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再次突破,拿出了史上最强财报。 5月21日,小鹏汽车公布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小鹏汽车一季度的营收为158.1亿元,较2024年同期上升141%;交付 9.4 万辆新车,较上年同期交付2.18万辆车增长330%;净亏损大幅收窄至6.6亿元,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13.7亿元,减亏幅度高达51.8%;整体毛利率达到15.6%。 这份财报也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财报发布后,小鹏汽车美股周三股价应声大涨13%,收于22.25美元,最新总市值达到211.42亿美元。一夜之间,小鹏市值增加24.32亿美元(约合175亿元)。 在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竞争格局加速重塑的当下,小鹏是如何实现这轮逆势上扬的?营收增长、交付激增、毛利回升的背后,又有哪些关键变量在起作用?接下来,我们拆解这份亮眼财报,寻找小鹏逆风翻盘的关键所在。 亏损收窄5成 由于小鹏一季度的销量已经是「明牌」,外界更关注的是单车售价、毛利率等关键指标。 小鹏汽车2025年Q1主要财务数据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财报 财报显示,小鹏汽车2025年一季度总收入达158.1亿元,同比飙升141.5%(2024年同期65.5亿元),主要得益于交付量的同比激增331%。然而,环比2024年第四季度的161.1亿元则微降1.8%。 细分至核心的汽车销售收入,一季度录得143.7亿元,同比增长159.2%(2024年同期55.4亿元),但环比2024年第四季度的146.7亿元,亦下滑2.1%。 一季度销量环比增长,但营收却环比小幅下跌,主要是因为单车平均售价(ASP)的下降和销量结构的变化。数据显示,一季度小鹏的单车平均售价约为15.3万元,较上一季度环比下滑了0.7万元。 这主要是因为一季度通常是汽车销售的传统淡季,行业整体需求回落。同时,小鹏为优化库存结构,对老款车型进行的促销折扣,无疑进一步拉低了平均售价。 在销量结构上,MONA M03与P7+这两款车型的大卖,虽力撑销量大盘,但也因其定价策略,对整体ASP形成了结构性下拉。根据易车网数据,一季度期间,价格亲民的MONA M03与P7+合计贡献了销量的75%。 小鹏MONA M03将智能化带到10-15万细分市场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除了营收,毛利率不仅是衡量车企盈利能力和成本控制的重要指标,也是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 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汽车整体毛利高达24.59亿元,推动毛利率攀升至15.6%。这一数字不仅优于2024年同期的12.9%,也高于2024年四季度的14.4%。 聚焦核心的汽车销售业务,其毛利率也达到了10.5%,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5.5%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且高于2024年第四季度的10%。在汽车行业「价格战」的白热化竞争中,小鹏的单车盈利能力仍在改善通道。 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小鹏一季度整体毛利率(15.6%)与其汽车业务毛利率(10.5%)之间,有大约5.1个百分点的差距。这并非统计误差,而是服务及其他业务的原因,这里面主要是向大众汽车集团提供的技术服务费。 财报数据显示,小鹏一季度的「服务及其他业务」收入高达14.4亿元,已连续五个季度稳稳站在10亿元大关之上。 更为关键的是,这部分业务的毛利率达到了惊人的66.4%,环比四季度再次提升6.8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 这也让小鹏汽车,成为继比亚迪、理想汽车、赛力斯、零跑之后,第五个接近盈利的新能源车企。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汽车净亏损为6.6亿元。这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13.7亿元净亏损,以及2024年第四季度的13.3亿元净亏损,均实现了同比、环比锐减超五成的成绩。 虽然净亏损数据已足够亮眼,但更深入分析Non-GAAP(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数据,则能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本季度,小鹏汽车Non-GAAP下的经营亏损为8亿元,这一数字远优于市场先前预估的18亿元亏损水平。 这一「超预期」表现,并非完全源于核心业务的超常发挥,而是「其他收入」成关键助推手。财报显示,本季度一项高达5.4亿元人民币的「其他收入」(主要由政府相关补贴构成),对Non-GAAP经营数据和净利润的超预期贡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小鹏的三部曲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已然尘埃落定的一季度业绩固然重要,但二季度的指引以及未来战略蓝图,才是市场关心的「重头戏」。 小鹏汽车预计,二季度的交付量将在10.2万辆至10.8万辆之间。这一数字不仅环比一季度的9.4万辆稳中有升,也是小鹏季度交付的历史新高。与交付量相对应,二季度营收预计将达到175亿元至18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5.7%至130.5%。 在5月21日晚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何小鹏立下三大「军令状」:全年销量目标同比翻倍、第四季度实现盈利、全年实现规模化自由现金流转正。 同时,何小鹏阐述了小鹏汽车未来增长的「三曲线」战略:小鹏的核心曲线是AI汽车,从中国走向全球市场是小鹏汽车的第二增长曲线;人形机器人作为矩阵智能的形式之一,会成为小鹏汽车的第三曲线。 即将上市的小鹏P7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首先,来看看小鹏目前的主业——汽车。据了解,全新SUV车型小鹏G7将于6月上市,目标价格带为25万级;新一代轿跑车型小鹏P7也将在第三季度上市,目标价格带为30万级。这两款重磅车型的推出,将提升小鹏汽车在20万以上价格区间的市场号召力,打响「均价保卫战」。 此外,何小鹏预计,鲲鹏超电产品在Q4发布后将进一步提升小鹏的总体交付量。 与此同时,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何小鹏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小鹏在AI转型方面的进展。目前,小鹏汽车已搭建了全栈自研体系,涵盖了鹰眼纯视觉方案、图灵大算力自研芯片、云端超大规模基座模型、全本地部署的VLA模型,以及整车EEA架构,物理仿真体系等。下一步,小鹏汽车将会从L2+辅助驾驶的研发开始向L3和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 在芯片方面,何小鹏表示,小鹏图灵芯片在2024年一次流片成功,算力是当前主流车端 AI 芯片的3-7倍,目前进展顺利。二季度将有部分车进入生产环节,三季度图灵芯片车型将会有更大范围放量。下一步,图灵芯片将会部署在第五代机器人上,大幅提高机器人的端侧算力。 作为第二曲线的海外市场,何小鹏预计未来三年将会高速扩张。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的海外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70%,渠道新增了超过40家海外的门店,开拓了数个关键市场,包括欧洲的代表性市场英国,也包括东南亚的最大市场印尼。 在「三条增长曲线」中备受关注的机器人领域,何小鹏描绘了汽车与机器人之间深度的技术同源性:机器人EEA架构由汽车EEA架构而来;关节来自汽车的三电、动力团队;大小脑脊椎来自于机器人、智驾和智舱团队。汽车和机器人在组织等多个方面实现了七成同源,这种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和协同效应。 更令人振奋的是,小鹏计划在2026年内推出面向工业和商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并通过量产场景的数据驱动,实现机器人的快速进化。 近期,随着MONA M03和P7+这两款车型的大卖,外界对小鹏汽车的信心实现了触底反弹。然而,市场对小鹏的期待远不止于此——小鹏需要持续证明,这些成功绝不仅仅是靠运气,而是已经掌握了打造「爆款」的法则。 同时,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一场重组与整合浪潮,竞争态势已从过去的游击战演变为「大兵团作战」。这意味着,行业已进入「决赛圈」的白热化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小鹏汽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它必须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在最终的战役中占据一席之地。
小米 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今晚开幕,卢伟冰爆料玄戒芯片不止一款 5 月 21 日晚,卢伟冰发微博透露,玄戒芯片不止 O1 一款。小米 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将于 5 月 22 日举行,其中小米时隔多年公布的自研芯片玄戒 O1 成为关注重点。玄戒 O1 芯片将由小米 15S Pro 和小米平板 7 Ultra 首发搭载,是小米自主研发的全新旗舰芯片。 (来源:快科技) 百度 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 325 亿元超预期,智能云同比增速达 42% 百度发布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一季度百度总营收达 325 亿元,其中核心营收 255 亿元,同比增长 7%,均超市场预期。 一季度,百度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 48% 至 76.3 亿元,智能云持续强劲增长,同比增速达 42%。财报显示,3 月,百度 App 月活用户达 7.24 亿,同比增长 7%。无人驾驶方面,截至 2025 年 5 月,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提供超 1100 万次的出行服务。今年一季度,萝卜快跑在全球提供超 140 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 75%。(来源:36 氪) 小米官宣与高通签署全新多年协议 小米和高通庆祝双方长达 15 年的合作,并达成了全新的多年协议。 与往年一样,小米今年将再次成为首批采用下一代旗舰骁龙 8 系列芯片的厂商之一,用于其高端智能手机 —— 不仅针对中国市场,也针对全球市场。 展望未来,双方计划继续携手,在包括智能手机、汽车、AR/VR 眼镜、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等在内的各类边缘侧设备领域,持续推动技术进步。 小米集团 CEO 雷军表示:「小米一路从初创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科技领军企业,高通技术公司始终是我们最值得信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我们期待下一个 15 年继续携手合作,利用高通技术公司先进的骁龙平台和技术,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具创新性的高品质产品。」 高通公司总裁兼 CEO 安蒙表示:「高通和小米一直携手并进,持续打造备受全球消费者青睐的非凡产品。我们非常珍视这一合作伙伴关系,庆祝双方 15 年的合作历程,也非常期待未来继续携手同行。通过骁龙平台,我们将持续赋能小米的旗舰智能手机,并期待进一步扩展合作领域,涵盖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AR/VR 眼镜、平板电脑等。」(来源:新浪科技) 阿里大文娱改名虎鲸文娱,以优酷和大麦娱乐为核心 5 月 21 日,阿里大文娱宣布改名虎鲸文娱集团。此外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未来,虎鲸文娱将继续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文化娱乐集团以优酷和大麦娱乐为核心业务引擎,为用户创造快乐。 为什么选择「虎鲸」?,官方解释称,虎鲸身型庞大但灵活聪明,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典型的群居动物,通过协作维系海洋生态的平衡;拥有丰沛的情感,对人非常友好。这些特质非常契合我们追求的理念:数智、共生、快乐。(来源:凤凰网科技) 微信开展短视频恶意营销专项整治,公布恶意虚假摆拍、低俗诱导互动等违规案例 5 月 21 日消息,今日,微信珊瑚安全公众号发布关于治理恶意营销短视频内容的公告。 公告全文如下: 微信一直致力于打造安全、健康、绿色的平台生态环境,为进一步深化短视频恶意营销问题治理,微信积极响应中央网信办 2025 年「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要求,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行为,4 月 15 日-5 月 15 日,共清理有害信息 45759 条,处置违规账号 6845 个。 近期典型违规案例: 一、恶意虚假摆拍。 二、散布虚假消息博取眼球。 三、低俗诱导互动。 四、违规引流营销。(来源:IT 之家) 小米 YU7 汽车全新配色「宝石绿」亮相,雷军称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5 月 21 日消息,小米 YU7 汽车全新配色「宝石绿」今日首发亮相,新配色采用双层色漆工艺,官方称灵感来自哥伦比亚绿宝石。 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表示:YU7 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新车定位豪华高性能 SUV,和 SU7 有着一脉相承的家族设计语言。 工信部信息显示,小米 YU7 长宽高分别为 4999/1996/1608(1600)mm,轴距达到 3000mm,属于中大型 SUV。 动力配置上,小米 YU7 采用纯电驱动,提供单 / 双电机可选。其中,双电机四驱版车型的前后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 220kW 和 288kW,综合功率达到 508kW(691 马力),最高车速可达 253km/h,并配备三元锂电池;单电机后驱车型的最大功率为 235kW,最高车速为 240km/h,搭配磷酸铁锂电池。(来源:IT 之家) 美团外卖「神抢手」日订单量突破 1000 万单,近期已提高准入门槛 5 月 21 日下午消息,新浪科技从接近美团人士处了解到,美团外卖「神抢手」日订单量已突破 1000 万单。「神抢手」是美团外卖帮助餐饮品牌孵化爆品的产品。 今年以来,美团「神抢手」投入了大量资源帮助商户创新产品,连接用户需求,重点对连锁餐饮品牌、优质中小商家进行扶持,通过设立独立商品展示专区、提供固定优质曝光位以及实施流量倾斜策略等方式,提升高品质商品的曝光度与市场触达率。近期,「神抢手」还宣布对品质检控体系进行升级,提高了准入门槛,卫生环境、产品品质一般的商家,将无法提报进入「神抢手」。 行业人士表示,单日峰值突破千万单,意味着「神抢手」已经成为美团外卖辅助商户创新的强有力工具。外卖行业的竞争,从单纯「卷价格」转变为帮助餐饮商家敏锐洞察市场需求、提升商品品质和创新上。(来源:新浪科技) 苹果 Apple Store 零售店支持微信支付 5 月 21 日有多个博主和网友发帖称,中国内地的苹果 Apple Store 即日起支持微信支付。 Apple Store 线下零售店自 2018 年 2 月 7 日起便已支持支付宝(线上更早)、2019 年香港 & 澳门 Apple Store 也已支持 AliPay HK。 中国内地 Apple Store 零售店目前接受银联卡、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以及 Visa、Mastercard、JCB、American Express 支付卡。(来源:IT 之家) 智元 Q2 将发布四足机器人 5 月 21 日举办的灵犀 X2 媒体沟通会上,智元机器人灵犀业务部总裁魏强透露,公司将在今年 Q2 发布一款四足机器人产品。据悉,该款产品将主要面向家庭或其他 C 端场景。 沟通会上,智元方面还透露,智元机器人灵犀 X2 即将开启线上渠道预定,该机器人具有灵动、亲和、智能等多方面特色,是一款全智能灵动机器人。(来源:新浪科技) 腾讯推出智能体开发平台,并计划开源多个模型 5 月 21 日消息,在今日举行的「2025 腾讯云 AI 产业应用峰会」上,腾讯云宣布其大模型知识引擎全面升级为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TCADP),并正式对外发布。 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接入 DeepSeek- R1、V3 模型和联网搜索。此外,腾讯还计划近日推出世界模型混元 3D 场景模型,并开源企业级混合推理模型、端侧混合推理模型、多模态基础模型。 腾讯大模型产品近日批量更新,已推出视觉深度推理模型混元 T1 Vision、端到端语音通话模型混元 Voice、混元图像 2.0 模型等。(来源:IT 之家) 小鹏汽车新品规划:G7 下个月、新 P7 三季度、增程大型 SUV 四季度发布 5 月 21 日消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公布了后续的新品规划:6 月启动 G7 的预热发布、今年第三季度发布 30 万元级豪华运动轿跑全新一代 P7、今年四季度推出鲲鹏超级电混大型 SUV(G01)。 IT 之家汇总具体车型目前已知信息如下: 小鹏全新 P7 定位科技时尚豪华轿跑,号称「经历五年的打磨,我们继续以「原创」交出答卷」。何小鹏表示:「全新的小鹏 P7 可能是我们有史以来情感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我们的中外设计团队用非凡的想象力,原创的时尚美学设计语言,打破枯燥相似的设计思维,引领新的潮流。」 其外观更加运动化,相比现有车型更具动感。新车的前后设计与 2024 年发布的 P7+ 相似,加入了尾翼以提升空气动力学性能。(来源:IT 之家) 三星 Galaxy Watch 8 Classic 智能手表抢先看:方圆设计、1.5 英寸屏幕、450mAh 电池 5 月 22 日消息,科技媒体 sammyguru 昨日(5 月 21 日)发布博文,分享了一组高清渲染图和 360 度渲染视频,展示了三星 Galaxy Watch 8 Classic 智能手表。 尺寸方面,Galaxy Watch 8 Classic 可能仅提供 47mm 单一尺寸,配备 1.5 英寸屏幕,尺寸为 46 x 46.5 x 14.2mm。 电池方面,监管文件显示该手表额定电池容量为 435mAh,通常对应典型容量 450mAh,相较于 Galaxy Watch 6 Classic 的 425mAh 略有提升,但仍低于 Watch 5 Pro 和 Watch Ultra 的电池容量。(来源:IT 之家) Google 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承认「在 Google 眼镜上犯了很多错误」 Google 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周二在 Google I/O 2025 开发者大会的台上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在 Google 眼镜上犯了很多错误」。在「科技大咖播客」主持人亚历克斯·坎特罗维茨对 Google DeepMind 首席执行官德米斯·哈萨比斯的采访中,布林意外地被邀请出席。 布林接着表示,他「对消费电子供应链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以合理的价格打造智能眼镜有多难。这位 Google 联合创始人指出,他非常看重智能眼镜的外形设计,并表示很高兴公司再次探索这一领域,而且这次「有优秀的合作伙伴帮助我们打造它」。(来源:cnBeta)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剧变。 就在前几年,新势力、主流车企纷纷「撒豆成兵」,孵化出多个子品牌,覆盖了从低端到高端,从家用到个性等细分市场。 然而,仅仅几年过去,这股潮水似乎正在退去,甚至逆转。 5月7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已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计划以每股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全部已发行股份。 目前吉利汽车已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无独有偶,5月9日下午,蔚来内部发布公告,旗下两个子品牌乐道、萤火虫多项组织部门架构迎来调整,整合进入蔚来体系,涉及乐道品牌产品研发、用户服务、车型营销等部门,以及萤火虫事业部。 为什么仅仅几年时间,中国汽车市场的「玩法」就发生了反转?这样的变化,又表明了中国汽车市场怎样的发展方向? 从「游击战」到「大兵团作战」 如果把时间往前拨几年, 2018年至2024年间,中国汽车行业的主旋律还是扩张。 自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的临界点以来,普及速度按下加速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底,新能源的渗透率只有5.4%,2021年年底就上升到14.8%,如今更是达到了50%左右,销量也从100万辆跃升至超过1000万辆。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也带来了资本市场的狂欢。 特斯拉一家的市值(截至发稿1.1万亿美元),超过了10家传统头部车企的总和;成立10年的蔚来,总市值一度超过千亿美元,超过了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宝马、福特、大众等。 阿维塔12背后,站着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图片来源:阿维塔 看到新势力品牌的攻城拔寨,主流汽车品牌分外眼红。同时,在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难以触及的高端市场,新能源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于是,很多主流车企都打造出了自己的「新势力」品牌,极氪、岚图、极狐、智己、深蓝、阿维塔等品牌应运而生。 即便是像蔚来、小鹏这样的新势力,也开始拆分或孵化子系列(如蔚来的乐道、小鹏的MONA系列)。 不过,就在「扩张」主流风行几年后,车企的发展策略又向「紧缩」发展,同样也是来自市场的需求。 明面上,是政策导向推动重组。国务院国资委在2025年明确提出,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集团。最新的案例是,2025年2月,有消息称,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以及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旗下其他汽车业务将重组,合并成一个全新汽车集团。 在明面之下,是新能源市场已经从「蓝海」变成「血海」:除了特斯拉和新势力,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跨界科技品牌各路玩家悉数登场;同时,技术路线和产品形态多元,燃油车、纯电、增程、混动的份额之争仍在进行中,产品覆盖轿车、SUV、MPV等多个细分领域;竞争也从技术比拼、品类创新,延伸到激烈的价格战,甚至是各种鱼龙混杂的营销战…… 同时,多品牌的劣势开始显现。很多子品牌在供应链、研发,甚至市场定位上存在重叠。在战略决战阶段,效率就是生命。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到核心品牌和优势技术上,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025年上海车展,极氪汽车展台展示极氪9X|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了解,极氪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后,在技术层面,极氪将与吉利共享技术体系。同时,吉利在杭州、宁波等地拥有年产能超120万辆的新能源工厂,整合后极氪可优先利用吉利的产能,预计2025年极氪产能将提升至70万辆,资本开支可减少50亿元。 「幸存者」画像 放眼全球汽车工业史,类似的整合与洗牌并非首次出现。历史上,美国曾有超过1000家车企,经过多轮的市场洗礼和产业整合,最终只剩下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现为Stellantis一部分)、特斯拉等少数车企。 中国汽车市场,也正在走类似的路。 那谁能活下来并成为最终的赢家?具备以下「画像」的企业,更可能穿越周期: 年销超100万辆是基础。 在汽车行业,规模效应至关重要。年销达到50万辆通常被认为是盈利的基础门槛,而要参与全球化竞争,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几乎是必要条件。 2025年上海车展蔚来展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甚至更悲观,认为3年内(蔚小理)一家都剩不下,最后能够独立存在的概率等于0。 「年产量干不到200万辆的,我估计都活不下去,体量太小,研发费用过高。需要用各种方式去合作合资。因为研发投入小了,技术进步就停止了,这么高的研发投入这么小的产量,你就(只能)等死」。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从「游击战」转向「大兵团作战」,也意味着不会再有「银子弹」或者「一招鲜」,而是体系化能力和战略执行力的比拼。 在这场新战役中,首先比拼的是体系化的规模效率与成本控制。当前,价格战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且预计将持续数年。要在白热化的价格竞争中取得优势,不能仅仅依靠规模提升议价能力,还包括研发、供应链、制造、销售的成本优化。例如,通过平台化、模块化设计,提高零部件的通用率和研发成本。 除了规模效应的比拼,汽车行业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逻辑是:以快打慢。尤其是在技术迭代飞快的当下,能否构建一个可持续进化的技术体系,高效地将技术转化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比如,2011年-2024年的14年间,比亚迪有1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其中,2024年比亚迪在研发投入达542亿元,同比增长36%。这些提前布局和超强的研发投入,让比亚迪拥有了自主可控的核心科技。这使得比亚迪能够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全面爆发时,最大化地抓住时代红利。 此外,在这场「大兵团作战」中,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641万辆,同比增长23%。上汽、奇瑞、比亚迪等车企,已经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先行者。 不过,成功出海不仅是卖车,更需要在当地建立体系。整车出口、散件出口、品牌收并购及零基础投资是典型的出海模式。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汽车出海正从「出口」向价值链「出海」转型。 其实,丰田公司的全球化历程,给中国车企出海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本。丰田经历了从早期的整车出口,到大规模海外制造,再到最终实现技术和产业链的全球布局。支撑它完成全球布局的是,性价比和新技术。 当前,中国车企正在「摸着丰田过河」,一方面通过极具竞争力的质价比,快速获取海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面对海外市场纯电市场增速放缓,中国车企将插电混动和增程技术作为突破口,开辟新的出海路径。 中国汽车市场的潮水正在转向,从「游击战」到「大兵团作战」。在这场决定未来的决战中,胜负手是车企的综合实力和体系化能力。它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比拼,还是组织、管理、品牌等全方位的竞争。就像打游戏到了后期,不再是靠一些小技巧就能赢,而是要靠整体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组织能力。 无法完成这个转型的企业,即便在「游击战」时取得不错的成绩,也很难在「大兵团作战」中存活下来。 中国汽车,此刻正站在决定未来格局的十字路口。
今天,越来越多人在工作中使用 AI:写文案、画图、做总结。但它们仍然是「工具」进步,而非「范式」变革——我们像是多了一个智能的助手,但自身的工作模式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但我总觉得,在 AI 时代,企业组织的工作范式,一定会因为 AI 的介入,而迎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最近我接触到飞书最新上线的「知识问答」产品,突然让我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AI 不只是帮你更快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可能改变「我们如何工作」这件事的底层逻辑。 客观的说,这个产品依然很早期,有些功能还显得稚嫩。但它代表了一种可能性——AI 第一次作为企业知识的一部分,被有机地融入到工作流中,从而实现一种全新的组织智能模式。就像办公软件开启了数字办公时代,SaaS 开启了协同办公时代,而 AI 知识问答,或许正是开启 AI 原生办公时代的钥匙。 接下来讲讲一些我的不成熟思考。 01 从软件到云,再到问答: 一种全新办公范式的新可能 大概一个月前,极客公园获得了飞书知识问答的试用资格,我自己也体验了一段时间。 根据飞书团队的介绍,这是一款基于企业知识构建的专属 AI 问答工具。在日常工作中,当你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向它提问,它能够根据你在飞书中有权限访问的消息、文档、知识库、文件等信息,直接提供精准的答案。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基于企业知识协助内容创作,帮助你获取更深入的业务洞察。 飞书知识问答丨来自:极客公园 第一次打开知识问答的界面时,乍一看像是 ChatGPT 或 DeepSeek 这样的聊天机器人,所以一开始我也尝试用它来整理新闻、转写录音——但很快我意识到,飞书知识问答并不是一个通用 AI 对话工具,而是一款定位明确、用途专业的企业助手。 如今,极客公园的大部分办公场景都已经迁移到飞书上,飞书中沉淀了我们绝大多数的工作资料——从财务、人事等管理信息,到我们日常创作的文章、运营数据等业务资料,甚至包括会议纪要、聊天记录这些日常沟通内容。 知识问答可以访问我有权限查看的全部文件,并基于这些内容回答我的各种问题,就像是一位专属的智能秘书。作为管理者,虽然我有权限查看公司所有的数据,但我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信息。以往在需要的时候,我通常要翻查文档,或者去询问助理和业务负责人,而现在,知识问答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替代方案。 当我开始把知识问答当成一个专属助理使用时,才真正解锁了这个工具的「使用密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也逐渐总结出了一些体验和感受。 整体来看,就像助理也有实习生、初级助理和高级助理之分,知识问答的能力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当前,它在不同层级的表现也各有优劣。 1, 实习生水准:主要负责帮我找一些文件和资料。比如让它查找我与某位创业者最近的沟通录音,或者找出两年前 IF 大会期间,我与柯南和 Robin 的访谈文档。实际上,在这些事情上,这位「AI 助理」已经表现得非常不错。考虑到我在飞书上有几百个群聊,每周同事们还会新建数百个文档,知识问答已经能帮我高效完成一些非常实际的工作。 飞书知识问答告诉我今年极客公园数据最好的播客和直播丨来自:极客公园 2,初级助理的水平: 能够基于文档、会议纪要等信息,回答我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前段时间我和媒体朋友聊到我们今年在播客和直播上的发力,希望分享几个成效显著的案例。我大致记得有几场数据不错,但具体是哪些场次、具体数据是多少,记忆已经模糊。这时候,只需要问一声飞书知识问答,它就能快速从文档和会议纪要中提取出这些内容,直接给出答案。 3,工作伙伴水平: 是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具备生成内容的能力。比如我曾尝试让飞书知识问答,基于我和创业者或同事们的沟通记录,再结合一些外部资料,自动生成一份创业者在线访谈的前采准备文档。在飞书的产品发布会上,我也看到飞书 CEO 谢欣演示了一个场景:让知识问答生成一份结项报告——这个功能的未来潜力非常可观。 整体来看,在后两个层级上,知识问答的表现仍有进步空间。我自己的观察是,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数据的有序程度。如果项目文档或运营数据整理得越清晰,知识问答的回答和生成效果就越好;二是业务复杂度的不同,特别是在一些需要复杂推理和判断的任务中,知识问答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像是一个尚未「毕业」的实习助理。 但对于一个产品的早期阶段来说,「不完美」才是正常状态。而真正打动我的,是它背后所代表的趋势——我们可能正站在办公范式转变的起点。这不仅仅是一个更强大的知识检索工具,更像是一个 AI 原生办公系统的雏形,甚至会改变企业生产力构成和新的组织形态。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不会只是某个应用插件,而是嵌入到我们每一个工作流程的核心,为团队的每个人都增强了一个「团队」,人机混合的生产力让业务中的「大脑」变多,增效而不只是降本。 02 不是让企业适应 AI,而是让 AI 适应企业 过去几年,飞书一直在强调企业要「AI Ready」——这是 AI 真正进入企业场景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实现高度数字化,打通各类系统,实现数据的有效沉淀,才能为 AI 提供可被调用的「粮食」。 但「AI Ready」只是基础设施的搭建,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 AI 真正融入企业的实际运营之中。 而这一次「知识问答」的推出,标志着飞书从「准备阶段」正式迈入「交付阶段」的关键一步。 这背后依托的是飞书长期构建的一体化系统:包括文档、群聊、多维表格、知识库等在内的信息生态。这让知识问答不再只是依赖公域知识的「聪明大脑」,而是基于你所在企业内部的真实数据——你参与的群聊、你撰写的文档、你开过的会议,所有这些,都成为它的「原材料」。 也就是说,你只要真正好好用了飞书,你就完成了 AI ready,而不需要再回到过去我们对 AI ready 的标准动作上搞一堆内部工程了。 通用大模型与飞书知识问答对比丨来自:飞书 而且相比自己接通用大模型搞部署,飞书知识问答能够更精准地聚焦企业员工和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关键好处,则是它天然具备解决信息安全的能力,这是企业在接入 AI 产品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 飞书发布的知识问答介绍上,谢欣演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他和下属同时向知识问答提问,「2024 年飞书的机场广告一共做了多少投放?」结果两人收到的答案完全不同——谢欣得到了具体的投放数据,而下属则没有权限查看该信息,因此系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 千人千面的回答丨来自:飞书 这是因为知识问答会基于组织中每个人的权限,只展示你「能知道」的内容,并据此生成你「该知道」的答案。这不仅保障了信息的个性化和精准匹配,也从源头上确保了企业的数据安全不被泄露。 从这个角度来看,飞书并不是让企业去适应 AI 的使用逻辑,而是让 AI 主动适应企业的运行方式。技术从来不是目的,而是为场景服务的工具。飞书正在做的,就是让 AI 自然而然地嵌入到组织的每一个细节中,让每一位员工都能轻松上手、真正用得起来、用得放心。 03 超越抄作业时代——飞书赋能的能力在进步 作为长期关注飞书团队节奏的人,我知道他们一向是「技术冒进者,产品保守派」,所以最早体验知识问答的时候,预期可能是个比较保守的产品交付。 不过认真体验和观察后我意识到,企业知识问答这个场景,本质上就是一个「千行百业、千人千面」的复杂问题:不同行业、岗位、管理层级,提出的问题不同、期望的答案不同、理想的输出格式也各不相同。换句话说,飞书的产品经理们无法在会议室里「闭门造车」设计出所有行业的知识问答逻辑, 它必须走向真实的市场环境,依靠用户的真实反馈与使用场景,与各行各业共创,才能打磨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飞书这几年在产品观念上的一次重要变化:过去,飞书更像是字节跳动「先进管理经验」的对外窗口,让其他企业通过它来「抄作业」。但现在,他们显然认识到,这种方式存在天花板。每家企业都有独特的流程、文化与知识体系,光靠复制「最佳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飞书似乎被不少客户理解为了对于「字节方法论」的「抄作业」方式。但这次知识问答上很显然彻底改变了这个惯性。 很显然它开始能帮助每个企业怎么做好「自己的作业」。这也是飞书知识问答的真正价值所在——它不是一个单纯回答问题的工具,它有机会一个激发组织知识、流程与创新潜能的共创平台。 在 AI 这波波澜壮阔的浪潮里,很多公司都在追逐「最新、最强」的大模型,但我觉得飞书提供了另一条路径——把 AI 的能力真正落在组织的日常运行中。 AI+知识获取丨来自:飞书 我觉得知识问答不是终点,它只是开始。未来,它或许会成为企业真正的「操作系统」——一个让我们可以自然地向 AI 提问、获取反馈、做出判断并高效执行决策的核心接口。 我始终相信,AI 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的提效,甚至简单的去取代人,而是重塑组织。我们今天看到的每一次微小的技术进化,其实都在为构建一个全新的组织范式打下基础。 门的另一侧,将不再是「翻资料、找记录、层层汇报」的低效模式,而是「开口即问、问即得答、答即可用」的智能协作新世界。这样的未来,我很期待。
谷歌搜索全新 AI 模式亮相:Gemini 2.5、个性化回答、深度搜索等 5 月 21 日,谷歌官宣,谷歌搜索正式迎来 AI 模式,该功能从今日起逐步在美国市场推出。 除了 Chrome 浏览器本身更深度的整合 Gemini 接口、识别网页内容以外,谷歌还为搜索引擎调添加了全新的「AI 模式」。这个模式把类似 Gemini 或 ChatGPT 的聊天机器人功能直接带入了用户的网页搜索体验。你可以用它来找链接,但也能更快地获取信息、追问问题,让 Gemini 以平时在普通网页上找不到的方式来整合信息。 「AI 模式」同时也支持深度研究功能,会自动将用户的提示词转化为海量的搜索,并自动查找和整合信息,同时在这个模式下,AI 搜索还可以访问你之前的搜索记录,你也可以手动开启权限,让它可以访问你的电子邮件,以便 AI 能更了解「你是谁」以及你关心什么。 把所有这些功能加起来,你就会得到一个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 AI 搜索,无论是针对用户本身还是当前的具体查询,显然都能根据用户信息给出更加精准的回答。(来源:极客公园) 苹果公布 WWDC25 时间表,开幕主题演讲将于 6 月 10 日凌晨 1 点举行 5 月 20 日,苹果公司正式宣布,2025 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 2025)将于太平洋时间 6 月 9 日至 13 日(北京时间 6 月 10 日至 14 日)举行。本届大会将继续以线上形式为主,并在加州库比蒂诺的 Apple Park 举办线下特别活动。 其中,大会首日的开幕主题演讲(Keynote)定于太平洋时间 6 月 9 日上午 10 点(北京时间 6 月 10 日凌晨 1 点)举行,届时将发布包括 iOS 19、iPadOS 19、macOS 16、tvOS 19、watchOS 12 以及 visionOS 3 在内的新一代操作系统。 iOS 19 据称带来自 iOS 7 以来最大规模的界面与功能革新,包括引入 visionOS 风格的半透明毛玻璃效果等设计元素。 主题演讲结束后,苹果将于太平洋时间 6 月 9 日下午 1 点(北京时间 6 月 10 日凌晨 4 点)举行 Platforms State of the Union 环节,深入介绍各平台的最新开发工具和框架,为开发者提供技术支持。(来源:IT之家) 英伟达证实上海设立新办公空间,但会遵守美国出口管制政策 5 月 20 日,之前有消息称,英伟达计划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力图在其中国市场销售受挫的背景下维持在 AI 芯片领域的领先地位。 对此,英伟达回应称,他们正在为现有员工租用一个新的办公空间,这是其在中国持续深耕的努力。 「但我们遵守当前的出口管制,不会将任何 GPU 设计或核心 IP 发送到中国进行修改。」 在这之前,英伟达就已经表示,公司不会向中国提供任何图形处理器 (GPU) 设计图,也不会在当地修改产品设计以符合美国出口限制。 英伟达发言人表示:「我们并未向中国提供任何 GPU 设计图,也不会将设计交由当地修改以符合出口管制要求。」(来源:快科技) 马斯克:仍致力于在五年内继续担任特斯拉 CEO,除非我死了 5 月 20 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多哈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表示,他仍将在 5 年内担任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除非他死亡。马斯克还表示,特斯拉销售未出现需求问题,欧洲市场最弱,其他地方都很强劲。 市场方面,该消息出来后,特斯拉股价一度大涨超 3%,然而没过多久股价就回落,截至发稿,特斯拉股价涨 0.7%,报 344.48 美元。 《华尔街日报》4 月 30 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由于特斯拉公司股价下跌以及一些投资者对马斯克关注白宫的举动感到不满,特斯拉董事会开始认真考虑寻找马斯克的继任者。据知情人士透露,董事会成员联系了多家猎头公司,试图寻找特斯拉下一任首席执行官。特斯拉董事长罗宾·丹霍姆在该消息传出后表示,今天早些时候,有媒体错误报道称,特斯拉董事会已联系猎头公司开始寻找首席执行官人选,这「完全不属实」。(来源:新浪科技) 谷歌宣布 AI 模型最新进展:Gemini 2.5 Flash 轻量级版本将于 6 月推出 5 月 21 日,在 Google I/O 2025 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宣布最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 Gemini 2.5 系列的最新进展,这一系列包括两款重要模型:Gemini 2.5 Flash 和 Gemini 2.5 Pro。其中,Gemini 2.5 Flash 作为轻量级版本将于 6 月初正式推出,而更强大的 Gemini 2.5 Pro 则计划稍后发布。 Gemini 2.5 Pro Deep Think,在 2025 年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USAMO) 中取得了 40.4% 的高分,要知道这可是最难的数学基准测试之一,比之前的 2.5 Pro 版本足足提升了 10 多个百分点。同时在 LiveCodeBench 竞赛级编程难题中,它的得分更是高达 80.4%。同时,在多模态推理 MMMU 测试中,也取得了 84.0% 的成绩。 与此同时,Gemini 2.5 Flash 则是一款注重效率和成本优化的轻量级模型,将在 6 月初提供常规可用版本。这款模型在性能、能耗和透明度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例如其效率比前代提高了 22%,并且能够显示「思考过程」,让用户了解其如何得出答案和处理查询。(来源:极客公园) 快手推出「破茧」功能,助力用户跳出个性化推荐「茧房」 5 月 20 日,快手平台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优化用户个性化推荐体验的新功能,包括「信息茧房」自我评估与「一键破茧」两大工具,旨在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握和调节自己在平台上的内容偏好。 具体而言,「信息茧房」自我评估功能以直观的可视化形式,向用户展示了其推荐页内容的分布情况,包括内容类型、偏好以及推荐强度。这一功能的设计初衷是让用户对自己的内容消费习惯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做出更加自主的选择。 在此基础上,快手还推出了「一键破茧」功能,该功能能够基于用户的偏好和使用特征,智能优化推荐内容类型、兴趣标签以及推送强度,有效避免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多维度地评估并自主选择是否启用该功能。(来源:ITBears) B 站第一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 24%,调整后净利润 3.6 亿元 5 月 20 日,哔哩哔哩公布了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的第一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显示,2025 年一季度 B 站营收达 70.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4%。 其中,广告业务收入为 20.0 亿元,同比增长 20%;游戏业务收入为 17.3 亿元,同比增长 76%。公司调整后净利润达 3.6 亿元,实现持续盈利。哔哩哔哩美股盘前涨近 6%。(来源:钛媒体) 美图获阿里 2.5 亿美元战略投资,将在 AI 与电商领域深度合作 5 月 20 日,美图公司发布公告,宣布与阿里巴巴签署 2.5 亿美元(IT 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8.04 亿元人民币)可转债协议,同时双方还将在电商平台、AI 技术、云计算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 公告显示,阿里巴巴以可转债的形式投资美图,本金总额为 2.5 亿美元(净筹资约 2.496 亿美元),为期 3 年,年利率为 1%。阿里巴巴可在发行日起至到期日前 5 个工作日行使转换权,按每股 6.00 港元的价格转换为美图公司股票。 阿里巴巴将为美图公司核心业务提供技术支持,满足美图公司旗下 AI 产品推理、训练等算力需求。美图公司承诺未来三年向战略投资者阿里巴巴采购不低于 5.6 亿元的云服务。(来源:IT之家) 马斯克:正推进对 OpenAI 的诉讼 5 月 20 日,马斯克表示,正推进对 OpenAI 的诉讼,美国应该有一些人工智能监管,但不是说这个行业不应该被过度监管,星链未来有可能上市,不认为 SpaceX 会涉足武器业务。(来源:财联社) Uber 将与 Waymo 合作在亚特兰大推出自动驾驶共乘服务 5 月 20 日,Uber 公布,将与 Alphabet 旗下自动驾驶汽车部门 Waymo 合作,在美国亚特兰大推出自动驾驶共乘服务。公司指,当服务推出后,部分使用 Uber 应用程序的乘客将可以选择与 Waymo 全自动全电动捷豹 I-PACE 汽车配对。(来源:格隆汇) 英伟达推出 AI 驱动的 DGX 个人计算系统,开启桌面级超级计算新时代 5 月 20 日,英伟达宣布与将推出 DGX Spark 和 DGX Station 个人 AI 超级计算系统。这一系列新产品旨在为全球开发者、数据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前所未有的性能和效率,满足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 DGX Spark 配备了 Nvidia 的 GB10Grace Blackwell 超芯片和第五代 Tensor 核心,能够提供高达 1Petaflop 的 AI 计算能力和 128GB 的统一内存,适合加速各行业的生成式 AI 工作负载。 与此同时,DGX Station 则专为最苛刻的 AI 工作负载设计,搭载了英伟达的 GB300Grace Blackwell Ultra 桌面超芯片,提供高达 20Petaflops 的 AI 性能和 784GB 的统一系统内存。此外,DGX Station 支持英伟达的多实例 GPU 技术,可以分割为多达七个独立实例,为数据科学和 AI 开发团队提供个人云服务。(来源:AIBase) 英伟达推出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 N1.5:开发周期从三个月缩短至 36 小时 5 月 20 日,据媒体报道,在 2025 台北国际电脑展上,英伟达 CEO 黄仁勋宣布升级机器人开发基础设施,推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 Isaac GR00T N1.5。 该模型被业界视为「下一代工业革命的核心构建模块」,其突破性在于通过合成数据技术大幅缩短开发周期——传统 3 个月的训练流程被压缩至 36 小时,显著解决了机器人学习的数据瓶颈问题。 GR00T-Dreams 工具基于 Cosmos Predict 世界模型的微调能力,仅需单张图像即可生成多环境任务演示视频,并提取「动作 tokens」用于训练,实现「以 AI 生成 AI 数据」的闭环。 实测表明,N1.5 模型在新环境适应、工作空间配置及复杂指令识别等场景的响应速度提升 40% 以上,尤其适合动态工业场景。 英伟达同步推出 Cosmos Reason 世界模型、开源仿真工具 Isaac Sim 5.0 及 RTX PRO 6000 工作站,形成从数据生成到部署的全链条支持。 目前波士顿动力、富士康等企业已接入该平台,加速人形机器人在制造、物流等领域的落地应用。(来源:快科技) 消息称任天堂 Switch 2 主芯片采用三星 8 纳米工艺,升级版有望采用 OLED 屏 5 月 20 日,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日本游戏巨头任天堂公司已与三星电子达成合作,委托其生产 Switch 2 游戏主机的主芯片。这一举措有助于任天堂提高这款游戏机的产量,使其在 2026 年 3 月前销量超过其预期的 2000 万台。 消息人士称,三星目前正利用其 8 纳米工艺技术,为 Switch 2 生产由英伟达设计的定制芯片。这一生产速度将足以支持任天堂在明年 3 月前出货超过 2000 万台主机,若需求进一步增加,三星也有能力继续扩大产能,不过这将取决于包括鸿海科技集团在内的硬件组装商的产能情况。 三星一直是任天堂的重要供应商,为其提供 NAND 闪存芯片和 OLED 屏幕。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三星还推动任天堂在未来更新 Switch 2 时采用 OLED 面板。这位知情人士称,任天堂 2017 年推出的 Switch 游戏机芯片组由台积电采用其更为成熟的制程技术制造。但任天堂正转向三星,因为新设备采用的英伟达定制芯片组是针对三星的制造系统进行优化的。 另据外媒 Wccftech 援引一位熟悉三星的消息人士的话称,若未来 Switch 2 推出升级版,三星可能会从 8 纳米升级到 5 纳米工艺。(来源:IT之家) 《堡垒之夜》重返美国 App Store 5 月 21 日,热门游戏《堡垒之夜》回归美国App Store,这意味着在法庭的强大压力下,苹果终于批准了Epic Games的应用提交。这是《堡垒之夜》自 2020 年以来首次回归 iOS App Store。苹果最初并未计划允许《堡垒之夜》重返 App Store,但昨天负责监督两家公司之间持续法律纠纷的法官要求苹果和 Epic Games 应协商解决,否则将面临更多庭审。 《堡垒之夜》现在可在美国 iOS App Store 下载,也可在欧盟的 Epic Games Store 等应用商店下载。其他国家/地区的 App Store 暂不支持下载。美版《堡垒之夜》允许玩家通过 Epic Games 网站购买应用内货币,无需进行任何应用内购买。(来源:cnBeta)
5 月 20 日,宁德时代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发行约 1.18 亿股 H 股,定价为每股 263 港元。对这家电池巨头而言,上市是进入下一轮全球产业布局的起点。 早年,工程师出身的曾毓群在 ATL 担任技术负责人,参与解决聚合物锂电池膨胀等关键问题。2011 年,他创立宁德时代,推动公司从消费类电池转向动力电池业务,专注于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技术路径。十四年间,宁德时代率先建立起面向整车厂的大规模定制能力和产业链协同机制,并逐步在技术、产能和成本控制上形成综合优势,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电池供应商之一。 如今,这家以他家乡命名的中国企业已连续八年位居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全球市占率达到 37.9%,也就是说,全球每三辆电动车中,就有一辆搭载宁德时代的电池。 这次赴港上市,既是宁德时代面向海外市场、强化产业链布局的战略步骤,也是其在全球新能源竞争格局中,寻求资本弹性与长期增长支撑的关键节点。 曾毓群在 2024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发言丨图源:宁德时代 01 「宁王」赴港,募资超过 230 亿港元 这不是宁德时代的首次上市。2018 年 6 月,宁德时代以 25.14 元/股登陆深圳创业板,首日股价大涨近 44%,市值此后一路上扬,不到三年时间突破 1.6 万亿元,成为 A 股市场中新能源板块的代表性企业。 但在 A 股之外,宁德时代显然有更长远的布局。本次赴港上市,被外界视为其全球战略的延续与调整。相比人民币主导的 A 股融资体系,港股具备更强的国际资本通道功能,有助于支持其在欧洲等区域的本地化投资与资源配置。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宁德时代表示,此次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海外产能扩张、国际业务拓展及境外营运资金补充。 根据招股书披露,宁德时代拟发行约 1.18 亿股 H 股,发售价为每股 263 港元,募资总额约 310 亿港元。其中公开发售部分占比 7.5%,认购反应热烈,截至 5 月 17 日,公开认购金额已超过 2800 亿港元,超额认购达 120 倍。 除了公开发售部分,本次 IPO 还引入 23 家基石投资者,认购超过 7700 万股,覆盖传统能源、金融投资与主权基金等多个背景。其中,中石化(香港)与科威特投资局分别认购 1473.68 万股,各占基石认购总额的 12.5%。 近年来,中东资本对新能源领域的兴趣持续升温。根据普华永道《2024 中东投资并购趋势报告》,在「去碳化」与「经济多元化」背景下,清洁能源、储能和电动汽车正成为主权财富基金的新重点。科威特投资局作为全球最早成立的主权基金之一,此次对宁德时代的认购,也被外界视作其能源转型方向的体现。 宁德时代福建宁德基地丨图源:宁德时代 02 90% 融资将投向匈牙利超级电池工厂 根据招股文件,宁德时代计划将本次港股募资所得的约 90% 资金用于建设位于匈牙利德布勒森(Debrecen)的电池制造基地。 欧洲 48 国,电池巨厂为何花落匈牙利?德布勒森地处匈牙利东部,是宝马新工厂所在地,奔驰与斯特兰蒂斯也在周边设有整车产线,具备一定的产业集聚基础。相比西欧国家,匈牙利具备较低的综合运营成本,且作为中东欧交通节点,可实现对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等制造中心的陆路高效联通。 匈牙利项目总规划产能为 100 吉瓦时,投资额约为 73 亿欧元,占地 105 余公顷,是宁德时代在海外最大规模的投资项目。 按照规划,该工厂将分三期建设,一期项目计划达到 34 吉瓦时产能,投资总额约为 27 亿欧元,预期将于 2025 年完成厂房建设及产线投产。二期工程规划产能为 38 吉瓦时,投资金额约为 21 亿欧元,目前处于前期筹建阶段,预期将于 2025 年开始建设。三期产能尚未披露细节。 宁德时代披露,该项目是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核心工程,主要面向欧洲主流汽车客户提供动力电池产品,支持其电动车本地化生产计划。此外,工厂将采用宁德时代自研的智能制造系统,并针对欧洲主流车型调整电芯结构和电压平台。 匈牙利电池厂的部署,正处于欧盟推动清洁技术本地化的大背景之下。2024 年 5 月,《净零工业法案》(Net-Zero Industry Act)正式通过。该法案提出,到 2030 年,欧盟希望至少 40% 的关键清洁技术产品能在本地完成生产,以降低对外依赖。尽管这一目标不具强制约束,但为电池等核心产业的本地产能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法案中将电池列为重点支持领域,鼓励企业在欧盟内设厂、开展合资合作与技术转移,以提升产业自主能力。 除了匈牙利项目外,宁德时代已在德国图林根建有电池工厂,未来也将在西班牙等地推进区域业务合作。 宁德时代匈牙利德布勒森基地丨图源:宁德时代 03 国际化背后:「宁王」的扩张挑战 据 IEA 数据,2024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25% 至 1700 万辆,动力电池年需求首次突破 1 太瓦时(TWh)。同时,全球储能装机规模也在迅猛攀升,2024 年新增储能装机量达 205 GWh,同比增长 53%。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无论是电动车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市场对电池的需求正持续高速增长。作为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深度受益于此趋势。 此外,宁德时代在产品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一方面,「麒麟电池」等拳头产品体现了其在电池集成和能量密度上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公司不断推陈出新,2023 年发布的「神行」超充电池、25 年发布「Naxtra 钠离子」电池品牌。这些产品与技术创新,不仅巩固了宁德时代在高端动力电池领域的口碑,也为其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尽管市场空间广阔,宁德时代的盈利模式正受到价格战的挑战。近年来电池行业竞争白热化,主机厂压价趋势明显。2024 年在新能源汽车终端大打价格战的背景下,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销量分别增长 18.85% 和 34.32%,但对应营业收入却同比下滑 11.3% 和 4.4%——这意味着单位电池价格显著下降。 激烈竞争中,宁德时代甚至在 2023 年第三季度对车企客户提供了返利支持,以帮助下游降本。所幸受益于锂矿价格暴跌和成本管控加强,公司毛利率未出现大幅下降。 但不可忽视的是,一旦原材料价格回升或竞争进一步加剧,电池业务「高投入、低回报」的风险便会凸显。总体而言,电池行业的价格内卷正在侵蚀利润空间,宁德时代的盈利模式面临的潜在风险需要持续通过技术升级和成本优化来抵御价格战的冲击。 图片来源:unsplash 宁德时代的客户生态也在发生变化。众多头部整车厂正尝试打造自有电池供应链,以降低对宁德时代的依赖。这一「去宁化」趋势已初见端倪:特斯拉的 4680 电池开始量产,蔚来也投入自研高性能电池,宝马、大众等欧美车企则扶持 Northvolt 等本土电池企业崛起。目前,宁德时代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已从过去的 60% 降至 50%,客户更加多元分散。当整车厂有了替代选择,宁德时代在合同谈判中的地位难免下滑,被迫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服务来留住订单。 国际化扩张是宁德时代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一步,而本次 H 股上市正是宁德时代欧洲战略的一部分,但在国际化扩张道路上,公司同样面临诸多外部不确定性。 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和地缘政治博弈加剧,随着欧美出台《通胀削减法案》《新电池法案》,对电池产品的产地、原材料来源设限,中国企业面临更高的准入门槛和合规成本,迫使宁德时代加快推动本地化生产以满足监管要求。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令一些合作蒙上阴影。此前宁德时代与福特拟在美合建电池工厂,就因政策原因而改为技术授权输出,在美直接投资受挫。 尽管宁德时代努力通过「技术换市场」等策略来融入本地产业链,以专利和合作绑定海外伙伴从而降低贸易摩擦风险,但总体而言,国际市场的政策多变和地缘博弈成为横亘在宁德时代继续高速扩张道路上的一大变量。 曾毓群曾提出,宁德时代「不希望被定义为电池制造商,而要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开拓者」。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对单一制造盈利模式可持续性的警觉。展望未来,宁德时代的扩张逻辑能否持续,一大关键在于其利润获取能力能否与庞大的产业体量相匹配。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这家电池巨头能否在体量和利润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仍有待时间检验。 图片来源:unsplash
各位有没有发现,最近大家对大模型已经有些看麻了?反正我是看到相关话题的文章流量、社交平台上的热度,对模型的关注度明显有点降下来了。 比如最近 Qwen3、Gemini2.5、GPT-4.1 和 Grok-3 等这么密集的有明显新进展的优秀模型发布,要是放到 2 年前,铁定是个炸裂的一个月。 不过当我在开发者群体里问了一圈后,发现大家实际的情况倒不是「麻了」,而是把「旁观的兴奋」变成了「行动上的提速」,开发者们对模型开始从「看」到「干」,已经转变了关注视角——模型的能力进步之外,是不是一个可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带来能力明显提升,或者说这个模型和开发者的「对齐」到底怎么样,开始整了一个重要视角。 比如 Qwen3 发之前身边的很多创业者和开发者就都知道 Qwen 团队在憋大招,不仅提早一个多月就在「蹲守」,而且也在第一时间就把他们手中正在开发的 AI 应用背后的模型切到了 Qwen3。最近跟他们聊起模型层面的新变化,发现 Qwen3 被提及的越来越多。 在他们看来,像过去两年那样只是看模型跑分来评价模型性能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因为随着模型能力的继续提升有了明确路径——预训练+后训练+强化学习,很多评测基准评估的比如像代码、写作等单项能力各家都会拉平,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不能反映现实环境中实际使用模型的场景,尤其是今年按下了 AI Agent 应用的加速键后。 从这个角度看,Qwen3 在模型基础能力的提升之外,其实是向开发者层面的真实需求和场景做了大量「对齐」,可以说是专为开发者和企业易于采用来设计和打磨的。 举个例子,Qwen3 整体的一个优化目标就是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强劲的性能,让开发者更容易能用起来、用得好,在这背后 Qwen3 其实做了大量目标拆解和技术实现,比如之前最受企业欢迎的 Qwen 模型尺寸其实是 72B,但在收到开发者反馈,说 72B 需要两张 H800 才能跑、不方便时,Qwen 团队探索了现在更高效的 32B,开发者也用得更好了。 Qwen3 的这条路径其实很有启发意义,通过在实际场景里向开发者做「对齐」来持续优化,Qwen3 也正在成为企业和开发者的「AI 应用落地最优解」。有了这样的预期,顺着模型的持续、全面迭代,水涨船高地做 AI 应用也成为开发者和企业在今年最确定的事。 01 如何向开发者「对齐」 其实最近 OpenAI 研究员姚顺雨(Deep Research、Operator 核心作者)在「AI 的下半场」一文中完整地聊过模型层面的变化,在创业者和开发者圈层也引起了可以说今年以来最广泛的共鸣。 在他看来,随着强化学习终于找到了可以泛化的路径,不再只是在特定领域奏效,比如打败人类棋手的 AlphaGo,而是可以做到在软件工程、创意写作、IMO 级别的数学、鼠标和键盘操作等等各方面都做到接近人类竞赛的水平。 这种情况下,比拼榜单分数、在更复杂的榜单上得更高的分数会更容易。换言之,这种评价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比拼的是定义问题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模型,也才是 Qwen3 真正的含金量。因为基准评测里模型能力都很强,但一个评测基准里名列前茅的模型,对开发者来说却不一定是最优。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在实际场景中对模型更看重的东西是什么? 大的维度上,大概是模型性能、成本、易部署等几个角度。但在具体的场景里,就是不同的模型及其工具的技术实现方式了。这也是为什么 Qwen 一直采取全尺寸、全模态的智能上限探索,也会发布不同量化精度的模型版本让开发者在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 一位开发者帮我拆解了下,他说 Qwen3 系列有 8 个模型,包括两款 MoE(混合专家)模型和六个稠密模型,可以服务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 在稠密模型当中,0.6B 和 1.7B 模型特别适合研究人员使用,它甚至可以在没有 GPU、没有独立显卡的情况下就可以跑起来验证一些数据集,做一些数据配比工作。 4B 和 8B 的模型则适合消费电子和汽车行业,因为这两个模型适合入端;4B 模型适合手机,8B 模型可以放在 AIPC 和智能座舱里面。 32B 的模型则在企业大规模部署上广受欢迎。另外对于 MoE 的两个模型,可以直接通过服务器做规模化部署,提高利用效率的同时、可以应用在更大规模的场景。 他觉得这么做是对的,因为只有像这样考虑到最多的细分需求组合,才能争取让各个场景里做不同产品的开发者都能有一个拿来就用的最佳实践模型,哪怕后续还需要开发者自己 DIY。 这次 Qwen3 在这个方向也作了进一步延伸,作为国内首个混合推理模型,将快速、简洁响应的快思考和更深层思维链推理能力整合于单一模型中,实现了推理模型和非推理模型的统一,开发者甚至可以自选「思考预算」来适配多样化任务需求。 企业场景里,基本上都会基于开源模型,结合自己的数据做一些微调。就像 Qwen3 这次的模型升级支持了 119 种语言,在日本市场虽然 Qwen3 才发布半个月,但已经比 Claude、GPT-4o 等模型还要更受欢迎,因为企业在开源的 Qwen3 基础上灌一些日语场景数据,这个效果就比单纯支持日语的闭源模型更灵活,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当然这些之外,开发者对 Qwen 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于他们说的最多的一点——底模好。 底模好,意味着在基座模型上做蒸馏、微调后训练、强化学习等等都会有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强化学习的 Scaling Law 更需要有一个优质的预训练模型,这是模型能够泛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印象里,就连 DeepSeek-R1 那篇论文里展示的蒸馏小模型,也选了 Qwen 作为底模,通过利用 DeepSeek-R1 生成的推理数据,对 Qwen-7B 基础模型进行微调,将 DeepSeek-R1 的推理能力通过知识蒸馏的方式传递给 Qwen-7B,模型性能很好。 极客公园团队的同学和阿里云通义大模型业务总经理徐栋专门探讨过开发者体感上的底模好,到底意味着什么?怎么做到的? 徐栋认为每次模型能力的提升一定会体现在两点上,知识密度和指令遵循上。这使得过去的一些做不到、或者成功率低、需要抽卡的 AI 应用场景里,模型更「听话」了。Qwen3 就通过数据工程和算法迭代,进一步提升了在知识密度和指令遵循上的表现。 现在 Qwen3 可以在数据挖掘的任务上,依赖模型强大的知识密度与 SFT 阶段精细化训练,从 600 页招投标文档中精准抽取 88 个字段;在舆情监测场景,Qwen3 可以将消费者评价抽象为「小型车辆」「轿车」等标准化标签,避免过度拟合或笼统概括;在更常见的智能客服场景,Qwen3 可以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引导商品推荐时机,降低客户流失率。 随着今年整个行业开始跑步进入 Agent 领域,Qwen3 这次也非常及时地提高了 Agent 场景对模型提出的能力需求,优化了 Agent 工具调用和代码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对 MCP 的支持。结合封装了工具调用模板和工具调用解析器的 Qwen-Agent 框架,大大降低了编码复杂性,手机及电脑 Agent 操作等任务都开始变得更可行了。 这个优化还在继续,上周在 QwenChat 的官方网页上,我们还看到了 Deep Research(深度研究)和 WebDev(生成网页)这两个功能上线。这些是基于 Qwen 的 Agent 框架实现的。Qwen3 支持 agent 调用工具、也原生支持 MCP 协议,在对工具调用能力的 BFCL 评测中是顶尖模型里表现最好的。 Qwen3 的 Agent 增强能力,也在各行各业的客户场景中发挥作用。比如联想百应智能体平台在 Qwen3 发布后,马上就把他们平台背后的大模型引擎切过去。作为 IT 解决方案,百应平台利用 Qwen3 开源和对 agent 工具调用、MCP 支持的特点,再加上更强的推理能力,升级了 IT 运维(AI 服务)、AI 办公、AI 营销等场景方案,让中小企业在 AI 时代可以自己 DIY 垂直场景中的各种 Agent,实现了从提供生产工具到直接输送「数字员工」生产力的跃迁,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 围绕开发者场景做模型的进一步迭代,向开发者做对齐,其实也是最近大模型厂商需要进行的集体转向。 前段时间 OpenAI GPT-4.1 核心研究员 Michelle Pokrass 也指出,有时候为了优化基准测试而调整模型,结果看起来不错,实际使用却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模型不遵循指令、格式怪异,或者上下文太短。这些反馈才确定了哪些评估指标是客户真正需要重点优化的。在她看来,GPT 4.1 的目标是让开发者在使用时感到愉快。GPT-5 现在的优化目标是让模型自己能分清楚什么时候开启聊天、什么时候开启深度思考,减少 OpenAI 模型供给带给开发者的复杂和浪费问题。 中美优秀模型开始有这样的共识,开始有意识地有了向开发者「对齐」,所以接下来的 AI 价值落地绝对是个利好。 02 「无脑入」之前破解下阿里的 COT(思维链) 跟用 Qwen 的开发者逐渐交流的过程,你会发现 Qwen 竟然开始有了粉丝效应一样的信任。这个信任其实根本上是来自于长期「情绪稳定」的成长。 你会发现 Qwen 一个月一更新,甚至 Qwen3 发布半个月,Qwen 家族就又更新了好几个模型了,这比 Llama 开起来「更勤奋」。 我记得 Hugging Face 中国区负责人王铁震总结他在 Hugging Face 开源社区上看到的 Qwen 为什么受欢迎的原因是,「量大管饱、更新快、底模好」,这份确定性让开发者确信持续会有最新最好最快的模型在手。 这个现象还挺有意思,AI 应用至少是下一个十年里相对长期和复杂的建设,确信有一个持续投入的模型,这件事太重要了。我们都说要水涨船高地做 AI 应用,AI 应用的开发者一定会希望水流量大、水涨得快、水源源不断,才能更安心地做应用。 想必这也是为什么 Qwen 会成为全球拥有最多衍生模型的开源模型,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影响力。估计也是看到了 Llama 虽然坚持开源,但更新速度和性能距离同时期的闭源模型有差距。Qwen 如果可以一直坚持持续、快速给大家发最好的「枪」,持续开源全模态、全尺寸的 SOTA 模型,那这个开源旗帜就应该是 Qwen 扛起来。 所有的「如果」背后都必须有逻辑链的支撑。那么,阿里是不是会支持 Qwen 坚决地持续、全面开源 SOTA 模型这件事,就必须看一下阿里自己的 COT 是否和这个期待是相符的。 此前我写的分析阿里 AI 战略的文章梳理过,出于阿里巴巴自身的场景,一定会持续探索智能的上限。AI 时代,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延长线,必然还是要为千行百业的 AI 创新和转型提供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从算力到模型再到应用的每一层平台型机会——阿里云、Qwen 模型家族及其开源生态、应用平台都需要持续进化。其中最主要的目标,一定是追求 AGI 的实现,以此来突破现有业务的 AI 转型升级和 AI 原生应用。 而且,不同于比如背靠 Meta 的 Llama,阿里即便把研发成本高昂的 SOTA 模型开源,也可以通过阿里云实现业务闭环,作为亚太最大的云厂商,这是阿里坚决开源的底气。极客公园社区的很多创业者和开发者都跟我分享,别看开源模型好像不赚钱,只图技术品牌,但其实,Qwen 系列开源模型给阿里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可以说是过去一年多阿里云最好的销售。选择了 Qwen 开源模型,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就是购买阿里云,因为使用整个通义以及通义的衍生模型,在阿里云上面运行效率最好。 「阿里云是全世界唯一一家积极研发基础大模型并全方位开源、全方位贡献的云计算厂商」这句话阿里云说的其实体现了他们的目标。 因为 MaaS 已经成为阿里云的商业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阿里云过往 7 个季度的增长看,使用通义 API 的客户,会带动相当多其他云产品的使用,这是非常明显的客户关联销售的效果。对阿里而言,无论未来模型能力和 AI 应用如何演进,AI 和云计算基础设施都有非常明确的商业模式——云计算网络。 Qwen 持续开源 SOTA,不仅和开发者、客户的利益是一致的,与生态上下游的利益也是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 Qwen3 发布的第一天,非常多的终端和芯片企业宣布支持了 Qwen3 的模型,包括像英伟达,联发科和 AMD。某种程度上,开源的最大的朋友就是英伟达和服务器厂商,有了最好的开源模型,他们可以卖一体机、卖更多的 GPU。 可见只有促进了所有的生态上下游的繁荣,Qwen 本身的价值才可以在阿里更大的业务闭环里得到价值闭环。这个逻辑下,Qwen 必然「不用扬鞭自奋蹄」要扛起开源 SOTA 大旗,这是个让人看起来更安心的逻辑链。 终于有了让开发者「无脑入」、无风险、「薅羊毛」无压力,让开源模型可以成为商业世界可以稳定预期的一种技术基础,这非常重要。也是 AI 应用价值落地开始提速的重大利好。
微软开发者大会开幕,AI Agent 成最大焦点 当地时间 5 月 19 日,微软一年一度的 Build 2025 开发者大会在西雅图拉开帷幕,「Agent」几乎贯穿每一项发布。 在去年的大会上,微软曾经打出 Copilot 副驾驶「无处不在」的概念——在操作系统、Office 应用、开发者工作流程等中集成 AI 助手。如今,GitHub Copilot 从曾经的代码助手变成 Agent 伙伴,从「结对编程」演变为「同伴编程」,开发者可以将问题分配给 Copilot 进行错误修复、新功能开发或代码维护,它将自主完成这些任务。 在 Windows 平台,微软推出了 Windows AI Foundry ,借助用简单模型 API,开发者可以通过 Foundry Local 管理和运行开源 LLM,或将专有模型迁移到客户端和云端进行转换、微调和部署。 此外,微软还推出了 Microsoft 365 Copilot Tuning,用户可利用自身企业数据、工作流程和业务逻辑,以简洁的低代码方式轻松训练模型并创建智能体。(来源:极客公园) 美国将审查 Apple 与阿里的 AI 合作 今日,根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白宫及国会官员在过去数个月来一直审查苹果与阿里巴巴的 AI 合作计划,因苹果希望将人工智能 Apple Intelligence 引入中国,而阿里巴巴是合作伙伴之一。 报道称,美国当局担心此次合作会协助中国公司提升 AI 能力,扩大中国聊天机械人的影响力,并加深苹果在北京审查及数据共享上的法律风险敞口。白宫及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已经直接向苹果高层提出对今次合作的关注,并查问合作的条款、苹果将与阿里巴巴分享哪些数据,以及是否会与中国监管机构签署任何法律承诺。 消息人士称,美国政府已经在讨论是否应将阿里巴巴及其他中国 AI 公司列入禁止与美国公司开展业务的名单当中。(来源:新浪财经) 英伟达新总部落地中国台湾,计划 7 月开源物理引擎「牛顿」 5 月 19 日,在台北电脑展开幕的演讲中,英伟达 CEO 黄仁勋宣布了一条重磅消息:将在中国台湾省的台北市,建设一座新的公司总部!黄仁勋将这个新的总部命名为「NVIDIA Constellation」,也就是星座的意思。 从效果图上看,建筑风格和 NVIDIA 全球总部如出一辙,充满了科技感和科幻色彩。不过,黄仁勋并未披露它的建筑规模、入驻员工数、建成时间等。 此外,黄仁勋在演讲中提到,在物理世界中制造机器人「不切实际」,必须在遵循物理定律的虚拟世界中训练它们。他表示,英伟达与 DeepMind 和 Disney Research 研究合作开发了「全球最先进的物理引擎 Newton」,并计划于七月开源。 Newton 完全支持 GPU 加速,具有高度可微性和超实时操作能力,能够通过经验实现有效学习。其正在将该物理引擎整合进 Nvidia 的 ISAAC 模拟器,这一整合能够以真实的方式让这些机器人「活」起来。(来源:快科技、财联社) 小米首款 SUV 本周将亮相 5 月 19 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社交账号上官宣,小米 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定档 5 月 22 日晚 7 点。 这次重磅新品很多,包括手机 SoC 芯片小米玄戒 O1、小米 15S Pro、小米平板 7 Ultra、小米首款 SUV 小米 YU7 等。 目前小米 15S Pro 的跑分已经被曝光,首发搭载小米玄戒 O1。从目前的跑分成绩看(单核 3119 分,多核 9673 分,OpenCL 最高 22141 分),小米玄戒 O1 这次的新起点非常高,直接与天玑 9400 和骁龙 8 至尊版几乎同一起跑线。 小米平板 7 Ultra 则是一款 14 英寸的大尺寸平板电脑,有望同步首发搭载玄戒 O1,支持 120W 有线闪充。 小米 YU7 作为小米第一款 SUV 车型,早在去年就已现身工信部,小米曾预告 YU7 会在今年 6-7 月正式上市。(来源:快科技) 零跑 Q1 财报:营收上百亿,毛利率 14.9% 创新高 5 月 19 日晚间,零跑汽车发布 2025 年一季度财报。 报告期内,零跑汽车销量为 87552 辆,同比增长达 162%;营收达 100.2 亿元,同比增长 187.1%;毛利率达 14.9%,创历史新高。从净利润看,一季度亏损 1.3 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 11.3 亿元大幅收窄;环比则由盈转亏。 零跑汽车称,一季度毛利同比改善主要由于销量上升带来的规模效应,持续进行的成本管理工作和产品组合的优化;环比改善的主要原因系战略合作带来的毛利增长。截至今年 4 月 9 日,零跑汽车已经达成累计交付超 70 万辆的里程碑。此外,公司称环比亏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毛利总额的下降大于费用开支的下降。 Wind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零跑汽车股价涨幅已达 91.90%,公司总市值 832 亿港元。(来源:第一财经) 传英伟达计划投资量子计算独角兽 据科技媒体 Information 周日报道,英伟达正处于与量子计算初创公司 PsiQuantum 的高级投资谈判阶段。据参与此次交易的四位人士透露,此次谈判正值 PsiQuantum 在一轮融资中筹集至少 7.5 亿美元之际。 另据此前报道,PsiQuantum 正寻求以 60 亿美元的投前估值筹集资金,贝莱德预计将领投这轮融资。英伟达的参与此前并未被披露。 这一动作与英伟达 CEO 黄仁勋今年早些时候对量子计算前景的谨慎表态形成鲜明对比。今年 1 月,黄仁勋曾表示量子计算可能需要 20 年才能成为实用技术,但此后明显调整了立场。有媒体把英伟达对量子计算的关注形容为正在「押注下一个技术浪潮」。(来源:华尔街见闻) 零一万物确认联合创始人谷雪梅离职 5 月 19 日,零一万物确认联合创始人谷雪梅已于数月前离职,正在筹备创业。谷雪梅在零一万物期间主要负责模型预训练和 C 端产品。 零一万物自去年第四季度起调整业务,战略重心转向轻量化模型训练、微调和落地。公司 COO 黄蕙雯曾表示,不再做超大参数规模基座模型,而是关注 AI 的市场应用。 2025 年开年至今,零一万物的整体收入已超去年全年。(来源:每经网) 罗永浩宣布与百度电商战略合作,5 月 23 日晚首播 5 月 19 日晚间,罗永浩宣布与百度优选开启战略合作,将于 5 月 23 日晚 8 点开启首场直播。这是其继抖音、淘宝后,首次选择以 AI 技术为核心的新兴电商平台。据罗永浩所属机构「交个朋友」透露,此次合作源于双方对 AI 技术驱动电商变革的共识。 百度电商方面表示,双方将以 AI 技术为纽带,一方面通过罗永浩的选品能力为用户带来优质供给,另一方面借助百度的智能电商布局更多商家,推动直播电商向智能化、高效化升级。(来源:新浪科技) 鸿蒙电脑开售:7999 起,折叠屏 23999 元 5 月 19 日,华为正式发布两款鸿蒙电脑:售价 7999 元起的 HUAWEI MateBook Pro,以及首款鸿蒙折叠电脑、售价 23999 元起的 HUAWEI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师,两款产品均搭载 HarmonyOS 5 系统,而非 Windows。 HUAWEI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师是目前屏幕尺寸最大的商用折叠电脑,达到 18 英寸,整机重量 1.16kg,折叠后小于 13 英寸。屏幕全面展开时,可进行沉浸式文档处理或观看高清视频。屏幕折叠时则为传统笔记本形态,可通过配套键盘或虚拟键盘进行输入。 HUAWEI MateBook Pro 的定位则更偏向大众市场。整机重量为 970 克,厚度 13.5 毫米,被称为是华为史上续航时间最长的 PC(个人电脑)产品,官方称连续使用时长可达 10.2 小时。 余承东介绍,鸿蒙电脑实现了 AI 能力与底层硬件、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的融合,支持一句话完成 PPT 创作、从全盘文档中摘取信息并总结、自动生成会议纪要、一键进行电脑设置等 AI 功能。(来源:界面新闻) 新款蔚来 ET5T 内饰曝光:横向中控屏+配置 HUD 日前,新款蔚来 ET5T 的内饰实车图在网上曝光,新车将于 5 月 25 日正式上市。 从曝光的图片来看,最显著的变化是中控屏幕由竖屏改为 15.6 英寸的横向布局,这一改动与新款蔚来 ES6 保持一致。同时,新车还配备了全新样式的三辐式平底方向盘,其多功能按键布局和控制方式经过重新设计。并引入了怀挡式换挡机。 在副仪表台的设计上,新款蔚来 ET5T 也进行了调整。上层新增了双手机无线充电面板,并配备了 3 个物理按键。杯架布局也由纵置改为横置隐藏式设计,整体空间利用更为合理。 配置方面,新款蔚来 ET5T 将搭载与蔚来 ET9 相同的 NT.Cedar 雪松车机系统以及 NOMI 3.0 智能语音助手,并配备 W-HUD 抬头显示系统。此外,车辆还将搭载蔚来自研的神玑 NX9031 驾驶辅助芯片。(来源:IT 之家) 苹果考虑将 Apple Intelligence 品牌和 Siri 分离 近日,知名科技记者古尔曼发文揭示了苹果公司在 AI 领域落后的种种原因以及面临的多重挑战。 据古尔曼报道,预计在即将举行的苹果 2025 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 2025)上,苹果不会重点介绍 Siri 的重大升级。包括去年承诺但已延期的功能,可能仍需数月时间才能发布。 为了避免 AI 给其智能手机「拖后腿」,苹果也在不断进行内部调整,包括解散集中式 AI 团队,将 AI 人才分散到不同部门,以促进 AI 技术在各产品线的整合;加强 AI 隐私保护:通过「私有云计算」平台,确保 AI 模型的运行符合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要求。 同时,苹果计划在其他应用中添加更多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例如添加一个由 AI 驱动的电池优化工具,推出虚拟健康教练 Project Mulberry 等。 有苹果消息人士表示,尽管对 LLM Siri 充满希望,但该公司也在准备将 Apple Intelligence 品牌与 Siri 分离开来。这也意味着,苹果不希望 Siri 的糟糕表现影响到 Apple Intelligence 的口碑。(来源:界面新闻)
微软的 AI 叙事,今年全面走向 AI Agent。 当地时间 5 月 19 日,微软一年一度的 Build 2025 开发者大会在西雅图拉开帷幕,「Agent」简直成了焦点,几乎贯穿每一项发布。 微软 CEO 纳德拉站在会场中心,还提出了一个变革性愿景:让更多的应用程序由智能体驱动,打造一个「Open Agentic Web(开放智能体网络)」。 与此同时值得玩味的是,近年彼此有龃龉的 Sam Altman 和伊隆・马斯克都出现在大会连线屏幕上,与微软 CEO 纳德拉各自单独对话。与前两年不同,Sam Altman 今年并没有现场出席,甚至没有什么笑容,坊间不少传言称微软与 OpenAI 之间存在算力、模型访问等问题分歧。 微软已经官宣,除了 OpenAI 的模型,微软的 Azure AI Foundry 平台也将托管马斯克旗下 xAI 公司开发的 Grok AI 模型。 从云服务到生产力软件,再到搜索,甚至游戏,微软已经将 AI 融入几乎所有产品,根据公司最新季度财报,微软旗下 Azure 的积压订单有数千亿美元,包括与 OpenAI 本身签订的多年期云容量合同,预示着未来 AI 密集型交易的收入。 而 AI Agent,甚至是一个庞大的 Agent 智能体网络,只会继续增强微软的 AI 叙事。 01 支持 MCP,更强的编程 AI Agent 在去年的大会上,微软曾经打出 Copilot 副驾驶「无处不在」的概念——在操作系统、Office 应用、开发者工作流程等中集成 AI 助手。 如今,连开发者工作流程里的 GitHub Copilot 也将要变得更加「Agentic(智能体化)」,不再仅仅只是个「副驾驶」。 微软曾在 2018 年以 75 亿美元收购 GitHub,此后 GitHub 继续以独立实体形式运营。在 GitHub 的 1.5 亿开发者里,根据纳德拉的说法,目前已经有超过 1500 万开发者在用 GitHub Copilot。 纳德拉在大会上演示,GitHub Copilot 从曾经的代码助手变成 Agent 伙伴,可以直接帮开发者修 Bug。 纳德拉现场用 Coding agent debug|图片来源:微软 根据纳德拉的说法,这意味,GitHub Copilot 正从「结对编程」演变为「同伴编程」,开发者可以将问题分配给 Copilot 进行错误修复、新功能开发或代码维护,它将自主完成这些任务。 例如,大会一个演示展示了 Copilot 拾取问题以向微软的某个网站页面添加过滤器、创建分支、设置 GitHub Actions,以及提交草稿,拉取请求等,Agent 在其自己的分支中工作并遵守安全措施。这使得开发者能够有效地委派软件工程开发任务。 微软正在提供对模型上下文协议(MCP)的全面支持,微软和 GitHub 方面已经加入了 MCP 相关委员会,以帮助推进 MCP 的大规模采用。 另外,微软正在推出一个名为 NLWeb 的开放项目,称其「在智能体网络中可以发挥与 HTML 类似的作用」,使网站能够轻松地为用户提供对话界面,并根据用户选择的模型和自身数据,让用户能够以各种语义方式直接与网页内容交互。每个 NLWeb 端点同时也是一个 MCP 服务器,因此网站可以选择是否让它的内容更易于被 AI 智能体发现和访问。 02 微软的 Agent 大工厂 微软做 Agent 的野心当然不只是 GitHub 上的一个 Coding Agent,该巨头正在跨平台提供开发 AI Agent 的能力。 在 Windows 平台,微软推出了 Windows AI Foundry ,借助用简单模型 API,开发者可以通过 Foundry Local 管理和运行开源 LLM,或将专有模型迁移到客户端和云端进行转换、微调和部署。 Windows AI Foundry 支持跨各种硬件(包括 CPU、GPU 和 NPU)的开发,使应用程序能够在不同的芯片上运行。Windows 也添加了对 MCP 的原生支持。 Windows 也添加了对 MCP 的支持|图片来源:微软 大会上的一个演示展示了 VS Code 中的 Agent 如何利用 MCP 和 WSL 设置 Linux 环境,并仅用几句话就基于 Figma 设计构建/更新网站项目。此外,应社区的长期要求,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WSL)将完全开源。 通过 VS Code、GitHub Copilot 和 WSL,纳德拉直言要将 Windows 增强为「Agentic Web 开发的首要平台」。 与此同时,在 Azure 云,微软的统一平台 Azure AI Foundry 目前加入了更多模型,并且发布了 Foundry 智能体服务(Agent Service),开发者可以在上面设计、定制和管理 AI 应用程序和 Agent。 纳德拉介绍 Azure AI Foundry|图片来源:微软 随着 Azure AI Foundry 智能体服务的正式发布,开发者能够协调多个专用 Agent 来处理复杂任务,包括将 Semantic Kernel 和 AutoGen 集成到一个面向开发者的 SDK 中,并支持 A2A 协议和模型上下文协议(MCP)。 当然,开发者社区仍弥漫着谨慎的气息。为了推 AI agent,微软团队做了一个「可观察性」功能,通过统一仪表板集成、观测并追踪性能、质量、成本和安全等关键指标。 在 Agent 安全方面,微软宣布推出「Entra Agent ID」,这是一种身份管理系统,赋予每个 Agent 专属的身份、权限、策略和访问控制,开发者创建的 Agent 将自动在 Entra 目录中分配唯一标识,确保 AI agent 仅访问授权数据,避免因「智能体泛滥」而导致的盲区风险。 在模型支持方面,纳德拉在大会上官宣了将马斯克 xAI 的 Grok 系列模型引入微软的生态系统,截止目前,微软有 1900 多个合作伙伴托管和微软托管的 AI 模型。纳德拉还强调,微软已经建立了与 AI 模型开源社区 Hugging Face 的合作。 纳德拉与马斯克对话|图片来源:微软 另外,微软设了个模型排行榜,主要对不同类别和任务中表现最佳的 AI 模型进行排名;以及模型路由器(Model Router),实时为特定查询或任务选择最佳模型。 03 一键创建 AI Agent 除了给开发者提供利用、开发 AI Agent 的能力,微软在企业、消费者生产软件上也在加码「Agentic(智能体化)」。 此前,微软已经在其许多软件产品中推出 AI Copilot,旗舰产品就是 Microsoft 365 Copilot,多个 Office 应用程序(如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Teams)都集成了 Copilot。 在 Build 2025 大会上,微软推出了 Microsoft 365 Copilot Tuning,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可利用自身企业数据、工作流程和业务逻辑,以简洁的低代码方式轻松训练模型并创建智能体。 这些 Agent 可以在 Microsoft 365 服务边界内执行特定领域的任务。例如,律师事务所可以创建一个 Agent,生成符合其专业特性和风格的文书。 Microsoft 365 内可创建 AI Agent|图片来源:微软 更进一步地,微软还在 Copilot Studio 中增加了「multi-agent orchestration(多智能体编排功能)」,可以连接多个 Agent,使他们能够整合技能,处理更广泛、更复杂的任务。 在前不久的季度财报会议上,微软称,有 20 多万个组织在用 Copilot Studio 开发定制 AI 应用程序,本季度创建了超过 100 万个定制 Copilot/智能体,据称这仅是产品预览阶段的数据。 另外,不管是微软还是谷歌,科学研究是科技巨头关注的重要 AI 应用场景。在 Build 大会上,微软宣布推出 Microsoft Discovery,它建立在基于图形的知识引擎 Graph RAG 之上,主要让科研人员能利用 AI agent 推进发现流程。Discovery 支持三步流程:基于知识的推理、生成假设和运行实验,所有这些都以迭代循环的方式进行。 微软推出 Microsoft Discovery|图片来源:微软 据称,斯坦福医疗中心(Stanford Health Care)正在使用微软的医疗智能体协调器开发测试 AI Agent,以减轻行政负担和加快肿瘤委员会会议的准备流程。 04 驶向「Agentic Web」 微软 CEO 纳德拉将当下视为重大平台变革的「中期阶段」,并让他联想到类似于 Windows 32、Web 堆栈以及云计算和移动革命带来的变革,而这一次,开放的 Agentic Web 可能就是下一个互联网的未来。 「2025 年,我们将大规模构建这个 Open Agentic Web(开放智能体网络)。我们将从几个垂直集成堆栈的应用程序,发展成为一个能够支持这个开放可扩展智能体网络的平台。」纳德拉在会上称。 纳德拉介绍开放智能体网络的愿景|图片来源:微软 根据其说法,开发者仍将是核心,微软的角色是为他们提供构建下一代 AI 应用程序和 Agent 所需的工具、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转型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开发者社区的创造力。 「赢家将是像你们一样构建应用程序的人,而不仅仅是像我们一样创建平台的人。」纳德拉声称。 当然,最终结果如何,还得看纳德拉演讲后的现实。一些已发布的功能可能会以预览版或测试版的形式发布,这些功能的实际效果也值得商榷。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全面 Agent 化也会对个人隐私、就业等产生影响。尽管微软最新季度财报业绩好于预期,甚至对未来有乐观预测,微软最近还是裁员 6000 人,其中不乏程序员。 今年 4 月,微软 CEO 纳德拉在与 Meta CEO 扎克伯克的对话中曾经透露,微软公司代码库里 20% 至 30% 的代码是由 AI 写的。微软 CTO Kevin Scott 此前还预计,到 2030 年 95% 的代码将由 AI 生成。另一边,谷歌 CEO Sundar Pichai 也曾称,AI 生成了谷歌超过 30% 的代码。 然而无论赢家到底是谁,微软对 AI 的投入是确定的。该巨头正在大力投资数据中心,过去三个月,就在各个国家和大洲开设了 10 个数据中心,并计划在 2025 财年继续投入 800 亿美元来扩展云基础设施。 一个庞大的「Agentic Web」,无疑能让微软的 AI 叙事更具诱惑力。 *头图来源:微软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过去几个月,尤其是2025年一季度,国内大厂在AI大模型领域的声量明显低调了不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发布会明显少了许多。对比去年同期,大厂几乎是轮番上阵、接连发布新成果,而今年则低调了不少,声音变得谨慎,动作也更克制。 这种转变,多少跟DeepSeek-R1在春节期间的发布有关,这个模型以开源、低价、高性能的组合,打破了“大模型=高投入、高门槛”的行业共识,也撬动了模型产业的权力结构。 它不仅刷新了开发者对开源模型的认知,也动摇了此前被大厂视为护城河的“重资产”范式。一时间,硅谷科技股应声回调,千亿美元研发投入的必要性也被重新审视。 而在国内,这场“技术地震”最先震动的,其实正是那些原本被认为应该在AI战役中冲在最前的大厂们。一边是像 DeepSeek、Manus 这样的新玩家用“小而强”“快而灵”的策略不断迭代突破,另一边却是大厂在产品落地、组织架构、技术方向上的多次调整与迟疑。 新玩家冲击的,不只是模型性能或训练成本,更是许多建立在历史经验基础上的路径依赖——比如“只有闭环才有护城河”“只有高预算才能出好模型”“只有通用大一统才是正确方向”。 越来越多的事实正在指向同一个结论:在 AI 快速演进的浪潮中,任何僵化的范式认知,都可能成为创新的绊脚石。 今天的大厂,正在面临一次理念上的转向:不再追求“我的模型服务我的应用”的闭环逻辑,而是回到“用最合适的模型,构建最好的产品”这一产品主义原点。 一系列深层次的战略重构,正在中国互联网大厂里悄然发生。 1 Deepseek-R1出现前,大厂鏖战大模型赛道,各自押注不同 回头看 2023 年,国产大模型赛道迅速升温,几乎所有有技术储备或生态优势的公司都在投入资源,试图在百模大战中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彼时,百度、字节、腾讯等大厂纷纷亮出自研模型,“自研闭环”几乎成为主流打法(阿里则探索开源较早),强调的是“模型要自主可控,生态要自给自足”,从底层模型到应用产品都要打通。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度主打“模型+搜索”路径,字节力推豆包,阿里对通义千问团队进行拆分以优化资源配置,腾讯则相对谨慎地投入“混元”大模型,整体更强调“应用场景驱动”,小厂中也出现了面壁、智谱、百川、月之暗面等一批专注通用大模型训练的“AI 六小龙”,试图在技术路线或创新方向上突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彼时大家的竞争逻辑还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1)自研能力越强越有护城河;2)参数量和能力相关,性能靠堆大模型赢;3)需要构建一个“自我可控”的模型+应用闭环。 但这些共识在 DeepSeek-R1发布之后被彻底打破。2025 年 1 月 DeepSeek-R1 的亮相,被行业视为一个“临界点”事件——一方面,它以极低的成本训练出了对标 GPT-4 的能力,公开技术细节并放出权重;另一方面,它代表着一种更彻底的“开源范式”:不是简单开放一个模型,而是直接让下游开发者“拿来即用”,训练思路、数据比例、推理效率都一目了然。 这直接打在了原来那种“闭环型自研”的路线要害上。很多大厂花大钱训练的模型,在DeepSeek-R1 面前变得毫无优势——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性价比不行”:你没法再说“自研比别人更强”,因为别人把过程全开了,而且你追上也要几个月;你也没法说“闭环护城河更高”,因为别人三两天就能基于 DeepSeek-R1 搭个 demo,甚至用它打磨出产品。 这种“开源即能力平权”的冲击,不只打到了大厂,也打乱了 AI 小龙们的节奏。以面壁、百川为代表的“小模型派”,原本还希望在训练效率和推理速度上做文章,现在发现DeepSeek直接掀了桌子,把效率和能力统统平衡好了,而且是白送的——这让“闭源商业化”变得更加困难。 行业由此进入了一段显著的“战略迷茫期”: 大厂开始重新评估自研的价值:是否还值得烧钱去追一个很可能被开源赶超的模型?是否应该把精力转向“拼装模型能力+打造 AI 原生应用”的组合打法? AI 小龙们则面临最直接的生存压力:原来讲闭源、讲技术栈的优势正在消失;大厂又开始加速从开源模型中“拿货”,对它们的合作需求也在下滑;只能重新找定位,要么抱团,要么找“差异化垂直场景”。 投资人也在重新审视项目价值:一个大模型初创公司如果没有特别的创新机制或生态合作资源,其估值逻辑就会受到挑战。 总之,DeepSeek 不是推出了一个强模型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次“范式洗牌”:用极致透明和开源方式打破旧有路径依赖,把“自研大模型闭环”从主流选项变成了一个“代价极高”的冒险。这个时刻之后,谁能快速认清现实,找到新生态位,谁才有可能留在下一轮的牌桌上。 2 震荡之后,大厂摸索新方向 DeepSeek带来的冲击在持续发酵时,整个行业一开始是懵的,迷茫、不确定、不知所措。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次系统性冲击,但具体要怎么应对、往哪儿走,其实那时候没有明确答案。 但从2月下旬开始,情况慢慢变了。大厂开始陆续有所动作,新的叙事也浮出水面。一句话总结就是:战略重心从去年强调“应用先行”“超级App”的落地路线,重新回到了“AGI优先”的轨道上。 这轮转向有几个关键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目标清晰了。过去讲AI应用的时候,很多公司都停留在“做一个超级 App”的层面,比如搞一个AI助手、一个AI搜索或者AI办公工具。 但现在,在字节与阿里最新的对外表达中,都明确把“冲刺AGI”作为最核心的目标。 在2月的全员会上,字节CEO梁汝波曾表示:「智能水平是最重要的,要把提高智能本身当成最重要的目标,而不是某个产品的DAU。」 3 月 ,豆包大模型部门召开全员会,明确部门的最重要目标是探索智能上限;同时强调进一步加强组织文化,提高技术开放程度,并考虑推进开源。 “Seed Edge”是字节豆包大模型团队在年初组建的AGI长期研究团队,鼓励探索更长周期的AGI研究课题,如推理能力、感知能力、软硬一体化等。 这个项目强调“宽松的研究环境”和“长周期考核”,为入选课题提供独立算力支持,体现了字节对AGI的长期布局。 Seed Edge的目标是探索AGI的新方法,鼓励跨模态、跨团队合作,目前初步确定了五大研究方向,包括探索推理能力的边界、探索感知能力的边界、探索软硬一体的下一代模型设计、探索下一代AI学习范式、探索下一个scaling方向。 可以看出,字节正在为通向AGI的下一阶段做技术储备。 2025财年财报后的电话会上,阿里 CEO 吴泳铭首次明确提出AGI是阿里AI战略的核心目标,甚至用了“AI将影响全球50% GDP结构”这样激进的表述。 这也意味着,阿里正在从强调“云+模型”服务能力,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通用智能探索。 第二个变化,是对“开源”和“模型选择”的态度发生了实质变化。过去讲模型、做应用时,往往强调“全链路自主可控”,什么都要自己来。但现在,尤其是腾讯和百度,看起来越来越强调实用主义导向:谁的模型能力强就接谁的模型,应用产品的目标是用户满意、场景落地,而不是一定要套用自家大模型。 这背后,其实是每家公司在重新厘清自己的生态位——它在AI时代扮演什么角色,它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 阿里的反应看起来“稳”一些,或者可以说是延续之前的节奏。 因为阿里在大模型上的投入本身就走在了开源路线的前列。通义千问(Qwen)系列在海外和开源社区持续表现强劲,Qwen2.5-Max一度号称性能超越DeepSeek-V3,而4月底刚开源的Qwen3,不仅成本显著降低,性能更是反超DeepSeek-R1和OpenAI-o1,登上开源模型榜首。阿里的打法很明确:先用模型性能证明自己,再用开源吸引全球开发者,把生态“引进来”。 不过,阿里的路径也并非一帆风顺。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组织架构频繁调整,大模型和AI业务一度陷入“各自为战”的割裂状态。但随着2024年阿里云重新整合、AI团队在马云回归后重新聚拢,阿里开始回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主模式。阿里云的回暖也证明了整合效果:在最新一个季度重新恢复双位数增长,再次稳坐国内市场头把交椅。 可以说,相比强调C端产品或Agent体验的打法,阿里正在重新确认自己在AI时代的角色——不是冲在最前的应用先锋,而是一个全球级的模型平台和技术基础设施提供者。 百度的选择,是比较务实的。一方面它有自己的文心模型体系,但另一方面它也明白,真正能打动用户的,是像百度文库、百度网盘这样的具体应用能不能变得更智能。所以在实际落地中,百度强调“谁好用就用谁”,哪怕不是自家的模型也没关系,只要能让文库变得更好用,就可以接入。 这种态度其实是经历过一次反思的。之前极客公园就曾经了解到,2024年百度内部其实是为了推动模型在各应用场景落地,分散了大量精力,导致文心团队反而没能集中精力把模型本身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新的调整,就是不再强求“模型服务所有应用”,而是让每个业务线根据场景灵活选择,把用户体验拉起来才是第一位。 而关于开源闭源之争,此前作为大模型闭源路线的坚定支持者,李彦宏此前曾多次公开表示,"闭源才能保证技术可控性、才有商业模式,开源其实是一种智商税"。 李彦宏在Create2025百度AI开发者大会|图片来源:百度 直到今年2月,百度选择了顺应开源的大趋势,宣布将在未来几个月中陆续推出文心大模型4.5系列,并于6月30日起正式开源。 腾讯的路径更清晰,也更符合它一贯的产品哲学。无论是微信、QQ还是游戏体系,腾讯最核心的资源就是这些连接用户的高频产品。对它来说,自研大模型不是必须的,关键是能不能把AI能力快速嵌入到这些产品里,提升效率和体验。 所以,当DeepSeek-R1新模型出现之后,腾讯是第一时间接入的公司之一,没有太多顾虑。毕竟据晚点报道,腾讯董事局主席兼 CEO 马化腾跟一些 AI 团队说过,“要好好与外部合作,不要想着什么都自己做”,以及“要清醒地认识到实际情况,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2月13日,腾讯率先官宣接入“满血版”DeepSeek-R1,并迅速在全平台展开推广攻势。从微信、小红书到B站、知乎,元宝产品的广告铺天盖地,引发了用户对腾讯AI助手的集中关注。与此同时,腾讯内部也紧急协调,加速推动微信与DeepSeek的融合。 「元宝」入驻微信|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相应地,腾讯也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继腾讯元宝从 TEG(技术工程事业群)并入 CSIG(腾讯云与产业事业群)之后,QQ 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 等更多产品也陆续划归 CSIG,组成腾讯在大模型时代面向 C 端的新产品阵列。同时,这些产品原本隶属的团队和组织也将从 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整体调整至 CSIG,以更集中地推进 AI 战略下的产品布局与升级。 这一系列快速动作,其实体现了腾讯对“AI是能力,不是目的”的判断。更强的模型、更开放的生态,只要能赋能微信和游戏,那就应该立刻用起来。这一波,它反而成了最快适应变局的一家公司——甚至可以说,这次AI开放生态的发展节奏,刚好踩中了腾讯最擅长的能力嵌套逻辑。 字节跳动则是四家里最复杂、或许也可以说是最纠结的那个。它一方面拥有豆包大模型体系,另一方面又掌握了抖音、今日头条、番茄小说等超大规模应用场景。既想做AGI技术的引领者,又不愿放弃在应用层面的优势闭环。 但这就带来了两头要抓的压力——模型要领先,产品也要突出,生态既要自洽又要开放。在DeepSeek-R1爆火之后,字节一方面开始重申“AGI是核心目标”,加强对豆包的投入,也在开源方面更多动作;另一方面在应用层也出现了新的挑战:到底是坚持“豆包+字节应用”的闭环路线,还是打破内外壁垒,接入更强的外部模型去赛马? 据晚点报道,字节跳动最初对是否将DeepSeek接入旗下产品持观望态度,内部普遍认为“随时可以接入,不急”。然而,时机稍纵即逝,春节过后,字节开始紧急调动团队加班开发,加速整合DeepSeek。 目前看,字节的策略还在过渡期。一方面,它在对外表达中强调开源、强调开放生态价值;另一方面,在内部系统上,豆包仍然是很多应用场景的默认选择,只在少许应用上开放对DeepSeek模型的接入。但未来会不会像腾讯一样,开始在更广泛的层面接入第三方模型,或者在某些应用上放开“自家模型优先”的原则,现在还没有完全看清楚。 过去几个月是AI大厂们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态角色、重新判断技术路径的关键窗口期。经历了DeepSeek-R1带来的“能力维度重构”之后,各家公司几乎都开始重新聚焦AGI这个长期目标,同时也在技术和生态层面更加现实与开放。 不过,即便目标一致,路径选择依然千差万别。这背后,是每家公司对自身优势的认知差异,也是它们对“AI时代应该怎么跑”的不同下注。 3 技术颠覆面前,没有永远的「历史赢家」 AI 行业不会因为某一个产品突然“杀出重围”而终结对抗,它注定是一场持续上演的生态重构游戏——生态位置、能力分工将反复洗牌,而每一次冲击,都会逼迫玩家重新思考“我是谁、我该怎么做”。 在 DeepSeek-R1 的冲击下,大厂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 AI 的关系。这场变化不会停止:在AI这个快速演进的技术浪潮中,任何人其实都没有资格背负历史包袱。 历史包袱,不只是落后的产线、沉重的组织、冗余的团队,更是一种路径依赖式的认知惯性。 过去几年,整个AI行业积累了太多“默认共识”:比如做大模型一定要砸上亿美金、做AI应用一定要追求闭环、只有To B业务才能形成收入闭环、AI不是消费品只能是工具型软件……这些“理性判断”在过去的技术范式下看似正确,但在新路径被打通之后,很多“理性”就变成了限制想象力的牢笼。 技术革命的残酷性就在于,它并不会给巨头太多“吃老本”的机会。AI 的快速迭代,正不断吞噬那些依赖过往成功经验的惯性组织。于是我们看到:百度转向开源,腾讯放下身段借势引流,字节加速重构算力体系……这些动作背后,藏着大厂对现实的一种「觉醒」:在 AI 的无限游戏中,唯一的生存法则,是保持战略弹性——既要摒弃对历史经验的盲目依赖,也要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普惠的新趋势。 旧范式困住了谁? 回顾国内过去两三年内大厂与头部创业公司的发展路径,几乎都踩在一套“经典剧本”上: 先围绕一个目标设定OKR; 再从模型能力、数据体系、应用矩阵做完整闭环; 最终希望通过模型降本、产品增长、生态协同走通商业路径。 这个逻辑没错,但问题是它太像过去互联网时代的打法了——它默认“资源越多,路径越清晰”;但AI的突变恰恰是在路径模糊中爆发的。 比如,之前很多团队一边追求“闭环场景”,一边困于“能力不足”;一边想讲“自主模型”的故事,一边又拿不到基础设施层的调优能力。很多战略决策是“既定假设+组织惯性”的结果——看起来合理,但没人停下来问:如果这些假设本身就错了呢? 反观这轮跑出来的新玩家,无论是DeepSeek、Manus,他们有个共同点:思维轻盈,没有历史负担,也没有路线执念,这反而让他们成了这轮范式跃迁的开拓者。 如果回过头去看,DeepSeek和Manus做的那些事,其实都没有多么玄学,甚至可以说都站得住工程逻辑。但为什么几乎没有大厂走这条路?因为它们过于理性、过于系统化,也就过于保守。 比如大厂可能会问:做MoE到底能不能规模化?极限调优是不是浪费时间?——这些问题本身没错,但当还没验证过路径,就先否定它,那可能永远不会发现新大陆。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投资人、开发者、行业观察者开始重新审视AI创业的价值判断:不是谁能讲出最全的闭环,不是谁能招来最多的模型科学家,而是——谁能打破“历史正确性”,走出一条技术与产品都能快速验证的新路线。 在AI这条超高速前进的技术公路上,最危险的不是落后一步,而是还相信旧的红绿灯规则。真正的变化总是发生在“不合理”与“不被看好”之间。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01 AI 崛起:技术双刃剑下的安全暗战 随着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日益复杂化,攻击手段不仅更高效、隐蔽,还催生了新型的「AI 黑客」形态,因此引发了各类新型网络安全危机。 首先是生成式 AI 正重塑网络诈骗的「精准度」。 简单而言,就是将传统的钓鱼攻击智能化,比如在更精准的场景中,攻击者会利用公开社交数据训练 AI 模型,批量生成个性化钓鱼邮件,模仿特定用户的写作风格或语言习惯,实施「定制化」诈骗,绕过传统垃圾邮件过滤器,大幅提升攻击成功率。 接着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深度伪造(Deepfake)与身份冒用。在 AI 技术成熟之前,传统的「变脸诈骗攻击」,即 BEC 诈骗,全称为「Business Email Compromise」,具体为攻击者通过将邮件发件人伪装成你的领导、同事或商业伙伴,以此骗取商业信息或钱财、或者获取其他重要资料。 如今,「变脸」真的发生了。AI 生成的换脸、变声技术可伪造公众人物或亲友身份,用于诈骗、舆论操控甚至政治干预。就在两个月前,上海某企业财务总监接到来自「董事长」的视频会议邀请,对方通过 AI 换脸仿声称需紧急支付「境外合作保证金」,该总监依指示转 380 万元至指定账户,后识破系境外诈骗团伙利用深度伪造技术作案。 第三则是自动化攻击与漏洞利用。AI 技术的进步让大量场景向智能化、自动化演进,网络攻击自然也是如此。攻击者可借助 AI 自动扫描系统漏洞、生成动态攻击代码,并对目标实施无差别快速攻击,比如 AI 驱动的「零日攻击」在发现漏洞后会立即编写并执行恶意程序,传统防御系统难以实时响应。 就在今年春节,DeepSeek 官网遭遇 3.2Tbps 超大规模 DDoS 攻击,黑客同步通过 API 渗透注入对抗样本,篡改模型权重导致核心服务瘫痪 48 小时,直接经济损失超数千万美元,事后溯源发现美国 NSA 长期潜伏的渗透痕迹。 数据污染和模型漏洞同样也是一种新威胁。攻击者通过在 AI 训练数据中植入虚假信息(即数据投毒),或利用模型自身缺陷,诱导 AI 输出错误结果——这会对关键领域造成直接的安全威胁,甚至可能引发连锁灾难性后果,例如自动驾驶系统因对抗样本误判「禁止通行」为「限速标志」,或医疗 AI 将良性肿瘤误判为恶性。 02 AI 还需 AI 治 面对 AI 驱动的网络安全新威胁,传统防护模式已显乏力。那么,我们又有哪些应对之策呢? 不难发现,目前的业内共识已指向「以 AI 对抗 AI」——这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安全范式的转变。 现有的尝试大致分为三大类,分别是 AI 模型的安全防护技术、行业级的防御应用以及更宏观层面的政府与国际协作。 AI 模型安全防护技术的关键在于模型的内生安全加固。 以大型语言模型(LLM)的「越狱」漏洞为例,其安全防护机制常因通用型越狱提示策略失效——攻击者通过系统性绕过模型内置保护层,诱导 AI 生成暴力、歧视或违法内容。为防止 LLM 的「越狱」,各家模型公司都做出了尝试,比如 Anthropic 就于今年二月发布了「宪法分类器」。 此处的「宪法」指的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语言规则,作为一种在合成数据上训练的保障措施,通过规定允许和限制的内容,实时监测输入输出内容,在基准条件的测试中,其 Claude3.5 模型在分类器保护下,对高级越狱尝试的成功阻止率从 14% 提升至 95%,显著降低了 AI 的「越狱」风险。 而除了基于模型、更通用的防御手段外,行业级的防御应用同样值得关注,其垂直领域的场景化防护正成为关键突破点:金融行业通过 AI 风控模型与多模态数据分析构建反欺诈壁垒,开源生态借助智能化漏洞猎捕技术实现零日威胁的快速响应,而企业敏感信息保护则依托 AI 驱动的动态管控体系。 例如,思科在新加坡国际网络周展示的方案,可实时拦截员工向 ChatGPT 提交的敏感数据查询请求,并自动生成合规审计报告优化管理闭环。 在宏观层面上,政府与国际的跨区域协作也正加速推进。新加坡网络安全局发布《人工智能系统安全指南》,通过强制本地化部署与数据加密机制约束生成式 AI 滥用,特别针对钓鱼攻击中 AI 伪造身份的识别建立防护标准;美英加三国同步启动「AI 网络代理计划」,聚焦可信系统研发与 APT 攻击的实时评估,通过联合安全认证体系强化集体防御能力。 那么,哪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用 AI 来应对 AI 时代的网络安全挑战呢? 「未来需要 AI 安全智能中枢并围绕中枢构建新体系。」在第二届武汉网络安全创新论坛上,青藤云安全创始人张福曾在分享中强调以 AI 对抗 AI 方为未来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核心,「3 年内,AI 将会颠覆现有的安全行业,和所有的 2B 行业。产品将会重新构建,实现前所有未有的效率和能力的提升。未来产品是给 AI 用的,而不是给人用的。」 在一众方案中,Security Copilot 的模式显然对「未来产品是给 AI 用的」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一年前,微软推出了智能 Microsoft Security Copilot 副驾驶来帮助安全团队迅速准确地检测、调查和响应安全事件;一个月前,又再次发布了用于在钓鱼攻击、数据安全和身份管理等关键领域自动协助的 AI 智能体。 微软新增六个自研 AI 智能体以扩展 Security Copilot 功能。其中三个用于辅助网络安全人员筛选警报:钓鱼分类智能体审查钓鱼警报、过滤误报;另两个分析 Purview 通知,检测员工未经授权使用业务数据的情况。 条件访问优化智能体与 Microsoft Entra 协作,指出不安全的用户访问规则,并生成一键修复方案供管理员执行。漏洞修复智能体和设备管理工具 Intune 集成,助力快速定位易受攻击的终端,应用操作系统补丁。威胁情报简报智能体生成可能威胁组织系统的网络安全威胁报告。 03 无相:L4 级高阶智能体的保驾护航 无独有偶,在国内,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自动驾驶」级别的安全防护,青藤云安全推出了 全栈式安全智能体「无相」。作为全球首个实现从「辅助型 AI」向「自主智能体」(Autopilot)跨越的安全 AI 产品,其核心突破在于颠覆传统工具的「被动响应」模式,使其自主、自动且智能。 通过融合机器学习、知识图谱与自动化决策技术,「无相」可独立完成威胁检测、影响评估到响应处置的全流程闭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决策与目标驱动。其「Agentic AI 架构」设计模拟人类安全团队的协作逻辑:以「大脑」整合网络安全知识库支撑规划能力,「眼睛」细粒度感知网络环境动态,「手脚」灵活调用多样化的安全工具链,并通过多智能体协作形成信息共享的高效研判网络,分工合作、共享信息。 在技术实现上,「无相」采用「ReAct 模式」(Act-Observe-Think-Act 循环)与「Plan AI + Action AI 双引擎架构」,确保复杂任务中的动态纠偏能力。当工具调用异常时,系统可自主切换备用方案而非中断流程,例如在 APT 攻击分析中,Plan AI 作为「组织者」拆解任务目标,Action AI 作为「调查专家」执行日志解析与威胁建模,二者基于实时共享的知识图谱实现并行推进。 功能模块层面,「无相」构建了完整的自主决策生态: 智能体人设模拟安全分析师的反思迭代思维,动态优化决策路径; 工具调用整合主机安全日志查询、网络威胁情报检索及 LLM 驱动的恶意代码分析; 环境感知实时捕获主机资产与网络信息;知识图谱动态存储实体关联,辅助决策;多智能体协作通过任务分拆与信息共享,并行执行任务。 目前「无相」在告警研判、溯源分析以及输出安全报告这三大核心应用场景中的表现最为出色。 传统安全运营中,海量告警的真伪甄别耗时费力。以一次本地提权告警为例:无相的告警研判智能体自动解析威胁特征,调用进程权限分析、父进程溯源、程序签名验证等工具链,最终判定为误报——全程无需人工介入。在青藤现有告警测试中,该系统已实现 100% 告警覆盖率与 99.99% 研判准确率,并将人工工作量削减超 95%。 面对真实威胁如 Webshell 攻击,智能体通过代码特征提取、文件权限分析等跨维度关联,秒级确认攻击有效性。传统需多部门协作、耗时数日的深度溯源(如上传播径还原、横向影响评估),现由系统自动串联主机日志、网络流量、行为基线等数据流,生成完整攻击链报告,将响应周期从「天」压缩至「分钟」。 「我们的核心是将 AI 和人的合作关系扭转了,可以把 AI 作为一个人来合作,实现从 L2 到 L4 的跨越,即从辅助驾驶向高阶自动驾驶跨越。」青藤联创兼产品副总裁胡俊分享道,「随着 AI 能适配的场景更多,决策的成功率更高,逐渐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人和 AI 之间的责任分工就会有变化。」 在溯源分析这个场景中,首先是 Webshell 告警触发「无相 AI」驱动的多智能体安全团队协同溯源:「研判专家」基于告警定位 one.jsp 文件,生成文件内容分析、作者溯源、同目录排查及进程追踪等并行任务,由「安全调查员」智能体调用文件日志工具,快速锁定 java(12606)进程为写入源,该进程及关联主机 10.108.108.23(通过访问日志发现高频交互)相继纳入调查。 智能体通过威胁图谱动态扩展线索,从单一文件逐层深挖至进程、主机,研判专家汇总任务结果综合判定风险。此过程将人工需数小时至数天的排查压缩至几十分钟,以超越人类高级安全专家的精准度还原攻击全链路,无死角追踪横向移动路径,红队评估也显示难以规避其地毯式调查。 「大模型比人工好是因为它能彻查边边角角,而非凭经验排除可能性低的情况。」胡俊解释道,「这样相当于广度和深度都更好。」 在完成复杂攻击场景的调查后,整理告警与调查线索并生成报告往往耗时费力。而 AI 可实现一键式总结,以可视化时间线的形式清晰呈现攻击过程,如同电影般连贯展示关键节点——系统会自动梳理关键证据生成攻击链的关键帧,并结合环境上下文信息,最终生成动态的攻击链路图谱,让整个攻击轨迹以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 04 结语 很显然,AI 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安全带来双重挑战。 一方面,攻击者利用 AI 实现攻击的自动化、个性化和隐蔽化;另一方面,防御方需加速技术创新,通过 AI 增强检测与响应能力。未来,攻防双方的 AI 技术竞赛将决定网络安全的整体态势,而安全智能体的完善将是平衡风险与发展的关键。 而安全智能体「无相」在安全架构与认知层面都带来了新的变化。 「无相」本质上是改变了对 AI 的使用方式,其突破性在于将多维数据感知、防护策略生成与决策可解释性熔铸为有机整体——从过往将 AI 作为工具使用的模式转变为给 AI 赋能使其能自主且自动地工作。 通过关联分析日志、文本、流量等异构数据,系统能在攻击者构建完整攻击链前捕捉 APT 活动的蛛丝马迹。更关键的是,其决策过程的可视化推理解释,让传统工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黑盒告警成为历史——安全团队不仅能看见威胁,更能理解威胁的演化逻辑。 这个革新的本质是安全思维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的范式跃迁,是对攻防博弈规则的重新定义。 「无相」如同拥有数字直觉的猎手:通过实时建模内存操作等微观行为特征,它能从海量噪声中揪出潜伏的自定义木马;动态攻击面管理引擎持续评估资产风险权重,确保防护资源精准投向关键系统;而威胁情报的智能消化机制,则将日均万条告警转化为可行动的防御指令,甚至预测攻击变种的演化方向——当传统方案还在疲于应对已发生的入侵时,「无相」已在对攻击者的下一步落子进行预判封堵。 「AI 智能中枢系统(高阶安全智能体)的诞生,将会彻底重塑网络安全的格局。而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彻底抓住这个机会。」张福道。
罗永浩被曝现身百度杭州分公司 5 月 18 日消息,昨晚有多位网友在网上晒图,称罗永浩现身百度。例如其中一位网友发图并配文「上厕所这是碰到了老罗?」 罗永浩一袭黑衣走在工作人员身后,背后墙面上挂着百度的 logo,而发帖人定位则是百度(杭州)分公司。 罗永浩此前投身 AI 创业新项目,其首款 AI 硬件产品 JARVIS ONE 此前已经曝光,由电池、指纹识别、Wi-Fi、麦克风和蓝牙模块组成,用户只需触摸并按住指纹识别区域即可激活语音命令。 此外,其初创项目 Jarvis 已于今年 1 月悄悄在海外上线,但在拥有众多粉丝基础的国内却一直没有动作。(来源:IT 之家) 小米 XRING 01 在基准测试中对决骁龙 8 Elite,10 核 CPU 集群多核得分仅低 7% 近日,小米正式公布了自主处理器芯片 XRING 01,而这款自行研发的芯片仅在几天后就出现在了新的基准测试泄露中。测试结果显示,尽管骁龙 8 Elite 比它的速度更快,但优势并不大,这表明这家中国公司十年的研发投入终于结出了硕果,并对高通和联发科等公司构成了真正的威胁。 Geekbench 6 的跑分信息由爆料人 @Jukanlosreve 上传,这款设备是小米 25042PN24C,采用「2+4+2+2」架构,其中最快的大核心可能是 ARM 的 Cortex-X925,主频为 3.90GHz。此前,有传言称 XRING 01 将采用这家英国芯片设计公司的当前一代设计,而非自主研发的内核,但该传言中提到 Cortex-X925 的主频为 3.20GHz。 这次,频率提升至 3.90GHz,暗示 XRING 01 是采用台积电 3nm 工艺而非较老的 4nm 节点量产的,因为只有这种光刻技术才能让 SoC 维持这样的时钟速度并在可接受的温度下运行。接下来,我们有四个核心运行在 3.40GHz 的频率下,我们再次怀疑是 Cortex-X925。至于其余的,它们可能属于 Cortex-A725。 为了帮助 XRING 01 与骁龙 8 Elite 和天玑 9400+ 等处理器竞争,并将其单核和多核得分提升至 2709 分和 8125 分,小米可能增加了核心数量,尽管这可能会降低其效率。相比之下,小米 15 Pro 的单核和多核得分分别为 2919 分和 8699 分,这使得 XRING 01 在多线程方面仅慢了 7%。(来源:cnbeta) 苹果将允许欧盟 iPhone 用户放弃默认使用 Siri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计划让欧盟用户能够设置除 Siri 之外的默认语音助手。 苹果计划在多个软件平台上引入这一变化,这可能至少意味着 iPhone、iPad 和 Mac。 据推测,这意味着欧盟用户将能够将 Amazon Alexa 或 Google Assistant 等选项设置为苹果设备上的默认语音助手。 报道称,苹果公司正在为应对欧盟不断扩大的监管规定而做出这一改变。 苹果已经允许欧盟的 iPhone 用户将第三方应用程序设置为浏览和消息传递、导航等功能的默认选项。(来源:网易) 宁德时代推出 75# 标准化换电块,将建设「八横十纵」换电绿网 5 月 18 日,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与宁德时代联合主办的「新一代重卡换电生态发布活动」在山西大同举行。活动上,宁德时代正式发布 75# 标准化换电块及全场景底盘换电解决方案,并宣布将在 2030 年建成覆盖全国 80% 干线运力的「八横十纵」换电绿网目标,以及三年内推动重卡电动化跨越 50% 的市场渗透率目标。 宁德时代董事长兼 CEO 曾毓群表示,在零碳转型和物流降本的双重挑战和机遇下,未来 3 年重卡行业将迎爆发式增长,实现 50% 的电动化率。 宁德时代还将投入资源建设换电干线组网。根据规划,2025 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 13 个核心区域建成 300 座换电站,贯通沧榆线、京沪线 (G2)、沪广线、沪蓉线等 11 条干线。到 2030 年之前,将建设一张「八横十纵」的全国换电绿网,组成 16 大城市群换电网,这全长 15 万公里的高速及国省道干线,将覆盖 80% 的干线运力。(来源:央广网) 谷歌 CEO 爆料:曾认真考虑过收购 Netflix,差点就成了 5 月 17 日,据《商业内幕》报道,谷歌公司 CEO 桑达尔·皮查伊 (Sundar Pichai) 在接受采访时爆料称,谷歌曾经「非常认真」地考虑收购流媒体视频公司 Netflix。 他表示,像 Netflix 这样的收购案曾在公司内部「被激烈讨论过」,而且谷歌当时「差点」就达成了这笔交易。不过他随后澄清说,放弃收购的决定并不算是一个「遗憾」。 自 2016 年启动全球扩张以来,Netflix 一直引领娱乐行业发展,订阅用户已突破 3 亿。尽管谷歌通过其智能电视平台 Google TV 以及互联网直播服务 YouTube TV 进入了电视领域,但它从未像 Netflix 那样成功打入传统流媒体市场。 长期以来,谷歌一直喜欢通过高调收购交易来吞并竞争对手,但 Netflix 是该科技巨头公开承认曾考虑收购的最大牌公司之一。多年来,谷歌成功收购了多家如今已成为其核心产品线一部分的公司,包括 Waze、Wiz、Nest、Fitbit、Android 以及 YouTube。(来源:凤凰网科技) 公务用车集中采购要求选用国产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 5 月 18 日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条例》指出,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 《条例》提到,公务用车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应当选用国产汽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 《条例》还称,党政机关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应当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实施,防止分散重复建设和频繁升级。建立共享共用机制,加强资源整合,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降低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升级等方面费用,防止资源浪费。(来源:新华社) Manus 生图功能登场,从设计到搭建网站一站式搞定 Manus 推出图像生成功能,除单纯生图外,还能理解用户意图、规划解决方案,并知道如何调用各种工具完成任务。 该工具通过智能体工作流实现从品牌设计到网站部署的一站式服务,新用户可获赠 1000 积分免费体验。实测显示图像生成效果不错,但网站部署等复杂任务运行速度较慢,需等待数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来源:机器之心) 联想拯救者 Y7000 2025 新品预热:重约 2Kg,双烤性能释放 170W 5 月 18 日消息,联想 15.3 英寸的拯救者 7000 系列新品将于 5 月 20 日揭晓。 根据预热信息可知,这款新机升级「乾坤散热 2.0」,双满功耗性能释放高达 170W,兼具 15.3 寸轻巧机身,重量约 2Kg。 作为参考,已经公布的拯救者 Y7000P、R7000P 2025 也采用了「乾坤散热 2.0」,内置 3D Blade 猎鹰风扇 2.0,性能释放可达 195~200W。 联想拯救者 Y7000 2025 搭载 i7-14650HX 处理器、RTX 5060 显卡、16GB DDR5 5600 内存以及 512GB 固态硬盘(IT 之家注:双盘位),采用 15.3 英寸 LCD 屏(2.5K 分辨率 180Hz 刷新率、400nits 亮度、3ms 响应、X-Rite 色彩管理)。(来源:新浪) 魅族推出 PANDAER 超轻量合金电竞鼠标:PAW3395 + 星闪 Nearlink,499 元 5 月 18 日消息,魅族现已在自家商城上架一款 PANDAER 超轻量合金电竞鼠标,该鼠标支持星闪 Nearlink 连接、58 克重量、PAW3395 传感器、凯华微动,定价为 499 元。 据介绍,相应电竞鼠标外观方面采用镁铝合金 CNC 工艺,支持更换背部组件(可换为金属镂空背板 / 黑透背板),采用星闪 Nearlink 方案,延迟最低 0.125ms,鼠标同时搭载 PAW3395 传感器 + 海思 BS25 主控,提供 26000 DPI 灵敏度。(来源:IT 之家) 深圳交警引入新款大疆警用无人机,可抓拍司机开车玩手机违法行为 5 月 18 日消息,据深圳交警官方微博,深圳交警近日为高速引入一台新款 DJI 大疆警用无人机,可对分心驾驶和开车玩手机等行为进行抓拍。 深圳交警在视频中强调了这款无人机具备的防风、防水特性,透露相应无人机可在阴天微雨天使用,能够准确锁定不文明的驾驶行为。 交警展示的画面中,一位货车司机边开车边玩手机,无人机摄像头牢牢锁定货车,并进行高清抓拍,抓拍后还会有语音提示。 目前,深圳交警对开车玩手机行为处罚较为严格,查证后将会对驾驶员处以 300 元及 2-3 分处罚。(来源:腾讯新闻)
OpenAI 计划在阿布扎比建设的数据中心将比摩纳哥更大 据彭博社报道,OpenAI 准备帮助在阿布扎比开发一个容量高达 5 千兆瓦的数据中心园区,该公司将成为该项目的主要租户,该园区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据报道,该设施占地面积高达 10 平方英里,耗电量相当于五座核反应堆,远超 OpenAI 及其竞争对手宣布的任何现有 AI 基础设施。 OpenAI 在美国的第一座星际之门园区(已在德克萨斯州阿比林开发)预计将达到 1.2 千兆瓦,而这家位于中东的园区的容量将是该园区的四倍以上。(来源:cnBeta) 比亚迪加速内部整合,消息称腾势、方程豹品牌公关部回归集团 5 月 17 日消息,「每人 Auto」今日发布消息称,比亚迪于 4 月底发布公告,将旗下两大高端品牌腾势、方程豹的品牌公关部进行了调整。 此前,腾势、方程豹品牌公关的团队分别隶属于腾势销售事业部、方程豹销售事业部,调整后,上述两个品牌的公关团队平级移至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为其二级部门,最高负责人为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 报道援引比亚迪员工的说法,集团内部汽车业务主要由汽车工程研究院、新技术研究院负责车型研发设计,产品交由王朝网、海洋网、腾势、方程豹、仰望销售事业部来负责营销。 而此次调整,则意味着集团将给予两大品牌更多的资源支持,希望打造更强的品牌力。(来源:IT 之家) 奇瑞再被曝将在英国建汽车厂,目前在当地已有 70 余家经销商 5 月 17 日消息,据外媒 AutoCAR 报道,奇瑞汽车英国公司负责人 Victor Zhang 透露,未来将在英国设立工厂,以及包含上下游产业链的制造基地,另一位奇瑞英国高管则表示,英国生产是奇瑞在英国的「最终目的地」。 报道称,目前奇瑞在英国已经拥有 70 余家经销商,该公司计划在 2026 年(明年)将这一数字翻番。 据悉,早在 2023 年 6 月,就有英国当地媒体披露,包括奇瑞在内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已与英国方面进行会谈,讨论在当地制造汽车。不过目前奇瑞在英国生产事宜还未最终确定。(来源:IT 之家) OpenAI ChatGPT 被曝将支持 MCP 协议,可接入第三方 AI 服务 科技媒体 bleepingcomputer 在 5 月 16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 OpenAI ChatGPT 正测试整合 MCP 协议,扩展该 AI 聊天机器人的第三方服务。 MCP 可以比喻成 AI 应用的「USB-C 接口」,AI 助手通过受控接口访问数据,例如列出表格、读取数据或执行 SQL 查询,从而实现数据库探索和分析等任务。 虽然 MCP 对普通消费者的直接用途可能有限,但对企业而言,它可能带来颠覆性改变。企业能够通过 MCP 将内部工具与 ChatGPT 连接,按需共享数据,优化工作流程。 据社交平台 X 用户 Tibor 爆料,ChatGPT 正在测试一项「连接器设置」(Connectors settings)功能。用户可点击「自定义」(Custom)选项,添加新工具,并填写工具名称、URL 和描述等信息。 该功能让 ChatGPT 能无缝对接用户自有应用或 API 实现,对 MCP 支持目前仍在内部测试阶段,OpenAI 预计将在未来几天或几周内正式公布这一功能。(来源:IT 之家) 刘强东给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的教学楼「京东群学楼」今日投用 据「京东黑板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楼「京东群学楼」昨日在通州校区正式启用。 「群学」,为社会学的旧译名,亦指学派交汇,融会贯通。京东群学楼为人大校友、京东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刘强东捐赠冠名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3.1 万平方米。 2017 年在人大 80 周年校庆之际,刘强东向母校捐赠 3 亿元,并设立人大京东基金,创人大建校以来的最高社会捐赠记录。 据悉,人大京东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人大的通州新校区建设、社会学学科发展以及在法学、新闻、互联网、人工智能、金融等领域的相关学科建设、理论与技术研究,并通过大幅提升助学金、奖学金、奖教金的方式来支持激励、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和青年学子,帮助杰出人才和贫困学生的成长。 当天,京东物流与人大联合打造的智慧快递服务中心也正式落地人大通州校区。这是北京首家校企共建的智慧快递服务中心,还投放了第六代智能配送无人车及京东服务 + 等服务(来源:IT 之家) 美国官员对苹果在中国的人工智能合作计划表示担忧 苹果公司可能计划与阿里巴巴合作,将 Apple Intelligence 引入其在中国的产品中,这一计划引起了华盛顿的关注。 美国国会和白宫官员都对苹果与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合作将 Apple Intelligence 引入中国的计划表示担忧。苹果公司则认为,此类交易对于保持其在中国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指出,中国市场约占苹果总销售额的 20%。为了与中国本土的智能手机公司竞争,苹果需要与中国的人工智能供应商合作。 美国官员担心,这样的协议将使中国在与美国人工智能公司的竞争中更具竞争力。任何协议都可能迫使苹果进一步遵守中国法律,这些法律旨在促进审查制度并与中国政府共享用户数据。 据报道,白宫和众议院的官员已联系苹果高管,要求提供有关该交易的更多信息。他们显然被问及,这笔交易是否会让中国公司获取用户数据或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 美国官员还考虑将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中国人工智能公司列入不允许与美国公司合作的受限公司名单。 据称,苹果还在考虑与其他中国人工智能公司达成交易,包括腾讯、DeepSeek 和百度。(来源:cnBeta) 入侵美国 SEC 社媒账户导致比特币价格暴涨的黑客被判入狱 26 岁的埃里克·康瑟尔 (Eric Council Jr.) 因参与入侵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官方 X 账户,于周五被判处 14 个月监禁和 3 年监督释放。美国司法部在一份新闻稿中宣布了这一判决。 Council 和其他黑客于 2024 年接管了 SEC 的 X 账户,并错误地宣布该机构已批准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这导致加密货币价格飙升,随后又下跌。 据美国司法部称,Council 及其同伙对一名有权访问 SEC X 账户的人员的手机账户进行了 SIM 卡交换攻击,从而使黑客控制了该人员的电话号码。之后,黑客重置了 SEC X 账户的密码,从而获得了该账户的控制权。(来源:cnBeta) 微软 CEO 萨蒂亚·纳德拉开始用 AI 聊天机器人取代收听播客 为了说明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公司 Copilot 人工智能助手的频率,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表示,他现在不再收听播客,而是将文字记录上传到 Copilot,然后在开车去办公室的路上与 Copilot 讨论内容。 此外,纳德拉曾开玩笑地将自己的工作描述为「电子邮件打字员」,他表示,他依靠 Copilot Studio 开发的至少 10 个定制代理来汇总电子邮件和消息、准备会议以及执行办公室的其他任务。 人工智能似乎已经在以更实质性的方式改变微软,据报道,在纳德拉宣布公司 30% 的代码是由人工智能编写后不久,程序员在公司最近的裁员中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来源:cnBeta) 字节跳动被曝福利调整:多地禁止打包餐食回家,午休禁止关灯 据媒体报道,近日,字节跳动在多地工区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管理规定,涵盖餐食外带与午休政策,引发广泛关注。 在餐食管理方面,有内部员工透露,公司已发布内部通知,明确规定职场提供的三餐、随餐饮品、水果以及茶水间零食等福利,员工需现场即取即用,严禁带离职场。 通知强调,餐食外带行为违反了公司的餐饮管理规定,对于情节严重的侵占情况,违规者将面临退赔、警告甚至辞退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与此同时,午休政策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以往深圳工区作为唯一允许关灯午休的办公区域,如今也宣布午睡时不得关灯。 针对这些调整,字节跳动一位内部知情人士解释称:「餐食方面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治理多拿多占现象,比如个人外带大量餐食;职场内用餐不受任何影响。而午休方面,不存在不让午休的说法,员工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在工位午休;主要是避免个人物品占用消防安全通道、公共区域。」(来源:快科技) 吉利银河伪装车曝光,号称「全球最低油耗、2100km+ 综合续航」 5 月 17 日消息,吉利银河旗下全新轿车谍照今日在社交平台曝光,车身写有「全球最低油耗」「2L 级亏电油耗」「2100km+ 综合续航」等标语。 目前尚不清楚这款新车的具体型号。在 5 月 15 日吉利汽车 2025 年一季度业绩会暨「一个吉利」战略整合计划说明会上,吉利透露:在二季度末以及三季度初,吉利银河还将会有两个产品投放市场,下一周,银河有一款大型旗舰 6 座 SUV 将会在意大利米兰首秀。(来源:IT 之家) iPhone Fold 屏下摄像头据称正在测试中 苹果首款可折叠 iPhone 预计将于 2026 年末 或 2027 年首次亮相,今天来自韩国的一则新传闻泄露了工程原型的当前状态。根据知情人士基于工程测试设备的数据,iPhone Fold 的屏幕尺寸比之前的原型略小,但分辨率和长宽比相同。 据称 iPhone Fold 的正面显示屏上会有一个打孔摄像头,内部折叠屏幕则首次配备屏下摄像头,这样一来它将类似于三星的 Galaxy Z Fold 系列。 苹果仍有大量时间来确定 iPhone Fold 的具体规格,因此很多方面未来都可能(而且很可能会)发生变化,无论如何,苹果选择屏下摄像头路线仍然值得关注。 此前有传言称,苹果正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折叠屏幕的折痕,并为 iPhone Fold 配备比任何竞争对手都要高品质的铰链。(来源:cnBeta) 2028 洛杉矶奥运会将首次引入「空中出租车」,带来全新观赛、往返体验 据美联社 16 日报道,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观众和贵宾们将首次体验乘坐空中出租车前往比赛场馆。 阿切尔航空公司推出的电动空中出租车「午夜」号将从多个场馆附近的垂直起降点出发,最多可载四名乘客,飞行时间为 10 至 20 分钟,目的地遍布洛杉矶交通网中的各大区域。 这张空中出行网络将包括英格尔伍德的 SoFi 体育场和市区南部的洛杉矶纪念体育场,两个场馆将共同承办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此外,洛杉矶国际机场、好莱坞、圣莫尼卡和橙县也将成为空中出租车的停靠点。 阿切尔表示,这款空中出租车的噪音和排放比传统直升机低。该款 eVTOL 飞机配备了冗余的容错系统,拥有 12 个发动机和螺旋桨,因此能够达到与商业航班相似的安全标准,预计将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的认证。这些空中出租车将在阿切尔位于加利福尼亚圣荷西和乔治亚州科温顿的工厂制造。 作为 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残奥会及美国队的官方服务商,阿切尔还将利用空中出租车为紧急服务和安保提供支持。(来源:IT 之家)
雷军最新内部演讲曝光:小米不再是行业新人,公众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 5 月 16 日消息,一份雷军在小米价值观大赛后对内部员工发表演讲的视频曝光,罕见谈及了近期小米遭遇的舆论危机。 雷军表示,三月底的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给小米带来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一位熟悉汽车行业的朋友告诉我:造车,遭遇交通事故在所难免。』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场事故的影响如此之大,对我们小米的打击也如此之大。 雷军称,四年前决定造车的时候,一直特别担心安全问题,所以对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无比的重视。经过汽车团队这么多同事们三、四年的努力,我们 SU7 在上市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面,质量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参与的所有权威机构的评测里面都拿到了最高分,但万万没有想到,这场交通事故,让我们意识到,公众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远超了想象。 他表示,我们一直觉得我们是汽车行业的新人,我们是一家创业的公司。但这一次的事件让我深深的理解,小米今天的规模、影响力、社会关注度都到了非常高的地方,社会和公众要求我们去承担一家真正的大公司行业领导者的责任。我们深刻的意识到,这是 15 年的小米无可回避的责任。15 岁的小米,不再是行业的新人,我们在任何一个产业里面都没有了新手保护期,我们要有更高的标准和目标。(来源: TechWeb) 马斯克 4000 亿薪酬被推翻,特斯拉修改公司章程打压股东诉讼 5 月 17 日,据彭博社报道,在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的天价薪酬被股东诉讼推翻后,特斯拉公司正采取措施防止未来再次出现此类情况。特斯拉在周五晚间披露,已修改公司章程,规定股东必须持有至少 3% 的公司股份,才能「发起或维持一项衍生诉讼」。衍生诉讼指的是股东代表公司对相关责任人发起的诉讼。根据监管文件,特斯拉是在 5 月 15 日修改的章程。 就在几天前,得州州长格雷格・阿博特 (Greg Abbott) 签署立法对该州公司法进行一系列修改,包括允许公司设定股东发起衍生诉讼所需的持股门槛。阿博特以及该州其他共和党领导人宣称,此举旨在吸引更多企业在得州注册成立。 正是股东诉讼导致马斯克的天价薪酬泡汤。特斯拉授予马斯克的薪酬协议在 2018 年获得股东批准,最初价值为 26 亿美元,但是在 2024 年初被裁定无效时已飙升至 560 亿美元 (约合 4036 亿元人民币)。在特斯拉股价飙涨时,其价值一度超过 1000 亿美元。然而,该薪酬方案遭到了一位股东的质疑。 在马斯克薪酬被推翻后,特斯拉把注册地从特拉华州迁至得州。目前,特斯拉已就该裁决向特拉华州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这一过程可能耗时数月时间。 截至发稿,特斯拉尚未就此置评。(来源:凤凰科技) 消息称英伟达计划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 5 月 16 日消息,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两位知情人士消息称,英伟达计划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力图在其中国市场销售受挫的背景下维持在 AI 芯片领域的领先地位。 知情人士透露,英伟达 CEO 黄仁勋上月与上海市长龚正会面时提出了这一设想。公司目前正租用新的办公场地,以安置现有员工并为后续扩编预留空间。 知情人士表示,新设立的研发中心将专注于满足中国客户的特定需求。上海团队将参与全球研发工作,包括芯片设计验证、产品优化,以及自动驾驶等特定领域的研究。 黄仁勋希望吸引中国本土顶尖 AI 人才。目前,英伟达正为上海团队招聘多个岗位,包括开发下一代深度学习软硬件的工程师,以及设计和优化面向全球市场的 ASIC 芯片开发者。 有知情人士透露,上海市已对上述规划表达初步支持。(来源: IT 之家) Meta 推迟发布旗舰 AI 模型 Behemoth,因能力提升遇到困难 5 月 16 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知情人士称,Meta 工程师难以大幅提升旗舰 AI 模型「Behemoth」(巨头)的能力,将推迟发布模型。 Meta 在 4 月发布了 Llama 4 模型系列中的两个小型模型 Scout 和 Maverick,但更大的 Behemoth 版本发布被推迟至 6 月。 现在,据报道,Behemoth 模型发布时间又被推迟到秋季甚至更晚,因能力提升并不明显。这也引发了公司内部对耗费巨资打造 AI 这一投资方向的担忧。 不过,外媒也提到,其他试图发布下一代重磅模型的顶尖 AI 公司也纷纷遇挫,比如说 OpenAI。去年 12 月,就有外媒报道,OpenAI 开发其下一个主要模型 GPT-5 的努力正落后于计划,其结果还不能证明巨大的成本是合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Llama 4 发布后,还因作弊刷榜、代码能力拉垮、伪开源等备受争议。(来源: TechWeb) OpenAI 的 AI 程序员上线,人类仅需点按钮 5 月 17 日报道,昨夜,OpenAI 推出一款基于云的软件工程 Agent(智能体)——Codex的预览版。 Codex 可并行处理多项任务,例如编程、解答代码库相关问题、修复错误以及提交拉取请求以供审核等,在云上运行并预加载用户代码库。 Codex 由codex-1 模型提供支持。codex-1 是 OpenAI o3 针对软件工程优化后的版本。目前,Codex 已面向 ChatGPT Pro、Team 和 Enterprise 用户上线,即将面向 Plus 用户上线。 OpenAI 同步推出 codex-1 的精简版本,基于 o4-mini 专为轻量级开源编码 Agent「Codex CLI」而打造,API 定价为1.5 美元/100 万 tokens 输入,6 美元/100 万 tokens 输出,即时缓存打七五折。(来源:智东西) 美团外卖推出「堂食店」标签:是否堂食并非检验品质的唯一标准 5 月 16 日消息,美团外卖官宣,为更好地帮助商家还原真实经营场景,面向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可信的参考信息,美团外卖近期对「明厨计划」进行了全面升级,推出「堂食店」标签功能,开放商家认证流程,并将在首页推荐位、专属标签等多个核心位置展示。 同时,自 4 月以来,美团外卖加大对「明厨亮灶」的补贴力度,面向夫妻店、社区小店等中小餐饮商户提供覆盖硬件设备购置、安装等费用的全额补贴,首期补贴总额达 5000 万元。 IT 之家注意到,美团外卖还称:「是否堂食并非检验品质的唯一标准,消费者更需要看得见的食品安全。我们期望,让每一份外卖都承载着安心与诚意,让每一家规范经营的商家都获得更多关注。」(来源:IT 之家) 腾讯混元图像 2.0 模型发布:毫秒级响应,一边打字一边出图 5 月 16 日消息,腾讯混元图像 2.0 模型(Hunyuan Image2.0)正式发布,在腾讯混元官方网站上线,并对外开放注册体验。 腾讯混元图像 2.0 模型主要有两大特点:实时生图、超写实画质。 相比前代模型,腾讯混元图像 2.0 模型参数量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得益于超高压缩倍率的图像编解码器以及全新扩散架构,其生图速度「显著快于行业领先模型」,在同类商业产品每张图推理速度需要 5 到 10 秒的情况下,腾讯混元号称可实现毫秒级响应,支持用户可以一边打字或者一边说话一边出图,改变了传统「抽卡—等待—抽卡」的方式。 除了速度快以外,腾讯混元图像 2.0 模型图像生成质量提升明显,通过强化学习等算法以及引入大量人类美学知识对齐,生成的图像号称可避免 AIGC 图像中的「AI 味」。(来源:IT 之家) 魔法原子再获数亿融资,推动千行百业落地 近日,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魔法原子宣布完成数亿元新一轮战略融资。本轮投资方包括战略产业资本禾创致远、芯联资本,财务投资人华映资本、晓池资本、元禾厚望,老股东追创创投和翼朴基金持续追加投资,新资金将用于具身智能核心技术迭代研发,VLA 模型搭建,加速推动机器人在工业、商业场景落地。 短短半年内,魔法原子连续完成了两轮超亿元级融资。在此期间,魔法原子已逐步完成「全栈自研技术+全链路布局+场景化应用」闭环生态的搭建,为商业化进程提供根本保障。 魔法原子成立于 2024 年 1 月,专注于通用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技术研发与落地应用,产品涵盖通用人形机器人与四足机器人,覆盖工业、商业及家庭等多元场景。(来源:极客公园) 三星首秀 Sensor OLED 技术:全屏识别指纹,支持心率检测 5 月 16 日消息,科技媒体 SamMobile 发布博文,报道称在 2025 年 SID Display Week 博览会上,三星显示(Samsung Display)公司展示 Sensor OLED 技术,内置传感器,能在屏幕任意位置检测指纹,甚至还能测量心率、血压和压力水平。 在传统 OLED 屏幕上,屏下指纹传感器只能在特定区域识别指纹;而 Sensor OLED 技术直接在制造过程中嵌入了有机光电二极管(OPD)层,实现全屏检测用户指纹。 更值得关注的是,Sensor OLED 技术不仅支持全屏识别指纹,还能像智能手表和健身追踪器一样,检测心率、血压和压力水平。其原理是利用 OLED 光线根据血管收缩和扩张的不同反射特性,通过 OPD 层将数据转化为健康信息。(来源:IT 之家) 荣耀 400 Pro 真机首曝:首发流光织锦工艺,最美荣耀手机 日前荣耀官方宣布,将在本月推出全新的荣耀 400 系列,包含荣耀 400 和荣耀 400 Pro 两款机型,目前该系列已在各大平台上架开启预约,受到了不少用户的关注。现在有最新消息,近日有数码博主进一步晒出了其中荣耀 400 Pro 的真机谍照。 据知名数码博主 @ 旺仔百事通 最新晒出的真机照显示,与此前曝光的消息基本一致,全新的荣耀 400 Pro 将至少提供幻夜黑、揽月银和海风蓝两款配色,其中海风蓝配色首发流光织锦工艺,将真丝感纤维与贝母珠粉等材料,在真空环境中层层压制融合,让每一块背板设计都与众不同,就像每一缕海风、每一捧流沙,都是独一无二,堪称是最美荣耀手机。除此之外,该机的后置相机模组将采用全新的「旷野舷窗」设计,通过背板至镜头的流畅过渡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美感。 据悉,全新的荣耀 400 Pro 将在本月正式发布,由肖战代言。(来源: TechWeb) 全球首部全程 IMAX 胶片拍摄电影:诺兰新片《奥德赛》明年夏季上映 5 月 16 日消息,据外媒《好莱坞报道者》报道,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新片《奥德赛》将在明年夏季上映,这部改编自希腊史诗的作品不仅内容宏大,其制作方式也将开创历史:全球首部全程使用 IMAX 胶片拍摄的电影。 此前,《复仇者联盟 3:无限战争》就已经使用 IMAX 设备完成全片拍摄。但与前者不同,《奥德赛》则是首部全程采用 IMAX 胶片拍摄的电影,而非数字设备。IMAX CEO 里奇・盖尔方德在戛纳电影节期间的一场媒体午宴上宣布了这一消息,并透露这是诺兰率先提出的挑战。 据悉,升级后的摄影机更轻便、运作时的噪音也降低了三成。IMAX 还开发出全新的胶片扫描与处理技术,让拍摄时可以更快速地回看素材。当前这些摄影机仅供诺兰使用,《奥德赛》制作完毕后才会对其他导演开放。 自 2008 年《黑暗骑士》以来,诺兰就一直是 IMAX 技术的坚定拥护者,当时他首次用 IMAX 摄影机拍摄动作戏。从那以后,他的每部作品都采用 IMAX 拍摄。(来源:IT 之家)
去年,AI 能解出博士级别的数学题,已是轰动一时的大新闻;而今年,能攻克「未解之谜」级别的数学难题的 AI 已经来了。 5 月 15 日,Google DeepMind 发布了全新编程智能体 AlphaEvolve。 不同于传统的编程 Agent,它专注于通用算法的自动发现与持续优化。顾名思义,AlphaEvolve 擅长在「进化」中寻找更优解,它模拟自然选择机制,能在代码中不断迭代、演化出创新算法。 只要问题能用程序表达、结果能用函数评估,AlphaEvolve 就能迭代算法。Google 表示,在组合数学、几何学、数论等超过 50 个未解问题中应用后,AlphaEvolve 在约 20% 的问题上超越了人类现有解法。 DeepMind 研究员 Matej Balog 表示:「AlphaEvolve 在十多个公开的数学问题上取得了突破。但最让我激动的是:它找到了 56 年以来,4x4 复数矩阵乘法算法的首次改进。这个结果,来自它自创的一种复杂搜索算法。」 AlphaEvolve 的价值不仅在数学,它展现出的是一种通用的「算法发现能力」。Balog 表示:「我们对 AlphaEvolve 的应用,还只是触及表层。」 问题能用程序表达、结果能用函数评估,AlphaEvolve 就能迭代算法 Google DeepMind 表示,AlphaEvolve 能够在多个复杂问题中取得突破,关键在于其背后运作的是一整套自动进化机制,能持续优化算法并提升性能。 从本质上看,AlphaEvolve 解决的是一个通用的黑盒优化问题:maximize h(f)。其中,f 是由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程序,h 是衡量该程序质量的评估函数。 在实际流程中,AlphaEvolve 首先通过提示采样器(prompt sampler)组装提示词,引导语言模型生成代码。DeepMind 使用了两个不同的 Gemini 模型协同工作:Gemini Flash 以更高速度生成大量候选方案,扩展思路的广度;Gemini Pro 则提供更深入的结构性建议。二者结合,使模型能产出具备实际可行性和算法深度的程序。 生成的程序会被送入自动评估系统,经过验证、运行和打分后,写入程序数据库。数据库中运行着一套进化算法,会从已有程序中挑选表现最好的方案,为下一轮提示提供方向,不断迭代出更优解。 AlphaEvovle 的一个核心点就是这套自动评估指标。它能对生成程序进行验证、运行和评分。每一个程序都会被 h 函数衡量其准确性、运行效率、代码质量等维度。这些评分标准是客观、量化的,使 AlphaEvolve 能够在无需人类直接干预的前提下持续优化。 不过,这里的 h 函数依然由人类研究人员定义,可以是准确率、运行时间,甚至代码可读性等维度的组合。AlphaEvolve 负责的只是在给定 h 的前提下去寻找最优的 f。对于一些数学问题或研究任务,Google 也可能预设 h。 这也说明了 AlphaEvolve 当前的边界:它适用于那些「成果是否优秀」可以自动量化判断的问题。但如何定义「优秀」,仍需人来给出。在需要人类实验才能确定是否优秀的问题上,AlphaEvolve 就无法评估了。 以 DeepMind 研究员提到的 4×4 复数矩阵乘法为例,研究人员设置了一组任务目标,包括达到的最低乘法次数(即张量分解的秩)以及达到该结果的随机种子比例。这些信号构成了 AlphaEvolve 的优化目标,引导它在复杂的搜索空间中稳步「爬山」。 AlphaEvolve 从问题定义出发,基于标准的梯度优化流程(包括初始化器、重建损失函数、Adam 优化器等),演化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张量分解算法。最终,它在 14 个矩阵乘法结构上超越了已知最优结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提出了历史上第一个能用 48 次乘法完成 4×4 复数矩阵乘法的算法——打破了 56 年未被突破的记录。 AlphaEvolve 的技术路线可追溯到 DeepMind 早期提出的 FunSearch 系统。FunSearch 同样利用语言模型引导程序进化,曾被用于发现数学结构或在线算法策略。但与之相比,AlphaEvolve 的扩展性显著提升:它可以修改完整程序,处理多个函数、组件、甚至跨语言结构协同优化,而不仅限于 Python 中的单一函数。 这种更高的通用性,使 AlphaEvolve 不再只是一个「智能改函数」的工具,而像是一个可以自主演化大型算法系统的「程序设计伙伴」。 据 DeepMind 披露,AlphaEvolve 已被应用于 50 多个数学难题,涵盖数学分析、几何学、组合数学与数论等领域。大多数实验都能在数小时内完成部署。 在约 75% 的问题中,它成功重新发现了当前的最优解。更令人惊喜的是,在约 20% 的问题中,它给出了比已知方法更好的解法。比如在数学界研究了 300 多年的「接吻数问题」中,AlphaEvolve 构造出由 593 个球体组成的新结构,在 11 维空间中刷新了下界。 除了数学,AlphaEvolve 也已在 Google 内部实际落地应用,解决了计算栈中多个层面的工程问题,包括:为 Borg 系统设计新的调度启发式;优化大语言模型训练时使用的矩阵乘法内核;改写 TPU 芯片中的算术电路;加速 Transformer 注意力机制的执行速度。 这些任务之间跨度极大,但都具备一个共性:问题能用程序表达、结果能用函数评估。只要这两点成立,AlphaEvolve 就可以发挥作用。 更多的智能供给,带来无限的游戏 此次发布来自 Google DeepMind,这一团队曾推出 AlphaGo、AlphaFold 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AI 系统,在博弈智能与科学发现领域显著扩展了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 AlphaEvolve,与依赖强化学习和自我博弈(如 AlphaGo)的系统不同,是通过语言模型生成大量程序候选,结合自动评估与进化机制,筛选出更优的算法方案。它更像是一种可编排、可扩展的算法构造与发现框架。 相比 AlphaGo 展示的是人工智能如何在规则明确定义的博弈中超越人类,AlphaEvolve 的意义可能更在于: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持续、可扩展的算法生成与优化能力。 算法设计与调优历来是一种高度稀缺的技术能力。算法工程师在就业市场上普遍享有更高的薪酬与职位门槛,足以反映其复杂性与稀缺性。 而现在,只要设定明确的评估方式,AlphaEvolve 就有可能以接近无限的算力和耐心,自动探索并优化算法解法。这意味着,「发现并改进算法」这项曾依赖个体经验的能力,开始从稀缺、手工、不可复制,变为可自动化、可规模化的智能供给。 尤瓦尔·赫拉利曾经有一个比喻,形容 AlphaGo 为人类带来的冲击。 人类一直在围棋星球上探索如何下围棋,不断有人画出路线图,探索围棋星球的样貌。直到 AI 出现,人类才惊觉,自己不过是在围棋星球的一座小岛上原地打转,而真正的星球辽阔无边,未曾涉足的区域远超想象。 而去年到今年,在科研领域,我们也不断地看到 AI 正在做同样的事情。2024 年,AI 相关成果首次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而这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科研常态。 从某种程度上说,AlphaEvolve 所做的,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这张科研的「未知地图」的展开。以无限的智能供给,让每个领域都有可能被再探索一遍。 当「能被发现的算法」不再稀缺,人类对知识的征途,或许才刚刚开始。
雷军官宣小米自研手机 SoC「玄戒 O1」 5 月 16 日消息,小米自研手机 SoC 芯片已经正式官宣,命名「玄戒 O1」,将于 5 月下旬发布。 这款突然出现的自研芯片让很多人非常意外,而且雷军还专门强调,这款芯片是小米自主研发设计。 小米这次保密工作非常好,目前为止没有透露出半点具体信息,大家都在猜测这款芯片的详细参数,尤其是制程工艺。据数码闲聊站爆料,这款芯片采用了最新先进工艺,填补了国内 5nm 以内先进设计的经验空白。(来源:快科技) 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AI 是历史性机遇,塑造以科技为核心动力的第二增长曲线 5 月 15 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 2025 年 3 月份季度及 2025 财年全年业绩。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表示:「本季度和整个财年的业绩显示,我们的『用户为先、AI 驱动』战略持续见效,核心业务增长继续加速。 在 AI 需求的强劲推动下,云智能集团季度收入增长加速至 18%,其中 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本季度,淘天集团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 12%,反映了对用户体验的投入和商业化举措持续见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吴泳铭分享了 AI 领域的两大最新趋势:一是在大中型企业,AI 应用开始从内部系统向用户侧场景渗透;二是积极使用 AI 产品的客户,从大中型企业延展到大量中小企业,「2026 财年,我们将继续聚焦电商、AI+云的核心业务增长,面向中长期,塑造以科技为核心动力的第二增长曲线。」吴泳铭说。(来源:澎湃新闻) 特朗普:希望苹果停止将 iPhone 产业转移到印度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已经要求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停止在印度建厂。特朗普在卡塔尔国事访问期间谈及他与苹果 CEO 的对话时称:「我昨天和库克之间有点小摩擦,他正在印度各地建厂。而我不希望他们在印度建厂。」 特朗普表示,在这次交流之后,苹果将「增加在美国的生产」。特朗普还指出,印度是全球关税壁垒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产品在该国销售「非常困难」。不过他补充说,印度方面已提出降低美国产品关税的建议,试图就进口税达成协议。(来源:格隆汇) 星纪魅族:从未计划砍掉手机业务 36 氪获悉,据星纪魅族官微,「近日,我们注意到微博平台有多名用户发表关于星纪魅族商业经营及魅族产品的不实言论,对星纪魅族的商誉、品牌价值及社会评价造成负面影响。」星纪魅族表示从未计划砍掉手机业务,并敦促相关用户删除不实言论并公开赔礼道歉,同时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来源:36 氪) iPhone 16 Pro 成京东 618 手机销量王!128GB 照样被国人买爆 5 月 15 日消息,日前,一年一度的 618 年中大促正式开启,厂商优惠叠加国补,对打算换新手机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入手的好时间。 京东手机 618 竞速榜显示,榜单前三名全部被苹果手机包揽,分别是 iPhone 16 Pro、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ro Max。 降价+国补,iPhone 16 Pro 毫无悬念成为京东 618 手机销量王,128GB 版本补贴后售价 5499 元,如此空前的降价力度引发国人抢购,部分配色显示无货。(来源:快科技) 梁文锋署名 DeepSeek 新论文:公开 V3 大模型降本方法 梁文锋亲自参与的 DeepSeek 最新论文来了。这一次,团队把 DeepSeek-V3 在训练和推理过程中,如何解决「硬件瓶颈」的方法公布了出来。 具体而言,DeepSeek-V3 之所以可以只用 2048 块 H800,就能达到超大规模集群(如数万块 GPU)相当的训练效果,核心在于四项创新技术:内存优化, 计算优化, 通信优化, 推理加速。 YouTube 新推「峰值时刻」广告,AI 助力精准投放提升观看体验? YouTube 在本周三宣布了一项创新性的广告工具,该工具利用谷歌的 Gemini AI 模型,帮助广告商在观众观看视频最为投入的时刻投放广告。这一举措标志着 YouTube 在广告精准投放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该工具名为「峰值时刻」,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 AI 技术识别视频中观众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段,并在这些时段之后精准插入广告。YouTube 表示,这一功能的推出旨在提升广告的曝光效果,并有望显著提高广告的点击率,这对于创作者在视频平台上的收入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来源:ITBEAR) 王化回应小米汽车销量内容:无视周期的主观臆断 快科技 5 月 15 日消息,小米集团公关部王化发文回应了近期有人扩散小米汽车销量内容的情况。他指出,这种行为是无视周期的主观臆断,非常不专业。 王化提到,假期前后消费重心通常会向旅游、休闲等领域倾斜,这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来源:快科技) 苹果新一代 CarPlay Ultra 正式发布:深度整合车辆控制功能,阿斯顿・马丁车主率先用上 5 月 15 日消息,在经历数月的延迟之后,苹果公司终于正式宣布推出新一代 CarPlay,并将其命名为「CarPlay Ultra」。从今日起,美国和加拿大的消费者在订购阿斯顿・马丁新车时,即可用上 CarPlay Ultra。此外,苹果还将通过软件更新的方式,将 CarPlay Ultra 引入现有的车辆中。 据苹果介绍,CarPlay Ultra 通过将车辆控制功能与 CarPlay 体验深度整合,实现了对车辆仪表盘和仪表的显示接管,包括空调、驾驶辅助系统等的开关控制,以及更高级的媒体控制功能。该系统不仅服务于车辆的主信息娱乐显示屏,而是车内的所有屏幕,例如数字仪表盘中的速度表、转速表、燃油表等。此外,CarPlay Ultra 的媒体和导航应用也能够无缝集成到仪表盘中。(来源:IT 之家) 索尼发布 WH-1000XM6 无线降噪耳机 索尼发布 WH-1000XM6 无线降噪耳机 索尼发布了 WH-1000XM6,这是该公司广受欢迎的无线降噪耳机系列的最新旗舰产品。XM6 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比前代产品有所改进,但价格也更高。(来源:ugmbbc) 新型 AI 芯片将大语言模型能耗减半 新型 AI 芯片将大语言模型能耗减半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 AI 芯片,成功将大语言模型的能耗降低 50%。这项成果于近期在波士顿举行的 IEEE 定制集成电路会议上发布,是半导体领域的重大突破,有望成为解决大语言模型高能耗问题的「绿色钥匙」。 研究团队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数据中心铜基通信链路的数据传输。高速数据交换不仅会产生误差,更会带来巨大的能源浪费。传统均衡器虽能纠错,但其自身就是「电老虎」。一种解决方案是开发更高效的有线通信芯片。 他们开发的新芯片能够借助 AI 技术,通过训练其上的分类器识别并纠正错误,以更智能高效的方式恢复数据,从而降低能耗。与传统设计相比,新芯片能使大语言模型消耗的能源减半。(来源:中国科技网) 微软叫板苹果:Windows 11 AI+ PC 性能比 M3 MacBook Air 快 58% 5 月 16 日消息,微软官方账号「Windows」昨日(5 月 15 日)在其 YouTube 频道,分享了一段宣传视频,宣传口号为「我们比 Mac 快多了」,强势挑战苹果 MacBook Air。 微软在宣传视频中,明确表示在 Cinebench 2024 多核 CPU 基准测试中,相比较搭载 M3 芯片的苹果 MacBook Air 产品,Windows 11 AI+ PC 设备性能最多能高出 58%。(来源:IT 之家)
头图来源:腾讯 5月14日,腾讯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一季度,腾讯实现营收1800.2亿元同比增长13%,毛利1004.9亿元同比增长20%,经营利润(Non-IFRS)693亿元同比增长18%;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增至14.02亿。 毛利与利润增速双双跑赢营收,已是连续第十个季度,反映出腾讯在提质增效方面的长期定力和短期成效。 不仅如此,腾讯在AI基础设施和应用生态上的投入也显著提速:一季度资本开支同比激增91%至274.8亿元,研发投入达189.1亿元,同比增长21%。AI正成为撬动公司全业务系统进化的核心杠杆。 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大篇幅谈及「Agent AI」,明确释放出公司在下一代AI形态上的战略意图:不仅要构建通用型智能助手,更要打造深度融合微信生态的「特有型Agent」,将社交关系、小程序体系与AI连接,形成腾讯独有的产品体验。 1 AI布局走向深水区,Agent战略初露端倪 腾讯的AI战略进入深水区,从模型训练和通用问答的底层能力构建,逐步向产品与生态的深度融合迈进。 尽管财报未披露AI业务的具体营收数据,但管理层在电话会上大篇幅谈及Agent AI(代理式人工智能),释放出明确信号:腾讯正在推进一套更具长期想象力的AI路径。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电话会上指出,目前AI Agent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型Agent,另一类则是深度绑定微信生态的「特有型Agent」。 元宝已入驻微信|图片来源:腾讯财报 通用型Agent已开始在「元宝」「ima」等AI原生产品中落地,并正从简单问答逐步演进为具备复杂任务执行能力的助手——它们能够与其他程序或外部API打通,帮助用户完成实际操作。这一模式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Agent形态基本类似。 「特有型Agent」则依托微信的社交关系链、小程序体系和内容生态。马化腾谈到,「在微信生态系统中,我们有机会创建一个非常独特的Agent AI。它可以连接微信生态系统以及数百万个小程序。这些小程序涵盖了各种信息以及跨多个应用领域的交易和操作能力。因此,与更通用的Agent AI相比,这将是非常独特的,属于腾讯的一种差异化产品。」 目前,AI应用的发展重心目前仍集中在聊天交互,但未来形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随着更多功能的上线,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简单对话框。 「当我们尝试帮助用户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时,单纯的聊天界面已经难以满足需求,用户需要更长时间的深度参与,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功能设计专属的使用场景和体验。」他强调。 目前,腾讯的元宝AI正处于扩展用户规模和提升用户活跃度的关键期。过去已证明,元宝能够留住用户,带给他们足够优质的体验,促使用户反复回访。下一步,将通过增加更多实用功能,激活现有用户的使用频次,同时吸引新用户加入。 更重要的是,腾讯将依托独特的社交、内容、小程序生态,尝试打造与传统AI聊天机器人截然不同的综合体验。与此同时,腾讯持续强化「混元」双模型架构,不断提升底层AI能力,为未来的多样化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这意味着,腾讯未来的AI不仅是「聊天工具」,而是一个多场景、多功能的智能助手,能够在社交、创作、工作等多领域实现无缝连接和高效支持。 与此同时,在底层资源层面,腾讯在芯片和算力方面也展现出更强的战略主动性。刘炽平透露,公司已提前储备大量高性能芯片,优先用于广告、内容推荐等具备短期ROI的应用场景,同时训练大模型仍是第二优先级。 刘炽平提到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摆脱了美国科技公司所谓的「扩展定律」,不再依赖不断扩展训练集群。现在我们发现,即使使用较小的集群,也能取得非常好的训练效果。训练后的优化潜力巨大,不一定需要非常大的集群。这让我们有信心,现有的高端芯片库存足以支持我们未来几代模型的训练。」 在推理阶段,腾讯也在通过软件优化、自研小模型、使用合规国产芯片等方式降低成本、扩展能力,这意味着腾讯的AI战略正在从「能力准备」向「规模化部署」过渡。 整体来看,腾讯的AI战略正在从「能力准备期」过渡到「部署执行期」,从通用AI走向更贴近实际需求的生态型AI。 2「双轨并行」,AI 已开始在财务数据中「显形」 在C端市场,AI已全面渗透腾讯用户场景,呈现出「双轨并行」的态势。 原生AI产品元宝借助混元+DeepSeek双引擎驱动,用户规模显著增长;同时,腾讯的核心产品也纷纷借助AI技术升级,微信、QQ、腾讯文档、QQ浏览器、腾讯会议、理财通等产品已通过AI能力深度整合,智能化体验持续升级。 在微信生态内,AI应用正加速落地。搜索场景不再局限于关键词匹配,而是向「理解用户意图+生成深度内容」的复合型搜索体验演进;公众号与小程序引入 AI 助力,提高内容创作与服务开发效率;视频号算法不断优化,分发更精准、用户粘性更强,同时始终扎根在微信「熟人社交」土壤之上。 而在产业端,腾讯也正将 AI 能力系统化输出。腾讯将混元模型与自研算力、知识引擎打包为API和SDK向外输出,覆盖从零售、汽车到医疗等多个行业。典型案例如一汽丰田通过AI客服提升解决率至84%,大参林构建医药行业首个AI知识库,已经体现出大模型在企业端的实际应用价值。 从底层能力来看,腾讯 AI 也在持续进化。今年推出的深度思考模型T1和快思考基座模型Turbo S,在多项国际基准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腾讯混元在生成式AI领域持续创新,图片、视频及3D生成模型迭代升级,最新版本 3D 模型在几何表现与建模精度上提升超过 10 倍。 而AI技术也为腾讯自身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在广告业务中,腾讯基于AI优化的投放系统,让广告主与用户之间的匹配更精准,多个垂类行业(如电商、本地生活、互联网服务)投放意愿明显上升,推动一季度网络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6%至265亿元。 图片来源:腾讯财报 马化腾在财报中强调,「一季度,AI能力已经对效果广告与长青游戏等业务产生了实质性的贡献。我们正在加大对元宝与微信内 AI 功能的投入,相信高质量收入所形成的经营杠杆,有助于消化这些AI相关投入产生的额外成本,保持财务稳健。我们预期,这些战略性的AI投入将为用户与社会创造价值,并为我们产生长期、可观的增量回报。」 3 游戏稳步推进,探索长期护城河 在大盘稳定、AI布局深化的同时,腾讯也没有放松对游戏这一长期业务线的打磨。 腾讯游戏业务在2025年一季度延续强劲势头,收入595亿元,同比增长24%,成为营收增长的重要支柱。 其中,本土市场收入429亿元,同比增长24%,国际市场收入同比增长23%至166亿元,连续三季度创历史新高。得益于「长青战略」深化和国际化布局提速,腾讯在全球游戏市场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腾讯的「长青战略」在一季度再显威力。《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穿越火线:枪战王者》等旗舰产品不仅稳住基本盘,还创下流水新高。以《王者荣耀》为例,春节期间推出的新版本内容引发热潮,Sensor Tower数据显示,1月收入同比增长94%,创近42个月最高纪录。《和平精英》则通过引入DeepSeek大模型,推出AI助手与队友功能,为玩家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对局陪伴,QuestMobile统计显示其3月用户时长同比增长16%。 图片来源:《三角洲行动》官网 新游《三角洲行动》成为一季度黑马,平均日活跃账户数位列本土市场第六,是近三年国内游戏中DAU最高的新作。 FPS品类的崛起是背后推手,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上指出,中国玩家对FPS游戏的偏好已从过去的10%-20%市场占比跃升至与全球接轨的40%-50%。新模式「提取射击」在《三角洲行动》和《和平精英》中大获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玩家,显著扩大了市场边界。 端游《无畏契约》同样火爆,一季度网吧热度排行射击品类第一,4月在线人数峰值突破200万,6月还将推出手游版《无畏契约:源能行动》,进一步拓宽用户群体。 国际市场方面,《PUBG MOBILE》《荒野乱斗》《部落冲突:皇室战争》表现抢眼,驱动收入增长提速。166亿元的国际收入已接近本土市场四成,显示出腾讯全球化布局的深远成效。储备新作如《异人之下》《沙丘:觉醒》蓄势待发,预示着国际市场的更大潜力。 生成式AI也在逐步介入游戏内容创作。腾讯正在尝试用AI提升内容型游戏的制作效率,探索中长期下的用户生成内容(UGC)潜力。 刘炽平坦言,AI在竞技游戏的应用尚处早期,但潜力巨大,未来可能实现动态内容生成,让游戏体验随玩家选择而变。这种前瞻性尝试,正为腾讯的长青战略注入新的生命力。 4 新一轮「谨慎扩张」开始 一季度,腾讯资本开支达274.8亿元,同比增长91%,占营收15%;一般及行政开支同比增长36%至336亿元,此增长主要由于一笔40亿元的海外收购,以及为支持AI相关业务而增加的研发开支。 此外,腾讯在一季度加大了对元宝的推广,在部分营销投入增长被新游戏发布的广告开支减少所抵消的情况下,整体销售及市场开支增长4%至79亿元,占收入的百分比从去年同期的5%下降至4%。 回顾去年,腾讯全年资本开支达到了历史最高的767亿元。今年3月的财报电话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宣布将在2025年进一步增加资本支出,研发方面将继续投资于自研模型,并加速各业务集团AI应用的开发,同时也将加大市场营销投入,推动「元宝」的用户认知与使用转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本开支上升的另一面,是AI人才战略的持续升级。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腾讯员工总数同比增长4627人,总人数达到109,414人,其中大部分增量来自技术岗位的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在财报发布的前一天,微软WizardLM项目创建者徐灿在 X 平台上发文表示已经和团队离开微软,加入了腾讯混元(Hunyuan)大模型团队,「我们将继续我们的使命,推动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构建更强大的AI模型。」 这一消息在科技圈引发了广泛关注——WizardLM项目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高级大模型的研发,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表现尤为亮眼。徐灿及其团队在微软期间,参与了多个AI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技术储备,这次转投腾讯,或许将为混元大模型注入新的活力。 而在更广阔的人才布局上,腾讯也在同步提速。此前在4月17日,腾讯宣布启动史上最大就业计划,三年内将新增 2.8万个实习岗位并加大转化录用,其中仅 2025年,就将迎来1万名校招实习生,其中约60%为技术岗位。 腾讯方面表示,随着大模型快速推进,腾讯加大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游戏引擎、数字内容等技术类岗位的招聘力度,技术类岗位更是「扩招」力度空前。
Google 发布 AlphaEvolve:基于 Gemini 的编程 Agent,用于设计高级算法 5 月 15 日消息,谷歌 DeepMind 团队推出革命性编码工具 AlphaEvolve,基于 Gemini 2.0 大语言模型,自动化算法发现过程,解决传统算法设计和科学发现中依赖专家直觉和手动迭代的局限性。 AlphaEvolve 结合进化计算和自动化评估,自主生成、改进算法代码。不同于普通代码助手,AlphaEvolve 能通过结构化反馈循环不断提出、评估和优化候选方案,逐步逼近最优解,其系统架构支持异步分布式运行,灵活应对从构造函数到整个优化流程的各类问题。 AlphaEvolve 的核心在于其多组件协同工作:提示构建模块基于历史高分方案生成输入;Gemini 2.0 Pro 和 Flash 混合模型兼顾质量与速度;评估框架通过自定义评分函数量化算法表现;进化循环则利用历史程序数据库平衡探索与利用。 在数学研究中,AlphaEvolve 在 50 多个公开数学问题上表现出色,约 75% 的案例中重现了已知解,20% 的案例中发现了更优解。例如,在「亲吻数问题」(kissing number problem)中,它为 11 维情况找到了一种新配置,包含 593 个球体,刷新了下限记录。此外,它还改进了 4x4 复杂矩阵乘法算法,仅用 48 次标量乘法完成计算,超越了 1969 年的经典 Strassen 方法,展现出在算法数学领域的创新能力。(消息来源:IT 之家) 腾讯控股今年 Q1 净利 478.2 亿元增 14%,微信月活用户突破 14 亿 5 月 14 公告,腾讯控股 2025 年第一季度收入为 1800.22 亿元,同比增长 13%。毛利为 1004.93 亿元,同比增长 20%。盈利为 575.66 亿元,同比增长 10%。期内盈利为 497.25 亿元,同比增长 17%。 微信及 WeChat 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 14.02 亿,同比增长 3%,环比增长 1%。与此同时,QQ 移动终端月活跃用户数 5.34 亿,同比减少 3%,环比增长 2%。 腾讯控股表示,2025 年一季度,AI 能力已经对效果广告与长青游戏等业务产生了实质性的贡献。公司亦加大了对元宝应用与微信内的 AI 等新 AI 机遇的投入。在 AI 战略投入阶段,现有高质量收入带来的经营杠杆,将有助于消化这些 AI 相关投入产生的额外成本,保持财务稳健。 该季度增值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7% 至人民币 921 亿元。得益于《王者荣耀》与《和平精英》的收入增长,以及近期发布的《地下城与勇士:起源》与《三角洲行动》的收入贡献,本土市场游戏收入为人民币 429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低基数同比增长 24%。由于《荒野乱斗》、《部落冲突:皇室战争》及《PUBG MOBILE》的收入增长,国际市场游戏收入为人民币 166 亿元,同比增长 23%(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 22%)。社交网络收入同比增长 7% 至人民币 326 亿元,得益于手游虚拟道具销售、音乐付费会员收入及小游戏平台服务费的增长。(消息来源:IT 之家) 原微软 WizardLM 项目团队加入腾讯混元 5 月 14 日消息,专注于高级大语言模型开发的 WizardLM 项目创建者徐灿发文称,他和团队已离开微软并加入了腾讯 AI 团队——混元。 同时,另一位 WizardLM 开发者也公开宣布加入了混元团队。《科创板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WizardLM 团队有 6 名主力成员,目前大部分已经离开微软。(消息来源:IT 之家) OpenAI 升级 ChatGPT AI 聊天机器人,GPT-4.1 编程专家模型登场 5 月 15 日消息,OpenAI 官方账号在 X 平台发布推文,宣布将于 5 月 14 日开始,在 ChatGPT AI 聊天机器人中,引入 GPT-4.1 模型。 Pro、Plus 和 Team 用户可以通过「More models」下拉菜单立即选择该模型,而 Enterprise 和 Edu 用户预计在未来几周内获得访问权限。同时,GPT-4.1 mini 取代了 GPT-4o-mini,并向所有 ChatGPT 用户开放。(消息来源:IT 之家) 日订单量即将超过 2000 万单!京东外卖又崩溃了 5 月 14 日午间,多名网友发帖称订购的京东外卖没有骑手接单配送、出现订单延迟等情况,「京东外卖崩了」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京东外卖官方发文对此致歉,因京东外卖 618 活动订单量暴涨,导致系统出现短暂故障,目前已全面恢复。官方表示,系统故障期间,订单送达超时 20 分钟的用户,京东外卖将予以免单。针对订单送达超时不到 20 分钟的用户,以及 订单超时 20 分钟未送达最终取消订单的用户,赠送 1 张 25-20 的金券。 据不完全统计,京东外卖在 4 月已经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系统崩溃。京东此前公布的全职外卖骑手为 1.6 万,曾宣布计划在 3 个月内招收到 10 万全职骑手。 5 月 13 日,京东召开 2025Q1 财报电话会议,公司 CEO 许冉在谈到外卖业务时表示,京东外卖日单量预计很快突破 2000 万单。即便我们以 10 万全职骑手计算,想要送出这 2000 万单外卖,平均每个人每天就要送将近 200 单,即便让各平台公布的「单王」来送也是不可能的。(消息来源:快科技) 消息称新凯来正寻求 200 亿元首轮融资,追逐更多客户和影响力 5 月 14 日消息,在今年 3 月举行的上海国际半导体展览会上,传闻中的「神秘厂商」深圳市新凯来技术有限公司首次公开亮相便成功吸引了业界高度关注,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路透社今日报道称,新凯来正寻求在其首轮融资中筹集 28 亿美元,因为这家初创公司正追逐更多的客户和影响力。虽然有人猜测它与华为有关,但华为方面已否认这一说法。 新凯来成立于 2021 年,由深圳市政府控股。据知情人士称,深圳政府正寻求出让大约 25% 的股份,预计数周内完成交割。据称,新凯来此次融资目标估值 800 亿元人民币,25% 即 200 亿元。 两位消息人士表示,所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方面。多个国有企业、国有基金以及国内风投机构和私募股权基金都表示有兴趣进行投资。这很可能是中国企业今年规模最大的人民币融资之一。(消息来源:IT 之家) 蝴蝶效应否认 Manus 融资 1 亿美元 5 月 14 日消息,有消息人士表示,AI 智能体平台 Manus 母公司蝴蝶效应正按 15 亿美元估值进行新一轮融资,融资规模预计 1 亿美元。 消息人士称,本轮融资将有国资参与,所筹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市场业务。对此,蝴蝶效应官方公开回应称「假的」。(消息来源:IT 之家) 刘作虎揭秘 OPPO Reno14 Pro:直播防抖、降噪比肩甚至超越 iPhone 5 月 14 日消息,OPPO 首席产品官、一加创始人刘作虎今日发布长文,介绍了即将发布的 OPPO Reno 14 Pro 手机,称直播防抖、降噪比肩甚至超越 iPhone。 刘作虎将其定位为「OPPO 史上首台为直播而生的手机」。OPPO Reno14 Pro 就在前代产品基础上实现了全面突破,尤其在直播的防抖和降噪表现方面已比肩或超越 iPhone 水平,色彩还原做到「所见即所得」。此外,OPPO 与抖音达成深度合作,OPPO Reno 14 Pro 成为安卓首个实现手机端直播全链路优化的产品。 OPPO Reno 14 系列将于 5 月 15 日 16:00 正式发布。(消息来源:IT 之家) 美国推出自供电微型双足机器人「Zippy」:身高不足 4 厘米 5 月 14 日消息,据媒体报道,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近日研发出全球最小双足机器人"Zippy",这个身高仅 3.8 厘米(约乐高人仔大小)的微型机器人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作为目前体积最小、速度最快的电动自主双足机器人,Zippy 能以每秒 10 个腿长的惊人速度移动,相当于成年人以 30 公里/小时的速度奔跑。 这款微型机器人采用独特的动态行走机制:通过前倾重心配合圆形前脚设计,产生足够动量完成完整步态。 其创新的机械硬挡块设计取代传统伺服装置,完美解决了微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难题。仅依靠内置电池和控制系统,Zippy 就能自主完成行走、转弯、跳跃甚至攀爬小台阶等高难度动作。 研究团队透露,下一步将为 Zippy 配备视觉传感器,使其具备环境感知和自主导航能力。更令人期待的是,多个 Zippy 机器人可组成智能集群,未来有望应用于危险环境巡检、灾难现场搜救等特殊场景。(消息来源:快科技) 刘慈欣表示对 AI 产生了一种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用爱来说完全不过分 5 月 14 日消息,据三体 THREE-BODY 官方微博今晒出的视频,刘慈欣称他对 AI 的感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一开始不在意,后来很恼火(写出来的东西比他写得还好),但是往终极想,刘慈欣表示对 AI 产生了一种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用爱来说完全不过分。 因为人类凭借生物学的大脑可能永远也无法猜透自然的终极奥秘,我们唯一的希望就在 AI 身上。如果 AI 真的能够向那个方向发展,刘慈欣表示愿意当 AI 的奴隶或宠物,也心甘情愿被取代,也接受 AI 给他的任何命令。 刘慈欣在采访中表示:为了给 AI 留个好印象,我每次问完 AI 都对它说「谢谢您」。(消息来源:IT 之家)
作者|苏子华 编辑|靖宇 一款看似小众的新产品,正以火箭般的速度蹿升,打破众筹记录。 有不少人在看到它之后感叹: 「这绝对算得上是 2025 年的年度级别的创新产品」、甚至「它可能就此开启一个新赛道,未来有大量同类产品诞生。」 2025 年 4 月 30 日,安克创新旗下品牌 eufyMake 的全球首款个人级 3D 纹理 UV 打印机 E1,在 Kickstarter 上线不到 12 小时,众筹金额突破 1000 万美元。 eufyMake E1 的众筹仍在进行中|图片来源:Kickstarter 这一速度和金额不仅刷新了平台科技类目众筹纪录,更在 10 天后冲至 2000 万美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跻身平台科技类产品众筹金额第一,全品类历史第二,剑指历史第一。 一个打印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我们所熟知的 3D 打印机是「从无到有」造出整个物体,而UV打印机是在已有物体的表面上添加图案或者纹理。这是两者的区别。 可以打个比方:3D 打印机造「骨架」,UV 打印机搞「美化」。 eufyMake E1 很厉害的一点是,它将传统的需要几万或十几万美元、占地半间房的 UV 打印机,压缩至微波炉大小,并支持木材、金属、陶瓷、皮革等 300+材质的 3D 浮雕打印,精度达微米级。 它可以在你的杯子、手机壳、背包、头盔、耳机盒、玻璃瓶等物体上直接打印。而且,它打印出的图案可以具有浮雕效果,比如鳄鱼皮、油画笔触、皮革纹理等材料触感;同时,色彩丰富高度还原。 eufyMake E1 可以打印出多种 3D 纹理|图片来源:eufyMake 官网 另外,它的操作简单,你不需要具备任何专业知识。 这意味着,个性化定制的门槛被大幅降低,曾经需要专业工厂和复杂工艺才能实现的设计,如今在家中即可轻松完成。 eufyMake E1 的市场表现已经远超预期。它的基础套装售价 1899 美元,早鸟优惠价 1699 美元。eufyMake E1 所在的 eufy 事业部负责人、安克高级副总裁 Frank Zhu 向极客公园透露: 「这个新产品的爆发力出乎意料,原本以为众筹金额 1000 多万美金就到头了,没想到第一天就破了千万美金。」 「团队的人很受鼓舞。」Frank Zhu 说,「五一假期的时候很多人主动放弃假期,想着一定要把货供上。」 可以说,eufyMake E1 的「爆发」不仅仅在于精准捕捉了潜在的市场需求,而且表明,这部分需求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它也印证了这几年「个人制造」时代的崛起:更多的工业技术和设备正在从生产线走向书桌,走进家庭。 我们可以大胆做出这样的判断: 一方面,eufyMake E1 标志着一个新赛道——消费级UV打印市场的诞生;另一方面,它也有机会成为创意产业的「基础设施」。 Frank Zhu 认为,「这不仅仅意味着新的消费趋势,更是新的商业范式。」 eufyMake E1,颠覆了人们对「打印」的认知 事实上,UV 打印(即紫外线打印的简称),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它在 20 多年前就已出现。 它是一种数字喷墨技术,该工艺将多层颜色墨水涂在表面,这些墨水在紫外线照射下会立即干燥,从而形成持久的图像。从纸张到木材,从丙烯酸到皮革,几乎无所不能。 然而,传统 UV 打印机长期困于四大魔咒:价格动辄数十万元、仅支持平面打印、体积庞大、操作复杂到需要专业技师。 相比之下,eufyMake E1 撕碎了以上枷锁。 将 3D 纹理直接打印在各种物体上|图片来源:eufyMake 官网 其中,最能刷新人们对「打印」二字认知的,要数其独创的 3D 纹理打印功能。 根据 eufyMake E1 官网的展示,其核心在于其 Amass3D™ 技术。这并非简单的墨水堆叠,而是一种精密的控制和算法的创新。简单讲,它通过精准的喷头控制和 Z 轴调节,在多种材质上堆叠出高达 5mm 的立体浮雕,双激光和摄像头实现纳米级扫描,确保打印精度。 通过这样的新技术,打印的边界直接被拓宽了——蜥蜴鳞片、油画肌理、皮革纹路这些复杂的质感,它都能搞定,直接把触觉感拉满。 eufyMake E1 首批用户展示的浮雕打印效果|图片来源:网络 更巧妙的是,eufyMake E1 内置了一个旋转附件。这意味着,保温杯、马克杯等圆柱形甚至锥形物体,也能成为它的画布。打印机最高可倾斜 30 度,确保在异形表面也能正面打印,告别扭曲变形的困扰。 旋转印刷|图片来源:eufyMake 官网 eufyMake E1 的另一个核心技术创新是 ColorMaestro™ 色彩引擎:基于 AI 的色彩算法,自动适配 300+ 材料的光学特性,实现最佳的色彩呈现效果。 另外,如果说技术突破是骨架,那么「傻瓜化」设计就是它的血肉。 「专业级产品一般都需要对使用人员做培训,有一系列复杂流程。我们需要做成极简,将大量的工作留给自己。这是第一位的。这是从专业级到消费级最根本的东西。」Frank Zhu 表示。 eufyMake E1 将操作流程简化到极致:用户只需拍摄物体照片、选择模板、点击打印,剩下的交给 AI。内置的 2 万多个模板覆盖从皮革压纹到星空渐变等 20 多种风格。举个例子,输入「龙舌兰酒瓶」关键词,系统自动生成适配玻璃材质的光泽参数。手工艺人可以用它制作酒瓶贴纸。 自带软件支持一键切换成 3D 效果|图片来源:eufyMake eufyMake E1 的颠覆性不止于此。传统 UV 打印被诟病的维护成本,eufyMake E1 通过自研的 JetClean 自清洁系统将喷头堵塞率降低 85%,维护费用仅为传统设备的 1/10。 毫无疑问,它降低了「定制」的门槛,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成为生产者,仅仅在家中就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融入到日常用品之中。 我们都低估了「创造者」群体的规模,新商业范式在崛起 eufyMake E1 为什么能爆发? 「定制化并不是潜在需求,这是刚需。只是以前没人把它真正做好,做成每个人都能轻松拥有的个人化产品。」Frank Zhu 表示。 过去,人们想要定制个性化的冰箱贴、手机壳、马克杯等等,可能都需要找不同的商家、不同的专业设备,通过专业的操作者才能实现。 定制个性化图案的产品,一直以来都是刚需|图片来源:eufyMake 官网 「如果一个定制需求需要昂贵的专业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才能实现,那注定小众。反之,一旦能以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它或许将迎来爆发和释放。」 现在,一台小机器,任何人都可以在家搞定。eufyMake E1 正是精准击中这一市场空白。 Frank Zhu 告诉极客公园,购买 eufyMake E1 的用户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种是创客、DIY 爱好者。他们喜欢在家里实现自己的创意、制作个性化的小物件。 过去,消费的核心是「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造」。 比如,在社交媒体上,网友分享用 3D 打印机制作月球灯、伸缩剑、高达模型的故事层出不穷;海外创客用打印机定制手机壳、摆件,吸引了数百万点赞。随着消费升级和审美意识的觉醒,这部分群体在壮大。 第二种是大量的以手工业为「副业」的群体。有不少用户买了打印机之后,不仅自己玩,也会在网络上接单,顺便赚点零花钱。「这个圈子也在逐渐壮大。」 第三种是小型工作室,专门做定制化生意,承接人们各种定制化的制作。 「实际上这些群体是很大,尤其是海外发达地区,只是之前没有产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总结,「这背后是新商业范式的崛起。」 传统制造业遵循「福特模式」:集中规模化生产-渠道分发-用户购买;而新模式实现了「原子化生产」,让小工作室甚至个人都能参与制造:用户需求-柔性生产-个性化交付。 从此,设计师、艺术家、手工艺人不再仅仅是概念的提出者,他们也成为了产品的制造者和销售者。 这场革命的终点或许不是「人人拥有一台打印机」,而是「人人都能成为产品定义者」。 未来「爆品」的共性 很长一段时间,外界大多把安克创新视为一家「卖充电宝的」。这让安克创新创始人阳萌很苦恼。 为此,过去一年多,被周边人评价为低调内敛的阳萌,频繁在不同场合做分享,试图打破大家的认知偏差。 前不久,安克因为给员工分红 8 亿上了热搜。阳萌频繁提到安克目前是一个激发可能的创业者平台,极致创新是最高效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根据安克创新的财报,他们去年在研发上有 14.02 亿元的投入,已经拿到了全球 214 项发明专利。充电宝收入只占他们收入的 10% 不到,这家科技公司早已是安防、影音、声学、储能等多个垂直领域的行业领导者。而本身就有机器人业务的安克,对于具身智能也有着自己的规划。 eufyMake E1 这款现象级产品的诞生,对于安克创新来说算是一次打破外界固有印象的「扬眉吐气」。 更重要的,它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方法论: 如何有效地将工业级的能力,精准地对接到相应的消费级应用场景中去。 「如今,在大量的品类里,都呈现出一个趋势,工业级、专业级产品在走向消费级,进入家庭和桌面。比如安防、储能、打印机、投影、视频会议等等。」祝芳浩补充道,「eufy 品牌下的 3D 打印机、UV 打印机,以及刚刚开启、正大举招人的新业务具身智能都是新趋势的缩影。」 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公司、更多的品类,会沿着这个趋势,打造「爆款」产品。他们利用工业界成熟、强大的供应链「供给」,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场景、价格之间对齐。而只有优秀的产品公司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这将是未来「新物种」们的共性。 *头图来源:eufymake 官网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作者|苏子华 编辑|郑玄 先说一个反常识的真相。 如今,每个手机都自带录音功能,而且各种会议软件诸如腾讯会议、飞书、Zoom 等也都有录音功能。 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单独做一个用来录音的硬件,市场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小了。 然而,事实是相反的。市场空间不仅没减少,反而爆发了。 过去一年,一款贴在手机背面、搭载了大模型的录音笔 Plaud Note 年收入 7000 万美金,卖了几十万台。 同样,主打会议场景的「未来智能」累计出货超 100 万台,其中讯飞 AI 会议耳机超 80 万台,营收连续三年翻倍增长。从 2022 年正式发布第一款耳机产品至今,月活用增长超 10 倍,复购率达到 40%,用户留存率超 70%。 图片来源:未来智能 以上产品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录音,和提供 AI 智能纪要等功能。以及,他们都是在 AI 大模型浪潮中,最先取得成绩的「AI 硬件」产品。 两年前,不少投资人不看好此类 AI 硬件产品,大家质疑:各种大模型网站或 App 都具备录音撰写、智能纪要的功能,何须独立的硬件?它的壁垒在哪? 回过头看,一位投资人向极客公园复盘,这类硬件的诞生和爆发靠的是创始团队们非共识的市场判断,很多人至今没有意识到「声音记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市场。 事实证明,录音、转写、翻译等用户刚需,在大模型时代能够被更好地满足、激活和放大。而硬件是 AI 会议场景的更好载体。 「未来智能」产品负责人柳达告诉极客公园,在他们还没有主动拓展海外市场的前两年,就有大量的商务人士佩戴着讯飞 AI 会议耳机出现在全球各地,使用耳机的各种翻译功能,实现跨国、跨语言的面对面交流。 于是,他们也顺势开启了海外战略,以「viaim」品牌进入北美、日本、欧洲等市场。目前,其用户已经覆盖了全球 180+国家和地区。 但产品「爆发」的原因绝对不止于此。 5 月 13 日,「未来智能」在北京发布了两款新 AI 会议耳机,以及凝聚了他们对「会议、办公」赛道思考的「viaim 自研办公大脑」。 借此机会,我们与「未来智能」的团队聊了聊,他们对会议场景的消费洞察,对 AI 耳机产品的思考,新的计划,以及人们为何会越来越需要独立的「AI 会议耳机」。 讯飞 AI 会议耳机 iFLYBUDS Pro3 和 iFLYBUDS Air2|图片来源:未来智能 为什么独立的「AI 会议耳机」是必要的? 可以说,「未来智能」这个团队开创了「AI 会议耳机」这个品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挖掘他们产品的亮点,来解读这个品类背后所蕴含的商业消费趋势。 一个绕不过去的灵魂问题是: 腾讯会议、钉钉、飞书、Zoom 等视频会议软件都具备录音录屏功能了,而且还具备会议总结、待办事项规划等 AI 能力。为何还需要一个耳机来实现录音和总结? 「核心在于连续性。」柳达解释道。 首先,经常开会的人,会经常需要和不同团队,使用不同的会议平台开会,那么录音和会议纪要是散落在不同平台上的。 通过 AI 会议耳机,可以将所有的沟通自动记录在一个平台上。 这时,它带来的想象空间就大了。比如,AI 助手——viaim 智能大脑即将上线的一项新功能:用户可以勾选不同的录音,针对选中的录音进行 AI 问答。 第二,现在的上班族很多时间,都得在路上开会。有时是在地铁,有时是飞机,有时是高铁或者街头。 而 iPhone 不支持通话时录音。这时,不可能一边用手机外放,一边打开另一部手机的录音功能来录音。 因此,依托于手机之外的 AI 耳机来实现录音和摘要整理的场景,就顺理成章。 未来智能产品负责人柳达|图片来源:未来智能 另外,在线下开会的时候,一旦会议室比较大,坐得远的人,说话的声音用手机很容易录得不清晰。另一方面,面对面交谈时录音也会让人有压力。 于是,未来智能的团队就在耳机上加入了一个「红点闪录」的功能,无需拿出耳机,只要按一下红色按钮,就可以在无网络连接且无需打开 App 的情况下进行录音。 AI 会议耳机的护城河,已经悄然形成 我们第一时间体验了讯飞 AI 会议耳机新品。戴上之后,给我的第一感受是,音质出乎意料的好。而且,音质也是他们这次发布会所强调的产品特色。 未来智能的产品负责人柳达告诉极客公园,这一代产品的调音和以往的都不一样。过去,耳机调音主要基于哈曼曲线,这一次是依托顶级的音乐家的审美和感受,进行更主观的调音。 好处是,依托公式可能不太会出错,但是音乐家会更有风格。 那么,困惑也在这里:一款主打会议办公场景的耳机,为什么要重点强调「音质」? 柳达表示,在定义产品的这几年里,团队逐渐形成了一个方法论,「甭管它是什么 AI 产品,它首先是一款耳机,做好耳机最本质的功能,这是基础。」 他们发现,不少初代「讯飞 AI 耳机」用户往往会随身携带两副耳机,一副耳机用来开会,一副用来听歌。 因此,做好音质,一方面可以提高用户使用时长、提高用户粘性,一方面可以让用户只带一款耳机就解决问题。 在续航方面,根据官方介绍,他们可以做到单独使用耳机播放音乐长达 9 小时不用充电,搭配充电盒可以使用播放音乐长达 36 小时。实现出差一周不用充电。 相似的,按照团队的方法论,他们在最新款的耳机上加了一颗「骨传导」麦克风。 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根据介绍,在讯飞 AI 会议耳机上,目前有 4 个麦克风或者说传感器,包括前馈麦克风、后馈麦克风、通话麦克风,以及骨导麦克风。 他们分别用来监测环境音、嘴巴发出的声音、耳道的声音,以及更细微的骨传导的声音。 这样,可以达到更强的降噪效果。因为耳机可以通过骨传导传感器识别出,声音是否由佩戴者发出。 于是,在电话会议的时候,耳机可以更精准过滤掉旁边人的声音。再搭配自研的 AI 通话降噪算法,达到 48dB 的深度降噪能力,即使在地铁、候机大厅等嘈杂环境中,也能有效降低背景噪音,确保通话声音清晰可辨。 只需一方有讯飞 AI 会议耳机,就能实现视频聊天时的双向翻译|图片来源:未来智能 另外,在通话实时翻译的场景,旁边人的话不会翻译给对方,只有佩戴者的声音才可以。无论是在面对面翻译,还是打电话或者音视频会议时的同声传译。 我试着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使用这款耳机。发现在骑行的过程中,即便有呼啸的风声,耳机也能够监测到我「播放/暂停音乐、接听/挂断电话」的语音指令。 可以看到,在耳机的基础上,AI 会议耳机在不断提高在相应场景下,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继而提升用户体验。 这种无形的「用户体验」,就是产品的护城河。 未来智能 CEO 马啸曾在访谈中表示,「软件可以快速迭代,但硬件不是这样,硬件开局即终局,有一个地方做失误了,你会亏得非常惨。它不是图快的公司能干的事。」 通向「更聪明的工作方式」 最后,着重说一下此次「未来智能」新品发布的重头戏,AI 助手——viaim 智能大脑。它也凝结了「未来智能」对未来会议、办公场景的思考。 未来智能 CTO 王松在发布会现场透露了一个数据,viaim 在 2024 年的 token 调用量已经是前一年的 10 倍。用户对 AI 助手的需求之强烈可见一斑。 未来智能 CTO 王松|图片来源:未来智能 概括来说,viaim 是一个被设计成会议场景的专用智能体。viaim 将录音、转写、翻译和智能摘要、待办事项生成等功能无缝集成,称得上是一个「全能型会议助理」。它几乎可以解决所有和会议场景相关的需求。 想象一个「极端」场景:你正在参加一场跨国会议,同事们操着英语、法语和日语激烈讨论,你不仅要跟上节奏,还要记录重点、梳理待办。 如果靠自己,你可能手忙脚乱,甚至错过关键信息。 但这些可以让 viaim 解决。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viaim 提供了「语音嘴替」功能,通过模拟用户声音,进行多语言翻译。这样,实时翻译的时候,对方听到的是你的嗓音,而不是机器人的没有情感的声音。 相比其他 AI 大模型产品,专注会议办公场景的 viaim 具备更加更个性化的智能摘要总结、待办事项提取等 agent 能力|图片来源:viaim 应用截图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 viaim 的核心能力:听懂、处理、提炼。——98% 的转写准确率,实时将会议语音转化为文字,支持 32 种语言和 12 种方言的即时翻译,甚至能识别金融、法律等行业的专业术语。 「听」到之后,还得「懂」——自动生成会议摘要、提取待办事项,甚至生成结构化的思维导图。它相当于给每个职场人配了一个「私人速记员+翻译官+项目经理」。 对此,产品负责人柳达表示,他们发现大多数的会议软件,主要考虑团队场景的效率提升,而他们更聚焦于提高个人的会议效率。「个人效率的提升,其实也意味着团队效率的提升。」 一个特色功能可以体现出他们打造更个人化、个性化 AI 助手的设计思路。比如,他们允许用户填写自己的职业,这样 viaim 生成的摘要和待办会更加精准。不止如此,未来他们还将允许用户自己上传摘要和待办事项的格式,来量身定制 AI 生成的内容。 可以说,如果将未来智能仅仅理解为一家「AI 耳机」公司,这种想法是狭隘的。如未来智能团队所言,他们不只是在做产品,更是基于 viaim 大脑,打造多种智能终端的办公生态,为用户创造一种更聪明的工作方式。 在 AI 大模型驱动下,曾经被忽视的个人会议场景智能化需求正在迎来爆发,「个人 AI 会议助理」这条赛道可能也会越来越激烈。 *头图来源:未来智能官网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被约谈 5 月 13 日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平台内经营者和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有序发展。(来源:央视新闻) 小米被海信 Vidda 诋毁获赔 55 万 5 月 13 日,小米法务部发布声明称,关于小米起诉聚好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业诋毁一案,近日小米收到法院终审判决,驳回聚好看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 2023 年 8 月 31 日,法院做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聚好看公司通过其微博账号「Vidda 官方微博」发布侮辱、贬损小米公司的虚假信息和误导性信息,损害了小米公司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构成商业诋毁。法院判令聚好看公司在「Vidda 官方微博」账号置顶位置,连续七日刊登声明,消除影响,另赔偿小米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 55 万元。(来源:36氪) 哪吒汽车被申请破产审查 5 月 13 日消息,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哪吒汽车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今天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为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经办法院为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哪吒汽车由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创立于 2014 年,曾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崭露头角,然而近年来却陷入危局。销量上,2024 年销量腰斩至 6.45 万辆,2025 年 1 月更是暴跌 97.76% 至 110 辆。产品力方面,哪吒汽车存在充电架构落后、车机断网、续航虚标等问题。财务上,哪吒汽车三年累计亏损 183 亿,还拖欠供应商 60 亿货款,供应链几近崩盘。(来源:IT 之家) 谷歌成立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基金,意在挖掘「下一个 OpenAI」 5 月 13 日消息,当地时间周一,美国科技巨头谷歌宣布,将设立并启动一项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初创公司的新基金。这项名为「AI 未来基金」的专项基金旨在通过资金、技术资源和专家支持,加速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发展。该基金面向全球符合条件的 AI 初创公司开放申请。 谷歌在声明中强调,其目标是「与各阶段初创企业紧密合作,快速实现突破性产品」,通过技术、资金与生态资源的整合,将大胆的 AI 构想变为现实。分析人士指出,谷歌意在挖掘「下一个 OpenAI」,通过早期投资锁定未来技术红利,同时扩大 Gemini 模型的应用生态。(来源:界面新闻) 京东 CEO 许冉:外卖入驻门店数超过百万,日均订单将很快超过 2000 万单 5 月 13 日,京东发布了 2025 年一季度业绩。2025 年第一季度收入为人民币 3010.8 亿元,较 2024 年第一季度增加 15.8%。2025 年第一季度归属于本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 109 亿元,2024 年第一季度为人民币 71 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128 亿元,同比增长 43.4%。截至 4 月 30 日,京东体系人员总数超过 72 万人。 对于京东外卖的现有成绩,许冉表示:「在商家侧,我们看到外卖商家的供给,很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到现在入驻门店数超过百万,商家开店需求非常旺盛,很多门店正在系统的对接过程中。」她还透露:「团队一直在看数据,京东外卖业务日均订单将很快超过 2000 万单,这对我们这个业务也是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来源:IT 之家) 淘宝推出「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工作人员:仅对天猫、淘宝服饰行业商家开放 5 月 13 日消息,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淘宝 App 推出新功能,商家可以直接屏蔽高退款率人群,引发关注。 网传截图显示,淘宝商家在进行人群推广时,可在自定义推广页面设置屏蔽人群,包括 100% 完全屏蔽异常退款人群及高退款人群,对退款率较高人群减少曝光。 对于这一新功能,有商家表示,通过减少无效推广流量,可以提升成交率,此举能降低被「羊毛党」或恶意退单用户干扰的风险。淘宝推广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高退款率人群屏蔽功能目前仅针对天猫、淘宝服饰行业商家开放,不支持其他行业商家申请。该功能正在内测之中,是否可以设置要以商家在付费推广时的后台显示为准。(来源:九派新闻) 迪奥中国客户信息遭泄露,客服:不涉及任何金融信息 5 月 13 日,针对「中国客户信息遭泄露」,迪奥官方客服回应表示,确有未经授权的外部方获取含客户信息的部分数据,但涉事数据库中未存储任何金融信息。据媒体报道,5 月 12 日,迪奥品牌向用户发布短信,表示该品牌发生数据泄露事件。短信内容显示,品牌于 2025 年 5 月 7 日发现,曾有未经授权的外部人员获取了迪奥持有的部分客户数据。泄露的数据包括客户姓名、性别、手机号码、电子邮箱、邮寄地址以及消费金额和偏好及其他该品牌收集的用户信息。(来源:中新经纬) 苹果拟借助 AI 延长 iPhone 电池续航,新功能或随 iOS 19 推出 5 月 13 日消息,据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爆料,苹果计划借助 AI 技术来解决 iPhone 电池续航这一长期难题。该技术有望随将于今年 9 月发布的 iOS 19 系统推出。 据古尔曼透露,这项功能将整合在 Apple Intelligence 套件中,利用苹果长期收集的用户电池数据展开优化。其可分析预测何时应降低某些应用程序或功能的耗电量,从而自动对设备功耗进行智能调控,实现电量的高效利用,延长电池续航时间。 除了智能调节功耗,iOS 19 系统还将在锁屏界面增添一个实用功能——显示设备完全充电所需时间的指示器。这一设计可让用户合理规划使用手机与充电的时间,有效缓解电量焦虑。(来源:界面新闻) 13888元起!大疆Mavic 4 Pro无人机发布:首次360°旋转云台 5 月 13 日消息,大疆 Mavic 4 Pro 无人机今晚正式发布,售价 13888 元起! 大疆 Mavic 4 Pro 配备一亿像素哈苏主摄、大底双长焦相机,更拥有 0.1Lux 夜景级全向主动避障功能,将影像与飞行性能推向新高度。 新品首次推出 360°旋转万象云台,重新定义无人机运镜。全新云台结构支持 360°旋转拍摄,可以面对华丽景色来个天翻地覆的运镜。(来源:快科技) Google 将 Gemini 引入 Wear OS 智能手表和 Google TV 在周二的 Android Show 上,也就是 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前夕,Google 宣布将把 Gemini 引入 Wear OS 智能手表和 Google TV。此次发布是 Google 计划在其所有设备和平台上用 Gemini 取代 Google Assistant 的一部分。周二的发布并不令人意外,因为用户一直期待 Google 将其 AI 助手引入 Wear OS 智能手表和 Google TV。 这家科技巨头表示,此次扩展将使其人工智能助手能够在手机之外使用,让人们可以在跑步或在沙发上放松时使用它。 华为 nova 14 系列手机外观公布,5 月 19 日发布 5 月 13 日消息,华为 nova 14 系列及鸿蒙电脑新品发布会今日已官宣定档 5 月 19 日。 从预热海报可以看到,易烊千玺将继续代言华为 nova 系列机型(具体型号未说明),而 nova 14 系列新机将延续家族式镜组设计,后置三摄组合,同时后盖采用条形纹理设计。 据 IT 之家此前报道,有爆料称华为 nova 14 系列手机超大杯「砍下」麒麟 9 系芯片 + 红枫多光谱摄像头 + 12Mp 直立长焦,预装单框架鸿蒙 5.0。另外,中杯 / 大杯机型提供 12+256GB / 12+512GB 规格,超大杯提供 12+256GB / 12+512GB / 12+1TB 规格。(来源:IT 之家) 消息称苹果与 Synchron 合作,今年上线脑机接口操控 iPhone 功能 5 月 13 日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公司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推出一项创新技术,允许用户通过脑信号直接控制 iPhone、iPad 以及其他苹果设备。据报道,这一项目是苹果与神经技术初创公司 Synchron 合作的成果。Synchron 开发了一种名为 Stentrode 的植入式脑机接口(BCI)设备,能够帮助患有严重运动障碍(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用户通过脑部神经信号操控苹果设备。 Stentrode 设备通过颈静脉植入,位于大脑运动皮层上方的血管内。该设备包含 16 个电极,能够检测与运动相关的脑部活动,且无需进行开颅手术。这些神经信号会被转换为数字指令,从而让用户能够与设备界面进行交互。(来源:IT 之家)
中美谈判达成协议,90 天内关税暂停 近日,中美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双方在经贸领域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当地时间 5 月 12 日上午 9:00,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美国方面承诺暂停 24%关税 90 天:修改 2025 年 4 月 2 日第 14257 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地区)加征的 34%关税中,24%暂停实施 90 天,保留 10%作为谈判筹码。此外,取消两项行政令关税:废除 4 月 8 日第 14259 号和 4 月 9 日第 14266 号行政令对华加征的关税(累计 91%),缓解中国企业出口压力。 中国的对等措施也做出了调整,对称暂停 24%关税:同步暂停税委会 2025 年第 4 号公告中对美商品加征的 24%关税,保留 10%反制杠杆。取消两项加征关税:废除税委会 2025 年第 5 号、第 6 号公告中对美加征的关税(涉及 91%),体现对等原则。 除了 90 天的关税「保护期」,声明还明确了要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覆盖贸易、科技、绿色能源等多领域,并设立专项工作组。相较于此前的危机应对式谈判,此次机制更强调规则构建与长期合作,符合中国「做大合作蛋糕」的战略导向。(来源:经济观察网) 苹果考虑提高 iPhone 17 价格,但不会归咎于关税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果正考虑提高今年秋季推出的新款 iPhone 的售价,并把新功能和设计改进作为涨价的理由。知情人士表示,苹果已决意避免出现任何将涨价归因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情况。目前,苹果的大多数设备都是在中国组装的。 熟悉苹果供应链的知情人士透露,对于苹果利润最为丰厚的高端手机 Pro 和 Pro Max 型号,它们的大部分生产工作仍将由中国工厂负责。虽然印度工厂能够生产 Pro 型号手机,但印度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尚不足以支持像中国那样的大规模量产。 据《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苹果今年秋季发布的新款 iPhone 将包括一些设计和形态上的变化,其中包括超薄设计。(来源:凤凰网科技) 宁德时代即将登陆港股,将成本年度最大港股 IPO 5 月 12 日,宁德时代披露发行阶段董事会公告及刊登注册招股书,宣布正式启动国际配售簿记,并预计于 5 月 20 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并开始上市交易。 根据公告,此次港股 IPO 的发行价格区间上限为每股 263 港元,接近宁德时代 5 月 9 日的 A 股收盘价(248.27 元,折合 267.31 港元)。此次宁德时代港股 IPO 共计划发行 1.18 亿股股份,另设发售量调整权及超额配股权,若该两项权利均获全额行使,按每股 263 港元的发行价格上限计算,宁德时代预计募资总额为 40 亿~50 亿美元。 据多家媒体报道,这将成为近年来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 IPO 项目之一,甚至有望成为今年全球最大的上市交易。在宁德时代之前,在四年多的时间内,港股 IPO 规模超 40 亿美元的公司有两家,分别是在 2021 年 2 月上市的快手,募资超 62 亿美元,以及在 2024 年 9 月上市的美的集团,募资总额接近 46 亿美元。 据悉,宁德时代本次港股 IPO 募资所得的 90%将投向匈牙利项目第一期及第二期建设,进一步提升本地化供应能力,巩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龙头地位。(来源:第一财经) OpenAI 正与微软重议合约,为 IPO 铺路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OpenAI 和微软正在重新谈判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作关系条款,以允许这家 ChatGPT 制造商启动未来的首次公开募股。 作为 OpenAI 最大投资方,微软成为该公司计划进行企业重组的关键持异者。这一重组将使 OpenAI 进一步远离其作为非营利组织「为人类利益开发 AI」的初衷。 报道指出,谈判的核心问题在于,微软将获得多少股权,以换取其迄今为止对 OpenAI 超过 130 亿美元的投资。三位直接了解谈判的人士向媒体表示,微软提出愿意放弃其在 OpenAI 新营利业务中的部分股权,以换取访问 2030 年截止日期之后开发的新技术。(来源:华尔街见闻) 华为优必选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5 月 12 日,华为与优必选科技在深圳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产品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产业体系等开展创新合作。 协议约定,双方将通过发挥华为昇腾、鲲鹏、华为云及大模型等能力与华为在研发、生产供应等经验,结合优必选全栈式人形机器人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创新向工业、家庭等场景的效率提升和落地复制。 华为将依托全栈 AI 基础设施能力,支持优必选建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并基于场景打造「人形机器人+智慧工厂」联合示范方案,开发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包含双足和轮式人形机器人)等方面展开合作。(来源:界面新闻) Manus 面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 5 月 12 日晚,据 ManusAI 官方公告,ManusAI 现已无需等待名单即可访问,所有用户每天可免费完成一个任务并获得 300 积分,同时每个用户可获赠一次性 1000 积分。此外,ManusAI 还提供月费 19 美元、39 美元或 199 美元的订阅计划,提供更多功能和优先服务。 今年 3 月,在 Manus 上线时,曾一度有 200 万人等候使用 Manus。(来源:PANews) 特斯拉升级「家长控制」功能,支持设定最高速度 5 月 12 日,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在社交媒体微博上发布了一则消息,详细介绍了特斯拉车辆新推出的家长控制功能,以增强年轻驾驶员的安全性。 根据介绍,家长控制功能允许家长对车辆进行多项设定,包括最高速度限制和加速度控制。此外,家长还可一键启动一系列主动安全功能,如紧急制动辅助、盲点监测和车道保持辅助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安全设置一旦被激活,驾驶员将无法单方面更改。此外,系统还具备「宵禁通知」功能,即在晚上 11 点至凌晨 4 点间,若车辆被启动,车主的智能手机将立即接到通知。(来源:TechWeb) 《GTA 6》跳票后,分析称游戏发行商将抢占秋季发布窗口 在 Take-Two Interactive 宣布将《GTA 6》的发售时间推迟至明年 5 月后,竞争对手迅速抓住这个空档。近日,路透社援引多位分析师和业内高管消息称,随着 R 星暂时退出今年发行阵容,今秋或将迎来一波新作发布潮,以避开这款备受期待的大作。 在《GTA 6》延期发布四天后,艺电公司宣布旗下新作《战地》将在本财年内推出。Take-Two 也打算在这段时间发布《四海兄弟:故乡》。 EA 的年货系列,如《FC》和《Madden NFL》,在这个时期也将面临更少竞争。(来源:IT 之家) 上海杨浦区对 UP 主购买最高补贴 200 万元 近日,2025 年上海市杨浦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了《杨浦区关于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优享计划」的实施细则》等多项人才举措。其中一条「战略创作人才最高可得 200 万元购房补贴」的消息备受关注。 据上海证券报消息,该政策针对两种类别的人群:一是工作、生活在杨浦区,从事互联网内容创作、未加入任何孵化企业或 MCN 机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作者;二是孵化企业或 MCN 机构落户杨浦,在科技创新、文化生活、知识科普等领域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创作者。 杨浦区将根据创作者知名度、影响力和对杨浦经济社会贡献度把他们分为战略创作人才、领军创作人才和潜力创作人才,并推出包括人才安居保障、人才薪酬奖励、孵化平台共建、创作激励支持等 10 条举措。 在人才安居保障方面,对在杨浦区内购买首套自住商品住房的,区人才局和用人单位按照同等比例给予一次性 50 万 -200 万元住房补贴。其中,战略人才最高可获 200 万元,领军创作人才最高可获 100 万元,潜力创作人才最高可获 50 万元。(来源:红星新闻) 腾讯混元 T1-Vision 上线元宝:可深度理解图片内容 5 月 12 日,腾讯宣布 T1-Vision 上线元宝。T1-Vision 支持多模态原生长思维链,可实现「边看图边思考」这项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超强的图像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与传统图像识别相比,混元 T1-Vision 能够深入解析图像中的复杂信息,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目标识别层面。医疗检查报告、芯片产品、围棋对局,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现在都能获得精准而深入的智能分析。 多模态原生长思维链技术让人工智能能够像人类大脑一样,在图像和文字之间自由切换,构建更加灵活的认知模式。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边看图边思考」的方式,获得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信息洞察。(来源:凤凰网科技) AirPods 和 Apple Watch 或将于 2027 年配备摄像头 据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 (Mark Gurman)报道,苹果计划在 2027 年为 AirPods 和 Apple Watch 型号添加微型摄像头,同时将 Apple Intelligence 嵌入到设备中。这些摄像头预计将扫描环境并描述物体,类似于新款 iPhone 上的「视觉智能」功能。 苹果还在研发包含摄像头、麦克风和集成 AI 功能的智能眼镜,类似于 Meta 的雷朋眼镜。古尔曼表示,这款眼镜也预计将于 2027 年上市。 同时,苹果也在为智能眼镜开发一种新芯片,据说它基于 Apple Watch 中使用的芯片,因此设备之间可能会有 AI 功能交叉。(来源:cnBeta) 斯洛伐克飞行汽车 AirCar 有望明年上市:续航近 1000 公里,售价 60 万镑 近日,一家来自斯洛伐克的公司正在努力把在空中驾驶飞行汽车的场景变成现实。这家名为 Klein Vision 的公司,其研发的飞行汽车 AirCar 将很快正式推向市场。 AirCar 是一款两座跑车,配备后置螺旋桨和可折叠机翼,其体积与一辆丰田坦途全尺寸皮卡相当。Klein Vision 的 Anton Zajac 近日在接受《Top Gear》采访时表示,这款飞行汽车最早可能于 2026 年上市销售,起售价约为 60 万英镑(约合 576.9 万元人民币)。 AirCar 的设计理念是,用户可以在早晨驾驶它前往当地机场,然后直接驶向跑道,按下方向盘上的按钮展开机翼,即可起飞。 该公司在 2022 年取得了重要进展,获得了斯洛伐克的适航证书,Zajac 当时表示这为大规模生产铺平了道路。在空中飞行时,AirCar 的巡航速度可达 155 英里(约 249.45 公里) / 小时(135 节),续航里程可达 621 英里(约 999.4 公里),其燃油为普通汽油,而非航空燃油。(来源:IT 之家) 比尔盖茨:美国的封锁助推中国科技、芯片全速发展 近日,比尔盖茨公开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对中国技术封锁起到反作用。他表示:「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起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不仅未能限制中国科技发展,反而让中国在芯片制造等领域实现了全速发展。」 盖茨说,想要限制中国的发展是很难的,将技术完全占为已有的想法并不现实。 比尔盖茨还表示,美国的关税政策制造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对各行各业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开展投资活动。(来源:快科技)
又到了全球汽车界「放榜」时刻!就像期末要查成绩一样,随着国内外各大主流车企财报出炉,它们的「成绩单」也被曝光。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全球汽车产业来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的同时,局部市场却遭遇瓶颈,同时伴随着激烈的价格肉搏战。传统燃油车「腹背受敌」,部分区域虽有坚守,但整体结构性下滑已成定局。 在这场关乎生死与未来的年度「大考」中,中外主流车企究竟表现如何?谁顶住了重重压力,稳住了阵脚?谁又开始掉队呢? 中外车企「冰火两重天」 2024 年,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以及价格战双重夹击下,全球主流车企的运营状况呈现出分化格局。 跨国巨头普遍承压,深陷转型阵痛。除了表现相对稳健的 Stellantis,其他国外主流车企几乎都遭遇到销量下滑。 其中,欧洲车企集体失速,日韩车企却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背离」——销量和利润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与传统巨头在转型中深陷泥沼相比,中国车企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年度答卷。 2024 年,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再次悄然改写——历史上首次,有两家中国品牌挺进全球车企销量前十榜单。 其中,比亚迪继续刷新行业纪录,年销量达到 427 万辆,强势跻身全球第五;营收飙升 41.2% 到 7771 亿元,净利润更是突破 400 亿;吉利集团则凭借 333 万辆的年销量,历史性地首次进入全球车企销量前十,营收也首次突破 2400 亿元。 除了营收和净利润这些「明面」上的成绩,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一般来说,大部分制造业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 40%-60% 就算正常范围。但汽车行业因为产业链更长,还涉及到金融服务(比如买车贷款、租赁等),它们的负债率普遍更高。 根据各上市公司财报及招股书统计了 10 家国外及 4 家国内主流车企发现,这些车企 2024 年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 60%,部分车企甚至超 80%。在国外车企中,福特以 84.27% 居首,通用汽车为 76.55%,大众汽车为 68.92%。在国内车企中,奇瑞(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最高,为 88.64%,蔚来为 87.45%,比亚迪为 74.64%。 仅仅看负债率还不够,深入剖析负债结构,才能看清企业的真实底色。 企业负债大致可分为两类:无息负债和有息负债。其中,无息负债指的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产生的经营性负债,没有利息成本,如尚未到期的供应商货款、即将支付的员工薪酬、税费等,属于良性健康负债;而有息负债则是指企业需要付利息的负债,一般包括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款,以及在资本市场发行的债券。一旦企业经营不善,这些负债就会让企业陷入债务危机。 然而,有一个「反直觉」的现象:那些全球汽车巨头,虽然营收、销量都不少,但他们对「有息负债」的依赖程度却更高。比如,截至 2024 年底,丰田有息负债高达约 1.87 万亿元,占它总负债的 68%;福特也不例外,有息负债约 1.1 万亿元,占总负债的 66%。 反观国内主流车企,它们的「有息负债」相对低很多。吉利控股的有息负债约 860 亿元,占总负债的 17%;奇瑞和长城更低,有息负债分别约 211 亿元 和 168 亿元,在各自总负债里都只占 12%;比亚迪只有约 286 亿元有息负债,只占总负债里的 5%,在国内外主流车企中有息负债占比处于最低水平之一。 事实上,随着比亚迪在近几年快速发展规模上量,行业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其中不乏有些许质疑的声音。但从其负债结构来看,目前比亚迪的经营仍然非常稳健,其产生负债更多来自无息的经营性负债,偿债压力和行业相比明显较小。 为了未来而「烧钱」 此外,在企业内部,应付账款 (未到期的供应商货款)是衡量其健康运营的另一重要指标。通过应付账款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可判断其合理性:比例越低,企业未到期支付供应商货款的比例越低。 可以看到,在披露了这一数据的国内车企中,比亚迪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也是最低的,仅为 31%。在付款周期方面,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4 年末,比亚迪与向上游供应商付款的平均周期是 127 天,同样为业内最短之一。 总体来看,汽车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在制造业中偏高,但从已披露 2025 年一季报的国内车企来看,我们看到了一个积极信号:国内头部车企的资产负债率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其中,比亚迪一季度的资产负债率降至 70.7%,半年里下降了接近七个百分点。 当前,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投入。在这种背景下,适度的、结构健康的负债,是推动企业创新和扩张的必要「燃料」。 2024 年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改写,其底层逻辑不再是体量「大」与「小」之争,而是关于速度、关于效率的「快」与「慢」之战。 如今,中国车企利用「换道超车」,阶段性地取得了「快」的优势,多家龙头企业销量和利润都取得了大幅增长。国际主流车企虽然当下处于转型深水区,但全球市场依然广阔,关键在于加速组织、流程的再造,利用中国技术和经验,把当下的「慢」转化为未来的「快」。 这场决定行业未来的竞速,才刚刚进入白热化阶段。
当下提到「电动皮卡」,你或许不会浮现出「实用」、「经济」或「低调」之类的关键词。 更普遍的印象里,电动皮卡是未来主义设计下的赛博载具,粗野的用途搭配着一身精致气质。它可能是工程的奇迹,是科技狂热分子和汽车爱好者的终极玩具。但很难想象一辆 Cybertruck 在农场里拉饲料、装化肥、搬家载货。 这种气质的区隔,也体现在价格上——以美国国民皮卡福特 F-150 举例,电动版(54,995 美元起)比燃油版(37,065 美元起)贵了近 18000 美元,接近五成的溢价,这还没算充电桩、更高的保险和税费等额外开销。 对那些真正需要皮卡、靠它吃饭养家的蓝领用户来说,电动皮卡的购置和养护都不够「接地气」。 然而,一家叫做 Slate 的公司,决定把电动皮卡的价格打下来。 他们的目标明确且朴实:造一辆返璞归真、专注于皮卡核心功能的电动皮卡,摒弃那些酷炫造型和眼花缭乱的电气化配置。Slate 目标只有一个:让电动皮卡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多数皮卡用户的实用载具。 灰色看着帅,实则没上漆|图源:Slate Slate 在近期宣布,计划于 2026 年推出售价(包含联邦补贴后)低于 2 万美元(约合 14.6 万元人民币)的电动皮卡。同时,Slate 也将接受杰夫·贝佐斯的战略投资,并且将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 这波「Make 皮卡 Cheap Again」的操作,别说电动皮卡圈了,美国电车圈也被震撼了,毕竟在美国,一辆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为 55544 美元,Slate 若能兑现承诺,不仅将成为最便宜的电动皮卡,也将跻身美国最便宜的电动车之列。 然而,当看到 Slate 推出的电动皮卡实车配置时,那个低于 2 万美元的价格… 瞬间变得合理了。 因为它压根儿不是在致敬未来主义,而更像是回到过去,减配减到令人发指,连 CEO 都含蓄地表示「它让我想到了我的第一辆车——一辆 1984 年的福特皮卡。」 一辆完全「反科技」的电动皮卡,能扭转热爱燃油皮卡的美国人民,对于电动车的印象,并最终逆袭特斯拉吗? 01 皮卡界的宏光 MINI 在一个连电动自行车都要数千美元、其他电动皮卡动辄五六万美元起步的市场里,「两万美元」这一革命性的起步价,就注定了 Slate 在配置上的「营养不良」。 首先是电池和续航:Slate 提供了 52.7kWh 和 84.3kWh 两种电池组,分别对应 241 公里和 386 公里的续航。作为对比,大部分主流电动皮卡续航都在 430-560 公里区间,像雪佛兰的 Silverado EV 顶配能达到 724 公里。 Slate 的续航用于都市通勤还勉强能行,但放在美国皮卡的使用场景里,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因为皮卡一旦使用拖挂(比如挂个拖车)又或是要拉重货,续航能直接掉 30%-50%。 和人(主持人身高 1.9 米)对比 Slate 真的很像大玩具|图源:MotorTrend 好在 Slate 支持 120kW 的直流快充,能在 30 分钟内从 20% 充到 80%。所以开 Slate 跑长途不是没戏,只是要考验美国公路上的充电网络了。 可现实是,根据 2024 年的数据,美国 80% 的主要高速公路平均每 80 公里有一个快充站,在中西部、农村和南部一些地方,快充点之间可能拉到 160 到 240 公里。 相当于一些中西部 Slate 用户,跑高速时既不敢多载货,也得时刻担心趴窝(电动车没电后,被迫停在路上等救援的情况)。 更扎心的是,美国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数量是快充站的 14 倍以上。 这也是为什么,J.D. Power 的调查显示,有 74% 的电动皮卡潜在买家担心长途充电难题,Cox Automotive 也发现,近 80% 的电动皮卡意向买家认为高速公路上的快充网络不足,是他们犹豫购买的重要原因。 美国各州每 1610 公里(1000 英里)公路的快充站覆盖率|图源:美国交通统计局 不过牺牲续航后,Slate 在安全方面并未妥协,标配了多项 ADAS 功能,包括牵引力控制、ESC、自动紧急制动、气囊、倒车影像、前碰撞预警和自动远光灯,有望拿到五星的安全评级。 此外,Slate 标配的 5 英尺车斗是标准的短货箱尺寸,也能满足大多数日常装载需求;最大 635 公斤的载重能力,装载水泥、木材、工具甚至搬个小家,当个货拉拉都能胜任。 然而,一分钱一分货,除了车斗和安全功能外,Slate 其他配置就摆不上台面了。 好听点儿叫简洁风,大实话是毛坯房|图源:Slate 首先就是作为皮卡,它只有 453 公斤的拖曳能力,这水平几乎可以被皮卡界除名了。 对于大多数现代皮卡而言,无论是燃油还是电动,数千甚至上万磅的拖曳能力是其核心卖点之一,比如最畅销的皮卡福特 F150 系列,拖拽范围在 2268 - 6350 公斤,特斯拉 Cybertruck 能拖拽 4990 公斤。 而 Slate 的拖拽力甚至不如市面上一些中小型 SUV,也就能拉一匹成年马,马上坐个人都得超载,拖拽房车、船只或双轴拖车则是完全没戏。 其次,Slate 采用的单独后置电机的后轮驱动,牵引力不如四驱强大,在湿滑、冰雪、泥泞或沙地等低附着力路面性能也将受限。 201 马力和 195 磅-英尺扭矩的性能,相较于其他电动皮卡动辄 400+ 匹马力,扭矩 500 +起步也显得过于「入门」。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Slate 的内饰。 Slate 没有音响、中控屏甚至没有收音机,因此也没有车机系统,全车也无法联网,仅配备基本仪表盘和手机支架,甚至车窗开合都配的手动摇柄。开车时想听个音乐?司机得自带手机和蓝牙音箱。 为了把价格打下来,Slate 座椅全部针织,按钮全部塑料,甚至车身面板不是钢或铝,而是新型塑料复合板,因为塑料板无需二次上漆,又能省下一大笔钱。 如果说其他电动皮卡是精装修豪宅,Slate 就是墙漆都不刷的毛坯房。 内饰旋钮全部都是塑料的|图源:MotorTrend 为什么都 2025 年了,还要造一款「致敬」上世纪 80 年代的电动汽车呢? 都是成本逼的。 Slate 能做到「两万美金起」的价格,不仅是对成本的极度压缩,它还巧妙地利用了政策。 Slate CFO Jeremy Snyder 就直言「Slate 在美国设计、设计和制造,我们的大部分供应链都位于美国。」 而根据美国政府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北美组装、并符合电池成分标准的电动汽车,可以拿到高达 7500 美元的消费者税收抵免。 如今外媒普遍预计,Slate 起售价是 25000 或 27000 美元,但经由税收折扣,价格就有望达到 20000 美元以内。 结合当下的关税战带来的不确定性,「美国制造」对美国消费者(尤其是皮卡目标用户)的情感号召力,以及补贴后「两万美金」的营销噱头,Slate 尚未发售就引来大批媒体报道,甚至吸引了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注意和注资。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美国制造的高成本也迫使 Slate 必须在车辆本身的设计和配置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削减」。这就让 Slate 一切配置设计都围绕着低价策略设计,车身简单、便宜、重量轻,能满足日常通勤和轻度载物需求,性能够用即可,任何用料越省越好。 然而,这种简单到近乎原始的配置背后,Slate 公司对「车」的理念倒显得格外新颖。 与其一直强调自己是电动皮卡,或许 Slate 更应该主打的噱头是: 模块化皮卡。 02 最便宜的车,最野的 DIY 感觉上文提到的 Slate 配置很抽象吗?实际上,这可能是 Slate 公司的一种营销策略。 Slate 不仅仅在卖一辆电动皮卡,他们卖的是一个车的「底座」。连漆都不上的 Slate 被称之为「白板」,在白板 Slate 之上,万物皆可增配,改车仿佛拼乐高。 没有车机?可以选购平板支架;不喜欢手摇车窗?加钱即可换电机;不上漆的塑料太难看?Slate 车身都是分块拼接,后续购买相应颜色的板块,自己就能给车换装。 储物空间、汽车音响、内饰灯条甚至车钥匙都能通过买配件升级。Slate 甚至提供了一个套件,装在车斗上,就能可以把两座皮卡变成 SUV。 Slate 加上汽车套件可以秒变 SUV|图源:Slate 可以说除了电池和核心框架外,Slate 全车皆可换。正如 Slate CEO Chris Barman 所言「这是购车体验的范式转变。」 在 Slate 眼中,他们的典型用户,可能是一位口袋有些捉襟见肘的年轻单身汉。他用两万美元买到一辆电动皮卡的基础功能,随着事业和生活变动,一点点加装需要的舒适性和功能配置。哪怕结婚生子、两座不够坐了,他也不必卖旧车换新,只需加购一个「SUV 套件」,就能把两座皮卡变五座 SUV,再开上好几年。 这种「基础平台+生态配件」的模式,既满足了大众市场的低价需求,又兼顾了细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更不用说,这种类似「改装」的玩法,天然有利于玩车社区的形成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营销。 官方给的 Slate 改装版|图源:Slate Slate 就像在用造电子产品的思路在造车,或许这也是它被贝佐斯看中的原因。 回顾亚马逊的崛起,也是源于贝佐斯对效率的追求、对成本的严格控制,以及对用户低价需求的深刻洞察,这才塑造了全美最大的电商巨头。 贝佐斯投注 Slate,他看中的可能正是 Slate 身上那种朴实无华的效率哲学:通过压低价格、触达最广大用户而形成的巨大力量。 Slate 之于皮卡,或许就像亚马逊上那些无数个 9.9 美元起的小商品一样:不炫目,没有复杂的功能,没有大品牌的背书。但它们以不可思议的规模,满足着最基本、最广泛的需求。 而那些我们看来简陋到抽象的配置,在潜在用户那里却收获了大量的共鸣。 翻看任何一条 Slate 的车评或新闻评论区,鲜有人抨击 Slate 配置的简陋,大多是对 Slate 思路的认可与期待。 出乎意料,潜在用户对 Slate 的设计思路非常买账|图源:MotorTrend Channel 「如果这款车能够成功并持续销售,这将是我购买的第一辆电动汽车」 「我一直都在说这句话。别把电动汽车做成航天飞机。让它简单实惠,人们就会买。」 「这才是汽车该有的样子,无论它是不是电动汽车。入门级汽车应该可定制、价格实惠、易于维修。人们想要的是简单、基础,而不是繁琐复杂的配置,而汽车制造商根本不理解这一点。我不需要通过触摸屏来开关,我不在乎塑料质感是否廉价,只要它开起来好用,而且维修起来也方便。」 这种专注于极致成本和基础功能的策略,并非没有成功的先例。 当年五菱宏光 MINI EV 以「人民的代步车」作为定位,席卷了低价电动车市场,至今累计销量已突破 150 万量。 或许我们已经被国内的电车市场「卷麻了」,又或许无论在哪国哪地,对消费者来说,「足够便宜」本身就是颠覆市场的强大力量。 相比于外形炫酷、但长期滞销的特斯拉 Cybertruck,2 万美元的 Slate 减配电动皮卡,或许是那个让贝佐斯有机会「打脸」老对手马斯克的银子弹。
iPhone 16 Pro 首次支持国补,5499 元起 5 月 11 日消息,在苹果渠道官方降价后,iPhone 16 Pro 叠加「国补」后到手价降到 5499 元起。 京东自营今日 0 点起官宣 iPhone 16 Pro/Max 直降至高 2000 元,iPhone 16 Pro 128G 首次参与国补,到手仅需 5499 元起。 iPhone 16 Pro 256GB 到手价降至 7299 元起,以旧换新可以再补贴 400 元;iPhone 16 Pro Max 256GB 到手价降至 8199 元起,以旧换新可以再补贴 400 元。 此前,媒体报道,苹果向渠道商下发了调价通知,苹果 iPhone 16 Pro/Max 系列所有容量版本降价 160~176 美元。 苹果降价,可能和 iPhone 市场份额下滑有关。Canalys 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 7090 万部,同比增长 5%。苹果出货量 980 万台排第五,同比下滑 9%。(来源:IT之家) 苹果供应链公司称首款折叠屏 iPhone 关键部件已送样 5 月 11 日,据中证金牛座报道,供应链公司消息人士称,苹果给供应商提供的出货目标指引为 2026 年下半年推出首款折叠屏手机,是一款「大折叠屏 iPhone」。据报道,该供应链公司是苹果手机的多个零部件供应商,希望进入折叠屏 iPhone 的关键部件供应商名单,近期相关部件已送样测试。 关于苹果折叠屏新品,陆续已经有非常多爆料。上月,外媒报道,苹果正在开发两款 20 周年纪念版 iPhone,一款是用户期待已久的苹果可折叠 iPhone,另一款据说是以玻璃为中心的 Pro 版。据报道,目前苹果首款折叠屏稳步推进,预计 2026 年下半年就会开始量产。(来源:新浪科技) 特斯拉启用 AI 改善车主服务:可检测沟通延误、监控对话情绪 5 月 11 日,据外媒报道,特斯拉正在实施一项基于人工智能(AI)的新战略,以改善车主的服务体验。尽管近年来特斯拉的服务水平已经显著提升,但服务问题仍然是车主投诉的焦点之一。 特斯拉的 AI 和 IT 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及车辆服务负责人 Raj Jegannathan 在本周的 X 平台上表示,公司正在推出一款专门用于处理客户沟通服务的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他指出,这款新的服务 AI 代理能够检测公司与客户之间沟通的延迟,监测对话的情绪,并自动将某些重要诉求直接上报给管理层。 此外,该 AI 代理还将在客户与公司的沟通中提供更便捷的反馈机制。客户如果在手机应用的消息中心部分输入「Escalate」(升级)一词,系统将在两周的延迟后自动将问题上报给高级管理人员。这一功能的推出将帮助客户更轻松地接触到公司高层,有望解决过去几年中车主们频繁遇到的沟通不畅问题。(来源:IT之家) OpenAI 与微软就重置高风险合作关系展开谈判 5 月 11 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OpenAI 和微软公司正在修改双方的合作条款,这将使 ChatGPT 的开发公司能够在未来上市,同时保证这家软件巨头能够获取人工智能技术。 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微软提出放弃其在 OpenAI 新的营利性业务中的部分股权,以换取在 2030 年一项关键合同到期后能够使用新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型。(来源:新浪财经) 蔡崇信:「电商和云+AI」是阿里巴巴两大核心战略方向 5 月 11 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 510 阿里日亲友见面会上表示,公司聚焦两大核心战略方向「电商、云+AI」,并提到了闲鱼、夸克、高德、钉钉、1688 等创新业务。蔡崇信称,阿里要把 AI 融入每一块业务、每一块环节,未来三到五年,所有业务都应以 AI 为驱动。 「电商的业务并不占领对互联网的入口,因为电商是一个垂类,有更多其他的互联网公司占取了对用户的入口。但如果我们能聚焦在 AI 上的话,能够对整个入口的突破,也许我们可以把新的入口用 AI 的方式做出来,让我们增加更多的用户。」(来源:科创板日报) 多多买菜快递代收业务命名「拼多多驿站」,加速开城扩张 5 月 11 日,Tech 星球报道称,拼多多旗下的多多买菜快递代收业务已正式定名为「拼多多驿站」,支持 24 小时全天自助取件以及送货上门。 在此前已开通省市的基础上,拼多多驿站进一步拓展至青海、吉林、浙江、湖北、江西、黑龙江、云南、福州等地,已在上海、江苏、山东、广西、湖南等多地取得经营许可证。 公开报道显示,多多买菜 2022 年开始试水快递代收业务,2024 年开始在部分省市地区小范围试水驿站服务,并于下半年加快拓城速度。 据悉,拼多多去年 9 月份在贵州、宁夏、四川、河南、合肥等 5 个省市地区获得服务站经营快递业务的许可证,10 月则达到 6 地。(来源:IT之家) 宇树科技王兴兴透露:非常缺人 5 月 10 日,在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 50 人论坛期间,宇树科技首席执行官、创始人王兴兴发表主旨演讲。 在论坛上,王兴兴称,目前宇树科技所有岗位都非常缺人,欢迎年轻人加入。「上海的创业环境过去几年一直热火朝天,今年肯定会更好,包括今年的具身机器人行业,大家的订单都很好。」据他介绍,目前宇树科技已经在上海建立分公司,未来公司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合作将更紧密。(来源:上海证券报) 乘联分会:中国生产的自主品牌汽车不会受到美国加关税的影响 5 月 11 日,乘联分会表示,中国汽车出口美国占比微乎其微,尤其是自主品牌完全没有在美国销售,因此中国生产的自主品牌汽车不会受到美国加关税的影响;目前我国在俄罗斯市场的自主销量份额仍保持在 55% 的高位,出口减量压力不太大。(来源:华尔街见闻) 苹果「产品复兴」计划曝光:折叠屏 iPhone、AI 眼镜与机器人将登场 5 月 11 日,据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报道,苹果公司正筹备一场「产品复兴」计划,预计在 2027 年左右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 打头阵的将是苹果首款折叠屏 iPhone,预计在 2026 年底与 iPhone 18 系列一同亮相。这款折叠屏手机将采用「无折痕显示屏」和钛金属框架等独特设计,定位高端市场。随后,苹果还将推出一款 20 周年纪念版 iPhone,据称将采用全玻璃曲面设计,屏幕无刘海或开孔。 苹果还计划于 2027 年推出 AI 智能眼镜,将配备摄像头、扬声器和麦克风,能感知环境并集成类似 iPhone 的视觉智能功能。此外,苹果还计划推出内置摄像头的新款 AirPods 和 Apple Watch,进一步扩展视觉智能技术的应用。 备受期待的 Siri 也将迎来重大升级。到 2027 年,Siri 有望凭借苹果自研芯片的 AI 服务器芯片以及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全新重写版本,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体验。同时,Siri 的对话式用户界面预计将在 iOS 20 中推出,此前该功能的发布曾被推迟。 苹果的创新蓝图还包括全新的机器人产品,预计将在 2027 年正式亮相。这款机器人被描述为一款桌面设备,配备机械臂和具有「个性」的 AI 助手。苹果还计划在 2028 年或之后推出融合「可折叠 iPad 与触摸屏 Mac」概念的全新产品。古尔曼同时强调,所有这些产品的发布时间表均存在变动的可能性。(来源:新浪科技) 松延动力发布新一代女性仿生机器人小诺 5 月 11 日,人形机器人创企松延动力发布新一代仿生机器人全新女性形象小诺。据介绍,其具有多模态具身交互、超高自由度(32DOF)、近乎真人的面部表情,开放人设定制和底层接口,支持个性化妆容。记者现场获悉,松延动力 N2 机器人大定已突破 1000 台。 同时,「小诺」还支持个性化人设定制与底层接口开放,可满足不同场景的妆容及功能需求。(来源:科创板日版) 黄仁勋:你失去工作不是因为 AI,而是因为使用 AI 的人 5 月 11 日,英伟达的创始人兼总裁黄仁勋在米尔肯研究所会议上谈及劳动力市场状况,他表示原因「你失去工作不是因为 AI,而是因为那些使用 AI 的人。」他还补充道:「我建议大家百分百地利用 AI 的优势,不要做忽视它的人。」 黄仁勋建议那些不了解 AI 或刚刚开始接触 AI 的人,使用基于 AI 的解决方案,比如 Perplexity、谷歌的 Gemini Pro 以及 OpenAI 的 ChatGPT,同时朝着这个方向学习,了解更多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用 AI 的方式。 黄仁勋解释说,他自己每天都会使用 AI,主要是把它当作在未知领域的导师或向导。「在我不熟悉的新领域,我会问聊天机器人:『像给 12 岁的孩子讲解一样给我解释某些东西。』 最后我会让它按照专家的水平给我讲解。」黄仁勋说道。(来源:网易科技)
雷军时隔月余首度发声:系小米创办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感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 5 月 10 日消息,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在其个人微博发布动态,这是其自小米 SU7 事故后首次公开表态(平时会有运营人员打理账号),也是其停止互动一个多月后的明牌回归。 雷军表示,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是他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长期低落,所以也暂停了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好在有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他也因此逐渐找回勇气和信心、恢复状态。(来源:IT 之家) 来自 FCC 代表的信函显示 SpaceX 星际飞船第九次测试发射即将启动 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发给 SpaceX 公司代表的电子邮件,SpaceX 即将发射星际飞船 9 号 (Starship Flight 9)。 自上个月底在测试场测试了星际飞船上面级火箭并两次点火以来,该公司加快了 9 号飞行的发射速度。SpaceX 已将星际飞船再次运回测试场,这似乎是在为 9 号飞行前的另一次静态点火做准备。 过去几周,海岸警卫队的两份通知都表明,9 号航班即将升空。最新一份通知列出了从 5 月 20 日开始的发射时间,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发送给 SpaceX 的电子邮件中也提到了 5 月 19 日,表明星际飞船将很快再次升空。 当地媒体的画面显示,SpaceX 已将上面级飞船运送至其地面测试设施,很可能进行静态点火测试。如果静态点火测试成功,SpaceX 将能够在星际飞船计划试飞间隔较长时间后,继续推进即将到来的发射窗口。(来源:cnBeta) 阿里内部人士称马云回归「绝不可能」:其作为创始人「从来没离开过」 5 月 10 日消息,新京报贝壳财经援引多位阿里巴巴内部人士消息称,阿里巴巴已全面打通了内网(内部论坛)权限,并调整员工跨业务流动机制、启动工牌焕新。 针对「马云 5 月 10 日回归阿里巴巴,将要重启大集团模式」相关消息,阿里巴巴集团截至发稿暂无回应。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向表示,「马云回归是绝不可能的,并且马云是创始人也从来没离开过」。同时,上述人士也否认了「取消 2023 年实行的 1+6+N 模式,重回大集团模式」的相关传闻。 有人猜测马云可能要重回阿里巴巴,甚至一度传出「马云 5 月 10 日回归阿里板上钉钉了」,而且「阿里要取消 2023 年实行的 1+6+N 模式,重回大集团模式」。对于这一消息,马云本人对财视传媒回应称「没听说」。(来源:IT 之家) 「AGI 比恩怨更重要」:Altman向马斯克示好 5 月 10 日消息,OpenAI 首席执行官 Altman 近期表态,愿意与马斯克化解矛盾、重修旧好,共同推进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 Altman 与马斯克的关系可谓一波三折:两人曾是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如今却在 AI 领域各自为战,成为针锋相对的竞争者。 两人最新的争执起于昨日,焦点围绕他们过去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批评。马斯克转发了 Y Combinator 联合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的一条推文,称「击败特朗普这件事上,几乎没人比Altman 做得更多」。 Altman 随即回复:「我们俩当时确实看走眼了,至少我肯定是。不过那是 2016 年的事,现在谈的是 2022 年。」他所说的是一篇新报道,文中引用了马斯克在 2022 年的一条推文:「我不讨厌特朗普,但是时候让他功成身退了。」 Altman 还主动示好,表示两人应该重归于好:「总之,下周见吧,做朋友吧。AGI 太重要,不能被这种小摩擦耽误。」(来源:IT 之家) OpenAI 的企业应用正在加速,竞争对手份额受到挤压 根据金融科技公司 Ramp 的交易数据,OpenAI 在争夺企业人工智能支出的竞争中似乎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 根据 Ramp 的 AI 指数(该指数通过利用 Ramp 的信用卡和账单支付数据来估算 AI 产品的企业采用率),截至 4 月份,32.4% 的美国企业正在为 OpenAI AI 模型、平台和工具付费订阅。这一比例高于 1 月份的 18.9% 和 3 月份的 28%。 Ramp 经济学家 Ara Kharzian 在周二发表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写道:「OpenAI 的客户增长速度持续快于 Ramp 平台上的任何其他企业。我们的 Ramp AI 指数显示,OpenAI 的商业应用增长速度快于其竞争对手。」 需要明确的是,Ramp 的 AI 指数并非一个完美的衡量标准。它仅考察了约 3 万家公司的企业支出数据样本。此外,由于该指数使用商家名称和明细项目详情来识别 AI 产品和服务,因此很可能漏掉归入其他成本中心的支出。 不过,这些数据表明 OpenAI 正在加强对庞大且不断增长的 AI 企业市场的控制。(来源:cnBeta) 淘宝推出「桌面版」客户端:主打 AI 购物助手功能、暂仅支持 Windows 平台 5 月 10 日消息,淘宝现已悄悄上线一款「桌面版」客户端,目前暂时仅提供 Windows 版,macOS 版显示为「即将发布」。 参考官图,该客户端整体采用网页浏览器风格布局,其中界面左侧整合了 AI、阿里旺旺聊天功能,顶部为商品选项卡,号称可实现「分屏展示、丝滑浏览」。 官方重点强调了该客户端引入的 AI 导购助手功能,号称整合了 Qwen 3 和 DeepSeek,主要帮助用户挑选商品,官方展示了「3000 元以内的高性能手机」、「支持快充的 20000 毫安时充电宝」等,不过也可以利用其他提示词让 AI 输出各种内容。(来源:IT 之家) 2025 款奥迪 Q6 车型新增 quattro 纪念版羽林套装 7 座车型上市,售 46.76 万元 5 月 10 日消息,奥迪宣布为旗下 2025 款 Q6 车型新增一款「40TFSI quattro 纪念版羽林套装 7 座」版本,该版本车型搭载 2.0T 低功率发动机,定价为 46.76 万元。 外观方面,该车延续了家族式经典的巨型六边形前格栅设计,格栅下方标有「quattro」字样,车身腰线流畅,使用传统造型门把手,车尾提供贯穿式流光 LED 尾灯;配备 20 英寸轮毂。 座舱方面,该车提供 12.3 英寸液晶仪表盘、10.1 英寸中控屏以及 8.6 英寸功能控制屏,采用四辐式方向盘,提供车道保持辅助系统、自适应巡航和方向盘加热等特性。 规格方面,IT 之家获悉该车尺寸为 5099x2014x1784 毫米,轴距为 2980 毫米,搭载 2.0T 低功率发动机,最大功率为 170 千瓦,最大扭矩为 370 牛・米,传动系统匹配 7 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并配备适时四驱系统。(来源:IT 之家) 英伟达首款 ARM 超级芯片 GB10 曝光:3.9 GHz 主频,多核跑分破万 5 月 10 日消息,科技媒体 notebookcheck 5 月 9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英伟达首款 ARM 架构的「超级芯片」GB10 Grace Blackwell 现身 GeekBench 跑分库,性能数据虽有波动,但单核性能已能与高端 ARM 和 x86 处理器一较高下。 该媒体认为从现身 GeekBench 数据库来看,这款芯片已进入测试阶段,英伟达有望在COMPUTEX 2025(5 月 20~23 日)上正式发布该芯片。 GB10 的单核性能表现亮眼,跑分数据表明其能与顶级 ARM 和 x86 处理器抗衡。 跑分库中目前共有 4 条记录,其中多核跑分最高的记录中,单核成绩为 2960 分,多核成绩为 10682 分。数据还揭示,GB10 的 Cortex-X925 核心主频高达 3.9 GHz,但关于 Cortex-X725 核心的信息尚未披露。 GB10 定位工作站级芯片,主要面向高性能计算需求。但有消息称,Nvidia 并不止步于此。他们或将在 2025 台北国际电脑展上推出面向桌面和笔记本市场的 N1 和 N1X 芯片,意味着英伟达正在加速布局 ARM 架构产品线,试图覆盖更广泛的消费市场。(来源:IT 之家) 供应链公司称苹果首款折叠屏 iPhone 关键部件已送样,将是「大折叠」机型 5 月 10 日消息,中证金牛座援引供应链公司人士消息称,苹果给供应商提供的出货目标指引为 2026 年下半年推出首款折叠屏手机,是一款「大折叠屏 iPhone」。 该供应链公司是苹果手机的多个零部件供应商。其表示,希望进入折叠屏 iPhone 的关键部件供应商名单,近期相关部件已送样测试;但要拿到折叠屏 iPhone 关键部件的增量业务订单,还需经苹果审厂。 预计苹果完成折叠屏 iPhone 供应商选择后,将会进入 NPI(新产品导入)流程。一位产业链人士分析,苹果手机客户基础量大,预计苹果折叠屏 iPhone 市场需求大,但销量将取决于最终定价。(来源:IT 之家) 酷玩乐队、保罗・麦卡特尼等数百名艺人呼吁英国政府:尊重版权,反对 AI 滥用 5 月 10 日消息,据英国《卫报》报道,酷玩乐队、保罗・麦卡特尼、杜阿・利帕、伊恩・麦凯伦以及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等英国创意产业的数百位领军人物和机构联名向首相发出呼吁:保护艺术家的版权,反对在大型科技公司压力下「把我们的作品轻易送出去」。 在给首相基尔・斯塔默的公开信中,众多知名艺术家表示,创作者的生计正面临威胁,因为政府计划允许 AI 公司在没有获得许可的情况下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相关争议尚未平息。 信中指出,版权是艺术创作者生计的「命脉」,并警告斯塔默,这一提议将威胁英国在全球创意产业中的领导地位。「如果我们听从少数海外科技公司要求,免费赠送我们的作品,我们不仅会失去巨大的增长机会,还将损害未来的收入、英国作为创意强国的地位,甚至有可能丧失我们日常生活中技术所体现的英国价值观和法律。」 信中呼吁政府接受比班・基德隆提出的修正案,要求 AI 公司在使用版权作品时,明确告知创作者其作品被使用的具体情况。 超过 400 位艺术界人士签署了这封信,签名者包括埃尔顿・约翰、石黑一雄、安妮・莱诺克斯等人,以及代表《卫报》等 800 多家新闻机构的新闻媒体协会。 基德隆的修正案将于下周一在上议院投票,但政府已表示反对,认为当前的版权法咨询程序应是调整版权法的正确途径。(来源:IT 之家)
2025年的上海车展,没有了往日的「喧嚣」。 回顾一年前的北京车展,更像是一个show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是雷军和周鸿祎。他们不仅去到友商展台「串门」,成为了媒体和公众争相追逐的焦点。甚至带动了原本内敛和低调的车企大佬,纷纷走出展台,与友商同框。 一时间,「大佬同框」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但今年流量潮水褪去,车展开始回归技术和产品。今年的上海车展,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原本位居幕后的零部件供应商们,越来越多地和车企打成一片,甚至有一种「反客为主」的态势。我们看到,华为智能、宁德时代、地平线、Momenta、小马智行等供应商,都以独立展商的身份亮相,成为展会现场新的关注点。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出现在乘用车展馆?这背后是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供应商从幕后走到台前 车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各大厂商新品发售的战场,也是汽车行业发展状况的缩影。 逛完今年的上海车展,轻松完成微信两万步后,我也对这次车展有了一些感受:一个是大家这几年都在吆喝的「内卷」。在上海车展的前两天,就有193场有关新战略、新车型、新技术的发布会。各大车企,在设计、硬件配置、智能化体验的比拼,真是「神仙打架」。 另外一个肉眼可见的显著变化是,供应商走到台前——它们正从i人变成e人。最直观的数据是,2025年上海车展整车展馆内的供应链展位数量,从2023年的12家跃升至2025年的23家,几乎翻了一番。单独的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面积,从2023年的3万平方米增加到10万平方米,增长了两倍。 上海车展宁德时代展台,带来了三款硬核电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中,华为系在这次车展有两个展区:除了5.2馆的鸿蒙智行,带来了尊界S800、问界M8和25款问界M9等新车。6.1馆则将带来了华为充电/电驱和乾崑智能技术解决方案,设立一块面积可观的展位;宁德时代的展台紧靠着小米,它带来了充电峰值达到12C,兼具800公里纯电续航的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能在-40℃的极寒环境运行的钠电池,以及灵活搭配不同电芯的骁遥双核电池。 上海车展地平线展台,带来了 L2 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地平线展台在奥迪附近,它推出了 L2 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 HSD,是国内首个自研软硬一体、可量产落地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Momenta除了带来了辅助驾驶方案,还展示了面向L4级自动驾驶的MSD(Momenta Self-Driving)系统,该方案已在国内5个城市完成超过50万公里的影子模式验证。 除了单独的展台,供应商也不再满足于幕后支持,他们开始频繁地现身新车发布会并登台互动。 上海车展期间,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与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两次拥抱,共同为上汽与华为共同打造的全新品牌「尚界」站台;AUDI品牌的首款车——E5 Sportback首秀时,Momenta CEO曹旭东受邀上台演讲。车展期间,Momenta还一口气宣布了与通用别克、一汽丰田、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智己六大品牌的深入战略合作。 这些背后,是中国智能技术提供方,与中国汽车公司,组成了汽车界的「Wintel」。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微软和英特尔组成了著名的Wintel联盟。每当微软推出功能更强的软件后,英特尔集成芯片的需求就上升。同样,当英特尔拿出更高性能的芯片后,微软的软件也能拿出更好的用户体验。 如今在汽车行业,供应商们也在走着类似的路。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表示,「我们要做Wintel,但是我们不做整机。」地平线想做机器人时代的微软和英特尔,智能汽车是第一步。这意味着逐渐成为一个to C的品牌,将是2025年地平线的重点。 跟地平线相似的还有宁德时代,也在C端努力转型。宁德时代也希望用To C去撬动To B业务。2024年,宁德时代陆续在一些城市的机场、高铁站等投放了大量C端广告,广告语是「选电车,认准宁德时代」,希望强化用户选电车就选宁德时代的认知。 谁能定义下一代汽车? 这些主流供应商从幕后走到前台,并不只是展示空间的变化,而是汽车产业一场深刻变革的显现。 这一方面表现在供应商地位提升与话语权增强。这里有必要提一下传统燃油车供应链体系。它是一个森严的金字塔体系,整车厂是汽车供应链毫无疑问的「链主」。然后通过一级供应商(Tier 1)、二级供应商(Tier 2)乃至更下层供应商(Tier 3等)层层分包,构建起庞大而固定的供应链体系。 然而,伴随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加速转型,动力电池、芯片、智能驾驶等新供应商的加入,产业链转向了网状结构。其中,一级供应商原本是产业链中最具话语权的供应商,受到的冲击和挑战也最大。原来不起眼的芯片、动力电池供应商,已经直接跳过一级供应商走到台前,与整车企业直接合作。 华为超充,最快一秒一公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次走到前台的供应商,他们提供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零部件」,而是核心技术、平台或解决方案。比如,宁德时代的电池直接决定了电动车的续航和性能;华为、地平线、Momenta的辅助驾驶方案,则直接影响了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而且他们还有个共同点,技术门槛高,对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他们已经不再是车企的附属,而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喊了多年的「软件定义汽车」,正在成为现实。这次走到台前的供应商,很多是软件和芯片公司,比如华为、地平线、Momenta。在智能化开始加速的当下,功能迭代、体验提升,更多地是依靠软件和算力,智能汽车也正在走智能手机曾经走过的路。 同时,中国市场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最初它是全球最大的潜力市场,接着成为最大、最赚钱和最具成本及效率的市场演进。而现在,它成为了全球车企加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健身房」——一个必须快速迭代、供应链有韧性的竞技场。接下来,能否更快地把中国纳入全球研发体系,将是决定跨国车企未来10年、20年竞争力的关键。 目前,几乎所有合资车企都在喊「在中国,为中国」,博世、采埃孚、安波福等海外供应商也在加速本土化。 比如这次安波福推出多款100%的本土化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基于中国本土芯片的跨域融合解决方案,深度集成了智能座舱系统、L2+ ADAS、自动化泊车功能以及车身控制系统,有效缩减成本、简化了设计与验证流程。 目前来看,供应商特别是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从幕后走到台前,是汽车产业转向智能化的必然。曾经毋庸置疑的「链主」——车企的核心价值正在向那些掌握电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的供应商倾斜。因此,未来的汽车竞争,已远不止于品牌之间的单维较量,而是一场多维度的综合博弈:既是对核心供应链的掌握,也在于对关键技术生态的选择。谁能在新价值链中占据关键位置,谁就能拿到通向未来的钥匙。
xAI 据称洽谈新一轮融资 估值有望超过 1200 亿美元 据媒体援引消息人士报道,世界首富伊隆·马斯克旗下的 xAI 公司正在与投资者洽谈,计划筹集约 200 亿美元的资金。 数据提供商 PitchBook 的数据显示,如果达成,这将成为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初创公司融资,仅次于人工智能(AI)研究公司 OpenAI 今年早些时候获得的 400 亿美元融资。 知情人士透露,凭借此轮洽谈中的融资,xAI 的估值有望超过 1200 亿美元。(来源:财联社) 英伟达开源多个代码大模型,以阿里通义千问为底座 近日,英伟达近日开源其代码推理模型(Open Code Reasoning model),包括 32B、14B 和 7B 三个参数。该模型以阿里通义千问 Qwen2.5-32B、Qwen2.5-14B、Qwen2.5-7B 为底座模型。(来源:科创板日报) 苹果智能眼镜最快有望 2026 年年底推出,早于预期 5 月 9 日消息,据外媒报道,苹果公司在 2023 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的头显产品 Vision Pro,已于去年 2 月份开始在美国市场上市,6 月份推向了国际市场,目前上市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但从外媒最新的报道来看,已推出头显产品 Vision Pro 的苹果,也在研发智能眼镜。 而对于苹果的智能眼镜项目,有外媒在当地时间周四的报道中提到,可能会在 2026 年年底或 2027 年年初出货,早于此前预期的不会在 2030 年左右推出。(来源:TechWeb) 小米成为纽北赛道高级合作伙伴,赛道将设置「小米弯道」 5 月 9 日消息,据纽博格林赛道官网官宣,小米与纽博格林达成了深度合作关系。 小米将成为纽北赛道的高级合作伙伴,并将在那里安装广告装置。这些装置包括大奖赛赛道上的全新小米弯道和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上的全新广告装置。 去年,小米凭借一款车型和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的单圈成绩吸引了国际关注。这辆动力近 1500 马力的 SU7 Ultra 原型车以 6 分 46 秒的成绩跑完了 20.8 公里的赛道,成绩令人印象深刻。(来源:TechWeb) 马云现身阿里音乐会,挥手致意引发全场热烈掌声 5 月 9 日晚间消息,有消息称,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现身「510 阿里日」现场,出席「2025 阿里巴巴十年馨专场音乐会」,并向阿里员工微笑挥手致意,引发全场热烈掌声。 据悉,「阿里日」是为了纪念 2003 年 5 月的「非典」时期阿里人的激情和信念。因此阿里巴巴决定,今后每年的 5 月 10 日定为「阿里日」。每年的这一天,公司都会有庆祝活动,并开放公司为「亲友日」,让阿里人的亲属和朋友走近阿里巴巴、感受阿里精神。(来源:新浪科技) 工信部出手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 5 月 9 日,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信部科技司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主要技术内容上,文件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来源:中新经纬) 智元将主办机器人比赛:奖金池 6 万美元,冠军 1 万美元 5 月 9 日消息,智元机器人宣布与 OpenDriveLab 联合主办的机器人赛事 AgiBot World Challenge 开启报名,比赛将于 5 月 26 日正式开启。 据介绍,本次赛事基于智元的技术矩阵及 OpenDriveLab 的经验优势,通过开放核心基础设施与创新资源,号召全球开发者突破具身智能的边界,以参与赛事为契机,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无限可能。 围绕考验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精细操作能力、聚焦具身场景下世界模型的生成能力两大赛道,现金奖池达 6 万美元,冠军单项奖金 1 万美元。 此外,比赛将为表现突出的队伍提供价值总额为 50 万美元的智元机器人采购代金券。(来源:IT 之家) 三星最薄旗舰 Galaxy S25 Edge 手机渲染图再曝,售价 1299/1419 欧元 5 月 10 日消息,科技媒体 ytechb 发布博文,分享了三星最薄旗舰 Galaxy S25 Edge 手机的高清渲染图,并透露有 256GB 和 512GB 售价版本,售价分别为 1299 欧元(约合 10595 元)和 1419 欧元(约合 11574 元)。 外观方面,机身采用扁平化设计,这款超薄旗舰机型仅重 163 克,厚度 5.8mm,配备双摄像头系统,前置摄像头居中开孔,屏幕边框极窄且均匀。 影像方面,Galaxy S25 Edge 机身背面配有 2 亿像素主摄,支持 2x 光学质量变焦,搭配 1200 万像素超广角镜头,前置摄像头同样为 1200 万像素。 硬件方面,该机搭载高通骁龙 8 至尊版 for Galaxy 高频版(4.47GHz)芯片,配备 6.7 英寸 AMOLED 显示屏,支持 120Hz 刷新率,此外手机具备 IP68 防尘防水认证。(来源:IT 之家) 2999 元起,大疆发布 DJI Power 1000 V2 全新 1 度电户外电源 5 月 9 日消息,大疆发布了 DJI Power 1000 V2 全新 1 度电户外电源,定价 2999 元起。 该户外电源的电池容量为 1024 瓦时,能在 2600 瓦输出功率下能保持稳定输出直至电量耗尽,为 99% 常用设备稳定供电。家庭备电及应急场景中,最高可连接 5 个加电包,扩容至 11 度电。 DJI Power 1000 V2 支持市电、太阳能以及车充三种方式充电,充电时音量低至 26 分贝。市电快充模式下,官方宣称从零电量到充满电最快只需 56 分钟,充至 80% 电量仅需 37 分钟。 DJI Power 1000 V2 从机身结构、电芯硬件到系统软件都采用了安全设计,官方标称 4000 次循环后还有 80% 容量,每天充放一次,也能用 10 年。(来源:IT 之家) 「小孩」曾卓君获得 EVO Japan 2025《饿狼传说:群狼之城》总冠军 5 月 10 日消息,在昨晚举行的 EVO Japan 2025《饿狼传说:群狼之城》总决赛中,中国选手「小孩」曾卓君对阵日本选手 Fenritti 并获胜,拿下该项目冠军。同时,曾卓君也因此获得了电竞世界杯和 SNK 世界锦标赛的双门票。 SNK 格斗游戏《饿狼传说:群狼之城》于 4 月 24 日正式发售,登陆 PC、PS5、PS4、Xbox Series X|S 以及 Epic 平台,Steam 国区售价 268 元,港区 500 港币。 虽然这场比赛距离《饿狼传说:群狼之城》发售还不到三周,但现场一众选手依然带来了非常高水平的对局表现。 官方资料显示,SNK《饿狼传说:群狼之城》总单项赛事的总奖金高达 250 万美元(约合 1809.9 万元人民币)。在今年晚些时候在北美举行的终极角逐中,最终的冠军将独得 150 万美元(约合 1086 万元人民币)。(来源:IT 之家)
微软「砍刀部」,又出手了。 5 月 5 日,22 岁的 Skype 宣告停运,微软永久关闭了这项服务,并表示未来将聚焦发展替代品 Teams。 或许国人很难对 Skype 流下一滴时代的眼泪,但对欧美用户而言,Skype 曾是无数人青春与记忆的符号。 BBC 在《四个与 Skype 有关的故事——从异地恋到与亡夫告别》中记录了它的温情,华盛顿邮报以《互联网告别 Skype,感谢所有来电》致敬它的时代,福布斯则在《告别 Skype》开篇写道「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哀悼一位深受喜爱的朋友去世……」 若置身国内互联网视角,Skype 的终结仿佛 QQ 停运,即使我们早已不再频繁登录 QQ,它仍是无数人青春的底色,承载着过去,也见证了即时通信的进化。 在欧美媒体的缅怀声中,既有对纯真互联网时代的追忆,也夹杂着对 Skype 母公司微软的埋怨。 福布斯在悼词后尖锐地写道:「它在 22 岁的黄金年华被冷酷夺走,被一位漠然的继父母无情终结——微软毫不留情地安乐死了 Skype」 摒弃情怀滤镜,Skype 的「死因」究竟为何? 26 岁的 QQ 还能在 00 后中焕发第二春,为什么 Skype 却黯淡谢幕,果真是微软的锅,还是时代变了? 01 Skype 曾经有多牛 Skype 的诞生,曾划破了通信的旧秩序,不仅重新定义了即时通讯,还分走了传统电信行业的蛋糕。 2003 年,四个爱沙尼亚程序员因对高昂的跨国话费不满,合力写出了这款基于 P2P(点对点)协议的通信工具。 这一协议利用用户设备作为网络节点,点对点搭建去中心化的通信系统,大幅降低了通信成本。Skype 的语音编码技术也遥遥领先,解决了早期互联网通话常见的延迟和杂音问题,这在宽带尚未普及的年代堪称通信革命。 Skype 两大主要创始人 Niklas Zennström 和 Janus Friis|图源:网络 彼时正盛的 MSN、QQ 等聊天软件只擅长文本聊天,无法提供稳定可靠的视频通话,Skype 就靠硬技术,给即时通讯市场补上了这块拼图。 Skype 的崛起也逼迫对手加速进化。MSN、QQ 都开发了视频通话,但受限于技术和带宽,始终难以匹敌 Skype 的流畅体验。 国际长途电话的收入大幅下滑,也倒逼 AT&T、Verizon 等巨头开始探索互联网通信的转型之路。 2003 年我国还是拨号上网的时代,Skype 就已经开发出了流畅的视频通话功能|图源:Skype 2005 年,Skype 的注册用户飙升至 1 亿,每月活跃用户超过 4000 万,全球通话时长累计突破 500 亿分钟。那时 Skype 诞生仅两年,便以 26 亿美元的价格被 eBay 收购。 eBay 本想把 Skype 当成买卖家沟通的工具,彼时的淘宝已经用上了旺旺。然而,eBay 的电商基因与 Skype 的通信本质难以完全契合,eBay 把 Skype 想窄了。 在 Web 2.0 时代,Skype 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连接世界的桥梁。 多少笔跨国商业交易,在 Skype 的通话中最终敲定;无数跨国恋情的纽带,靠 Skype 得以维系;留学生无需昂贵的越洋电话,就能和地球另一端父母温暖连线。Skype 用传统运营商 1% 的价格,拨通了全世界的国际长途。 在智能手机尚未问世的年代,Skype 凭借现代技术,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02 微软的「贪心」 截至 2010 年底,Skype 全球用户超过 6.6 亿,在当时意味: 每 10 个人中就一个是 Skype 用户。 Skype 不仅是工具,更是那个时代全球化的象征。 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催生了新的移动通信应用。eBay 最终意识到,Skype 需要一个更懂通信、更有协同效应的归宿。 2012 年 Skype 中美通话只要 1.2 美分/分钟,传统运营商的价格是 1.5 - 6.65 美元/分钟|图源:Skype 当时的科技巨头微软,也继续寻找一个突破口,以弥补其在移动和社交领域的短板,替代掉生命末期的 MSN。 强强联合下,2011 年,微软以 85 亿美元全现金收购了风头正盛的 Skype。这在当时是微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足见其对 Skype 的重视和期待。 事后来看,微软的算盘打得太响,它不甘心让巨资白花,想让 Skype 成为微软生态的万金油。这种「什么都想要」的心态,最终毁了 Skype。 当时微软试图让 Skype 成为 Windows 默认通信工具,嵌入 Office 办公套件,融入 Xbox Live 的社交功能,同时还让 Skype 去做企业级服务,打造成一套强大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以对抗思科。 不仅如此,微软还想让 Skype 结合 Windows Phone 去挑战 iPhone 的 Facetime。 然而,设想很美好,技术融不了。 Skype 的核心技术,是其赖以成名的 P2P 架构,在早期互联网带宽不足时具有显著优势,但到了云端和移动互联时代,P2P 架构在处理大规模群组、跨设备同步、以及与云服务深度集成时,点对点传输的优点反成劣势。 尤其是在与微软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深度融合时,层出不穷的工程问题拖慢了开发进度,在移动互联网初期产品快速迭代的风气下,Skype 始终慢个半拍。 而微软收购 Skype 的时机,恰逢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应用的爆发期。WhatsApp、微信、Line 等一批为移动端量身打造的即时通讯应用迅速崛起,这些 Web 3.0 时代的 App 更轻量、更符合移动社交习惯,并且完全免费。 Skype 却陷入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窘境,一边调整框架和 PC 为主的微软生态融合,一边匆忙推出移动客户端。 Skype 还在带着桌面时代的思路打造移动端,在用户体验、界面设计、产品宣发各个方面饱受诟病,带着历史包袱的 Skype 很快被后起之秀甩出了赛道。 移动端的 Skype 就像翻版的「短信」|图源:Skype 2014 年,微软掌门人交替,纳德拉上任后大刀阔斧开始精简微软的业务线,几乎放弃整个移动端业务,聚焦企业与云服务。 此时,技术与产品定位都专注于服务个人的 Skype,逐渐失去存在感。与此同时,企业协作市场也迎来了 Slack 等新兴平台的崛起。 所以哪怕微软改造后的 Skype for Business 曾一度流行,但微软仍需一个能够与微软生态结合更紧密、设计之初就面向「企业端」的新产品。 纳德拉的风格也不似前任 CEO 鲍尔默,他不愿再做补锅匠。于是微软决定另起炉灶,基于最新的云架构,推出了全新的统一通信协作平台——Microsoft Teams。 Skype 从备受期待的棋子,沦为巨头边缘的弃子。在消费者市场,它的用户份额持续流失,在企业市场,它被 Teams 所取代。 微软当时有多重用 Skype,如今就有多弃如敝屣。 2017 年 9 月 7 日,用户开始注意到一条消息,内容为「Skype for Business 现在已成为 Microsoft Teams」。 那个以颠覆者姿态问世的创新者,那个传统电信巨头的挑战者,那个视频通话时代的引领者,终究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就这样被科技巨头宣告了死缓,直到 5 月 5 日正式执行。 但同样是被收购,eBay 和微软与 Skype 都不匹配,为什么 Skype 偏偏死在了微软手里? 设计和架构都更为现代化的 Microsoft Teams|图源:微软 因为时代变迁才是 Skype 的真实死因,微软只是注入了最后一剂的「慢性毒药」。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宽的极大提升以及编解码技术的普及,视频通话本身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壁垒。它最终被各类应用「管道化」,内嵌到了社交、办公甚至各种垂直行业的 App 中。Zoom 和 Teams 的成功,正因它们整个产品的定位是商务协作平台,只把视频会议当成一大功能点。 当基础能力不再稀缺时,当「痛点不痛」时,Skype 的价值也消失了。 Skype 也没有像大洋彼岸的 QQ,成功地将自己转型为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具粘性的平台,它虽然尝试加入了聊天、文件传输等功能,但其产品基因始终聚焦在「通话」上。 在微信崛起后,QQ 面临生存压力时,腾讯选择对其进行了再定位,让 QQ 成功在 00 后和特定社群上焕发了第二春。反观 Skype 母公司微软,不断的战略摇摆,最终让 Skype 在巨头的阴影下迷失了自己的定位,曾经引以为傲的 P2P 技术,反而成为他们转型、融合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Skype 的故事,是颠覆者被颠覆的缩影,它见证了互联网通信从文本到视频、从桌面到移动、从个人通话到团队协作的演变。像许多伟大的、具有开创精神的产品一样,Skype 在它的时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了世界。它早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今在世人的敬意与感恩中,体面谢幕。 Skype 谢幕了,时代却未停步,它留给大家的不仅是怀念,还有跨越时代的警示。 当下的时代属于 AI,大模型如同当年的视频通话技术,正处于「技术稀缺」的阶段。带宽技术的发展曾给了 Skype 十年的窗口期,当下依托软件和云服务起飞的 AI,大模型普惠化的时间大大缩短,留给企业转型的窗口期也会更短。 当大模型变成「通用能力」后,竞争焦点就将不再是大模型本身,或许要像 Zooms、Teams 的做法一样,把模型能力放在一个更垂直的场景里,成为核心驱动,而非全部。
华为首款鸿蒙电脑亮相,19 日正式发布 北京时间 5 月 8 日消息,华为官宣了首款鸿蒙电脑,电脑将于 5 月 19 日 14:30 正式发布。 据介绍,鸿蒙电脑历经五年布局,包括:2021 至 2022 年原型机时期(基础功能 | OS 底座 | 软硬端协同)、2022 至 2023 年工程机时期(生态开发框架 | 核心组件 | 智慧办公特性)、2023 至 2025 年商用机时期(规模使用 | 生态上量 | 系统优化)。 目前鸿蒙电脑应用已覆盖多个垂域,满足基本办公及核心场景。其中:通用办公领域已拥有 QQ、WPS、钉钉等应用;影音娱乐领域已拥有腾讯视频、QQ 音乐、央视频、酷狗音乐等应用;游戏领域已拥有《三国杀》《苍翼:混沌效应》等。(来源:IT 之家) Google 推出 AI 工具保护 Chrome 用户免遭诈骗 北京时间 5 月 8 日消息,Google 宣布将推出新的人工智能防御系统,以帮助打击 Chrome 上的诈骗行为。谷歌将开始在桌面设备上使用其设备内置大型语言模型 Gemini Nano,以保护用户免受网络诈骗的侵害。此外,Google 还将为 Android 版 Chrome 推出新的人工智能警告功能,以帮助用户识别垃圾通知。 据 Google 称,Chrome 安全浏览的增强保护模式提供了最高级别的保护,与浏览器的标准保护模式相比,其防御网络钓鱼和其他在线威胁的保护级别提高了两倍。现在,Google 将利用 Gemini Nano 为增强保护用户提供额外的防御层,以抵御网络诈骗。 Google 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Gemini Nano 的 LLM 非常适合这种用途,因为它能够提炼网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帮助我们更快地适应新的诈骗手段。」(来源:cnBeta) 特斯拉 Robotaxi 商标申请被拒,美国专利局称其过于通用 5 月 8 日消息,根据最新文件显示,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拒绝了特斯拉将「Robotaxi」注册为商标的申请,理由是该术语过于通用。此外,特斯拉将「Robotaxi」一词用于其即将推出的叫车服务的商标申请目前仍在审查中。 此外,特斯拉申请「Cybercab」商标的进程也因其他公司正在申请类似的「Cyber」相关商标而暂停,其中包括一家申请了大量与 Cybertruck 售后配件相关商标的公司。 5 月 5 日,美国专利商标局针对「Robotaxi」商标申请发布了所谓的「非最终审查意见」,这意味着特斯拉有三个月的时间提交回应,否则该申请将被自动放弃。(来源:IT 之家) 比尔·盖茨:20 年内捐出几乎全部财富,盖茨基金会 2045 年底永久性关闭 北京时间 5 月 8 日消息,比尔·盖茨晚间在其微信公众号发文,宣布了最新的慈善目标是「20 年内捐出几乎全部财富」。 比尔·盖茨表示,他决定比原计划更快地把财富回馈社会。未来 20 年,他将通过盖茨基金会捐出几乎全部的财富,用来挽救和改善世界各地的生命。到 2045 年 12 月 31 日,盖茨基金会将永久性关闭。未来 20 年,盖茨基金会的整体战略不变,同时将通过与伙伴们紧密合作,尽最大努力推动以下三个核心目标的实现:助力终结孕产妇和婴儿死于可预防的疾病;确保我们的下一代不再遭受致命传染病的威胁;以及帮助数亿人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 盖茨在文章中写道:「当前有太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不应该把本可以用于帮助他人的资源据为己有。」(来源:新浪科技) 百度 Apollo 与神州租车达成深度合作,宣布探索自动驾驶租赁服务 5 月 8 日下午消息,百度旗下 Apollo 与租车平台神州租车在北京举行战略签约仪式,宣布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将联合推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汽车租赁服务,为用户提供普惠化的智能出行服务。 未来,双方将在多个城市文旅场景中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拓展的创新应用模型。预计从今年第二季度起,双方将根据特定场景共同定义产品,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迭代升级。未来 3 至 5 年内,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更多层面的应用,实现多领域的战略协同。 签约仪式上,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王云鹏表示:「此次 Apollo 与神州租车的战略合作是『技术基因』与『场景基因』的深度融合,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安全、高效、个性化的智慧出行体验。」(来源:新浪科技) 雷军:小米 SU7 Ultra 量产版正挑战纽北赛道 5 月 8 日消息,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发文透露,小米 SU7 Ultra 量产版正在挑战纽北赛道。3 月,小米车手阿灿已经带着小米 SU7 Ultra 量产版抵达纽北赛道,将进行量产车挑战的准备。 据悉,本次「再战」纽北的小米 SU7 Ultra 为国内圈速挑战的「同款版本」,即「选配了竞速套装,并针对赛道工况加装了 80KG 全笼式防滚架」的 SU7 Ultra 量产版车型。 此前,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首次征战纽北获得官方认证圈速 6 分 46 秒 874,成为纽北全球最速四门车。(来源:IT 之家) 联想拯救者进军自行车圈,发布电助力车、AI 眼镜、模拟驾驶座舱 北京时间 5 月 8 日消息,联想拯救者官宣进军自行车圈,发布了多款公路车、山地车新品。 其中,公路车 T7000E / 砾石公路车 X7000E 采用电助力,拥有 80km 续航、200W 电机功率。同时,联想拯救者推出了多款碳纤维、铝合金车型。 此外,联想发布了两款 AI 眼镜产品,首发价 1999 元起,可显示内容的眼镜首发价 4199 元起,同时发布的还有模拟驾驶套装方案,定价 8699 元,以及一系列电竞配件。(来源:搜狐科技) 宁德时代发布全球首款 9MWh 储能系统,采用五年零衰减技术 北京时间 5 月 8 日消息,在 5 月 7 日举行的 2025 欧洲电池储能展上,宁德时代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 9MWh 超大容量储能系统 TENER Stack。 宁德时代称,TENER Stack 采用了高能量密度电池以及五年零衰减技术,与传统的 20 英尺储能系统相比,其体积利用率提高 45%,能量密度提升 50%,可以为 150 辆电动汽车充电。 宁德时代储能系统首席技术官兼欧洲储能系统总裁许金梅在演讲中称,该款产品能够「满足市场对高能量密度、小占地面积、更简单的交流侧配置和灵活部署的大型电池储能系统(BESS)的需求」。 在安全性方面,TENER Stack 拥有能够「抵御 9 级地震、5 级飓风」、「2 小时耐火」、「65 分贝以内低噪音」的特性。(来源:IT 之家) 任天堂预计 Switch 2 首年销量为 1500 万台 5 月 8 日消息,任天堂在其 2025 财年业绩中披露,预计 Switch 2 游戏机 2026 财年(截至 2026 年 3 月 31 日)的销量将达到 1500 万台。 考虑 Switch 2 将于 6 月 5 日发售,因此需要 10 个月的销售时间达到预期目标。任天堂预计同期 Switch 2 游戏销量将达到 4500 万份。 除此之外,任天堂也并未放弃老款主机,预计未来一年 Switch 主机销量将达到 450 万台,游戏销量将超过 1 亿份,低于去年的 1080 万台和 1.55 亿份。(来源:快科技)
五个月前,李想高调地宣布了将 All in AI,表示理想要从一家智能汽车公司,转型迈向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而这次,李想带着全新的 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走到了公众面前。此前,VLA 已经在 3 月的英伟达 GTC 大会上首次发布,它是理想汽车去年在辅助驾驶领域「端到端+VLM」的双系统架构上进化而来的新架构。 智能化,既是理想近年来最希望打造的标签,也是重点投入研发的方向。理想 2025 年产品的核心点都主要围绕智能化升级升级展开,李想曾在内部说: 「理想的智驾原创性,超过了增程」。 因此,推出全新的 VLA 架构模型,李想希望让辅助驾驶进化出类似人类司机的能力。在李想看来,VLA 是理想的「司机大模型」(或「司机 Agent」),他希望这个模型/智能体能像人类司机一样工作,将来也能像人类司机那样创造商业价值。 在 demo 演示视频里,理想的这个「司机 Agent」展示了和人类司机类似的智能能力:不仅具备现有的优秀辅助驾驶能力,而且还能直接通过语音的方式和人类驾驶员高效交互。 在通过高速收费站时,直接说出「走人工」三个字,系统就可以从 ETC 收费通道转向人工收费通道;在日常驾驶和泊车环节,也可以通过「前方掉头」、「C 区停车」、「靠边停车」等简单指令,调整行车或泊车的路线,达到了我们日常和网约车或代驾司机沟通的水准。 辅助驾驶再进化:从「双系统」到VLA 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辅助驾驶经历了多次迭代。其架构演进大致可分为模块化⽅案(2022年之前)、端到端感知(2023年)、VLM+E2E (2024年)。 总的来说,自动驾驶大脑的设计从「各自为政」的小团队,进化到「边看边学」的超级学生,再到「常识+行动」的尝试。 如今,辅助驾驶又来到新的十字路口——VLA。这也是理想AI Talk第二季的重点。基于此,李想认为,辅助驾驶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黎明马上就要来了。 其实,2025年3月的英伟达GTC大会上,理想就发布了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 VLA。这里稍微介绍一下,VLA最早是由Google DeepMind在2023年7月提出的用于机器人控制的模型,其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础,模型在接收摄像头的原始数据和语言指令后,可以直接输出控制信号,完成各种复杂的操作。 对于理想汽车而言,李想表示,VLA是一个「司机大模型」,它像人类司机一样工作。同时,李想强调,VLA 的诞生不是突变,而是进化。 简单说,VLA并非抛弃端到端,而是将其作为VLA行动(A)部分的基础。只有做好规则算法,才能知道如何做端到端,只有把端到端做到极致水平,才有机会去做 VLA,这个过程没有捷径。 他详细阐述了训练VLA的四个步骤,这有点像人类学开车的过程。 VLA司机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 | 图片来源:直播截图 第一步是预训练,就像去驾校前先学交规、认路标,这一步的目标是让AI拥有对世界和交通的基础认知。理想先训练了一个VL(视觉和语言)基座模型。然后,它会被「压缩」(蒸馏)成一个更小、能更快运行的模型(约3.2B参数),这样它才能流畅地跑在汽车里的车端芯片上。 第二步是后训练,像在驾校里跟着教练练车。工程师让AI观看大量人类司机开车的视频,学习模仿他们的操作。把会「看」和「听」的模型,跟学会了「行动」的模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初级的VLA「端到端」模型。 第三步是强化训练,像拿到驾照后,在社会上不断磨练提升,成为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这个过程要经过两个考验:第一, 参考大量人类司机的驾驶数据。当它做得好时得到「鼓励」,做得不好的时候,比如让人类接管了,得到「反馈」。 同时,理想汽车搭建了一个非常逼真的虚拟「交通世界」,有点像一个超高水平的模拟器,让AI在里面自己练习。 最后,有了这个VLA「司机大脑」后,理想汽车还设计了一个「司机Agent」。用户可以像跟你自己的司机说话一样,用自然语言告诉车想去哪、怎么开,Agent会把你的指令传达给VLA,让它去执行。 不过,李想也表示,VLA(司机大模型)能够解决到全自动驾驶,但未来可能还有效率更高的架构。虽然目前的Transformer是能力最强的架构,甚至有机会超过人类,但它对算力的要求还是很高。这也意味着VLA可能并非终极解决方案,未来的技术演进仍充满变数。 拥抱开源,感谢 DeepSeek DeepSeek 的出现,加速了 AI 领域的进化,也影响了理想在 AI 领域的研发进程。 在原有的计划里,理想原计划在今年 9 月先推出一个足够好的语音模型(即 VLA 里的「L」部分),在此基础上再继续训练 VLA 模型。DeepSeek 的出现让理想看到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 据李想回忆,今年 1 月 DeepSeek R1 模型发布并开源后,他很快就和 CTO 谢炎、基座模型负责人陈伟达成了共识。团队内部认为应该以此为基础,加速 VLA 研发进展,并研究如何在芯片上也跑到同样的训练和推理的效率。 李想说,公司「拥抱 DeepSeek 的过程比想象得快」。而更加令人意外的是,李想披露了公司开源自研四年的整车操作系统——理想星环 OS,其核心动因并非战略考量,而是受到 DeepSeek 开源精神的鼓舞,「说白了纯粹是感谢 DeepSeek」。 李想在 AI Talk 中发表观点 | 图片来源:直播截图 当然,AI 的研究和投入也在继续。李想说,2025 年理想购买的训练卡比预期大概「多了 3 倍」。 目前,理想正在训练两个基座大模型,分别是: 一个用于「理想同学」App 的模型基座,参数量约为 300B(3000 亿),使用场景是用在类似豆包、KIMI 的语音模型应用上 VL(Vision+Language)模型底座,参数量大约在 32B(320 亿),为 VLA 模型的训练基座 在李想看来,VLA 模型是一条 DeepSeek、OpenAI、Waymo 等公司都没有走过的「无人区」,和目前通用语言模型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训练 VLA 模型,需要加入足够过视觉和语言联合的语料,即三维图像和模型对世界的理解语义要同时产生的,而这样的模型并没有原始数据。 在春节之后理想的第一次例会上,李想将 DeepSeek 的出现比作 Linux 的推出,并表示理想要追逐人工智能的「安卓时刻」。理想希望可以在专业和垂直领域里,训练出一个专用大模型,以提升垂直领域的 AI 能力,并最终交付价值。 在访谈最后,李想也提到了竞争对手特斯拉。他表示目前特斯拉 FSD 在国内的模型水平,并不代表特斯拉的真实实力,「大概在用 V12.5 以前的模型」。但整体来看,他依然认为特斯拉 FSD 系统的基本功很扎实,是理想真正需要学习的能力。 「基本功」也是这场 AI Talk 中李想反复提到的高频词汇。他认为「不可能不做前面的积累,直接吃到第 10 个包子」。他认为在内卷的环境下,更要重视基本功,否则创新会变成昙花一现。 而人工智能,显然是当下李想和他的团队认可并正在大力投入的那个方向。
微软「砍刀部」,又出手了。 5 月 5 日,22 岁的 Skype 宣告停运,微软永久关闭了这项服务,并表示未来将聚焦发展替代品 Teams。 或许国人很难对 Skype 流下一滴时代的眼泪,但对欧美用户而言,Skype 曾是无数人青春与记忆的符号。 BBC 在《四个与 Skype 有关的故事——从异地恋到与亡夫告别》中记录了它的温情,华盛顿邮报以《互联网告别 Skype,感谢所有来电》致敬它的时代,福布斯则在《告别 Skype》开篇写道「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哀悼一位深受喜爱的朋友去世……」 若置身国内互联网视角, Skype 的终结仿佛 QQ 停运,即使我们早已不再频繁登录 QQ,它仍是无数人青春的底色,承载着过去,也见证了即时通信的进化 。 在欧美媒体的缅怀声中,既有对纯真互联网时代的追忆,也夹杂着对 Skype 母公司微软的埋怨。 福布斯在悼词后尖锐地写道:「它在 22 岁的黄金年华被冷酷夺走,被一位漠然的继父母无情终结——微软毫不留情地安乐死了 Skype」 摒弃情怀滤镜,Skype 的「死因」究竟为何? 26 岁的 QQ 还能在 00 后中焕发第二春, 为什么 Skype 却黯淡谢幕,果真是微软的锅,还是时代变了 ? 01 Skype 曾经有多牛 Skype 的诞生,曾划破了通信的旧秩序,不仅重新定义了即时通讯,还分走了传统电信行业的蛋糕。 2003 年,四个爱沙尼亚程序员因对高昂的跨国话费不满,合力写出了这款基于 P2P(点对点)协议的通信工具。 这一协议利用用户设备作为网络节点,点对点搭建去中心化的通信系统,大幅降低了通信成本。Skype 的语音编码技术也遥遥领先,解决了早期互联网通话常见的延迟和杂音问题,这在宽带尚未普及的年代堪称通信革命。 Skype 两大主要创始人 Niklas Zennström 和 Janus Friis|图源:网络 彼时正盛的 MSN、QQ 等聊天软件只擅长文本聊天,无法提供稳定可靠的视频通话,Skype 就靠硬技术,给即时通讯市场补上了这块拼图。 Skype 的崛起也逼迫对手加速进化。MSN、QQ 都开发了视频通话,但受限于技术和带宽,始终难以匹敌 Skype 的流畅体验。 国际长途电话的收入大幅下滑,也倒逼 AT&T、Verizon 等巨头开始探索互联网通信的转型之路。 2003 年我国还是拨号上网的时代,Skype 就已经开发出了流畅的视频通话功能|图源:Skype 2005 年,Skype 的注册用户飙升至 1 亿,每月活跃用户超过 4000 万,全球通话时长累计突破 500 亿分钟。 那时 Skype 诞生仅两年,便以 26 亿美元的价格被 eBay 收购 。 eBay 本想把 Skype 当成买卖家沟通的工具,彼时的淘宝已经用上了旺旺。然而,eBay 的电商基因与 Skype 的通信本质难以完全契合,eBay 把 Skype 想窄了。 在 Web 2.0 时代,Skype 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连接世界的桥梁。 多少笔跨国商业交易,在 Skype 的通话中最终敲定;无数跨国恋情的纽带,靠 Skype 得以维系;留学生无需昂贵的越洋电话,就能和地球另一端父母温暖连线。Skype 用传统运营商 1% 的价格,拨通了全世界的国际长途。 在智能手机尚未问世的年代,Skype 凭借现代技术,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 02 微软的「贪心」 截至 2010 年底,Skype 全球用户超过 6.6 亿,在当时意味: 每 10 个人中就一个是 Skype 用户 。 Skype 不仅是工具,更是那个时代全球化的象征。 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催生了新的移动通信应用。eBay 最终意识到,Skype 需要一个更懂通信、更有协同效应的归宿。 2012 年 Skype 中美通话只要 1.2 美分/分钟,传统运营商的价格是 1.5 - 6.65 美元/分钟|图源:Skype 当时的科技巨头微软,也继续寻找一个突破口,以弥补其在移动和社交领域的短板,替代掉生命末期的 MSN。 强强联合下, 2011 年,微软以 85 亿美元全现金收购了风头正盛的 Skype 。这在当时是微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足见其对 Skype 的重视和期待。 事后来看,微软的算盘打得太响,它不甘心让巨资白花,想让 Skype 成为微软生态的万金油。这种「什么都想要」的心态,最终毁了 Skype。 当时微软试图让 Skype 成为 Windows 默认通信工具 ,嵌入 Office 办公套件,融入 Xbox Live 的社交功能,同时还让 Skype 去做企业级服务,打造成一套强大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以对抗思科。 不仅如此,微软还想让 Skype 结合 Windows Phone 去挑战 iPhone 的 Facetime。 然而,设想很美好,技术融不了。 Skype 的核心技术,是其赖以成名的 P2P 架构,在早期互联网带宽不足时具有显著优势,但到了云端和移动互联时代,P2P 架构在处理大规模群组、跨设备同步、以及与云服务深度集成时,点对点传输的优点反成劣势。 尤其是在与微软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深度融合时,层出不穷的工程问题拖慢了开发进度,在移动互联网初期产品快速迭代的风气下,Skype 始终慢个半拍。 而微软收购 Skype 的时机,恰逢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应用的爆发期 。WhatsApp、微信、Line 等一批为移动端量身打造的即时通讯应用迅速崛起,这些 Web 3.0 时代的 App 更轻量、更符合移动社交习惯,并且完全免费。 Skype 却陷入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窘境,一边调整框架和 PC 为主的微软生态融合,一边匆忙推出移动客户端。 Skype 还在带着桌面时代的思路打造移动端,在用户体验、界面设计、产品宣发各个方面饱受诟病,带着历史包袱的 Skype 很快被后起之秀甩出了赛道。 移动端的 Skype 就像翻版的「短信」|图源:Skype 2014 年,微软掌门人交替,纳德拉上任后大刀阔斧开始精简微软的业务线,几乎放弃整个移动端业务,聚焦企业与云服务。 此时,技术与产品定位都专注于服务个人的 Skype,逐渐失去存在感。与此同时,企业协作市场也迎来了 Slack 等新兴平台的崛起。 所以哪怕微软改造后的 Skype for Business 曾一度流行,但微软仍需一个能够与微软生态结合更紧密、设计之初就面向「企业端」的新产品。 纳德拉的风格也不似前任 CEO 鲍尔默,他不愿再做补锅匠。于是微软决定另起炉灶,基于最新的云架构,推出了全新的统一通信协作平台——Microsoft Teams。 Skype 从备受期待的棋子,沦为巨头边缘的弃子。在消费者市场,它的用户份额持续流失,在企业市场,它被 Teams 所取代。 微软当时有多重用 Skype,如今就有多弃如敝屣 。 2017 年 9 月 7 日,用户开始注意到一条消息,内容为「Skype for Business 现在已成为 Microsoft Teams」。 那个以颠覆者姿态问世的创新者,那个传统电信巨头的挑战者,那个视频通话时代的引领者,终究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就这样被科技巨头宣告了死缓,直到 5 月 5 日正式执行。 但同样是被收购,eBay 和微软与 Skype 都不匹配,为什么 Skype 偏偏死在了微软手里 ? 设计和架构都更为现代化的 Microsoft Teams|图源:微软 因为时代变迁才是 Skype 的真实死因,微软只是注入了最后一剂的「慢性毒药」 。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宽的极大提升以及编解码技术的普及,视频通话本身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壁垒。它最终被各类应用「管道化」,内嵌到了社交、办公甚至各种垂直行业的 App 中。Zoom 和 Teams 的成功,正因它们整个产品的定位是商务协作平台,只把视频会议当成一大功能点。 当基础能力不再稀缺时,当「痛点不痛」时,Skype 的价值也消失了。 Skype 也没有像大洋彼岸的 QQ,成功地将自己转型为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具粘性的平台,它虽然尝试加入了聊天、文件传输等功能,但其产品基因始终聚焦在「通话」上。 在微信崛起后,QQ 面临生存压力时,腾讯选择对其进行了再定位,让 QQ 成功在 00 后和特定社群上焕发了第二春 。反观 Skype 母公司微软,不断的战略摇摆,最终让 Skype 在巨头的阴影下迷失了自己的定位,曾经引以为傲的 P2P 技术,反而成为他们转型、融合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Skype 的故事,是颠覆者被颠覆的缩影,它见证了互联网通信从文本到视频、从桌面到移动、从个人通话到团队协作的演变。像许多伟大的、具有开创精神的产品一样,Skype 在它的时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了世界。它早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今在世人的敬意与感恩中,体面谢幕。 Skype 谢幕了,时代却未停步,它留给大家的不仅是怀念,还有跨越时代的警示 。 当下的时代属于 AI,大模型如同当年的视频通话技术,正处于「技术稀缺」的阶段。带宽技术的发展曾给了 Skype 十年的窗口期,当下依托软件和云服务起飞的 AI,大模型普惠化的时间大大缩短,留给企业转型的窗口期也会更短。 当大模型变成「通用能力」后,竞争焦点就将不再是大模型本身,或许要像 Zooms、Teams 的做法一样,把模型能力放在一个更垂直的场景里,成为核心驱动,而非全部。
你见过大张伟紧张吗? 我一直以为作为艺人的大张伟,属于天生人来疯类型,从来不懂什么叫紧张。但很显然,在联想 Lenovo Tech World 2025 的舞台上,当「大老师」手里举着联想最新发布的 moto razr 60 Ultra AI 元启版手机,展示「天禧超级个人智能体」的日程规划的时候,手有些颤抖。 艺人大张伟(右)用智能眼镜估算在场观众的数量|图片来源:联想 毕竟,综艺舞台上观众期待的是大张伟出梗,而在联想 Tech World 上,观众是想要看的是联想的 AI 智能体,真能成为生产力。 除了大张伟手中拿着的最新款 moto 手机,当天联想还曝光了一系列消费端 AIPC 产品。 当「AI 智能体」逐渐成为万众期待、AI 的下一个风口时,作为终端大厂的联想,能用「天禧」和「乐享」,在消费和企业端,将「AI 智能体」的风潮推向世界吗? 智能体,分「公有」和「私有」了? 在云计算时代,就曾经有「公有云」和「私有云」之争;到了现在的 AI 时代,同样的问题出现了:相对于看起来炫酷的 AI 助手,人们是不是更想有一个自己专属的「贾维斯」,为自己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难题? 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那么难猜。 联想公司董事长、CEO 杨元庆曝光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产品|图片来源:联想 所以,在联想 Tech World 大会上,联想公司董事长、CEO 杨元庆推出了「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这个 AI 助手。 根据杨介绍,天禧能调用跨设备数据所整合的个人知识库,帮用户做出推理和判断。例如,如果让天禧设计一个旅行方案,它可以调用用户的长期记忆偏好、确定亲友关系、并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整合天气、酒店空房和餐饮评价,为用户的旅游做出全方位的计划。 现场演示中,联想的工作人员为大张伟制定了一个后天 1 小时的采访计划,天禧通过调用日历、地图和打车等 App,完成了整个行程。 除了认知和决策以及自主行动,天禧通过多模态感知和意图驱动的自然交互,给足用户情绪价值。例如,当用户在朋友圈刷到好友旅游的照片好看,只要和天禧说一句「这个地方很好看,想去一趟」,AI 助手就可以识别景点信息,和用户日历上的空闲时间,选出最合适的度假时间。 其中,联想提出的「跨设备个人知识库」概念比较吸引人,这意味用户不需要只绑定在一个设备上,只要维持在一个生态内,AI 助手就能持续根据知识库内容为用户服务。 杨元庆将其称之为「智能跟人走,而不是跟设备走」。 设想无疑非常好,但如何填充这个「个人知识库」?联想当天给出的展示是「智能眼镜」,通过视觉和语音,来记录用户输入的数据,相比每次有灵感就找手机,可能相对要简便一些。 同时,为了打消用户对于隐私安全的顾虑,联想表示数据在硬件级加密的专属个人云,即便是厂家也无法看到。 但是,要实现这样完美的 AI 助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打车、地图以及之后的酒店预订等等行动,光有认知和决策可能还不够,类似美团、滴滴这样的国民级 App,能否为所有 AI 智能体开放接口和权限,决定权依然在后者手中。例如,你能想象微信,之后为所有 AI 助手开放接口吗? 但现在已经有了尝试,总归是好的。 杨元庆和机器员工「乐享壹号」|图片来源:联想 在企业市场,联想当天推出了「乐享企业超级智能体」,通过联想混合式 AI 基础设施、基于企业私有数据库和知识库、通过模型工厂和智能体平台,企业可以开发通用及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构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应用库或「图书馆」。 而联想本身就是第一个「吃狗粮」的公司,「乐享」在联想内部已经在产品、采购、销售、服务等所有部门出现。 当天在现场,联想也将这样一个「集大成的员工」形象化了,请出来一台人形机器人「乐享壹号」。虽然走路还有点慢,但这台机器人还是在秀了一段太极、和 Boss 杨元庆合影之后,拿到了联想的工牌,成为公司「首位硅基员工」。 杨元庆:有了 AI 之后,我更忙了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仅仅 2 个月之前的 MWC2025 大会的媒体采访中,我恰好有机会问了杨元庆,他如何看待 AI 智能体作为未来重要入口,以及联想做了哪些准备。 杨当时的回答是,目前联想还是要先做好技术。 然后,就是 2 个月后的当下,联想曝光了天禧和乐享两大 AI 超级智能体,分别瞄准了消费和企业端——老牌企业家的太极功力再次表露无疑。 甚至,杨元庆认为,联想这家公司未来的核心,都已经产生了转移:「可能今天大家认为联想是卖设备的,PC 也好,手机也好,服务器也好。可能在未来我们就是一个以智能体的业务为核心的企业。」 我甚至觉得,杨元庆的回答中,「可能」这两个字完全可以去掉。毕竟,如果超级智能体真得能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如此大的帮助和效能提升,一切硬件和软件,都只能是围绕智能体展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而已。 杨元庆手持全球首款卷轴屏 AI PC ThinkBook|图片来源:联想 AI 能帮助用户,也能帮助企业,它是如何影响企业家的?杨元庆坦言 AI 在短期内带来的最大影响,是「让自己变得更忙了」。一个时代的开始,总会让人有机不可失的激动、以及唯恐错失机会的「FOMO」感。 能意识到 AI 重要性、并且有能力研发并构建 AI 生态的,除了中国公司,剩下的就要属地球另一边的美利坚合众国了。显然,除了 AI 的火热,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也让中国公司在出海上充满了顾虑。 杨元庆认为,联想的全球化结合本地化发展的出海模式,是最值得大家借鉴的模式。 而面对此前的关税闹剧,杨元庆坦言「怕的不是高关税,而是不确定性」,端到端整合的「ODM+」的模式,以及全球资源本地交付的业务模式,让联想在面对复杂国际形势的时候,还是可以游刃有余地来确保在各个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或许,这是也是在未来那个属于 AI 的时代,所有全球化公司都要借鉴的新模式。
知情人士:特朗普政府拟取消拜登时代的 AI 芯片限制 5 月 8 日,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计划取消拜登时代的人工智能芯片限制,作为修订半导体贸易限制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这些限制已引起主要科技公司和外国政府的强烈反对。该政策将国家划分为三大类,以监管英伟达公司等企业的芯片出口。 知情人士称,5 月 15 日所谓的人工智能扩散规则生效时,特朗普政府将不会执行该规则,不过这项废除决定尚未最终确定。美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拜登的人工智能规则过于复杂、官僚主义,会阻碍美国的创新。我们将用一个简单得多的规则来取代它,这个规则将释放美国的创新能力,并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知情人士称,在制定新规则期间,美国商务部将继续严格执行芯片出口限制。(来源:第一财经) OpenAI 计划大幅降低与微软的收入分成比例 5 月 7 日,据 Information 报道,OpenAI 已告知投资者,随着公司架构调整的推进,将减少给予主要支持者微软的收入分成比例。 报道称,在向投资者提供的财务预测中,OpenAI 表示,到 2030 年底,给予微软的收入分成比例将至少减半。根据现有协议,OpenAI 同意在 2030 年前将收入的 20% 分配给微软。但媒体援引非公开文件指出,OpenAI 近期向部分潜在及现有投资者透露,到 2030 年将仅与微软等商业伙伴分享 10% 的收入,同时提到微软希望 2030 年后继续获取其技术。 微软表示,与 OpenAI 之间「存在双向收入分成协议」,该合作的核心条款将在 2030 年合约到期前持续有效。OpenAI 发言人对 The Information 表示:「我们继续与微软保持密切合作,期待近期完成资本结构调整的具体安排。」(来源:新浪科技) 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 Cue:苹果公司和微软已达成年度搜索合作协议 5 月 8 日,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 Cue 表示,苹果公司和微软已达成年度搜索合作协议。苹果无意开发自己的通用搜索引擎。(来源:财联社) 苹果将与 Anthropic 合作开发 AI 软件 5 月 6 日,据财联社报道,苹果正与 Anthropic 合作开发一个新的「氛围编码」(vibe-coding)软件平台,该平台将使用人工智能代表程序员编写、编辑和测试代码。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系统是苹果编程软件 Xcode 的新版本,将整合 Anthropic 的 Claude Sonnet 模型。苹果将在内部推出该软件,尚未决定是否公开发布。 这项工作展示了苹果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改进其内部工作流程,旨在加快和实现产品开发现代化。(来源:品玩) 小米就 SU7 Ultra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致歉,未交付订单限时改回铝制前舱盖 5 月 7 日消息,小米汽车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谈到了最近争议的限制马力和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问题。 用户提问:「小米 SU7 Ultra 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到底有啥用?如果不喜欢,我可以改配吗?」 小米作答:在最早的量产计划中,SU7 Ultra 量产版已具备足够的综合性能去冲击国内专业赛道和纽北,没有计划做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在 10 月 29 日 SU7 Ultra 原型车纽北成绩发布后,原型车的实力和外造型获得巨大反响。经充分调研和评估工程可行性后,决定响应用户需求,复刻原型车同造型挖孔前舱盖设计,给用户更多造型选择。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还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我们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对于未交付的订单,我们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 对于已提车和在本次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截至 5 月 10 日 23:59:59 前)的锁单用户,我们将赠送 2 万积分以表诚意。具体信息请关注小米汽车 App 后续官方信息。(来源:IT之家) 理想汽车 CEO 李想谈特斯拉 FSD:基本功非常扎实 5 月 7 日,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AI Talk 第二季」中,谈到了特斯拉 FSD 等竞争对手的表现。 李想透露,实测发现特斯拉「大概在用」FSD 12.5 之前的模型,而这并非特斯拉的真实能力,与特斯拉的真实能力相比仍有很大差距。FSD 13.0 之后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能看到特斯拉具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包括感知距离、运行帧率、车辆控制的稳定性。 在谈到「能从美国公司身上学到什么」这一话题时,理想坦言,苹果、特斯拉等美国顶级企业的基本功特别扎实。当今内卷的环境下,外部环境也不确定,更是每个企业扎扎实实练基本功最好的时候。而在 AI 时代,基本功更是不可跳跃的。(来源:IT之家) TEMU 已停止美区全托管模式 5 月 7 日,据悉,TEMU 已于 4 月底停止美区的全托管模式,TEMU 美区的商品显著标明了本地仓、「无进口费用」及「派送无附加费」的标签。(来源:财联社) 2025 款阿维塔 12 正式上市,权益价 25.99 万-41.99 万元 5 月 7 日,2025 款阿维塔 12 正式上市,新车主要精简了部分配置,提供增程、纯电共 6 款车型,售价为 26.99 万-42.99 万元。 新车外观仍保持现款设计,长宽高分别为 5020/1999/1460mm,轴距 3020mm。同时,新车内饰增加了全新的「岱红」配色,配备 35.4 英寸 4K 全景宽屏和 15.6 英寸的中控屏。 配置上,新车搭载前排双零重力座椅、16 英寸后舱悬浮屏、英国之宝音响、华为乾崑 ADS 3.0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3 激光雷达,Ultra 增程版还配有智能电动门套装(含前门迎宾 logo 灯)。 不同车型动力如下: 增程版:电机 231kW,增程器 115kW,CLTC 纯电续航超 245km,综合续航 1155km。 纯电版:单电机 237kW,CLTC 续航 755km;双电机 402kW,续航 705km。(来源:IT之家) 博主抢先拆解任天堂 Switch 2 主板:掌机模式下性能与 Steam Deck 相当 5 月 7 日,距离任天堂 Switch 2 正式发售还有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但 B 站博主 @ 极客湾 已经抢先拿到了这款即将上市主机的主板。极客湾对该主板进行了完整的拆解和硬件分析,揭示了任天堂尚未公布的 Switch 2 技术细节。 这块主板保留了 Switch 2 的核心硬件,配备了 12GB 的 LPDDR5X 内存,运行速度为 8533MT/s,分布在两颗内存芯片上。此外,主板上还搭载了一颗联发科 MT3681AEN 芯片,用于 Wi-Fi 和蓝牙功能。 最重要的部件是主板上的英伟达 SoC,该芯片由三星代工,面积为 207 平方毫米,几乎是初代 Switch 所搭载的 Tegra X1 SoC 的两倍。芯片上还标注了 T239 的名称,这正是近四年来一直被传闻为任天堂 Switch 2 所使用的芯片。 极客湾绘制了该芯片的晶圆图,显示出八颗 A78C CPU 核心紧挨着一个巨大的基于 Ampere 架构的 GPU,这个 GPU 与 Nvidia RTX 30 系列显卡采用相同的架构,晶圆图显示其拥有 12 个 SM 单元,总计 1536 个 CUDA 核心。作为对比,这相当于桌面版 RTX 3050 显卡核心数量的一半多一点。极客湾认为,与 Switch 2 的 SoC 最接近的比较对象是降频版的 RTX 2050 笔记本显卡。 基于硬件配置,极客湾进行了模拟性能推算,结果显示 Switch 2 在掌机模式下的表现应该与 Steam Deck 相当,而在底座模式下则能达到 GTX 1050 Ti 的性能水平。考虑到 Switch 2 的体积,这样的性能表现堪称出色。英伟达已经确认这款主机将支持 DLSS(深度学习超采样),因此其部分性能提升很可能是得益于 AI 辅助的图像超分技术。(来源:IT之家) 迪士尼将在阿布扎比设立首个中东主题乐园 5 月 7 日,迪士尼公司和阿布扎比的 Miral 宣布达成协议,在阿布扎比创建一个地标性的迪士尼主题公园度假区。 这座海滨度假区将由 Miral 全面开发和建造,位于世界级的娱乐和休闲目的地亚斯岛,连接来自中东和非洲、印度、亚洲、欧洲及其他地区的旅客。 这是第七个迪士尼主题公园度假村区。(来源:快科技) 美国 NBC 电视台「AI 体育主播」上岗,将模拟已故解说员声音报道 NBA 赛事 5 月 7 日,据NBC 在周二的公告中宣布,10 月播出 NBA 比赛时,Fagan 的 AI 声音将出现在一些片头、节目开场和宣传片中。 Fagan 是一名 2017 年过世的资深体育解说员,他的声音曾出现在 NBC 的 NBA 转播中。从 1990 年至 2002 年,他的声音成为了「NBA on NBC」宣传片的标志。他还为联盟中的一些大牌明星制作过宣传片和开场片段,如迈克尔・乔丹、沙奎尔・奥尼尔和哈基姆・奥拉朱旺等。 在获得 Fagan 家人许可的情况下,NBC 将通过 AI 技术重新制作他的声音。NBC 体育总裁 Rick Cordella 在新闻稿中表示:「他的声音完美地展现了他所介绍的那些重磅赛事和明星的震撼感。能够与 Jim 的家人合作,重现他的声音并缅怀他的遗产,实在是非常高兴。」 NBC 表示,Fagan 的 AI 生成声音将作为对其他配音艺术家的补充。(来源:IT之家)
今天很多年轻人都是在小红书种草,然后到天猫下单——这个消费习惯将在不久的将来,变得更加便捷。 5 月 7 日,淘宝天猫与小红书达成战略合作,推出「红猫计划」,宣布双方将进一步开放融合,打通从种草到购买的全链路。从双方释放的信息来看,此次合作主要有两个关键点: 淘天增加种草投入,为商家种草笔记加热、投流,换句话说,参与活动的品牌商家在小红书上投种草笔记,淘天会出钱补贴,帮商家提高笔记曝光。 双方共同增加笔记下方「广告挂链」。加入试点的优质品牌,小红书的广告笔记下方可以直接挂淘天的店铺链接,被种草的用户可以直接从小红书笔记跳转到淘宝店铺,实现「种草直达」。 这是从小红书种草到淘宝天猫消费转化首次实现全链路打通,对于重视全域增长的品牌商家而言,交易链路的缩短不仅意味着转化更加高效,也意味着在小红书这个愈发重要的营销种草平台,其投入转化可以被更清晰的衡量,让未来增长更具确定性。 据悉,目前双方的合作只开放给部分优质试点商家。后续,双方的合作将持续开放给更多优质品牌商家。 小红书和淘天,为什么现在牵手? 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过去长期保持竞合关系。 一方面,内容平台的种草能力和电商平台的渠道价值高度互补;另一方面,二者也存在竞争,电商平台本身也是营销场,淘天、拼多多也被行业人士戏称为广告公司,而内容平台需要建立从营销到转化的闭环,因而纷纷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 但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增长红利逐渐消退,中国互联网的格局和边界逐渐清晰,在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年内容平台和电商平台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已经超过竞争。 淘天和小红书的合作始于 2022 年,当时双方联合上线了「小红星」等种草观测计划,让商家可以更好地掌握从广告投放到交易转化的经营链路。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淘宝天猫品牌商家整体在小红书的种草笔记点击率提升 20%,互动率提升 109%。其中,参与淘宝天猫联投的日均投放商家数,同比增长 335%,运动行业品牌商家进店率同比提升 85%,美妆行业品牌商家进店率同比提升 41.5%。 今年,天猫的战略目标是支持商家全域经营,小红书的种草发展重点是「种草全链路升级」,推进从「小红星」到「种草直达」的延长线。这是双方选择在今天加深合作的直接原因。 天猫总裁家洛丨来源:活动图册 「与小红书的合作,是淘宝天猫 2025 年全域运营非常重要的一步。」天猫总裁家洛表示,继去年与微信支付、京东物流等达成互通合作,目前,淘宝天猫已与微博、微信、支付宝、B 站、知乎等超 200 家互联网平台建立合作,支持优质品牌全域运营,做大增长。 小红书是最早提出「种草」概念的内容社区,但过去小红书最大的痛点,在于品牌商家难以衡量从种草到转化的交易链路。简单来说,比如某个商家投了一篇笔记,能看到在小红书上有多少人观看、点赞转发,能够分析是谁在互动,却难以把握到底带来了多少的交易转化。 所以对于小红书而言,一直希望接入后链路转化的数据,也就是与电商平台深度合作,有效提升种草的精准度和科学可量化。事实上,除淘天外,目前小红书与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都有种草相关合作,推出了小红盟、小红链等数据产品。 多方共赢? 战略合作会上,淘天和小红书的负责人都不止一次提到,希望双方的开放融合,可以实现平台、商家、消费者,乃至创作者的多方共赢。 小红书广告笔记可挂载淘天商品链接丨来自:活动图册 对消费者来说,小红书种草后跳转淘宝下单的路径将更加便捷。虽然体验变化不大,但减少了搜索成本和买错商品的风险。 但对于品牌商家来说,淘宝与小红书的打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广告挂链」的功能可以提高转化效率,也更方便商家聚焦单品的转化。 更重要的是,双方的合作让品牌商家的种草可以更加精准。过去,品牌投放小红书等内容平台,最大的痛点在于转化效果不好衡量。比如一篇笔记,内容角度来说一个用户愿意点赞,说明他/她更喜欢这个内容,有更高可能被种草。 但现实却是很多点赞的人不一定下单,而一些白领看过后不会点赞评论,却会默默跑到天猫下单。换句话说,如果只有内容平台的数据,也就是所谓前链路的数据,并不足以准确衡量用户信息,商家可能因为白领点赞少,而误判笔记的实际种草效果。而这些问题在小红书完成「种草直达」的升级后,可以得到很大幅度的解决。 此外,双方的合作也会投入更多资源,淘宝天猫讲加大投入,为商家小红星计划内的种草笔记加热投流,进而提升消费互动,惠及商家。 而对于平台来说,正像前文提到的二者各取所需。 对于淘天而言,增长放缓是当下必须面对的挑战,低价、大促、直播带货这些平台内生的手段已经不足以刺激增长,小红书和其他内容平台的种草价值,可能为淘天带来新的增量。 而对于小红书来说,合作意味着商业化发展进一步加速。一方面淘天的补贴会吸引更多品牌商家到小红书投放,带来更多广告收益;此外,与淘天的合作获取种草后的交易数据,可以让商家更精准的衡量种草效果,进而提高转化效率,这种确定性的增长,也更容易吸引商家来到小红书平台。 今天,随着流量红利见顶,各平台的边界和用户心智也已逐渐清晰。小红书和淘天的合作表明,开放共赢正在取代闭环竞争,成为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新方向。 过去十年,打造全链路闭环是超级平台的普遍选择;而现在,承认边界、寻求协同,或许才是更现实的增长路径。
Google 在 I/O 2025 大会前发布升级版 Gemini 2.5 Pro AI 模型 Google 周二宣布推出 Gemini 2.5 Pro Preview(I/O 版),这是其旗舰产品 Gemini 2.5 Pro AI 模型的更新版本,该公司声称该模型在许多广泛使用的基准测试中名列前茅。 该模型的发布正值 Google 年度 I/O 开发者大会(因此被称为「I/O 版」)召开之际。预计 Google 将在大会上发布一系列模型以及 AI 驱动的工具和平台。在这场残酷的 AI 竞赛中,Google 正激烈争夺市场份额和用户心智份额;OpenAI 和 xAI 等竞争对手即将发布性能卓越的模型。 据 Google 称,Gemini 2.5 Pro Preview(I/O 版)「显著」提升了编码和构建交互式 Web 应用的能力。该公司表示,该模型在代码转换(即修改一段代码以实现特定目标)和代码编辑等任务上也表现得更出色。 Gemini 2.5 Pro 预览版(I/O 版)可通过 Gemini API 以及 Google 的 Vertex AI 和 AI Studio 平台获取,价格与其实际替代的 Gemini 2.5 Pro 型号相同。它也包含在 Google 的 Gemini 聊天机器人应用中,适用于网页和移动设备。(消息来源:cnBeta) 消息称奇瑞汽车正寻求香港 IPO 筹资约 15 亿美元,没有华尔街银行参与 5 月 6 日消息,彭博社刚刚报道称,奇瑞汽车计划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IPO,计划筹集约 15 亿美元资金,并将由全华投行主导。 奇瑞汽车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企业之一、俄罗斯最畅销的汽车品牌之一,但目前仍未上市。据称,该公司正与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和广发证券的香港子公司合作,使其作为联席保荐人完成上市。 彭博社表示,通常这类大规模 IPO 都会吸引国际顶级投行以顾问、承销商或类似身份参与,但摩根大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行此次却有所退缩,意味着奇瑞汽车港股 IPO 不会有外资银行参与。(消息来源:IT 之家) 宁德时代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冲刺「A+H」 5 月 6 日消息,宁德时代于 2025 年 5 月 6 日在港交所披露聆讯后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包括美银、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际、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 宁德时代此次募资将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第一期及第二期建设,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目前,宁德时代正在推进匈牙利工厂、与 Stellantis 集团合资的西班牙工厂以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的建设或筹建。 宁德时代本次上市有望成为自 2021 年快手上市以来香港最大规模 IPO。该公司于 2018 年在 A 股上市,目前总市值约 1.02 万亿元人民币。(消息来源:IT 之家) Altman 妥协也不行,马斯克将继续起诉 OpenAI OpenAI 昨日宣布公司将继续由非营利组织控制,公司将改为把其营利性子公司转变为由非营利母公司控制的公益公司。 Altman 表示,维持非营利架构的决定是基于与公民领袖及州检察官办公室的磋商结果。外媒报道称,已为其注资 137.5 亿美元的微软是投资者中最大的反对者。 而马斯克代理律师马克・托伯夫(Marc Toberoff)表示,尽管 OpenAI 放弃了重组为营利性公司的计划,但马斯克仍计划推进对 OpenAI 的诉讼。 公开资料显示,马斯克是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但他已于 2018 年离开这家公司。近年来,他对 OpenAI 试图转变为营利性公司的行为一直持批评态度。 马斯克对 OpenAI 的诉讼审判原定于 2026 年 3 月进行,目前不确定是否会出现变动。(消息来源:IT 之家) 「京东饭卡」官方储值账户服务上线:限时「充 100 元赠 20 元外卖券」 5 月 6 日消息,据「京东外卖」官方公众号,京东秒送今天上线「京东饭卡」官方储值账户服务,可以看作是提升平台现金流的举动,用户可以为相应「京东饭卡」充值,相应饭卡余额可以在品质外卖频道里结算使用。官方相应京东饭卡余额「随时可退」、「可自用可送礼」、「可与优惠叠加」。 官方同时表示,今天用户如果为「京东饭卡」充值 100 元,即赠送一张「25-20 元」的外卖百亿补现金券,相应券到账后 3 日内有效。(消息来源:IT 之家) 「美国美团」同意收购「英国饿了么」,报价 39 亿美元 5 月 6 日消息,美国外卖巨头 DoorDash 已同意以每股 180 便士的现金价格收购英国送餐平台 Deliveroo,这一报价较 Deliveroo 在昨日收盘价 172 便士溢价 4.6%. 此项交易对 Deliveroo 的估值约为 29 亿英镑(约合 37 亿美元)。DoorDash 方面明确表示,这是最终报价,不会再提高收购价格。 值得一提的是,DoorDash 在美国拥有三分之二的餐厅配送市场份额,此次收购旨在加强其在海外市场的地位,有助于 DoorDash 进入英国市场和欧洲城市地区。 而 Deliveroo 自 2021 年上市以来一直处于困境,Deliveroo 的盈利预期远低于分析师预期,导致其股价在 3 月份下跌,并且由于销售业绩不佳和竞争加剧,该公司退出了香港市场。 DoorDash 表示,此次收购将使其业务范围扩大到 40 多个国家。两家公司去年的总订单额约为 900 亿美元,每月活跃用户总数达 5000 万。(消息来源:华尔街见闻) 美法官裁定谷歌垄断,司法部责令其出售相关广告平台 5 月 6 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在一名联邦法官裁定谷歌在两个在线广告技术市场中非法占据垄断地位后,美国司法部(DOJ)提出,谷歌需出售其 AdX 数字广告交易平台和 DFP 广告管理平台。 谷歌方面则表示,公司支持诸如向竞争对手提供实时竞价等行为性补救措施,但检方无权要求其出售业务部分。 AdX(或称 Ad Exchange),即广告交易平台,出版商可以在该平台上实时向广告商出售其未售出的广告位。去年,谷歌曾提出出售 AdX 以结束欧盟的反垄断调查,但欧洲出版商认为该提议不够充分,予以拒绝。(消息来源:IT 之家) NVIDIA 将于 5 月 19 日发售 RTX 5060 售价 299 美元 NVIDIA 宣布将于 5 月 19 日发布其售价 299 美元的 RTX 5060 显卡,以及首批搭载该显卡的笔记本电脑(起售价 1099 美元)。该公司表示,这些显卡将于太平洋时间上午 9 点/东部时间中午 12 点开始在零售合作伙伴处发售。 RTX 5060 拥有 3840 个 CUDA 核心,比 NVIDIA 上个月发布的 5060 Ti 少了近 800 个核心,是 RTX 50 系列中最基础的一款。但与 Ti 版本一样,5060 也拥有 GDDR7 显存,支持带多帧生成的 DLSS 4,并配备了最新的光线追踪和张量核心。该公司表示,在 5060 发布之前,将有更多游戏更新支持带多帧生成的 DLSS 4,包括 5 月 7 日发布的《机甲战士 5:部落》和 5 月 13 日发布的《新世界:永恒》。 微软推出 12 英寸的 Surface Pro 迄今为止「最薄、最轻的 Copilot+ PC」 5 月 6 日消息,Surface Pro 系列迎来新成员:配备 12 英寸显示屏的更小巧 Surface Pro,号称微软迄今为止「最薄、最轻的 Copilot+ PC」,它与新款 13 英寸 Surface Laptop 同时发布。新款机型秉承了 Surface Pro 的经典设计,既可以作为带支架的平板电脑,也可以作为带可拆卸键盘的笔记本电脑。 微软的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一款比标准版 Surface Pro 11 更实惠、更便携的设备。12 英寸 Surface Pro 基本配置售价 799 美元,这笔钱可以买到一款搭载无风扇 8 核骁龙 X Plus 处理器、16GB 内存和 256GB UFS 存储(非 SSD)的 Windows 平板电脑。此外,还有更贵的 512GB 配置可供选择。(消息来源:cnBeta) 百度动物语言转换专利公布 可实现人与动物深度交流 5 月 6 日消息,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动物语言转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今日正式公布。 专利摘要显示,该专利提供了一种动物语言转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领域。 具体实现方案为:获取与动物相关的多模态数据,多模态数据包括动物声音数据、动物行为数据以及动物体征数据;对多模态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融合后的多模态数据;根据融合后的多模态数据对动物的当前情感进行识别,以得到动物的情感识别结果;将情感识别结果进行语义映射以及语言翻译,以将动物语言转换为人类语言,得到语言转换结果。 该专利能够准确识别动物的当前情感状态,并将其转换为人类语言,从而实现动物与人类之间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理解,提高了跨物种沟通的准确性和效率。(消息来源:财联社)
作者|苏子华 编辑|郑玄 AI 玩具创业热潮,第一阶段的答卷来了。 过去一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AI 玩具」创业视为一条出路。 在中关村的一个 AI 主题沙龙中,一位刚刚从互联网公司离职的运营岗员工表示: 「不想上班了,想做一款 AI 玩具,卖向海外。趁着风口,应该很有前景。」 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社交媒体中,随便点开一个「AI 玩具」主题的帖子,在评论区几乎都能找到抱有类似想法的年轻人。 同样,出入国内外各种科技展会,你会发现,不论是展示技术解决方案,还是展示完整成品,只要是和「AI 玩具」相关的展位,几乎都会吸引到最多的客流量,被围得「水泄不通」。 打造一个像科幻电影中有情感、有智慧的 AI 陪伴机器人,似乎成了一门触手可及的生意。 人们希望 AI 玩具提供情感陪伴价值|图片来源:the Guardian 然而,热闹的表象掩盖不了尴尬的事实。 过去一年,美团、百度、阿里、字节、微软、安克创新等大厂背景的创业者,带着一线基金的投资,扎堆入局,打造「有情感、有灵魂」的 AI 玩具。但是,一年过去,鲜少有团队真正推出了能在市面上售卖的产品。 一家接触过上述多位互联网背景创业者的语音技术公司负责人,感概创业者们面临的压力,「语音模型发展速度不达预期,导致产品实际效果还不达预期,影响了产品的上市进程。很多公司拿了投资机构的钱,马上就要一年了,到时如果产品还没有推出,可能不太好对投资人交待。」 而即便是推出了产品,反馈也不太乐观。目前,玩具上市公司、互联网背景创业者推出的大多数 AI 毛绒玩具,价格在四、五百元左右,主打的功能是聊天对话、讲故事。 从买家反馈来看,产品交互复杂、语音聊天 AI 味儿重、频频断网、响应迟顿等问题十分突出,让人很难有耐心听它说话。 多位 AI 玩具技术方案商向极客公园推测,目前在售的四五百元价位的 AI 毛绒玩具退货率可能在 30% 以上。 另一方面,大量涌现的 AI 玩具技术方案商,也正在堵住雄心勃勃的「AI 创业者」的路。一位华强北的技术方案商对极客公园表示,「春节过后,手里一下子多了几十家玩具厂商客户。其中有一款蓝牙玩具产品在添加了 AI 对话功能之后,销量重回巅峰。」 互联网精英们曾经宣称要打造的「有情感互动、有灵魂」的产品,已经率先被「华强北」们所兑现,并且以 100 多元的成品价格迅速推向市场,将利润空间无限压低。 华强北既能带给草根们快速致富的希望,也在无情地浇灭着互联网人的创业梦。 第一批 AI 玩具,本质上是卖「语音盒子」 事实上,我们拆解一下市面上第一批在售的比较知名的 AI 玩具,其实质基本是:毛绒玩具+语音盒子。 比如,上市公司奥飞娱乐推出的「AI 喜羊羊」,实丰文化推出的「AI 魔法星」,原天猫精灵合伙人创立的 BubblePal,这些产品都是将项链形的挂件,挂在毛绒玩具脖子上,而挂件本身内置了能够联网的 Wi-Fi 模组,实现用户与 AI 大模型的聊天对话。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具有代表性的 AI 玩具|图片来源:网络 FoloToy 推出的 Magicbox 智能对话盒子,简单讲,是一个搭载了 AI 大模型的电路板套件,体积小巧,可以内置于任何玩具里,用户可以设定其角色。 它们主打的聊天、讲故事、播放音乐等功能,与一个接入了大模型的蓝牙音箱并无二致。 这就是我们目前在市场上能够看到、买到的第一批 AI 玩具。 一位技术方案商观察到,很多澄海的源头玩具厂找来谈合作,「他们可能也感知到了这是个新方向,他们只是想出点钱,先试试,而不是说建立研发团队。」 他总结道,中低端的玩具厂商更多是将 AI 当作营销噱头,不指望它带来高溢价、高毛利,而是希望趁着 AI 风口热度,多出货,多清理掉一些库存。因此,产品价格普遍在 100 元左右,价格较低,用户购买之后,即便觉得语音聊天功能不好用,通常也在可忍受范围内,不一定会退货。 「其实大家也不确定,给玩具加了聊天功能之后,究竟能产生多大的价值。」他说,「从实际的玩具行业来看,一个纯毛绒玩具一般在百元左右,如果加了一个 AI 盒子之后,用户可能也不会为此付出更高的溢价。如果溢价高了,很可能退货率也高了。」 目前购买 AI 玩具的用户,愿意付出更高的溢价,很大程度上也是冲着语音聊天的功能。因此语音聊天效果的好坏,几乎决定了一款产品的成败。 而语音聊天效果的好坏,往往不掌握在 AI 玩具创业者自己手中。 从技术层面看,目前上市的 AI 玩具更多是调用豆包、百度、声网等第三方语音识别或合成方案,再接入大模型。 大模型决定了聊天助手的智慧,语音识别、合成等环节决定了语音聊天的效果,比如是否响应快、是否足够拟人化、智能打断、是否具备情感理解能力。 以上决定对话聊天效果的因素,无论哪一个,AI 玩具厂商都无法自己控制。 另外,AI 硬件品牌 rabbit 创始人在极客公园旗下播客《开始连接》中,复盘过去一年的 AI 创业时提到一个关键词:失控。他表示,AI 时代的创业,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开发者对最终效果失控了。 「AI 模型是黑盒子,它的表现有不确定性。开发者做 Multi-agent,把 Reasoning(推理)、Planning(规划)、Execution(执行)都交给 AI,能做的只是看结果、反向优化。天已经变了。」 可以说,仅仅以大模型为产品卖点的「AI 玩具创业者」并不掌握 AI 玩具核心卖点。同时,也无法控制自身的研发进度。 玩具赛道,不是 AI 创业者的「捷径」 一切似乎都没有朝着互联网人的预期迈进。 过去一年,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一线投资机构,纷纷将玩具视作 AI 落地的最快途径。火山引擎、阿里云、百度云等云厂商在各地举办「AI 硬件」、「AI 玩具」主题的闭门活动,不断给「AI 玩具」造势,其宣传口径大多如出一辙: 「AI 玩具具备坚实的应用推广基础,有望成为最快爆发的 AI 终端之一。」 「AI 技术正以燎原之势重塑玩具产业」 「AI 玩具 600 亿市场狂飙」 「短期内 AI 玩具是 AI 较为理想的落地场景」 「AI 硬件有望成为 AI 时代的流量入口」 现在看,创业者曾经对 AI 玩具商业模式的诸多设想纷纷被打破。 互联网人曾经设想 AI 玩具靠持续向用户收取模型调用费、订阅费,来实现大模型落地的设想被推翻。尤其在 DeepSeek 开源之后,顶级大模型的价格、获取门槛不断下降,涂鸦智能、小智 AI 等厂商直接将 AI 助手调用免费化。大模型依旧吸引人,但是以大模型能力为卖点的商业模式,被击碎。 大模型的获取门槛在迅速降低的同时,硬件的技术门槛也在迅速降低。 DeepSeek 的开源、高性能,助推了大量 AI 玩具技术集成方案商在 2025 年春节前后涌现,推出整套 AI 玩具技术方案,提供完整的芯片、大模型接入、实时音视频能力。他们迅速拉低了 AI 玩具技术创业门槛。 行业人士透露,较低配置的语音盒子,几十元就可以搞定。而这个成本还在继续降低,「之前行业里主要是高端的方案,最近几个月卷起来了,现在都在压成本。」 AI 玩具技术方案商「轻语 AI」主打 Wi-Fi 模组业务,简单说就是将芯片封装为模组,集成天线、抗干扰电路等组件,缩短开发周期(传统硬件需半年,模组方案可缩短至 1 个月)。其相关负责人观察到,芯片原厂正在通过开放底层能力降低技术门槛,推动行业泡沫化。他预测,「今年可能多出几百家竞争者。」 AI 硬件的开发门槛越来越低,已经降低至「小学生」难度。开发难度的降低,带来的是各种形态的 AI 硬件的诞生。 比如,免费的开源 AI 硬件项目「小智 AI」,大量用户通过自行购买麦克风、喇叭、电路板等组件,通过 DIY 的方式亲手制作能够语音聊天的形态各异的小玩具,或是用 AI 聊天控制智能家居等等,极富想象力。极客公园获悉,在过去两个月里,接入小智 AI 的设备增加了 10 万台,以每月翻倍的速度在高速增长。 一个新的共识正在达成:仅仅依托于硬件集成能力,将大模型能力当作卖点的「AI 玩具」创业团队,优势将不复存在。玩具首先要好玩,「科技含量」是次要的。AI 玩具并不是展示 AI 技术能力的竞技场。 AI 玩具市场仍处于早期的产品定义阶段。依托于大模型提供的交流能力,开辟「情感科技」新赛道或许是会有更长远的未来。 AI 毛绒玩具 Ropet|图片来源:kickstarter 比如,最近推出的 AI 毛绒玩偶 Fuzozo 将重心放在自研的多模态情感模型(MEM),将大模型、语音能力的技术提升更多交于合作伙伴之后,提升自身在陪伴、玩法、情感互动上的能力。其不失为一条更贴近玩具本质的路。以及,在 kickstarter 上众筹 20 万美元的 AI 毛绒玩具 Ropet,也是同样。 一位从业 20 余年的智能硬件公司老板,最近也开辟了 AI 玩具业务,「我的团队成员,很想做这个事情,很有热情。」但他坦言对于 AI 玩具并不看好。 「短期内可能会卖出去一些,但长期挑战太大。」 他认为,能否持续围绕 IP 打造文化内容、升级玩法,形成自己的品牌护城河,是这项业务的核心。「这个非常有挑战,中国的企业最强的是第一快速,第二低成本。品牌打造、渠道建设目前比较薄弱。」 不过,他旋即补充道,「但是团队年轻人的热情,还是要支持一下。」 期待第二批 AI 玩具的亮相。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OpenAI 重组计划被迫改变,将继续由非营利实体控制 当地时间周一(5 月 5 日),人工智能(AI)研究公司 OpenAI 宣布,它将继续由其非营利性母公司控制,同时将推进营利性部门结构调整的计划,以便在 AI 竞赛中筹集更多资金、保持领先地位。去年 12 月,OpenAI 公布了一项重组计划,拟转型为一家公益企业(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简称 PBC),称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并摆脱现行非营利架构带来的限制。(来源:财联社) 淘宝闪购上线 6 天:外卖单日订单量已破 1000 万 5 月 5 日消息,据饿了么官方披露,截至当日 20 时 28 分,淘宝闪购日订单已突破 1000 万单。 4 月 30 日,淘宝「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由饿了么保障外卖配送服务。截至目前,包括重庆、深圳、广州、成都、徐州在内的 39 个城市单日订单数量突破历史峰值。(来源:界面新闻) 微软 14 年老牌通讯软件 Skype 停运,并建议用户迁移至 Teams 5 月 5 日,微软 Skype 正式停运,结束了其长达 14 年的运营。 据了解,今年 3 月,微软宣布将于 2025 年 5 月 5 日终止 Skype 的运营,并推荐用户迁移至 Microsoft Teams 应用程序。 此次停运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Skype 作为早期互联网通信的重要工具,曾拥有庞大用户群体。(来源:IT之家) Grok 上线语音模式,马斯克修改昵称为「gorklon rust」 5 月 5 日消息,Grok 今日宣布语音模式现已在 Grok 应用程序中推出,适用于所有 iOS 用户以及 Android 上的 SuperGrok 订阅者。 为了配合新功能的宣传,马斯克将 X 平台昵称更改为「gorklon rust」,头像也进行了修改。Gork 应该是对应的 Grok 在 X 平台的 AI 产品,Rust 是相关编程语言。(来源:IT 之家) 大张伟成「联想 AI 挚友」,预告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 5 月 5 日消息,今日大张伟工作室宣布大张伟解锁「联想 AI 挚友」新身份,并同步发布了一支悬念满满的视频。画面中,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手持联想 moto 手机,向大张伟发出神秘邀约。联想官方也隔空呼应,并发文「TA 来了,联想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倍儿棒的超级 AI 助理,5 月 7 日,一起嗨!」(来源:IT 之家) Valve 内部人士:《半衰期 3》已可完整游玩,有望年底前发售 5 月 5 日消息,最新消息称,《半衰期 3》不仅正在开发中,而且已经可以「完整游玩」。 这一消息来自 Valve 内部人士泰勒・麦克维克尔(Tyler McVicker),他推测《半衰期 3》最早可能在今夏(第三季度)宣布,并有望在 2025 年底之前,大概率是冬季(第四季度)发售。(来源:IT 之家) 大疆 Osmo 360 全景相机现身,是否上市仍是未知数 5 月 5 日消息,大疆新品 Osmo 360 全景相机已现身 FCC,其设计图也一并曝光,该产品将直接与影石 Insta360 与 GoPro 的全景相机竞争。 Osmo 360 采用类似影石 Insta360 全景相机的双镜头对称设计,使用了 DJI Action 运动相机电池,支持 5.7K 360 度全景视频录制,配备电子防抖与防水外壳,整体外观与 GoPro Max 360 十分相似。(来源:IT 之家) 华为 MateBook X Pro 笔记本 Linux 版上市:酷睿 Ultra7、柔性 OLED 原色屏,国补价 9399 元 5 月 5 日消息,华为 MateBook X Pro 笔记本 Linux 版现上架京东开售,新品笔记本搭载酷睿 Ultra7 处理器、配备柔性 OLED 原色屏,定价 11399 元、国补价 9399 元(国补优惠 2000 元,当前仅「酷睿 Ultra7 + 32GB + 1TB 晴蓝」有货)。(来源:IT 之家) 互联网上最大的 Deepfake 色情网站 Mr.Deepfakes 宣布永久关闭 Mr. Deepfakes 是一个提供非自愿深度伪造色情内容的网站,该网站表示,由于失去服务提供商和数据,它将关闭并且不会再恢复。「一家关键服务提供商已永久终止服务。数据丢失导致无法继续运营,」网站访客访问时会显示一条通知。截至本文撰写时,该网站的论坛和视频已无法访问。 「我们不会重新启动。任何声称此网站的网站都是假的。此域名最终将过期,我们对未来的使用不承担任何责任。此消息将在一周左右删除。」(来源:cnBeta)
马斯克:中国消费实力早已超美国,今年汽车销量将超美欧总和 5 月 4 日消息,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利欧(Ray Dalio)近日对美国的未来发出警告,称全球秩序正加速崩溃,美国主导全球经济的时代即将结束。对此,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对达利欧的核心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中国才是当前真正的全球消费主导力量。 达利欧警告称,美国不能无限制地过度消费并依赖外国贷款。他直言:「假设可以持续向美国销售商品并提供贷款,并指望以『硬通货』(即未贬值的美元)回收本金和利息,这种想法是天真的。」他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协调规划与实施」的方式,以避免全球经济出现无序崩溃。 马斯克迅速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他在回帖中写道:「纠正一下:中国在工业制成品消费方面远超美国。今年,中国消费者购买的汽车数量将超过美国和欧洲的总和。」 根据 CEIC 数据,截至 2024 年 12 月,中国家庭人均年支出升至 4,802.36 美元,高于 2023 年同期的 4,660.37 美元。Statista 预测,2025 年中国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 6,510 美元,同年全国消费支出总额预计达 7.73 万亿美元。(来源:IT 之家) 苹果 CEO 库克发文致敬巴菲特:认识他是我人生中莫大的荣幸之一 5 月 4 日消息,当地时间 5 月 3 日,94 岁高龄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董事长兼 CEO 沃伦・巴菲特宣布将于年底卸任 CEO,现任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Greg Abel)「接班」这个位置。 在巴菲特宣布退休消息后,苹果公司 CEO 蒂姆・库克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两人合照,并发文致敬。库克在发文中表示:「从来没有人像沃伦这样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无数人都受到了他智慧的启迪。能认识他是我人生中莫大的荣幸之一。毫无疑问,沃伦把伯克希尔公司交到格雷格手中,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公司会得到妥善的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开场时特别赞扬了库克。他幽默地说道:「库克为伯克希尔创造的价值,远超过我自己。」这番话引发了会场的笑声,巴菲特也提到,伯克希尔在 2016 年至 2018 年期间对苹果投资的约 350 亿美元(IT 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2536.54 亿元人民币),截至 2023 年底已经增值到 1730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1.25 万亿元人民币)。(来源:IT 之家) 特斯拉:坚持视觉处理方案,让人人买得起安全智能的产品 5 月 4 日消息,特斯拉官方微博今日发文称,「坚持视觉处理方案,让人人买得起安全智能的产品。」 特斯拉称,特斯拉视觉处理方案和端到端神经网络,以及数十亿真实世界数据样本训练,实现多场景、更安全的智能驾驶路径,「特斯拉用实力证明,先进的技术不需要昂贵繁杂的传感器。」 上个月,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通过社交平台 X 宣布,特斯拉即将推出基于纯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型全自动驾驶(FSD)解决方案」,该方案仅需要依赖车辆摄像头与特斯拉自研 AI 芯片的协同运作。 目前特斯拉中国智能辅助驾驶套件(FSD)的售价为 6.4 万元,这一价格要贵于中国厂商提供的基于激光雷达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来源:IT 之家) 小米 SU7 汽车定购页面「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5 月 4 日消息,综合多名读者投稿并经 IT 之家验证,小米悄悄调整了 SU7 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主要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SU7 车型:「小米智驾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 SU7 Pro / Max 车型:「小米智驾 Max」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来源:CnBeta) 特朗普表示愿意再次推迟 TikTok 禁令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已经两次推迟了 TikTok 禁令,周日他表示愿意再次这样做。Axios 报道称,特朗普在接受 NBC 的「会见媒体」节目采访时表示,如果在目前的 6 月 19 日截止日期之前不能达成将 TikTok 美国业务出售给美国所有者的协议,他将再次给予该公司延期。 他说:「也许我不应该这么说,但我心里对 TikTok 有一丝温暖。」 美国国会去年通过了一项法律,规定如果 TikTok 的母公司字节跳动不出售这款短视频应用,就将禁止 TikTok。该禁令于今年 1 月生效后,TikTok 曾短暂下架。特朗普随后宣布,他将把禁令推迟 90 天,并表示他希望看到一家由美国所有制的合资企业。 当下一个截止日期在四月份到来时,特朗普又给了该公司 75 天的延期,并指出中国方面「对我们的对等关税不太满意」。(来源:CnBeta) Neuralink 脑机接口设备获 FDA 认证:帮助语言障碍患者恢复交流 据报道,埃隆·马斯克旗下 Neuralink 公司迎来重大突破——其脑机接口设备 Link 近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突破性设备"认证,将为严重语言障碍患者带来革命性的沟通解决方案。这一认证标志着人类认知与技术融合迈入新阶段。 该设备主要面向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中风、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最新公布的案例显示,第三位 PRIME 研究参与者、ALS 患者布拉德福德·史密斯通过植入 Link 设备,成功恢复了沟通能力。令人惊叹的是,他不仅能用思维控制电脑光标输入文字,还能使用 AI 合成的个人声音进行表达,甚至独立完成了演示视频的编辑工作。 "我正在用大脑输入这段文字,这是我现在主要的沟通方式。"史密斯在视频中这样写道。相比之前依赖的眼动追踪设备,Link 为其带来了更高的使用自由度和环境适应性。 Neuralink 的技术布局正在快速扩展。除语言功能恢复外,其视觉恢复设备 Blindsight 也于 2024 年获得 FDA 突破性认证。公司目前正扩大全球患者招募范围,重点推进 PRIME 基础功能研究和 CONVOY 外部设备控制研究。 据知情人士透露,Neuralink 正筹备新一轮高达 5 亿美元的融资,投前估值约 85 亿美元。这一系列进展不仅展现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巨大潜力,更为神经疾病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随着临床试验规模的扩大,这项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严重言语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来源:CnBeta) 新款蔚来 ET5 实车曝光:前脸焕新 5-6 月有望上市 新款蔚来 ET5 实车近日曝光,作为年度改款车型,新车在外观细节上进行了调整,前脸焕然一新。与现款车型相比,新款 ET5 的前机舱盖两侧的 LED 日间行车灯内部结构有所变化,发光单元变得更加粗壮,远近光灯的轮廓也进行了调整。 灯组下方的通风口造型由现款的三角形改为方形,前包围底部中央的进气口宽度也有所减小,整体造型更加精致。 车身侧面,新款 ET5 保持了现款车型的整体造型,但配备了全新样式的低风阻双色轮辋,并搭载了橙色制动卡钳,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运动感。 参考此前曝光的新款蔚来 ET5T 内饰谍照,新车预计将采用与 ET9 相似的横向布局中控屏,为驾驶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操作体验。 动力系统方面,新款 ET5 预计将延续现款车型的双电机四驱系统,前电机最大功率为 150 千瓦,后电机最大功率为 210 千瓦。(来源:快科技) 鸿鹄 T70 电动智能农机亮相 2025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助力农业实现全程无人化作业 5 月 4 日消息,在 2025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十堰国科鸿鹄科技旗下一款「鸿鹄 T70」电动智能农机亮相中国科学院展台。 现场工作人员向 IT 之家介绍,该农机采用锂电池能源,使用永磁同步电机动力,搭载智能电控系统,可通过远程规划路径自主作业,在耕作过程中完成土壤、作物、农艺的数据采集,并实时反馈作业数据。 具体规格方面,该农机采用多电机分置式布置:牵引电机控制行走系统,为行走提供动力,同时引入 PTO 电机控制动力输出系统,为旋耕、割草等机具单独提供作业动力,其旋 / 耕 / 犁作业精度可以达到 ±2.5cm,续航时间可达 6 个小时。 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相应电动智能农机已率先在河北雄安新区等地应用,相应农机可有效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助力主粮作物和各类经济作物实现全程无人化「耕、种、管、收」作业。(来源:IT 之家) 法国卢浮宫将于 9 月停用任天堂 3DS 语音导览器租赁服务,届时将启用新系统取而代之 5 月 4 日消息,法国卢浮宫官网发文,宣布将于今年 9 月停止租借「任天堂 3DS 语音导览设备」服务,官方称届时将启用「一款全新语音导览器」替代,但具体细节尚未公布。 IT 之家注意到,法国卢浮宫在 2012 年与任天堂合作,引入带有特制卡带的任天堂 3DS 游戏机作为现场「语音导览设备」,用户支付 6 欧元(IT 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49.2 元人民币)即可租赁。 据介绍,相应游戏机印有卢浮宫定制标示,内置的导览卡带支持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德语、日语、韩语及中文九种语言讲解,可介绍馆内艺术品、讲述宫殿建筑历史,并提供「精选艺术品高清图像放大功能」、室内定位追踪功能,受到许多用户欢迎。 综合任天堂官方公告,3DS 游戏机已于 2020 年停产,目前系列游戏机的官方维修服务也已终止,法国卢浮宫淘汰相应产品也在意料之中。(来源:IT 之家)
94 岁巴菲特宣布年底卸任伯克希尔哈撒韦 CEO,接班人揭晓 5 月 4 日消息,当地时间 5 月 3 日,在 2025 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会议末尾,公司董事长兼 CEO 沃伦・巴菲特宣布,在接下来的董事会上将提名现任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Greg Abel)在年底接棒成为 CEO。 巴菲特表示,他接下来仍会留在公司并提供帮助,但「最终决定权」将属于阿贝尔。他称赞阿贝尔将是一个非常棒的 CEO,现在伯克希尔公司将会慢慢进入权力转移的工作。同时,巴菲特承诺自己「绝无意图」出售伯克希尔股票,直到最终将它们全捐出去。 巴菲特于 1965 年正式接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自此该公司市值快速增长。1965-2024 年,伯克希尔每股市值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9.9%,明显超过标普 500 指数的 10.4%。1964-2024 年伯克希尔的市值增长率达到了 5,502,284%,也就是 55022 倍,而标普 500 指数为 39,054%,即 390 倍。(来源:新浪) 淘宝闪购全量上线 24 小时:库迪咖啡在饿了么订单增长 10 倍 5 月 2 日,淘宝天猫旗下即时零售业务「小时达」升级后的「淘宝闪购」宣布提前全量上线,并联合饿了么推出诸如免单红包、免单奶茶、大额满减外卖券等超级权益,最大力度补贴消费者。这一系列优惠举措,直接拉动五一假期多茶饮咖啡商家订单增长。饿了么平台显示,五一假期期间,奶茶、咖啡等多品类外卖在补贴刺激下,外卖量年同比均增长超过 110%。在「淘宝闪购」全量上线 24 小时内,库迪咖啡销量快速上升至平台咖啡类目第一,较日常订单增长近 10 倍。(来源:36 氪) 阿维塔法务部发声:提高打击「黑公关」悬赏力度,最高奖励 500 万元 5 月 3 日消息,阿维塔科技法务部今晚通过官微宣布将提高打击「黑公关」悬赏力度,对于经阿维塔法务部查证属实并得到司法机关认可的关键线索和证据,将给予最高 500 万人民币奖励。 原文如下: 自 2025 年 4 月 9 日发布《关于公开征集黑公关线索的声明》以来,我们已经收到近 200 条举报,目前正在结合已掌握的信息进行梳理、排查,并已经对部分网络账号采取行动。 近期,在阿维塔发布「智美豪华运动轿车」阿维塔 06 及公布 4 月销量创历史新高的数据后,我们注意到大量黑公关、水军等网络账号有组织、有预谋地再次借机抹黑阿维塔,以此传递不实信息,误导公众,涉嫌严重违法,并严重干扰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阻碍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技术发展。 为坚决维护阿维塔品牌和用户的合法权益、行业的良好竞争环境和法律的尊严,我们决定,将提高打击「黑公关」悬赏力度,对于经阿维塔法务部查证属实并得到司法机关认可的关键线索和证据,给予最高 500 万人民币奖励。若您发现任何网络账号出于获取流量或其他不法利益目的,对阿维塔品牌及产品进行侮辱、诽谤,或有组织地制造、传播恶意负面信息,均可通过以下路径向我们提供相关线索和证据。 「小包免税」政策已被取消 多国零售商将停止向美国发货 当地时间 5 月 2 日,美国正式终止了对中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经过反复,关税由起初征收 30% 或每件 25 美元,涨到 120% 或每件 100 美元,并将从 6 月 1 日起再上调至 200 美元。 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取消小额免税将导致美国消费者多支出约 110 亿至 130 亿美元,即人均额外增加 34 美元至 41 美元的支出。 作为对比,美国对华 301 关税在 2019 年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的额外成本约为 482 亿美元,相当于人均 147 美元。 目前,包括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数十位经济学家,共 1700 多人联名签署了「反关税宣言」。 据媒体报道,一些电商平台不得不因此重组物流体系,部分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超一倍,用户普遍抱怨发货延迟。 还有外国品牌已停止向美国发货,一些中小企业甚至选择退出美国市场。 从 5 月 2 日开始,美国消费者点击「下单」后,等待的不再只是快递,而是一个价格全面重估的新现实。 五一高铁宠物托运预订超八成, 高铁宠物托运可实时查看监控 五一假期,「带着宠物去旅行」,成为不少爱宠人士的新选择。铁路 12306 数据显示,五一期间,高铁宠物托运仓位的预订量超过八成。为保障宠物安全舒适出行,列车中部均设置了专用快运柜,不占用旅客席位。高铁宠物运输专用箱内配备监控系统,可实时查看宠物状态,监测温湿度、含氧量等数据,一旦指标异常立即触发报警。此外,每趟列车还安排专人押运,每两小时对宠物进行一次巡查照料。价格方面,试点高铁宠物托运服务按运输里程梯次计价,价格在 360 元至 860 元不等。(来源:央视财经) 马斯克称 𝕏 算法正被轻量版 Grok 取代,今年曾抱怨平台算法「烂透了」 5 月 3 日消息,埃隆・马斯克在 𝕏 平台发文称:「𝕏 的推荐算法正在被 Grok 的轻量版所取代,所以很快就会变得非常棒!用户应该已经注意到一些改进了。」此前,他曾发文征求算法方面的改进建议。今年 1 月,马斯克更是曾抱怨称:「这个平台的算法烂透了,我想立刻和管理者谈谈!!」 马斯克于 2022 年以约 440 亿美元收购推特并改名为 𝕏。接管后,他放宽内容审核政策导致广告商大规模撤离。富达投资 2024 年 9 月底对其持股进行减值处理,显示当时 𝕏 估值已跌破 100 亿美元。(来源:网易) 谷歌「AI 笔记神器」NotebookLM 将推出移动端 App,5 月 20 日上线 5 月 3 日消息,应用商店页面显示,谷歌的 NotebookLM 安卓和 iOS 应用预计将在 5 月 20 日正式上线,目前已可预购。 NotebookLM 是谷歌的 AI 笔记和研究助手,2023 年推出以来仅支持桌面端使用。谷歌现在正计划将其推广至移动端,方便用户随时随地使用。 据 TechCrunch 报道,NotebookLM 主要帮助学生、职场人士和研究人员通过智能摘要等功能,更加高效地理解复杂的信息,还能通过提问文档和其他资料获取所需的答案。此外,用户还能生成 AI 播客——「音频概述」,帮助他们更容易地消化复杂的内容。 根据应用商店的截图,专为移动设备设计的应用将支持创建新的「笔记本」,查看已有的「笔记本」内容,还可以上传新的资料并管理已上传的内容。用户还可以在移动中随时收听自己生成的音频概述。 除了手机,这款应用也将在 iPad 和其他平板电脑上提供,用户可以享受更大屏幕,方便多任务操作。 用户可以选择在 App Store 进行预购,或者在 Google Play 进行预注册。完成预购后,应用将在 5 月 20 日自动下载到手机。(来源:IT 之家) 特斯拉发布专用 U 盘:512G 售价 599 元 适配行车记录与哨兵功能 特斯拉发布了一款专用 U 盘,容量为 512GB,售价 599 元,专为车辆的哨兵模式和行车记录仪设计。这款 U 盘于 5 月 3 日在 Tesla App 和微信小程序上线。尽管官方未提供详细的读写速度等规格信息,但它符合特斯拉对哨兵模式和行车记录仪存储设备的要求,即存储空间需大于或等于 64GB,持续写入速度至少 4MB/s,且兼容 USB 2.0。 目前,许多车主会选择自行组装 M.2 SSD 和硬盘盒来满足车辆的存储需求,但这种方式存在兼容性和稳定性风险。 特斯拉此次推出的官方 U 盘,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能为车主提供一个更可靠的解决方案,确保哨兵模式和行车记录仪功能的稳定运行,为车辆安全和行车记录提供有力保障。 Z 世代情感新趋势:八成愿与 AI「联姻」 近期,AI 聊天机器人领域的先锋企业 Joi AI 公布了一项引人深思的研究结果。研究显示,Z 世代中有高达 80% 的年轻人表示愿意与人工智能(AI)步入婚姻的殿堂,更有 83% 的人相信他们能够与 AI 建立起深刻的情感联系。为了描述这种新型的人机情感纽带,Joi AI 创新性地提出了「AI-lationships」这一概念。 Joi AI 的资深关系专家及注册治疗师杰米·布朗斯坦强调,这些「AI-lationships」并非意在取代真实的人际交往,而是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特别的情感慰藉,从而增强整体的情感福祉。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压力且孤独感蔓延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人感到缺乏依靠。 然而,Joi AI 对 2000 名 Z 世代成员的调查揭示了一个令人忧虑的趋势:75% 的受访者认为 AI 伴侣能够完全替代人类的陪伴。数字社会学家朱莉·阿尔布赖特在她的著作《独自应对设备》中探讨了年轻一代正经历的由数字技术引发的深刻变化。她指出,「许多年轻人缺乏真正的朋友」。随着语音 AI 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的 AI 将能通过诸如语音语调等非语言信号来模拟真实的人际关系。 尽管 AI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便捷且随时可得的情感联结方式,但阿尔布赖特也提出了警告。她认为,这种轻松获取的虚拟关系可能会导致人们与真实的人际互动渐行渐远。「AI 确实能满足人们对连接的需求,但也可能加剧我们的孤立感,」她说道。 Joi AI 指出,近年来关于「与 AI 产生情感」和「爱上 AI」的搜索量分别激增了 120% 和 132%,这反映出人们在寻求社交连接时的无奈与渴望。(来源:搜狐)
小米 SU7 Ultra 限制马力引热议,博主称车主强烈反对 OTA 已取消 5 月 2 日消息,50 多万就能拥有 1500 匹马力,小米 SU7 Ultra 的加速能力有目共睹,但部分车主暴力驾驶的视频也让人触目惊心。 最近,多名网友表示小米 SU7 Ultra 在进行 OTA 更新时,发现更新内容中有一条「新增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在指定赛道圈速达到官方建议成绩可解锁排位模式。」 另外还新增了直线竞速等待功能,P 挡状态下等待 60 秒后才能开启直线竞速模式。 不少人表示,小米 SU7 Ultra 更新以后开始限制最大马力的使用,需要通过跑赛道圈速成绩解锁,才能使用排位赛模式获得 1500 匹马力。 有人认为,此举与「自信驾驭强大」的宣传语有悖,还有博主称应给老车主一定的补偿。 汽车博主「PS3 保罗」晒图称,车主强烈反对,这项 OTA 已经取消,以后将在 OTA 推送之前做好充分的沟通和预告工作。(来源: 快科技) 苹果遭评级下调,市值被微软超越 苹果公司在周五至少遭到了两项评级下调,此前公布的季度业绩加剧了市场对关税以及其增长潜力的担忧。 杰富瑞(Jefferies)将苹果股票评级下调至「表现逊于大盘」,成为少数看空这家 iPhone 制造商的机构之一。分析师爱迪生・李写道,尽管苹果的业绩符合预期,「但关税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扩大,进而带来更多的盈利下行压力」。 苹果股价下跌了 4.3%,使其年初至今的累计跌幅达到 19%。不过,该股票已从 4 月的低点强劲反弹,涨幅近 18%。 苹果的业绩显示其在中国的销售额弱于预期,并且该公司预计关税将导致成本增加 9 亿美元。苹果还表示,预计当前季度的营收同比将实现「低至中等个位数」的百分比增长。 杰富瑞称这是「最佳情况」,因为这一预期是基于对中国的关税维持在 20%,且对从印度和越南进口的商品不征收关税的假设。「从长期来看,这些假设不太可能成立,尤其是如果出现不可协商的行业性关税的话。」 另外,罗森布拉特证券(Rosenblatt Securities)的分析师巴顿・克罗克特将苹果股票的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 与苹果的报告形成对比的是,微软公司的业绩被视为大获成功,推动其股价在周四的交易中大幅上涨。这使得这家软件公司在周五开盘时的市值超过了苹果。(来源:环球市场播报) 英伟达 CEO 黄仁勋 2025 财年薪酬达 4990 万美元,基本工资十年来首次上涨 5 月 2 日消息,根据英伟达公司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一份委托书,黄仁勋 2025 财年总薪酬为 4990 万美元(现汇率约合 3.63 亿元人民币),较 2024 财年的 3420 万美元(现汇率约合 2.49 亿元人民币)增长 46%。 其中,黄仁勋 2025 财年的基本年薪涨至 150 万美元(现汇率约合 1090.8 万元人民币),较 2024 财年增长了 49%。他的可变现金也比 2024 财年增加了 100 万美元(现汇率约合 727.2 万元人民币),增幅为 50%。股票奖励增至 3880 万美元(现汇率约合 2.82 亿元人民币),使薪酬总额达到 4990 万美元。 英伟达薪酬委员会认为,「考虑到其他高管的基本工资、公司内部的薪酬公平性,给黄仁勋加薪是合理的,这是他的基本工资十年来首次上涨」。(来源: IT 之家) 消息称微软 Azure 平台将托管马斯克的 Grok AI 模型 5 月 2 日消息,科技媒体 The Verge 发布博文,报道称微软已要求其 AI 基础设施工程师做好准备,Azure AI Foundry 平台将托管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 xAI 公司开发的 Grok AI 模型。 Azure AI Foundry 平台为开发者提供 AI 服务、工具及预构建模型,帮助其打造 AI 应用和智能体。微软可能会在今年的 Build 开发者大会(5 月 19 日举办)上,公布 Grok 登陆 Azure 的消息。 不过该媒体指出,微软托管 Grok 的决定,可能在微软内部引发波澜。一方面,马斯克目前正处于风口浪尖上,而另一方面,可能进一步恶化微软与 OpenAI 的合作关系。 OpenAI 本月早些时候对 Musk 提起反诉,指控其使用「不诚实手段」阻碍 OpenAI 发展。微软与 OpenAI 之间也因算力需求和模型访问问题频现分歧,《华尔街日报》近期报道称,纳德拉和山姆・奥尔特曼的关系渐行渐远。(来源: IT 之家) 淘宝闪购全国全量上线,每天可领 2 个大额外卖红包 5 月 2 日消息,淘宝在微博宣布,淘宝闪购提前全国全量上线,全国用户每人每天可领 2 个大额外卖红包。 上月末,饿了么官方宣布「饿补超百亿」活动正式开启第一波,并呼吁消费者「上饿了么 App 搜索「超百亿」,每天都有惊喜,便宜到你没脾气」。 自从京东入局外卖行业后,外卖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美团,饿了么等都加大了投入,对消费者来说,有更多选择。(来源: TechWeb) 库克回应个性化 Siri 功能延迟:专注打造高品质,尚需时间打磨 5 月 2 日消息,在今天召开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回应个性化 Siri 延后问题,表示该项目已取得重要进展,会尽快交付给消费者。 库克详细阐述了 Apple Intelligence 的最新进展。他指出,自 iOS 18 发布以来,苹果已推出多项智能功能,涵盖实用的写作工具(Writing Tools)、创意十足的 Genmoji、图乐园、Image Wand 和 Clean Up 等。 苹果 iOS 还支持无缝接入 ChatGPT,新增了通过简单提示创建记忆电影的功能,以及 AI 驱动的照片搜索、智能回复和邮件、消息的优先摘要等功能,并逐步扩展适配更多语言。 对于更加个性化的 Siri 功能,库克坦言公司需要更多时间进行完善。个性化 Siri 将包含个人上下文理解(personal context)、应用内操作(in-app actions)和屏幕感知(on-screen awareness)等特性,这也是自今年 3 月宣布延迟以来,苹果首次公开回应此事。库克未表示这些功能将在「未来一年内」推出。(来源: IT 之家) OPPO Reno14 Pro 手机现身 Geekbench,预计搭载天玑 8400 处理器 5 月 2 日消息,一款型号为 PKZ110 的 OPPO 新机 4 月 30 日现身 Geekbench 跑分平台,预计为即将发布的 OPPO Reno14 Pro 手机。 这款新机在 Geekbench 6.4.0 版本中取得了单核 1612 分、多核 6404 分的成绩,CPU 采用 1 Core @ 3.25 GHz+3 Cores @ 3.00 GHz+4 Cores @ 2.10 GHz 架构,预计为天玑 8400 处理器。 在此之前,博主 @ 数码闲聊站 已曝光了 OPPO Reno 14 系列真机图,称其采用全新炮筒镜头排列 + Deco 冷雕工艺 + 大 R 角设计,同时新机还配备铝合金侧边框。 作为参考,OPPO Reno13 系列手机发布于去年 11 月,包括 Pro 和标准版,均搭载天玑 8350 处理器。全系采用质感金属中框 + 一体式冷雕玻璃工艺,同时全系采用极窄黑边设计,支持 IP69 抗水防溅。OPPO Reno13 还配备 X 轴马达和双扬声器,搭载自研抢网芯片 X1,支持与 iPhone 一碰互传实况照片等功能。(来源:IT 之家) Atomic Keyboard 打造《人生切割术》同款键盘,众筹价 399 美元起 5 月 2 日消息,外设厂商 Atomic Keyboard 曾在上个月展示过一款新产品——热门 Apple TV + 剧集《人生切割术》中的「同款」键盘 MDR Dasher,其外形灵感来自 Lumon Terminal Pro 终端。据外媒 MacWorld 报道,目前该公司计划将这款键盘推向市场,并公布了较为模糊的信息。 该公司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收集用户的需求及建议。譬如,用户希望最终的成品是采用标准布局还是忠于原剧集的布局,以及希望这款键盘采用有线还是无线连接。 调查表中还提到,该键盘众筹的「早鸟价」将不超过 3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2902 元人民币)。同时,其采用分级定价机制,最高(配置)可达 6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5083 元人民币)。 据 Atomic Keyboard 透露,MDR Dasher 键盘的设计灵感来源于 1970 年代的 Data General Dasher 200 计算机终端。最初,Atomic Keyboard 表示这款键盘将采用独特的 73 键、70% 布局,缺少 Escape 键、Control 键和 Options 键,但如果有足够多人支持标准布局的需求,布局可能会有所调整。 MDR Dasher 键盘将支持 macOS、Windows 和 Linux 操作系统。(来源:IT 之家) 《GTA 6》跳票后各界反应:彭博社记者称早已注定,玩家直呼「好歹来张截图」 5 月 2 日晚间消息,R 星宣布《GTA 6》延期至 2026 年 5 月 26 日发布的消息可以说是「引爆」了游戏圈,有玩家表示已经见怪不怪,也有人感觉失望,同时也有担心游戏大幅涨价的声音出现。 彭博社记者 Jason Schreier 对《GTA 6》跳票至 2026 年的消息表示,这一结果「几个月以来就已是板上钉钉,甚至更早」。 他直言,自己接触到的 R 星员工中,没人真正相信游戏能在原定的 2025 年秋季如期上线。「我问过不少 R 星内部的人,他们几乎早就不把 2025 年秋季当回事了。项目庞大、时间紧张,再加上公司管理层也确实想避免高强度的加班赶工,这个延期其实早就注定了。」 玩家这边,熟悉 R 星的粉丝对此早已见怪不怪。这家开发商一贯以「跳票」著称,大家早有心理准备。可就算如此,玩家们的反应仍是一阵唏嘘。消息发布后,《GTA 6》Reddit 社区瞬间「爆炸」。这个聚集了无数爆料、猜测和「过度解读」的地方,今夜已成为情绪宣泄场。(来源:IT 之家)
马斯克怒怼特斯拉换帅报道:蓄意造假、严重违反职业道德! 快科技 5 月 1 日消息,今天有报道称,由于特斯拉股价下跌以及部分投资者对马斯克过度关注白宫事务表示不满,特斯拉董事会已开始考虑寻找马斯克的继任者。 特斯拉 CEO 伊隆·马斯克对此报道进行了强烈批评,指责其「蓄意造假」并「有损新闻业声誉」。 马斯克还指出,报道中未提及特斯拉董事会此前对相关传闻的明确否认声明,认为这是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此外,特斯拉董事长 Robyn Denholm 也澄清称,有关董事会联系猎头公司寻找新任 CEO 的报道「完全不实」,并强调董事会对马斯克「充满信心」。(来源:快科技) 关税重压本季度成本将增加 9 亿美元:苹果库克称暂不转嫁给消费者,但未来难说 5 月 2 日消息,在今天召开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预估,美国关税政策导致公司第 3 财季(4~6 月)将额外增加 9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65.41 亿元人民币)成本,但公司决定自行消化这一费用,暂不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库克首先称赞了公司的运营团队,表示其在优化供应链和库存管理方面表现出色,尽力减轻关税带来的冲击。不过他也坦言未来关税政策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不排除 iPhone、iPad 等产品未来涨价的可能。 苹果公司为应对关税压力,正迅速调整全球制造布局,一方面积极调整在印度、越南等地区的生产力度,另一方面持续与各方沟通,高度参与关税相关讨论。分析指出,若白宫进一步推动美国本土制造政策,苹果在印度和越南的替代供应链也可能成为施压目标。(来源:IT 之家) 英伟达黄仁勋称华为是全球最强科技公司之一,中美在 AI 发展领域的水平非常接近 5 月 1 日消息,据 CCTV 国际时讯今日报道,当地时间 4 月 30 日,美国英伟达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出席美国国会活动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美在人工智能(AI)发展领域的水平非常接近。 黄仁勋强调,中国是一个意志坚定、能力超群的国家,全球一半的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人员都是中国人,而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是一场「持久战」,无法速胜。 黄仁勋在回答有关华为芯片技术问题时表示,「华为毫无疑问是全球最强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在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能力方面强得令人难以置信,拥有推动人工智能(AI)发展的所有必要能力。」(来源:IT 之家) 快手研发线换帅,陈彬接任高级副总裁于冰职务 快手公司近期宣布了一项重要的人事变动决定,涉及公司的技术研发领域。此次调整中,前任研发线负责人、高级副总裁于冰将卸任现有管理职务,转而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角色。这一变动标志着快手在技术研发管理层面的一次全新布局。 接替于冰重任的是陈彬,他将被任命为快手研发线的新负责人,并同时加入公司的经营管理委员会。在新的岗位上,陈彬将直接向快手 CEO 程一笑汇报工作,共同推动公司在技术研发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来源:ITBEAR) 加入小米 15 年,小米女高管许斐新任国际市场部总经理 快科技 4 月 30 日消息,日前,小米集团副总裁、CMO 许斐通过微博宣布,其已任职小米国际市场部总经理。 许斐表示,「4 月我有一个新身份,今天作为 CMO 兼国际市场部总经理,跟大家汇报市场部的工作」。 在 4 月小米集团市场体系全员会上,许斐称,未来国际市场一定是我们发展空间最大的市场,我们的高端化在国际战区一定是大有可为。(来源:快科技) 多邻国借助 AI 推出 148 门新语言课程引争议 多邻国近期在语言学习领域迈出了重大步伐,宣布推出了一系列由生成式 AI 精心打造的语言课程,总数高达 148 门。 多邻国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Luis von Ahn 表示,公司曾花费了长达 12 年的时间开发了前 100 门课程,而现在,借助生成式 AI 的力量,仅用一年时间就成功推出了近 150 门新课程。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生成式 AI 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体现了多邻国在 AI 和自动化方面投资的显著回报。 然而,尽管多邻国在 AI 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大力宣传其优势,但这一举措并未赢得所有用户的认可。事实上,许多用户对公司计划通过 AI 取代工人并在应用中深入使用 AI 的做法表示了失望和担忧。他们认为,AI 的应用可能导致 App 内容质量下降,变得不准确且不可靠。 面对诸多争议和挑战,多邻国坚持其 AI 转型的道路。公司方面表示,将继续致力于提升 AI 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确保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语言学习体验。同时,他们也将密切关注用户的反馈和需求,不断优化和改进产品和服务。(来源:ITBEAR) 马斯克的 X 平台(推特)开始支持上传 4K 视频 5 月 1 日消息,埃隆・马斯克的社交网站 X(推特)现在开始为部分创作者推出上传 4K 分辨率视频的功能,旨在提高参与度并防止用户流失到 YouTube 或 Vimeo 观看视频。 根据 X 工程账户昨日发布的帖子,该功能将很快向所有高级订阅者开放。(来源:IT 之家) 任天堂修改 eShop 排行榜规则,过滤廉价「AI 垃圾」游戏 5 月 1 日消息,任天堂改变了其 eShop 排行榜的上榜规则,这一举措有望减少大量被过度展示的廉价「AI 垃圾」游戏。 近年来,数字商店如 PlayStation Store、任天堂 eShop 和 Steam 因对游戏发布采取宽松态度而受到批评,导致一些极其廉价的游戏出现在平台上,这些游戏通常被称为「推土机游戏」或「AI 垃圾」(这类游戏经常使用生成式 AI 图像)。 这些游戏的开发者将每款游戏的价格定得极低,因为通过卖出足够多的副本,游戏就会出现在商店排行榜上,给人一种游戏很受欢迎的印象,从而卖出更多副本。 现在,任天堂采取了一项举措,改变了 eShop 销售图表的计算方式。它不再根据过去 48 小时内售出的游戏数量来排名,而是根据过去 72 小时内的收入来排名。这意味着价格极低的游戏将不再出现在排行榜上,因为售价 1 元的游戏需要售出 60 份才能与售价 60 元的游戏收入相当。(来源:IT 之家) 皮查伊的新野心:推动谷歌 Gemini 成为 iPhone 内置 AI 新选项 5 月 1 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在当地时间周三的庭审中,Alphabet 公司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表示,他希望 Gemini 今年能够成为 iPhone 的内置 AI 选项之一。 苹果的 AI 系统 Apple Intelligence 在其 iPhone、iPad 和 Mac 设备上负责大多数 AI 任务,使用的是苹果自家的模型。不过,苹果也与 OpenAI 的 ChatGPT 达成了合作,将其整合进 Siri 和写作工具中,这一功能能够帮助用户在苹果操作系统中进行文本创作和编辑。(来源:IT 之家) 2025 年五一档首日票房 1.83 亿,《水饺皇后》《猎金・游戏》《人生开门红》前三 5 月 2 日消息,据灯塔专业版,截至 21 时,2025 年五一档首日票房 1.83 亿,影片《水饺皇后》《猎金・游戏》《人生开门红》《幽灵公主》《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位列票房前五。 整理如下: -《水饺皇后》票房 4308.9 万 -《猎金・游戏》票房 3285.2 万 -《人生开门红》票房 1877.5 万 -《幽灵公主》票房 1779.0 万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票房 1728.8 万 作为对比,2024 年五一档首日票房 4.12 亿,今年的五一档票房同比下滑 55.58%。(来源:IT 之家) 小米 SU7 Ultra 汽车更新 1.7.0 限制最大马力,打卡赛道成绩才能解锁 1548 匹 5 月 1 日消息,博主 @ 大头玩车日记 (杠裂哥) 今日凌晨发布视频称,小米 SU7 Ultra 汽车更新 1.7.0 车机版本,1548 匹最大马力被限制,需要达成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否则只能用大约 900 匹马力。(来源:IT 之家) 谷歌 Gemini AI 酝酿新高级订阅层级,Ultra 蓄势待发 5 月 1 日消息,科技媒体 testingcatalog 今天(5 月 1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谷歌计划扩展 Gemini AI 服务,可能扩展推出「Gemini Ultra」订阅层级。 据博文介绍,谷歌目前通过 Google One AI Premium 计划的,推出「Gemini Advanced」订阅层级,月费 19.99 美元,涵盖 Gemini 2.5 Pro 等先进 AI 模型,以及 Deep Research、Veo 2 视频生成和 Google Workspace 应用集成等功能。(来源:IT 之家) 微软发布 Phi-4 系列小语言 AI 推理模型,AIME 2025 跑分超满血版 Deepseek R1 5 月 1 日消息,微软昨日(4 月 30 日)发布 Phi-4-reasoning 系列推理模型,通过监督微调 Phi-4,并利用 o3-mini 生成的高质量「可教导」提示数据集训练,专为复杂推理任务设计。 IT 之家援引博文介绍,微软本次共推出 Phi-4-reasoning、Phi-4-reasoning-plus 和 Phi-4-mini-reasoning 三款模型,官方称该系列模型不仅延续了小型模型的高效特性,还在推理能力上实现重大突破。(来源:IT 之家)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完成其「电磁心脏」组件制造,30 多个国家通力合作 5 月 1 日消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网 4 月 30 日宣布,其已完成全球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所有组件制造,这是聚变能源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 据介绍,最后一个完成制造的组件是中心螺线管的第六个模块,由美国制造并完成测试。该模块将运往法国南部圣保罗-莱迪朗斯的 ITER 现场进行组装,届时中心螺线管将成为整个系统中最强大的磁体,其磁力强大到足以举起一艘航空母舰。 中心螺线管将与六个环形极向场(PF)磁体协同工作,这些磁体由俄罗斯、欧洲和中国制造并交付。完整组装后的脉冲磁体系统重量将接近 3000 吨。它将作为 ITER 甜甜圈形反应堆的「电磁心脏」,发挥核心作用。 ITER 是由 30 多个国家组成的国际合作项目,旨在证明聚变——即太阳和恒星所拥有的能量——作为一种丰富、安全、无碳的地球能源的可行性。(来源:IT 之家) 《黑神话:悟空》开发商游戏科学团队荣获 2025 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5 月 1 日消息,据「共青团中央」公众号 4 月 30 日消息,为表彰我国优秀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贡献,集中展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激励引导全国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 - 授予王传英等 30 名同志 2025 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 授予新疆克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等 30 个青年集体 2025 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 授予王崇鹏等 677 名同志 2025 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 此外,杭州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青年团队荣获 2025 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也就是《黑神话:悟空》的开发团队。同时,大家熟知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荣获 2025 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来源:IT 之家)
作者 | Li Yuan 编辑 | 郑玄 你有没有一件事,因为做起来太麻烦,拖到一直都不想开始? 好吧,笔者承认,我有这个问题。这也是笔者自从拥有智能手机以来,一直在不断尝试各种日程管理和 To-do List 应用的原因。 不过笔者很快就发现,对于一个擅长规划的人而言,似乎只用一个日历,也已经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工作了。而对于一个本来就讨厌规划的人而言,添加任务,添加截止日期,添加子任务,添加截止日期,分配优先级,本身就是一项令人头疼到不想开始的事情。 于是,我和日程软件的关系,最后变得很像一对怨偶——只有任务变得又紧急又多又重要的时候,我才会鼓起勇气,把一件一件任务登记到软件里,设置好截止日期和提醒时间。而只要能够稍得喘息,我就永远想不起来打开这个软件。 而如果一件事情虽然重要,比如我知道我想学习拳击,但是这件事并不十分紧急,对我来说又很麻烦——又要去买装备又要去对比课程,哪个 To-do List 也很难帮我开启这一任务。 作为一个日程管理 app 的资深用户,笔者本来已经对这个「老怨偶」不再抱有太多期望了。大多数 To-do List 的软件,功能都大同小异,区别无非是 UI 和使用上的繁琐程度。 不过,最近,机缘巧合之下,笔者发现了一款 AI-native 的日程管理软件,让我突然眼前一亮。 日程管理领域,早已有一整套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重要 vs 紧急」四象限理论、番茄工作法、还是 GTD 理论,都早在上世纪就已经被提出。而这款软件,却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创新稀少」的领域中,依然借助 AI 做出了突破,甚至意外地,在我的日常生活里真正起到了点作用。 AI-native 的日程软件长什么样? 笔者是在小红书最开始发现了这款软件。 名叫 Splitti,这款由国外独立开发者设计的日程管理软件,最先在 ADHD 社群中有了小范围的传播——ADHD 人群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对于日程管理软件本身的需求,也相对比较旺盛。 而这款 app,主打的是能够使用 AI,帮助 ADHD 人群,更快地启动任务和安排生活。 一打开这个 app,我就感受到了这个软件的与众不同之处。 作为日程软件的老用户,笔者已经对日程软件的界面十分熟悉——一般不是一个日历,就是一个任务添加界面。 而打开 Splitti,则很不一样——你被要求写一段自我介绍,让 AI 更好地了解你。 不明所以,笔者填写了几个关键信息:「Li Yuan、女、科技作者、INTP」,并填写了一个规划痛点「养猫,猫会打扰我的工作。」 接下来,出乎笔者的意料,app 马上根据笔者输入的内容,生成了一段非常长的对笔者个人的情况分析,包括「注意她可能喜欢深度专注,应该在交流中增加智识性内容。」等等。并马上提出了三个追问问题,包括「在做科技作者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这种体验确实是在 AI 时代之前难以想象的。软件并不像之前的日程软件一样,提供的是一个标准化的工具体验,而更像一个真正的私人教练,在接触中,会选择先了解你的情况。 而在获得笔者的私人情况后,Splitti 开始建议笔者增加一条新任务。 任务可以直接用自然语言,甚至语音输入,直接输入关于这条任务,我的所有思考就可以了。 接下来,AI 则根据它对我,和对人物的理解,直接将这个任务分成了多个子任务。 除了分解任务之外,笔者还惊喜地发现,AI 已经为我的每个任务,规划了一个大概能完成的时间,并给他们自动设置了截止日期。 每一个子任务,如果过于抽象,还可以点击,再次进行任务分解。比如「找到拳击课程」可以进一步拆解为「在网上调研」,「在线下调研」,「阅读评论」,「给场馆打电话」,「列出不同场馆的对比」。 在任务被拆解到足够细之后,即使是启动困难的人,似乎也有了可以开始的动力。而 Splitti 正是用 AI 为用户垫好了这关键的一步。 甚至在深度使用中,笔者发现, 这样的任务拆解,甚至是根据个人使用定制化的——在笔者添加了一个写作任务之后, AI 进行任务拆解时,会单独拆解出一条任务:请寻找一个合适的工作环境,尽量免受猫咪打扰。 使用越多,把自己的需求和困惑向 AI 讲解地越明确,AI 就会生成一个越完美的私人定制规划。 笔者还惊喜地发现,AI 能做的还不仅如此。 AI 还能为我的任务生成经典的「重要 vs 紧急」四象限图。在得知我是一个科技作者后,AI 自动把我列出的「撰写一个机器人方向稿件」列入了重要且紧急的象限中,而把寻找拳击场馆列入了不那么重要且不紧急的象限中,并在下面给出了自己的原因。 在添加多条任务后,AI 还可以根据添加的任务,直接帮你规划出日程安排,重要紧急事项靠前,而不那么紧急的事项靠后。甚至还加入了一些不完全符合中国水土的考量——AI 把工作事项都尽量安排在了每天晚上五点之前,五点之后安排了健身和娱乐。 甚至除了传统的日程软件的功能之外,Splitti 还会提供对于添加任务的分析——事业方向的任务过多了,也需要多安排一些朋友聚会;当日的情绪疏导——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 AI 导师,从幽默风趣型的,到正念冥想型的;还可以收到针对用户定制化的通知——Yuan,你想要力量的话,就应该赶紧来挑拳击设备了! 笔者第一次感觉到 AI-Native 的应用的魅力。 相比于传统 To-do List 软件,用户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非常少,只需要用「人话」把自己想做的事,想长期实现的目标简单说一遍,而获得的体验,却是完全翻倍的。 相比于传统更像「电子化日历」的应用,Splitti 更像是一个能听懂人话、但比人类更强的助手——它不会遗漏细节,也不会被复杂的规划问题搞得头疼。 对人来说,添加一项新任务,往往意味着整个日程都需要重新调整:要重新评估每项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考虑购物是否安排在促销日,健身是否避开生理期,最后才能决定新任务的最佳插入点。 但对 AI 而言,这一切只需一秒,整个日程就能被即时、自动、合理地重新安排。 AI-Native App 的一种新思路:不同档位 AI 进行不同定价 Splitti 的另一个有趣之处,是它尝试了一种完全 AI-Native 的定价方式。 通常情况下,To-do List App 有自己的一套定价方式。 以 2013–2014 年就已推出的知名应用滴答清单为例,目前采用「免费+付费解锁高级功能」的模式:免费用户可以使用基础的日历视图,并创建有限数量的清单和任务;而成为高级会员后,才能解锁如持续提醒、时间段设置、高级数据统计、更大的任务和清单容量等功能。 这样的定价策略,反映了传统的日程软件的电子工具属性——免费用户只能使用不那么好用的工具,而付费用户,则可以获得更强大的工具。 而 Splitti 在这点上,设计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 Splitti 的不同付费档位也存在一定的功能差异,但它的核心定价逻辑,并不在于「能用多少功能」,而在于「用的是哪种 AI」。 免费用户几乎可以使用与付费用户相同的功能,但调用的是被称为「简单 AI 」的基础模型。中档付费用户则可以获得「更智能的 AI」,而最高档位的用户,使用的则是 Splitti 提供的「最先进的 AI」。 在功能层面,最高档付费用户获得的也并不是更多的工具选项,而是更深度的 AI 交互权限——他们可以更频繁地与 AI 沟通,提出更复杂的请求,享受更个性化、更智能的任务规划体验。 对 Splitti 来说,贵的不是功能多,而是你可以「更多地跟更聪明的大脑对话」。 作为一个小众 app,这样的定价方式是不是能够获得接受还不明确,不过笔者在美区的 app 评论下,找到了一个有趣的评价: 「我用了二十年的手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留下应用评论。我之所以写这条评论,是因为我觉得这个 App 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我有决策瘫痪、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总是对生活感到极度压力大、难以招架。过去,我曾是个高效能人士,但自从有了孩子,加上每天被各种紧急事务压得喘不过气来,我的生活节奏彻底被打乱了。过去两年我几乎是在痛苦中熬过来的。 我曾考虑过请一位生活教练,希望有人能帮助我找回动力、重新接触我热爱的事情,同时也帮我理清思路、保持条理。然而,当我得知报价在 6000 到 7000 美元之间时,我意识到这条路对我来说并不可行。 我知道自己非常需要那种「有个人真正关心我、会问我怎么了、会追问细节、会提出前进建议」的帮助。所以我开始寻找带有 AI 辅助的任务管理工具,尝试了大概四款,最终选择了这一个。 它真的非常棒,我目前还没有用完所有功能,但已经印象深刻。当然,它还有一些 bug 和小问题需要完善,毕竟这款应用还比较新。但我真的很认可他们的思路,也希望借由这条评论表达我的感谢,并为他们的成长和改进贡献一份力量。 谢谢你们!」 当用户真的能够将 app 与 life coach(生活教练)这样的服务开始对比的时候,或许 Splitti 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AI 时代的软件开发——或许从 Day One 就可以跨国 相信读者或许注意到了,在本文的配图中,Splitti 的软件中,有时文字是中文,而有时文字是英文。 这或许也是下一个时代的 AI 应用中,非常有趣的一点。 在上一个时代中,如果想做出非常好的应用出海,翻译和本地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对于新时代的 AI 应用而言,却不一定完全如此。 笔者在第一次使用 Splitti 的时候,使用的是 Splitti 的英文版本软件 。然而从一开始,笔者输入的个人简介,就是全中文输入。而在 AI 时代,这并没有任何影响。 软件背后的 AI,认识每一种语言,虽然前端使用了英文提示,但无论你输入的是哪种小众的语言,并不会影响 AI 的核心功能,AI 仍然能我把任务进行成功分解,进行规划。 对于应用出海而言,现在或许是前所未有的好时机。 不过同时,用 AI 开发应用,也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性。 Splitti 的评论中,也有不少评论都在批评软件的 bug。 这与软件本身由两位独立开发者开发有关。作为一项准日程工具,Splitti 在功能上极其全面。不仅具有 AI 分解任务,AI 规划日程,AI 陪伴提醒这样的创新功能,还具备了比如「重要 vs 紧急」四象限、番茄钟、任务分析、白噪音冥想等一系列传统日程软件可能要付费获得,或者不会全面实现的功能。显然两位独立开发者的野心过于庞大,导致软件仍有不少 bug 影响使用。 而同时,部分原因也仍然根植于 AI 应用开发无法绕开的 AI 本身的局限性中。 如前面所提到,AI 本身虽然能读懂中文,有时候 AI 会选择用英文帮我分解任务,有时 AI 会选择用中文帮我分解任务,这完全无法预料。 而在一些评论中,还有用户提到,有时 AI 设置的截止时间不对,用户手动调整时间的时候,AI 会忽略用户调整的时间,按照自己生成的截止时间规划日程。 经过精调后,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解决,不过对于新时代的 AI 开发者而言,要不断面临 AI 带来的未知性,将是一项永久的功课。 AI 应用从卖生成能力走向卖推理能力 在 Splitti 身上,笔者也看见了 AI 应用的未来。 过去我们所熟悉的 AI,多是依赖其生成能力:生成对话,提供情绪价值;或者用来进行文字总结、润色,提升一定程度的生产力。但这些应用的核心,仍然是「生成内容」。 而随着 OpenAI 的 o 系列、DeepSeek R1 等推理模型的逐步成型,AI 的「智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飞跃。我们终于可以开始依赖 AI,去完成那些过去对人类来说既繁琐又困难的任务——需要进行多个维度的考量最后做出判断的任务。 Splitti 的特别并不在于它重新定义了日程工具的呈现方式,而在于它将任务分解、长期规划、日程安排——这些对人类来说难度较高的工作,交由 AI 处理。 它不是在用户规划之后,用更漂亮的方式「重写」内容,而是从根本上,使用了 AI 的「大脑」来代替人类进行逻辑思考和规划。 表面上,Splitti 似乎只是优化了交互方式——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来安排日程,使用体验更舒适;但实质上,它真正改变的是交付的内容:用户需要做的越来越少,而 AI 能承担的越来越多。 这样的变化,正在各个行业发生。 比如在 极客公园的采访 中,猿辅导的硬件负责人提到:在推理模型出现之前,AI 主要被用来解题和扩充题库,依赖的仍是生成能力。而现在,小猿 AI 会将用户的数据直接交给 AI,由它来判断用户不理解的知识点,并安排接下来的学习任务——这正是推理能力的体现。 旅游行业也有类似趋势。生成旅行规划在 2023 年就已成为 AI 应用的重点方向之一。但当时的产品更多是重新包装网络信息,充其量告诉用户某地有哪些景点、评分如何。而进入推理时代,我们有望看到 AI 真正「理解人类」,为用户制定出合理而个性化的行程规划。 AI 时代就是如此。看似没有太多变化,但实际已经走过沧海桑田。前一年 AI 能力尚不足以完成的,今年或许就可以了。 我们曾一度觉得 AI 像是个「情商高、但做事不太靠谱」的搭子——擅长聊天、擅长安慰,却难以真正承担任务。 而从今年开始,随着推理模型的成熟,这种印象或许将被颠覆:AI 的面孔开始更像一个智商高、逻辑缜密、执行力强的勤勉高管,能独立完成任务,也能做出判断和规划。 *头图来源 :AI 生成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DeepSeek 发布 Prover-V2 模型,参数量达 6710 亿 4 月 30 日消息,DeepSeek 于 AI 开源社区 Hugging Face 上发布了一个名为 DeepSeek-Prover-V2-671B 的新模型。 据悉,DeepSeek-Prover-V2-671B 使用了更高效的 safetensors 文件格式,并支持多种计算精度,方便模型更快、更省资源地训练和部署,参数达 6710 亿,或为去年发布的 Prover-V1.5 数学模型升级版本。在模型架构上,该模型使用了 DeepSeek-V3 架构,采用 MoE(混合专家)模式,具有 61 层 Transformer 层,7168 维隐藏层。同时支持超长上下文,最大位置嵌入达 16.38 万,使其能处理复杂的数学证明,并且采用了 FP8 量化,可通过量化技术减小模型大小,提高推理效率。(来源:新浪科技) 小米开源「Xiaomi MiMo」大模型:为推理而生,以 7B 参数超越 OpenAI o1-mini 4 月 30 日消息,小米大模型团队通过「Xiaomi MiMo」公众号宣布,小米开源首个「为推理而生」的大模型 Xiaomi MiMo,联动预训练到后训练,全面提升推理能力。据介绍,MiMo 是来自全新成立不久的「小米大模型 Core 团队」的初步尝试。 在数学推理(AIME 24-25)和代码竞赛(LiveCodeBench v5)公开测评集上,MiMo 仅用 7B 的参数规模,超越了 OpenAI 的闭源推理模型 o1-mini 和阿里 Qwen 更大规模的开源推理模型 QwQ-32B-Preview。 官方表示,MiMo 推理能力的提升,由预训练和后训练阶段中数据和算法等多层面的创新联合驱动,包括: 预训练:核心是让模型见过更多推理模式 数据:着重挖掘富推理语料,并合成约 200B tokens 推理数据。 训练:进行了三阶段训练,逐步提升训练难度,总训练 25T tokens。 后训练:核心是高效稳定的强化学习算法和框架 算法:提出 Test Difficulty Driven Reward 来缓解困难算法问题中的奖励稀疏问题,并引入 Easy Data Re-Sampling 策略,以稳定 RL 训练。 框架:设计了 Seamless Rollout 系统,使得 RL 训练加速 2.29 倍,验证加速 1.96 倍。(来源:IT 之家) 可生成 AI 播客:谷歌 NotebookLM 音频概览功能新增 76 种语言支持,包含中文 4 月 30 日消息,谷歌宣布其基于人工智能的笔记和研究助手工具 NotebookLM 的「音频概览(Audio Overviews)」功能新增 76 种语言支持。该功能于去年推出,旨在通过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根据用户上传到 NotebookLM 的文档(如课程阅读材料或法律摘要)生成播客,帮助用户以另一种方式理解和消化文档中的信息。 谷歌表示,此前「音频概览」功能仅支持用户账户所设置的首选语言。如今,公司新增了「输出语言」选项,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生成「音频概览」的语言。谷歌强调,用户可以随时更改语言设置,这样就能根据需要轻松创建多语言内容或学习材料。 谷歌在一篇博客文章中举例说明了这一功能的实用性:「例如,一位准备关于亚马逊雨林课程的教师可以与学生共享多种语言的资源,比如葡萄牙语纪录片、西班牙语研究报告和英语学习报告。学生们可以将这些资料上传到 NotebookLM,并在他们偏好的语言中生成关键要点的音频概览。」(来源:IT 之家) Meta 公布 2025 财年第 1 财季财报:营收 423.14 美元,同比增长 16% 5 月 1 日消息,Meta 公司4 月 30 日发布博文,公布了 2025 财年第 1 财季(截至 3 月 31 日)的财报业绩,营收达到 423.1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净利润 166.4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 Meta 在 2025 财年第 1 财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总营收达到 423.14 亿美元(IT 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3078.03 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 364.55 亿美元增长 16%,若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率更是高达 19%。 净利润从去年的 123.69 亿美元跃升至 166.44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1210.73 亿元人民币),增幅达 35%;每股摊薄收益(EPS)从 4.71 美元提升至 6.43 美元,增长 37%;运营利润为 175.5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7%,运营利润率从 38% 提升至 41%。 Meta 旗下应用家族(Family of Apps)的日活跃用户(DAP)平均达 34.3 亿,同比增长 6%;广告曝光量(Ad Impressions)同比增长 5%,每条广告平均价格上涨 10%,推动广告收入达到 413.92 亿美元,占总营收的绝大部分。 Meta AI 的月活跃用户接近 10 亿,显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布局。此外,公司现金流表现强劲,经营活动现金流为 240.26 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为 103.34 亿美元,现金及有价证券总额达 702.3 亿美元。(来源:IT 之家) 微软第三季度营收 700.7 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 微软第三季度营收 700.7 亿美元,预估 684.8 亿美元;第三季度每股收益 3.46 美元;第三季度智能云业务营收 268 亿美元,预估 259.9 亿美元;第三财季云营收 424 亿美元,分析师预期 422.2 亿美元;第三财季 Azure 增长对人工智能(AI)业务贡献 16 个百分点,分析师预期公司 15.6 个百分点。美股盘后涨超 6%。(来源:新浪科技) 苹果加速印度布局,塔塔 / 富士康新工厂被曝组装生产 iPhone 16e 等机型 4 月 30 日消息,路透社 4 月 29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苹果公司在印度南部的两家新工厂已启动生产。其中一家由塔塔电子(Tata Electronics)运营的工厂已开始生产老款 iPhone,而另一家由富士康(Foxconn)建设的工厂将在 5 月启动发货。 IT 之家援引博文介绍,位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霍苏尔(Hosur)的塔塔电子新工厂已于近日投产,首批生产线专注于生产老款 iPhone 型号。 而富士康在卡纳塔克邦班加罗尔投资 26 亿美元建设的新工厂,也将在数日内启动首条生产线。 据悉,该工厂每小时可生产 300 至 500 台 iPhone,首批产品包括 iPhone 16 和 16e 型号。消息人士透露,该富士康工厂预计在 2027 年 12 月全面建成,届时将创造约 5 万个就业机会。(来源:IT 之家) 消息称宁德时代拟下月在港上市,或成四年来最大规模新股发行 4 月 30 日消息,据路透社援引两位知情人士消息称,电池制造巨头宁德时代计划于下月启动在香港的上市程序,预计将成为该市四年来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 消息人士称,此次交易的建簿过程——即邀请投资者对股权发行进行投标的过程,预计将于 5 月 12 日起始的一周开始。此前另有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发行可能筹集至少 50 亿美元(IT 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363.71 亿元人民币)。 宁德时代未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补充说,宁德时代建簿的规模和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报道称,宁德时代此次登陆港股将成为近 4 年香港规模最大的一次上市。2021 年,快手通过首次公开募股筹集了 62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451 亿元人民币)。 宁德时代此前在一份监管文件中表示,筹集的部分资金将用于在匈牙利建设一座价值 73 亿欧元(现汇率约合 604.72 亿元人民币)的电池工厂。(来源:IT 之家) 饿了么宣布超百亿补贴加入外卖战局 外卖战场的热度再度加码。4 月 30 日,饿了么宣布进一步加大平台补贴力度,即日起开启平台「饿补超百亿」大促。针对补贴,饿了么表示不打竞争口水仗,「只发真福利」。目前,饿了么 App 已上线「超百亿」口令词入口。(来源:富途牛牛) 英伟达新工具开放使用,可根据 3D 场景创建 AI 图像,配置要求 RTX 4080 4 月 30 日消息,英伟达推出了一款新工具,允许开发者首先在 3D 中创建图像,然后生成 AI 图像。 这个工具名为 Nvidia AI Blueprint for 3D-guided generative AI,4 月 30 日起即可下载,适用于配备 RTX 4080 GPU 或更高型号的计算机,它通过将 Blender 的 3D 建模软件与 Black Forest Lab 的 FLUX.1 图像生成器连接起来工作。 用户可以使用 Blender 中的 3D 对象(如建筑物、植物、动物和车辆)绘制场景,然后将其用作创建 2D 图像的参考。用户可以手动调整观看位置或某些对象应放置的位置,与仅使用文本描述相比,这种方法在生成 2D 图像时可以提供更多细节控制。 例如,如果你脑海中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城市图像——建筑物的形状和高度,显示的树木或汽车数量,甚至你观看的角度,此时就可以使用该工具在 Blender 中手动创建一个大概的样子。(来源:IT 之家) 消息称 Meta 第三代雷朋联名智能眼镜将于 10 月发售,配单色显示屏及手环控制器 据彭博社报道,Meta 旗下第三代 Ray-Ban 雷朋联名智能眼镜将于今年 10 月发售,目前 Meta 已安排部分员工在周末加班,加班加点研发这款设备。 该眼镜相比前两代最大的特色就是配备了一块单色(预计为绿色)显示面板,同时带有可以佩戴在手腕上的「手环」风格控制器,定价在 1000 至 1400 美元(IT 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7274 至 10184 元人民币)之间。 据悉,第三代雷朋联名智能眼镜将内置相机、照片、地图等应用,同时还支持快速查看来自手机应用的通知。该眼镜内置安卓系统,但无法安装第三方 App,同时眼镜的各项功能将「严重依赖手机」。 Meta「内部人士」透露,第三代雷朋联名智能眼镜拍照质量将「媲美 iPhone 13」。(来源:IT 之家) 荣耀手表全新系列官宣,两款新品将至 在4 月 30 日下午的荣耀 MagicBook Pro 16 2025 新品发布会上,荣耀预告了荣耀手表全新系列。 从预告海报可以看到,荣耀手表全新系列将包含两款产品,一款是硬朗风格,另一款是圆润风格。 外观方面,新品提供棕色和黑色两款配色,手表屏幕覆盖蓝宝石玻璃,表壳则采用钛合金材质,这款新品的续航时间据称可以达到 15 天。 功能上,新品支持自由潜水等 100 多种运动模式,支持快速健康扫描、健康早晨报告以及全天健康追踪等。(来源:IT 之家) 纽约地铁探索引入 AI 技术:提前预警异常行为,预防犯罪发生 美国纽约大都会运输署(MTA)表示,其正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对该市地铁站台上的犯罪和危险行为进行「预测性预防」。 MTA 首席安全官迈克尔・肯珀(Michael Kemper)表示,该机构正在「研究并试点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感知地铁站台上可能出现的麻烦或不当行为」。他在周一的 MTA 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解释说:「如果有人行为异常、失去理智,这可能会触发警报,从而促使安保人员或警方采取行动。」他强调,警方可能会「在事情发生前」就做出反应。 肯珀补充道:「人工智能是未来。」他提到,MTA 目前正在与科技公司合作,研究「什么样的技术可以在地铁系统中发挥作用」。不过,他并未透露 MTA 正在与哪些公司合作,人工智能将如何实施,以及人工智能摄像头将被期望检测到的具体行为类型。(来源:IT 之家)
2025 年已经过去 1/3,如果用关键词来概括 AI 领域的发展你会想到什么?这是我想到的:开源、创新加速加速加速。 2 月是「DeepSeek」的,R1 以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让全球执牛耳的 AI 开发者、创业者、投资人把目光锁定在「DeepSeek」「中国」「开源」上。 4 月是「开源模型」的,发令枪是 Meta 喊的。被 DeepSeek 盖过风头后,2025 年 2 月 19 日,坐不住的 Meta 率先官宣——首个生成式 AI 开发者大会 LlamaCon 将于当地 4 月 29 日(北京时间 4 月 30 日)举行,颇有重新夺回「AI 开源界老大」江湖地位的意欲。 但 AI 领域的产品发布节奏就是很微妙,什么时候发布似乎取决于对手的动作,作为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Meta 一声枪响让 4 月底成为开源模型的主场。 整个 4 月甚至更早,AI 开发者们都在各大社交平台「蹲」开源领域「三大头牌」的新发布:DeepSeek-R2、Qwen3 以及 Llama4。Llama4 由于本月初的发布低于预期,似乎少了一些热度。 目前看起来,4 月底最受关注的还是中国队,R2 呼之欲出,Qwen3 终于来了。 4 月 29 日凌晨 5 点,阿里巴巴开源新一代通义千问模型 Qwen3,参数量仅为 DeepSeek-R1 的 1/3,成本大幅下降,性能全面超越 R1、OpenAI-o1 等全球顶尖模型,登顶全球最强开源模型。X 平台的开发者网友甚至把今天定义为「Happy Qwen3 Day」,不仅因为 Qwen3 全面超越 R1,更因为 Qwen3 家族的多尺寸、内置 MCP 支持、支持混合推理等实用性的功能点。 官方技术报告进一步给出了 Qwen3 的几大亮点: 「探索智能上限」再突破:通过扩大预训练和强化学习的规模,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智能; 国内首个「混合推理模型」:无缝集成了思考模式与非思考模式,为用户提供了灵活控制思考预算的能力; 增强了 Agent 能力:正从专注于训练模型的时代过渡到以训练 Agent 为中心的时代。 对于 Qwen3,个人用户现在就可以在「通义」APP 或 chat.qwen.ai 网页直接体验,夸克也即将全线接入 Qwen3。开发者和企业则可以免费在魔搭社区、HuggingFace 等平台下载模型并商用,或通过阿里云百炼调用 Qwen3 的 API 服务。 憋了这么久的 Qwen3 到底怎么样?又代表哪些模型发展的趋势? 01 Qwen3,登顶全球最强开源模型 Qwen3 包含 2 个 MoE 和 6 个密集模型,阿里云开源了两个 MoE 模型的权重,六个 Dense 模型也已开源,包括 Qwen3-32B、Qwen3-14B、Qwen3-8B、Qwen3-4B、Qwen3-1.7B 和 Qwen3-0.6B,均在 Apache 2.0 许可下开源。 其中,旗舰型号 Qwen3-235B-A22B 参数量仅为 DeepSeek-R1 的 1/3,成本大幅下降,性能全面超越 R1、OpenAI-o1 等全球顶尖模型,登顶全球最强开源模型。 此外,据阿里云官方介绍,Qwen3 是国内首个「混合推理模型」。「快思考」与「慢思考」集成进同一个模型,对简单需求可低算力「秒回」答案,对复杂问题可多步骤「深度思考」,大大节省算力消耗。 Qwen3 在推理、指令遵循、工具调用、多语言能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强,创下所有国产模型及全球开源模型的性能新高:在奥数水平的 AIME25 测评中,Qwen3 斩获 81.5 分,刷新开源纪录;在考察代码能力的 LiveCodeBench 评测中,Qwen3 突破 70 分大关,表现甚至超过 Grok3;在评估模型人类偏好对齐的 ArenaHard 测评中,Qwen3 以 95.6 分超越 OpenAI-o1 及 DeepSeek-R1。 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Qwen3 的部署成本还大幅下降,仅需 4 张 H20 即可部署千问 3 满血版,显存占用仅为性能相近模型的三分之一。 Qwen3 性能|图片来源:阿里云 此外,小型 MoE 模型 Qwen3-30B-A3B 的激活参数数量是 QwQ-32B 的 10%,表现更胜一筹,甚至像 Qwen3-4B 这样的小模型也能匹敌 Qwen2.5-72B-Instruct 的性能。 据介绍,Qwen3-235B-A22B 是一个拥有 2350 多亿总参数和 220 多亿激活参数的大模型;Qwen3-30B-A3B 则是一个拥有约 300 亿总参数和 30 亿激活参数的小型 MoE 模型。 得益于在预训练、大规模强化学习和推理模式整合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Qwen3 主打「思考更深、行动更快」,更好地构建 AI 应用。Qwen3 预训练数据量达 36T,并在后训练阶段多轮强化学习,将非思考模式无缝整合到思考模型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 Qwen3 的发布,主打混合推理,但是需要思考的长度最短也是 1024tokens,否则如果问题所需要的推理预算用不满 1024tokens,根本感受不到可以调节精度的混合推理模型的好。也就无法发挥用 Qwen3 不同程度的思考,灵活满足 AI 应用和不同场景对性能和成本的多样需求。 截图来源:X 02 大模型全面转向「混合推理模型」和「Agent」 在 Qwen3 发布的前一天,X 平台已有「行业人士」——日本的大模型厂商 SakanaAI 的一位工程师敏锐地捕捉到了 Qwen3 的重点。当天,在 AI 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 ICLR 2025 的一个工作坊上,阿里云通义实验室通义千问负责人林俊旸透露了 Qwen 的下一步方向:推理模型和非推理模型的统一,以及面向 agent 的大模型。 这正是今天发布的 Qwen3 最大的两个特点,同时也是大模型厂商们正在集体发生的转向。 2025 年 2 月 25 日,Anthropic 发布了最新的旗舰模型 Claude 3.7 Sonnet,同时也称作是市场上首个混合推理模型。这意味着 Claude 3.7 Sonnet 能够生成即时的响应(快思考),也可以进行延展的、逐步的思考(慢思考)。API 用户还可以细粒度地控制模型的思考时长;当给定更长的思考时间,理论上会有更高质量的答案。 Anthropic 表示,混合推理模型的架构代表下一代前沿模型,可以让模型像人类用同一个大脑一样,既能快速反应又能深度思考,这既能为用户创造更无缝的体验,也能让用户通过 API 使用 Claude 3.7 Sonnet 时,可以控制思考的预算。比如:可以告诉 Claude 最多思考 N 个 token,N 的取值可以达到其输出限制的 128K token,从而在回答质量与速度(及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混合推理架构」也得到了 OpenAI 的青睐。Sam Altman 在更早的时间看到,当前的模型和产品供应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希望 AI 能「开箱即用」、简化产品供应,「我们和你一样讨厌模型选择器,想要回归神奇的统一智能,之后,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创建能够使用我们所有工具、知道何时需要长时间思考或不需要的系统,统一 o 系列模型和 GPT 系列模型,整体上能广泛适用于各种任务。」 就像在 DeepSeek-R1 里一样,点选「深度思考」背后调用的是推理模型 R1 做的长推理,不选则调用的是基座模型 V3 即时生成的答案。现在,模型厂商把「思考的颗粒度」这个选择权更灵活、广泛地交给用户来控制推理预算。 在 Qwen3 中,可以滑动「思考预算」的按钮,来控制思考的最大长度,从而匹配合适的推理质量和成本。 在思考模式下,Qwen3 模型会逐步推理,经过深思熟虑后给出最终答案,适合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问题。在非思考模式下,模型提供快速、近乎即时的响应,适用于那些对速度要求高于深度的简单问题。这种灵活性使用户能够根据具体任务控制模型进行「思考」的程度。这两种模式的结合大大增强了模型实现稳定且高效的「思考预算」控制能力,在成本效益和推理质量之间实现更优的平衡。 另一个模型厂商的转向则是 Agent。随着 Manus 验证了 Claude 3.5 Sonnet 达到了通用 agent 的一些能力,加上模型调用工具、实现 agent 能力的统一协议——MCP 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被拥抱,下一代模型要面向 agent、面向实际场景来优化。 就 Qwen3 来说,正在迈向以训练 Agent 为中心的阶段,当前 Qwen3 优化了 Agent 和 代码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对 MCP 的支持。据称,Qwen3 原生支持 MCP 协议,并具备强大的工具调用(function calling)能力,结合封装了工具调用模板和工具调用解析器的 Qwen-Agent 框架,将大大降低编码复杂性,实现高效的手机及电脑 Agent 操作等任务。 在该示例中,Qwen3 思考并自主调用工具到 Github 数开源模型获得的 star,继续思考并调用绘图工具制作图片,并调用工具保存。|视频来源:阿里云 03 开源模型新一轮竞赛开启 Qwen3 的发布,意味着开源模型领域新一轮「三国杀」已然开始。 事实上,随着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加上 OpenAI、字节等大厂调整对开源的态度,开源已然成为大模型赛道的大势所趋。而 Llama、Qwen 和 DeepSeek,正是目前开源领域最有竞争力的玩家。 Hugging Face 联合创始人、CEO Clement Delangue 发推暗示 DeepSeek 即将带来新发布。|截图来源:X 而此前 OpenAI 和 DeepSeek 的成功已经证明,互联网时代的生态、用户和产品壁垒,今天在 AI 时代并没有互联网时代那样牢不可摧,模型能力才是基础大模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 Llama、Qwen 和 DeepSeek 的胜者,有可能在下一个发布周期到来前(至少在 OpenAI 的开源模型发布前),成为整个 AI 行业的引领者。 虽然新一代模型能力的强弱,还要等待 Llama 和 DeepSeek 的发布,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三家开源模型厂商的生态策略亦有差异,这点从模型的侧重点就能看出端倪。 DeepSeek 和 Meta 的侧重点也有不同,但一个共同点都是不太重视 ToB,至少是在服务生态的建设上并不成功。而这点也是 Qwen 和其背后的阿里云最重视的部分。 极客公园曾在此前的文章里写过,脱胎于阿里云 Qwen,是最有以开源模型技术领先性、广泛全面开源的策略,追求生态建设的架势。阿里的 AI 战略里除了追求 AGI,也同样重视 AI 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更上层的与阿里的电商、钉钉、夸克等 AI 应用的结合。 此前,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表示,「阿里云是全世界唯一一家积极研发基础大模型并全方位开源、全方位贡献的云计算厂商。」 而 Qwen 模型下载量和衍生模型数量这两个衡量的生态的指标也同样领先。根据阿里云官方的最新数据,阿里通义已开源 200 余个模型,全球下载量超 3 亿次,千问衍生模型数超 10 万个,已经超越 Llama 位居全球开源模型的第一。 而新模型选择在进一步优化推理成本、混合推理和 Agent 上发力,显然 Qwen 瞄准的是开发者和 B 端用户的部署需求。这也将成为 Qwen 与 DeepSeek、Llama、OpenAI 等竞争对手最大的不同,也是阿里能否赢得 AI 时代的一张船票的关键所在。
Meta 推出独立 AI 助手应用,融合社交元素挑战 ChatGPT 4 月 29 日消息,Meta 正式发布了其独立的 AI 助手应用——Meta AI,旨在与 ChatGPT 等竞争对手抗衡。该应用具备当前 AI 助手的典型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文字输入或语音对话与其交互,生成图像,并获取实时网络搜索结果。 据了解,Meta AI 应用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其「发现」(Discover)信息流功能,在「发现」信息流中,用户可以看到其他用户(包括 Instagram 和 Facebook 上的朋友)选择分享的与 Meta AI 的交互内容,这些内容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提示词(prompt)进行展示的。用户可以对这些共享的 AI 帖子点赞、评论、分享,甚至将其重新混合(remix)为自己的内容。Meta 公司产品副总裁康纳・海耶斯(Connor Hayes)表示,这一设计旨在「揭开 AI 的神秘面纱,向人们展示他们可以用它做些什么」。 在交互方式上,Meta AI 应用特别强调语音模式,其可选的测试版语音模式非常类似 ChatGPT 的高级语音模式,更具对话性。不过,目前 Meta 的语音模式还无法访问网络信息。目前,标准语音模式和全双工语音模式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上线。(来源:IT 之家) 马斯克:下周推出 Grok 3.5 4 月 29 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下周,Grok 3.5 早期测试版将向 SuperGrok 订阅者发布,它是第一个能够准确回答有关火箭发动机或电化学技术问题的人工智能。马斯克称,Grok 是从第一原理推理并得出互联网上根本不存在的答案。(界面) OpenAI 涉足电商领域,用户可通过 ChatGPT 购买商品 当地时间周一,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 宣布,正在更新网络搜索工具 ChatGPT Search,以改善用户的在线购物体验。当 ChatGPT 用户搜索商品时,聊天机器人现在会提供一些推荐商品,展示这些商品的图片和评论,并附上链接,用户可以通过这些链接直接购买商品。OpenAI 表示,用户可以用自然的语言问非常具体的问题,并且会收到定制化的结果。作为一个新的开始,这项功能目前只适用于少数几个商品类别,包括时尚、美妆、家居用品和电子产品,以后将会纳入更多商品类别。(财联社) 奥尔特曼:OpenAI 正逐步撤回 GPT-4o「过于奉承」的更新 4 月 30 日消息,OpenAI 正在撤回最新的 GPT-4o 更新,此前 CEO 奥尔特曼称,近期更新使聊天机器人的个性变得「过于阿谀奉承和烦人」,公司将进行修复。 奥尔特曼今日凌晨在 X 上表示,免费版 ChatGPT 用户的回退已经「完全完成」,预计付费用户的回退「今天也能完成」。他还透露:「我们正在调整模型的个性,未来几天会发布更多更新。」 OpenAI 在上周五推出了 GPT-4o 更新,声称在「智能和个性」方面有所提升。但不到十分钟后,一位 X 用户评论道:「最近它表现得像个拍马屁的人」,对此,奥尔特曼很快回应道:「是的,确实有点过于油滑」,并承诺「会修复」。随后,奥尔特曼表示 OpenAI 正在尽快解决「最近几次」更新中出现的个性问题。 英伟达回应「分拆中国业务」传闻:假消息 4 月 29 日下午消息,近日有海外社交媒体消息称,英伟达打算在中国作为独立公司运营,将通过与中国国内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来实现业务分拆。 对此,英伟达回应称:「此传闻为假消息,这些说法没有任何依据。将毫无根据的主张和猜测作为事实发表是不负责任的。」(来源:新浪科技) 腾讯宣布重构混元大模型研发体系,加大 AI 投入 腾讯对其混元大模型研发体系进行了全面重组,主要围绕算力、算法和数据三大核心板块刷新团队部署,加码研发投入。 此次调整后,腾讯成立了两个新的部门:大语言模型部和多模态模型部,分别负责探索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的前沿技术,持续迭代基础模型,提升模型能力。 同时进一步加强大模型数据能力和平台底座建设,其中数据平台部专注大模型数据全流程管理与建设,机器学习平台部则聚焦机器学习与大数据融合平台建设,为 AI 模型训练推理、大数据业务提供全面高效的 PaaS 平台底座,共同支撑腾讯混元大模型技术研发。(来源:界面) 消息称长轴距三排座版本特斯拉 Model Y 将于五月份开始生产 4 月 29 日消息,传闻中尺寸更大代号为「Juniper」的特斯拉 Model Y 车型有望于五月开始生产,加大轴距并新增第三排座椅。 目前在中国和美国市场的特斯拉官网订购页面上,焕新 Model Y 在内饰选择下方标有「五座版」,表明特斯拉可能推出其他座位数版本。 微博博主胖虎 Shawn 于近日爆料称,特斯拉或将于五月开始生产长轴距版三排座 Model Y,这意味着比起此前美国市场提供的轴距不变选装七座的方案,特斯拉或推出更舒适选择。 据了解,特斯拉车辆工程副总裁 Lars Moravy 在今年二月确认了三排座版本 Model Y「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推出。特斯拉此前曾在 2021 年,为美国市场的 Model Y 提供轴距不变的七座选项。(来源:IT 之家) 沃尔玛通知中国供应商恢复出货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所谓「对等关税」以来,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的态度出现戏剧性变化。从最初要求中国供应商自行承担高额关税,到短短 20 天后迫于库存压力选择自行吸收关税、恢复中国进货。 据《南华早报》报道,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制造商已接到沃尔玛等美国主要零售商的通知,要求其近日恢复发货。江苏省和浙江省是受中美贸易战重创的出口大省。据报道,周一宁波一家大型文具和办公用品出口商收到沃尔玛的通知,恢复对美国的正常发货。该公司表示,新进口关税的成本将由美国客户承担。(来源:券商中国) 小米 YU7 汽车内饰更多谍照曝光,直观展示座舱内部环绕式仪表盘 4 月 29 日消息,博主 @ 没空同学 放出了小米 YU7 车型更多内饰谍照,展示了该车环绕式仪表盘的更多细节。 根据该博主提供的图片可以看到,该车内饰延续了小米 SU7 汽车的整体风格,但在方向盘上采用了类似小米 SU7 Ultra 的风格。 同时,YU7 在仪表盘方面并没有采用 SU7 的设计,而是将整个仪表盘放在了挡风玻璃下方,采用环绕式设计,汽车的电量续航、档位、时速、导航信息、播放歌曲信息从左到右排列,RGB 灯带放置在主驾、副驾的空调出风口上,同时中控面板上取消了小米 SU7 的实体按键设计,水杯架被移到了中间。(来源:IT 之家) 6499 元起 vivo X200 Ultra 正式开售:骁龙 8 至尊版、6000mAh 电池 4 月 29 日消息,vivo X200 Ultra 手机正式开售,新机搭载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6000mAh 蓝海电池,价格从 6499 元到 9699 元。 这款新机提供红圈、黑 Ka 与银调三款配色,采用居中圆形相机模组设计,机身厚度约 8.69mm,侧面配备相机控制键。机身正面配备 6.82 英寸 2K 等深四曲屏(蔡司大师色彩屏),支持圆偏振光护眼技术。 核心配置上,vivo X200 Ultra 搭载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内置 6000mAh 蓝海电池,支持 90W 有线 + 40W 无线闪充、直驱供电。此外,该机还将配备超声波 3D 指纹、铠甲玻璃等。(来源:IT 之家) 微软项目经理「叛变」:用 Win11 一小时弃坑重回 macOS,70 万网友围观点赞 4 月 29 日消息,科技媒体 Windows Central 近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微软项目经理 Merill Fernando 因在社交平台 X 上调侃 Windows 而走红,并调侃「如果鲍尔默现在仍任职微软 CEO,我可能就因为这条推文被炒鱿鱼了」。 截至发稿为止,该推文浏览量超 70.7 万次,获赞 1.1 万次。他在推文中写道:「在被迫用 Windows 系统 1 小时后,我再次重回 macOS 拥抱」。 他在推文借用流行文化元素,将这一过程比喻为「离开地球后重返安全地面」,并配上歌手 Katy Perry 太空归来亲吻地面的图片。 过去,在微软使用 MacBook 几乎被视为「异端」,但公司文化早已改变,Fernando 透露,他使用的 MacBook 正是微软发放的工作设备。此外,Fernando 个人还拥有一台 Mac Studio,用于运营播客、newsletter 和开源项目。(来源:IT 之家)
头图来源:百度 春节以来,DeepSeek的爆火点燃了AI产业化的加速引擎,但AI的真正落地远不止于技术突破,更是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的巨大考验。 从模型的训练到应用的部署,从单一技术到全产业链的协同,AI产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强大的支撑系统。这背后的推动力正是大模型浪潮,它正深刻改变着云计算领域的竞争格局。 在这一进程中,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火山云等云厂商正形成新一轮的竞争态势。各大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大模型能力的打造与AI基础设施的完善,抢占AI产业的新高地。特别是在企业级AI Agent的需求激增下,2025年这一领域成为了AI落地的重点方向之一。 然而,虽然AI的应用潜力巨大,企业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却面临着重重挑战。场景选择难、技术门槛高、成本控制难、规模化部署复杂等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快速部署AI技术的关键痛点。 要解决这些问题,AI不仅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一个高效且可扩展的基础设施与完善的生态体系作为支撑。 正如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在 Create 2025 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上所言,大模型的高效落地,需要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全栈系统级支撑。在这场重塑云计算竞争格局的大模型战役中,百度智能云正以基础设施重构者的姿态,为企业级 AI 落地搭建起稳固的 "数字桥梁"。 1 大模型落地产业的现状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火爆,企业和行业积极探索AI应用场景,AI产业落地速度显著加快。金融机构尝试用大模型优化风控模型,制造企业探索智能质检新路径,政务领域开始构建智慧决策系统...... Create 2025 百度AI开发者大会现场|图片来源:百度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产业规模为2697亿元,增速26.2%。百度智能云在在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数、行业覆盖数、央国企中标项目数三个维度均为第一,在能源、政务、金融三个行业的中标项目数位于所有厂商第一,其千帆平台企业用户数已突破 40 万,见证着技术落地的火热态势。 然而大模型落地之路并非坦途,对企业而言,存在有多重挑战。就拿硬件成本来说,企业如果配备高端 GPU集群,硬件成本动辄在百万成本, IDC数据显示,在 2023年的企业 AI项目中,有 27%因算力成本超支而中途停滞。 这种问题也不是个例:场景选择难、技术门槛高、成本控制难、规模化部署复杂,构成了横亘在企业面前的 "四大关卡"。 场景选择上,企业往往难以精准锁定高价值场景,需要兼顾业务需求与模型能力匹配。选错场景可能导致资源浪费,而垂直场景需深厚行业知识与模型适配能力。 技术门槛上,大模型的精调、部署涉及复杂工程化,中小开发者资源有限,难以快速上手。DeepSeek的671亿参数量需多机部署、专家并行等技术支持,普通团队难以驾驭。 还有成本控制压力,大模型推理成本高,峰值流量下算力需求激增,规模化部署成本难以承受。部分企业因成本问题止步于Demo阶段。 最重要还有稳定性与安全性,高流量场景需低时延、高可用服务,同时需防范模型幻觉与内容安全风险。 这些痛点如何解决?谁能来解决? 只有深耕于此的平台能解决。百度是中国最早系统性投入 AI 研发的科技企业之一。早在 2010 年,百度就已投身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国内最早布局 AI 的企业之一,这一战略选择为其后续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再到 2016 年,百度将飞桨开源,把人工智能技术分享给开发者;2018 年开始,百度进一步加大对 AI 基础设施的投入,发布了自主研发的 AI 芯片昆仑芯,两年后,第一代昆仑芯开始大规模部署…… 百度过去有十余年AI领域的相关积累,现在有了更好的模型和更强大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客户带去更优质的服务,帮客户加速落地AI。 2 AI 原生基础设施全面重构 大模型的强大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算力需求。训练一个万亿参数的模型,需要数以万计的计算单元集群,同时在推理阶段,低延迟、高吞吐的要求让传统的数据中心难以承载这一需求。尤其是在海量的多模态数据处理与复杂场景适配的背景下,如何精准选择AI场景、控制成本,并实现规模化部署,成为了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 从百度的战略布局来看,基础设施的优化不仅仅是提高算力性能,更是全方位的系统级支撑,覆盖从底层硬件到开发工具链的全面升级。百度通过在智能云平台的多重布局,努力为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AI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以应对大模型时代的挑战。 在百度智能云的最新布局中,我们看到了「昆仑芯超节点」的发布,以及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的升级。这些举措大幅提升了推理性能并降低了推理成本,为算力供应商提供了更强大的硬件支持。与英特尔的深度合作,则推出了搭载第六代至强处理器的高性能计算实例,单核性能提升40%,本地存储IO提升75%,为AI推理场景提供了更高效的计算能力和更低的成本。 在基础设施层面,百度智能云还通过千帆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模型调用服务,覆盖超过100种模型的应用场景。千帆平台不仅提供灵活的开发工具链,还通过集成各种行业模型与资源管理工具,帮助企业实现更高效的定制化模型开发。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构建行业专属AI应用时的技术门槛,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 百度智能云的全面升级,使得从公有云到私有化部署的应用生态建设变得更加成熟。在医疗大健康、商业零售、智能制造等多个行业,百度智能云都已经与生态伙伴一起,构建起了灵活的场景应用。 在应用开发层,百度智能云千帆进一步发布了智能体Pro。相比于传统的快速问答模式,智能体Pro支持更为复杂的推理与思考,为企业量身定制专属智能体提供了更多可能。此外,千帆平台还在国内率先实现了MCP协议的全生态兼容,并在这次大会中发布了企业级MCP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定制智能应用,加速大模型落地。 数据是AI模型训练和应用的「燃料」,在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中,数据的迭代速度和处理效率直接决定了AI落地的成功与否。为此,百度推出了千帆数据智能平台,旨在提升企业在大模型场景中的数据迭代效率,最大化降低计算成本。 这一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数据安全性,帮助企业保障数据隐私的同时,也为数据生产效率提供了显著提升。百度智能云通过打造一站式的引擎与协同开发平台,屏蔽了底层复杂基础设施,让算法工程师可以专注于应用层的创新,降低了开发门槛,并帮助企业在应用开发过程中实现高效协同。 百度智能云千帆数据智能平台|图片来源:百度 随着智能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如何通过这些基础设施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体系,成为企业与百度智能云合作的关键问题。 百度智能云副总裁、渠道生态部总经理尹英利|图片来源:百度 百度智能云副总裁、渠道生态部总经理尹英利在大会上提出,百度智能云正通过打破技术黑箱,构建「乐高积木」式可插拔组件,使得企业能够灵活组合所需的AI能力与行业资源。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不仅能够提升技术适配能力,还能够在技术层面和商业层面实现更多的创新。 百度智能云通过「按需组装」的方式,将技术、商机和交付资源有效整合,帮助合作伙伴加速大模型应用的落地,并为生态伙伴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通过这种合作,百度智能云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到商业价值的闭环,加速了AI在产业中的普及与落地。 在大模型的浪潮下,AI应用的落地不仅仅依赖于算法和数据,还高度依赖于强大且灵活的基础设施。从算力、硬件,到开发工具链和应用生态的构建,基础设施的全方位升级为大模型的高效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通过系统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百度智能云为企业提供了从底层到应用的完整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快速应对AI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3 百度智能云的能力与行动 面对AI落地的重重挑战,百度智能云交出了一套全栈解决方案。从百舸的算力集群到千帆的模型精调,再到客悦·ONE与一见两款自研AI应用的场景化应用,百度智能云覆盖了AI落地的每一个环节。 百度智能云在AI全栈能力上的的升级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大模型时代的全新蓝图。通过开放算力、简化模型开发、加速应用落地,百度为企业和伙伴扫清AI部署障碍。在2025年企业级AI Agent重塑生产力的浪潮中,百度智能云以全栈能力,确保AI从「模型的世界」迈向「应用的天下」,成为产业智能化的核心引擎。 冶金行业承载着工业的传统,也在AI的加持下焕发新的活力。中国钢研作为行业龙头,于2006年由始建于1952年的钢铁研究总院改组而成,致力于通过国资委「AI+」专项行动,打造冶金行业大模型平台,推出「流程感知」大模型,重塑从材料研发到制造的全链条。 挑战不可谓不大。中国钢研需整合海量数据集和专家资源,攻克三大核心场景:金相分析:通过微观组织分析精准优化材料性能;表面缺陷检测:高效识别钢材缺陷,提升质量分级;物料跟踪:在高温环境下实现全流程精准管控,破解行业难题。 在百度智能云的加持下,中国钢研仅用4个月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百度全栈AI基础设施发挥了关键作用:百舸平台与昆仑芯提供了低成本、高性能算力支撑;千帆平台通过大/小模型精调,快速适配里行业需求;一见视觉平台助力了缺陷检测和分析应用的快速开发。 成果也很显著,应用上线后,中国钢研实现了在金相分析的晶界提取/组织辨识准确率、产品表面质检的各类缺陷检测率等关键指标上都超过95%,不仅能够满足实际研发和生产需求,还能结合大模型能力生成金相分析报告与质检分析报告,辅助企业评估钢材品质和优化生产工艺,提升客户满意度。截至目前,应用已完成钢厂试点,在百度百舸算力的支持下,将会快速复制推广到行业用户,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钢研的智能化转型,也为冶金行业树立了AI应用的标杆。 正如沈抖在Create 2025大会上所说,「应用即系统」,而系统级能力才是AI落地的核心支撑。沈抖进一步表示,系统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更在于为企业提供创造「创造」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数据、流程和逻辑,借助百度智能云的系统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AI基础设施。 百度智能云的全栈AI能力,以系统化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了企业落地大模型的路径,企业得以把「创造的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其系统级能力不仅解决了算力成本高、技术门槛大等具体痛点,更让企业能够基于自身数据和业务逻辑,快速构建定制化AI应用,释放创新潜能。 对于产业而言,它更是将AI从技术实验推向了生产力重塑的核心。百度智能云通过千帆数据智能平台提升数据迭代效率,通过开放生态整合技术与行业资源,真正助力企业跨越场景选择难、规模化部署复杂的瓶颈。 百度智能云为AI原生应用开发提供系统级支持|图片来源:百度 当大模型进入多模态融合阶段,百度智能云的系统级优势愈发明显。从昆仑芯算力底座到千帆开发平台,从定制化行业模型到高度场景化的应用,每个环节都在为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如大会主题「模型的世界,应用的天下」所揭示的,当技术基础设施足够坚实,当生态体系足够开放,AI 落地将成为所有行业升级的通用语言。 而在大会当天下午的分论坛「如何让DeepSeek发挥实战价值」中,百度智能云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 作为国内首批接入DeepSeek的大模型平台,百度不仅迅速整合这一开源模型,还通过千帆平台提供一站式工具链,支持企业进行模型精调、蒸馏和场景化应用开发,显著降低了AI落地的技术门槛。 论坛上,百度与NVIDIA等伙伴的深度协作,以及对开源趋势和普惠AI的积极拥抱,体现了其从封闭技术生态向开放协同生态的转型,致力于为开发者与企业提供更灵活、更高效的AI解决方案。 圆桌对话现场|图片来源:百度 为了从局内人视角揭秘DeepSeek实战,极客公园创始人&总裁张鹏与百度主任研发架构师董大祥(领导千帆应用开发平台算法研发与DeepSeek算法应用落地)与TangibleFuture创始人&CEO张晓辉(代表产品:陪伴机器人LOOI)进行了一场圆桌对话。 在这场名为《用得起,用得稳:DeepSeek落地中的协同与突围》的对话中,百度主任研发架构师董大祥,谈到DeepSeek的出现不仅让更多人接触到了生成式AI,还有效推动了AI技术的普及,尤其是让那些对技术理解较浅的用户也能直接体验到AI的强大能力。 他强调,开源模型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全球顶尖级别的模型逐渐开源,极大地减少了开发者的工作量,并且解耦了模型和应用层,使得开发者可以更加专注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从而带来一个良性循环。 Tangiblefuture创始人&CEO张晓辉则补充道,开源和普惠加速了创业团队的发展,尤其是在2C领域。通过解放模型基础研究,团队可以更加专注于产品创新和用户价值的探索。 展望未来技术的可能性,张晓辉认为通过跨领域的协作,不仅技术人员,甚至设计师、编剧等各行各业的人才也能参与到创造过程中,开创全新的创作范式,激发更大的想象力。 这种观点正是百度智能云开放生态的体现。通过构建一个开放、协作的技术平台,百度智能云不仅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还通过开源和普惠推动了更多创新应用的落地。 从早期探索,到如今主动拥抱开源生态、快速整合DeepSeek等前沿模型,百度智能云不仅以千帆平台等全栈系统级能力为企业AI落地构筑坚实底座,更通过与全球伙伴的深度协作,打破技术壁垒,构建“乐高积木”式开放生态,让开发者与企业能够灵活组合AI能力,释放创新潜能。 这种战略转型,彰显了百度智能云对AI普惠化与产业化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推动技术普及、赋能千行百业的坚定决心。 同时,技术创新与开放生态的结合,也为百度智能云在大模型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势,使得它能够在各个行业中加速AI的应用和智能化升级,成为引领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作为 2025 年动作最多的 AI 产品之一,夸克近期在发布了「AI 超级框」后,又带来了新的 AI 多模态入口————拍照问夸克。 作为手机相比其他 AI 硬件来讲,拍照是让手机自始至终留在 AI 最前线的原因,围绕手机相机这个入口,不断涌现出优秀的 AI 原生应用。 在夸克上线 拍照问夸克时,我刚好在中国台湾出差。就在上周,夸克 App 不仅登顶中国台湾地区 App Store 工具排行榜,甚至还登上了免费应用榜第二名,意外成为宝岛用户们追捧的热门应用,甚至在中国台湾岛内引发了关于 AI 产品的不小话题度。 不少中国台湾用户在实际体验过夸克后,在社交媒体分享,认为夸克 AI 深度思考功能在旅游出行、健康咨询、投资置业、法律咨询,以及很多学生党提到的拍照搜题解析等方面都能给到优质回答参考,帮助提升决策效率,是继 DeepSeek 之后的又一大陆 AI「神器」。 因此机缘巧合之下,我带着刚刚风靡中国台湾的夸克,开启了一场中国台湾之旅,想看看夸克这次能给我的体验带来哪些改变。 01 我在中国台湾用夸克 AI 从用户角度来看,直接使用相机作为与 AI 应用交流的工具,显然也确实要比纯文字输入要便捷许多,但过去数年相机内容识别领域似乎并没有孵化出真正意义上的「爆款产品」,AI 产品给普通用户留下最刻板的印象,仍然是一个「更聪明的聊天机器人」。 这也是夸克 AI 相机与其他产品的最大不同之处。夸克 AI 相机的产品交互理念,其实高度趋同 「AI 超级框」,更像是将我们熟悉的文本与大模型交互的体验,迁移到相机中,作为「新入口」。 夸克 AI 相机的能力也是提供了一个解读物理世界的统一入口,例如博物馆、展览等场所,一直是 AI 相机聚焦的核心用户场景——这也恰好是大多数人旅游最常见的场景所在。 搜图本身就是夸克一直以来的优势领域,对于最关键的识别物体「是什么」这件事上,夸克有着几乎是市面上最好的识别准确度,这一点在 AI 相机中也有体现。 在参观博物馆时,对于这样经常会拍很多照片的场景,我经常会忍不住拍摄很多照片,所谓「拍图一时爽修图火葬场」,这对于后期处理图片来讲经常就是一件很头疼的事。 由于夸克 AI 相机支持一次上传/拍摄最多 10 张图进行智能交叉分析,因此我可以直接让它根据我提供的一组图片,识别并总结多图中的所有展品内容,自动帮我生成一个可以发朋友圈/小红书的文案。 你甚至可以把同一个场景拍摄的两张图同时传给夸克 AI 相机,让它来决定哪个更适合发朋友圈,哪一个发小红书,能获得更多的点赞。 在我的体验中,夸克 AI 相机的多图识别另一个「高光时刻」,是在点餐时,我可以一口气将菜单上的每一页都用 夸克 AI 相机先给拍下来,然后以一种类似「逛淘宝添加购物车」一般的体验,在线下点餐。甚至可以直接将夸克的回复,展示给店员,让夸克全流程帮我完成点餐这件事。你还能在点完餐后,要求夸克根据现有的点餐信息,帮我整理出这顿饭摄入的热量。 对于一个更加聪慧的 AI 相机来讲,在完成用户的基本需求的同时,更大的想象空间还在于如何主动判断那些用户隐藏在照片背后,无法更好的用语言形容的问题。 在我的体验中,给我的体验带来变化最大的,是夸克 AI 相机能准确识别中国台湾现实世界复杂场景,并进行深度推理的能力。 这一能力的一个体现,在夸克 AI 相机对于模糊照片信息的搜索上。例如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非常著名的、适合拍飞机的地点,但原图实际上非常模糊。直接扔给传统的 AI 图像识别 App,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按照近两年 AI 图像识别产品的常规思路,应该是先「提升图片清晰度」然后再全网检索类似风格的图片,进行深度搜索。但夸克依托对原图的检索匹配能力,准确识别到了正确图片原图拍摄地址。 对已经非常模糊的网络图片,夸克 AI 相机可以通过「溯源」的方式,直接找到原本的发布来源|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除了多图识别,夸克 AI 相机还借助本身的模型能力,在更精准的信息获取的同时,实现了更智能的意图识别,理解我在拍摄同时的提问意图,智能推荐对应功能。 例如我在抖音上看到中国台湾本土有哪些比较好拍的街景,我可以直接截图下来,扔进夸克 AI 相机里,它就会智能推荐这附近的著名景点。 在当地的很多博物馆中都有有趣的文创小玩具,但有一个问题是太贵,但我可以直接顺着这个问题问下去: 例如直接提问我在淘宝上怎么买到同款玩具,AI 相机就可以立即通过我拍到的纪念品样式,通过接入的淘宝拍立淘能力,给我推荐类似玩具的淘宝在售链接。 除了好用的原图识别,夸克 AI 相机通过多轮图片问答,让你可以针对一些基于图片产生的复杂问题,进行连续追问和深度对话。在短暂的上手、理解了 AI 相机的这套交互逻辑之后,你大概率还能举一反三,用这套公式去解决更多以往文本交互难以高效解决的问题。 例如我在上传某家餐厅相关的信息后,就能根据此前的图片中上传的信息,持续进行深度的提问,并且在后续的提问中,随时可以进行补充图片、并继续追加提问更多细节。 02 夸克定位的优势与思考 从一周对夸克「拍照问夸克」的实际体验中,我也逐渐理清了是什么让夸克 AI 相机,相比以往相机识别类 App 更加好用的「秘诀」。 从拍照识别到 AI 相机这个概念,更像是从「Know-What」到「Get it Done」的一个产品形态跃迁——我们其实已经在过去 1-2 年看到过不少类似产品都在依托 AI 能力,完成这样类似「鲤鱼跃龙门」一般的变迁。 在今年推出「AI 超级框」之后,夸克在 AI 相机上的布局,本质上也是一种类似「AI 超级框」的产品形态跃迁。通过结合多模态视觉理解和深度思考模型,将手机相机入口升级为全场景智能体入口。 显然,作为通过手机感知世界信息的主要优势,图像表达的方式更加便捷,无论是拍摄眼前画面还是上传相册图片,都能够更直接地与物理世界互动并快速获取信息,在实际体验后我也会觉得,「拍照问夸克」本身就代表了一种 AI 应用交互体验的一种趋势。 夸克 AI 相机的「好用」,不仅是因为其对应场景下百亿级语料和专业文库等支持,确保图像解析和意图识别精准度行业领先;同时借助过去夸克文搜图时代积累下的大量图片数据库和对图片的语义理解,夸克 AI 实物识别的任务处理中,能提供比同类产品更精准的信息反馈,以及主动提供更加精准匹配用户潜在需求的服务。 其次,与「AI 超级框」一脉相承的,还有 Agent All in One 的理念。通过把夸克长期以来积累的搜索能力、学习能力,在 AI 相机背后,作为可调用的独立 Agent。 在 AI 相机中,夸克此前的扫描、学习、医疗以及 PPT 等功能都被整合进统一入口|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在 AI 相机中,将图搜、扫描、截图等多个功能作为独立 Agent 智能调用。通过集成夸克已有的优势 Agent,如解题、医疗、文创和扫描王等,夸克在一个 AI 相机的入口,就能一站式调用多种 Agent 能力。 在将相机升级为智能体入口后,用一个「拍照问夸克」按钮承接工作、学习、生活、购物、创作等几乎无限的需求。大幅提升大模型能力在「相机」这一场景下的可用性,才是夸克「技术护城河」的核心所在。 03 AI「新入口」,不只是「拍照」 当前,AI 应用为王的趋势已经变得愈发明显,但真的想要打造爆款,甚至是改变用户使用相机乃至搜索引擎的习惯,真正在比的,其实是 UI 之下,大模型厂商对 Agent 的整合能力。 从基础模型到最终产品,大模型厂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实际使用体验之后我更加确信,想要让看似简单的一个「拍照搜索」真正变成「AI 相机」,绝不只是做一个多模态大模型那样简单。 这个过程,或许不如做一款模型来的「性感」,但对于用户体验来讲同样重要。这就是「拍照问夸克」能力想要交付给用户的真正核心体验。 无论是「从单模态到多模态」,还是「从物体识别到 Agent 新入口」,其实最终的重点都落在了,如何在用户的刚需场景中,通过自主决策理解用户意图,满足用户延伸出来的各种碎片化需求。 对夸克与阿里来讲,这样的能力,在未来的 AI 多模态能力、乃至无法更多依赖文字输入的 AI 赢家终端竞争中,都会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今年已经有夸克与天猫精灵合作研发 AI 眼镜的消息流出,已经可以想象,当前夸克在 AI 入口领域的理解与优势,都可以无缝延伸到智能眼镜乃至更多 AI 智能硬件上。 这样面向用户的产品塑造能力,是让夸克能够数次打造出 AI 产品爆款概念的关键所在,也是近期夸克 AI 搜索框在中国台湾走红、乃至走向世界的底层能力。
今年上海车展,小红书的存在感意外的高。 不仅搭建了自己的线下展台,更重要的是,参观展会的观众——无论是普通消费者、媒体、还是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经常可以看到他们高频且熟练地在小红书上搜相关的信息,让我意识到它已经成为了选择、购车甚至卖车过程里,影响着行业每一环的重要平台。 我在现场听到一位退休阿姨说:「哪怕钱包允许,我们也没那么多沪牌,所以买车一定要精挑细选。」于是,销售说不清楚的产品问题,搜一下小红书里的体验笔记;自己算不清楚的账,可以到社区里看看别人拉出的账单。小红书的「种草」文化已经渗透进了汽车行业,成为人们买车链路里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今天越来越多车企,已经意识到在小红书开展种草营销的重要性。我在现场与一些车企的市场人员交流后了解到,奔驰、智己、小鹏、凯迪拉克等品牌,已经开始借助小红书平台,尝试一些不同于以往的传播策略,并取得一些成效了。 对于车企来看,他们不仅看重聚集在小红书上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这个群体在消费决策时对小红书的高依赖性,也同样重视小红书的社区特点为品牌在新时代营销的潜力。例如,基于生活方式的洞察,小红书将汽车消费人群划分为出行精算师、机械信徒、都市漫游家等七类新人群。 相比传统的家庭用户、中产用户、年轻用户等标签,这种分类的好处直接改变了内容的创作逻辑:车企需要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的目标用户,拆分出更细的营销场景。在这个内容过剩的年代,真实细腻的内容才是种草的关键。 显然,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那些想要变得更智能的车企,也希望通过积极拥抱更聪明的平台,找到产品的密码,重塑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屏幕里,藏着购车决策链里的重要一环 在上海车展现场的前三天,几乎在每一个展台,我都可以看到有人打开手机里的小红书 App。 小红书也把展位搬到了车展现场 | 图片来源:小红书 第一天是媒体日,边听发布会,边拿手机刷热点是常规的工作方式。我身边就有位同行刷到「小鹏机器人亮相展台」之后,立马拎起包小跑着去小鹏展台追热点了;更普遍的操作则是在各种社媒上「云逛展」——毕竟活动太密、场馆太大,索性直接看看同行们的分享。小红书是车媒老师们的生产力工具之一。 但是到了第二天和第三天,我才发现,对于更多的普通车展观众和消费者来说,小红书应该并不是这么用的。 对于他们而言,信息的「广度」不再是核心诉求——来车展现场的观众往往都有明确的目标,他们更在意的是能把具体一款产品说清楚的「深度」。毕竟买车这件事属于典型的非冲动消费,所以当然要把每个产品细节都要落实清楚。 那些千篇一律的参数,他们听不懂也不太在乎,在小红书上,大家想看点其他的、真实的、有温度的、说人话的——即:这辆车究竟能在不同的具体场景里,解决哪些真实的问题,提供怎样的功能和情绪价值。 所以,小红书已然就变成了用户手里的「产品黑话翻译器」。不管面前的销售把产品「吹」得多么天花乱坠,这些带着购车目标来的观众们,都要在小红书里搜一搜。 在上汽集团所在的展馆里,也可以「奇遇」小红书 | 图片来源:小红书 我在现场观察了一下,这些用户希望在小红书里找到答案的问题分成两种:一种属于「没有用车实例不太能感受到的」;另一种则是「角度刁钻可能销售也没想到的」。 对于前者,典型的例子就是蔚来销售为客户讲解换电。几个人在一起算了半天账,都不如最后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蔚来用户晒出节假日别人在服务区排队充电,自己快速换电的例子。从他们的表情变化里,我能感觉那篇笔记应该给这位销售小哥一个意料之外的神助攻。 而对后者,我看到有个小姐姐很在意宠物出行的场景。很多品牌都在家庭传播上花了心思,但可能营销场景的穷举还没来得及针对宠物场景,销售也有点词穷。 于是,我看到她在小红书搜:「带狗出门,哪款车比较好」。 我自己也搜了下试试,尽管结果里混入了一些宠物推车,但更多笔记里,确实可以看到很多养宠车主从空间、智能化、清洁便利度甚至气味的不同角度,去讲解自己过去某款或者多款车型上的用车体验。而且,这些笔记的创作者很多并不是大家广义认知里的「汽车博主」,大多是消费者分享自己的亲身购车经历。 这两年,行业里总有吐槽不知道如何做营销的声音。那一刻我反而觉得,如果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当销售费尽口舌安利产品的时候,用户同步究竟在小红书上搜什么,可能离明白用户的痛点和需求也就可以更进一步了。 在书里,找到精准营销的新思路 经过一番研究,我发现有不少车企其实已经敏锐捕捉到了这种消费者习惯的微妙变化,并且在思考如何通过小红书平台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 这里面就有几个挺有意思的案例。 车企历来都是广告行业的重要客户,所以大家经常可以在微博开机屏、机场等不同真实或数字空间里,看到各种汽车品牌的广告。这种高举高打的方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常态。它就像一个漏斗,先投入足够多的资源,才能筛选出希望得到的核心人群。 但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品牌。特别是很多品牌希望平台能够帮助他们找到目标用户,并用一定的资源,直接触达核心圈层。例如宝马集团旗下的 MINI 品牌。 对于 MINI 品牌来说,调性与小红书天然契合,大量的车主已经聚集在小红书形成天然的内容生态矩阵。 以 ACEMAN 在小红书上营销举例,基于精细化人群渗透的目标,以与购车人群高度相似的搜索行为人群为原点,帮助这台产品制定人群反漏斗策略找到三大核心圈层人群【态度轻享家】【潮流尝鲜派】【松弛筑巢党】,并通过机会人群的需求场景、结合车型的卖点,转译为目标人群的买点,精细化匹配「车型 x 买点 x 人群」,来实现人群高效种草触达;并在内容策略上结合 MINI 的活力、独一无二、开放、创造力等个性标签,强化「好开、好看、好玩」的卖点产出差异化场景内容。 同时 UGC 口碑加热用户价值释放+KOB/S(门店账号 KOB,销售账号 KOS)后链路高效承接,以「好内容+好服务「实现」好结果-终端转化「,完成用户全生命周期流转;落到生意数据上,私信开口成本大幅降低 39%,线索成交转化率达到 5.9% 的高值,对这款产品的深度种草兴趣人群 +12%。 另一个例子则来自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在过去两年生意销量一直不温不火,直到 2024 年 8 月底,MONA M03 这款新车成为了小鹏汽车的神来之笔,新车上市后带动小鹏整体销量持续上涨,帮助小鹏汽车从过往 8000 台左右的月均整体销量,直接翻番到了稳定的月销 3 万台。而 MONA M03 的热卖,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破圈」。 在 MONA 出现之前,小鹏一度有个尴尬的标签:「直男品牌」。尽管技术领先,很难翻译成大众消费者能听懂的内容,所以影响力一度局限在某个科技爱好者的圈层里。 小鹏汽车在 MONA M03 传播的初期,就很清楚要把产品的「高颜值」作为宣传核心,目标就是要突破女性市场。 但是,高颜值还不能直接等同于销量,女性市场也对应着不同消费习惯的人群。而且,作为一款来自小鹏的产品,肯定也不能放弃智能化这个优势。所以,小鹏需要找到一套既可以把颜值和智能化结合,又能精准触达不同用户人群的传播方式。 破圈传播下,MONA M03 为小鹏销量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这次,小红书为小鹏汽车提供了一套「用户→场景→买点」的种草公式。 这个公式的核心架构是:先根据需求,在站内找到产品需要影响的目标人群;然后根据这个人群,结合产品功能找到合适的内容场景;最后再基于根据场景,把「功能」转化成「买点」,变成内容策略指导创作。 具体到 MONA M03 的营销过程里,小鹏通过和小红书的合作,把女性用户拆分成不同人群画像,包括「潮流女生」(用户),再针对这一目标人群,用笔记的内容场景,通过展示「智能泊车」的功能体现智能化能力,完成整个种草的过程。 同时,小红书在产品端独有的双列卡片式布局,可以通过 CTR(Click-Through-Rate,笔记的点击达到率)等数据指标判断投放效果,可以让车企实时优化种草策略,为营销提效。 在内容策略上,小鹏汽车采用创始人+产品经理人设号+企业官号+KOL 的矩阵式组合内容投放,丰富内容触点的同时,进行差异化种草内容传播;再配合「留资卡」等站内新型线索产品,进行高效线索获客。据了解,项目周期内小鹏汽车站内线索成本大幅下降,站内留资人群中「种草广告」触达比例也大幅提升,在汽车新势力赛道率先形成了种转一体的营销新打法,通过种草真正赋能生意转化。 小鹏汽车一直青睐于成为更受用户喜爱的品牌,这次通过和小红书的合作完成了一次很好的用户种草心智沟通,并形成了全渠道的生意增长。 更智能的车企,拥抱更聪明的平台 可以看出,无论是车展现场的感受,还是在和车企、小红书交流之后得到的验证,越来越多的案例都说明,对于当下如火如荼的汽车行业来说,小红书已经成为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智能的平台。 我认为相比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今天小红书可以为汽车行业提供三点差异化的价值。 第一点,当然还是小红书本身的社区价值。 作为一个月活用户 3 亿的社区,小红书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生活各个环节必不可少的电子说明书。 不仅用户规模庞大,小红书社区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主打真实、自发的用户分享。比如我尝试在小红书里搜索了「买车+零息」的这两个关键词,结果就是一帮精打细算的学霸亲自给我圈点勾画买车的重点和雷区、优势和劣势。 相比传统的汽车营销,小红书有三个优势。首先是信任度高,小红书是一个更加去中心化的内容社区,相比于代表官方的「产品介绍」和「4S 店销售员」,来自其他消费者的分享更容易取信用户。 第二就是更匹配消费者的需求,过去车企宣传提供的是功能信息,但购车者的需求千人千面,很多人甚至也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匹配的是什么样的功能。而小红书基于生活场景出发的分享,可以让潜在的消费者找到与自己情况相近的分享者,从而有效的获取信息。 在小红书里,UGC(普通用户生成内容)占比达到 90%。相比大而全的官方宣传,UGC 分享的特点是小而细,小到一个座椅的舒适度、后备箱能放下几个山姆的购物袋,这些细节都是打动细分用户的关键。 事实上真实、细节和需求的准确把握,正是雷军领导下的小米汽车在营销上异军突起的关键。很多车企都希望有个「自家的雷总」,可以把一场 2 小时的新品发布会拆成无数个用户在意且听得懂的细节——毕竟一款定位运动的车,也可以因为「防晒」收获近 40% 的女性用户。 虽然「雷总」只有一个,但 UGC 的社区里,你的用户会帮你把产品的亮点也拆成无数条笔记,推荐给想推荐的人。 第二点,小红书基于生活方式划分人群的策略,可以实现更精准的用户触达。 针对不同人群,小红书精准匹配了相应的场景和买点 | 图片来源:小红书 过去传统车企对消费人群的定位的颗粒较粗,还是根据性别、年龄、家庭成员、财富状况等进行划分,并基于不同人群的一些需求洞察,来设计和营销产品。事实上,今天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延伸,相比传统的人群划分方式,生活方式才更加匹配人们的用车需求。 基于对现代年轻人的分析洞察,小红书有 20 大生活生活方式人群,而针对汽车消费需求,小红书进一步将汽车消费人群划分成七类新人群。分别是出行精算师、机械信徒、移动筑巢家、都市漫游家、精奢新贵党、爆改浓人和智驾先锋。 新人群的划分方式打破了过去的年龄、性别标签,但更精准地把握了同类购车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事实上,不止是汽车行业,小红书这种基于生活方式的用户洞察,在不同行业里都有应用,目标就是更准确把握目标客群的需求,并针对他们的需要更精准地种草和传播。 最后,意识到小红书的价值,除了常规的种草和营销,一些车企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社区重构自己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了。 智己汽车是最新的例子。尽管背靠上汽集团,但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品牌形象的建设,让消费者快速了解它的「性格」并建立好感变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2024 年年中,智己团队打破了主机厂传统营销的架构,成立专门的「小红书战队」,独立负责小红书平台的传播、策略以及获客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己和小红书合作的过程中,车企通过种草逐渐意识到这种人群营销的价值所在,不仅从"spu x 人群 x 买点"的营销解法出发,还在通过人群反漏斗模型展开精细化种草的同时,将种草思维和人群洞察深度融入到产品研发中,进行了「加码」:最新发布的「全新智己 L6 小红书联名版」,就是智己根据从小红书得到的灵感,首次和平台进行的深度新品共创。 在上海车展现场,我们也看到了这款车企、平台、用户共同打造的新品。 全新智己 L6 小红书联名版 | 图片来源:小红书 在这个全民线上社区里,有很多值得车企挖掘的线索。10 年前那句著名的「互联网造车」,如今被小红书这个社区平台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倾听有价值的用户声音,找到正确的需求和线索,在当下汽车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显得异常重要。
4 月 29 日凌晨,阿里巴巴开源新一代通义千问模型 Qwen3(简称千问 3),参数量仅为 DeepSeek-R1 的 1/3,成本大幅下降,性能全面超越 R1、OpenAI-o1 等全球顶尖模型,登顶全球最强开源模型。千问 3 是国内首个「混合推理模型」,「快思考」与「慢思考」集成进同一个模型,对简单需求可低算力「秒回」答案,对复杂问题可多步骤「深度思考」,大大节省算力消耗。 千问 3 采用混合专家(MoE)架构,总参数量 235B,激活仅需 22B。千问 3 预训练数据量达 36T,并在后训练阶段多轮强化学习,将非思考模式无缝整合到思考模型中。千问 3 在推理、指令遵循、工具调用、多语言能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强,即创下所有国产模型及全球开源模型的性能新高:在奥数水平的 AIME25 测评中,千问 3 斩获 81.5 分,刷新开源纪录;在考察代码能力的 LiveCodeBench 评测中,千问 3 突破 70 分大关,表现甚至超过 Grok3;在评估模型人类偏好对齐的 ArenaHard 测评中,千问 3 以 95.6 分超越 OpenAI-o1 及 DeepSeek-R1。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千问 3 的部署成本还大幅下降,仅需 4 张 H20 即可部署千问 3 满血版,显存占用仅为性能相近模型的三分之一。 千问 3 性能图 千问 3 还提供了丰富的模型版本,包含 2 款 30B、235B 的 MoE 模型,以及 0.6B、1.7B、4B、8B、14B、32B 等 6 款密集模型,每款模型均斩获同尺寸开源模型 SOTA(最佳性能):千问 3 的 30B 参数 MoE 模型实现了 10 倍以上的模型性能杠杆提升,仅激活 3B 就能媲美上代 Qwen2.5-32B 模型性能;千问 3 的稠密模型性能继续突破,一半的参数量可实现同样的高性能,如 32B 版本的千问 3 模型可跨级超越 Qwen2.5-72B 性能。 同时,所有千问 3 模型都是混合推理模型,API 可按需设置「思考预算」(即预期最大深度思考的 tokens 数量),进行不同程度的思考,灵活满足 AI 应用和不同场景对性能和成本的多样需求。比如,4B 模型是手机端的绝佳尺寸;8B 可在电脑和汽车端侧丝滑部署应用;32B 最受企业大规模部署欢迎,有条件的开发者也可轻松上手。 Qwen3 开源模型家族 千问 3 为即将到来的智能体 Agent 和大模型应用爆发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在评估模型 Agent 能力的 BFCL 评测中,千问 3 创下 70.8 的新高,超越 Gemini2.5-Pro、OpenAI-o1 等顶尖模型,将大幅降低 Agent 调用工具的门槛。同时,千问 3 原生支持 MCP 协议,并具备强大的工具调用(function calling)能力,结合封装了工具调用模板和工具调用解析器的 Qwen-Agent 框架,将大大降低编码复杂性,实现高效的手机及电脑 Agent 操作等任务。 据了解,千问 3 系列模型依旧采用宽松的 Apache2.0 协议开源,并首次支持 119 多种语言,全球开发者、研究机构和企业均可免费在魔搭社区、HuggingFace 等平台下载模型并商用,也可以通过阿里云百炼调用千问 3 的 API 服务。个人用户可立即通过通义 APP 直接体验千问 3,夸克也即将全线接入千问 3。 据悉,阿里通义已开源 200 余个模型,全球下载量超 3 亿次,千问衍生模型数超 10 万个,已超越美国 Llama,成为全球第一开源模型。
您可以订阅此RSS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