称的“数百万”美元制作经费。 他补充道:“不过广告商注意到视频获得的关注,在我的视频里买了广告,所以视频收益可能比直接流量收入要高。” “有人曾说我永远不会成功” 在唐纳森的数百万年轻粉丝看来,做视频似乎是既有趣又能赚大钱的完美方式。 据Celebrity Net Worth估计,现在靠着跟几家公司合作,还有跟科技巨头亚马逊的交易,唐纳森身价已达10亿美元。但他警告称,意志薄弱的人并不适合走这条路。 “看到有人还没准备充分就辞掉工作或者辍学全职做视频,我挺难过的,”去年3月唐纳森在X上写道,“要记住,像我一样闯出来的极少,成千上万的人都失败了。要理智点。” 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做视频当成有吸引力且能赚钱的职业道路,2019年针对3000名儿童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受访者想当视频博主或YouTuber。网红已成为美国和英国最受欢迎的职业,超过了运动员、音乐家和宇航员等。 唐纳森主要住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他说银行账户在母亲手里,所以可能没法像其他一些同行一样享受奢华生活。 上周末,MrBeast在X发帖,告诉粉丝们当初做视频的原因:“十年前,在我红起来之前,周围人都说我太迷着做视频,都说我不可能成功。尽管如此,我还是热爱做视频,每天两眼一睁就是拼命做,坚持了七年才开始渐渐有人关注。 “我甚至跟妈妈说,就算最后无家可归也不愿转行。” 他庆祝YouTub粉丝达到4亿之际补充道:“生活中最棒的礼物是每天醒来都有目标,感谢YouTube,感谢你们每一位,我每天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财富中文网) 译者:梁宇 审校:夏林 • MrBeast (Jimmy Donaldson), despite being worth an estimated $1 billion through his businesses and massive YouTube success, has little personal cash due to reinvesting nearly all his earnings into content and philanthropy—so much so that he says he’s borrowing money from his mom to pay for his upcoming wedding. YouTube star MrBeast, real name Jimmy Donaldson, is making sure the proceeds from his online stardom will work for him in the long run. The only issue is that reinvesting his earnings has left the 27-year-old without much cash close at hand. As a result, Donaldson says he is having to ask his mom for a loan to cover the cost of his upcoming wedding. Donaldson has risen to fame not only thanks to his often wild videos (recent uploads include “I built Willy Wonka’s chocolate factory” and “7 days stranded at sea”) but also his philanthropic efforts. The social media star has shared videos in which he adopted an orphanage in South Africa and funded a gym in Texas that trains adaptive athletes. But it seems by investing his money—be it into his business, into his philanthropic efforts, or for his long-term financial benefit—Donaldson hasn’t got huge sums left in the bank. Responding to a post on X which described Donaldson as “the only billionaire under 30 to have not inherited his wealth,” MrBeast responded: “I personally have very little money because I reinvest everything (I think this year we’ll spend around a quarter of a billion on content). “Ironically I’m actually borrowing $ from my mom to pay for my upcoming wedding lol.” He added: “But sure, on paper the businesses I own are worth a lot.” Donaldson proposed to his girlfriend, author Thea Booysen, on Christmas Day 2024. The eye-watering costs of MrBeast’s videos—which have won him 400 million subscribers on YouTube alone—were made clear when Elon Musk pitched him a move to a different platform. The X owner tried to tempt Donaldson to shift his content from the Google-owned video site to his platform, formerly known as Twitter. But MrBeast pushed back that the monetization of content on X didn’t come close to that of its rival, telling Musk: “My videos cost millions to make and even if they got a billion views on X it wouldn’t fund a fraction of it :/ I’m down though to test stuff once monetization is really cranking!” And test the site he did. A matter of weeks after the exchange with Musk, Donaldson returned with the receipts of his earnings having posted a car comparison video on X. The earnings came to $263,655—lower than the “millions” the creator said he required to finance the videos. And he added a further caveat: “Advertisers saw the attention it was getting and bought ads on my video (I think) and thus my revenue per view is prob higher than what you’d experience.” “Told I’d never make it” For millions of Donaldson’s young fans, content creation might seem like the perfect way to earn vast amounts of money in a fun way. But Donaldson—estimated to now be worth $1 billion per Celebrity Net Worth courtesy of a handful of businesses and a deal with tech giant Amazon—has warned his career path isn’t for the faint-hearted. “It’s painful to see people quit their job/drop out of school to make content full time before they’re ready,” Donaldson wrote on X in March last year. “For every person like me that makes it, thousands don’t. Keep that in mind and be smart plz.” Content creation is increasingly being seen as an attractive and lucrative career path by youngsters, with a 2019 survey of 3,000 children finding that almost a third of the respondents wanted to be a vlogger or YouTuber. This was the most popular career choice in the U.S. and the U.K., coming in ahead of roles such as athlete, musician and astronaut. Donaldson, who primarily lives in his studio and says his mother controls his bank account, is perhaps not living the glamorous lifestyle some of his other online contemporaries are. And over the weekend MrBeast issued a reminder to his fans about why he wanted to get into content creation, writing on X: “A decade ago before I blew up everyone in my life told me I was too obsessed and constantly told I’d never make it. Despite that I was in love with making content and grinded every moment my eyes were open for 7 years before anyone started watching. “I literally told my mom I’d rather be homeless than do anything else.” Celebrating hitting 400 million subscribers on YouTube, he added: “The greatest gift in life is being able to wake up everyday with a purpose and thanks to YouTube and you guys, I have that.”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图片来源:Kevin Dietsch/Getty Images 英伟达上周公布的季度财报成绩亮眼,但其中也暗藏一则重大利空消息:因原定交付给中国客户的芯片最终无法交付,公司为此计提了45亿美元的资产减值。 为遵循拜登政府关于禁止向“外国对手”出口可能助力其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的规定,英伟达开发了所谓的H20芯片——此类芯片性能较其顶级半导体产品有所逊色。然而,今年4月初,特朗普政府再度加码,甚至禁止出口性能稍次的芯片。 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在5月28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正对无法出售或重新利用的库存计提数十亿美元减值。” 关于将芯片价值减记至零(而非出售给其他客户)的决策细节,公司并未作出解释,仅补充称正在“探索有限选项”来处置未使用的库存,不过并未详细说明——显然这些举措并不包括直接销售芯片。 根据旧出口规则,H20芯片是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鉴于其芯片设计和功能存在局限性,可能难以在其他国家投入使用。罗格斯商学院(Rutgers Business School)供应链管理教授阿拉什·阿扎德甘(Arash Azadegan)表示:“若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调试,这些芯片确实无法在其他任何地方适用。” 此类调试可能让英伟达承担额外成本。此外,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供应链教授查德·奥特里(Chad Autry)指出,部分芯片可能“无法满足其他地区客户的性能需求”,或在设计层面“专门针对中国客户的要求或需求”。 即使英伟达能通过降价方式出售这些芯片,也可能损害其作为顶级创新产品供应商的形象。毕竟,该公司新推出的Blackwell图形处理器(GPU)为OpenAI尚未发布的GPT-5模型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算力支持。阿扎德甘提到,Blackwell系列被用于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及甲骨文等公司的新产品,“英伟达可能不希望折扣芯片充斥市场——这可能会扰乱其定价策略,让客户感到困惑,还会分散其大力推广新一代Blackwell产品线的精力。” 除高管在上周财报电话会议上的发言外,英伟达拒绝置评。 据路透社2月报道,在中国深度求索(DeepSeek)于1月推出ChatGPT竞品后,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和腾讯等中国主要企业便采购了英伟达的H20芯片。这些公司很可能已借助H20芯片开发出强大的人工智能能力,因此几乎没有理由认为,倘若英伟达将H20芯片售予美国公司,它们会无法做到这一点。 然而,韦德布什证券(Wedbush Securities)负责英伟达业务的执行董事马修·布赖森(Matthew Bryson)表示,英伟达和美国本土客户或许对此毫无兴趣。“这些产品之所以销往中国,是因为人们总会倾向于选择更优的选项,”布赖森解释称,若非出于有意设计以阻止中国企业构建与美国先进人工智能应用相仿的模型,H20的基础技术“根本就不会被开发出来”。他还称,若英伟达按美国市场价值大幅折价出售这些芯片,可能会“侵蚀”更优质产品的销量。 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Colette Kress)在上周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英伟达最初预计需从资产负债表中减记55亿美元的芯片库存,不过通过“对部分材料进行重新利用”,成功挽回了约10亿美元的H20库存,使第一季度实际减记额降至45亿美元。 不出所料,她指出,受特朗普政府新出台的出口规定影响,英伟达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将因特朗普的对华禁令而受到冲击。该公司第一季度营收亏损25亿美元,预计第二季度营收亏损将大幅攀升至80亿美元。 问题在于这些库存的H20芯片会如何处置。《财富》杂志采访的供应链专家怀疑它们会被丢弃。田纳西大学哈斯拉姆商学院供应链教授艾伦·阿姆林(Alan Amling)在给《财富》杂志的电子邮件中写道:“这些芯片最终会如同你从姨妈那里得到的‘酷炫熔岩灯’一样,被扔进某个垃圾填埋场。鉴于存在如此多其他增长机遇,重新利用、重新测试和重新认证这些芯片的机会成本显然过高。” 田纳西大学的奥特里表示,因特朗普政府出口新规生效速度极快,这些无法交付的H20芯片或许目前正存放在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对美友好地区。总部位于中国台湾的台积电(TSMC)为英伟达生产了大量面向中国客户的芯片库存,而英伟达的物流履约合作伙伴也位于周边国家。 对H20芯片进行减值冲销,对英伟达本就蒸蒸日上的业务而言,短期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该公司第一季度营收高达441亿美元(同比增长69%),净利润达188亿美元,净利润率保持在健康的42.6%。 将芯片全额减值,通过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为公司带来了直接的税收优惠。根据英伟达未来的销售前景和成本情况,这种税收优惠可能超过或接近大幅折价出售芯片所带来的财务收益。 罗格斯大学的阿扎德甘表示:“英伟达会安然无恙,英伟达的投资者也无需担忧。”他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像台积电这样的制造合作伙伴以及包括三星(Samsung)和美光(Micron)在内的供应商,可能受H20库存减值冲击最大,因为它们通过在英伟达供应链中承担关键职能来开展业务。阿扎德甘指出,这些合作伙伴受影响的程度将在未来数月甚至数年里逐渐明晰。“转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派杰证券(Piper Sandler)英伟达分析师哈什·库马尔(Harsh Kumar)希望特朗普最终能解除对H20芯片对华出口的封锁。若真如此,假设英伟达仍保留着H20库存,就能最终完成H20的销售,或将芯片交付给中国的新客户。在特朗普政府就法官对其“解放日”关税实施的禁令提出上诉后,这种情况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目前尚不明晰。 尽管如此,特朗普新出台的出口禁令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英伟达向中国交付芯片,因此这一举措与他的关税议程或许几乎毫无关联。库马尔向《财富》杂志表示:“在我看来,这几乎表明黄仁勋和英伟达找到了将这批H20芯片重新销往中国的途径。”这或许能助力这家股价本就高企的公司未来再攀新高。(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这组搭档或许出乎众人意料。 上周四,武器初创公司Anduril与社交媒体巨头Meta宣布建立合作关系,将携手为美国军方设计新型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两家公司还分享了一张Anduril创始人帕尔默·拉奇(Palmer Luckey)与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Meta办公室并肩而立的照片——两人面带微笑! 从这张亲密的合影中,你绝不会想到,就在八年前,扎克伯格旗下的公司[当时还名为脸书(Facebook)]曾因拉奇向支持特朗普的团体捐款引发员工强烈抗议,最终公开将其解雇。 对拉奇而言,他曾以20亿美元的价格将虚拟现实初创公司出售给脸书,这次解雇如同一记重拳,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他的世界观(拉奇在去年秋季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表示,在职业生涯“巅峰期”惨遭解雇,永久性地改变了他对共事之人的信任程度),而在硅谷,这一事件也成为科技行业内部矛盾的代名词。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这两位科技企业家显然已准备好为实现共同盈利和增强美国军事实力而冰释前嫌。这样一来,帕尔默和扎克伯格就促成了一个同样令人意想不到的联盟:一家制造杀伤性无人机的初创企业和一家以“让世界联系更紧密”为使命创立的社交网络。 初步合作聚焦于双方所称的“鹰眼”(EagleEye)项目,Meta与Anduril将为美军士兵研发具备增强型热成像和热传感器功能的头盔及头戴式设备,以协助战场敌方探测,同时内置计算与通信功能以操控无人机。两家公司已向美国陆军某项目提交白皮书,期盼能被选中推进该计划。 如果认为“点赞”按钮缔造者(同时也是Instagram和Threads的母公司)涉足致命战场工具业务难以理解,不妨考虑这一机遇的规模。美国国防部2025财年用于合同支出的金额已达1560亿美元——而今年还有七个月。以五角大楼为重要客户的科技公司帕兰提尔(Palantir),其股价年内已飙升62%。Meta股价年内也上涨了10%。 随着Meta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入布局,其通过抢占部分国防预算以实现投资回报的压力将日益增大。通过与Anduril展开合作,Meta能够更顺畅地向美国军方这一利润丰厚的客户推销其Llama人工智能模型;而Anduril则获得了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合作伙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中部分技术正是Meta通过收购拉奇的初创公司获得的)。 如今的Meta,早已与八年前解雇拉奇时的那家企业大不相同。这家曾被诟病在社交平台上压制或审查保守派声音的公司,在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总统后解散了多元化与包容性项目。扎克伯格的个人风格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多次前往白宫和海湖庄园与特朗普会面。 拉奇在上周四发布的与记者阿什利·万斯(Ashlee Vance)对话的播客节目中透露,Anduril与Meta的合作已开展近一年。 至于翻开硅谷传奇宿怨的新篇章,拉奇去年10月对《财富》杂志表示,彼时他已与扎克伯格冰释前嫌。“我已经与扎克和解了,他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道了歉,”拉奇解释道,“当初致使我被解雇的人都已离开——策划我离职的那八个人,如今都不在Meta工作了。”(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It’s not the duo you might have imagined. On Thursday, as weapons startup Anduril and social media giant Meta announced a partnership to design new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devices for the U.S. military, the companies shared a photo of Anduril founder Palmer Luckey and Meta CEO Mark Zuckerberg standing side-by-side in the Meta offices—smiling! You’d never guess from the chummy photo that, just eight years ago, Zuckerberg’s company (back when it was still called Facebook) very publicly fired Luckey after a donation he made to a pro-Trump group caused an uproar among staff. For Luckey, who had joined Facebook when his virtual reality startup was acquired for $2 billion, it was a gut punch that would shape his worldview for years to come (Luckey told Fortune in the fall that the termination at the “height” of his career permanently shifted his level of trust in the people he works with), and in Silicon Valley, the episode became synonymous with tech industry bad blood. But times have changed. And the two tech entrepreneurs are apparently now ready to make up for the sake of making money—and to make America’s military stronger. In so doing, Palmer and Zuck are forging the equally improbable alliance of a startup that builds killer drones and a social network founded with the mission to “bring the world closer together.” The initial collaboration centers on what the companies are calling “EagleEye,” where Meta and Anduril will build devices like helmets and headsets for U.S. soldiers that will have enhanced heat and thermal sensor capabilities to help detect enemies on the battlefield, as well as built-in compute and communications features to control drones. The companies have already submitted a whitepaper to one of the Army’s programs in hopes of being selected for the project. If the notion of the “Like” button’s creator (and the parent company of Instagram and Threads) expanding into the lethal business of battlefield tools is hard to square, consider the scale of the opportunity.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has spent $156 billion on contracts in fiscal 2025 – and we’re only seven months through the year. Palantir, a tech company that counts the Pentagon as a big customer, has seen its stock surge 62% so far this year. Meta’s stock is up 10% year-to-date. And as Meta moves deeper into AI, the pressure to monetize its investments by scooping up some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budget will only become greater. By partnering with Anduril, Meta puts itself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sell its Llama AI models to a lucrative customer, the U.S. military; Anduril gets a partner for virtual reality capabilities (some of which, ironically, Meta obtained through its acquisition of Luckey’s original startup). Meta is a different organization than the one that fired Luckey eight years ago. Once accused of stifling or censoring conservative voices on its social platforms, Meta recently disbanded its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programs after Donald Trump was elected president. Zuckerberg, whose personal stylings have undergone a radical change, has made several visits to the White House and Mar-a-Lago to meet with Trump.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Anduril and Meta has been underway for nearly a year, Luckey said in a podcast with journalist Ashlee Vance released on Thursday. As for turning the page on an age-old rivalry that has become Silicon Valley lore, Luckey told Fortune in October that he had already made his peace with Zuckerberg by that time. “I’ve already made up with Zuck. Zuck has apologized for what happened,” Luckey explained. “The people that made that happen are all gone. All of the people—the eight people who orchestrated my ouster—don’t work at Meta.”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呼吁旅客不要使用机场的USB端口。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 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dministration,TSA)警告旅客不要使用机场USB端口充电。该机构称,这样做可能导致手机或其他设备被恶意软件污染。该机构还警告不要使用机场Wi-Fi。 你的航班延误了,或者您可能在上一段航程中玩了太久的《糖果传奇》(Candy Crush)。无论哪种情况,你的手机都需要充电,而机场的USB端口似乎是个简单的解决之道。 不要着急下结论。 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警告人们不要使用机场USB端口为设备充电,因为这样做可能意外将恶意软件加载到手机上。 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在其Facebook页面上写道:“黑客可在USB端口安装恶意软件(我们被告知这种做法被称为‘果汁劫持/端口劫持’。因此,在机场时请勿将手机直接插入USB端口。请携带符合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规定的充电器或充电宝进行充电。” 该建议与安全专家们长久以来的呼吁内容一致。联邦调查局(FBI)和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两年前就曾发出过类似警告。 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的警告不止于此。该机构还就机场及其他场所的公共Wi-Fi发出警告,并额外提醒在使用公共Wi-Fi时切勿进行网购。这些热点网络的不安全性使其很容易成为黑客窃取个人信息的目标。 这些警告发布的背景是,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正在安检点增加面部识别技术的应用。批评人士警告称,这种做法本身也可能带来风险。 在2月份致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的一封信中,五位参议员(包括四位民主党人及一位加入民主党党团的独立参议员)要求该机构停止这一项目,他们表示:“政府加强对美国民众的生物特征监测,对公民自由权和隐私权构成风险。” 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表示,其目前并未存储所收集的生物特征数据。(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 The TSA is warning flyers to not use airport USB chargers. Doing so, it says, could result in malware infecting your phone or other device. It’s also warning against using airport Wi-Fi. Your flight has been delayed—or maybe you played a bit too much Candy Crush on the last leg of your flight. Either way, your phone needs a recharge, and the USB port at the airport seems an easy way to solve that problem. Not so fast. The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is warning people not to charge their devices at airport USB ports 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of accidentally loading malware onto your phone. “Hackers can install malware at USB ports (we’ve been told that’s called ‘juice/port jacking’),” the TSA wrote on Facebook. “So, when you’re at an airport do not plug your phone directly into a USB port. Bring your TSA-compliant power brick or battery pack and plug in there.” The advice mirrors what security experts have been urging for quite some time. The FBI and FCC issued a similar warning two years ago. The TSA didn’t stop there. The agency also warned people about using public Wi-Fi in airports and other locations, with an added warning to never make online purchases while using it. The unsecured nature of those hotspots makes it an easy target for hackers to pilfer your information. The warnings come as the TSA is increasing the use of facial-recognition technology at security checkpoints. Critics have warned that practice could pose risks of its own. In a February letter to TSA, five senators—four Democrats and an independent who is part of the Democratic caucus—demanded the agency stop the program, saying: “Increasing biometric surveillance of Americans by the government represents a risk to civil liberties and privacy rights.” The TSA says it’s not currently storing the biometric data it collects.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登陆纳斯达克一月有余的霸王茶姬,在5月30日公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 截至3月31日的2025年第一季度,霸王茶姬全球门店数达6681家,其中海外门店169家。公司季度营收33.9亿元,同比增长35.4%;净利润6.77亿元,同比增长13.8%。净利润率较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滑。 在霸王茶姬创始人、董事长兼全球CEO张俊杰看来,这一业绩呈现了“稳健提升”的趋势。在已足够拥挤的新茶饮赛道,这份财报确实传达了一些正面信息。 但如果与过去三年的飞速增长对比,目前的增速已明显放缓——2022到2024年,霸王茶姬营收规模分别为4.92亿、46.4亿、124.1亿。按照商业规律,如此跨越式的增长往往难以长期持续。 伴随着门店数量迅速扩张,霸王茶姬全球CFO黄鸿飞表示,一季度品牌同店销售增长率出现下滑。 来到增速减慢的拐点,霸王茶姬需要找到下一阶段的发展节奏。 张俊杰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公司目前发展依靠三大战略支柱——全球化布局的持续推进、产品创新的差异化优势、用户生态的良性发展。其中,“全球化”是自他创业以来便有的计划。 这个创立于2017年的品牌,成立两年后便开始将东南亚作为出海第一站,目前其足迹已遍布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根据财报,霸王茶姬海外市场总GMV达到1.78亿元,同比增长85.3%。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门店增加了13家。 2025年正在成为霸王茶姬的关键发展节点。 4月17日,霸王茶姬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成为赴美上市的“新茶饮第一股”。上市首日,其股价收涨15.86%,总市值为59.54亿美元。 但在之后的一个多月,公司股价呈现波动态势——公司股价于5月13日跌10.88%,首次跌破28美元每股的发行价;5月最后一个交易日跌9.59%,收于28.01美元,而后又在6月首个交易日反弹9.93%。 5月11日,霸王茶姬北美首店正式开业,门店坐落于美国洛杉矶商场Westfield Century City。根据招股书,公司计划将IPO募资用于中国和海外的门店扩张、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建设海外供应链网络等。如此来看,这家北美首店的布局只是个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霸王茶姬登陆美股的时间恰逢中美贸易战形势严峻之时,资本方可能会对中概股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另外,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后,与之同处饮品赛道的霸王茶姬的表现势必会面对更严苛的目光。 霸王茶姬官方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关税看作是重要挑战之一。为应对原材料及仓储成本压力,公司海外供应链的建设已提上日程。霸王茶姬已计划推动海外市场的供应链本地化、在当地培育适应当地气候的茶品种,并将在美墨边境建立原料加工中心。 张俊杰曾多次公开表示,要将霸王茶姬做成“东方星巴克”。他希望像星巴克一样,把品牌塑造成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交符号。在致股东信中,他将品牌定义为“现代茶文化的重构者”。 这一目标要求霸王茶姬满足更广阔市场的喜好,在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让更多国家的消费者接受茶饮品,就像近年来咖啡文化对中国消费者的渗透一样。 已布局上百家门店的东南亚市场,与中国市场有一定文化相近性。相比之下,霸王茶姬在美国市场进行品牌推广的难度可能会更高。要做成“东方星巴克”,品牌受众便不能仅针对华人群体,也要顾及到口味偏好不同的海外消费者。 在国内已有的经营经验中,霸王茶姬对于“伯牙绝弦”等大单品有一定依赖。2024年,茶拿铁系列产品对GMV的贡献率达到了91%,约61%的GMV来自前三大最畅销产品。 霸王茶姬正在加大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根据其财报,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一般及行政费用”为3.528亿元,同比上涨62.1%,该成本主要用于产品研发、IT服务,以及人才招募。其中,产品研发的成本支出新增5360万元。 霸王茶姬扩张的脚步仍在继续。根据招股书,今年公司全球门店增长目标为新开1000至1500家门店。而“东方星巴克”的名号,在门店数量之外,还需要更多支撑。(财富中文网)
数以百万计的婴儿潮一代无力负担退休后的生活开销。然而在德国,依据新推出的计划,阿尔法世代或许永远无需陷入这一困境。图片来源:cyano66—Getty Images • 数以百万计的婴儿潮一代被迫提前结束退休生活,因为他们意识到养老积蓄难以支撑日常开销。鉴于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这一问题只会愈发严峻。因此,德国正考虑为阿尔法一代推出“提前启动养老金”计划,为其数十年后的退休生活做准备。 在短暂体验退休生活后,相当一部分X世代和婴儿潮一代退休者正重新穿上西装重返职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他们所积攒的养老储蓄不足以支撑安享晚年的开销。而德国的阿尔法世代或许永远无需陷入这一困境。 因为依据新计划,年仅6岁的儿童就能开启退休储蓄。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德国联合政府提议推出“提前启动养老金”计划——一项专为6至18岁儿童设计的退休规划。 与常规退休金账户不同,该计划无需从工资中扣除部分资金为未来储蓄。根据新计划,德国政府将每月向在学儿童支付10欧元(约合11美元)。 在12年的资格期内,每个儿童可累积超过1440欧元,这还未将十年间复利投资产生的潜在收益计算在内。 从18岁起,他们可向账户追加个人资金,并享有免税收益。然而,这笔资金仅在账户持有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德国目前为67岁时,方可提取。 一位发言人向《财富》杂志确认了政府的计划:“政府意在强化国家养老金体系,同时对企业养老金计划与私人养老金体系进行改革。而作为改革举措之一,所谓的‘提前启动养老金’计划,旨在为年轻人构建基于基金的私人养老金前景。” 提前规划:养老金难以负担退休后开销的解决方案 放眼全球,人们的工作年限远远超过退休年龄。他们比预期活得更久,既要赡养年迈的父母,又要为Z世代子女提供支持,还希望能通过奢华假期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而非在无所事事中虚度时光。 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这也是为什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65岁以上仍在工作的人数增加了三倍。 目前,美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近20%(约1100万人)仍在就业,这一比例几乎是35年前的两倍。在英国,近20%的婴儿潮一代和X世代较年轻梯队也面临类似的“难以退休”困境——或已有此打算,因为他们所憧憬的退休生活与实际积累的储蓄并不匹配。 这就是为什么越早开始退休规划越好。 著名财务专家苏茜·欧曼(Suze Orman)此前曾指出,Z世代和千禧一代若能在年轻时充分利用复利增长,完全有可能在退休时成为百万富翁。 她以100美元为例,阐释了复利增长的威力。 如果Z世代从25岁到65岁每月向年收益率为12%的账户投入100美元,退休时将拥有约1188342美元;而千禧一代若推迟五年,从30岁才开始投资,到65岁只能累积约649626美元。 “若年均回报率达12%——这在市场环境中完全可行——你就能拥有百万美元,”她解释道,“年轻一代需要明白,实现财务自由的关键要素是复利。” 由此不难想象,若从6岁而非26岁开始储蓄,最终所得数字将会何等惊人。待他们步入退休年龄之际,或许能达成父母辈需重返职场才能企及的退休梦想。(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 Millions of baby boomers are being forced out of retirement, having realized their nest eggs don’t quite make ends meet. With people living longer than ever, the issue will only get worse. So Germany is considering preparing Gen Alphas for the decades they’ll one day be retired, with an “early start pension” plan. After having a brief taste of retirement, a sizable chunk of Gen X and baby boomer retirees are dusting off their suits and returning to work instead, having not saved up enough to kick up their feet in the current climate. It’s a fate that Gen Alpha in Germany may never have to face. That’s because children as young as 6 could start saving for retirement, under new plans. As per a report from CNBC, Germany’s coalition government has proposed an “early start pension”—a retirement program designed for children between 6 and 18 years old. Unlike your regular pension pot, which requires putting aside a portion of your salary for your future self, the country’s government would pay out 10 euros ($11) a month to children in education under this new plan. Over 12 years of eligibility, this could accumulate to more than 1,440 euros per child, not counting the potential investment gains from compounding interest over the decade. Then, from the age of 18 onward, they can add personal funds to the accounts and enjoy tax-free profits. However, that cash will become accessible to account holders only when they reach retirement age—which is currently set at 67 in Germany. “The government plans to strengthen the state pension as well as reforming company pension schemes and private pensions,” a spokesperson confirmed the plans to Fortune. “As one project, the so-called early start pension aims at offering young people perspectives for fund-based private pensions.” Early planning: The solution to unaffordable retirement People are working well beyond retirement age globally. They’re living longer than expected, caring for both their elderly parents and Gen Zers, and wanting to enjoy the fruits of their labor with lavish vacations instead of pottering around. It’s why the number of those who have continued to work past 65 in the U.S. has quadrupled since the 1980s, according to the Pew Research Center. Now, almost 20% of Americans 65 and older are employed. That’s around 11 million people and nearly double the share of those who were working 35 years ago. In the U.K., nearly 20% of baby boomers and late Gen Xers are similarly “unretiring”—or planning to, because their retirement desires don’t match up to the nest egg they’ve built. It’s why it’s never too soon to start retirement planning. The renowned financial expert Suze Orman previously highlighted that Gen Z and millennials could indeed retire as millionaires if they make the most of compound growth while they’re young. She used just $100 to highlight how powerful compound growth is. By investing $100 every month from the ages of 25 to 65 into an account with a 12% yield, Gen Z could retire with around $1,188,342. A millennial who started their investment journey just five years later, at age 30, would accumulate around $649,626 by age 65, she warned. “With a 12% annual average rate of return—the markets can do that for you—you’d have a million dollars,” she explained. “If there’s anythi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needs to understand, it’s that the key ingredient to any financial freedom recipe is compounding.” So you can only imagine what the numbers could look like for someone who started saving at 6, not 26. By the time they reach their golden years, they could be living the retirement dreams their parents had to return to work to chase.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正在艰难应对欧洲的需求问题,但挪威市场除外。图片来源:Kevin Dietsch—Getty Images • 在焕新版Model Y的推动下,5月挪威特斯拉(Tesla)新电动汽车注册量增长两倍以上。但欧洲其他地区的消费者不再蜂拥购买埃隆·马斯克的汽车,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中国车企比亚迪(BYD)。 对电动汽车爱好者而言,挪威堪称人间天堂。挪威超九成新车为纯电动汽车,这项数据冠绝全球。尽管坐拥丰富的石油资源,在挪威1-4月售出的43,000辆汽车中,使用纯汽油驱动的不足200辆。 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即便整个欧洲似乎正疏远特斯拉,全球对电动汽车最友好的国家挪威仍坚定支持着马斯克的汽车制造商。 新乘用车注册量显示,上个月特斯拉需求激增两倍以上,达到2,600辆,其中Model Y的销量暴涨功不可没。新乘用车注册量稍微滞后于零售销量指标。 强劲的需求使特斯拉重登挪威月度汽车品牌销量榜首,不仅弥补了今年累计销量缺口,还实现了超额增长。 荷兰、瑞典和法国三国消费者购买热情消退 好消息是,Model Y几乎能收复前五个月因车型更新换代导致的全部失地。坏消息是,5月的数据表明,现有供应足以使挪威市场Y车型销量较4月翻番,看涨者或需重新审视“欧洲其他地区销售疲软源于畅销车型产能爬坡受限”的论点。 尽管挪威市场形势喜人,特斯拉在欧洲大陆其他地区的境遇却更加严峻。荷兰5月特斯拉新车销量同比下滑36%;瑞典销量暴跌超过一半;法国受创最重,上个月销量萎缩三分之二。 在这三个特斯拉的传统强势市场,新车电动化比例均远超平均水平。然而5月特斯拉新车注册总量仅为2,281辆,尚不及同期挪威单款Model Y跨界车的注册量。 相较而言,西班牙的电动汽车需求远低于北欧市场,特斯拉的处境更艰难。特斯拉在西班牙的销量同样大幅下跌,跌幅高达29%,但稍显温和。 劲敌比亚迪5月迎来爆发式增长 但有一个品牌正在西班牙强势崛起,它就是比亚迪。虽然公开数据未区分纯电车型与“DM-i”插电混动系列,但这家中国车企凭借海狮U跨界车,实现十倍销量增长。 比亚迪在西班牙的成功是当前一个大趋势的缩影。虽然在匈牙利的欧洲工厂今年晚些时候才能投产,但该品牌海外销量已再创月度新高。 这家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欧洲的销量正在稳步增长,全年销量即将首次超越特斯拉。周一披露的数据显示,其5月纯电动乘用车销量激增42%。 仅按季度发布汇总数据的特斯拉未回应置评请求。(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 Registrations of new Tesla EVs more than tripled in Norway in May, led by the refreshed Model Y. But European buyers elsewhere are no longer lining up to buy Elon Musk’s cars, and a growing number are looking at China-based BYD. There’s a paradise on Earth for EV enthusiasts, and it’s called Norway. More than nine out of 10 new cars there are fully electric—a statistic unmatched anywhere else—and despite its vast oil riches, fewer than 200 of the overall 43,000 vehicles sold there through April ran on gasoline alone. Even if Europe as a whole appears to be turning its back on Tesla, the world’s friendliest country for EVs is proving it remains loyal to Elon Musk’s carmaker, according to data published on Monday. Registrations of new passenger cars, which lag retail sales slightly, showed demand for Tesla more than tripled last month to 2,600 vehicles, led by a surge in volumes of the Model Y. The strong showing put Tesla back at the top of all car brands in Norway for the month while also erasing its previous year-to-date losses and then some. Dutch, Swedish, and French buyers aren’t buying Teslas in the same numbers The good news is the Y could recoup almost all the ground it had lost as a result of the changeover to the newer version over the first five months. The bad news is now that May showed there was sufficient supply to permit Y sales in Norway to double from April’s tally, bulls may have to rethink their thesis that weakness in the rest of Europe is due to constraints stemming from the production ramp of Tesla’s best seller. As bright as things look in Norway, the picture for Tesla looks far more challenging across the rest of the continent. The Netherlands registered a 36% year-on-year drop in May, while Sweden saw volumes collapse by more than half. France was the worst hit, with volumes shrinking by two-thirds last month. All three are traditionally strong Tesla markets with an above-average share of EVs in relation to their new car fleets. Yet between them all, there were only 2,281 Tesla cars registered in May. That’s fewer than the number of Model Y crossovers in Norway over the same time period. By comparison, Spain is a more difficult market, with EV demand relatively low compared to northern Europe. Here, too, Tesla saw a sharp drop, even if at 29% it was less pronounced. Tesla rival BYD enjoying explosive growth in May Yet one brand is already seeing explosive growth in Spain: BYD. While published data does not differentiate between EVs and its “DM-i” range of plug-in hybrids, the Chinese carmaker saw sales increase by a factor of 10 thanks to its Seal U crossover. BYD’s success in Spain is part of an ongoing trend. Even before its European car plant in Hungary celebrates its start of production later this year, the brand notched another monthly record for overseas sales. The Chinese EV brand remains firmly on track to eclipse Tesla for the first time across a full year of sales. On Monday, it reported that volumes of its fully electric passenger cars surged by 42% in May. Tesla, which only publishes aggregated data once a quarter, did not respond to a request for comment.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中国香港顾客手握蜜雪冰城冰淇淋与珍珠奶茶。这家中国品牌已成为全球冰淇淋与茶饮巨头,在全球拥有超4.5万家门店。图片来源:May James / SOPA Images / LightRocket—Getty Images • 或许你会感到意外: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品牌并非麦当劳(McDonald’s)或星巴克(Starbucks)这类美国品牌,而是1997年创立的蜜雪冰城——这家冰淇淋与奶茶店已在中国及整个亚洲迅速走红。创始人张红超在大学期间便开设了第一家蜜雪冰城摊位,如今已跻身亿万富豪行列。 麦当劳于85年前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市创立。它是全球第二大私营雇主,规模仅次于今年再次荣登《财富》美国500强榜首的沃尔玛(Walmart),并且在全球拥有超4万家门店。 然而,就门店数量而言,麦当劳仍落后于一家公司——蜜雪冰城。 截至3月,蜜雪冰城目前是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快餐连锁品牌,在亚洲、澳大利亚、中东及南美洲拥有超4.6万家门店。其中约4万家门店位于中国大陆,这意味着该公司在全球仍有巨大的扩张空间。自今年3月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该公司表现强劲,股价从开盘价每股290港元飙升至周一早盘的584.50港元。 28年前,当张红超开设首家街边小吃摊时,或许从未预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家行业巨头的创始人。 卑微起点 张红超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读期间萌生了开设小吃摊的念头,主要售卖冷饮、刨冰等饮品。他向祖母借了3000元人民币(按当时汇率约合362美元,如今约合417美元),在河南省会、国际交通枢纽城市郑州街头开设了一个小摊位。 这个摊位从早期就颇为成功。据新浪新闻对蜜雪冰城的长篇报道,张红超能将成本最高1.5元的产品卖出100元以上的高价;换言之,他制作一杯成本约21美分的饮品,售价却能超过14美元。 令人惋惜的是,张红超经验上的欠缺以及郑州的快速现代化成为了阻碍。新浪新闻报道称,随着郑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中村持续面临拆迁,他的摊位在一年内竟接连三次被拆除。而且,他也深切感受到冬季售卖冷饮的艰难处境——这迫使他不得不靠售卖橘子来赚取额外收入。 打磨成功配方 尽管屡遭挫折,张红超仍坚持不懈。他购置更多设备,扩充甜味饮品菜单,并推出关键产品——仅售1元(约合14美分)的软冰淇淋甜筒,这使得该品牌在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中站稳脚跟。 2007年,弟弟张红甫的加入,让公司的运营能力实现了大幅提升。此前,蜜雪冰城的加盟商多为亲友,管理制度鲜少被严格执行;但自张红甫(现任公司首席执行官)接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创始人张红超担任董事长。)他极为关键的一项举措是引入店长,这一做法最终助力两兄弟规避了与经营部分加盟店的家族成员间的纠纷。 随着门店数量在多年间扩张至数百家,蜜雪冰城曾面临品控一致性难题,以及水果、奶粉等原料短缺引发的供应链危机。但张红超通过推出珍珠奶茶等新品推动销售额实现反弹,并于2014年建立仓储基地——直接从农户处收购原料,并自主生产奶粉、零食等物料,从根本上整合了大部分供应链,供应问题也随之得以缓解。 2022年,蜜雪冰城已在22个省份建立仓储物流基地,并加强品控管理以规避门店关停风险。蜜雪冰城控制从门店选址、装修,到人员培训、原料供应、食品安全等环节,确保加盟商成功运营。 当前业绩 2024年,蜜雪集团斩获44亿元人民币(约合6.15亿美元)利润,较上年增长22%,营业收入达248亿元人民币(约合34.3亿美元),同比增幅近40%。其每股收益为12.3元人民币(约合1.71美元),较2023年增长41%。根据《金融科技与商业分析》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该公司垂直整合的供应链及自有物流网络使其成本仅占销售收入的30%,而行业平均水平为45%至55%。 关键在于,这家企业仍在持续扩张。2024年新增4192家加盟店,新开门店数量超1万家,关店率仅为3.5%。 尽管其4.5万余家门店中超99%为加盟店,但加盟费在收入中仅占较小比例。据公司透露,收入主要来自向加盟商销售商品与设备,且加盟商必须直接从蜜雪冰城采购。 今年早些时候,蜜雪冰城成功完成首次公开募股,成为港交所年内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募资34.5亿港元(约合4.44亿美元)。 至于张氏兄弟,张红超与张红甫虽行事相对低调,但据报道二人合计身家高达81亿美元。(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位于加州伯班克的华特迪士尼公司总部。图片来源:AaronP—Bauer-Griffin/GC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华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正在影视业务板块裁员数百人,此举凸显娱乐行业的收缩之势仍未见底。 该公司表示,本轮裁员从本周一开始,涉及市场营销、公关宣传、选角、内容开发及企业财务运营等部门的员工。 好莱坞已持续数年处于成本削减模式,影视制作规模和就业人数呈持续下行态势。为提高盈利能力,尤其是在影院上座率仍低于疫情前水平的背景下,电影公司纷纷减少影片发行数量。与此同时,消费者取消有线电视订阅转向流媒体服务,这种转变正挤压传统频道运营商的广告与发行收入。 行业变革引发大规模业务重组。康卡斯特(Comcast Corp.)计划于年底前剥离旗下多数有线电视频道,包括MSNBC、USA和CNBC。华纳兄弟探索公司(Warner Bros. Discovery Inc.)也已完成内部重组,将影视制作业务与有线电视运营拆分,此举可能为后者的剥离铺平道路。随着派拉蒙全球(Paramount Global)与独立影视工作室Skydance Media推进合并,预计该公司还将进一步裁员。 总部位于加州伯班克的迪士尼此前曾考虑剥离包括ABC在内的自有电视网络,但最终决定保留这些资产。该公司于2023年2月宣布裁员计划,为了实现削减成本55亿美元的目标裁员7,000人,后来将成本削减目标提升至75亿美元。它的竞争对手们也已裁减数千名员工。 在最新一轮裁员之前,迪士尼旗下ABC及娱乐电视网络部门已在3月裁减约200个岗位。为提升盈利能力,该公司近年来累计裁员已超8,000人。 周一开始的裁员由娱乐行业媒体Deadline率先报道。截至去年9月财年末,迪士尼拥有约23.3万名员工,其中76%为全职员工。(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2019年3月20日,纽约市,塔玛拉・拉尼尔在宣布起诉哈佛大学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提问。拉尼尔指控哈佛大学非法扣押、占有其曾曾曾祖父(一名叫伦蒂的非洲男性奴隶)及其女儿迪莉娅的照片,并利用这些照片牟利。图片来源:Kevin Hagen—Getty Images 哈佛大学将向南卡州非裔美国历史主题博物馆移交一批175年前的照片,这些照片被认为是最早拍摄的奴隶影像。哈佛此举是为了履行与照片中人物的后代所达成的和解协议。 拉尼尔的律师上周三表示,据塔玛拉・拉尼尔指认,照片中的人物为其称之为 “帕帕・伦蒂”的曾曾曾祖父伦蒂和他的女儿迪莉娅。这些照片将从皮博迪考古与民族学博物馆(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移交至南卡州的国际非洲裔美国人博物馆(International African American Museum in South Carolina)。这对父女正是1850年照片拍摄之时在南卡州被奴役。 这场和解为拉尼尔与这所美国顶尖大学之间长达15年的斗争画上了句号,原因是她要求后者公布这些“银版照片”(现代照片的前身)。拉尼尔的律师约书亚・科斯科夫对美联社说,这一解决方案对美国奴隶的后代而言是 “史无前例”的胜利,并对其当事人多年来为先祖讨回公道的决心表示赞赏。 科斯科夫在电话采访中说:“我认为这在美国历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因为它包含了多个罕见的特征:一个发生在175 年前的案件,而且成功争取到当时奴隶影像的管控权。这种事从未发生过。” 美联社已向哈佛大学发送了置评请求电子邮件。 一段复杂的历史 居住在康涅狄格州的拉尼尔于2019年起诉这所常春藤盟校,指控其“非法扣押、占有和征用”伦蒂、迪莉娅及其他五名奴隶的照片。诉讼抨击哈佛大学在2017年一次会议上及其他场合“利用”伦蒂的肖像,并指出该校通过收取高额照片复制许可费从这些照片中牟利。 这些银版照片由哈佛生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委托拍摄,他的种族差异理论曾被用来支持美国的奴隶制。诉讼称,阿加西在巡视种植园寻找“纯种”非洲生奴隶时遇到了伦蒂和迪莉娅。 为了拍摄照片,他要求伦蒂和迪莉娅赤裸上身,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拍摄。 诉讼称:“对阿加西来说,伦蒂和迪莉娅不过是研究标本。在他看来,强迫他们参与这场旨在证明其‘低人一等’的侮辱性拍摄活动,并不是什么暴力,更不用说将其放在心上。” 2022 年,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作出有利于拉尼尔的裁决,并重申了她起诉哈佛大学的合理性。此前,一名下级法院法官曾裁定她并不拥有这些照片的合法权利。 该州最高法院认为,“在这场银版照片创作的可怕行为中,哈佛大学属于共犯”,并表示 “哈佛大学不应将当前的义务与其过去的不当行为割裂开来”。 伦蒂和迪莉娅的新家 国际非洲裔美国人博物馆首席执行官托尼亚・马修斯博士在上周三的一份声明中把哈佛移交照片的举动称之为“纠结了175年”的时刻。 她说:“虽然拉尼尔女士将伦蒂和迪莉娅故事的这些重要片段归还南卡州的整个过程漫长而又艰巨,但她表现得十分勇敢、坚韧和得体,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 这家南卡州博物馆已承诺与拉尼尔合作,并让她参与决定如何讲述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科斯科夫说:“仅仅把这些照片从一个显赫学府的柜子里搬到另一个柜子里并不能算作进步。因此,真正重要的是让这些影像活过来,并更换故事——整个故事的讲述者,而不是像一开始那样由哈佛大学这位利益冲突者来讲述。” 这位律师表示:“每个人都有权讲述自己家族的故事。” 他说:“这至少是我们可能拥有的最基本权利。她找到了一个能允许她讲述家族故事的博物馆开展合作,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结果了。” 根据诉讼,拉尼尔要求哈佛大学承认其在奴隶制中的共谋行为,倾听其家族的口述历史,并支付未指明金额的损害赔偿。上周三宣布的哈佛大学和解协议包含一项未公开的经济赔偿,但科斯科夫表示,哈佛大学仍未公开承认拉尼尔与照片人物的关系,也未承认其与美国奴隶制延续的关联。 他说:“哈佛大学压根没有对此回应。” 他表示,拉尼尔并不期待或等待该校做出回应,但和解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 “最终,真相会大白于天下—— 你只能躲避一时。”他说,“虽然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胜利者有时看起来也会像失败者。”(财富中文网) 译者:冯丰 审校:夏林 BOSTON (AP) — Harvard University will relinquish 175-year-old photographs believed to be the earliest taken of enslaved people to a South Carolina museum devoted to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s part of a settlement with one of the subjects’ descendants. The photos of the subjects identified by Tamara Lanier as her great-great-great-grandfather Renty, whom she calls “Papa Renty,” and his daughter Delia will be transferred from the 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to the International African American Museum in South Carolina, the state where they were enslaved in 1850 when the photos were taken, a lawyer for Lanier said Wednesday. The settlement marks the end of a 15-year battle between Lanier and the nation’s most elite university to release the 19th-century “daguerreotypes,” a precursor to modern-day photographs. Lanier’s attorney Joshua Koskoff told The Associated Press that the resolution is an “unprecedented” victory for descendants of those enslaved in the U.S. and praised his client’s yearslong determination in pursuing justice for her ancestors. “I think it’s one of one in American history, becau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unlikely features: to have a case that dates back 175 years, to win control over images dating back that long of enslaved people — that’s never happened before,” Koskoff said in a phone interview. The AP sent an email seeking comment from Harvard. A complex history Lanier, who lives in Connecticut, sued the Ivy League institution in 2019 for “wrongful seizure, possession and expropriation” of the images of Renty, Delia and five other enslaved individuals. The suit attacked Harvard for its “exploitation” of Renty’s image at a 2017 conference and in other uses. It said Harvard has capitalized on the photos by demanding a “hefty” licensing fee to reproduce the images. The daguerreotypes were commissioned by Harvard biologist Louis Agassiz, whose theories on racial difference were used to support slavery in the U.S. The lawsuit says Agassiz came across Renty and Delia while touring plantations in search of racially “pure” slaves born in Africa. To create the images, both Renty and Delia were posed shirtless and photographed from several angles. “To Agassiz, Renty and Delia were nothing more than research specimens,” the suit says. “The violence of compell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a degrading exercise designed to prove their own subhuman status would not have occurred to him, let alone mattered.” In 2022, the Massachusetts Supreme Court ruled in Lanier’s favor and reaffirmed the merits of Lanier’s lawsuit against Harvard after a lower court judge ruled she had no legal claim to the images. The state’s highest court recognized “Harvard’s complicity in the horrific actions surrounding the creation of the daguerreotypes,” saying that “Harvard’s present obligations cannot be divorced from its past abuses.” A new home for Renty and Delia In a statement Wednesday, CEO of the International African American Museum Dr. Tonya M. Matthews called Harvard’s relinquishing of the images a moment “175 years in the making.” “The bravery, tenacity, and grace shown by Ms. Lanier throughout the long and arduous process of returning these critical pieces of Renty and Delia’s story to South Carolina is a model for us all,” she said. The South Carolina museum has committed to working with Lanier and including her in decisions about how the story of the images will be told. “It’s not an improvement just to move them from one closet in a mighty institution to another. And so really, the real importance of this is to allow these images to breathe, to allow the story — the full story — to be told not by a conflicted player in the story, which Harvard was from the beginning,” Koskoff said. ”The attorney said “everybody has the right to tell the story of their own families.” “That’s the least, most basic right we might have,” he said. “To be able to tell the story of her family with a museum that will allow her to tell it — I mean, you can’t do any better than that.” In Lanier’s lawsuit, she asked for Harvard to acknowledge its complicity in slavery, listen to Lanier’s oral family history and pay an unspecified sum in damages. An undisclosed financial settlement was part of the resolution with Harvard announced Wednesday, but Koskoff said Harvard still hasn’t publicly acknowledged Lanier’s connection to them or its connection to perpetuating slavery in the U.S., Koskoff said. “That is just left unanswered by Harvard,” he said. He said Lanier isn’t expecting or waiting to hear from the institution, but that the settlement speaks for itself. “In the end, the truth will find you — you can you can only hide from it for so long,” he said. “Yes, history is written by the winners. But over time, you know, those winners look like losers sometimes.”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inbas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布赖恩·阿姆斯特朗于2022年在印度班加罗尔出席活动时发表演讲。图片来源:Samyukta Lakshmi—Bloomberg/Getty Images 5月15日,Coinbase披露,有不法分子窃取了数万名客户的个人信息,成为该公司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安全事件,预计损失高达4亿美元。此次数据泄露事件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是因为事件的规模,更因为其手法格外罕见:黑客通过贿赂海外客服人员,获取了机密的客户资料。 Coinbase已公开宣布悬赏2,000万美元追缉此次数据盗窃事件的幕后黑手。这些不法分子还试图以此勒索公司,要求其隐瞒事件真相。但Coinbase尚未披露有关黑客身份或其如何精准锁定公司客服人员的具体细节。 《财富》杂志近期的一项调查,通过查阅Coinbase与其中一名黑客之间的邮件往来,揭示了有关该事件的更多细节。这些信息强烈暗示,一个由讲英语的年轻黑客组成的松散组织可能要对此次事件负部分责任。同时,调查也凸显出所谓“BPO”(业务流程外包)公司,成了科技公司安全运营中的薄弱环节。 “内鬼”作案 事件的起点是一家名为TaskUs的小型上市公司,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新布朗费尔斯。与其他BPO公司一样,TaskUs通过雇佣海外员工,以低成本为大型科技公司提供客户服务。据该公司发言人透露,今年1月,TaskUs在印度印多尔的服务中心裁减了226名为Coinbase提供服务的员工。 根据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文件,自2017年以来,TaskUs一直为美国加密货币巨头Coinbase提供客户服务人员,这一合作为后者大幅节省了人力成本。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客户发送邮件咨询账户或Coinbase的新产品时,回复他们的可能是身处海外的TaskUs员工。由于这些客服人员的薪资远低于美国本土员工,事实证明他们更容易受到贿赂诱惑。 TaskUs发言人在回应Coinbase事件时对《财富》杂志表示:“今年年初,我们发现有两人非法获取了我们某一客户的信息。我们认为,这两人是被一个规模更大、组织严密的针对该客户的犯罪活动所招募,这起犯罪活动还波及到为这位客户提供服务的其他多家机构。” 根据Coinbase提交的监管文件,TaskUs在1月的裁员发生于Coinbase发现客户数据被盗之后不到一个月。上周二,在纽约提起的一项代表Coinbase客户的联邦集体诉讼指控TaskUs在客户数据保护方面存在重大疏忽。TaskUs发言人表示:“虽然我们无法就诉讼发表评论,但我们认为相关指控毫无根据,并将积极应诉。我们始终将保障客户及其用户的数据安全置于最高优先级,并持续加强我们的全球安全机制与培训项目。” 一位了解此次安全事件的知情人士表示,黑客还曾以其他BPO公司为目标,在部分情况下曾经得手,且每次窃取的数据性质各不相同。这位人士因希望坦率发言要求匿名。 这些被窃数据尚不足以让黑客攻破Coinbase的加密货币金库,却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大量信息,帮助他们冒充Coinbase客服人员联系客户,并诱导客户交出加密货币资金。Coinbase表示,黑客共窃取了超过6.9万名客户的数据,但并未透露其中有多少人成了所谓“社会工程诈骗”的受害者。 在此次事件中,社会工程诈骗的手法包括:犯罪分子利用窃取的数据冒充Coinbase员工,骗取受害者的信任,并诱骗受害者转移其加密货币资金。 Coinbas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正如我们此前已披露的,我们近期发现有不法分子自2024年12月起唆使海外客服人员获取客户账户信息。我们已通知受影响用户和监管机构,终止了与涉事TaskUs员工及其他相关海外客服人员的合作,并加强了内部管控。”Coinbase还表示,公司将对在诈骗中遭受资金损失的客户予以赔偿。 Coinbase补充指出,其公开引用的4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其对数据泄露总成本预估范围的上限,下限估算为1.8亿美元。 虽然冒充公司员工实施“社会工程诈骗”的方式并不新鲜,但此次黑客以BPO公司目标所达到的规模之大实属罕见。尽管目前尚未有确切证据指向具体作案者,但多条线索均指向了一个由讲英语的年轻黑客组成的松散组织。 “他们来自电子游戏世界” 在5月中旬Coinbase数据泄露事件曝光后的几天里,《财富》杂志通过Telegram与一名自称“puffy party”的人士进行过信息交流,对方声称自己是此次黑客事件的参与者之一。 两位与该匿名黑客有过交流的安全研究人员对《财富》表示,他们认为此人的话具有可信度。其中一人表示:“根据他分享给我的内容,我认为他的说法值得重视,且未找到证据证明他的陈述是虚假的。”两位研究人员均要求匿名,理由是担心因与疑似黑客接触而收到法院传票。 在交流中,此人分享了大量据称是与Coinbase安全团队之间的电子邮件截图。其与公司沟通时使用的姓名为“Lennard Schroeder”。他还分享了一名Coinbase前高管的账户截图,显示了该账户的加密货币交易记录以及大量个人信息。 Coinbase方面并未否认这些截图的真实性。 这位自称黑客的人士分享的邮件中,包括要求支付价值2,000万美元的比特币的勒索威胁,但Coinbase已拒绝支付。邮件中还嘲讽称,该黑客团伙将用部分赎金为Coinbase光头首席执行官布赖恩·阿姆斯特朗购买假发。黑客在邮件中写道:“我们愿意赞助他去植发,让他能带着一头新发优雅地走遍世界。” 在Telegram上的对话中,这位黑客(《财富》杂志从一位安全研究员处得知其存在)还表达了对Coinbase的蔑视。 虽然许多加密货币劫案通常由俄罗斯犯罪团伙或朝鲜军方实施,但这名所谓的黑客表示,此次事件是由一群松散联系的青少年和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所为,他们自称为“Comm”或“Com”——即“Community”(社区)的简称。 过去两年间,关于Comm组织的报道不断出现在其他黑客事件的媒体报道中。本月早些时候,《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中,一名涉嫌参与多起加密货币盗窃的嫌疑人自称为该组织成员。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23年,调查人员确认一批与“Comm”有关的黑客曾入侵拉斯维加斯多家赌场的线上系统,并试图向米高梅度假村(MGM Resorts)勒索3,000万美元。 与主要以牟利为目的的俄罗斯或朝鲜加密货币黑客不同,“Comm”组织成员的动机往往源于追求关注度,或者制造恶作剧带来的刺激感。他们有时协作发动攻击,有时则彼此竞争,看谁能盗走更多资产。 加密货币调查取证机构Cryptoforensic Investigators的调查主管乔希·库珀-达克特表示:“他们最初来自电子游戏世界,然后把游戏里的‘高分’带到了现实中。在现实世界里,他们的‘高分’就是偷到多少钱。” 在Telegram对话中,这位自称的黑客表示,“Comm”组织内部各成员在黑客行动中分工明确。他所在的小组负责贿赂客服人员并收集客户数据,然后将这些信息交给其他擅长实施“社会工程诈骗”的团队操作。他补充道,这些与“Comm”有关的不同团体通过Telegram和Discord等社交平台协调各自负责的环节,并约定好分赃方式。 加密货币调查公司Tracelon的创始人塞尔希奥·加西亚对《财富》杂志表示,这位黑客对Coinbase被攻击事件的描述,与他所观察到的“Comm”组织运作模式及其他加密诈骗案例高度一致。一位了解安全事件的知情人士补充道,近期针对客户实施“社会工程诈骗”的攻击者所使用的是无口音的北美英语。 据一位了解BPO行业薪资情况的知情人士透露,TaskUs在印度的员工每月薪资在500至700美元之间。TaskUs对此拒绝置评。尽管这一收入水平高于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但Tracelon创始人加西亚对《财富》杂志表示,如此低的薪资使客服人员更容易受到贿赂诱惑。 他补充道:“显然,这就是整个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因为他们有接受贿赂的经济动机。”(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无论是谁,现在还进来家电行业竞争,在战略上已经输了。”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近日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回应小米入局相关问题时表示,并再次强调“战略上并不惧怕小米”。他的这番回应,无疑也宣告了美的与小米的关系已从曾经的“蜜月期”彻底转向全面竞争。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或许是美的在2024年清仓了其持有的全部小米股票,套现金额达18亿元,结束了双方自2014年开始的资本合作。十年前,美的与小米之所以各自投资约12.7亿元进行交叉持股,主要是基于双方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战略互补需求,方洪波当时将此称为“制造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化学反应”,但当前双方在家电领域已是短兵相接,核心战场集中在大家电和智能家居入口控制权上,合作的基础显然不复存在。 事实上,美的从2020年就已开始逐步减持小米股票。与此相呼应的是,小米2019年成立大家电事业部,此后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品类增长迅猛,2024年其空调出货量就超过了680万台,增速超过50%,直接切入美的的核心优势领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小米发布了定位高端的“米家中央空调Pro”,这意味着用户在装修阶段一旦选择了这款产品,便有很大概率同时部署小米的照明、新风、净水等设备,这种整合不仅能显著提升客单价,更能通过全屋数据的互联互通强化用户粘性,形成“前装入口+后期服务”的商业闭环。 从市场策略来看,小米家电近年来凭借其所擅长的高性价比快速抢占份额。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空调线上均价为2364元,显著低于格力(3544元)和美的(3191元)。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5月27日的业绩电话会上透露,今年一季度小米科技家电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翻倍,其空调业务更是以2030年在中国市场“数一数二”为目标,2024年的目标是中国零售市场前三,并保持50%以上的销量增速,同时发力高端化提升平均售价,例如一季度推出的最高售价约3万元的“米家中央空调Pro”,上市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全年销量目标。 面对小米的强势进攻,方洪波近期多次回应。此前他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战术上我重视小米,但战略上我并不害怕小米进来。我们刚做了三份研究小米的报告,加起来也有十几万字,我们一路不断地在学习它”。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也在微博上对此进行了回应。在最近的股东大会,方洪波对“战略上不害怕小米进来”做了进一步阐述:一是家电行业门槛较低、高度竞争,已经经历过多次红海竞争,打法固定,也没什么新的招数;二是家电行业的增长空间也比较小,价值链的降本增效你能做到,别人也能做到;三是即使有哪家企业可以胜出,都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无论是小米还是追觅,或者是原来几个头部玩家。 美的集团副总裁王建国则补充道,过去几年包括美的在内的白电大品牌侧重高端化(“做加法”),对中低端市场(“往下打”)的防御不足,给新玩家留下了空间,而现在美的将同时做“加法”和“减法”,推出入门级核心性能产品。他表示,公司依然看好头部品牌的聚集效应,预计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美的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全产业链、全球化和多元化所构筑的护城河。从1968年乡镇塑料作坊起步,到现在跻身全球家电TOP5,美的已拥有覆盖研发、制造、渠道的全产业链壁垒,尤其是线下渠道深度下沉,县镇覆盖率超95%,对比之下小米空调线下份额仅1.67%。同时,美的全球化与多元化齐头并进,海外收入占比超40%,自有品牌在东南亚、拉美多国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ToB业务(工业技术、楼宇科技)收入占比也已超25%,逐步成长为分散家电红海风险的第二增长曲线。方洪波在股东大会上也强调,美的的全球供应链布局和ToB业务的增长,可以有效对冲国内家电市场的波动。 相比之下,小米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生态链与互联网基因。其不仅通过“手机×AIoT”模式构建用户闭环,而且通过雷军个人IP强化营销势能,令其家电产品的线上营销效率远超美的这样的传统品牌,“米家中央空调Pro”上市后热销即为一例。同时,小米沿袭其一贯的极致成本控制与颠覆性定价策略,将大家电的毛利率打到10%-15%,远低于行业30%-40%的水平,且其自建的武汉智能工厂预计2025年底投产,有望进一步强化供应链自主权并压缩成本。 不过,小米面临的挑战也显而易见。首先是在线下渠道与服务体系方面,虽然小米计划2025年将建成400家500平米大店,但与美的超10万家网点相比仍差距巨大,这意味着小米安装售后仍主要依赖第三方,极易引发投诉。此外,分析人士指出,小米的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空调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部件依赖外购,自研只是刚起步;其大家电的低毛利策略依赖手机和互联网业务输血,而汽车业务2024年高达62亿元的亏损可能制约其对家电的持续投入。 方洪波对“现在还进来家电行业竞争,在战略上已输”的论断,显然是基于他对家电行业增量红利见顶、新玩家需以巨额亏损才能换取规模的认知。作为传统制造巨头与互联网生态新贵,美的与小米告别“十年之痒”后在存量红海市场中展开厮杀,而认为自己只是美的集团“一个过客”的方洪波也真正开始了正面迎战。(财富中文网)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图片来源:Jaap Arriens—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 人工智能虽是人类历史上最受期待的技术之一,但常被忽视的云计算同样以强大力量推动着这场变革。对于快速增长的人工智能领域而言,云服务提供商既是算力的源泉,也是数据存储的基础。 当人工智能吸引了大多数关注的目光时,云计算正隐于幕后,默默推动着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 对技术不甚了解者或许认为云端只是存储简单文档的空间,类似Box或Google Drive。但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数字媒体与营销教授阿里·莱特曼指出,事实上,对于需要处理海量多元数据的初创公司和企业而言,高效的云存储正是企业飞速增长的助推器。莱特曼曾参与高科技创业。 在云计算时代之前,企业动辄需要斥资数百万美元自建数据存储基础设施,包括购置内部服务器,这不仅让资产负债表承受压力,更成为小型企业难以跨越的入场门槛。如今借助云计算技术,企业可以在场外存储庞杂的数据,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例如,医疗健康公司需要耗费大量预算和人力,维护和存储病历、传感器数据和医学影像等多模态信息,而云解决方案能有效化解这一困境。 莱特曼对《财富》杂志表示:“任何组织想要自主收集并存储全部数据都是天方夜谭。而云平台不仅集中托管数据,更能建立高效的数据调用通道。” 当企业需要更多存储空间时,可即时购买扩容,省去添置硬盘和服务器的麻烦。 云计算技术助力人工智能发展 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风险投资公司Theory Ventures的合伙人托马斯·通古兹指出,在人工智能这波新技术浪潮中,云计算继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作用远不止于数据存储。 他对《财富》杂志表示:“云计算技术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超大规模数据中心、GPU资源、用于存储在人工智能模型中被压缩的所有数据的设施,以及最终的服务交付,这场人工智能革命根本无从谈起。” OpenAI等公司需要海量算力和能源来运行并持续开发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但这些企业无需自建基础设施,而是通过租用云服务获得所需资源。 通古兹表示,云计算企业提供的服务包括存储训练大语言模型所需的庞大数据集;通过GPU租赁提供算力支持;利用靠近用户的数据中心实现全球高效服务分发。 虽然亚马逊(Amazon)、微软(Microsoft)和谷歌(Google)三大科技巨头掌控着全球主要云平台(亚马逊云科技(Amazon Web Services,AWS)、Azure和Google Cloud),但一些知名度较低的云服务提供商也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迎来需求增长。 云存储与数据备份公司Backblaze的首席执行官格列布·布德曼对《财富》杂志表示,人工智能需求激增直接带动云服务需求增长,因为人工智能的运行既需要海量数据,又会持续生成新数据。(注:《财富》杂志为Backblaze客户。) 布德曼指出,尽管部分客户仍选择AWS等大型云服务提供商存储数据,并利用它们所提供的算力和资源,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这两项功能分配给不同供应商。这种趋势使Backblaze等云存储公司获得发展良机。 布德曼表示,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已成为Backblaze第一季度增长的首要驱动力。他表示,截至第一季度,该公司人工智能客户数量同比激增66%,这些客户在Backblaze存储的数据量更实现了25倍暴涨。 尽管云计算技术举足轻重,但在宏观科技讨论中经常被忽视。 布德曼表示:“我认为尽管云计算技术的规模已如此庞大,人们尚未完全意识到它对人工智能创新节奏乃至日常生活的关键作用。”(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 AI is one of the most anticipated technologies in human history, yet the often overlooked cloud is also powerfully influencing the revolution. Cloud service providers are essential for both providing compute power and data storage to the quickly growing AI sector. While AI receives most of the attention directed at new technologies, the cloud is in the background, quietly supporting the next wav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ose unfamiliar with the technology may think of the cloud as a place to store simple files, like Box or Google Drive. But, applied to startups and corporations working with myriad quantities and data types, effective cloud storage is the fuel for skyrocketing growth, said Ari Lightman, a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digital media and marketing with a background in high tech ventures. Before the cloud, companies would likely need to invest millions of dollars in data storage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in-house servers—straining balance sheets and serving as a major barrier to entry for smaller ventures. With the cloud, companies are able to house varied and massive amounts of data offsite and save on costs. For example, a healthcare company working with varied data like health records, sensor data, and images would need to spend a large part of its budget and manpower on maintaining and storing those records, problems the cloud can help alleviate. “For an organization to collect all that information, and to store it on premise is impossible. So rather, you have it all in the cloud, and then you do something where you have linkages to the data,” Lightman told Fortune. If a company requires more storage, it can quickly buy more, without the hassle associated with adding hard drives and servers. The cloud’s role in powering AI For the newest wav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I, the cloud continues to play a pivotal role with data storage and more, said Tomasz Tunguz, general partner at the AI-focused early stage venture capital firm Theory Ventures. “It’s been absolutely essential,” he told Fortune. “It’s not possible to have this AI wave without the large scale data centers, the access to GPUs, the data storage that’s associated with capturing all the data that’s basically compressed in these models, and then also the delivery.” Companies such as OpenAI need massive amounts of compute and energy to run and continue developing LLMs such as ChatGPT. But, instead of owning the infrastructure needed to run such technology on-site, these companies pay cloud service providers to provide it to them. The services cloud companies provide include storing the massive amount of data needed to train LLMs, providing compute power through rented GPUs to run the technology, and also helping LLM services be distributed across the world effectively by utilizing data centers located near customers, said Tunguz. While some of the biggest companies in the world, Amazon, Microsoft, and Google, also own the biggest cloud providers—namely Amazon Web Services, Microsoft Azure, and Google Cloud—lesser known cloud companies are also seeing a boost in demand from AI. As the demand for AI grows, so do cloud-related needs, in part because AI both requires massive amounts of data to function and then creates huge amounts of data from its operations, Gleb Budman, the CEO of cloud storage and data backup company Backblaze, told Fortune. (Disclosure: Fortune is a customer of Backblaze). While some customers may opt to both store their data and utilize the compute power and resources of a large cloud provider such as Amazon Web Services, Budman said increasingly customers are separating storage and compute between different companies. This trend has given cloud storage companies such as Backblaze a boost. AI use cases were Backblaze’s number one driver of growth in the first quarter, said Budman. Its AI customer count shot up 66% year-over-year as of the first quarter, and the data stored by those companies with Backblaze grew by 25 times over the same period, he said. Despite its importance, the cloud is often overlooked in larger tech conversations. “I think that as big as it is, people don’t fully grasp how critical it is to the pace of AI innovation and our daily life,” Budman said.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图片来源:Photo illustration by Cheng Xin/Getty Images • 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的首席信息安全官杰森·克林顿表示,具备记忆、岗位职责和企业凭证的AI“虚拟员工”可能仅需一年就能出现。但他向Axios指出,这类新型AI智能体将带来独特的网络安全风险。 美国顶尖人工智能实验室之一的Anthropic预测,由AI驱动的虚拟员工最早将于明年进入职场。 该公司首席信息安全官杰森·克林顿近日接受Axios采访时表示,这些具备AI身份的虚拟员工将拥有自己的“记忆”、公司岗位职责,甚至独立的公司账户和密码。 这类深度融入企业架构的虚拟员工,标志着对市场上现有AI智能体的重大升级。 当前市面上的AI智能体更像是专用工具——设计用于处理明确指定的单一任务,例如标记钓鱼攻击或识别潜在安全威胁等。 相比之下,虚拟员工代表着一类全新的AI:这种智能系统具备更广泛的职责,更深度融入日常工作流程,并能自主决策。 但克林顿指出,这类AI智能体的出现将带来大量网络安全隐患,例如如何保障AI员工的账户安全,以及如何降低其行为失控的风险等。 他对媒体表示:“在这个领域,从安全角度看还有太多难题亟待解决。”他还透露Anthropic已着手通过多种方法降低风险,包括测试模型的抗网络攻击能力,以及监控恶意行为者滥用系统带来的安全隐患。 AI同事的崛起 公司日益热衷于AI虚拟员工,因为相比人类员工,虚拟员工能够实现更大幅度的降本增效。 Shopify首席执行官托比·吕特克近期在内部备忘录中对员工明确表示,任何任务都应优先考虑AI工具,甚至早于申请增加人力编制。 他对员工表示,未来在批准新录用人员之前,必须证明为什么AI无法完成该工作。 Klarna首席执行官塞巴斯蒂安·西米亚特科夫斯基更进一步认为,生成式AI已完全取代新增人力的需求。 他透露该公司一年前就停止了所有招聘,其AI助手承担了约700名客服人员的工作量,将问题解决时间从11分钟缩短至2分钟。 除成本与效率优势外,AI员工还可能开创全新工作模式。AI在编程任务中表现尤为突出,谷歌(Google)、Meta等科技公司已将大量此类工作交由内部AI系统处理。 虚拟员工可7×24小时运转,并能高速处理海量数据,有望显著加速工作流程。 但AI的崛起引发了人们对大规模失业的担忧。 研究表明,行政类和重复性强的岗位尤其容易受到先进AI系统的冲击。(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快速行动,打破常规”曾经是关于创新的流行口号,但过去十年来却不再受到青睐。科技公司转而更喜欢“持续实验”。无论我们如何描述这个概念,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实现由数据驱动的快速迭代。无论是测试按钮的颜色还是算法的性能,只要公司进行的实验越成功,它创造的新增长和效率的机会就越多。 然而,成功的实验并不都是相同的。一些实验在短期内似乎导致积极的变化(例如,带来更多利润、保留客户等),但在实际上却使公司的运作更为复杂。这会增加进一步改进系统和开展未来实验的难度,减缓了创新的动力。 “根本问题是‘行之有效’意味着什么?”凯洛格学院的运筹学助理教授塞巴斯蒂安·马丁问道。“现在,它对我和我的客户可能是一件好事情,但从长远来看,它会影响我的创新能力吗?” 为了探究实验驱动型公司的隐性成本,马丁与同样来自凯洛格学院的黄宇迪(音译)以及Lyft公司的前首席科学家秦志伟合作,创建了一个数学模型,以探讨在公司内部进行变革的复杂性。他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造成的摩擦会累积,就像债务的利息一样。换句话说,将会越来越难发现每个成功的变革,需要更复杂、更耗时的实验,并且这些放缓常常无法察觉。 然而,研究人员也发现,当公司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值得抵制了。因此,尽管实验的速度更慢、频率更低,但实际上,即便实验的回报减少,积累更多的“复杂性债务”也是值得的。黄宇迪解释道:“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从头开始重建,而不是试图避免额外的复杂性。” 马丁承认:“这种模型看似违反直觉,它凸显了一个几乎无人谈论的影响。” 对于那些在实验上投入大量资源的科技公司来说,了解这种经常被隐藏的实验效果特别有价值。马丁指出:“科技公司拥有专注于实验的庞大团队;成功的实验往往使员工获得晋升。但判断某件事情是否长期‘有效’,却是非常棘手的任务。” 成功的隐性成本 马丁对这种困难有亲身体会。2020年,他在Lyft担任研究员期间,帮助测试了一种新型强化学习算法,用于匹配司机和乘客。 “进行这些实验的成本非常高,但是绝对值得。”他回忆道。“它增加了司机的收入,也让乘客更满意。我们实验仪表板上的所有指标几乎都是绿色的。”2021年,Lyft在全球部署了新算法。一切都行之有效,但是果真如此吗? 马丁说:“我意识到,做出如此复杂的改变时,会使公司其他团队的创新变得更难,也会增加实验过程本身的难度和成本。” 首先,拥有一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行调整的复杂机器学习算法,意味着找到下一个实验想法会变得更难,也更难实施。马丁解释道:“我必须预测这个超级聪明的算法会对我想要测试的东西做何反应,因此凭直觉判断的想法是否明智会变得更难。” 此外,复杂的系统性实验不像A/B测试按钮颜色那么简单。就像一块大石头掉进湍急的溪流中一样,Lyft的新算法可能会以出乎预料的方式改变整个系统的流程。因此,唯一的测试方法就是将其开启,让每个人观察会发生什么,然后再将其关闭并比较结果。这些所谓的“折返实验”必须在更长的时间内重复多次,才能产生可靠的结果。 马丁意识到这些实验带来的复杂性债务可能会阻碍未来的创新努力,但是他不能确定。“在实验过程中几乎无法衡量。我开始怀疑自己。这引发了一项有趣的数学练习。” 建模权衡 与技术债务一样,公司内部的“复杂性”难以衡量,因为它很难定义。 “它的涵盖范围很广,包括官僚主义、软件、深度。”马丁说。“对我们而言,复杂性只有一个含义:复杂性越高,公司进行成功实验的概率就越低。” 利用这个复杂性的定义,马丁和他的共同作者对一家公司如何随着不断的实验而变化进行了模拟。他们根据两个关键量来评估这家理想化的公司。第一个称为利用率,代表公司试图通过实验最大化的主要指标,比如利润或用户参与度。第二个代表复杂性:复杂性越高,实验的速度就越慢。 如此一来,权衡就相对简单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的实验会提高公司的利用率——就像Lyft的新算法提高了收入、参与度和效率。与此同时,成功实验所带来的任何变化要么增加其复杂性,要么保持不变。 设置陷阱 在分析了模型的行为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复杂性确实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会以三种独特的模式或“陷阱”来表现。 第一个陷阱是,复杂性债务的负面影响没有上限;它只会不断增长,永远不会停滞。马丁说:“如果你只是不断地实施改变,一味地盲从成功的实验结果,那么情况就会变得多糟也没有止境。” 当公司的复杂性债务开始自我强化时,则会发生第二个陷阱。在该模型中,公司可以做出选择,以防止复杂性进一步恶化。然而,在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这种方法也变得毫无意义:对于高度复杂的公司来说,最佳选择是继续实验,并积累更多债务。 为什么?因为短期内管理复杂性的成本高昂,但从长远来看却有益。 “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最多只关心未来五年到十年的情况。”马丁解释道。“当你的公司规模很大,复杂性很高时,改进就很少发生。因此,你会有更大的动力争取任何改进”,而不考虑长期的复杂性成本。 但是复杂性较低的公司(例如新创企业)应该特别小心陷入这种情况。与成熟公司相比,这些公司往往更关注短期收入和增长,因此特别容易陷入第三个陷阱,即它们觉得需要加快实验。这是科技新创企业经常面临的困境:因为它们必须向投资者展示相对快速的增长,从而获得下一轮融资,所以它们倾向于进行“贪婪”的实验,将复杂性提高到阈值,或者甚至超过阈值。等到它们真正开始增长时,其复杂性债务已经达到了临界点。 马丁指出:“新创企业与上市后的公司截然不同。任何似乎有助于增长的改变都应该付诸实施,否则你就会灭亡。” 没有免费的午餐 那么,复杂性及其对实验和创新的潜在影响,是否就像死亡和税收一样不可避免? 或许如此,但马丁警告我们不要过度解读单一数学模型的行为。“我们的论文旨在强调实验背景下的某种效应,让人们开始更清楚地思考。当你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时,意识到这个效应就是成功的一半。” 马丁补充道,与许多公司的看法相反,持续实验并不能保证持续改进。“根据我在科技界的经验,我认为这个想法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但其实不必如此。所谓的“退化实验”就像是反向的折返实验,测量一个看似积极的变化暂时逆转时会发生什么。马丁表示,如果没有有害影响,也许就可以永久逆转这种变化及其导致的复杂性,因为“系统已经进化”,不再需要这种变化。至于在其他由实验驱动的行业,比如制药业,往往是讲求研究长期结果,而不仅是短期影响。 马丁说:“科技界需要更多这样的思维。它让人们意识到,改变可能是暂时的,因为它们可能需要代价,而逆转或者至少重新评估,也是可取的行为。”(财富中文网)
方济各去世,红衣主教团将在西斯廷大教堂召开闭门会议,选举下一任教皇。图片来源:Lisa Maree Williams/Getty Images 教皇方济各死后,人们的关注点已经转移到下一任教皇的人选上。据悉,下一任教皇将通过红衣主教团的闭门会议选出。 根据教廷的仪轨,红衣主教团的成员们将在梵蒂冈西斯廷大教堂举行闭门会议,投票选举新教皇。(西斯廷大教堂最出名的就是米开朗基罗画的壁画。)红衣主教又称枢机主教,是教廷的高级干部,身着红衣红帽以标示其身份。红衣主教是由每一任教皇选出来的,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选举新的教皇。一名红衣主教的年龄必须在80岁以下,才有资格在闭门会议中投票选举新教皇。目前在主教团的252名成员中,有138人有资格参与新教皇的投票选举。 作为一名研究全球天主教的学者,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此次闭门选举很有可能将成为天主教会历史上最有多元代表性的一次。 数百年来,红衣主教团一直由欧洲人主导,尤其是意大利人。直到20世纪,才有非欧洲籍的红衣主教首次在闭门会议中参加投票。在1903年的教皇选举中,来自巴尔的摩的红衣主教詹姆斯·吉本斯参加了教廷的闭门投票。而现在,红衣主教团的成员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而接受过方济各任命的主教已接近其中的80%。 以闭门会议秘密选举教皇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274年。最早这么搞的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世,他之所以要这么干,是为了解决围绕他自己上台而产生的混乱。当时,各方围绕教皇人选产生了激烈纷争,闹了整整三年都没有定下来。虽然闭门会议选教皇的传统已经建立差不多八百年了,但是选举结果时不时也会出人意料。比如2013年当选的方济各,他就是教廷近1300年历史上的第一个非欧洲籍的教皇,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出身耶稣会的教皇。 闭门会议的程序 在闭门选举开始前,红衣主教团首先会举行所谓的“全体大会”,以讨论教廷面临的各种问题。全体大会也给了新任红衣主教和平时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主教们一个相互认识的机会。 当然,这也是进行政治运作的好时机。教廷也是江湖,历来不乏拉票贿选的传闻,比如1492年当选的亚历山大六世,传闻就是通过贿选上台的。现如今,主教团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共识,谁给自己拉票,谁就被针对,谁就会倒霉。花钱贿选,或者给好处收买选票的做法更是被定性为“买卖圣职罪”,是一种违反教廷法的行为。 在教皇葬礼后的两到三周内,闭门选举便会举行。红衣主教们会列队前往西斯廷教堂,届时教堂内会安装电子干扰设备,以防止窃听,同时主教们也不得在教堂里使用手机或WiFi。进入教堂后,他们会用拉丁语吟唱赞美诗《圣灵降临》。然后,他们要对着《福音书》起誓,保证对秘密选举的过程严格保密。 在完成这些仪式后,主持人会用拉丁语宣布“闲人退场”。随后,西斯廷礼拜堂的大门将会被锁上,秘密选举会议就此开始。 选举流程 在礼拜堂内,参加选举的主教们将按品级高低依次就座。 通常情况下,坐在主位的是红衣主教团的团长。但由于现任主教团团长乔瓦尼·巴蒂斯塔·雷已经超过了80岁的年龄门槛,所以他已经没有资格参加这个会议了。所以这次会议预计将由梵蒂冈国务卿得罗·帕罗林主教来主持。 当红衣主教们全部入座后,会议将选出9位主教来负责此次选举事务,其中3位担任“监票员”,他们主要负责监督选票和唱票。 在选票上写下候选人的名字后,红衣主教们将依次把选票放在监票员面前的一个盘子上,然后再端着这个盘子将选票投入一个瓮中。在这个过种中,他们还要说:“我以我主基督为我的见证,他将是我的审判者,我今在上帝面前,将此票投给我认为应当当选的那个人。” 新教皇需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方能当选。如果在第一轮投票中,无人能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则选票将在一个炉子中被销毁。外人只要看到西斯廷教堂的炉子里冒出了黑烟,就能知道选举还没结束。这个传统始于1914年本笃十五世的选举。为了确保冒出的是黑烟,炉子里还会使用特制的化学添加剂。这是因为在若望・保禄二世的选举过程中,就曾因为烟的颜色而引发过混乱。 闭门会议可能会耗时好几天,在此期间,每天最多可进行四轮投票。本笃十六世和方济各都是仅用了几轮投票便当选了(本笃十六世4轮,方济各5轮)。根据本笃十六世制定的规则,如果过了13天,仍未选出新教皇,则会安排一天用于祈祷和反思。然后,选举将在得票最多的两位候选人之间进行,其中一人必须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才能当选。 不过也有评论人士指出,这项规定很可能导致闭门会议持续更长的时间,甚至陷入僵局。因为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局面,大家似乎不太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候选人。 流泪室 当然,闭门选举会议通常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比如1939年那次选举,只用3轮投票就选出了庇护十二世。但是历史上也不乏特例——最长的一次选举是1740年,主教们花了整整181天的时间,才选出了本笃十四世。 但是无论耗时多久,新教皇总归是会被选出来的。一旦某位候选人迈过了票数门槛,主持人就会问他:“你是否接受你被选举为最高教皇这一结果?”当他说出“我接受”时,他就成了天主教廷的新一任领袖。然后,选票就会被全部销毁——这时西斯廷大教堂的烟囱里冒出来的将是白烟,它宣告着闭门会议已经结束,而且新教皇已经被选出。 新教皇一经当选,就要立刻决定自己的新名字——比如方济各原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方济各”是他当选后才用的教宗名。教宗名往往预示着新教皇就任后的重点工作方向。还是以方济各为例,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13世纪的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各——他因生活简朴和热爱自然而闻名。 随后,新当选的教皇会被带到一间叫做“流泪室”的屋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总得允许情绪激动的新教皇哭一会儿先吧?这就是“流泪室”的由来。在这间屋子里,他除了思考人生和理想,还要脱下代表红衣主教的红衣红帽,穿上代表教皇的白衣白帽。他当选的消息将在圣彼得大教堂的阳台上宣布。 然后,新教皇会在这个阳台上向下方的人群致意,并向全世界发表他的首次祝福。一个新的教皇任期就此拉开帷幕。(财富中文网) 译者:朴成奎
• 理查德·布兰森抨击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反复无常",破坏了原本良好的经济。他表示,关税可能引发美国各地的通胀,这只会让美联储更不可能降息——而这正是特朗普希望实现的目标。他补充说,若特朗普继续推行关税政策,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秩序重组,使美国被其他国家排除在贸易体系之外。 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再次抨击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 此前,布兰森曾批评这项针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广泛关税政策是“错误的”,而周三在伦敦希思罗机场为旗下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Virgin Atlantic)举办的活动上,他形容这些政策“反复无常且难以预测”。 布兰森在讲话中哀叹道,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颠覆了原本强劲的全球经济。 他表示:“这实在令人遗憾,因为大约三个月前,一切都运转良好。” 布兰森表示,他的维珍集团(Virgin Group)旗下业务已直接受到关税影响。维珍集团的业务众多,其中一些业务特别容易受到特朗普关税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的冲击。例如,在关税政策实施前,维珍集团旗下的航空、健康俱乐部和邮轮等业务都“客满”;而据布兰森透露,如今这些业务只是“尚可”而已。 他表示:“如果特朗普继续推行关税政策,他极有可能对全世界造成巨大伤害。” 特朗普于4月2日宣布实施关税政策后,全球市场立即陷入混乱。全球股市暴跌。在美国,几乎所有经济领域都未能幸免:股票和债券价格下跌,美元走软并跌至三年低点。布兰森警告称,美国还将面临更多冲击。 他表示:“美国国内的通胀尚未开始显现。一旦这些关税真正生效,通胀就会抬头。” 人们普遍认为关税具有通胀效应,因为它们提高了进口商的成本,而进口商通常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官方经济数据尚未体现这种预期中的通胀,但其潜在威胁已影响了企业界和美联储主要领导者的决策。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因担心通胀可能卷土重来,已暂缓进一步降息。这一决定在最近几周激怒了特朗普:他希望美联储降息,他认为降息能刺激因他宣布关税政策而停滞的经济活动。但布兰森认为特朗普可能无法如愿。 布兰森说道:“如果鲍威尔降息,通胀将会加剧,因此他不太可能按特朗普的意愿行事。” 特朗普核心圈子内有许多人支持总统对全球贸易的强硬立场。但布兰森指出,这些观点并未获得大多数美国民众的认同。 布兰森表示:“老实说,我认为这只是特朗普身边的少数精英群体的想法,他的所作所为并不代表绝大多数美国人的意愿。” 他补充说,事实上大多数美国人正在承受特朗普贸易政策的重压。 他表示:“大多数美国人都是正直的。我只是感到痛心,无比痛心。我认识的许许多多美国人都非常痛心。” 后来,特朗普已撤回最初对几乎所有美国贸易伙伴加征10%以上关税的政策。本月初,他宣布对关税计划实施90天的暂缓期,以便开始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协定谈判。布兰森认为这是明智之举,使美国避免了被世界孤立的风险。 他说道:“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和中国都将共同参与贸易,构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那里存在一个庞大的市场——美国可能会被排除在外,失去大量进出口机会。”(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 Richard Branson took issue with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tariff policy for being “erratic” and upending a good economy. The tariffs risked stoking inflation across the U.S., which would only make the Federal Reserve less likely to cut interest rates, which is what Trump wants, Branson said. Continuing the policy, he added, could risk rearranging the global economy as other countries exclude the U.S. from trade. British billionaire Richard Branson renewed his criticism of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tariff policies. Having previously called the widespread tariff policy, which targets practically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a “mistake,” Branson lately labeled it “erratic and unpredictable” at an event Wednesday at London’s Heathrow Airport for his airline, Virgin Atlantic. In his remarks, Branson lamented that Trump’s tariff policies upended what had otherwise been a strong global economy. “It’s just such a pity, because everything was going so bloody well up to about three months ago,” he said. Branson’s own company, the Virgin Group, saw its own businesses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tariffs, he said. Virgin Group operates an array of businesses, some of which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Trump’s tariffs and the ensuing economic downturn. For example, Virgin’s airline, health clubs, and cruises were “full” prior to the tariffs; now, business is just “okay,” according to Branson. “If he continues he’s in such danger of doing so much damage in the world,” he said. Trump’s announcement of the policy on April 2 immediately sent the global market into a tailspin. Equities across the world plummeted. In the U.S., virtually no corner of the economy was spared: Stock and bond prices fell, and the dollar weakened, plunging to a three-year low. Branson warned there was still more to come in the U.S. “Inflation hasn’t started kicking in in America,” he said. “It will once these tariffs start kicking in.” Tariffs are widely seen as inflationary because they raise the prices for importers, who then often pass those costs on to consumers. That expected inflation hasn’t yet been recorded in official economic data, but the threat of it has influenced the decision-making of key leaders in the corporate world and at the Federal Reserve. Fed Chair Jerome Powell has refrained from further cutting interest rates because of the prospect inflation could come roaring back. That decision has infuriated Trump in recent weeks: He wants rates to come down, which he believes would spur economic activity that came to a halt after his tariff announcement. Branson believes Trump is unlikely to get what he wants. “If Powell reduces interest rates, inflation will get even worse, so it’s unlikely that he is going to do what Trump wishes there,” Branson said. Much of Trump’s inner circle backs the president’s hard-line stance on global trade. But those views are not widely shared among most Americans, Branson said. “I honestly think this is a fairly small elite [group] of people around Trump,” Branson said. “I don’t think he is carry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Americans in what he is doing.” In fact, most Americans were feeling the brunt of Trump’s trade policy, he added. “Most American people are decent individuals,” Branson said. “I’m just sad, incredibly sad. And many, many, many Americans I know are just very sad.” Trump has since pulled back on his initial policy that saw tariffs north of 10% levied on almost all of the U.S.’s trading partners. Earlier this month, Trump announced a 90-day pause on his tariff plans in order to begin negotiating trade deals with the other countries. Doing so was a smart move, according to Branson, so that the U.S. didn’t risk isolating itself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You can see a world where Europe, Australia, Japan, Korea, Vietnam, China, all trade together and build a powerhouse in years to come,” he said. “There is a big market out there, which you could find America gets excluded from, a lot of imports and exports.”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尽管小米SU7在高速路上碰撞爆燃致三人死亡的事件仍在调查中,但无论调查结果如何,该事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尤其是智能驾驶领域带来的堪称分水岭式的影响,都将持续发酵。 距离2025上海国际车展开幕仅余两天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4月21日联合发布倡议,呼吁各企业规范针对驾驶辅助功能的营销宣传行为。而在此前,工信部已于4月16日召开专门会议,围绕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听取建议,并要求企业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据工信部网站,这场闭门会议参会者包括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60名代表。坊间流传的一份会议纪要则显示,华为也在参会者之列,监管层提出的要求包括“不能拿用户去做测试”、“L2不能用接管,接管是L3的用词”、“规范宣传,建议就用组合辅助驾驶”、“尽量用中文全称”、“不要出现脱手、脱眼的描述”等。 这场会议结束的两天后,4月18日,2025地平线年度产品发布会在上海举行,其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HSD推出,同时地平线与奇瑞达成HSD首个量产合作的消息正式发布。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在演讲中表示,HSD搭载当前最强性能的国产智驾计算方案征程6P,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技术架构,是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近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安全”一词共出现了至少15次。 余凯指出,智能驾驶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功能价值而不是情绪价值,其首要目标是确保用户从A点安全、舒适、高效地到达B点,这种功能价值类似于手机的基带芯片,是智能汽车的基础设施,而不是用来定义品牌的差异化技术。他认为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技术平权陷阱”,即看似先进的技术可能会被广泛复制,从而失去差异化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不是仅仅追求技术的炫酷。 在他看来,智能驾驶算法需要结合“快思考”(基于直觉的快速反应)和“慢思考”(基于复杂推理的决策),以确保在复杂路况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智能驾驶系统的用户信任度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包括安心度、专业度、亲密度,以及避免夸大度。其中,安心度是用户信任的基础,而安全是安心度的核心。智能驾驶系统需要通过大量的测试和验证,以地平线为例,其辅助驾驶产品已达成前装量产出货超800万套,量产上市车型超200个,量产定点车型超310个,由此积累了大量的场景数据,并进行了严格的测试流程,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另外,余凯强调,L3级自动驾驶应该是“清晰有限ODD边界内的L4能力,加上全场景L2辅助驾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安全可靠的功能。他打了个比喻:企业应该在距离悬崖足够远的地方跳舞,而不是在悬崖边冒险。尤其是在智能驾驶领域,企业需要有清晰的战略规划,避免盲目追求技术的领先,而忽视了安全这一核心要素。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也表示,“智能化战略最重要的原则是安全第一,我们总是赶晚集,就是源于对安全的重视”。 正在进行中的2025上海国际车展,肉眼可见地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打“安全牌”。 4月23日是车展开幕日,近年来与华为联合推动智能驾驶的赛力斯举办了智能安全发布会。赛力斯总裁何利扬表示,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的发展,整车安全正经历着从“被动安全”到“被动安全+主动安全”,再到“全维安全”的跃迁,赛力斯首创以场景定义安全,构建了包括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四大安全领域的智能安全体系。 何利扬透露,截至目前,问界已拥有超60万的用户;问界用户智能增程电动行驶总里程超124亿公里,纯电行驶里程占比超70%,智能辅助驾驶总里程已超20亿公里,智能辅助驾驶激活用户占比超74%,且问界车辆已经避免可能发生的碰撞超160万次,这背后是赛力斯研发出全球最大铝合金一体化压铸后车体,并通过感知训练迭代不断提升车辆的主动安全水平,前向、侧向、后向等全方位防碰撞能力全面提升。“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何利扬说。 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也表示,“安全一定是智能驾驶辅助的先决条件。只有把智能驾驶辅助做好,才能支撑智驾下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车展开幕的前一天,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在发布华为乾崑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S 4的同时,还与华为车BU合作的11家车企(包括赛力斯)共同发起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华为车BU CEO靳玉志呼吁全行业从“技术先行、营销透明、用户为本、标准共建”等维度,引导消费者对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形成正确认知。 毫无疑问,“辅助”二字其实就是对消费者最好的教育。而“辅助驾驶”重新归位的背景是,按照中国工信部2022年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驾驶自动化分为0至5级,其中0-2级为辅助驾驶,驾驶人是责任主体;3-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是责任主体。国内量产车辆的驾驶自动化分级大多处于2级,尚未达到3级及以上,但此前部分车企为了突出车辆智能驾驶的卖点而故意模糊这其中的界限,引发了不少悲剧——近年频繁发生的智驾事故中,83%的争议案例源于用户对系统能力的误判(来自国家工程院2024年交管数据)。 工信部近期的通知,不仅仅是意味着车企要系统性地重建产品营销话术体系,更预示着整个行业都要转向安全本位。正如宝马集团董事高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这并不是延缓辅助驾驶技术的开发速度,而是为行业划定了更清晰的安全底线,”新规实质上重申了‘人机共驾’的基本原则,汽车应是人与机器协同的产物,系统需要明确区分控制权归属,该由车接管时高效决策,该由人介入时绝不越界。” 耐人寻味的是,并未现身本次车展的特斯拉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4月23日,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分享了一段马斯克对自动驾驶底层逻辑的观点。马斯克在视频中表示,即便道路标线完全画错,即便有UFO降落在路中间,汽车也不能撞上,并且要继续做正确的事,“所以真正重要的,汽车自动驾驶的首要指令就是不能撞车,这绝对优先于一切”。(财富中文网)
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遵循“替代健康饮食指数”(以下简称AHEI)饮食法的人群最有可能活到70岁,且免受重大慢性疾病侵扰。图片来源:Monashee Frantz—Getty Images 尽管并无一蹴而就能够实现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但通过培养部分生活习惯有助于您安享晚年,尤其是在饮食方面。 在一项跨度达30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某种特定的饮食方式与健康衰老存在关联。健康衰老的定义是个体能够活到70岁且未罹患任何重大慢性疾病,记忆力完好,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并且具备自由活动和爬楼梯的身体机能。在超10.5万名参与研究的受试者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达到健康衰老标准,而这些长寿且健康的个体均遵循着相似的饮食准则: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极少食用高度加工食品,同时适量摄入动物性食品。 这项研究于上月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研究人员追踪了参与者对一系列健康饮食方式的依从性情况。尽管坚持如地中海饮食和“星球健康饮食”等任意一种饮食方式均有助于提升健康衰老的可能性,但AHEI饮食法在助力人们于70岁之际维持身心健康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相较于那些对AHEI饮食法依从性最低的人群,严格遵循该饮食法的人,活到70岁且无重大慢性疾病缠身的概率高出86%。同时,与AHEI饮食法依从性处于后25%区间的人群相比,最严格遵循该饮食法的人,在75岁时拥有健康生活的几率要高出2.24倍。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80%的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疾病,这会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 研究人员总结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适量摄入健康动物性食物的饮食方式,或能成为促进全面健康衰老的有效路径,为未来饮食指南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健康衰老的各个维度中,AHEI饮食法与保持良好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也最为紧密。” 什么是AHEI饮食法? AHEI饮食法由哈佛大学科学家研发,旨在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强调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坚果及豆类的摄入量。该饮食法限制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不推荐食用高度加工食品及含糖食品,例如果汁。 既往研究已表明,以水果、蔬菜和豆类等天然食材为主的植物性饮食具有诸多益处。世界上的“蓝色地带”(即长寿人群聚居区域)的居民因食用极少经过加工处理的食物而闻名。例如,哥斯达黎加尼科亚这一“蓝色地带”的主食“三姐妹”组合——南瓜、玉米和豆类。 这项研究使用了“护士健康研究”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的数据,对年龄在39岁至69岁之间的受试者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该研究为“饮食方式不仅影响寿命长短,还影响最佳健康寿命”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依据。(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摄于4月21日。图片来源:BRENDAN SMIALOWSKI/AFP via Getty Images •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呼吁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大幅降息,以避免经济放缓。然而,有研究人员指出,在诸如消费品、住房这类对关税变化尤为敏感的领域,“降息举措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这些领域的颓势,仍有待观察”。此外,倘若特朗普执意解雇这位央行行长,可能会“产生事与愿违的严重后果”。 总统希望降低利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他一再呼吁央行采取降息举措。“美国如今几乎不存在通胀问题。然而,除非那位‘贻误时机的落败者’(暗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即刻下调利率,否则经济增长或将陷入放缓困境。”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然而,现实情况或许并非这般简单,Renaissance Macro经济研究主管尼尔·达塔(Neil Dutta)警告称,在关税和贸易战引发的种种问题上,央行并非万能,无法独自化解所有难题。 达塔周一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采访时表示:“要记住,美联储实际上缺乏能有效抵消贸易战冲击的工具。以贸易战对经济影响最为显著的耐用消费品领域和住房领域为例,这些行业深受关税波及……因此,降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这些行业的颓势,仍有待观察。” 关税虽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但其对物价的影响究竟是一次性冲击还是持续性冲击,还有待观察。倘若物价攀升致使消费者和企业支出缩减,关税还可能成为经济放缓的导火索。由于这些因素,美联储当下持观望态度。出于对通胀卷土重来的担忧,美联储不敢贸然降息;然而若失业问题加剧,央行可能别无选择。无论如何,根据达塔的说法,降息举措或许难以使消费品或住房领域免受关税冲击,而且经济放缓即便尚未发生,也已近在咫尺。 “我认为我们正滑向衰退。”他说,随后又补充道,“我们已经陷入衰退了。” 他预计住房市场将进一步放缓,投资支出会下滑,就业增长也将呈现放缓态势。他表示,扭转局势的唯一出路在于政策转向,并补充说:“一旦市场信心溃散,想要重拾便难如登天。” 达塔继续说道:“总统推行的政策绝非简单的‘开’与‘关’,而是一个动态调节的过程。这意味着,即便这周局势有所缓和,下周可能又会重新陷入紧张态势。所以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不确定性将持续扰乱市场。” 在特朗普宣布暂停推行其“解放日”关税政策之后,市场紧张态势有所缓和,此前该政策曾引发股市和债市的抛售潮。然而,自那之后的近两周时间里,市场依旧大幅震荡,尤其是在特朗普对鲍威尔进行言语攻击的情况下。近期,特朗普直言美联储主席解职“宜早不宜迟”,此言论引发了各界讨论,焦点集中于特朗普究竟是否具备法定权力,抑或是否确实会付诸行动解雇央行行长。 达塔说:“当下,我们已然深陷经济最糟糕的境地。”倘若特朗普解雇杰罗姆·鲍威尔,并安排一位在政治立场上对其更为言听计从之人来接任,“这极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严重后果,令特朗普自食苦果,甚至可能致使长期利率攀升至比当下更高的水平。”(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图片来源: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即便是一贯看好特斯拉(Tesla)的分析师群体,也纷纷对该公司第一季度的惨淡业绩发出预警,这种悲观预期在4月初披露的季度交付数据中已初现端倪。 但4月22日盘后公布的财报数据,其糟糕程度仍远超市场预期。特斯拉汽车销售收入同比暴跌20%,降至140亿美元。尽管工业和家用电池储能业务在过去12个月表现强劲,但公司整体营收仍骤降9%。销售下滑重创了特斯拉的盈利能力,导致净利润暴跌近40%,只有4.09亿美元,远低于华尔街预期的超6亿美元。 在去年第四季度财报(同样糟糕但程度稍轻)发布后,笔者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来衡量特斯拉现有业务(几乎完全由汽车、电池及少量服务业务构成)创造的可重复性核心收益。为得出这一指标,笔者剔除了一次性收益,包括2023年第四季度的巨额税收优惠,以及该季度因比特币持仓增值6亿美元带来的非现金收益。笔者还排除了向竞争对手出售监管积分的收益——马斯克本人也承认这只是一项短期收入。 我们称之为"硬核利润"的指标,揭示了特斯拉当前高达8,120亿美元的市值中有多少是基于其现有业务(尽管该业务正在萎缩),又有多少源于马斯克对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软件和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承诺。迄今为止,这些承诺仍如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 过去一个季度,特斯拉的“硬核”业务出现亏损 在计算该数据时,笔者以4.09亿美元净利润为起点,然后扣除出售监管积分带来的税后利润4.33亿美元。这部分利润超过了特斯拉总利润的100%。过去四个季度,特斯拉“硬核”(理论上“可重复”)利润总额为35亿美元。据此计算,其调整后市盈率已高达230倍(8,120亿美元市值除以35亿美元利润)。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巅峰时期,特斯拉年度“硬核利润”接近120亿美元,是过去12个月的三倍有余。 假设汽车电池业务的市盈率为20倍,这已经是全球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按照这个假设,特斯拉当前正常运营的业务估值也仅为700亿美元。而7,420亿美元市值差额,本质上是对马斯克能在此基础之上创造资本主义史上空前收益增长的盲目信任投票——对于特斯拉这种体量和发展阶段的公司而言,这更是史无前例的豪赌。 若投资者期望获得10%的年化回报,特斯拉股价需在七年内从当前的235美元翻倍至470美元。特斯拉股价几个月前确实曾经达到这一水平。但与特朗普当选后的狂热时期相比,如今特斯拉的前景已明显黯淡许多。股价翻倍意味着特斯拉市值也必须翻倍,需超过1.6万亿美元。即便继续按照30倍市盈率的慷慨预期,特斯拉的净利润需突破500亿美元。仅靠汽车业务显然无法企及。特斯拉需要在目前还处在空头支票阶段的业务领域中,创造出相当于苹果公司(Apple)当前利润一半的收益。 马斯克的“障眼法” 特斯拉在第一季度的新闻稿中,将惨淡业绩归咎于“汽车和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持续加剧,快速演变的贸易政策对特斯拉及同行的全球供应链和成本结构造成负面影响”。换言之,这家公司正在指责马斯克在白宫的“上司”。但在特斯拉拥趸的眼中,马斯克再次力挽狂澜。第一季度的财报宣布,该电动汽车巨头将在2025年年中推出万众期待的平价版全新Model Y,并计划2026年在总部所在地奥斯汀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 市场至少暂时给出了积极回应。4月22日,特斯拉股价日间飙升4.6%后,盘后再涨3.5%。这让人想起音乐剧电影《欢乐音乐妙无穷》(The Music Man)中的情节:狡黠的推销员哈罗德·希尔用华美辞令蛊惑河城百姓,让他们为永远“即将到来”的长号和单簧管等乐器买单。他编织的军乐队幻象令观众如痴如醉。 但与埃隆·马斯克相比,电影里的情节不值一提。(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教皇方济各(Pope Francis)于周一去世,享年88岁。图片来源:Stefano Costantino—SOPA Images/LightRocket/Getty Images • 教皇方济各于周一逝世,为资产规模达60亿美元的梵蒂冈银行留下了改革的遗产。虽然梵蒂冈银行成立于1942年,旨在管理神职人员及教会财务,但多年来,该机构始终深陷丑闻、隐秘勾当以及灾难性金融交易的泥潭。在方济各主政期间,梵蒂冈银行提高透明度,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以强化监管力度。 尽管有人称教皇方济各为反资本主义者,但其一项至关重要的成就却与金融领域相关:对深陷丑闻漩涡、资产规模达60亿美元的梵蒂冈银行进行了改革。 方济各于周一逝世,享年88岁。他在2013年就任教皇后不久,便着手对该银行以及罗马教廷进行改革。尽管梵蒂冈银行(正式名称为宗教事务研究所,简称IOR)于1942年创立,旨在为全球神职人员与教会组织管理资金,但多年来,该银行始终深陷洗钱、腐败乃至与黑手党勾结等丑闻泥潭。截至2023年,梵蒂冈银行的资产为54亿欧元,约合61亿美元。 然而,在方济各(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Jorge Mario Bergoglio),出生于阿根廷)担任教皇期间,他推动了梵蒂冈银行的变革,致力于铲除腐败,并使该机构内部运作更加透明。得益于其前任本笃十六世所奠定的工作基础,梵蒂冈银行于2013年首次发布年度报告,概述了利润、运营成本、慈善捐赠等细节。 该银行的管理层也进行了重组,2014年,方济各削弱了神职人员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并任命法国金融家让-巴蒂斯特‧德弗朗苏(Jean-Baptiste de Franssu)担任梵蒂冈银行行长。德弗朗苏此前曾任景顺欧洲公司(Invesco Europe)首席执行官,现年61岁的他自2014年起便担任梵蒂冈银行行长一职。 在其任期内,教皇方济各致力于提升梵蒂冈银行的透明度,确保其遵守金融法规,并推行更为严苛的外部监督机制。2014年,该银行关闭了数千个账户,以使该机构符合国际金融标准。 为进一步强化对罗马教廷的管控力度,方济各还下令梵蒂冈所有部门关闭投资账户,将资金归集至梵蒂冈银行。这一举措使得梵蒂冈的资金实现了集中管理,方济各从缺乏专业金融知识的神职人员手中收回了财政大权,同时也为金融监管机构对该机构资产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皇方济各在梵蒂冈推行改革,旨在应对多起丑闻,其中包括意大利规模最大的银行——Banco Ambrosiano的倒闭事件,而梵蒂冈银行持有该银行的股份。该银行行长罗伯托·卡尔维(Roberto Calvi)后来被发现在伦敦黑衣修士桥下上吊自杀,且口袋里塞满了砖块与数千现金。卡尔维被指控盗窃黑手党数百万美元,因其与梵蒂冈关系紧密,故而被称为“上帝的银行家”。 此外,在保罗六世担任教皇期间,梵蒂冈财务顾问米切尔·辛多纳(Michele Sindona)也与有组织犯罪有牵连,还将梵蒂冈卷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投资漩涡,其中包括1974年他掌控的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倒闭事件。辛多纳65岁时因氰化物中毒身亡,当时他正因欺诈罪在狱中服刑(刑期为25年)。 尽管教皇方济各不遗余力地推行改革,然而天主教会依旧未能完全摆脱丑闻的阴霾。 2022年,梵蒂冈证实,两名前梵蒂冈银行董事因在该机构任职期间存在渎职行为而被定罪。2023年,一名红衣主教因挪用公款被判处五年半监禁。(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您可以订阅此RSS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