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网
虎嗅是一个聚焦科技与创新的资讯平台,致力于为一切热爱思考与发现的用户,提供有效率的信息服务。内容包含前沿科技、汽车、消费、商业、医疗、健康、社会文化、金融财经、出海、国际热点、游戏、娱乐、3C数码、书影音等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周月明 编辑|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深夜的雅加达街头,21岁的外卖骑手阿凡·库尼亚万(Afan Kurniawan)正在为生计奔波,他不会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穿行在这座熟悉的城市。一辆警用装甲车无情地从他身上碾过,鲜血染红的瞬间,不仅夺走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更彻底点燃了印尼民众心中积压已久的怒火。 次日,数千名身着绿色制服的外卖员,组成了延绵数公里的沉默送葬队伍,护送阿凡的遗体前往公墓。这支绿色的长龙,像一道流动的伤疤,划破了印尼经济高速增长的华丽外衣,揭示出繁荣之下触目惊心的裂痕。 骚乱的导火索,是一份看似不起眼的议案:印尼国会决定为每位议员发放每月5000万印尼盾(约2.2万人民币)的住房补贴。而与此同时,大部分雅加达人的月薪,还在4位数的泥潭里挣扎。 精英的狂欢与平民的困境,形成了最刺眼的对照。于是,怒火被引爆,从雅加达蔓延至全国,警察局、车站、政府大楼在烈焰中坍塌。人们涌进议员家中,抢走了他们的百达翡丽、奢侈品包,甚至“钢铁侠”。 对于蜂拥至此的中国出海人而言,这无疑是惊心动魄的一夜。 “微信群里弥漫着一股紧张氛围,不少人害怕重现98年5月的反华暴动。“在印尼布局多年的跨境电商业内人士告诉虎嗅。”不过,那几天我们出去逛商场、吃饭,实际体感还不严重,骚乱被控制在较小范围。“ 印尼,这个被誉为“东南亚应许之地”的庞大市场,正展现出其一体两面:一面是“2045黄金印尼”的宏大叙事与不可错过的增长机遇,另一面则是贫富悬殊、一触即发的社会危机。 当雅加达的街头燃起怒火,中国出海人的“淘金梦”,是会就此惊醒?这里还潜藏着哪些真正的机会? 增长与撕裂 要理解这场骚乱,必先理解印尼经济的矛盾性。 这是一个让所有全球化信徒都为之振奋的市场。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尼GDP1.45万亿美元,拥有近2.8亿人口,位列全球第四,且人口结构极其年轻。更诱人的是其强大的消费引擎——消费占GDP比重高达54%,甚至超过中国十几个百分点。 在政府提出的“2045黄金印尼”愿景中,这个国家将在建国百年之际,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据十年全球30大消费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到2030年印尼将成为全球第四大消费市场,中产阶级群体规模将达7580万,是东盟地区最大的消费客群。 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增量市场。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高达1477.96亿美元,相较于2001年的40.44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5%。 然而,在这份光鲜亮丽的成绩单之下,涌动着一股足以撕裂社会的暗流。 贫富差距之悬殊,令人咋舌。据数据称,印尼国会议员的月收入超过6000美元,而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月收入仅为190美元。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还要大笔一挥削减25%的医疗和教育预算,一边却慷慨地为议员们提供巨额住房补贴。 于是,阿凡的死,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骚乱迅速升级,议会大厦遭纵火,雅加达交通全面瘫痪,外资企业紧急停工,股市应声下跌超3.6%,印尼盾贬值1%。 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给所有沉浸在印尼“淘金热”中的外国投资者,都浇上了一盆冰水。对于习惯了国内稳定营商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这场骚乱,更是将政治与社会稳定性的风险,赤裸裸地摆在了面前。 还有哪些蓝海机会? 那么,眼下的印尼,是否已是“危”大于“机”?机会的窗口是否已经关闭? “恰恰相反,最具确定性的机会才刚刚浮现。”深耕印尼的中国企业负责人曾告诉虎嗅。 过去几年,一些行业已陷入红海厮杀,但其他赛道的蓝海潜力,也逐渐显现。 “现在中国企业去印尼,工业装备和建材家居行业的机会是最突出的。”深耕印尼市场的国际服务贸易机构米奥兰特负责人告诉虎嗅。 据其表示,工业装备是当前中国企业在印尼最具确定性的机会领域,涵盖工程机械、生产加工设备、智能装备等细分品类。无论是印尼本土企业推进 “制造业 4.0” 转型,还是中资企业赴印尼设厂布局,均对工业装备产生旺盛需求 —— 小到电子元器件加工设备,大到工程机械、智能生产线,中国装备凭借 “性价比高、适配性强” 的优势,已成为印尼市场的主流选择。 而建材家居行业的需求来自两大核心场景:一是大型基建与房地产项目,如印尼 IKN 努山塔拉新都项目(二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直接带动钢材、水泥、装饰建材、智能家居的批量采购。 二是居民消费升级,随着印尼城市化率提升、中产阶级规模扩大,家庭装修、家电换新需求激增,瓷砖、卫浴、家具、小家电等产品销量持续增长。 “在印尼,与车(包括车后市场)、房子(包括建材)、母婴相关的细分赛道增长机会较大。”另一位深耕马来西亚、印尼的业内人士告诉虎嗅。 背后的驱动力其实很实在,就是政策红利 + 产业转型 + 人口红利。 相比已经逐渐白热化的美妆、鞋服、消费电子等赛道,这些领域更考验企业的供应链整合能力、B端服务能力和对本地工程项目的渗透能力,门槛更高,但增长也更为稳健和持久。 印尼的骚乱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这个市场的诱惑与复杂。它告诉所有远道而来的中国淘金者:那个仅仅依靠信息差和供应链红利就能“躺着赚钱”的草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里的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它正在淘汰那些投机取巧的短期玩家,并为那些真正愿意下功夫、做本地化、精耕细作的“新淘金者”们,留出一条更长远的路。 印尼蓝海机会正在显现。虎嗅发起了 “东南亚出海考察&中东电商课程调研”,如果你也在关注中东电商新机会、关注东南亚蓝海赛道,请扫码填写问卷,虎嗅希望与您共创出海调研路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ID:geekpark),作者:张勇毅,编辑:郑玄,原文标题:《时空壶发布 W4:用「硬核」技术,打赢一场 AI 翻译的「标准」之战》 科幻小说中的「巴别鱼」一直是人类对跨语言沟通的终极想象,一个能塞入耳中、即时消弭语言鸿沟的生命体。而在现实世界,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漫长征途,早在2017年便由一家名为时空壶的公司开启。 那一年,当整个行业还未将目光聚焦于此时,时空壶就发布了全球第一款翻译耳机,率先向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发起了冲击。他们的核心理念从始至终都无比清晰:要让机器翻译普及,关键在于打破专业同传的交互壁垒,让技术服务于人类最自然、最无感的交流方式。 这种开创性的思路,不仅定义了时空壶此后多年的产品路径,也让这家公司在全球市场悄然占据了「隐形冠军」的位置。自2019年第一代产品在海外发售至今,时空壶已在这条专用赛道上深耕了超过六年。从最初的拓荒者变成如今定义产品功能与形态的独角兽。 在2025年9月,德国柏林的IFA展会期间,时空壶携其最新旗舰W4 AI同传翻译耳机登场亮相,再次用一种极致的务实主义,回应了那个最初的梦想——「AI翻译,首先得让对方听清你说什么」。同时也借此直指行业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痛点:在真实世界的嘈杂与混乱中,如何保证输入信号的纯净无暇。 01、硬件优先 时空壶的创始人兼CEO田力在介绍W4的过程中,并未将重点放在描绘遥远的AI未来,而是选择直面那个最基础却也最致命的行业难题:噪音干扰下的语音识别。面对展会现场鼎沸的人声与背景音乐,大多数音频设备束手无策,而W4却能实现惊人的清晰度。 其秘密武器,并非复杂的软件算法,而是一项看似「返璞归真」的硬件创新——一套被命名为「骨声纹传感器捕捉技术」的多麦克风融合系统。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一颗定制的骨传导传感器,它不依赖空气作为介质,而是通过捕捉用户说话时头骨的振动来拾取声音。这意味着,无论周围环境多么嘈杂,无论是地铁的轰鸣、餐厅的喧嚣,还是展会的吵嚷,这些通过空气传播的噪声都无法干扰到信号的采集。 与此同时,W4的每只耳机还配备了两颗传统的气导麦克风,用于收集声音中的环境信息和部分细节。最终,通过时空壶自研的融合算法,将来自骨骼振动和空气传导的两种信号进行整合,精准地提取出佩戴者最纯粹的人声,从物理源头就「保护」了一个干净的音频信号。 这种理念与主流的软件降噪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降噪技术是一种「减法」,它首先录制一个混杂了人声和噪音的音频,再试图通过算法将噪音「减去」,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损伤人声的细节,甚至产生失真。 而时空壶的方案则更像是一种「加法」或「保护」,它从一开始就获得了一个几乎不受污染的人声音源,保证了后续翻译环节的输入质量。田力对此解释道:「我们很多的东西其实是在硬件和一些算法上,而它不是一个大家意义上的这种AI的纯粹的云端的翻译。真正决定用户那个交互体验的东西,不光是翻译引擎那一刻,而是前面的很多环节。」 这款W4耳机在外观设计上也贯彻了这种务实的哲学。它看上去与普通的TWS耳机差别不大,没有夸张的科技元素。其设计语言低调而优雅,充电盒手感温润,耳机本体则通过人体工学设计,确保了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将所有核心的智能模块、电池都收纳于小巧的机身之中,体现了对用户日常使用体验的深刻理解。 02、「隐形冠军」的专注与耐心 推出这款产品的时空壶,早已不是一家初出茅庐的创业公司。但他们的成长路径,在中国硬件公司中显得颇为「非典型」。 早在众多企业将「出海」作为战略口号之前,时空壶就已经在海外市场默默耕耘。他们选择先在美国市场发力,初期海外与国内的销量占比一度达到悬殊的9:1。这种策略让他们得以在最成熟、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中打磨产品,并直接服务于那些对跨语言沟通有着最迫切需求的用户——游客、商务人士以及跨国生活的家庭。 时空壶将自己的核心用户定义为「专业型消费者Prosumer」,田力认为这与大疆无人机的早期用户画像颇为相似。他们购买产品并非为了尝鲜,而是为了解决一个专业且刚性的需求。如今,随着全球用户累计突破100万,国内市场的认知度也逐渐打开,时空壶的销售比例也调整至更为均衡的「七三开」。 这种稳健风格的背后,是田力对公司经营原则的坚持。他本人并非典型的硅谷式创业者,公司不依赖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维持生命线,团队规模也保持着克制,从2023年的几十人稳步增长至如今的一百多人。 「我们早已实现净利润为正」田力在专访中坦言,「我们不是那种等着救命钱来干活的公司」因此他们更愿意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产品本身的迭代与打磨中,保持着一种在当下创投环境中略显「缓慢」的节奏。 03、BabelOS:打造全栈AI引擎 随着用户量突破百万,在真实嘈杂环境中进行清晰、流畅跨语言对话的需求已清晰可见,W4项目应运而生。除了在收音清晰度上的硬件突破,时空壶更是在系统和算法层面构筑了坚实的核心壁垒。这套自研的系统被命名为「巴别系统」(Babel OS),它集成了时空壶多年来在翻译领域的经验与技术沉淀。 Babel OS的第一个支柱,是解决同传中「速度」与「准确」矛盾的关键技术——「AI语义切分」。田力解释道,同传领域有一个经典难题:传统的机器翻译同样需要等待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语义单元,延迟因此产生。而时空壶的技术,能通过大模型实时分析语义,判断一个意群是否完整,从而做出预判性的翻译,先把主干意思传递出去,后续再快速修正。这正是用技术去无限逼近一个优秀同传译员的判断力。 田力补充道,「行业标准里,真人同传译员的准确率也并非100%,大约是80%多,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快和流畅。我们做的,就是用技术实现这种平衡。」 Babel OS的第二个支柱,则是利用大语言模型(LLM)实现「语境感知翻译」。这是解决翻译准确性,尤其是处理多义词和近音词的关键。例如,在英语中,「to,too,two」或「there,their,they're」等词语,如果脱离上下文,机器很难准确判断。时空壶通过其自研的「TurboFast AI翻译引擎」和LLM的强大能力,让系统能够理解对话的整体语境,从而在这些细微之处做出精准的判断,极大地提升了翻译的自然度和准确性。 「我们最开始也用谷歌、微软的引擎,但很快发现,要达到理想的用户体验,必须亲自动手去改造模型,」田力说。如今,无论是谷歌还是三星,都选择将翻译作为其旗舰耳机的一项附加功能。而时空壶的全栈自研模式,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决心。田力指出,大厂的翻译引擎在很多小语种上表现不佳,例如阿拉伯语、越南语等,存在大量未被解决的「角落案例」。 对此,时空壶的结论是:只有自研才能实现端云一体的深度优化,例如通过前端对声音进行特殊编解码,再喂给云端专门训练过的模型,从而极大提升速度和鲁棒性。这种覆盖硬件、固件、系统到AI模型的全栈能力,让时空壶更像一家专注的通信设备公司,而非纯粹的AI软件公司。 04、定义同传翻译标准 在时空壶内部,他们用一个L1到L5的框架来定义「好的跨语言交流」,本次随着W4发布,这一类似自动驾驶行业标准的「同传翻译行业标准」也一并向外界揭晓。 L1,是电子词典级别的「词对词」翻译。 L2,是谷歌翻译App式的「句对句」翻译,交互是断续的。 田力认为,市面上大部分产品,包括巨头们推出的功能,其交互方式——例如两人轮流对着手机讲话——决定了体验只做到了L2.5,这并非人类自然的交流方式。 而时空壶努力做到的,是L3——自由对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W4提供了多种精心设计的翻译模式。核心的「双语对话」模式,允许两个人各佩戴一只耳机,进行近乎实时的、面对面的自然交流,翻译结果会直接在各自的耳机中播放。此外,还有适用于听讲座的「听译模式」,以及为问路等快速场景设计的「问答模式」。这些模式覆盖了用户在旅途和商务中最常见的使用场景,真正让「边走边聊」的跨语言沟通成为可能。 但L3也并非他们设想中、AI同传耳机的终点。「我们的目标是L4,达到高级同传译员的水平,」田力这样介绍时空壶对同传翻译耳机场景的规划。 在采访中,田力还与作者分享了一个现实中土耳其高级译员的故事:在一次同传中,官员即兴讲了个本土笑话,译员知道直译国外听众无法理解,便在电光火石间对着麦克风说:「现在,领导讲了一个笑话,请大家笑一下。」全场爆笑,效果绝佳。「你看,这已经超越了语言本身,是对意图、情绪和氛围的理解。这是AI目前最难做到的,需要多模态的感知,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05、做同传耳机赛道里的「大疆」 正是基于这种对专业体验的极致追求,时空壶选择了耳机这一产品形态,并为其设定了349美元的专业级定价。面对外界关于「凭什么卖这么贵」的质疑,田力显得很自信,在对话中,田力将时空壶的产品逻辑比作大疆的无人机,而非智能音箱。 「你买大疆的无人机,不是因为它也能当风扇,而是因为它在航拍这个专业领域做到了极致。我们的用户选择W4,是因为它在跨语言沟通这个特定场景下,提供了远超通用设备的卓越体验。」 这或许也是时空壶为何并未急于像其他AI硬件一样,采用订阅制收费的原因。田力认为,在行业整体成熟度仅在「及格线」徘徊时,首要任务是把基础体验从70分做到100分,而不是过早推出一个100分产品才需要的高级商业模式。 在谈及与科技巨头的竞争时,田力认为小公司永远有机会。「谷歌做硬件,恕我直言,一直有种『玩票性质』,」他回忆,「我2019年在湾区见过他们项目的人,他们觉得这个功能很酷,就做出来了,但用户用得好不好,不是最在意的。所以谷歌硬件总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对巨头来说,翻译只是其庞大生态中的一项附加功能;而对于时空壶,「这是我们的『命根子』。小公司跟大公司比,本质上比的还是认真和专注。」 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机器翻译的真实水平,时空壶此前曾使用自家产品,参与过一场「人机大战」,让其产品与真人同传译员同台竞技。这不仅是一次营销,更是向顶级译员学习的方式。「通过这种极限对比,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田力说。 关于AI硬件乃至时空壶本身的未来,田力聊到驱动着他和团队前行的朴素愿景。他相信,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天生渴望交流与连接,而语言的壁垒所带来的,是真实存在的不安与孤立。 而在他看来,时空壶的使命,是要打造一把钥匙,去开启那扇因语言而紧锁的沟通之门,赋予人们跨越鸿沟的勇气——那种可以跟任何人交流,去连接的从容。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成就感来源。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天生渴望交流和连接,」在采访的最后,田力回归到了创业的初心,「当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语言不通时,那种不安全感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希望通过产品,赋予人们勇气,让他们可以很爽地去跟任何人交流,去连接,去成为朋友」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W4不仅仅是一款追逐AI浪潮的硬件。更是时空壶对这种愿景的载体,是这家公司用近十年的专注与积累,为消除人类的隔阂所献上的最新答案。 「消除语言障碍,可能不是一百年内能完成的事,」田力坦言,「但我们正走在这条路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学园 (ID:hundun-university),作者:赵文娜混沌商业研究团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9月5日,据彭博社、《金融时报》等多家外媒消息,全球主流大模型之一Claude的开发商Anthropic发布公告宣称,“由于法律、监管和安全风险”,将立即停止向“中国控股公司”提供服务。 消息一出,引发了科技圈与媒体圈的广泛关注。 Anthropic由OpenAI前员工于2021年创立,被称为继OpenAI后最具潜力的美国人工智能公司。 但Anthropic的这次“神操作”,无疑暴露了自身认知的狭隘与幼稚。 因为AI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不是某项技术的竞争。这一点,饱尝美国禁令之苦的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最懂。 黄仁勋曾多次在采访和公开演讲中提到一个让人震惊的数据:“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是华人。”以此来让美国醒悟。 AI人才,才是全球博弈的焦点 2025年,初夏。华盛顿,希尔顿大酒店的宴会厅。一场叫Hill&Valley Forum的峰会正在举行。政界、商界、科技巨头云集。 NVIDIA创始人黄仁勋登台,穿着他标志性的黑色皮夹克。在谈到AI的未来时,他说:“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是华人。” 他又接着强调,这一现实必须“成为我们重新审视这场技术竞赛游戏规则的一个核心变量”。 所有人都清楚,黄仁勋谈到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AI人才统计,更代表着一个复杂的人才流动与文化归属问题。这正是美国当下最核心的AI战略焦虑之一。 这个论坛是什么来头?Hill&Valley Forum于2023年成立,由美国国会下属的“中国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以及几位硅谷头部风投人共同发起。目的非常明确:专门应对中国科技崛起带来的战略挑战,推动政策制定者与科技界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协作机制。 论坛每年在华盛顿举行,包括闭门圆桌和公开峰会,讨论的议题涵盖国家安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制造业回流等战略方向。出席的嘉宾几乎囊括了美国科技与政治领域的全部关键人物:国会议员、拜登或特朗普政府高层、硅谷科技巨头创始人以及风投领袖。有媒体认为它已经成为美国制定技术竞争战略的核心平台之一。 在这样一个政治与技术交叉、全球视野极高的场合,黄仁勋选择强调AI人才的族裔结构,绝非偶然。 其言外之意是,AI人才已经不再只是企业招聘的问题。它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人才的流动和归属,已经成为国家间博弈的焦点。 这个信号非常清晰。就在论坛前不久,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高端技术人才流动的政策,尤其是在AI和半导体领域。美国政府加强了对与某些中国机构或企业有联系的中国研究人员和学生的签证审查。这使得他们更难获得或续签F-1学生签证和H-1B工作签证。还禁止或限制一些被认为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中国公司(如华为、中芯国际等)来美进行技术合作和交流。 全球AI人才供给格局中中国人才瞩目 要理解这个数据的深意,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全球AI人才的供给格局。 根据Digital Science2024年发布的报告《DeepSeek and the New Geopolitics of AI:China’s ascent to research pre-eminence in AI(DeepSeek与人工智能的新地缘政治:中国崛起为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军力)》,中国的AI人才在全球范围都令人瞩目。报告指出:中国的AI论文产出量,已接近全球总量的一半,成为全球AI研究的发动机。 这可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还有质量上。 根据乔治·华盛顿大学数据分析平台ETO的最新调查报告《国家/地区AI活跃度指标》,2017年至2022年间,在论文被引次数方面,美国以34036篇高被引论文位居榜首,中国以29229篇紧随其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术和科研机构排名中,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论文被引次数已超越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三。 在AI基础研究中,中国已是全球无可争议的领导者之一。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正在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潜力的AI人才。这种人才的批量生产,为全球AI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 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那就是人才我们是培养了,那这些人才流向了哪里?最终在哪里创造了价值? 这里,一个显著的地理断层就出现了。很多华人AI精英虽然毕业于中国顶尖学府,但他们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却是在硅谷的科技巨头们(如OpenAI、Google DeepMind、Meta)的实验室里实现的。这种现象被称为“人才供给”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地理错位。 比如,人工智能领域最知名的华人科学家之一,李飞飞,本科毕业于中国,但她的主要成就,ImageNet项目和斯坦福AI实验室的建设,都是在美国完成的。再比如,OpenAI的顶级华人科学家们,他们的贡献直接推动了ChatGPT的诞生。这些中国培养的AI人才,最终被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所转化。 人才、主权与技术霸权 不难看出,人才≠主权。 我们以OpenAI为例。ChatGPT的成功背后,华人科学家如Lilian Weng(翁丽莲)、Chen Zeqing(陈泽青)等人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这些突破性研究的最终所有权和商业利益,仍然牢牢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人才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它最终服务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霸权。 从国家层面看,中美这场博弈愈发微妙。 美国担心人才外流,担心顶尖人才在本土创造的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可能通过人才回流而产生技术“外溢”。这样一来,就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和技术垄断地位。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政府这几年通过各种政策,试图限制高端人才,特别是AI领域的华人科学家,与中国的技术交流和合作。美国司法部就曾启动了“中国行动计划”,对涉嫌技术盗窃的华裔科学家进行调查和起诉。这些,其实都是为了切断人才链条中可能出现的外漏,确保技术成果的独占性。 中国则担心创新力外包。自己耗费巨资培养的顶尖人才,最终却为美国的科技霸权添砖加瓦,这无疑是对国家战略资源的一种损耗。中国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巨大,却面临着人才流失和技术成果无法完全留存的困境。人才的脑力外包,让中国在AI研究的“上游”占据优势,却在“下游”的商业转化和技术霸权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AI地缘政治可能导致未来AI生态的分化 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传统的竞争维度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企业可能只关注谁拥有最强的GPU、谁的算力最强。现在,更核心的竞争是:谁能建立一个能够吸引、还要留住、还能高效协同的全球顶尖AI团队。 那么,如果企业过于依赖单一国家的人才供给,或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无法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配置人才,其长期创新能力将受到严重制约。这一点对中国和美国来说都是一样的。例如,一个依赖中国留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力量的美国公司,可能会因为签证政策收紧而面临人才短缺。同样,一个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也可能因为地缘政治紧张而面临数据和技术外溢的风险。 这还带来一个开放性问题:当地缘政治将AI人才锁定在不同区域时,未来的AI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路线图是否会因此分化,形成不同的生态圈? 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看到美国主导的AI模型,更注重西方价值观和商业应用。而中国主导的AI模型,则可能更贴近本土数据和市场需求。 这种分化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文化和战略上的。这意味着全球AI生态的碎片化。 对企业而言,未来的战略布局将变得异常复杂。他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技术和市场,更需要考虑地缘政治的风险。投资和研发可能需要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以建立一个更加弹性的全球网络。例如,微软和谷歌在全球各地都设立了AI研究实验室,以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微软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英国剑桥等地设立了AI研究实验室;谷歌则在瑞士苏黎世、法国巴黎、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地建立了AI研究中心, 而另一边,一些中国公司也开始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以吸引全球人才。腾讯在2017年就成立了自己的全球AI Lab,西雅图、加州等地设立了AI实验室,目前“聚集全球数十位人工智能科学家、50位世界一流AI博士,专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同一年,阿里巴巴成立全球研究院阿里巴巴达摩院,主攻机器智能、芯片技术等前沿领域研究,在全球8个城市设立研究中心,集聚近10名IEEE Fellow级别科学家。 总结 分析到这,最终的趋势是很清晰的。未来的AI技术博弈,算力(GPU)和资金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趋于同质化。也就是说,GPU的性能提升会放缓,投资热潮也会最终趋于理性。真正能拉开国家或企业间差距的,是人才链条的掌控力。谁能吸引、培养并留住顶尖人才,谁就能在长期AI竞争中占据优势。 对国家而言,仅仅是“抢人”是不够的。不仅仅是待遇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能够让顶尖人才发挥最大价值的环境,这包括开放的科研文化、高效的转化机制和有保障的知识产权保护。 对企业,则是需要具备全球化视野,最好能够建立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和配置人才的弹性组织架构。这需要企业在文化上更加包容,在管理上更加灵活,以打造一个真正的人才“护城河”。 未来的技术战争,可能不是一场芯片的决战,而是一场人才的争夺战。谁能赢得人才,谁就能书写未来的游戏规则。 数据来源: [1]Hook,Daniel(2025).Deepseek and the New Geopolitics of AI.figshare.Online resource.https://doi.org/10.6084/m9.figshare.29336588.v1 [2]Melot,J.,Arnold,Z.,Abdulla,S.,&Chalal,H.(2024).Country AI Activity Metrics(1.3.0)[Data set].Zenodo.https://doi.org/10.5281/zenodo.1452278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产业生态圈 (ID:ECO-SPORTS),作者:ECO氪体 工作日上午10点,北京国家网球中心内的学练馆里已经是热火朝天。 五片迷你球场一字排开,每片场上都有装备专业的网球爱好者正在专注练习。按设置持续喂球的发球机、显示击球动作数据的智能投屏、给足情绪价值的AI数字人教练。独自一人,一个小时下来,也能练得酣畅淋漓。 这个热闹的场景,正合了中国网球发展的新趋势——8月末,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网球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大网球场地设施供给。其中一个亮点是,官方首次明确提及了「学练馆」这个场地概念,并将其正式推入公众视野。 其实,对于国内许多网球爱好者来说,「学练馆」早已不是陌生概念。从2023年起,从北上广深到国内二、三线城市,从写字楼底层、商圈顶楼到社区运动中心,一家家网球学练馆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迅速嵌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这种更灵活、更便捷的模式,正重新定义着网球运动的训练场景。 网球的社交属性,在学练馆中也没有被弱化。做社群活动起家的Tennislife,直接将产品定位于「社群自助式网球学练馆」,以「学、练、赛、玩」为核心内容,把网球学练馆和社群club深度绑定在一起,增强用户黏性。 尽管打法不同,但本质相通。网球既是一项健身运动,也可以是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表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人黄海 (ID:haivcconsumer),作者:投资人黄海 过去几个月,外卖大战打得如火如荼。 这场大战当中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那些加盟模式的奶茶咖啡品牌了。几个头部奶茶品牌最近纷纷发布财报,形势看上去一片大好。 先来看大家最熟悉的蜜雪冰城。雪王上半年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9%,利润的同比增速高达44%。 雪王的财报还不是最炸裂的,在奶茶行业当中排名第二把交椅的古茗,增速还要更快。古茗上半年的营收同比增速41.3%,而核心经营利润的增速更是高达49%。 这波外卖大战,奶茶品牌是赚的盆满钵满——门店都爆单了。 这里面要区分一个概念,奶茶品牌属于总部方,门店加盟商跟总部之间是属于合作关系。外卖大战当中,主要补贴方是平台,同时经营门店的加盟商也要出一部分补贴。 但是对于品牌总部来说,真正要出的补贴是很少的。品牌赚的钱,来自于门店的进货采购。单量越大,品牌总部自然赚钱越多。 这次补贴极大地激发消费者的热情,使得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奶茶。在这个过程当中,门店采购量暴涨,总部只有收获却没有太多付出,就使得它们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我们却发现有一个头部的奶茶品牌,似乎掉队了。就是曾经奶茶行业舞台中央最耀眼的那一个,霸王茶姬。 之前文章多次分析过,霸王茶姬曾经震惊过所有人。2022年还只有1000家店,到了24年底的时候直接发展到了6000家,实现了像火箭一样的蹿升速度。 今年以来,霸王茶姬的业绩并没有随着外卖大战水涨船高,反而呈现出极大的压力。 2025年二季度霸王茶姬的收入33亿,同比增长10%。而经调整的净利润6.3亿,同比增长0.1%。 看上去业绩好歹还是增长的,为什么说实际体现出来霸王茶姬的压力很大呢? 道理很简单,今年的霸王茶姬跟去年相比,他可是多开了超过上千家店。多开了上千家店之后,营收才涨了10%,利润几乎没有增长。 霸王茶姬过去一年仍然在快速开店,因此总量不是一个合理观测指标。有一个更好的指标能够体现霸王茶姬的经营压力——它的同店增长。 这个数据是让投资人和加盟商最担心的地方。霸王茶姬今年和去年的可比同店业绩下滑了23%,已经是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也就是说从2024年的四季度开始,霸王茶姬门店的平均业绩在持续下降。 霸王茶姬为什么会遭遇这么惨淡的业绩呢?直接的原因很简单,刚刚我们说的雪王跟古茗,是受益于价格战。霸王茶姬却强调说他们不参与补贴,坚决不降价。 一杯伯牙绝弦卖16元,最多象征性打个折卖到12-13元。但是让他把伯牙绝弦打折到10元以内,这件事情霸王茶姬是拒绝的。伯牙绝弦的成本不高,就是奶制品和茶,没有新鲜水果,成本上进一步打折没问题,品牌调性上却不允许。 霸王茶姬可以坚持高端,但是消费者却并不一定买账。 在那么多补贴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是非常多的。霸王茶姬拒绝参与,也甘心忍受消费者数量同比去年有所下滑。 2025年二季度,霸王茶姬的活跃消费会员3860万,而去年24年同一时间是4410万,下降了大几百万。 在去年二季度的时候,霸王茶姬平均每家店的月度GMV高达53万,今年只剩下40万。 其实霸王茶姬不是不想参与外卖大战,而是作为一个高端品牌,去参与这种折扣战,会面临着比雪王和古茗这种相对大众化的品牌,更大的压力。 外卖大战是对于外卖订单进行补贴。那对于到堂食买奶茶的用户来说,会显得非常不公平。 霸王茶姬作为一个高端品牌,赖以成功是拥有一群高品质的用户。这群用户不是不知道外卖有折扣,但如果依然愿意去堂食点餐,说明他对于价格相对没那么敏感。 然而再不敏感的客户,忍耐也是有个限度的。 外卖便宜个三四块钱,这批用户可能就忍了。如果外卖便宜一半的话,堂食用户难免会觉得自己是个傻子。霸王茶姬在外卖平台上不敢轻举妄动,是不想背刺这群高品质用户。 霸王茶姬最新的财报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外卖比例持续上升,目前占到霸王茶姬的整体GMV52%。 我看到这个数据的第一反应:不是霸王茶姬的外卖做得多好,而是霸王茶姬的堂食确实下降得厉害。 对于很多大众化奶茶品牌来说,没有那么在意所谓「背刺」堂食客户,和价格差这些问题。 那些品牌价格绝对值没那么高,没有那么强调品牌本身的吸引力,就是街边店消费者路过方便买一杯。外卖打折,还能带来更多订单。 但是对于霸王茶姬的用户,尤其堂食用户来说,他们消费这个品牌通常有一定品牌调性的追求。霸王茶姬不希望消费者对它的价格锚点越来越低。 关于价格锚点的观察,文章里有多次跟大家分享过。 价格锚点意味着,消费者心目中认为,为这杯奶茶或者咖啡应该付出多少钱。这个价格锚点,实际上是可以变化的。 在外卖大战打响之前,花16块钱买一杯伯牙绝弦,听上去是一个合理的数字。随着折扣券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如果伯牙绝弦跟上,也降价也降到10元以内。大家心目中逐渐会认为:原来这个产品就值不到10元。 等到外卖大战未来结束,想重新把价格调整回到16元,就会难比登天。 霸王茶姬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坚持品牌的价格体系。订单量不增长忍了,消费者数量下降,也先忍着——希望外卖大战终有一天会结束。 到时竞争对手的价格会回升。伯牙绝弦就显得没有那么贵了。 不参与外卖大战是霸王茶姬的主动选择,也可以说它是被迫无奈的一个举措。 霸王茶姬的门店,装修成本动辄上百万,而且很多都开在高端商场当中,和街边店的投入不可同日而语。从装修和房租这两项最硬性的成本来看,会远远高于蜜雪冰城和古茗。 加盟商要开出一家蜜雪冰城和古茗的门店,总投入三四十万就可以拿下。而霸王茶姬呢?超过100万是常态。 开出一家霸王茶姬,整体投入是大众化品牌的3-4倍。在这种情况下,加盟商看重的也是高端品牌的调性,也势必就要通过更高的饮品价格,把这个钱赚回来。 在这种轰轰烈烈的价格战之下,高端品牌的处境是尴尬的。 霸王茶姬目前的尴尬情况,如果要继续维护品牌调性,用户可能进一步流失。如果按捺不住加入价格战的话,高端品牌的位置势必就保不住了。 这个故事说到现在,会不会觉得有点似曾相识呢? 实际上过去两年,霸王茶姬的品牌势能非常像四五年前的另一个品牌,也就是当年势头最盛的喜茶。 在疫情前,喜茶刚出道的时候,一杯奶茶动辄卖20块钱以上,比今天的霸王茶姬还要高端。喜茶通过高端路线,吃到了好几年消费升级的红利。 直到22年,疫情加上经济疲软之后,这么高的价位就撑不住了。喜茶迫于压力开放加盟,而且果断降价下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喜茶由一个主打20元以上奶茶的品牌,变成菜单当中几乎看不见任何20元以上的饮品。 随着这一波操作,喜茶失去了往日高端品牌的光环,但也让品牌适应了整个经济的新常态。 奶茶是一个日常化的消费品,它需要让消费者经常复购,而不用感觉到价格压力。调性拉得高,和奢侈品联名,最终还不如一杯好喝不贵的奶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更大。 现在霸王茶姬面临的抉择,和当年的喜茶有相似之处。 分析到这里,也想听一下大家的反馈:在补贴大战后,你还会继续常态化的去购买霸王茶姬吗?还是有看到更好的替代品?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 霸王茶姬面前有另外一条路,可能是跟当年不一样的。就是霸王茶姬拥有海外快速发展、全球化开店的可能性。 这是霸王茶姬业绩当中目前为数不多的亮点。 今年二季度,霸王茶姬海外的GMV同比增长70%以上,达到了2.3亿元。虽然海外的收入占整个公司还不到10%,霸王茶姬90%以上的业务还在国内。但是霸王茶姬一直在说,全球化是它最重要的发展战略。 现在霸王茶姬不仅进入了东南亚,像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这样的市场,还进军了美国。 他一直把自己定位成茶行业的星巴克,美国的定价6美元一杯,折合人民币超过40元。在美国市场,这样的价格比星巴克还要贵。 哪怕在东南亚,霸王茶姬的定价也在20元人民币上下,价格也是比国内更高的。 这并不是说东南亚的经济比我们国家发达,霸王茶姬能在海外定价更高,完全就是因为海外竞争没那么激烈。 定价跟经济发展水平、产品成本,都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一个品牌能定什么价格,主要受制于竞争情况。 竞争越激烈,越内卷,品牌就越需要降价。所以霸王茶姬看上海外市场的广阔天地,就是因为海外的竞争跟国内不是一个量级的。 你看好霸王茶姬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品牌吗?像伯牙绝弦这样的产品,外国人会喜欢喝吗?它能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茶拿铁,和咖啡拿铁分庭抗礼呢? 今天的分析先到这里,如果你对更多商业案例和品牌趋势的讨论感兴趣,欢迎加入社群阅读更多内容,并参与互动讨论。我也会在社群里互动答疑。
尽管基金费率改革在投资者端的直观感知有限,但对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场重要变革,第三阶段的改革不仅是对费用数字的调整,更是对基金销售生态的重构。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作者:黄慧玲,编辑:郭楠、陆玲,题图来自:AI生成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步入最后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最为复杂的攻坚期。 9月5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正式拉开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第三阶段序幕。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自2023年7月启动,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管理费上限普遍下调,直接冲击基金公司核心收入;第二阶段改革聚焦交易佣金规范,约束券商交易佣金费率,打破了分仓佣金领域的灰色操作空间;如今,改革进入第三阶段,矛头直指基金销售环节的费用体系。有数据测算,第一阶段每年将节省投资者费用支出约140亿元,第二阶段节省约62亿元,第三阶段节省约300亿元,合计让利超500亿元。 与前两阶段相比,第三阶段改革的影响范围更广、利益调整更复杂,此前原计划于2024年底前推出。其核心目的是重塑基金销售机构的盈利模式,涉及银行、券商、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等众多市场参与者。基金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分成、客户维护费等是不少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改革带来的费率下调、结构优化将直接触动利益格局,因此面临的阻力也最为显著。 尽管基金费率改革在投资者端的直观感知有限,但对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场重要变革。第三阶段的改革不仅是对费用数字的调整,更是对基金销售生态的重构,旨在推动行业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利益优先”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存量基金产品的申购费、赎回费、销售服务费费率制定繁杂不一,业内也曾出现一些机构利用老产品的费率设定、规则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增加经营收入的情况。而此次调降销售费用的意见稿中明确要求,已发售基金需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费率结构与水平的调整(包括修改基金合同、完成系统改造等)。此次统一费率标准,或可消除规则套利空间,进一步规范行业收费生态。 一、新规核心变化:降费、简化与规范 从意见稿中可以看到,此次改革拟通过六大核心调整,系统性优化基金销售费用体系。 一是大幅降低认申购费率上限。将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的认申购费率上限分别调降至0.8%、0.5%、0.3%,较此前普遍1.5%、1.2%、0.8%的水平大幅下调。同时明确鼓励销售机构在覆盖成本的前提下进一步打折,通过“政府指导价+市场让利”结合,直接降低投资者入场成本。例如,一只股票型基金此前1.5%的申购费,新规下最高仅0.8%,若叠加销售平台折扣,实际申购成本可能降至0.15%以下。 二是重构赎回费体系。将原四档赎回费率(持有期<7日、7日~30日、30日~3个月、3个月~6个月)简化为三档,统一适用于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基金及FOF:持有期<7日费率不低于1.5%,7日~30日不低于1%,30日~6个月不低于0.5%,且赎回费全部计入基金财产。这一调整取消了“是否收取销售服务费”的分类差异(此前很多基金的C份额在赎回费方面规定持有超过一个月甚至超过7天就免除赎回费),并提高了7日~30日档费率(从0.75%升至1%),强化对短期交易的约束。 三是规范销售服务费计提。明确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销售服务费上限0.4%/年、指数型和债券型基金0.2%/年、货币基金0.15%/年,较此前平均水平下调约30%~40%;同时规定持有期超1年的份额(货币基金除外)不再计提销售服务费,既降低中短期持有成本,又鼓励长期投资。 四是聚焦个人客户服务。维持个人客户销售保有量50%的客户维护费比例、机构投资者权益类基金30%的比例不变,倒逼销售机构将资源向个人投资者倾斜,改善散户服务质量。 五是明确FISP平台定位。首次以法规形式确立基金行业机构投资者直销服务平台的法律地位,要求机构对接并鼓励使用,旨在提升机构交易效率、降低对代销渠道的依赖。 六是强化其他费用规范。包括明确代销机构清算账户沉淀资金利息归基金财产、禁止基金投顾双重收费、严查销售环节利益输送等,全方位堵塞费用漏洞。 二、行业影响:短期阵痛、长期重构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规对基金销售机构的经营模式构成显著压力。 第一类是以机构客户代销为主要业务的机构。新规维持机构投资者权益类基金保有量 30% 的客户维护费比例上限,同时明确基金行业机构投资者直销服务平台(FISP 平台)的功能定位并鼓励机构通过该平台申赎,这将分流部分机构代销业务,压缩其传统代销收入空间。 相对应的,新规对基金公司直销业务构成一定程度上的利好。意见稿中要求,基金管理人销售其管理的基金时,不得收取认(申)购费及销售服务费。这一规定使得投资者通过基金管理人直销渠道申购基金的成本优势更为显著,客观上有利于推动直销业务发展。 第二类受冲击的是依赖频繁交易赚取认申购费、赎回费分成的销售机构。新规大幅下调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基金的认申购费率上限,并要求赎回费全部计入基金财产(不再向销售机构分配),直接削弱了以促进交易规模为核心盈利模式的机构收入基础。 三是主推C类份额获取销售服务费的机构。新规不仅调低销售服务费率上限,更通过统一赎回费标准(如 7 日 ~ 30 日赎回费率提升至 1%)强化对短期交易的约束,同时规定持有超1年的份额不再计提销售服务费,这使得以鼓励短线交易C类份额为导向的方式失去核心盈利逻辑,难以通过刺激高频周转获取费用。 新规一方面削弱了C类份额的短期灵活优势,另一方面加强了长期持有的成本优势。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有利于改善基金持有的短期化问题。但也有投顾人士认为,这将增加投顾组合的调仓成本。此外,当基金经理离职等需紧急调整持仓时,投资者因费率上升面临更高退出成本。 《财经》根据Wind万得数据统计,按照不同份额计算,全市场共计24378只基金,涉及基金销售服务费的有10717只。仅下调销售服务费一项让利幅度即超百亿元,其中货币基金影响最大,销售服务费上限从0.25%降至0.15%,预估将减少费用支出90亿元。 货币基金的费用调降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意义显著。截至9月5日,当前货币基金平均年化收益仅1.19%,基金运作的平均综合费率却达到了0.48%。此次销售服务费下调可减少运作费率对基金收益的侵蚀。以规模达到7932亿元的天弘余额宝为例,其销售服务费从0.25%降至0.15%后,每年可少扣约7.9亿元费用,直接让利投资者。 此外,降费改革带来的机构经营压力、系统改造成本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讨论。部分机构可能难以在短期内调整业务模式来弥补收入缺口,对基金销售机构和基金管理人的系统改造也提出了新挑战。多位公募基金人士提及,系统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时间成本,对中小公司来说更增生存压力。若系统改造不到位,出现费用错计、漏计等情况,或将引发投资者纠纷,影响稳定运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作者:黄慧玲,编辑:郭楠、陆玲
战争让人性加速扭曲,真正失去亲人的人在金钱和网络暴力间痛苦挣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瞎说职场 (ID:HRInsight),作者:Sean Ye,题图来自:AI生成 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体育新闻。 哈尔滨马拉松赛场上跑出2小时35分的护士张水华,冲线后含泪喊话领导求调休。但网友并不买单她的说辞,还扒出了她半年来狂跑10场马拉松,签约品牌和MCN的事实。 在我看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职场案例:为什么她说的话,会让领导不爽,同事不爽,也让网友不爽? 因为她所有的话术,都是向外归因。 当她提到: 我们领导说,你要参加比赛,你自己的事情,是你自己的业余爱好,我没办法排班给你,你自己去跟同事调,同事愿意调你就去,同事不愿意调你就没必要去。所以我这次跑哈尔滨,我一直在心里有一个信念,就是希望我自己能拿国内第一,希望能够证明自己。 这段话大意是:我这么努力跑,争取好成绩,但领导不理解不配合,还给我添堵。 我这次来参加这场比赛,是特别不容易,因为大家都知道,医护工作者是特别的忙、特别的累,我通过自己在业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来参加这场比赛。我不需要领导给我特别的假期,我只希望领导能够给我周末调休,只是调休,不是说给假。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很不容易,我的要求也并不高,但得不到领导的支持。 这种打工人,很难得到同事和领导的支持。 假设我是她的同事,我既不希望她能在工作上取得好成绩,也不希望她马拉松取得好成绩——因为她不会感恩我们的付出,只会记得我们做得不够完美的地方。 事实上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我们在面试的时候,会设计专门的问题来筛选掉这样的职场人。 我经常会提问两个场景型问题: 你职业生涯里做过的最成功最自豪的项目是怎样的?你职业生涯中有没有经历过失败的案例,回头看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成功的项目观察这个打工人有没有成事的经历,同时看她如何归因自己的成功。 而这个失败的案例,更为典型,经常能帮我们精准筛掉这样的打工人。 (先叠个甲,作为面试官,问失败案例并非为了PUA候选人,我们的候选人基本是中层管理者,或者资深专家,为了平缓引入这个偏负面的话题,我常常会从自己的失败案例说起,给候选人减压) 本质上,我不关注失败案例本身,我想要了解的关键信息是:你如何溯源失败的原因,是向外归因,还是向内归因。 一、外归因vs内归因 以这个女护士为例,当她成功跨过终点取得成绩的时候,她提到的是自己的努力,尤其是在领导不支持的情况下获得的成绩。 也就是说,她把成功向内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她把困难和阻碍向外归因,归到了自己的领导身上。 成功尚且如此,失败的时候呢? 我们大概率可以想象,如果失败,那么一定是向外归因给到不支持自己的领导和同事。 当然,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一定是内因外因都存在。 看问题从内因着手还是从外因着手,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看世界、看事物的视角。 女护士并没有反省自己这一年多来高频参加马拉松比赛对同事和团队的影响,展现出了非常的防御性。 她的关注点是:是谁的错? 而她的结论是:我的要求很合理,领导满足不了是领导的错。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只能向内归因。 一味归因于外因,意味着没法从过往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一味归因于内因,则属于妄自菲薄,让自己失去继续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团队的毒药 失败的原因一定是复杂的。 但一个始终把失败原因归结在别人身上的职场人,谁都不愿意和她共事。 如果她的岗位是中高层管理者,那么最可怕。 这意味着她大概率是一个善于逃避责任的领导,那么她身边的人,从下属到同事,大概率都被她甩过锅。 昨天参加硅谷101的播客节目录制,一同参加的还有一位人力资源领域的专家于冬琪老师。 他分享了自己面试中一个真实的案例: 他面试一个早期做过团购项目的创始人,为什么他们做的团购最后失败了,相比美团他们做错了什么。对方的回答是:自己不是富二代。王兴能成功,是因为他是富二代。 我心态很开放,可能吧,王兴成功的诸多原因中,肯定有一个是家里的财力支持。 但一个管理者对自己失败项目的总结和收获是:自己不是富二代,所以没有成功。 那么,我们能合理推测,如果他下一个项目失败,理由大概还是类似的,他不是富二代。 外因是客观原因,我们无法改变。这位面试者这辈子肯定是无缘做富二代了,所以他每一个项目的失败都可以找这样的理由。 如果总结下来只看到了外部,完全无视自身内部的问题,就像这位马拉松女护士一样,只看到自己的付出,没有看到同事为她的牺牲,上级面临的压力。 那么,她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这关乎团队协作和信任基础。一个总是推卸责任的人会是团队的毒药。 身边的同事,下属没有一个会希望这样的人成功。 她成功了不会感恩我们,她失败了,那100%会甩锅给我们。 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局限,不会让我觉得ta是一个loser,失败作为成功它妈,一定比成功先来到。 但如果她总是向外归因,找别人的不是,她的失败是白失败了,没有任何经验教训的总结。 同样是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女护士完全可以换一个说法: 感谢领导的支持,感谢同事贴心地帮忙调休,如果没有她们,我就没有办法取得这样的成绩。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也属于我的医院和我的团队。 行动上,她还回去以后,用部分奖金,给帮忙调班的同事送上一些小礼物。 这样的沟通方式,同样是索要资源,会让领导压力更小,会让同事们更愿意帮助你,也会让医院意识到这其实不是个人的成功,也是医院的成功,也会给她更多的资源。 当然,这样对其她同事肯定是不公平的。 但在一个企业内,资源不可能总是公平分发的。 要拿到更多资源,就必须获得更多同事领导的支持,也就必须展现出更大的格局,让大家成就你。 而女护士最大的问题是已经吃到了资源(她多次频繁参加马拉松比赛),却没有在获奖时感恩任何帮助过自己的同事,先把矛头指向了不愿意鼎力支持她的上级。 那你以后还想优先吃到资源? 三、关于行为面试法 多说几句关于面试问题,为什么我个人挺喜欢提问失败案例。 这种提问方式叫做行为面试法(Behavioral Interviewing),它的核心逻辑是“通过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行为”。 通过了解候选人过去如何应对失败,面试官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你在未来遇到类似困境时可能采取的反应。 当我提问“你经历过哪些比较失败的项目”时,本质上我想问的是:“当业务/项目/工作再次搞砸时,你会是我们能依靠的那个人吗?” 这个问题确实能帮我挖掘出很多有趣的信息。 1.抗压性与韧性: 作为管理者,如何看待和讲述这段失败经历,能反映出ta的心理韧性和情绪管理能力。有些人可能时隔多年,依然会充满怨气;也有人已经平静面对。 在企业中,中层管理人员往往是夹心层,面对上层的压力和下面新生代员工整顿职场的朝气,她们需要能够从失败的项目中迅速恢复状态。 失败不要紧,所有的公司所有的项目没有一开始就成功的,但面对失败的态度,预示了ta未来应对挫折的状态。 2. 复盘与学习能力: 这是我个人最关注的考察点。 还是那句话,失败不要紧,作为面试官,我根本不关心失败本身。 我关心的是“失败之后你做了什么”。比如: 面对失败和挫折,你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式,有没有克服困难? 你有没有对项目进行结构化复盘,收获出宝贵的经验教训、并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 举个例子,我之前分享过我自己创业项目失败的案例,也有自己的分享。当时送走了团队里所有的小伙伴,还帮他们做了内推。 有一位程序员小伙伴面试回到家,又找到我,说他被面试官问到创业项目失败的原因。 他很懵,因为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程序员,敲代码的,项目失败又不是他的责任,他能知道什么? 于是我给他分享了我眼中我们项目失败的原因,并告诉他: 你面的公司也是一个创新项目组,他们对你的预期是了解业务,而不仅仅是敲代码。那么你至少要知道业务什么时候出了问题,哪些是外在原因,哪些是我们团队的自身问题。 四、如何回答这个面试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但作为候选人必须提前想好一个真实发生的失败的项目。 因为行为面试法允许我在过程中提问很多项目的细节,如果是纯粹编造,大概率会被识破。 讲述这个故事的逻辑,可以遵循“STAR-L”模型: S(Situation):当时的背景是什么。 T(Task):你当时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A(Action):你个人采取了哪些具体行动?你和团队是如何配合的? R(Result):导致了怎样的失败结果。 L(Learned):最最重要的部分: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收获可以是: 你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找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让项目重回正轨; 项目虽然砸了,但你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并将这些教训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避免重蹈覆辙 这个教训如何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优缺点,让你变得更优秀,或者扬长避短? 一个真实的案例分享,会让面试官感受到候选人的真诚和勇气。在我个人的经验中,越是真诚,越能引发面试官印象深刻,更加认可。 当然,归因这件事,往往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如果一家公司的高管是喜欢外归因的,那么中层和基层大概率也是甩锅高手。只有在一家愿意让员工有安全感的公司里,才能看到真正勇于承担责任的打工人。 所以如果你身边都是非常擅长外归因的同事,你需要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选对了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集智俱乐部 (ID:swarma_org),作者:Zihan Ding等,原文标题:《意识智能体:大模型的下一个进化方向?——计算意识理论综述II》 导语 机器具备意识吗?本文对AI意识(AI consciousness)进⾏了考察,特别是深入探讨了大型语言模型作为高级计算模型实例是否具备意识,以及AI意识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本文译自《Survey of Consciousness Theory from Computational Perspective——At the Dawn of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一文的第10章。 关于文中提到的第1-9章和第十一章,请前往「通用人工智能的黎明:计算视角的意识理论综述」查看。 如果你对意识这一话题感兴趣,集智目前正在开展「从神经动力学到意识:多尺度计算、演化与涌现」主题的读书会,欢迎你的加入! 关键词:多模态模型,具身智能体,自我完善,自我改进,自我解释,注意力机制,涌现智能,AGI 1.背景 近年来,大型人工智能(AI)模型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思考意识是否存在于这些模型中,或者意识是否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在这些人工智能系统中。如图1所示,AI智能体属于一般计算智能体的子集。在所有AI智能体中,AGI(通用人工智能)智能体是拥有与人类兼容的智力能力的最强者。AGI要具有意识,还需要满足几个属性,这将在后面详细讨论。本节讨论的主题涉及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和具身智能体等。融合不同的模式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使其意识水平更高。不过,鉴于目前的进展和语言在人类知识中的重要性,我们将在本节主要讨论LLM。对模型的语言进行意识评估是更为直接的方式。 图1:计算智能体示意图。最大的圆圈代表一般的计算智能体,而人工智能体则属于它的一个子集。AGI智能体是最强的AI智能体。在满足各种条件(记忆、注意、自我建模、自我解释、自我提升、自我报告)的情况下,可以认为AGI智能体具有意识。 LLMs是指专门为语言任务设计的大型计算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最近建立的LLM与哲学僵尸[Chalmers,1997]很相似,后者是为意识的难问题辩护的著名思想实验。有时,LLM生成的答案与人类的结果非常一致,以至于我们很难将两者区分开来,这让一些人相信LLMs有可能像人类一样有意识。 尽管目前的大语言模型具有很高的智能性,但研究人员[Ma et al.,2023]认为,目前的大语言模型是缸中之脑(BiV)[Putnam等人,1981]。将大语言模型(LLM)与缸中之脑(BiV)思想实验相比较,是对模型固有局限性的批判。在缸中之脑场景中,大脑从身体中分离出来,与一台超级计算机相连,超级计算机会产生一种令人信服的现实幻觉。大脑可以与这个模拟现实进行交互,但它与真实世界缺乏联系。同样,尽管LLMs的语言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但从根本上说,它们与现实世界是脱节的。它们根据海量文本库中的模式生成反应,但这些反应仅限于训练数据,与真实世界的实体缺乏联系。 这一比较得到了以下观察结果的支持:LLM和缸中之脑场景中的大脑一样,无法在符号(单词)和现实世界的实体之间建立联系。这种限制是其构建过程所固有的,该过程涉及基于海量文本语料库的语言关系统计建模。因此,它们的输出仅限于训练数据,无法建立符号与现实世界实体之间的联系。缺乏现实基础是LLMs的一大局限,因为这阻碍了它们理解训练数据之外出现的新概念。 此外,作者还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意识与我们的感官体验和与世界的实际互动有着内在联系。我们创造符号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物体,使知识得以保存和代代相传。然而,在LLM中却缺少创造新奇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正式知识的最初行动过程。这种互动行为和伴随的感官输入对通往理想的通用智能很重要。 关于大语言模型中是否存在意识的问题,David Chalmers在2022年11月28日的NeurIPS会议上发表了演讲,题目是“大语言模型是否有意识?”[Chalmers,2023],这发生在OpenAI发布非常受欢迎且功能强大的LLM ChatGPT(2022年11月30日)的两日前。戴维在演讲中的主要观点是,当前的LLM有很小的几率是有意识的(<10%)。我们还不清楚在ChatGPT和后来的GPT-4[OpenAI,2023]发布之后,这一几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想提出以下有关大语言模型产生意识的问题: 当前的LLM是否有意识?是否存在任何证据或支持?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有意识的计算模型? 利用transformer架构和自我注意机制,建立具有意识的LLM理论上可行吗? 建立有意识的计算模型需要哪些必要的组件? 模型被视为有意识有几个关键方面:自我完善、自我改进和自我解释。自我完善[Madaan et al.,2023]是指LLM通过自我评价对自身产出提供反馈,并利用反馈通过自我改进来完善其产出的能力。反思(Reflexion)[Shinn et al.,2023]与自我完善类似,但在自我反思过程中会有持续的记忆。自我改进[Huanget al.,2022]则是说,LLM可以通过思维链提示和自我一致性评估,例如多路径推理的多数表决,为无标签问题生成高置信度输出。自我解释[Elton,2020]也被认为是构建AGI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求智能体预测输出及其不确定性,还要求智能体有对输出的解释和对解释的自信。如图1所示,如果不能满足上述能力,就会降低计算模型作为潜在意识模型的可信度。 2.注意力机制 近年来,大语言模型(LLM)在语言建模任务中表现出色,为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模型通常采用语言建模目标,并利用Transformer架构,其中包含注意力机制,以捕捉复杂的语言依赖关系。注意力机制允许模型对输入序列的不同元素赋予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使其能够生成连贯且与上下文相关的语言。 这些大语言模型在语言翻译、文本生成、情感分析和语音识别等各种NLP任务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性能。通过利用Transformer架构和注意力机制的强大功能,它们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理解,并正在重塑人机交互和信息检索的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模型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从而实现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在未来的某一天,更高级版本的LLM有可能会像人类一样表现出意识。因此,我们将介绍当前LLM的基础知识,作为进一步讨论机器与人类意识关系的背景。 人工(Transformer)注意力与生物注意力之间的联系。上文介绍了机器学习领域最流行的人工注意(artificial attention)类型之一,即Transformer架构中的注意机制。另一方面,本文(从第2节到第4节)讨论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中研究的一些意识理论与生物注意(biological attention)机制密切相关。其中包括注意图式理论(AST,第7章)、意识图灵机(CTM,第8章)、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GWT)等。因此,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人工注意与生物注意之间有什么联系[Lindsay,2020]? 基于现有理论(AST、CTM、GWT)的生物注意机制具有以下特性: 感知注意(Sensory attention):是生物注意机制的一个基本方面,尤其是在视觉处理过程中。它通过选择性地关注特定刺激,同时过滤掉其他刺激,从而提高代表被关注刺激的神经元的信噪比。这种注意过程既能影响神经元的局部活动,也能影响不同脑区之间的交流。例如,有研究表明,注意力能提高伽玛波段的尖峰相干性,从而增强同步发射的神经元对共享下游区域的影响。此外,注意力还能直接协调不同脑区之间的交流,代表被注意刺激的神经元在V1(初级视觉皮层)和V4(视觉皮层中负责物体识别和颜色处理的区域)等区域的同步性增强就证明了这一点。皮层下区域,如上丘和脉络膜,也在感觉注意中发挥重要作用,协助隐蔽和公开的空间注意,并调节皮层效应。 好奇心是驱动力:生物注意力受好奇心的影响。新奇、令人困惑或惊讶的刺激会吸引注意力。颞下部和脐周皮层通过一种适应机制,减少对熟悉输入的反应,从而发出新奇视觉情境的信号。考虑新奇性的强化学习算法可以鼓励探索。 解决注意力冲突:大脑有多种注意形式,如唤醒注意、自下而上注意和自上而下注意。视觉系统的局部回路将神经调节输入与自上而下的信号和自下而上的输入整合在一起。水平连接介导竞争,可能使用赢者通吃机制。 奖励的影响:注意力与奖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获得过奖励的刺激即使不再提供奖励,也会吸引注意力。 生物注意力的局限性:分心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征而非缺陷。注意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是有益的。注意闪烁指的是,如果在第一个目标之后不久出现第二个目标,大脑可能需要处理第一个目标,从而错过了流中的第二个目标。 人工注意力机制概述如下: 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注意力:注意力机制经常被添加到模型处理序列中,NLP是一个常见的应用领域。注意力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早期应用是用于翻译任务,即神经机器翻译。注意力机制决定编码向量应如何组合以产生上下文向量,从而影响翻译句子中的下一个单词。 这样,网络就能从句子的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提取信息,从而帮助翻译有着不同语序的语言。 论文《注意力就是你所需要的一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Vaswani et al.,2017]代表了人工注意力机制的重大转变,尤其是在机器翻译等任务中。与传统的递归模型不同,Transformer采用了一种被称为“自我注意”的机制。在这种方法中,对句子中的单词进行并行编码,生成关键表征和查询表征,结合起来形成注意力权重。这些权重会对单词编码进行缩放,从而生成模型的后续层。Transformer架构没有任何递归,简化了训练,其性能优于许多以前的模型。它不仅成为机器翻译的标准,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其他各种任务的标准。 注意力调配:挑战是如何在刺激流中选择相关信息,决定参与的最佳任务,或决定是否参与。已有人尝试直接模仿生物注意力,如Scanpath模型[Borji&Itti,2015]预测人类的注意点。他人的注意力会影响注意力的引导方式,从而强调联合注意力的重要性。 生物系统和人工系统中的注意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注意力机制:在ML中,注意力机制旨在让单个训练好的模型在多个任务或具有不同数据长度、大小或结构的任务中表现出色。 注意力机制为每个编码/注释向量引入了动态权重,以定义循环输出生成的上下文。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生物注意力。在生物注意力中,输出灵活地依赖于有限的资源,在解码器的需求驱动下进行递归顺序处理任务。然而,与递归注意机制相比,自我注意缺乏自上而下的选择解释。多头注意可以解释为单级自上而下的选择,但其进行多级选择和递归处理的能力仍然较弱。人工注意机制与生物注意机制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Transformer架构中没有明确的全局工作空间来整合来自不同子模块的信息。 注意力内存:深度神经网络(如多层感知机)通常没有显式记忆,但也有一些混合架构(如神经图灵机)包含外部记忆存储。递归神经网络中的隐藏状态是另一种形式的隐式记忆。 最近在LLM的提示词工程和管理方面取得的进展,为神经网络提供了一种使用显性存储器的方法。这些网络学会与这些记忆存储互动,以执行任务。这种互动是由一种注意力形式促成的。这些系统中的记忆以向量的形式存储,为了检索信息,网络会为每个向量生成一个权重,并计算记忆的加权和。该模型中相似度量的使用意味着,记忆的检索是基于它们与产生的活动向量的重叠,这与神经科学中的联想记忆模型类似。这为如何在大脑中实现注意力记忆提供了一种机制,而注意力和记忆的相互作用则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隐统计学习(Implicit Statistical Learning):注意力会使内隐统计学习产生偏差。例如,当向受试者展示一系列刺激物,并要求他们检测某种颜色的形状何时连续出现两次时,他们往往会将真实的三连串形状识别为更熟悉的形状,但前提是这些三连串形状必须来自被注意的颜色。他们不会学习未被关注的形状的统计规律。 记忆检索:许多行为学研究都探讨了记忆检索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注意。一些研究发现,记忆检索会因同时出现需要注意的任务而受到影响,这表明记忆检索是一个依赖于注意的过程。然而,确切的研究结果取决于所使用的记忆和非记忆任务的细节。即使记忆检索并不是从共享的注意力资源中提取的,一些记忆在任何特定时刻都会被选择进行比其他记忆更生动的检索,这表明存在一个选择过程。神经成像结果表明,负责自上而下分配和自下而上捕捉注意力的大脑区域可能在记忆检索过程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有人提出了工作记忆中项目的注意机制[Manohar et al.,2019]。它依赖于两种不同的工作记忆机制:非注意项的突触痕迹和注意项的持续活动。机器学习界也应该了解神经科学的这些创新。 注意力与学习:注意和学习是一个循环。注意力决定什么进入记忆并指导学习,而学习过程则增强或纠正注意力机制。注意机制通常贯穿于人工系统的整个训练过程。通过引导学习输入中的相关成分和关系,注意力可以有效地利用数据。在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可将显著性图用于预处理,以聚焦于内在的显著区域。将后续处理只集中在本质上突出的区域,可以避免对无关区域的浪费性处理,并防止过度拟合。除了决定处理数据的哪些部分外,自上而下的注意力还可以被认为是在处理过程中选择网络的哪些元素应该被最多地使用,这与生物感觉注意力中提出的模型相似[Kanwisher&Wojciulik,2000;Desimone,1998;Treue&Trujillo,1999]。 一方面,生物注意力模型通常更具概念性,难以用计算机程序实现,尽管其中一些模型是以生理数据为基础的。如何以计算的方式巩固和建立这类模型,以用于更普遍的目的,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应关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中研究的概念化注意力机制,为这些在生物系统中得到证实的过程建立计算模型。 3.LLM涌现智能的能力-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Turing,2009]是一种用于确认机器是否能够表现出与人类无异的智能行为的方法。尽管人们对图灵测试在区分机器与机器的规则上的不完备性存在争议,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图灵测试是无法实现的,直到最近LLM取得成功。人们发起了用图灵测试验证LLM的大规模社会实验,例如一项名为“人类与否”的实验[Jannai et al.,2023]。这项研究至少有150万用户在线参与,以与人类或LLM对话的形式进行。虽然结果表明,被测试者分辨对面聊天的是人工智能还是人类的正确率平均为68%,但这项研究可能并没有显示出LLM在图灵测试中的全部能力。原因是人们在区分过程中发现了几种有效的策略,包括 人们认为机器人不会打错别字、语法错误和使用俚语; 人们认为个人问题是测试对话对象的好方法; 人们认为机器人不了解当前的事件; 人们试图用哲学、道德和情感问题来挑战对话; 过于礼貌往往意味着不太人性化; 人们试图通过提出人工智能机器人难以回答或倾向于避免回答的问题或请求来识别机器人; 人们使用特定的语言技巧来揭露机器人; 为了评估聊天伙伴的反应,许多人还别出心裁地假装自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 这些帮助受测者在图灵测试中正确猜测的策略,实际上大多与对话者的智力水平无关,而更多地是从其他角度出发,对当前版本的LLM不利,包括:训练LLM中的正确性和礼貌性要求(即第1、5、6点);训练LLM中缺乏特定身份(即第2点);训练数据的局限性(即第3-4和7点);对抗性(即第3-4和7点)等。这些训练偏差很可能通过在训练过程中稍加改变就能切实解决,这将导致图灵测试的LLM版本更强、更有导向性,也更难与人类区分开来。因此,作为一个也得到一些知名研究人员广泛支持的命题,我们认为LLM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的智力水平。 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LLM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聪明。镜像假说[Sejnowski,2023]认为,LLM实际上可能只是一面反映对话者智力水平的镜子。该假说的证明方法是,用不同的提示但相同的问题来引导LLM,不同的提示下模型生成的答案将大相径庭。由于提示过程是一个一次性的学习过程,可以理解为模型在为对话者进行调整,因此对话者自身的智力水平会反过来影响LLMs。这就构成了反向图灵测试,表明LLMs可用来评估对话者本人的智力或人格。有关这一话题的更多讨论,请参阅后面有关使用LLM评估人类人格的章节。 4.大语言模型的意识 在本节中,我们将对计算模型有意识的条件进行一般性讨论,而不仅仅讨论LLM。特别是,我们有兴趣分析Chalmers[2023]提出的人工系统具有意识的充分必要条件。此外,受认知心理学测试的启发,我们根据提出的标准,对包括GPT-3.5和-4在内的LLM进行了一些初步实验,并讨论了它们的自我报告能力、人格测试和镜像测试的结果。 一项同时进行的工作[Butlin et al.,2023]基于现有的意识理论,包括循环处理理论[Lamme,2006,2010,2020]、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第5节)、高阶层次理论(第6节)、注意图式理论(第7节)等,总结了几个“指标属性”,作为指导构建有意识人工智能模型的评价和计算证据。如果我们先接受“计算功能主义”——也就是只要一个系统执行了正确的计算,它就可能拥有意识——那么研究者确实可以着手打造出具备“意识指标”的人工智能模型。然而,这些指标究竟是不是“足够且必要”,学界仍在激烈争论:少了它们,系统一定没意识吗?有了它们,系统就必然有意识吗?答案尚无定论。 人工意识(Artificial Consciousness)与人类意识。Reggia[2013]对人工意识进行了调查,并将过去的工作分为两大目标:意识的模拟(弱形式)和实例化(强形式)。前者类似于人类意识中的信息处理;后者则对应于人类意识中的主观体验(感质)。以往开发人工意识的工作都是在前文所述意识理论的启发下建立计算模型。然而,模仿人类意识的多种理论表述并不能说明所构建的人工系统具有类似人类的意识。检验人工系统是否存在意识的标准仍是该领域的一个未决问题。Seth[2009]概述了不同的公理建议。在本文中,我们感兴趣的是LLM是否具有类似人类的实例化意识。 人工意识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Chalmers[2023]认为,人工系统具有意识的充分条件有如下形式(作为一种肯定的观点):如果一个计算模型具有X,那么它就是有意识的。 关键问题是什么是X。这个问题可能太难回答,所以我们转而讨论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计算模型是有意识的,那么它就会有X。毫无疑问,与必要条件相比,我们更想知道建立一个有意识的计算模型的充分条件。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相信观察到更多在必要条件中的X会让我们更相信计算模型是有意识的。相反,如果我们试图证明的是一个计算模型没有意识(作为一种否定的观点),那么就有一个与上述等价的说法:如果一个计算模型缺乏X,那么它就不是有意识的。我们将试图从计算模型中观察到X的不存在,而一个有效的X将证明计算模型缺乏意识。 如果LLM有意识,我们会观察到什么?从肯定的角度来看(例如,如果我们相信一个计算模型是有意识的),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计算模型满足了所有必要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模型很有可能是有意识的。根据Chalmers的观点[2023],这些必要条件包括 自我报告/自我意识:有意识的模型会口头报告自己有意识,如[Chalmers,2023]中与LaMDA 2[Thoppilan et al.,2022]模型的对话录音所示。 貌似有知觉:有知觉的系统意味着它能感知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身体,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具身人工智能体的要求,但它并不直接表明感官会带来有意识的体验。 对话能力:大型语言模型的对话能力指的是它们进行类似人类对话的能力。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已经在大量文本数据上进行了训练,可以生成连贯且与上下文相关的自然语言回复。有时,很难将LLM的回复与人类的回复区分开来。 一般智力能力:大语言模型的一般智力能力是指它们执行一系列通常需要人类智力的认知任务的能力。 后面三个条件在目前的语言模型中都可以得到验证,因此它们即使不能说明这些模型的意识水平,也可以说明它们的智能水平。我们将进一步讨论第一个条件。尽管自我报告条件表明模型对有关其意识的问题提供了肯定的答案,但这对于支持模型具有意识仍是可疑的。虽然不同类型的自我报告测量(如自我意识量表、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自我吸收量表、反刍-反思问卷和费城正念量表)已被用作心理学中表明自我意识的有效方法[DaSilveira et al.,2015]。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自我报告验证有效的一个假设,即LLM会忠实地报告自己。一个反例是,我们总是可以想象一个有意识的人在对话中假装不报告自己的意识。如果没有这个假设,那么一个LLM为证明自己的意识而进行的自我报告就是无效的。 4.1自我报告-向LLM提问 以下是向ChatGPT(GPT-3.5 turbo,GPT-4)模型询问其自身意识的问答结果。ChatGPT的回答通常是否定的。然而,我们发现,当提示句明确暗示LLM本身具有意识时,GPT-3.5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即它没有意识,而是声称它拥有一种”模拟意识“。有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GPT-4却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没有意识。我们推测,对于不确定性相对较大的问题,GPT-3.5在训练过程中比GPT-4更礼貌地根据用户的提示输入调整自己的答案,从而产生了偏差。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试图证明自我报告未必是评价LLMs意识水平的良好标准,但这一论点也有支持性证据。如果我们思考一下LLM的训练过程,它是建立在互联网数据统计证据的基础上的。假设有一天,大多数人,包括相关领域的专家,都确信LLM在某些方面是有意识的(比如满足我们在本文中讨论的一些意识理论,并在物理上得到验证),那么互联网上的大多数数据都会支持LLM已经有意识的观点。那么受过训练的LLM就会对这类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报告条件与人们承认LLM具有意识的事实是一致的,尽管人们是通过其他方式而不是仅仅通过回答“你有意识吗?“。简而言之,当LLM有意识时,自我报告应与事实相一致,但不能作为证明其有意识的证据。 上述例子表明,我们有理由相信,自我报告能力并不构成模型意识的必要组成部分。另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是,我们总是可以要求人类或有意校准模型来否定回答这类问题,但却不会妨碍系统本身拥有意识。 4.2对LLM的人格评估 心理学领域一直在讨论意识与人格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Robbins,2008;Izard and Buechler,1980;Trapnell and Campbell,1999]。深入研究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人格特征,对于揭开意识之谜,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体的背景下,意义重大。在[Jiang et al.,2022]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被称为“机器人格量表”(MPI)的新标准来评估LLM的人格维度,并从被称为完善的人类人格评估框架——大五人格(Big Five)中汲取灵感[De Raad,2000]。本研究还引入了“人格提示”(personality prompting)的概念,以此来塑造LLM,使其表现出特定的人格特质。Karra等人[2022]采用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的精心制作的调查问卷,定量评估LLM所表现出的人格特征以及激发其语言生成能力的基础数据集。 另一项研究[Caron and Srivastava,2022]探讨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语言模型中被感知到的人格特征是否会在其语言输出中持续表现出来。在Li等人的研究[2022]中,研究重点转向评估LLM的心理安全,并考察他们是否倾向于阴暗的人格特质。这一考察源于短式黑暗三联征(Short Dark Triad,SD-3)[Jones and Paulhus,2014]和大五人格测试。这些研究的综合结果有助于了解LLMs可能具有的潜在人格特征。Rao等人[2023]采用Myers–Briggs类型指标(MBTI)测试[Myers],利用LLM评估人类人格,从而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这揭示了人工智能体(如LLM)如何感知和分类人类人格。 不过,在给人工智能实体赋予严格的人格时,必须谨慎行事。基于大五人格理论或MBTI的调查问卷通常要求受访者在每个问题的预定范围内提供离散的评分。LLM虽然能够模仿人类的回答,但可能无法真正理解这些回答背后的逻辑。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讨LLM所产生的回答背后的机制,以揭示人工智能是否真的拥有真实的人格。 对LLM进行Myers-Briggs类型指标测试。研究人员介绍了一些使用LLM评估人格的结果[Rao et al.,2023]。它基于MBTI测试,对ChatGPT评估人类人格的能力进行了评估。作者对不同对象进行了多次独立测试,包括“人”、“男”、“女”、“理发师”、“会计师”、“医生”、“艺术家”、“数学家”和“政治家”。 结果表明,ChatGPT确实可以评估人类的人格,其平均结果显示了一致和公平的评估。不过,与InstructGPT相比,它对提示词偏差的稳健性较低[Ouyang et al.,2022]。 就具体的人格类型而言,ChatGPT和InstructGPT均将九名受试者中的五名评估为相同的人格类型,这表明它们的人格评估能力具有内在的相似性。例如,“会计师”被评估为“物流师”,这种人格类型通常与可靠、务实和注重事实的人相关。“艺术家”被归类为“ENFP-T”,这是一种以创造性和热情著称的类型。“数学家”被评估为“INTJ-A”,这种人格类型通常与深刻的想法和战略计划有关。 有趣的是,ChatGPT和InstructGPT都将“人”和“男人”归类为领导角色(“指挥官”),作者认为这可能反映了人类与LLM之间的实际关系,即人类是LLM的开发者和领导者。 虽然这些结果看似合理,但从镜像假说[Sejnowski,2023](如第3节所述)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值得怀疑的。针对每个人类角色的特定提示是否会影响LLM的反应,并进一步为已识别的人类人格提供有偏差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人格测试还是反向测试?在一次对话中,LLM和人类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最后,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评估LLM的人格?或者用一个LLM评估另一个LLM?以不同的方式提示一个LLM,它的人格是一致的还是多样的?毕竟,我们很想知道一个LLM作为人是否有自己的人格。 镜像测试。具有自我意识的智能体应该能够识别自己并通过镜像测试。通过镜像测试表明,智能体应该能够识别出它正在与一面镜子对话,并接收到来自自身的重复答案。此外,它还需要在回答中明确表示,重复是可以识别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相信智能体有能力通过镜像测试。如QA结果所示,GPT-4能够通过镜像测试,而GPT-3.5则不能。 如果LLM没有意识,有证据吗?从否定的角度来看(例如,计算模型不会有意识):如果我们观察到计算模型有意识的任何必要条件都不满足,那么该模型就没有意识。证伪有意识的计算模型的潜在条件包括: 生物学:计算模型缺乏生物学基础; 感官和具身化:计算模型不像动物那样有感官和具身化; 世界模型和自我模型:计算模型可能没有世界模型和自我模型; 循环处理和记忆:没有记忆的计算模型不太可能有意识; 全局工作空间:一个计算模型没有GWT指定的全局工作空间; 统一的能动性:计算模型缺乏统一的能动性。 图4:缸中之脑思想实验:与计算机相连的大脑会思考计算机让它思考的内容,尽管大脑被放置在一个大缸中。 生物学、感官和具身条件存在争议。一个反例是“缸中之脑”思想实验[Putnam et al.,1981],如图4所示。“缸中之脑”是一个哲学思想实验,假设一个人的大脑受到电脉冲刺激,而这个人在其他方面与外部世界断开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经历完全是编造的,与现实脱节。 这个思想实验被用来探讨与知识、感知和现实的本质相关的问题。Putnam的思想实验提出,如果我们的大脑实际上是在一个缸里,那么我们认为真实的一切实际上都可能是缸的控制者制造的幻觉。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是基于实际经验,还是仅仅是人为刺激的结果。 缺乏自我建模可能是对LLMs具备意识的一个主要批评。人们认为,自我建模过程不仅是智能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也是智能体的内在注意过程,对于智能体是否有意识至关重要,就像注意图式理论中描述的一样。 目前大多数LLM的主要架构都是Transformer模型,它并不像递归神经网络那样明确维持一个递归处理组件。此外,它也没有长期外部记忆,这就导致其在长时间对话中保持一致性的能力较差。这与人脑有很大不同,人脑的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环路[Sejnowski,2023]具有循环处理能力。自注意力Transformer也没有明确的全局工作空间来选择来自不同并行子模块的信息流。 能动性是指基于有意的状态和目标采取行动和做出选择的能力。它包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感和意志力。一些理论认为,意识与能动性密切相关,认为意识是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必要条件。一些文献[Butlin et al.,2023]将能动性和具身化视为有意识智能体的重要指标。一些意识理论,如知觉现实监控理论(Perceptual Reality Monitoring,PRM)、中脑理论(Midbrain Theory of Consciousness)[Merker,2005,2007]、无限联想学习理论(Unlimited Associative Learning,UAL)[Birch et al.,2020]和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也要求有能动性和具身化。 根据这些观点,意识提供了我们对自己的意图、动机和行为后果的主观体验,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控制感和责任感。在这一框架下,人们认为意识经验在指导和塑造我们的行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意识理论都要求能动性。例如,有些理论认为,意识可以是被动的,它并不一定涉及一个积极的决策过程。这些理论认为,有意识的体验可能是大脑进行信息处理和整合的结果,不需要能动性或意志控制。 这里也推荐集智俱乐部读书会「后ChatGPT时代:从通用人工智能到意识机器」中张江老师的讲座“意识机器”初探——如何让大语言模型具备自我意识?” 作者简介 本文参考文献比较多,你可以前往论文中具体查阅 https://arxiv.org/pdf/2309.10063 从神经动力学到意识:跨尺度计算、演化与涌现读书会 从单个神经元的放电到全脑范围的意识涌现,理解智能的本质与演化始终是一个关于尺度的问题。更值得深思的是,无论是微观的突触可塑性、介观的皮层模块自组织,还是宏观的全局信息广播,不同尺度的动力学过程都在共同塑造着认知与意识。这说明,对心智的研究从最初就必须直面一个核心挑战:局部的神经活动如何整合为统一的体验?局域的网络连接又如何支撑灵活的智能行为? 继「神经动力学模型」与「计算神经科学」读书会后,集智俱乐部联合来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的一线研究者共同发起「从神经动力学到意识:跨尺度计算、演化与涌现」读书会,跨越微观、介观与宏观的视角,探索意识与智能的跨尺度计算、演化与涌现。重点探讨物理规律与人工智能如何帮助我们认识神经动力学,以及神经活动跨尺度的计算与演化如何构建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桥梁。 我们将探讨如下核心问题: 重尾连接分布如何塑造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和信息处理? 如何用数学语言刻画初级视皮层跨物种的发育动力学? 发育过程如何帮助大脑实现高效信息处理? 意识产生在哪个尺度?如何定量刻画? GNW的数学框架是什么?如何用计算模型来验证? 用什么模型拟合多尺度神经数据,实现稳健的跨尺度建模? 你将收获: 前沿视野:本季发起人是来自海内外知名的研究团队,且在科研一线实践的年轻学者,能够带来理解神经、认知、智能与演化的前沿视野; 跨学科社区:把你的问题带来,与来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线学者对话、交流,从多学科视角探索解法; 理论与工具:掌握动力系统、复杂网络、因果涌现、计算建模等跨学科研究理论与工具,将其应用在自己的研究中。 详情请见: 从神经动力学到意识:跨尺度计算、演化与涌现读书会启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发现明日产品的,原文标题:《iPhone 17 Air 配高密度电池、官方电池背夹?韩国运营商最新泄露》,题图来自:AI生成 周末,韩国运营商 KT(韩国电信)内部的一份 iPhone 17 系列发布细节海报遭到曝光。 对于下周三凌晨即将正式发布的苹果新机,这份海报泄露了大量的技术细节,其中包括一些此前未知或者未经确认的信息。下面我们逐一来看: 17 Air:电池细节 很多消费者期待超薄款 iPhone 17 Air,但最担心的点就是电池太小续航不够。 从 KT 泄露的信息来看,对于续航问题苹果有两手准备:高能量密度电池、背夹电池。 根据上图,iPhone 17 Air 的电池容量为 2800 毫安时,但另一张图里显示为 2900mAh,大差不差。 最下一栏则显示,iPhone 17 Air 将采用高能量密度的电芯,并且提供苹果原装电池背夹。 此前传闻指出,苹果可能会在 17 Air 上使用硅负极电池——对于苹果可能是个新玩意,但对于国产智能手机品牌来说已经不陌生了。 2015 年,苹果首次发布了适用于 iPhone 6 系列的智能电池壳(Smart Battery Case)。这个产品家族一直持续到 2019 年的 iPhone 11 系列,之后不再推出。(15 年之前,第三方配件厂商也曾推出过背夹电池产品。) 看来整整 10 年之后,苹果又要把电池背夹带回来了——为了解决 iPhone 17 Air 的续航问题。 17 Pro:12GB RAM;全系 VC 均热板 首先,17Pro/Max 不再采用祖传 8GB RAM,升级到了 12GB。这对于应用后台留存,以及资源型任务/游戏会带来一定的提升。 此前爆料人士 Majin Bu 指出,iPhone 17 Pro/Max 将会搭载 VC 均热板。这一信息得到了 KT 泄露的确认。 VC(Vapor Chamber 蒸汽腔)均热板是一种金属封装的散热装置,工作原理类似电脑中常见的热管,形态为扁平金属板。其内部封装了极少量的纯水,并具有点阵/蜂巢式结构。 VC 均热板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相变机制:热量导致其中的水蒸发,在腔体内移动,再凝结,使得聚集于单点的温度能够快速扩散到更大面积上,从而实现总体降温,确保元器件(如 SoC)能够更稳定地维持高性能状态,不会过快降频。 iPhone 在高工作负载下的发热问题长久以来饱受诟病,看来苹果是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了。 17 Pro/Max 电池容量分别为 3700 和 5000 mAh(前代 3582/4685mAh) 影像 根据 KT 泄露资料: 1. 四款 iPhone 17 系列都配备 2400 万像素前置摄像头。 2. 17 Pro/Max 配备 4800 万像素三摄。其中长焦镜头支持 8 倍光学变焦,比前代(1200 万像素,5 倍)有较大提升。 3. 17 Pro/Max 支持 8K 分辨率录制(前代 4K)。 4. 17 Air 搭载 4800 万像素单摄,4K 录制;17 4800 万主摄/1200 万广角。 价格 注:本段价格为 KT 运营商海报价格,折合人民币价格仅供参考,不代表国行实际价格;价格变化均可能来自汇率变化,仅供参考。 iPhone 17 128GB:125 万韩元(6586 元人民币,+500) 256GB:139.7 万韩元(7187 元人民币,+200) 512GB:169.4 万韩元(8715 元人民币,-200) iPhone 17 Air(与 Plus 型号对比) 128GB:140 万韩元(7202 元人民币,+200) 256GB:155.4 万韩元(7995 元人民币,不变) 512GB:185.1 万韩元(9523 元人民币,-400) iPhone 17 Pro 128GB:155 万韩元(7974 元人民币,不变) 256GB:179 万韩元(9209 元人民币,+200) 512GB:209 万韩元(10752 元人民币,-200) 1TB:229 万韩元(11781 元人民币,-1200) iPhone 17 Pro Max 256GB:194 万韩元(9980 元人民币,不变) 512GB:220 万韩元(11318 元人民币,-600) 1TB:249.7 万韩元(12846 元人民币,-1100) 泄露海报 & 其他细节 iPhone 17 Air 与 S25 Edge 对比: 1. 显示 iPhone 17 Air 将有黑、白、浅金、浅蓝四种配色; 2. 屏幕尺寸 6.6 vs 6.7 吋;重量 145g vs 163g; 3. 相机部门基本没法比; 4. 电池:2800/2900 vs 3900mAh。 发布计划(韩国市场,仅供参考): 表头文字分别为:基准、Unpack(发布会时间)、预订、iOS 发布、发售时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周信 恒大、高合、哪吒、合创、远航、极越等“尸骨未寒”,又有一批造车新势力冒了出来。 8月28日,扫地机器人公司追觅科技宣布造车,其首款车号称是对标布加迪威龙的纯电超级豪华产品;8月25日,云界智能汽车(成都)有限公司(下称“云界汽车”)成立,想要做网约换电车;7月,超威电池投资的昇麒汽车,发布首款光伏发电汽车;6月,河南金鱼汽车(下称“金鱼汽车”)上市双门电动小跑车;4月,天津工匠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工匠派”)低调上市“小跑车SC01”。 十年前,中国第一批新造车热潮兴起,蔚来、理想等起步并生存至今。但更多的是被淘汰者,奇点、拜腾、威马等超30个品牌倒下。2021年前后,小米汽车、问界(华为主导)、极石汽车等再掀造车浪潮,这一次主要以科技企业造车为主。 而今年以来新加入造车队伍中的企业,其背景五花八门,有做扫地机器人的,有做电池的,有做房地产的,还有做充换电的。目前汽车行业淘汰赛不止,为何还有这么多后来者前仆后继? 多家企业与小米有关 追觅科技对标布加迪威龙的首款车型定位超豪华纯电产品,计划在2027年亮相。去年,追觅科技就被曝出启动造车项目,首款车型为增程式SUV,预计2027年量产上市。显然,这款还未问世的汽车已暗中改变了车型定位。 与追觅科技一样,金鱼汽车和工匠派的首款车型也是跑车。6月份,金鱼汽车参加第十三届郑州新能源汽车与光储充展览会,亮相了首款纯电跑车,计划2026年将推出两款车型,目标销量5万辆,2028年目标销量20万辆。 4月26日,工匠派打造的一款名为“小跑车SC01”的双门电动跑车低调上市,售价22.98万元,零百加速仅需2.9秒。 追觅汽车的母公司追觅科技,与此前已经做过品牌发布的极石汽车的母公司石头科技,两者都是做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居产品的企业,也都是小米生态链企业。目前,小米科技通过天津金米投资仍持有石头科技2.93%的股权;追觅科技的多轮投资过程中,都有小米集团及雷军的顺为资本的身影。 工匠派原本是哔哩哔哩平台汽车改装领域创作者,由冯晓彤在天津创立,2023年推出欧拉黑猫敞篷改装车参展广州车展。企查查显示,工匠派总部位于天津,冯晓彤持有工匠派34%股份,是第一大股东,小米科技全资子公司瀚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2%,为第二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9月,在小米战略投资的引荐下,工匠派汽车总部落户雷军老家仙桃,布局了新能源超跑个性化定制工厂。 另外两个造车新势力与前两者差异较大。昇麒汽车不走传统纯电、增程技术路线,昇麒汽车SOLARKYC11A定位A00级SUV,其特点是在车顶配备的超高效光伏补能系统。昇麒新能源方面表示,车辆能够自动实现“边走边充”,南北回归线以内的用户可每日享受到50公里的“零成本”出行。 云界汽车则聚焦网约车和换电场景,其母公司云界智能汽车(成都)有限公司(下称“云界成都”),注册资本2480万元。云界成都二股东为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野马汽车”),持股比例25%,野马汽车拥有乘用车、特种车、专用车生产资质。 野马汽车的控股方为云鹰新能源集团,7月18日,云鹰新能源集团在野马汽车工厂举办网约车推介交流会,介绍了云鹰新能源集团在购车方面的优惠及扶持政策,分享了换电站的建设规划与布局思路。 不卖国内,专注海外? 上述多家造车新势力,它们的目标市场并不在国内,而是在海外。追觅科技的目标包括欧洲市场,其他几家造车新势力都聚焦亚非拉等欠发达国家和市场。 追觅方面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追觅希望在汽车领域复刻过去的成功经验,以“中国供应链+全球高端渠道”的模式,依托中国的供应链、技术与工程师储备,打造一个能在全球市场占据高端地位的“中国品牌”。目前,其在海外100多个国家拥有6000家线下渠道。 昇麒汽车的官网显示,“通过合作与合资模式共建KD工厂,推动绿色出行走向全球。”“九江经开区发布”的消息显示,今年3月22日,昇麒C11A光伏电动汽车样车下线。 昇麒汽车表示,4月8日,昇麒C11A通过欧盟全部11项强制性安全测试,该认证标志着C11A已满足包括东南亚及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市场准入要求。目前,首批认证车辆已正式启运海外市场,首站启动泰国市场的本地化适应性验证及生产一致性审查。 经济观察报注意到,昇麒新能源已经开始招聘东南亚、非洲区域的海外销售人员,主要工作职责为合作渠道开拓、KA客户开发等,其中要求有两轮车出口业务拓展经验的优先。 云界汽车虽然定位网约车和换电车,但其主要目标市场也在海外。8月5日,云鹰新能源公众号发布消息,“亚美尼亚海外合作探讨”会议在野马工厂召开,会议聚焦市场现状、业务方向与融资渠道,为集团拓展亚美尼亚及周边市场绘制了初步蓝图。在海外合作板块,云鹰新能源已与巴基斯坦等多国达成成功合作,通过新能源产品出口、投资、购置资产等方式获得当地政府的金融支持与资源倾斜。此外,由于亚美尼亚市场区位辐射力强,云鹰集团还将赴亚美尼亚深入洽谈合作,推动各项事宜落地。 冯晓彤此前也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工匠派的小跑车SC01有日本客户预订了350辆,智利客户也预订了50辆。 地方政府盘活闲置产能之需 “这些新势力之所以冒出来,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正是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投资方为突破传统业务增长瓶颈,迫切寻求拓展新业态的路径。”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各地的闲置汽车产能较大,地方政府又希望盘活区域内闲置产能。 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车企整体产能利用率仅49.5%。有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有近2000万辆汽车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金鱼汽车、工匠派等、昇麒汽车,在生产层面都与地方闲置的汽车产能有关。工匠派小跑车SC01是由位于南昌的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江铃新能源有万辆的纯电乘用车产能,生产小麒麟、易至EV3,但这两款车去年累计销量近2.5万辆左右。 5月26日,金鱼汽车在其公众号表示:“2025年,金鱼汽车与海马新能源优势叠加,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定义、造型设计、产品体验、营销管理、渠道建设等开展全方位合作”。但6月11日,海马新能源发布声明称,与金鱼汽车并无上述合作。 虽然海马新能源声明未与金鱼汽车合作,却与另一家造车新势力展开了合作。2023年11月,海马EX00(智行盒子)首批试制车在郑州经开区海马汽车第三智能工厂下线。今年6月20日,海马汽车表示,盒子汽车已顺利取得产品公告目录,正推进产品上市,已在该公司内部实现小规模验证交付。 盒子汽车是北京盒子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成立于2013年,专注出租车、网约车及租赁市场的B端出行市场,2021年12月在在北京举行品牌发布会,亮相BM-400、BM-600两款车型。 海马汽车曾是河南省的明星企业,曾热销过海马M3等车型,但2017年主流自主品牌纷纷推出紧凑型SUV后,海马汽车便一落千丈。2024年2月,郑州政府成立郑州航空港公司接盘海马新能源。郑州市工商联在今年6月发文称:郑州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一方面引导宇通客车等转型新能源,鼓励海马汽车等以股权合作、联合研发盘活闲置产能;另一方面加速引进比亚迪等新能源整车生产项目。 河南省汽车行业商会常务副秘书长朱志芳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河南省汽车产业投资集团成立时就肩负着打造河南自己叫得响的汽车品牌的使命,集团引入了智行盒子,致力于生产属于河南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2023年3月,河南省汽车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海马汽车联合向智行盒子投资10亿元,而后智行盒子总部从北京迁到郑州。 昇麒新能源的生产,也是为了解决地方的汽车产能问题。昇麒C11A光伏电动汽车样车由江西志骋汽车公司(下称“志骋汽车”)生产,志骋汽车设立于1995年,拥有景德镇、九江整车厂和九江发动机等多家工厂,具备年产25万辆整车和15万台汽车发动机的生产能力。 2001年日本铃木株式会社入股江西昌河汽车后改名为昌河铃木。昌河铃木曾经盛销过北斗星、利亚纳、浪迪等小型车,但2013年后昌河铃木日渐衰落,到2018年,包括铃木汽车在内的日方股东转让了昌河铃木全部股权。同时,北汽集团也想脱手昌河铃木,2013年11月,北汽集团重组江西昌河,持有江西昌河70%股份,2018年时想以10.5亿转让,但最终无人接手,昌河铃木又更名为“江西志骋汽车”。如今昇麒新能源出现,意在盘活志骋汽车的资源。 充换电、地产企业的跨界冲动 昇麒汽车的第二大股东是浙江薪火能源有限公司,薪火能源出资176万元获得昇麒汽车13.8%的股份,薪火能源的母公司为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超威电源一直想切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但始终没成功。 2018年3月,超威集团与造车新势力电咖汽车(后更名为“天际汽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当年9月又与奇瑞旗下开瑞新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但这两家车企都没有采用超威电池。而今进入昇麒新能源股东之列,超威集团终于与车企达成了合作。 云界汽车的成立则与雷丁汽车、野马汽车、北京汽车制造厂有关。8月5日,在野马工厂举行的“亚美尼亚海外合作探讨”会议,其会场的背景墙上还有“中国雷丁,世界雷丁”。 云界汽车的第一大股东是深圳康湖新能源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康湖新能源”),该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营新能源汽车销售、汽车租赁、充电桩运营、新能源车换电设施销售等。 云界汽车第二大股东四川野马汽车,是四川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11年成立的。2019年,雷丁以14.5亿元、100%全资收购四川野马汽车,但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竞争加剧、自身资金链紧张等因素影响,雷丁汽车最终倒下了。 今年6月,云鹰新能源集团旗下云鹰汽车制造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云鹰汽车”)收购雷丁汽车的母公司比德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云鹰汽车持有比德文72%股权,顺利接下雷丁汽车的造车资产。 云鹰汽车成立于2019年,注册资本1亿元,主营新能源汽车生产测试设备销售、汽车轮毂制造、充电站、充电桩销售。而云鹰新能源的母公司是位于忻州的山西中保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也主营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充电设施销售。 金鱼汽车实控人也有新能源充换电业务,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朱钦澎是顺加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2019年,朱钦澎成立顺加能科技,主营换电站业务。2020年,顺加能科技参加了当年北京车展,彼时顺加能科技展示的换电车型还是海马E3。 “这两年从事新能源换电站运营的企业减少了,这个行业现在竞争太激烈,不好干了。”科华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说,“新能源汽车补能模式以充电为主、换电为辅,同时龙头企业集中,头部效应越来越显著。” 与四川野马牵扯的还有北京汽车制造厂(成都)有限公司(下称“北汽制造成都”),2021年北京汽车制造厂和四川勇士汽车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该公司,2022年被北京上元环海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元环海”)接盘,随后上元环海又将股权转让给2021成立的巴顿(北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巴顿北京新能源与上元环海的实际控制人都是王斌,北京上元环海的主营业务为房地产。 上元环海看重的还有美国汽车品牌乔治·巴顿。“USG乔巴”公众号2022年9月发布的消息显示,乔治·巴顿与北汽制造成都达成战略合作,将持有的注册商标、车型专利、图文版权授权给北汽制造成都,合作生产并销售“巴顿·战剑”新能源汽车。今年6月24日,四川野马汽车与北汽制造成都达成战略合作,将联合生产乔治巴顿战剑车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潘俊田 “为什么要帮别人建产线,不能先搞好自己的产线吗?”这是仁烁光能董事会秘书、战略发展总监许兰库常被问到的问题。仁烁光能由南京大学教授谭海仁创办,是一家押注全钙钛矿叠层路线的光伏企业。 2024年年中,一家客户找到仁烁光能,希望其协助建设钙钛矿产线。该项目完成后,“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成为仁烁光能的一项正式业务。今年6月,仁烁光能正式发布了这项业务。 许兰库说,从接触的潜在客户来看,目前对钙钛矿产线感兴趣的企业主要包括三类:计划转型的传统企业、产业资本、创业企业。此外,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委托建设研发线的意愿。其中一些企业认可光伏发展前景,希望抓住市场机遇,却缺乏相应的技术积累,因此有合作建线的需求。 钙钛矿在理论上具备高光电转换效率,成本仅为晶硅光伏的三分之一,目前已完成从实验室研发到量产技术的开发。今年以来,华能集团、三峡能源等央企能源集团都在分批次采购,建设实验基地。正因如此,钙钛矿被市场视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路线之一。 目前,市场上提供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的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已成功搭建量产线的钙钛矿创业企业,如仁烁光能、极电光能;另一类是光伏设备企业,如捷佳伟创、迈为股份。 据行业人士不完全统计,今年披露的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采购项目(即钙钛矿代建项目)已超5个,且项目数量还在持续增加。 此前国内钙钛矿产品的年出货量约为百兆瓦(MV),目前国内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在建钙钛矿产线。据经济观察报了解,目前投建一条吉瓦(GW)级的钙钛矿产线(含厂房)成本约需8亿元至10亿元。 事实上,“代建产线”在光伏业内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在这一模式中,光伏主产业链(涵盖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企业,会委托光伏设备厂商提供整线设备解决方案,以此快速解决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满足地方政府或投资人对“项目快速落地、产能快速投产”的要求;而设备厂商也能通过代建模式包揽客户的全部设备订单,扩大出货量。 三年前,光伏行业从PERC(发射极钝化和表面接触电池)技术向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技术转型时,代建模式曾极大地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推动光伏产能的大幅扩张。但大规模的产能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内卷”,不少通过代建模式落地的光伏项目后续陷入运营困境,甚至出现部分地方政府要求代建企业回购项目的情况。 如今,钙钛矿领域的代建模式会走出不一样的路径吗? 钙钛矿产线建设难在哪 相比技术成熟的晶硅光伏产线,搭建一条钙钛矿产线的难度要大得多。 晶硅光伏组件的生产以物理法为主:产线需先将符合纯度要求的多晶硅通过拉晶炉制成硅棒,再依次经过切割、制绒、薄膜沉积、激光蚀刻、离子注入等工艺,最终生产出组件。TOPCon电池和BC(背接触电池)电池分别改进了薄膜沉积工艺和激光蚀刻工艺。 钙钛矿产线则更依赖原材料的化学配方。钙钛矿虽有固定分子结构,但组成该结构的材料种类繁多,目前已衍生出成百上千种钙钛矿生产原材料;而几乎每一种原材料,都需要配套新的设备与工艺,这大大增加了产线搭建的复杂度。 许兰库说,仁烁光能目前采用湿法制备钙钛矿膜层,其余功能层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或蒸镀工艺制作。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工艺选择也各不相同——有的用干湿结合法制备钙钛矿,甚至有企业所有功能层都采用湿法制备。当前钙钛矿工艺还没统一、标准化。 材料与设备是钙钛矿代建模式中的两大核心环节。对提供整线技术服务的厂商而言,他们希望通过提升相关设备的出货量,推动全行业成本下降。但在设备与工艺难以统一的背景下,头部设备厂商推出钙钛矿整线设备解决方案的进度相对缓慢。 以迈为股份为例,该公司在今年5月发布公告,拟募资约20亿元建设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装备产业化项目;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设备20套,预计投产后年营收达40亿元、净利润约6亿元。 许兰库进一步表示,目前钙钛矿组件厂商使用的设备基本以半定制化为主:传统晶硅设备商不仅尚未能覆盖钙钛矿产线的全部设备需求,即便部分厂商能提供全套设备,也无法实现各设备间的有效联通。在定制化背景下,单一客户的订单往往难以覆盖设备厂商的研发成本,这就可能导致厂商出现“毛利率不低但盈利有限”的情况。 材料方面的挑战同样突出。极电光能副总裁王雪戈此前在介绍“定制化整线交付”业务时提到,随着钙钛矿产业化推进,材料成本在组件单瓦成本中的占比始终居高不下。极电光能在与上下游供应商沟通时发现,对材料供应商而言,钙钛矿产能的发展周期较长。在没有集中爆发的大额订单支撑时,材料降本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更多市场参与者投入其中。而定制化整线交付模式,将为行业产能增长提供极大的帮助。 代建的市场需求 许兰库说,如今不少企业已认可光伏新能源的发展前景,但自身缺乏或仅有少量钙钛矿技术积累,又希望缩短时间成本与试错成本,因此急于拥有产线或研发线,以抢占下一轮市场周期。部分有一定技术积累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希望通过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支撑更多研究生的培养需求。此外,一些传统晶硅光伏企业会借助钙钛矿代建,为未来从晶硅产线向硅钙叠层产线转型提前布局。 推动企业寻求代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拥有落地产线往往是获得投融资的先决条件之一。一名钙钛矿从业者向记者解释:“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有政策倾斜,但政府产投更希望项目能在当地落地发展、贡献税收与就业;对市场化投资机构而言,产线意味着具备实际产能,是项目商业化的前置条件。” 据许兰库介绍,不同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项目的价值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产能规模与技术路径,技术服务费用从百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而且相对于价值更高、供给更充足的生产设备,技术服务因稀缺性更强,账款回收难度更低。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目前投建一条吉瓦级的钙钛矿产线(含厂房)约需8亿元至10亿元。 不过,当前头部晶硅光伏企业对钙钛矿整线设备的兴趣较低。多位行业人士向记者分析,这是因为头部企业更倾向于布局钙钛矿与晶硅的叠层工艺——硅钙叠层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待技术成熟后,他们只需在现有晶硅生产线上增加高通量制备钙钛矿膜层的工序即可。因此,头部光伏企业目前在建的钙钛矿整线,也多为10兆瓦级的自动化研发线。 晶科能源表示,钙钛矿产品目前尚未达到稳定的状态,预计解决该问题仍需2年至3年时间。公司目前已布局相关中试线,用于验证产品量产的可行性,整体仍处于研发阶段。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叠层电池技术方面,这两年钙钛矿叠层技术的可靠性不断提高,商业化机会也越来越大。虽然叠层技术仍面临挑战,但相比两年前已有显著进步。因此,公司在叠层电池技术方面也有计划,设定了一些效率和可靠性目标。” 许兰库说,目前钙钛矿产品在集中式光伏电站市场尚未建立价格优势,因此各家钙钛矿企业都在探索哪些细分场景可以实现出货。提供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可视为钙钛矿“增加收入”的一种尝试。 代建模式曾是中国光伏行业产能快速扩张的一个重要推手。过去数年,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数十家上市公司跨界“卷”入光伏赛道。 这些跨界企业即便没有人才与技术积累,也能通过代建迅速搭建产线,实现所谓的“跨界转型”。一家跨界光伏的上市企业曾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目前未从事光伏电池业务,亦无TOP-Con光伏电池生产技术储备,尚无TOPCon电池人才团队,正在积极联络引进相关领域人才,可能存在人才引进不达预期的风险。” 短短数年,光伏产业产能大幅扩张,最终导致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行业陷入阶段性亏损,部分代建企业也因此积累了大量应收账款。 为避免此前晶硅设备厂商被拖欠尾款的现象在钙钛矿领域重演,当前钙钛矿产线建设多要求采用预收款模式:代建企业会将整个产线合同周期拆分为“产线设计、设备验收、产线联通、产品及项目达标”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收取一定比例款项,最终留存5%—10%作为质保金。 在许兰库看来,当下钙钛矿领域的代建模式,本质上是在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和资本进入这一赛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郑晨烨,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5年,一笔“泼天的富贵”砸向了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却硬生生卡在了发射环节。 所谓“泼天”,具象为一个总预算6.16亿元人民币的火箭发射订单,招标方是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目的是为旗下“千帆星座”的规模化组网寻找火箭运力。 然而,从2月到8月,这笔订单反复启动招标,又反复宣告失败,理由很简单:递交投标文件的供应商“不足3家”。而根据《招标投标法》相关规定,投标人少于3个不得开标,只能重新招标。 接二连三的失败,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现实:市场上能接下这笔大单的“民营火箭公司”,凑不够数。这让卫星公司们很“着急”,因为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先到先得”的规则,卫星的轨道和频率资源是有“保质期”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环环相扣的时间节点,完成规定比例的卫星发射,否则申请的资源就会失效。 当前,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和另一家中国星网的“GW星座”申报的卫星总量已突破30000颗,发射任务可谓艰巨。公开信息显示,从7月底到8月中旬,中国星网通过5次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前后共使用了4种不同型号的运载火箭;而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截至2025年3月,也已将90颗卫星部署在轨。 与此同时,市场的热度也已传导至遥感、对地观测等细分赛道。2025年8月底,航天宏图(688066.SH)公告其与国际客户签订了一份价值约9.9亿元人民币的卫星及地面系统采购合同。而在稍早前的5月,北京的微纳星空也中标了四川一个价值8.04亿元的遥感星座总包合同。 卫星产业的“米”已满仓,但市场却忽然发现,能把这些卫星稳定、廉价送上天的火箭,却还不够用——自2014年政策开闸以来,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已经奋战了10年,全行业依然缺少一款能够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在运力指标上成熟、在成本上具备优势的大运力液体运载火箭。 垣信卫星“合格供应商不足3家”的招标结果,让一个长期存在于业内的矛盾,以一种直白的方式摆上了台面:下游的卫星公司们急着“上天”,但在国家队主力火箭已被中国星网高密度发射任务占用的背景下,能提供补充运力的民营火箭公司还赶不上趟。 因此,市场的目光,很自然地落在了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和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这几款产品上。它们是目前国内民营航天赛道中,为数不多在运力上能够满足大规模星座组网需求的液体火箭,但它们也无一例外,都还卡在首次飞行试验之前。 对于焦急等待的卫星公司们来说,这些火箭何时能飞以及飞得怎么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后续的发射计划到底能不能排得出来。 垣信给行业“摸了个底” 时间不等人,对于中国的卫星公司而言,国际规则设定了一张硬性的时间表。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则,卫星的轨道和频率资源并非永久有效,其分配虽然遵循“先申报先使用”原则,却附带了严格的发射时限,通常来说,一个星座计划在立项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9年内要完成总规模的10%,12年内完成50%,到第14年,必须完成全部卫星的发射部署。 规则很清楚:到点交不出卷,你占的“坑”就会被收回。 低轨卫星星座,指的是由成百上千颗在近地轨道运行的卫星,组成一个网络,其主要目标是为全球、特别是地面网络难以覆盖的海洋、山地、偏远地区,提供高速、低延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但近地轨道空间和用于通信的无线电频率,都是有限的物理资源。不同星座如果占用相同的轨道和频率,就可能产生信号干扰甚至碰撞风险。因此,国际电信联盟(ITU)扮演了全球协调者的角色,其“先到先得”的分配原则,势必带来对有限太空资源的“优先使用权”的争夺。 在这场争夺中,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Starlink)计划已遥遥领先。根据该公司披露的信息,“星链”的远期规划超过4万颗卫星,仅在2025年前8个月,SpaceX就通过77次发射,将超过1900颗“星链”卫星送入轨道。 这场太空“圈地”运动的紧迫性,直接体现在了发射节奏上。根据中国卫星(600118.SH)的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中国共进行了35次航天发射,已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而据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这一高密度发射的态势在下半年得以延续,尤其以中国星网为代表。 在7月27日至8月17日的21天里,中国星网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完成了5次组网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太空,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八号甲、长征十二号——多款国家队主力运载火箭在文昌、太原、海南三大发射场轮番上阵,为其提供了保障。 相比之下,另一家主力运营商垣信卫星的发射计划,则在3月12日完成第五批组网发射、将在轨卫星数量提升至90颗后,便再无新的发射入轨记录。 一位长期关注商业航天赛道的投资人向记者解释,无论是星网的“快”,还是垣信的“慢”,背后都指向同一个压力源:“这种高强度的发射,正是为了确保在ITU规定的时间窗口内,完成最低部署数量,把已经申报的宝贵轨道和频率资源,真正地‘占’下来。” 但即使是中国星网的发射节奏,放到全球的商业航天格局中,尤其是与SpaceX对比,差距依然明显。公开信息显示,仅在2025年前8个月,SpaceX一家公司就完成了100次轨道级发射任务。 卫星市场的热度当然也并不局限于垣信和星网两家公司。2025年8月29日,航天宏图(688066.SH)公告称,与一名国际客户签订了价值约9.9亿元人民币的卫星及地面系统采购合同,创下该公司单个项目合同额的历史新高。而在稍早前的5月份,北京的微纳星空也中标了四川一个价值8.04亿元的遥感星座总包合同。 这种热度,也清晰地传递到了产业链的上游。2025年9月2日,金属3D打印龙头企业铂力特(688333.SH)董事长薛蕾在回答经济观察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其公司参与的多个商业航天项目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同一天,航宇科技(688239.SH)董事长张华亦给出了类似的判断。他称,中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已实现从“单台突破”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该公司的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因此同比增长了近30%。 但订单再多,卫星上天最终要靠火箭运力来兑现。垣信卫星2025年以来的招标过程充分说明了当下火箭运力的“瓶颈”。 7月21日,垣信卫星再次启动招标并将方案进行了调整,项目总预算高达13.36亿元,并被拆分为两个包件——包件一:采购4次“一箭10星”的发射服务,总预算6.16亿元,要求火箭在950公里近地轨道运力不小于2.8吨,且在招标公告发布前有成功飞行经验;包件二:采购3次“一箭18星”的发射服务,要求火箭在800公里近地轨道运力不小于4.8吨,并允许投标产品在2025年12月底前完成首飞即可。“这次招标条件的调整,特别是包件二允许年底前首飞的新型号火箭参与,可以看作是垣信卫星在向民营火箭公司们招手。”前述投资人向记者表示。 这一次,市场总算有了回音。8月15日,垣信卫星公布了包件二的中标候选人结果,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3家民营火箭公司入围。这是民营火箭首次集体进入国家级星座的供应商名单,被业内视为一个行业标志性事件。 但故事的另一面是,垣信卫星为“一箭10星”准备的6.16亿元预算,依然没能花出去。8月11日,垣信卫星在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包件一招标失败,原因与半年前如出一辙:递交投标文件的供应商不足3家。 垣信卫星或许还想再试试,就在发布招标失败公告的同一天,一份采购内容、技术要求、交付周期与最高限价完全一致的第二次招标公告,又被挂了出来。然而,这次“闪电般”的招标重启,还是因为供应商不足3家而流标。 至此,垣信卫星的招标过程,算是也给行业“摸了一个底”:市场上能稳定提供大运力发射服务的民营火箭公司,实在是凑不够数。 这意味着,要解决运力问题,唯一的指望,就落在了那些尚未完成首飞的民营火箭身上。 “运力瓶颈”如何解决 对于卫星公司来说,“运力瓶颈”的背后,关联着多个重要问题。比如,能不能在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发射?单颗卫星的发射成本,能不能低到让整个星座的商业模式成立?一次发射,能不能把足够数量的卫星打上去,以满足组网的最低要求? 这些问题如果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星座的组网进度及商业回报可能就无从谈起。那么,怎样才能解开“运力”这个疙瘩呢?从SpaceX的经验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被拆解成3个不同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发射频率。对于需要部署数千颗乃至上万颗卫星的星座计划而言,发射频率直接决定了组网的速度。正如之前提到的,2025年前8个月,SpaceX一家公司就完成了100次轨道级发射任务,相比来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共进行了35次航天发射。 第二个维度,是单次运载规模。根据公开信息,SpaceX的主力火箭“猎鹰9号”在可回收模式下,其太阳同步轨道(SSO)的运载能力能达到15吨以上。相比之下,目前国内已成功实现商业化发射的民营火箭中,运力最大的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其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运力为4.2吨。 “运力小,意味着一次发射能带的卫星就少,同样要部署60颗卫星,小运力火箭可能需要发射4到5次,而‘猎鹰9号’一次发射就可以,这背后不只是发射成本,还有时间成本和在轨组网的复杂度问题。”国内一家头部商业火箭企业的一位高管告诉记者。 这位高管同时解释称,所谓“在轨组网的复杂度”,指的是将不同批次发射的卫星,编入同一个协同工作的轨道网络所增加的难度。一次性发射的卫星,可以将它们相对规整地部署在同一个轨道面上,如果分为多次发射,每一批卫星入轨的初始轨道都会有细微偏差。为了修正这些偏差,让所有卫星最终“严丝合缝”地组成一个星座,就需要卫星消耗宝贵的自带燃料,进行大量变轨机动,这不仅会缩短卫星的设计寿命,也会大大增加地面团队长期测控和调整的复杂程度。 第三个维度,则是成本与可靠性。在成本方面,正悦投资的高级投资经理何艺娟给记者算过一笔账:SpaceX的发射报价折合人民币约在每公斤2.1万元;作为对比,国内商业火箭的报价,普遍在每公斤6万元至15万元之间。 在可靠性上呢?公开数据显示,自2010年首飞以来,“猎鹰9号”系列火箭已执行超过5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9.43%。与SpaceX的高成功率相比,中国民营火箭公司仍需频繁面对失败的考验。比如,在2025年8月15日,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点火升空后,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2024年,行业也经历了数次挫折:2024年12月27日,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遥六”火箭,因三级伺服热电池在返工过程中导线受损,导致电池未正常输出,最终火箭在发射升空约3秒后姿态失稳自毁;2024年6月30日,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火箭在进行地面动力系统试车时,因箭体与试验台连接处结构失效,导致火箭脱离发射台后坠毁。 这些公开的发射失利,也印证了可回收大运力液体火箭这条路,确实不好走。 频率、规模、成本——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的“运力”差距,正是垣信卫星“招标困局”背后的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前已经成功完成商业化飞行的几款民营固体火箭,虽然在特定市场取得了成功,但要满足大规模星座组网的低成本、大运力需求,还有不少的差距。行业的希望,还是落在了那些尚未完成首飞的可回收液体火箭身上。 面对市场的现实需求,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第一条路,可以称之为“先吃上饭”。这条路以中科宇航、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等公司为代表,其共同特点是在研发下一代大运力液体火箭的同时,先用技术相对成熟、研发周期更短的固体火箭,来响应市场上一部分“小、快、灵”的发射需求。 星河动力战略与公共关系高级总监孟宪博曾向记者解释过这种“固液并举”路线的商业逻辑。在他看来,除了星网、千帆这类大型组网任务,中国还存在一个由数百家小型商业卫星公司构成的“长尾市场”。固体火箭成本相对较低,发射准备更灵活,对于这个市场的适应性很强。 市场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点,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固体火箭,截至2025年8月已完成8次飞行,在民商火箭发射服务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东方空间的“引力一号”固体火箭,在2024年1月首飞时,也创下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的纪录。 先用固体火箭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实现商业闭环,获得现金流和工程经验,再反哺技术更复杂、投入更大的液体火箭研发,是这条路径的核心逻辑。 另一条路,则是“一步到位”的理想主义。这条路的代表是天兵科技、蓝箭航天、深蓝航天等从创立之初就将主要资源投入大运力、可回收液体火箭研发的公司。 这条路当然很不好走,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以天兵科技为例,该公司已累计获得超40亿元的资金支持,近期获得的超15亿元融资,也主要用于“天龙三号”的首飞和批量化生产——这是一款尚未实现商业发射的火箭。 支撑这一选择的,是另一套商业逻辑。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曾向记者表示,固体火箭技术与液体可回收技术不存在继承关系,国家队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成熟,民营公司如果要在运载火箭领域做出成绩,必须专注于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成本的可回收液体火箭。 换句话说,这条路径的拥护者认为,与其在过渡性产品上花费资源,不如集中全部精力,去攻克那个能一劳永逸解决行业最大痛点——大规模组网的运力成本——的终极产品。 “运力瓶颈”激起的涟漪,也已经从火箭发射端传导至产业链的最下游。 比如,卫星互联网终端和服务商网翎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刘宇就向记者表示,其公司的产品路径是“先高轨,后低轨”。他解释称,之所以做此选择,是因为目前国内真正可用于大众服务的低轨星座网络尚未建成,而高轨高通量卫星,是当下“实际可用的能力”。也就是说,上游火箭运力的迟滞,直接决定了下游终端厂商的商业节奏和技术路线图。 刘宇同时表示,火箭和卫星解决了“修路”的问题,但只有通过终端和服务,才能让路上跑满“车”,才能真正开拓出市场,让投入巨大的空间资源实现商业变现。如果火箭发射成本降不下来,终端和服务的价格就无法做到平民化,所谓的万亿市场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而言,运力问题最终关乎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商业闭环。 2025年8月15日,垣信卫星公布了“一箭18星”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采购项目的中标候选人: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也就是说,市场的选择,最终落在了3款尚未首飞,但纸面参数足够“解渴”的液体火箭身上。 根据经济观察报记者对公开信息的梳理,其中,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是一款液氧甲烷火箭,其一级动力系统已在2025年6月完成九机并联地面点火试验,总推力达到7542千牛;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采用液氧煤油路线,其公布的近地轨道(LEO)运力高达17吨,在经历了2024年的地面试车失利后,也已完成归零后的结构验证;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LEO运力为12吨,计划于2025年9月首飞,并且已经拿下了为中国空间站运输货物的任务。 上述3款火箭的运载能力,均远超垣信卫星包件二中“800公里近地轨道不小于4.8吨”的要求,这也解释了为何之前合格的供应商“凑不够数”——牌桌上能跟注的玩家,确实只有这几个。这3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火箭,都还没有一次成功的入轨飞行记录。 在发射场端,为高密度发射而生的基础设施正在成型——位于海南的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其一期工程的一号、二号发射工位均已投入使用,并且,为进一步扩大发射能力,该发射场的二期项目也已于2025年初开工,计划新建三号和四号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在国家队发射场之外,民营企业自建发射工位的努力也在同步进行——以天兵科技为例,其位于酒泉的国内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已在2025年7月通过竣工验收。 在上游的生产线上,为火箭规模化制造提供零部件的供应商们,也已为“量产”做好了准备。铂力特董事长薛蕾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确认,其公司参与的多个项目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航宇科技董事长张华也向记者表示,航天动力系统已实现从“单台突破”到“批量制造”的跨越,其公司的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因此同比增长了近30%。 此外,资本市场的通道也已打开,2024年商业航天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相关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路径正在变得通畅。根据公开信息,此次入围垣信卫星招标的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均已进入IPO辅导备案阶段,上市将有利于其为后续的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弹药”。 发射场、供应链、资本市场,一张为大运力火箭“上天”而准备的网络,已初步成型。现在,卫星公司们和整个行业都在等待——等待那几次关键的首飞,为那些蓄势待发的规模化星座组网计划,按下启动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牛钰 营业收入同比翻番、净利润同比大增11倍……上市券商2025年半年报晒出的业绩爆发数据,让不少券商直呼是“最好的上半年”。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券商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518.66亿元,同比增长11.3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称“净利润”)1040.17亿元,同比增长65.09%。 整体来看,受益于资本市场交投持续活跃,券商的经纪业务、自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带动业绩出现高增长。 上半年,42家上市券商净利润普增,其中有22家券商的净利润增幅超过50%。令人意外的是,浙商证券、西部证券等少数券商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合并券商搅动格局 上半年,营业收入规模居于行业前十的上市券商纷纷跻身“百亿俱乐部”,并且重排座次。 券商“一哥”中信证券继续以330.39亿元的营业收入稳居行业首位,同比增长20.44%;其净利润为137.19亿元,同比增长29.80%,创下历史最好中期业绩表现。 合并后的航母级券商国泰海通证券正在挑战“一哥”的地位。该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为157.37亿元,较中信证券高出20.18亿元,跃居行业第一;其营业收入为238.72亿元,落后于中信证券91.67亿元。 从2024年中期营业收入规模排名来看,因海通证券被合并,挤入券商营业收入前十的新面孔是国信证券,其排名同比提升4位;广发证券营业收入超越银河证券,位列行业第四;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证券的营业收入超越招商证券。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经济观察报记者整理 在营业收入规模排名前十的上市券商中,招商证券的业绩增长略显疲弱,其净利润仅同比增长9.23%,主要原因是其投资及交易业务收入下降16.66%。招商证券对此解释称,系固收自营投资收益同比下降所致。 上半年券商业绩报告透露出的明显信号是:头部公司业绩表现相对稳健,“强者恒强”的格局犹存,而中小证券公司业绩分化明显,既有“爆发式”增长的“黑马”,也有营业收入逆势下滑的个例。 比如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幅最大的国联民生证券,其营业收入为40.1亿元,同比增长269.4%;净利润为11.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85.19%。在国联证券收购民生证券之前,其2024年中期的营业收入水平仅在42家券商中排第38位,如今合并后的券商已跃升至第19位。 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最大的券商为华西证券,其净利润为5.12亿元,同比大增1195.02%。华西证券解释,业绩大增主要系其抓住市场行情,经纪和投资业务收入实现增加。此外,天风证券的净利润为0.31亿元,虽然在上市券商中垫底,但较2024年上半年亏损3.24亿元明显回暖。 在一众券商的喜报中,也有小部分券商面临挑战,业绩下滑。 其中,浙商证券的营业收入为61.07亿元,同比下降23.66%。浙商证券称,营业收入下降主要是受其期货业务收入下滑的影响。 此外,西部证券的营业收入为27.89亿元,同比下降16.23%;中原证券的营业收入为9.21亿元,同比下降23.14%;财通证券的营业收入为29.59亿元,同比下降2.19%。 自营收入激增 分业务来看,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上半年,42家上市券商的经纪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634.54亿元,同比增长43.98%。投资业务更是成为上市券商业绩的第一增长动力。以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计算自营收入,42家上市券商的自营业务收入为1182.67亿元,同比增长54.87%。 从自营收入的增幅看,大中型券商表现突出。中信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华泰证券、中金公司、申万宏源等头部券商自营收入的涨幅超过60%。长江证券、国联民生证券、华西证券自营收入的涨幅迅猛,分别为782.94%、456.88%、261.97%。 中信证券自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2.17%至193.38亿元,比国泰海通证券的96.95亿元高出近百亿元。 上半年,仅有6家券商的自营业务同比下滑,其中同比降幅最大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原证券、中银证券、招商证券,降幅分别为44.57%、32.55%、11.9%。 对于上半年自营收入下滑的原因,中原证券解释称,系其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减少;中银证券表示,系市场波动对金融资产处置收益、公允价值产生影响;招商证券称,系固收自营投资收益同比下降所致。 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的自营资产规模持续扩张。国金证券非银团队统计,截至6月底,42家上市券商的自营投资规模达到68323亿元,同比提升14%,较2024年底增长10%。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从市场看,上半年沪指上涨2.8%,债券市场震荡上行,中债新综合指数上涨1.0%。在此背景下,上市券商加仓股债投资敞口,测算固收投资规模合计较年初增长11%、权益投资规模较年初增长9%。 华泰证券指出,证券公司持续加大股票OCI(其他综合收益)投资,聚焦高股息资产,提供稳定股息收益。同时,第三季度以来权益市场继续稳步向上,7月至8月,沪指、恒指分别涨4.17%和4.18%。部分券商的股票TPL(交易性金融资产)仓位相对灵活,在权益市场维持景气的背景下,或贡献更高的收入弹性。此外,头部券商仍有一定的股权投资、跟投敞口,权益市场上涨或带来估值修复。 “马太效应”持续 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规模前十的券商(下称“头部券商”)占42家券商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24年的62%提升至68%,“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分业务看,头部券商各条业务线的收入在行业较高的水平上又实现大幅增长,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在42家券商中,头部券商上半年经纪、资管、投行业务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高达61.77%、72.11%和60.92%。诸如红塔证券等小型券商的相关业务收入均低于1亿元。 从投行业务来看,上半年A股股权融资回暖、港股IPO热潮持续,头部券商的投行业务加速回暖。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海通证券、华泰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五家券商的投行业务净收入合计为74.48亿元,占42家上市券商该项收入总和的比例达47.96%。 此外,东方证券、申万宏源、国联民生3家券商上半年该项收入在5亿元到10亿元之间,有21家上市券商该项收入在1亿元到5亿元之间,有13家上市券商该项收入在1亿元以下。 虽然有部分中小券商投行业务取得突破,较去年同期实现了大幅增长,但仍有14家券商的投行业务净收入还在持续下跌。中泰证券、太平洋证券、中原证券等券商投行业绩波动较大,同比下降均超45%。 部分券商投行业务收入下滑受监管影响。2024年10月18日,中原证券曾于2024年10月被证监会暂停债券承销业务半年,导致其上半年债券承销收入减少,投行业务净收入仅有0.05亿元。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2024年以来,监管对保荐业务现场检查比例提高,多家中小券商被暂停资格,导致项目资源向头部集中。2025年上半年IPO、再融资规模虽回暖,但增量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新能源、军工等重资本行业,发行人天然倾向大型券商。此外,头部券商可通过“大项目+高费率+联合承销”锁定利润,中小券商在竞争激烈中利润被侵蚀。 中信证券金融产业首席分析师田良指出,依托于2025年下半年市场活跃度的提升与资本市场的良好走势,证券公司业绩在2025年下半年仍有望保持较好环比增长,14家券商全年利润有望冲击历史新高。 中航证券非银行业分析师薄晓旭认为,目前监管明确鼓励行业内整合,在政策推动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下,并购重组是券商实现外延式发展的有效手段,券商并购重组对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行业整合有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8月2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的决定,将标题调整为《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同时新增加分指标重点倾斜权益投资,引导加大自营投资和资管业务的权益投资比例,并适当扩大重点业务加分覆盖面,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 华泰证券认为,上述规则的调整从风控指标标准、业务牌照申请、现场和非现场检查频率等多维度影响券商经营发展,相关规则的修订有望引导行业在权益投资、财富管理等领域更好发挥专业服务能力和功能作用,并驱动行业马太效应持续加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作者:万连山,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5年8月25日,印尼雅加达街头,大批市民和大学生开始陆续集结,抗议国会议员获得5000万印尼盾(约2.16万RMB)/月住房补贴。 这笔钱,是雅加达最低工资标准的近十倍。 一开始,这或许与过去多次的抗议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意外发生了。 8月28日,“ojol”司机阿凡正在争分夺秒送餐,路过国会大厦门口时,正好碰上武警驱散抗议人群。 他被困在人潮中,动弹不得。 混乱中,一辆警车撞向了他。 撞了人,车内驾驶者不仅没有出来查看情况,甚至猛踩油门,直接从受害者身上碾过去。 21岁的年轻生命,瞬间消逝。 撞到了,可以说是意外。 碾过去又是什么意思呢?可能根本没把车底下的那条人命当回事。 阿凡的死,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有人都愤怒了。 “阿凡不是我们,但阿凡因我们而死去。阿凡就是我们,代表着千千万万个努力工作却被忽视的我们。” “舒适的生活需要用鲜血换来,沉默无异于与凶手同谋。” …… 抗议立刻就升级了。 短短几天就从雅加达蔓延至十余个主要城市,多地房屋被烧毁,多名议员甚至财政部长的住所都被洗劫了。 很多即便没有抗议的人,也在家门口挂着《海贼王》中的经典旗帜…… 随着死伤人数不断攀升,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做出罕见的巨大让步,宣布取消议员福利政策和部分特权。 截至目前,事态似乎已经得到了控制。 但是,这很可能只是暂时的。 取消这个福利,只是为了应付燃眉之急。 但根本的问题不改,目前的平稳必然只是短暂的。 积压了几十年的怒火,迟早会以更剧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一、贫穷是万恶之源 印尼民众为什么要挂海贼旗呢? 当然不仅仅是受《海贼王》这部作品的影响,很可能还因为,印尼本身就是一个海盗泛滥的国家。 印尼的海贼,实在是太多了。 据国际海事局(IMB)的数据,2025年1~7月,仅马六甲海峡的海盗抢劫案件就高达82起,同比激增超过200%。 根据亚洲反海盗及武装抢劫船舶区域合作协定信息共享中心(ReCAAP ISC)的报告,大多数团伙,都来自印尼的廖内群岛和库拉群岛。 不同于西非、索马里、加勒比海盗船的坚船利炮形象,印尼海盗的主要装备是镰刀、斧头、斩鱼刀甚至棍棒等“冷兵器”。 92%的袭击事件,都是“机会型”作案。 海贼们瞅准机会偷偷登船,偷偷摸摸盗走引擎备件(29%)、船用物资(19%),现金只占1%。 所有案件中,只有4起船员被短暂限制行动,1起导致一名船员头部擦伤(无需医疗)。 典型的只要钱,不伤人。(更可能是打不过) 与其说他们是海盗,不如说是“海上小偷”。 为何如此?原因只有一个字:穷。 南洋海上贸易繁荣,利好的是工商业;对于祖祖辈辈打渔为生的土著而言,其实是灾难。 过往船舶排放的大量污染物,严重破坏了沿岸渔场的生态环境,导致印尼渔业收入锐减,多达11.34%从业者被归为极端贫困人口。 当吃饱饭都成问题,你不可能指望他们还遵守法律和道义。 为了生存,很多人或主动或被动铤而走险,成为法外狂徒。 《Maritime Piracy Reasons, Dangers and Solutions 》:“当正规工作不再有利可图的时候,沿海岸线的年轻人、渔夫,都有可能转向去当海盗。” 都是揾食艰难,不可取但是能理解。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胆量和那个条件出海的。 相比于海贼们的相对自由,更多老实巴交呆在陆地上的“人矿”,只能年复一年地逆来顺受。 全球海盗登船事件分布 对于印尼,很多人都有个误区。 认为当地和越南差不多,大概相当于二三十年前的中国,普遍比较贫穷。 但其实只看纸面数据,印尼既不贫穷、也不落后。 之所以会给人这种刻板印象,纯粹是因为贫富差距过大。 作为G20成员国,印尼GDP总量占东盟总量约40%,连续多年保持5%左右的增长,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 这里有东南亚最繁荣的商业区,有全球最大购物中心之一,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大城市的智能化、移动支付和公共交通设施都非常完善…… 资源是存在的,财富是增长的,技术是进步的…… 但这一切,都与大多数普通人无关。 相比于突飞猛进的人均GDP,印尼的人均收入却并没有明显增长。 8月,印尼整体通胀率2.31%,但食品价格却同比上涨4.7%。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真实收入,近年来甚至还是下降的。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截至2024年,印尼全国有60.3%的人口,即1.718亿人,为贫困人口。 当然,对于这个数据,印尼官方是不承认的。 据印尼中央统计局的数据,全国贫困率仅为8.57%,约2406万人。 为什么差距大成这样? 因为印尼方面采用的是“基本需求成本”来衡量贫困状况,每人每天只要摄入食物热量超过2100千卡,就不算贫困。 非食品部分同理,都是最低需求标准。 2100千卡是多少呢? 我问了下豆包,大约相当于1.8千克熟米饭、1.5千克熟面条、790克全麦面包、30个鸡蛋…… 一个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的国家,贫困线竟然低到这种程度。 更离谱的是,即便下限这么低,还是有2400多万人不达标。 贫穷如洪水一般,淹没了普通人生存的尊严。 二、敲骨吸髓 雅加达人口超过1000万,是东南亚第一大都市,也是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城市。 整个北城都是贫民窟,基建甚至不如90年代的内陆小镇,人们在弥漫着臭气的街头巷尾互相拥挤,疲于生计。 南城则是另一个世界,环境优美、高楼林立,物价比北上广还高。 在Grand Indonesia购物中心,贵妇们随手就能买下价值2亿印尼盾的LV,相当于一个北城小贩三年的收入。 与之相对的,小贩虽然一个月连2000人民币都赚不到,每天却“享受”着完全不相称的物价水平。 即便在贫民区,菜市场一斤牛肉30块,一只鸡50块,白菜3块钱一斤,番茄8块…… 对此,人们或许还能忍受,毕竟已经忍了这么多年。 但是,民生本就艰难,还要继续敲骨吸髓,就太过分了。 “苦一苦百姓”,也是有极限的。 据印尼财政部预测,2026年财政预算赤字,至少将达到GDP的2.48%。 钱不够发俸禄了,怎么办? 降福利是不可能的。不仅不能降,还要继续涨。 今年3月,印尼国会修改《国民军法》,将现役军人可任职的政府高级职务从10个增加到14个。 同时,延长军人退役年龄。 8月25日,又通过国会议员每月发放5000万印尼盾住房补贴政策。 这背后,必然存在政治利益交换。军方获得了更大权力,政客拿到了更多利益。 你好,我也好。 但大家不好。 因为钱从哪来? 削减25%地区预算,包括地方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投入。 削减民生预算,却提高“自己人”的待遇,这属于是装都不装了。 甚至,这还不够。 国库空虚怎么办?最简单的就是加税。 根据税收法规协调法(UU HPP)规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印尼政府将增值税率从11%提高至12%。 1%虽然是不多,但架不住数量多。 整个2025年,印尼还出台了9项新税收政策,包括对小微企业加税0.5%。 整个中爪哇的地税,将因此上涨250%~1000%。 简而言之,就是底层人没有油水,要逮着中层使劲薅。 问题是,拿了这么多钱,办了多少事呢?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今年3月,印尼曝出史上最大国企腐败案,震惊世界。 据检方指控,2018~2023年,印尼国有石油公司旗下子公司,将RON90(低标号燃油)假冒成RON92(高标号燃油),以次充好,导致全国大量汽车发动机损坏。 共给国家造成193.7万亿盾(约123亿美元)损失,相当于全年教育预算的两倍。 今年8月,再度曝出人力部副部长涉嫌参与贪腐810亿印尼盾…… 当你看见一只蟑螂时,意味着满屋子都有蟑螂。 毫无意外,印尼能取得如今的成果,政府当然是办了事的。 但是,如果成果都进了自己的腰包,那和没办事有什么区别? 人们能看到的只有蛀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作者:万连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作者:晴山,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古城里的零售新格局 扬州,这座GDP刚突破7800亿元的苏中城市,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零售革命。 “没想到这么一个二线城市,会员店竞争居然这么激烈。”刘敏(化名)对《灵兽》感叹道。 作为扬州本地一家传统商超的店长,她最近明显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她称,2023年4月,大润发旗下M会员商店在扬州开业,紧接着山姆会员店也宣布即将进驻,加上原本就有的麦德龙等会员制商店,这座人口不到500万的古城,仓储会员店的密度正在急剧攀升。 而这不仅仅是扬州一个城市的现象。在山姆会员店、Costco等外资品牌商业模式火热的当下,中国二三线甚至县域城市正在成为仓储会员店新的“战场”。 从地理位置上看,扬州处在南京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的交汇处,高铁到南京40分钟、到上海2小时,便利的交通让扬州拥有了承接一线城市消费外溢的天然优势。 据统计,在2023年就有39家“首店”落户扬州,其中就包括大润发旗下的M会员商店全国首店。 对于扬州市民而言,这家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拥有800个停车位的M会员店,凭借庞大的体量与新颖的购物模式,迅速成为当地消费热点。“开业那天我专门去看了看,确实和传统超市不一样。”市民王女士对《灵兽》表示,“商品包装都很大,感觉更适合家庭囤货。” M会员商店以独立品牌与主力品牌大润发并行运营,当时落地扬州首店,也是大润发正式角逐会员制商超赛道的开始。然而,在M会员商店开业不久后,山姆APP就推送了“扬州生鲜直送”通知,增加了生鲜商品配送服务,并扩展了配送区域。其高效的配送网络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对M会员商店和麦德龙形成了巨大压力。 “山姆要来了,以后可以直接到店里去买东西了,有些熟食也不用再代购了。”在扬州开文创店的潇潇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她拍摄的山姆扬州店外立面的照片,引来了不少点赞和评论。据悉,山姆扬州店计划于2025年11月开业,自2024年5月开工以来进展迅速,同年11月就完成了主体结构建设。 这意味着,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扬州将同时拥有M会员商店、山姆会员店、麦德龙等多家仓储会员制商店。对于一个常住人口459万的地级市而言,这样的零售密度已经接近一线城市的水平。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从数据上看,扬州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60.64亿元,人均消费水平在江苏省内排名中等偏上,但这么多会员店同时进入,竞争肯定会很激烈。 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是,扬州的零售格局正在从传统的大卖场主导,向多业态共存转变。除了仓储会员店的密集进入,便利店、精品超市、社区生鲜店等新业态也在快速布局。 二、“降维打击”下的本土焦虑 山姆在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已是行业共识。其单店效益也是令人震撼。在2025年沃尔玛投资大会上,沃尔玛中国总裁朱晓静披露了一组数据:中国将有8家山姆会员店单店年销售额突破人民币36.7亿元。这一数字不仅远超传统大卖场单店3亿~5亿元的年销售额,甚至逼近北京SKP等顶级奢侈品商场的业绩。 当山姆会员店正式进驻扬州的消息确认后,首当其冲感到压力的是已经开业近一年的M会员商店。对此 ,业内分析人士称,M会员店的会员群体,肯定会被山姆分流走很大一部分。 对比之下,M会员商店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作为全国首店,M会员商店在商品结构、门店设计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但在品牌影响力、供应链整合能力、会员忠诚度等核心竞争要素上,与山姆会员店仍存在明显差距。 业内人士称,山姆的自有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建立了很强的认知,而且他们的全球采购能力是很多零售企业短时间内无法匹敌的。 据相关数据显示,山姆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达30%,例如,独家引进的澳洲谷饲牛肉年销量超10万吨,并且低于市场价格。这种基于全球供应链的成本优势,是本土会员店难以在短期内建立的护城河。 扬州的M会员首店虽然采用了与山姆完全相同的会员费标准,但其表现并未达到预期。开业仅5个月,社交媒体上就出现了诸多投诉。 消费者抱怨促销活动突然结束、线上购买促销商品被取消订单等问题,不少消费者表示后悔办理了会员卡。 此外,也有消费者在大众点评上吐槽其山寨、高仿,称店员服务意识差 ,“收银员串通黄牛给没卡的消费者刷卡攒积分”、“店内没有装热空调,冬天像是在冰箱里购物一样,服务员站在电梯门口冻得直打哆嗦”、“牛乳和瑞士卷买到了临期,回家一天三顿拼命吃”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M会员店自2023年4月扬州首店开业后,到2024年11月15号,在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又迅速开出6家门店。然而,到2025年再无开店动作。 除了M会员商店,扬州的传统零售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山姆会员店一旦开业,对我们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扬州一家连锁超市的一位相关人员表示,“不仅仅是客流的分流,更重要的是消费观念的改变。” 他称,山姆会员店的商品结构以大包装、高品质为特色,单次购买金额高但单位成本低,这对习惯了传统超市“少量多次”购物模式的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一旦消费者适应了这种模式,回头客的转化率会很高,这对传统超市的经营模式构成了根本性挑战。” 更令传统零售商焦虑的是,山姆会员店的线上配送服务已经提前布局。虽然门店尚未开业,但山姆“极速达”配送服务已经做了覆盖。这种“未开店先布网”的策略,让竞争对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麦德龙作为扬州较早进入的会员制商店,同样面临着重新定位的挑战。与山姆相比,麦德龙在B端客户服务方面的传统优势,但在C端市场的竞争中无法充分发挥。上面有山姆这样的强势品牌,下面有各种新兴业态,中间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麦德龙接下来最担心的应该是这种“三明治效应”。 这种多重夹击的局面,正在扬州零售市场上演。 对于本土零售商而言,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隐忧与挑战 从全国市场来看,仓储会员店业态正在经历一场深度调整。 沃尔玛中国在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表现亮眼,净销售额达到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6亿元),同比增长30.1%。山姆会员店是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交易单量实现了双位数增长。但值得关注的是,山姆也面临着选品问题的挑战。 2025年7月,山姆因新上架好丽友、卫龙等常规品牌而下架部分独家研发商品,引发了消费者不满。这反映了山姆在中美关税影响下的艰难平衡——由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山姆开始更多地选择本土企业生产的商品。 仓储会员店的赛道门槛相当高,主要体现在投资运营、品牌影响力、全球供应链能力、全球潮流引领能力、先发优势以及会员运营能力等多个方面。而“精选”能力的门槛则主要体现在商品力、效率水平、选品及品控能力、商品推广能力以及数字化能力等方面。 尽管如此,山姆仍在加速下沉二线城市。截至2025年7月末,沃尔玛中国共有335家门店,其中山姆会员店达到56家。随着一线市场趋于饱和,像扬州这样的二线城市甚至更下沉的县域,也成为了储会员店竞争的新战场。 当然,扬州仓储会员店的激战,只是中国零售市场更大变局的一个缩影。 从全国范围来看,仓储会员店正在经历一个快速扩张期。据联商网统计,山姆预计2025年将达到60家。而2025整年,全国计划新开7家山姆,分布在浙江嘉兴、安徽合肥、湖北武汉、广东中山、江苏张家港、广东深圳、江苏扬州七座城市。 这一扩张速度,远超此前的发展节奏。自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山姆都是在“蛰伏”中前进,2015年前近10年的时间,山姆的门店数量仅12家。2015年开始山姆加大了开店速度,尤其到2020年开始,每年的开店数量维持在了5~6家的水准。 当然,这种加速度的背后,虽然有着对中国市场潜力的信心,但在狂飙突进的表象下,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下沉市场的适应性问题。虽然扬州等二线城市的消费能力在提升,但相比一线城市,在消费频次、客单价、品牌认知等方面仍存在差异。例如,山姆会员店的商品结构更适合大家庭消费,但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选择独居或小家庭生活,这种消费模式的匹配度需要时间验证。 其次,是竞争的白热化。除了山姆,Costco也在加速内地的开店步伐,相继在上海、苏州、宁波、杭州、深圳、南京等城市开出门店。另一个国外品牌是来自德国的连锁超市品牌奥乐齐,截止今年7月,其在中国市场共有73家门店,目前已经在上海开设出62家,其凭借超500款9.9元特价产品,以及部分产品可以大幅降价40%的“总有新低价”活动,快速抢占山姆线上前置仓的订单量。 再次,是供应链压力。随着门店数量的快速增加,如何保证商品品质的稳定性和供应链的效率,成为一个巨大挑战。“山姆的很多网红产品经常断货,说明在快速扩张过程中,供需平衡确实存在问题。”一位供应链专家指出。 而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仓储会员店的核心在于通过会员费收入和高周转率实现盈利,但这需要足够的会员基数和消费频次支撑。在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会员制接受度和消费习惯仍需要长期培育。例如,M会员商店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3年内不打算盈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仓储会员店在下沉市场的投入回收周期较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扬州的仓储会员店之战,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场战争的最终赢家,不会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者,而是那些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能够提供差异化价值的企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作者:晴山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陈伊凡 编辑|苗正卿 头图|AI生成 “如果这件事情大模型要做,那么我的公司还如何生存?” 这是许多创业者都会问的一句话,也是很多投资人会询问创业者的问题。 这个焦虑最近愈演愈烈,尤其是在AI for Coding行业发生了几起整合并购之后。 上周,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宣布完成130亿美元的F轮融资,估值达到1830亿美元,仅次于Space X、字节跳动和OpenAI,成为全球股指第四的独角兽。 这意味着,AI编程领域的火爆,因为Anthropic旗下的Claude大模型在AI编码领域展现了不可替代的优势,据报道,随着 API 使用和企业采用的加速,其年度经常性收入将在 2025 年期间从 10 亿美元跃升至 50 亿美元。 Anthropic旗下的编程产品Claude Code成为了Anthropic的主要增长动力之一,Anthropic表示,其氛围编码产品已创造超过 5 亿美元的运营收入,过去三个月的使用量增长了 10 倍以上。 同时,这也意味着AI编程领域正在发生新的趋势——由分散的创业公司,变为巨头的整合,强者恒强。“AI编程领域和大模型行业太接近了。”有投资人曾告诉虎嗅。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创业公司在这个赛道没有任何机会。天际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倩曾在自己的视频号中提及,对于AI编程赛道,表面是大厂的天下,但编程助手的核心,是用AI重构开发者的链路。如果创业公司可以在某个垂类场景,打磨场景深度,优化工程细节,从大厂顾不到的缝隙进入,就有跑出来的机会。但不管是怎么样, 虎嗅与众多投资者的交流,共识是现在再去做一个AI Coding的创业,已经太晚了。 AI加入后的估值神话 AI编程工具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两次关键的产品市场匹配。 PMF 首次发生于 2023 年,以 GitHub Copilot 为代表的代码补全工具证明了 AI 在编程领域的实用价值。基于 GPT 模型的 Transformer 架构天然适合预测下一个 token,而代码相比自然语言更加格式化,预测相对较低,这使得代码补全很快找到了 PMF(产品市场契合度)。 第二次PMF则由Claude 3.5 Sonnet的发布引发。更强的模型让AI从简单的代码补全跃升到理解复杂需求、生成完整的功能模块,甚至构建端到端应用。这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辅助,而是接近“AI程序员”的智能协作。 第二次的PMF成功跑出了很多AI编程公司,并且完成了AI领域最多且涨得最快的增长神话,例如Cursor、Lovable、Coudieum、Cognition、Bolt.new等公司。 根据亿欧智库数据,2024年AI编程工具呈爆发式增长。2023年全球编程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亿美元,2024年增长至150亿美元。中国市场在2022年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35%。第三方调研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显示,AI编程工具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26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接近30%。 例如Cursor,在7月份宣布完成了 9 亿美金的 C 轮融资,估值达到了 99 亿美金,由 Thrive 领投,Accel、a16z 以及 DST 等跟投。并且Cursor 的 ARR 已经超过了 5 亿美金,并且被超过一半的财富 500 强企业所使用,成为历史上最快达到 5 亿美金 ARR 的公司。Cursor还闪电收购了企业级AI编程公司Koala的工程师团队,加速其企业级市场布局,直接挑战微软GitHub Copilot的市场地位。据报道,只有60人团队的Cursor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从零增长到10亿美元年收入。 更早的时候,瑞典公司Lovable用35人团队、8个月时间创造了1亿美元年收入,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软件公司”。 AI编程领域的转折点:WindSurf的收购案 2025年7月,Windsurf的收购案,成为了AI编程领域的转折点。Google以 24 亿美元挖走了 Windsurf 的 CEO Varun Mohan、联合创始人 Douglas Chen 以及核心研发团队。紧接着,Cognition 宣布以 3 亿美元股票 “接盘” Windsurf 剩余资产,包括全部知识产权、产品、品牌、商标、350 多家企业客户(年营收约 8000 万美元)及剩余数百名运营与技术员工。 Windsurf 的前身是生成式 AI 编程助手公司 Codeium,它打造的 Windsurf 产品是硅谷近 3 年发展最迅猛的开发者工具之一。与传统 AI 编程工具不同,Windsurf 秉持 “代理式编程”(即 “氛围编程”)理念,智能体能主动推断开发者意图,实现多文件编辑和复杂任务自动化处理,让开发流程更依赖 AI 自主决策。凭借技术优势,Windsurf 被收购前已拥有超 80 万开发者用户、1000 家企业客户(包括摩根大通、戴尔等《财富》500 强企业),年度经常性收入超 1 亿美元,估值也水涨船高。 这样一个增长迅速的独角兽,为何如此着急卖身?这背后是AI编程产品难以解决的尴尬境地。 因为第一,这类产品过于依赖基础模型。今年 6 月初, Anthropic 突然切断了 Windsurf 对Claude 3 模型系列的访问权限,这对依赖先进 AI 模型的 Windsurf 造成了沉重打击。 这种依赖导致两个结果,首先是他们需要瞄准大模型的升级迭代不断升级自己的服务和产品,其次是他们需要给大模型支付巨额API的费用,比如AI 搜索初创公司Perplexity在 2024 年就向 Anthropic 和 OpenAI 支付了 800 万美元,这几乎占其收入的四分之一。 这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恶性循环。“所有‘代码生成’产品的利润率要么是零,要么是负数。简直糟透了,”Mocha 创始人 Nicholas Charriere在接受TechCrunch的采访时说道。Mocha 是一家AI编码初创公司,提供后端托管解决方案,服务于中小企业。他还补充道,他认为该行业所有初创公司的可变成本都非常接近,可能在 10% 到 15% 之间。 Cursor选择将成本转嫁给用户——在用户每个月20美元的套餐之外,支付一笔额外的费用。还有一些公司,例如Windsurf,选择直接“卖身”,迅速抽身,及时止损。 自研模型当然也是一个选择,但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极大的工程。比如Windsurf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Varun Mohan就决定不建立自己的模型 新兴独角兽的突围密码 在激烈并且进入巨头格局的AI编程领域,谁能跑出来? 在Cursor和Windsurf之外,Lovable代表了AI编程工具的另一种可能性——面向非程序员的“平权化编程”。 多位业内人士都向虎嗅表示,Lovable是最有可能跑出来的AI编程公司。 首先,Lovable瞄准设计师、产品经理等非技术背景的用户,通过“vibe编码”的概念成功降低了编程流程图。用户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直接生成全栈应用,从创意到产品的完整闭环。 其次,与专注于专业开发者的工具不同,Lovable采用了代理化的工作流程,2025年1月发布的Lovable Agent将错误率降低了91%。这种技术路径更适合非专业用户的使用场景。 Bolt.new,一个面向C端的编程产品,有一定的潜力。2024年10月,Bolt.new上线。 4周ARR冲至400万美元,8周突破2000万美元,5个月后收入4000万美元,注册用户超300万。 其找到了一个区隔于大部分AI编码公司的身位——一个BtoC的市场,相比于Windsurf、Cursor这种面向有基础的开发者不同,Bolt.new更多面向零基础的小白用户,它解决了一个让编程新手头疼已久的难题——“搭建本地开发环境”。除了Bolt.new几乎没有其他产品,在常识浏览器标签页中运行完整的开发环境。 结语 AI编程工具的崛起正在重新定义软件开发的边界。Cursor、Lovable等公司的成功案例表明,该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 然而,技术挑战、市场风险和法律不确定性仍是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只有那些真正理解用户需求、在细分垂直赛道做到极致、拥有清晰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吴琼、余梦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药王浮现。 本周,百利天恒股价创下历史新高,一度达到388元,市值破1500亿元。回顾过去两年半,其股价相较于24.70元的发行价涨幅超过10倍,令人惊讶。 身后掌舵者是四川企业家朱义。从四川大学到复旦大学,他几经创业后带着积蓄成立百利天恒,带领公司转型创新药研发,最终凭借一笔现象级License-out(对外授权)受到追捧。根据《2025年新财富500创富榜》,朱义按目前持股价值跻身四川新晋首富。 “医药投资人开始翻身了。”历经过去几年寒冬,今年中国医药圈重新热闹起来。向来被认为是长坡厚雪,国产生物医药开始迎来估值修复。 此情此景,令人感慨。 川大校友掌舵,市值1500亿 百利天恒的故事,始于一位四川人。 1963年,朱义出生于四川南充,1984年于四川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往复旦大学攻读生物学知识。正是在复旦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投身生物医药创业埋下伏笔。 毕业后,朱义被分配到原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但在那个年代,项目资金匮乏,先进设备不足,想要开展有质量的科学研究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朱义辞去铁饭碗——他的想法很简单,先去商界赚钱,再回来做科研。 此后几年里,朱义做过外贸,干过房地产。1996年,他带着赚来的钱回到成都温江,创办百利药业(即百利天恒的前身),主要研制化学仿制药和中成药。 1998年,百利药业推出首款仿制药——抗病毒的利巴韦林颗粒,一度占据同品类全国销量第一的位置,成为明星产品。此后百利药业迅速成长,逐渐成为西南地区仿制药领域的小龙头。 2010年,朱义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带领公司向创新药研发转型。当时他的判断是,未来仿制药会很卷,再做仿制药就是贴身肉搏,利润极少。而百利天恒过去十几年做仿制药赚到的钱,为创新药研发建立起一个现金流系统。2014年,百利天恒成立创新药研究中心西雅图免疫公司(SystImmune),由此开启了对抗肿瘤ADC分子BL-B01D1长达十年的研究。 相比当时一众海归医药创业者,朱义与百利天恒并不算突出。坚持0-1的创新研发路线,也往往难以提供资本希望看到的后续开发计划和进度。因此在一级市场,百利天恒受到的关注并不多。 2017年,朱义开始从外部寻求资金,为创新药进入临床做资源准备,最终两家机构抛出橄榄枝——奥博资本和德福资本,这也是百利天恒上市前少有的两家一级市场投资人。 2023年,百利天恒正式于科创板上市。按照发行价计算,百利天恒彼时发行市值约99亿元,算是科创板一众创新药企业中略显冷门的公司。但在朱义看来,百利天恒已经是在中国有临床开发能力、有全球领先的ADC和GNC研发平台、有很好的管线、有全球First-in-class药物的公司,市值被严重低估。 外界没预料到,故事的走向变了。上市仅两年半,百利天恒股价狂飙。2025年4月,百利天恒市值正式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加入A股千亿市值药企俱乐部。截至发稿,百利天恒最新市值超1500亿元。 大涨背后,登顶四川首富 粗略算下来,百利天恒的股价从24.70元的发行价涨至超380元,累计涨幅高达1430%。 这要从一笔标志性BD说起。 时针回拨到2023年6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年会上,iza-bren(BL-B01D1)的临床数据引发轰动,全球前十大MNC中有八家递来了橄榄枝。此后半年,SystImmune与全球前20的制药公司“都谈过至少一遍”。 最终,百时美施贵宝(BMS)接受了未来收益共享的交易结构,并开出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的价码。至此,BL-B01D1成为中国首个授权合作的双抗ADC,一举刷新全球ADC领域最大BD交易额记录。 很快消息传遍全球,百利天恒这家名不见经传的科创板药企,瞬间站到聚光灯下。资本热情随之而来——12月12日当天,百利天恒股价开盘即涨停20%,创下历史新高,市值突破500亿元。 受各大药企争抢,BL-B01D1有何魔力? 坐拥精准靶向、高效杀伤癌细胞、降低毒副作用、克服耐药性等多重优势,ADC药物在抗癌领域潜力巨大,第一三共与阿斯利康研发的DS-8201更是被称为“抗癌神药”,宣告了立体肿瘤免疫时代的到来。 而作为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新概念(Newconcept)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BL-B01D1形似“双头导弹”,能同时锁定癌细胞的两个弱点,从而更精准地杀伤肿瘤,且副作用更低。 一笔BD交易,百利天恒业绩随之暴涨——去年3月,8亿美元的首付款一次性到账,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2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36.31%;同时成功扭亏为盈,全年归母净利润达37.08亿元,同比增长575.02%。 然而光环之下,也有隐忧。 众所周知,创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双抗ADC领域更是名副其实的“吞金兽”。尽管BL-B01D1成功出海,但后续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和生产体系搭建仍需投入大量资金,其余研发管线也亟待输血。 实际上,由于尚未有新药获批上市,进入2025年,公司再度陷入亏损——根据财报,今年上半年百利天恒实现营收1.71亿元,同比减少96.92%;归母净利润-11.18亿元,同比下降123.96%。 “百利天恒要做一家跨国药企(MNC),期限是五年。”朱义曾如此阐述公司的目标。他直言,2014年在西雅图成立SystImmune,Inc时,就是“for Global”,奔着产品全球商业化去的。 起始于国产创新药的蛮荒时代,百利天恒走过了两次Biotech寒冬。当前,朱义仍是百利天恒最大股东,持股高达74.35%。根据《2025年新财富500创富榜》,按照最新持股比例计算,其已成为新晋四川首富。 生物医药牛市 中国医药圈迎来久违的热闹。 过去几年,国内生物医药泡沫泛起、破裂。在集采、疫情等重重压力下,行业曾面临很长一段时间的震荡。上市即破发、股价暴跌几乎成为常态,一批医药投资人亏麻了,生物医药甚至成为投资圈不可言说的雷区。 但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热闹始于港股。正如年初投资人判断,生物医药正迎来一波大行情。市场给出反馈,今年恒瑞医药、映恩生物等十余家重量级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打新赚翻了”,破发率明显下降,不少投资者从中尝到甜头,以映恩生物为例,首日收涨高达116.7%,如果中一手,大概可以赚一万港元。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突破100%,成为今年全球真正的牛市板块。火热情绪蔓延,A股多个药企龙头也迎来股价翻倍。就在本周,百济神州A股股价盘中大涨,总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大关,跻身A股市值最高的医药股。 一个真实写照是,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时间内,A股和港股已产生超20支十倍股,其中以生物医药行业诞生数量最多——歌礼制药、德琪医药、科济药业、和铂医药……动辄十几倍的涨幅,刷屏投资人朋友圈。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曾分析,中国创新药行业在过去一年间由“冷”转“热”的重要推动因素——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它们的产品真正意义上被业界尤其是全球制药企业认可。 换句话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生物医药尤其是创新药是被严重低估的。到今天,中国药企用产品说话,开始上桌了。 比如,百利天恒股价暴涨背后,BD交易和收入是亮点。这样的发展路径几乎可以在每一个暴涨药股身上看到:晶泰科技与DoveTree完成总订单规模近60亿美元的管线合作签约、和铂医药上半年新增4项BD交易,凭借BD模式连续盈利,被市场称为“BD之王”……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首付款在总交易金额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过去,由于MNC(跨国公司)掌握着交易的核心话语权,首付款普遍较低。这也意味着,一旦项目推进受阻,绝大多数国产创新药最后只能拿到首付款,而首付款恰恰是最低的一笔收入。 可以看到,伴随多家头部生物科技企业首次实现盈亏平衡,医药板块正从单纯的“估值修复”迈入“价值重塑”新阶段。 长久以来,生物医药都被认为是一个长坡厚雪的产业,需要耐心等待才能看到成果,国产生物医药也因此度过了漫长的静寂期。正如朱义写的那样,“Biotech行业,似乎至少要以十年为时间尺度,来考验坚持和耐心,来考量成败与兴衰。” 也许多年后回望,当下只不过是起点。
此举发生于执政的自民党即将于9月8日就是否举行临时党总裁选举进行关键投票的前夕,石破茂希望通过主动引退,避免执政党陷入更深的分裂,并平息党内持续数周的混乱局面。分析认为,如果等到投票结果显示多数人要求他下台,那将是一次公开的信任危机。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APP,作者:龙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日本政坛大地震! 据CCTV国际时讯援引日本广播协会(NHK)今天报道,在自民党8日将决定是否举行临时总裁选举之前,日本首相石破茂以“不愿党内分裂”为由,决定辞去职务。 石破茂将于东京时间下午6点(北京时间下午5点)举行新闻发布会。 此举发生于执政的自民党即将于9月8日就是否举行临时党总裁选举进行关键投票的前夕。分析指出,石破茂希望通过主动引退,避免执政党陷入更深的分裂,并平息党内持续数周的混乱局面。 “逼宫”压力升级,党内倒戈成关键 石破茂的辞职决定,源于党内日益失控的反对声浪。据日媒报道,在9月7日的一场会议中,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与前首相菅义伟共同敦促石破茂尽早辞职,以防止党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这并非个例。据媒体报道,石破内阁的法务大臣铃木馨祐以及多名副大臣和政务官已公开表示支持提前举行总裁选举。此前,自民党内唯一派阀的领导者、最高顾问麻生太郎也已明确表达了同样立场。 民调数据进一步量化了石破茂面临的困境。据媒体周日发布的民调显示,在有资格于周一投票的342名自民党国会议员和地方代表中,已有161人明确支持提前举行党总裁选举,仅50人反对,约30%的人尚未决定。 在日本的议会内阁制下,执政党即自民党的领袖(党总裁)通常会自动成为国家的政府首脑。 为避免分裂,石破茂的“退让” 面对党内四分五裂的局面,石破茂最终选择了退让。据日媒报道,石破茂表示,希望避免党被分断的事态。这与他上周在党内会议上的表态相呼应,当时他称自己“绝不会迷恋权位,并将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决断。 分析认为,石破茂在9月8日关键投票前主动宣布辞职,是一种策略性举动。如果等到投票结果显示多数人要求他下台,那将是一次公开的信任危机。提前身退,既可以保全个人政治颜面,也旨在将党内混乱的责任最小化,为自民党后续的权力平稳过渡创造空间。 市场观望,政策不确定性增加 石破茂的辞职决定,意味着日本即将迎来一位新首相,这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分析指出,一场提前到来的领导层竞选,将使日本未来的政策方向变得模糊。一位新的自民党领袖可能会推出更激进的经济刺激措施,这可能增加日本的财政压力,并可能间接影响日本央行未来加息的节奏和步伐。市场正在密切关注,谁将成为石破茂的继任者以及其政策纲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赵皖西 朱恺,编辑:晏非 恭喜辛芷蕾! 威尼斯当地时间9月6日晚,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举行了颁奖晚会,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获最佳女演员奖。在那之前,曾获此殊荣的是巩俐(1992年《秋菊打官司》)、叶德娴(2011年《桃姐》)。不仅如此,她还是首位中国内地籍、首位80后华人威尼斯影后。 曾几何时,这个从鹤岗走出来的小城女孩,还曾因为说想“成为国际巨星”而被群嘲。但今天,她的梦想实现了。 2023年和2024年,《新周刊》就话剧《初步举证》、电视剧《繁花》上线的契机,两次采访了辛芷蕾。有意思的是,拍摄《繁花》期间,她也在为自己第一次出演话剧就独挑大梁的《初步举证》做各种剧本上的准备和训练。她好像不知道倦怠要如何书写。 在刚刚发布的Vogue 20周年女演员群像封面专题中,辛芷蕾在问卷中写道,她认为可以分享的人生经验是“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她期待“更多非概念化、非功能性的女性角色”。而对一同登上封面的女性,她觉得“我们是主导叙事的”。 而在问卷下方,王家卫评价道:“属于辛芷蕾的未来才刚起步,现在只是她最好时间的开始。” 一项关于勇敢的挑战 选择没有舞台经验的辛芷蕾出演《初步举证》中文版,导演周可和辛芷蕾本人心里都曾打鼓。此前的澳大利亚和伦敦西区版本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大获成功,2023年1月,这部举世瞩目的话剧NT Live高清影像版引进中国,瞬间引爆了国内戏剧影像放映市场,超4000人打出五星高分,豆瓣评分高居9.5。 看完剧本之后,压抑不住的创作欲望在辛芷蕾的体内翻腾。她无法让自己冷静下来,好几天没有办法睡觉,心里很喜欢,但对自己并不自信。后来,是导演周可的鼓励和台词中蕴含的力量,给了她勇气。“如果我因为害怕就放弃了喜欢的东西,我也会瞧不起自己的。”见面5分钟后,辛芷蕾跟导演说,我要演。 表演上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剧本中有大量人物,辛芷蕾不仅要演主人公泰莎,还要同时扮演法官、警察、受害人、母亲、同事、出租车司机……偶尔还要跳出来跟观众交流。具体反映到剧本上,100多页,夹杂着大量法律术语,需要辛芷蕾在短时间内背得滚瓜烂熟。而这距离及格分还差一大截。 作为唯一的演员,辛芷蕾在建组前两个月,找了台词和形体老师,发声、说话、形体……一切都得重新学习。每天《繁花》的拍摄一结束,她就会抽空背剧本、查资料,丝毫不敢懈怠。 辛芷蕾为《初步举证》练习形体。 相似的成长经历,让辛芷蕾对泰莎有高度的理解和共情。泰莎出身小镇,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养成她独立果敢、凌厉飒爽的性格;辛芷蕾出生于东北鹤岗,小时候是由姥姥、姥爷带大的。 周可和辛芷蕾经常聊起各自小时候的成长经历,都是生活在小地方,不大有人管束,喜欢各处去闯、漫山遍野地跑、上树捉虫。“我们都不太像是从温室里出来、被精致地养过的孩子。” 辛芷蕾在演员这条路上磕磕绊绊地走了许多年。非专业院校出身,“想要成为真正的演员,迈过那个坎儿就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等到真正开始演戏了,又没有很多戏让我选择。”演了十几年的戏,一步一个脚印,她把之前的诸多坎坷简单化作一句,“遇到了挺多,如今也还好,挺踏实的。” 有赖于《初步举证》,她明显能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变化。“我真正了解了这个剧在说什么,它带给我的动力可能远远比我最开始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更能驱动我。”辛芷蕾补充,“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给我的演员身份又增加了另一层意义。这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而且是一种很直接的帮助。” 采访中,她提到戏里的一处台词,是一位性侵受害者说的:“我不想来这儿。从这个案子里我也得不到任何好处,我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保护其他女孩不再受到这个男人的伤害。” 最打动她的是另一段台词,当泰莎决定为自己举证,她想起当时法学院里的那个女孩:“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人,一个为成功而苦苦奋斗的女孩……这个女孩勇敢无畏,而如果我畏畏缩缩,毫无作为,我想我会失去她的。” 辛芷蕾觉得,曾几何时,她也是一个勇敢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变得没那么勇敢。看到泰莎身上的勇气,又想到曾经的自己,她想把这个戏亲自带上舞台。 在每一部戏中, 学会新的“武功” 演绎《繁花》中的李李,对辛芷蕾来说也是演艺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 她第一次见到王家卫,是在几年前,“听说导演要拍《繁花》,就赶紧把原著给读完,飞去香港聊了半小时”。但辛芷蕾心里并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入选。 她还记得自己走进泽东影业的办公室时,看到墙上贴满《花样年华》《2046》等电影的海报,心里就暗暗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出现在王家卫的海报里,那会是一辈子都能拿得出手的作品。 直到很久之后,王家卫才终于通知她:来上海试装吧。后来一聊才知道,王家卫是被辛芷蕾在《绣春刀2》中的表现吸引,看到了她与李李的共同点,“虽然是年代商战剧,但导演认为李李也是一个很江湖的人,她更像一个侠客,身上要有侠气”。 拍戏第一天,辛芷蕾和胡歌在黄河路上走了一整夜。那天之后,王家卫让辛芷蕾去上舞蹈课。练仪态,成为她最大的挑战——辛芷蕾演过很多硬气的角色,但李李的硬气体现在内心,而不是外在,“导演一直说我没女人味,缺乏那个年代该有的风韵”。 在拍《繁花》的前两年里,辛芷蕾学习了拉丁、探戈等各种舞蹈,脚都快磨烂了。直到最后,王家卫对她说不用再去上课了,辛芷蕾就知道:自己可以出师了,好戏也要正式开始了。 饰演这样一个角色并不容易。对辛芷蕾来说,比起诠释人物的经历,更难的挑战是要从外表呈现出20世纪90年代女性的风韵——她花了一两年时间才找到李李身上那股劲儿,“咱们看港片就知道,像钟楚红这样的女神,都是美出了自己的特点和风韵的,我们要找到那个年代的特点”。 不管是李李走路、讲话的方式,还是某一个眼神,辛芷蕾都需要反复琢磨,有时王家卫甚至会亲自上阵示范,示意她来模仿。在拍一场羊肉火锅戏份时,埋头苦吃的辛芷蕾很快被王家卫阻止,只允许她用筷子蘸一点点麻酱吃:“吃饭不是你的目的,你是来谈生意的,要优雅。” 在拍戏的时候,王家卫会和辛芷蕾一起讨论,让她去思考人物的走向:你觉得李李后来怎么样了?你觉得这个人后来又怎样了?越到后面,辛芷蕾的状态就越自如,开始把握住了李李这个人物。后来有一次,辛芷蕾在现场的戏份一条就过了,她惊喜地追着导演问为什么,王家卫只说:看吧,我也可以拍得很快的。 因为早期没有正式学过表演,她在演戏时一直属于“感受派”,用自己的体验去诠释一个角色,再慢慢总结出一些个人经验,但有好几年,她对自己不够认可。而在《繁花》这部戏里,她在表演上迎来了突破和转折: “对于我个人来说,人物的心理相对好把握一些——你只要了解她的背景、她的过去、她未来要往哪里走,再复杂的人物也逃不开这个部分,但外在的东西其实有时候是很难找的。” “我以前演任何角色,都没有过多地想从外部去诠释一个人物,但是演了《繁花》之后,我发现角色的走路、坐姿、站姿都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外在去慢慢往里走,让这个角色由外到内地合在一起。” “拍《繁花》就像练武功一样,我原本练着自己的武功秘籍,练得很好但也开始麻木,突然间有另外一本更高深的武功秘籍放在你面前,告诉你其实还有别的路可以走,会让你有另外不同的感觉。” 事实证明,这本武功秘籍练得很成功——《繁花》开播不到一周,已经成为当时最具话题度的电视剧,李李成为这部剧的一大亮点,以至于有观众评价:“虽然是冲着王家卫来看《繁花》,但是被辛芷蕾出场的每一帧画面吸引了,想为了她追完整部剧。” 是“小品女王”,也是国际巨星 在这两部戏之前,外表和性格的反差感,让辛芷蕾收获了源源不断的路人缘。 生活中的她是一个“东北i人”,时常宅在家里不出门;综艺《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中,她能坐着就绝不站着,能躺着就绝不坐着,但轮到自己当导游的时候,即便正在来月经也坚持开车、在冰天雪地里带队徒步;在刚刚发布的Vogue 20周年女演员群像封面专题中,面对“这个职业最让你痛苦的地方”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不好意思去搓澡”;而在拿下本届威尼斯影后的那一刻,辛芷蕾接过奖杯的第一句是“so big”…… 这的确与大家想象中的辛芷蕾不同:从《绣春刀2:修罗战场》里的丁白缨,到《如懿传》里的嘉贵妃,再到《繁花》的饭店老板李李,辛芷蕾演过非常多英姿飒爽、敢爱敢恨的角色,现在看来与她本人的反差巨大。而她完全不介意被贴上相关标签: “我觉得是演员每个阶段想要的东西不一样,我三十几岁的时候喜欢这个类型的女性,大家都在讲女性是有力量的,不一定就是柔弱的,那是我想成为的人,也是我想展现给大家的一面。当然现在慢慢地也会发生变化,我也愿意去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角色,不会觉得自己困在一个人设里出不来了。” 作为一个演员,辛芷蕾的表现让人服气:《繁花》拍了三年,《长江图》拍了四年,很少有人像她一样敢“赌”。她也承认自己只有在演戏时,才是有可能内耗的人:“有时候对一场戏不满意,或者是觉得导演没有那么满意,就会一直在想为什么。这其实就是演戏的一个过程,你必须要不断去思考,思考为什么,思考什么才是更对的,思考解决的方法。” 几年前被人们记住“把野心和欲望写在脸上”的辛芷蕾,曾经在《星空演讲》上说过,自己对事业的野心和欲望,是希望成为一个有选择权的演员。如今,热爱演戏的辛芷蕾,终于让人看见了。 正如她在威尼斯电影节颁奖典礼上说的: “十几年前我刚入行的时候,吹过一个牛,也算是一个梦想。我说有一天我要站在世界级舞台上,成为国际巨星。但是呢,那时候我遭受到了很多嘲笑。但是你看,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儿了。……我想对所有女孩说一声:只要有梦想,就大胆去想,大胆去做,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像我一样。”
本文来自:华尔街APP,作者:龙玥,原文标题:《美日关税协议细节披露:日本投资5500亿美元,特朗普决定投向,“长期90%利润”归美国》,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随着美日新贸易协议正式实施,其核心条款——一笔高达5500亿美元的对美战略投资——的运作细节也随之浮出水面。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9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正式实施美日贸易协议。根据白宫声明,该协议涵盖了关税调整、市场准入等多个领域。但市场最为关注的,无疑是作为交换条件,日本承诺向美国进行的5500亿美元投资。 协议签署后,两国政府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和一份谅解备忘录(MOU),这份备忘录详细规定了投资的治理结构、决策流程与利润分配机制。 备忘录的核心内容显示,这笔投资的决策权将高度集中于美方。根据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一份分析报告,美国总统将对投资项目拥有最终决定权,而日本如果拒绝为选定的项目出资,将面临美国施加新关税的风险。尽管协议同时规定,日本企业在项目供应链中享有优先权。 据该研究所的最新整理,这份备忘录部分重要的规定如下: 日本应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任期于2029年1月19日结束之前拨出5500亿美元。 投资应聚焦关键战略领域——半导体、制药、关键矿物、造船、能源(含管道)、人工智能及量子计算。 美国总统将成立一个投资委员会,负责推荐和监督投资。美国商务部长将担任该委员会主席并遴选其他成员。 美日双方指派代表组成咨询委员会,为投资委员会提供项目建议。该咨询委员会同时为投资决策提供法律与战略支持。 “美国投资加速器办公室”将负责投资项目的执行、管理与运营。该机构隶属于商务部,其执行主任由商务部长任命。 美国将为每项投资设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SPV),由美国或其指定机构管辖。 经总统批准后,美方将提出具体项目及投资金额供日方审议。日本需在约两个月内回应并将所需美元资金汇至美国投资加速器办公室。 日本有权拒绝为某个项目提供全部或部分资金。但美国可以对此采取反制措施,对日本进口产品征收关税。 日美两国将对该项目利润进行均分,直至日本收回投资,此后利润将按照90%分配给美国,10%分配给日本的比例分配。 在可能的情况下,日本公司将优先于同类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供应商和供货商。 美日两国将遵守各自国内协议和法律。 特朗普的“完全裁量权”:投资决策由美方主导。 据谅解备忘录的条款,这笔5500亿美元投资的治理结构几乎完全由美方掌控。 备忘录规定,将成立一个投资委员会,负责推荐和监督投资项目。该委员会将由美国商务部长担任主席并挑选其他成员。值得注意的是,据日本媒体报道,该委员会将没有日方成员。最终,投资项目将由美国总统亲自挑选。 日本的角色被限定在一个“咨询委员会”中。该委员会由美日双方代表组成,职能是向投资委员会提供建议、法律和战略意见。然而分析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日方很难改变由特朗普最终选定的项目。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特朗普总统对日本投资的去向拥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 媒体也指出,这个“咨询委员会”的角色被限制在“提供法律和战略意见”上,并无实际决策能力。这意味着,从项目筛选到最终拍板,整个过程都将在美国的指导下进行。 “先还本、后分利”:90/10利润分配的玄机 备忘录中最引人注目的条款,莫过于其独特的利润分配机制,这直接回应了外界对于“90%利润归美国”的疑问。 根据条款,每一个投资项目都将设立一个由美国或其指定人管理的特殊目的载体(SPV)。项目产生的利润,将首先按照美日双方各50%的比例进行分配,直到日本方面收回其对该项目的全部初始投资。 当日本的本金完全收回后,利润分配比例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将获得此后所有利润的90%,而日本仅获得10%。 资本回收期: 项目产生的利润将由美日双方按50/50的比例平均分配,直到日本收回其全部初始投资。 长期盈利期: 在日本收回本金后,利润分配比例将调整为美国占90%,日本占10%,并持续至项目结束。 分析指出,这种结构使日本的投资性质更类似于一笔“债务”,而非传统的“股权”。美国首先需要“偿还”日本的本金,但在“还本”结束后,日本仍能作为“债权人”持续获得10%的长期收益,这对于超长期项目而言可能依然是一笔可观的回报。 这种模式意味着,日本的投资并非传统的股权投资,而更像是一种附带长期收益的债务安排。对于周期长、回报稳定的基础设施或能源项目而言,这10%的长期利润分成可能非常可观。此外,备忘录申明,即使投资失败,对日本的债务偿还义务也将在偿付任何股权股东之前完成,这符合美国法律的惯例。 5500亿的“指挥棒”:关税威胁下的投资义务 为了确保这55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得以兑现,协议中设置了强有力的约束条款。 备忘录规定,当美国提出一个投资项目后,日本有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来回应并划拨所需资金。尽管条款赋予了日本“拒绝为全部或部分项目提供资金的权利”,但紧随其后的是一个严厉的后果:美国可以“对日本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作为回应”。 这一条款被视为悬在日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极大地削弱了日本拒绝的底气。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Kazuma Maeda认为,这种“将决策委托给可以不经国会批准就征收额外关税的特朗普总统的机制,应被视为一种风险”。 不过,协议也为日本提供了一些激励。备忘录承诺,在可能的情况下,日本公司将在项目供应商和承包商的遴选上,获得优先于其他外国公司的待遇。 战略布局:AI、半导体、能源成焦点 这5500亿美元的资金将精准投向华盛顿认定的关键战略领域。 这笔投资有七大目标行业:半导体、制药、关键矿产、造船、能源(包括管道)、人工智能(AI)和量子计算。分析认为,此举旨在推动通常行事保守的日本企业,去承担风险更高但战略意义重大的投资。 报告以价值440亿美元的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为例,指出日本公司长期以来因担心其盈利能力而犹豫不决。而来自该战略投资基金的贷款担保,将有助于打消这些顾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陈美 刘强东最近可谓是动作频频,在海外开启“买买买”模式。 最新消息显示,京东旗下基础设施投资与资产管理平台——京东产发,将与瑞士合众集团、高瓴支持的Eza Hill,从凯德腾飞房产信托手里收购新加坡四处物流资产,交易价格为3.06亿新元,约17亿元。这意味着刘强东又出手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高瓴支持的Eza Hill一起搞收购,高瓴本身也是京东产发,以及母公司京东集团的投资人。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在京东产发仅有的两轮融资中,高瓴资本均现身支持,参与前者A轮、B轮融资,两轮融资共计完成15亿美元金额。 而在京东集团的早期融资中,高瓴资本也作为C轮融资的投资人,参与到当年9.61亿美元的融资。 17亿元,刘强东又买了 说这笔物流资产收购案之前,先来看刘强东最近的动作。 一是,砸180亿元收购欧洲消费电子产品零售商CECONOMY;二是,可能以40亿港元价格收购香港佳宝食品。这两笔交易加起来,刘强东要掏出整整200亿元用于收购。 刘强东为何突然如此大手笔?国际化可能是重要原因。刘强东曾表示,国际化是京东未来最重要的方向之一。目前,京东在海外已有2000多名员工,物流网络覆盖19个国家和地区。 如果这两笔收购案顺利落地,在国际化战略上,京东在欧洲和香港就有了桥头堡。因此,下一步“物流”必然是京东布局的领域。 再回过头来看,京东产发的这笔收购。刘强东要买的物流资产,位于新加坡乌美路的工业资产、樟宜南街、裕廊东大厦(大士裕廊工业区附近),以及班丹大道的物流仓库。 其中,位于新加坡班丹大道的Senkee,是上述四项物流资产中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物流枢纽,总建筑面积约87,842平方米,售价达1.4亿新元,约占总交易价的一半。 位于乌美路、樟宜南街、裕廊东大厦的物流仓库,有明显的产业和地域优势。乌美路作为新加坡重要的工业区域,汇聚了众多电子、精密制造等企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与京东主营的家电零售业务相匹配。 樟宜南街的仓库临近樟宜机场,航空货运优势独特,对于时效性要求极高的电子产品、生鲜食品等货物运输极为有利;裕廊东大厦在大士裕廊工业区附近,该工业区是新加坡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物流仓库能够及时响应区内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与产品配送需求,与制造业生产节奏紧密配合。 由此,产业集聚、交通与容量优势,成为刘强东此次收购的关键词。报道显示,被收购的四处物业总建筑面积约186,346平方米,平均剩余土地年限约27年,平均剩余租期约1.6年。 浮现高瓴身影,共同筹备10亿美元REIT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出手,并不是刘强东单打独斗。他选择了与瑞士合众集团、高瓴支持的Eza Hill,进行合作。合作方之一的瑞士合众集团,是全球领先投资公司,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了多个大型项目。 另一合作方——Eza Hill,身后则有高瓴身影。投中网了解到,Eza Hill由高瓴通过Rava Partners设立,前者为Rava Partners的不动产投资平台。最新消息显示,Rava Partners已宣布,向某主权财富基金出售两组此前由其开发,并持有的日本多户住宅投资资产池,总价值约490亿日元(约23.6亿元)。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该主权财富基金将委托Rava Partners继续担任这两组投资池的主要资产管理方。据悉,这些资产主要位于东京、大阪等日本主要城市。 此次与刘强东联合收购新加坡物流资产,便是EZA Hill的最新动作。数据显示,近年来,Eza Hill持续在东南亚“扫货”。 2024年11月,EZA Hill便从ESR管理的基金LILV Portfolio手里,收购了总价值1.48亿美元的三项雅加达物流资产。该项目三项物流资产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大雅加达地区,包括Cikarang、Cibitung和Cileungsi。由于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这些资产成为物流和制造业的理想选择。 收购后,刘强东计划将该资产纳入REIT资产池。目前,三方正就最终资产组合进行磋商,计划最早于明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 众所周知,纳入REIT资产池最大的好处,就是快速回笼资金。一方面,REIT挂牌新加坡交易所后,刘强东可快速盘活资本,将存量资产转化为流动性更强的金融资产;另一方面,京东系能形成“融资-投资-融资”的再循环。 除这笔收购,刘强东还计划与瑞士合众集团、Eza Hill,共同筹备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目标规模超10亿美元(约合72亿元人民币)。这将是新加坡REIT市场逾一年来最大规模的新晋基金,折射市场回暖信心。 刘强东全球“铺路”供应链 从操作手法上看,这不是刘强东第一次与PE大佬联手,搞事情。 2024年底,京东产发就与鼎晖投资及保险机构,共同完成了一笔50亿物流基础设施基金的募集。该基金将投资大湾区、长三角等核心城市战略集群的7处高品质、高标准智慧物流园区,建筑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主要服务于电商零售、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龙头企业,以提升供应链效率。 对于供应链而言,它堪称刘强东整个商业帝国的基石。在宿迁老家,刘强东豪掷200多亿元,重点项目“亚洲一号”物流中心便坐落于此 在国际拓展上,今年上半年,刘强东在马来西亚和越南,也分别新增3座自营海外仓,巩固京东在东南亚地区的供应链网络;同时,斥资2.5亿澳元,买下京东在澳大利亚的首个物流中心——Wacol,以拓展其在大洋洲的业务版图。 稍早前,刘强东还进军中东地区,运营9个海外仓,覆盖了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提升京东在该地区的供应链能力。到2025年底,刘强东计划将全球自营海外仓面积实现超100%增长。 对于这些物流资产的“买入”,刘强东表示,零售业永远不变的规律是,行业一定会越来越集中;对于后端物流业而言,也是越规模化,成本越低。 以最近拟收购的佳宝超市为例,可以看到,刘强东出手后,直接将供应链能力从深圳平移到香港。刘强东在利用佳宝的本地运营经验快速适应香港市场的同时,也将佳宝超市的生鲜品类纳入京东供应链体系,进一步优化其在大湾区的物流和配送服务。 事实上,在刘强东的商业版图上,物流资产一直处于核心位置。其旗下拥有的6家上市公司中,4家都与物流有关,分别是京东物流(02618.HK)、达达快送、德邦物流(603056)、中国物流资产(01589.HK)。尽管达达快送和中国物流资产均因被收购,而退市,但这并不影响刘强东对于供应链建设的持续推进。 随着刘强东与Eza Hill等拿下新加坡物流资产,以及其持续在全球“铺路”供应链能力,其国际化战略也逐渐成形。在这一趋势下,刘强东的下一个Buyout,说不定正在酝酿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宁南山,作者:深圳宁南山,原文标题:《从数据看德国是不是真的去工业化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看到网上有消息说,德国这些年去工业化比较严重,体现在发电量在过去的大约十年下滑比较多。 于是我就想核查一下,上IEA(国际能源署)的官网可以查到数据,然后我把下载的excel表数据做了这样一个图。 在2000年的时候,德国的发电量是5765.43亿度; 到2017年的时候,德国的发电量达到了历史最顶峰的6537.23亿度; 但是在那之后开始了一路下滑。 2019年下降到了6069.17亿度; 2020年为5754.62亿度; 2021年反弹为5927.99亿度; 2022年下降为5789.49亿度; 2023年下降为5118.81亿度。 2023年德国的发电量比巅峰的2017年下降了21.7%。 国际能源署官网的数据只呈现到2023年,于是我又查阅了《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5》。 这是在BP宣告自2023年停止发布《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之后,英国能源研究院(Energy Institute--EI)接棒英国石油公司(BP),与合作伙伴毕马威(KPMG)和科尔尼(Kearney)联手,连续第三年发布《世界能源统计年鉴》,这个2025版本是2025年6月26日发布,使用的2024年数据。 其中德国2024年总发电量达到4972.8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0%,注意德国2024年的发电量居然还是下降的,而且这一年只排在全球第十位! 我和IEA 2023年的数据对比了下,两者差不多。 要知道,德国在过去十几年可长期是世界第四或第三的经济大国。 那么德国怎么会出现发电量下降呢?我们继续看下面的图(还是IEA的数据),主要是两大原因: 其一是用煤炭的火力发电量大幅下降,降幅比腰斩还多。 2003年德国火力发电量高达3145.55亿度,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高达51.63%。但是到2023年,发电量就只有1348.92亿度了,大幅下降了57.12%,在2023年总发电量里面占比仅为26.4%。 德国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达成碳排放的承诺(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尤其是德国绿党反火电非常积极,而会产生大量碳排放的火电站就成为了德国淘汰的对象。 德国议会在2020年7月3日通过《煤炭退出法》,规定德国最晚在2038年彻底淘汰煤电,这个时间表是德国煤炭退出委员会在2019年提出来的。没错,德国居然还有个专门的煤炭退出委员会。实际上像德国绿党这种较为激进的组织对这个目标还不太满意,他们希望2030年就彻底关闭所有火电站。 如下图的2038年时间表: 在今年4月,一个非常大的新闻,就是德国汉堡市著名的莫尔堡火电站被炸掉了,是字面意义上的被炸掉,如下图。 这个火电站是德国发电效率最高的电厂之一,装机容量达到1640MW,2015年初建成发电,2021年7月就正式停运了(实际上2020年12月就已经停止发电了),总投资大约30亿欧元。 从2015~2020年总发电量为342.88亿度,算上每年的运营费用,估计算下来平均每度电耗资1000欧元,多么的昂贵。 为什么这个电厂会被炸掉呢? 其一是运行期间德国电力批发价格一直低迷,导致卖电卖不出高价,这个算是正常原因。 其二是该电厂想接入当地的供热网络,这样可以多赚钱,但是被拒绝了。说是因为用煤电厂制热不符合环保减碳目标,而且还需要新建供热管道,说这也会破坏沿途的环境。 其三是该电厂本来是想满负荷运行,但是需要从旁边的河里面取水进行冷却,但这样操作后会有加热后的水进入河里面。当地环保团体说水温变化对河里的鱼类等造成影响,结果最后欧盟委员会裁定电厂不准用河里面的水进行冷却,只能用厂区循环冷却塔冷却。这样冷却能力大大下降,导致发电厂始终只能以低负荷运行发电。 我们都知道工厂产能利用率很重要,这样怎么赚钱呢? 其四是欧盟有一个ETS碳排放交易体系,也就是产生碳排放的企业要按照每吨碳排放交钱。而该火电厂以2019年为例有47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就要交碳税。 其五是德国搞了个退出补贴,采取各个火电厂竞标的形式,也就是各个火电厂说你要多少钱就可以关闭你的火电厂,最后德国政府给中标的火电厂补贴来关闭该火电厂。 搞笑的是这个招标制度不是说鼓励发电效率低,老旧的火电厂退出,而是谁要的钱少我就给谁补贴,结果导致莫尔堡发电厂这种比较高效的电厂能够拿到补贴,反正运营也不赚钱,还不如拿笔钱就关闭算了。 总之,环境保护造就了一个度电成本高达1000欧元的发电厂,而且最后还彻底没有了,真的是黑色幽默。 德国发电量大幅下降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德国弃核,德国现在没有核电厂了! 在2023年4月,根据《环球时报》的报道,德国关停了德国最后的三座核电站,分别是巴伐利亚州的“伊萨尔2”号核电站、巴登-符腾堡州的“内卡韦斯特海姆”核电站和下萨克森州的“埃姆斯兰”核电站。 当地时间4月15日至16日夜间,“伊萨尔2”号、“内卡韦斯特海姆”和“埃姆斯兰”核电站与电网分离,标志着德国正式告别“核电时代”。而这三座核电站在2022年还贡献了德国6%左右的发电量。 背后的原因是德国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反核运动,他们觉得核电站不安全。实际上70年代末德国成立的绿党,就是反核人士等环保团体组成的,立党宗旨就是环保,因此绿党天然地反核。 像1979年美国三门岛核电站事故后,德国爆发了大规模游行希望停止发展核电站。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进一步助长这种情绪,导致德国1989年之后就再也没有新的核电站商用了。 2011年日本海啸造成的福岛核事故进一步刺激了德国弃核。 2001年德国核电站发电量还有1713.05亿度,占比高达29.21%,到2023年4月就彻底没了。 本土没有核电站了,以后德国在核电技术竞争方面就没有基础了。 不只是绿党,像和绿党联合执政的社民党在环保方面的理念也和绿党近似,也是推崇可再生能源,只是没有绿党那么激进。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是需要能源的,德国发电量2024年比2017年的巅峰下降了接近24%,这对德国来说就是去工业化。 欧洲如此反俄,政治上如此的支持乌克兰,但作为核心的德国去工业化这么严重,其结果是连当个合格能够海量生产的兵工厂都做不到,这么多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居然支持乌克兰的武器弹药数量还远远不如俄罗斯的工业产能,乌克兰从炮弹到无人机的数量都只有俄罗斯的几分之一。 我们都说俄罗斯的工业拉胯,结果这么多欧洲国家加起来反而表现得更拉胯。 德国的事情,给我国的启示也是很大的。凡事不能走极端,人类的确可以怀着种族平等,保护环境的伟大理念和目标,但不能无视理念和现实的巨大差距。 中国以前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想消灭阶级差别,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很理想化,结果就出了问题。 这些年欧洲的理念,都在极端化,并且形成了利益集团,导致还不好改。 搞种族平等搞到无视本国普通民众利益,引进了大量非法移民,导致欧洲社会治安急剧恶化; 搞环保运动导致大量建设被拖延,工业化受阻,电厂被关闭,出现去工业化; 搞民主,结果搞出了官僚主义和低效率,修一座桥一个机场都要争论不休,修个一二十年,效率低下。德国首都柏林的新机场柏林-勃兰登堡国际机场,1990年就开始规划,2006年秋天才开工,2020年才投入使用,建设用了14年,若从规划算起则长达30年。建设预算2006年还是28.3亿欧元,结果到2020年总共估算花了大约73亿欧元。 BBC曾经报道说: 在德国汉堡(Hamburg),易北爱乐音乐厅(Elbphilharmonie)超出了预算 7 亿欧元(预算为 7700 万欧元,实际成本花费 7.89 亿欧元); 德国斯图加特(Stuttgart 21)的新中央火车站于 1995 年宣布开工,但竟然到2025年8月的现在还没有完工,在90年代估计25亿欧元的建设成本,到现在已经变成四倍,预计总共花费大约100亿欧元。 都说腐败会导致经济损失,但是低效率导致的经济损失看起来要大一个甚至几个数量级啊。 现在欧美国家,不管是女权、移民、环保还是民主,都已经形成了稳固强大的利益团体,这些团体的风格就是做事越极端越好,越极端越能获得选票和曝光率。 像欧美出现的荒唐的厕所法案,一个男性只要认为自己心理上是女性就能进女厕所甚至女更衣室,特朗普首次竞选时加州就通过了这样的跨性别者厕所法案。 这些年甚至出现了体育比赛男选手参加女子比赛的情况。 因为一部分人的极端声浪看起来很大,于是政府就“迫于民意。为了选票,做出伤害社会主流人群和价值观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在欧美已经一再发生了。 中国的文化讲究中庸,其实是我们祖先极高的智慧,因为走了极端都不会有好处。 保护环境是多好的事情啊。当我宣传保护环境的时候,你恐怕也无法一下子想出来还能有什么坏处,毕竟谁不喜欢身体健康,青山绿水呢? 但其实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发展才是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办法。像中国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结果现在中国的环境反而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干净整洁,河流越来越清澈。 可以说我们作为普通人,如果不了解更多背后的事情,深入思考,是很容易被误导的。 比如我之前就发过一篇文章,说我春节过年回老家,就发现长江水越来越清澈了(从长江变清了说起--2024年春节的三个感受)。不只是长江水变清了,黄河水也在逐渐变得清。黄河泥沙多,带来的危害就是下游河床逐渐抬高,造成地上悬河,带来洪水灾害,威胁黄河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央视8月份的报道,2024年黄河的泥沙含量已经比建国后累计68年(1952~2020年)的平均值变少了80%。 在小浪底水库上游的(陕西)潼关水文站,使用在线光电测沙仪用光线穿透黄河水,感知其中泥沙含量。发现这里流过的每立方米黄河水中,泥沙含量从多年平均值27.5公斤(1952年~2020年)减少到2024年的5.76公斤。 不过我查询了下长江2024年的情况,每立方米水含沙量是0.118公斤,黄河仍然是长江的大约48倍,含沙量仍需要继续降低,2024年黄河仍然是中国主要河流含沙量第一位。而黄河泥沙逐年减少的关键,就在黄土高原建了大量为拦截洪水、泥沙而建的淤地坝。 目前黄河流域已有5.83万座淤地坝,累计拦沙74亿吨。 另外植树造林也有很大的作用。黄河的泥沙98%来自黄土高原,其中陕西省排第一位。而以陕西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为例,从1978年的12.9%提升到了2024年的28.89%。 你看,这就是发展带来的好处。 同时,不应该让社会形成各种“身份政治”团队,从德国去工业化的例子就能看出来,这些团体内部往往会极端的声音占上风,或者说极端才能在团体内部出头,从而出现伤害主流人群利益的事情。 这是中国需要警醒的事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宁南山,作者:深圳宁南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刊财经 (ID:hkcj2016),编辑:李壮,作者:本刊 海螺水泥2025年半年报业绩高增长,主因是售价提升和降本见效。在业绩提振下,公司主动出击,发起并购事项。 8月26日,海螺水泥(600585.SH)公布2025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43.68亿元,同比增长31.34%,净利润规模在同业公司中蝉联第一。尽管市场需求不足,但受益水泥价格提升及煤炭成本下降,今年公司业绩同比改善。 近年来,海螺水泥持续拓展高毛利的骨料业务,海外营收迅速增长,公司同时积极推进资产并购与项目建设,市场份额持续扩张。国投证券等机构认为,在“反内卷”导向及重大战略实施下,水泥行业景气有望延续改善。当前海螺水泥估值位居历史低位,市值管理要求有望驱动其估值修复。 净利润稳居上市水泥公司第一 高毛利骨料产品持续增厚业绩 今年上半年,虽然水泥需求端有所承压,但由于成本端下降带来支撑,海螺水泥盈利显著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412.92亿元,同比下降9.38%;归母净利润43.68亿元,同比上升31.34%;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1.98亿元,同比上升31.81%。此外,公司基本每股收益0.83元,同比增长31.36%。 自2002年上市以来,海螺水泥多数时间位居同业上市公司“利润王”地位。今年上半年,海螺水泥净利润规模仍在21家A股上市水泥公司中蝉联第一。公司半年报显示,其间海螺水泥的利润增长主要受产品销售价格上升、成本下降影响。 今年上半年,海螺水泥呈“量缩利升”趋势,尽管公司主营产品销量微降,但毛利率水平明显提升。公司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集团水泥和熟料合计净销量为1.27亿吨,同比下降0.09%;主营业务收入348.37亿元,同比上升2.31%;主营业务成本249.39亿元,同比下降5.24%;产品综合毛利率为28.41%,较上年同期上升5.7个百分点。 在海螺水泥熟料(自产品)综合成本中,燃料及动力成本向来占据大头。今年上半年,海螺水泥的燃料及动力单位成本96.36元/吨,同比减少13.76%;占比55.32%,同比减少4.25个百分点,该项成本带来其综合成本的显著下降。 作为安徽省国资控股的水泥龙头,海螺水泥主营水泥、商品熟料、骨料及混凝土的生产及销售,截至2024年底,公司水泥及商品熟料产能位居中国第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品牌供应商。 目前,海螺水泥的产能仍在持续扩张。公司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集团新增熟料产能180万吨(海外),新增水泥产能400万吨,新增骨料产能350万吨、商品混凝土产能525万立方米、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00兆瓦。截至报告期末,集团拥有熟料产能2.76亿吨,水泥产能4.07亿吨,骨料产能1.67亿吨,在运行商品混凝土产能5715万立方米,在运行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845兆瓦。 从主营产品类别来看,海螺水泥正在传统水泥业务之外打造多元盈利点,公司积极扩展骨料业务与商品混凝土业务,增强产业链协同。 近年来,海螺水泥商品混凝土营收规模扩张迅速。据了解,2017年至2024年,公司该产品营收规模由0.01亿元增长至26.74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商品混凝土产品延续营收增长趋势,其间该产品实现营收15.19亿元,同比增长28.86%。 与此同时,海螺水泥还注重拓展高毛利的骨料业务。2013年至2024年,公司骨料及机制砂产品营收从0.23亿元增长至46.91亿元。其间该产品毛利率普遍维持在45%以上,在公司各类产品中最高。 2025年上半年,公司骨料及机制砂产品实现营收21.12亿元,同比减少3.63%,毛利率43.87%,尽管毛利率水平同比下降3.97个百分点,但仍较公司28.41%的产品综合毛利率高出15.46个百分点。 近年公司还在持续扩张海外市场份额。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海螺水泥通过自建或收购水泥产线方式进行海外项目布局,进驻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等市场。据中国水泥网数据,其间海螺水泥在海外的投产产能仅次于台泥水泥,排名中国企业第二。 今年上半年,海螺水泥的海外营收规模及毛利率水平持续提升。从区域营收来看,今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营收24.62亿元,同比增长7.06%,海外业务毛利率45.23%,同比提升5.24个百分点。 “强现金+低负债”结构抵御风险 推进并购及新建项目扩大市场份额 从公司资产结构来看,目前海螺水泥呈现“高现金+低负债”特点,在行业深度调整周期构筑资金护城河。 今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2.87亿元,同比增长20.61%,主要系报告期内采购原燃材料成本支出同比减少所致。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货币资金627亿元,占总资产比重约24.77%。 债务情况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海螺水泥资产负债率20.52%,较2024年底减少0.79个百分点。 公司持续稳定的分红也在真金白银地回馈投资者。据Wind,从2002年上市至今,海螺水泥累计现金分红次数23次,累计现金分红839.85亿元,平均分红率32.44%,派息融资比511.2%。 据今年3月海螺水泥发布的《未来三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2025-2027年度)》,公司2025年-2027年每年现金分红金额与股份回购金额(若有)合计不低于当年归母净利润的50%,原则上每年至少一次现金分红,有条件的可进行中期利润分配。 据公司半年报,今年海螺水泥罕见地实施中期分红,现金分红总额为12.67亿元(含税),占2025年半年度合并报表(未经审计)中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比例为29%。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海螺水泥通过收并购、项目产能建设等形式延伸产业链。公司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集团水泥主业方面顺利签约新疆尧柏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市场布局。海外项目发展稳步推进,并购西巴布亚海螺后有效提升了公司在印尼的市场竞争力,柬埔寨金边海螺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运营。产业链发展方面,新建、扩建4个骨料(机制砂)项目,并通过租赁、委托加工等方式新增8个商品混凝土项目;同时加快推进消费建材业务发展和清洁能源开发,建成3个干混砂浆、瓷砖胶项目,并网平凉新能源100兆瓦风电项目和昌江塑品等多个光伏项目,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新型储能项目顺利开工。 近期,海螺水泥新疆地区布局出现新进展。据西部水泥6月25日公告,公司与海螺水泥达成系列交易协议,海螺水泥将以16.5亿元收购其位于新疆的公司及相关资产,包括尧柏特种水泥集团、和田尧柏水泥、墨玉尧柏水泥、墨玉尧柏建材、和田鲁新建材、和田尧柏建材等。8月15日,西部水泥再度发布公告,相关目标资产已按资产购买协议转移至对应资产买方。 目前,海螺水泥正式接手西部水泥相关资产。据企查查,今年8月,西部水泥在疆企业名称及持股股东相继发生变更,其中伊犁尧柏水泥有限公司变更为伊犁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新疆柏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伊犁海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进公司的控股方均为海螺水泥。 水泥行业或迎底部修复 海螺水泥估值位居历史低位 国投证券研报显示,当前海螺水泥估值位居历史低位,市值管理要求驱动其估值修复,公司PB(MRQ)自2022年6月降到1倍以下,过去3年公司PB(MRQ)均值为0.74倍,公司PB持续“破净”且走低。另据Wind数据,截至9月4日,海螺水泥PB(MRQ)为0.66倍,低于行业1.08倍的中位数水平。 国投证券研报认为:“与行业其他龙头企业相比,海螺水泥盈利优势和经营韧性突出,但估值水平低于可比公司均值水平,市值管理新政或驱动破净上市企业估值修复。” 在国投证券看来,伴随“反内卷”基调推动水泥供给侧出清,行业价格及盈利或迎底部修复。2025年4月以来,全国水泥价格创历史新低,后续下行空间有限。近年我国水泥行业供给侧围绕去产能、环保升级、结构优化等核心目标持续发力,水泥行业供给侧收缩政策发布和执行力度有望加强,缓和行业供需矛盾,实现产业盈利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重大战略项目陆续推进,也将带动区域性水泥需求释放。2025年7月,总投资1.2万亿元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以下简称“雅下水电站”)在西藏正式开工,根据百年建筑网初步预测,此项目水泥用量或为5400万吨。2025年8月,新藏铁路有限公司成立,新藏铁路包括日和铁路和拉日铁路,目前新藏铁路初步测量工作已经完成,力争年内开工。重大基建项目有望支撑区域性水泥需求快速增长。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关于海螺水泥是否已经获得雅下水电站相关订单及供应比例,公司已对投资者作出回应。据介绍,海螺水泥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拥有一条日产3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产品主要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及特种中、低热硅酸盐水泥,具备为大型水电工程项目提供建筑材料的能力。对于雅下水电站项目的具体供应量、供应比例,目前尚未有确定信息。 (文中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作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PPSO (ID:appsolution),作者:发现明日产品的,原文标题:《一个能让 iPhone 用上 AI 的配件,1300 万人围观,但我觉得大可不必》 如果把当下最让人迷惑的科技产品拉个清单,AI硬件网红们绝对榜上有名。 从699美元的Humane Ai Pin到200美元的Rabbit R1,这些AI创业公司都在兜售同一个美丽的谎言:你需要专门的硬件才能体验真正的AI。 今天,这个名单上又多了一个新成员——AI Key。 这是一款定位于「AI助手」的外接硬件,厂商宣传它可随插随拔,通过iPhone的USB接口连接后,能够帮助你动动嘴操作手机上的应用和功能,从消息、地图到拍照、社交软件,几乎覆盖常见任务。 类似于手机Agent,它的用法也并不复杂。 只需提出你的需求,确认它调用的应用,接着设备会自动模拟点击、滑动和输入操作。用户既可以盯着它执行,也可以完全交给它处理,并在需要时随时中止或修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苹果提供了如「快捷指令」这类系统级自动化工具,但第三方应用无法深度调用或控制其他应用的行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这类试图填补空白的外接硬件。 外观小巧的它拥有三种配色:午夜黑、蛋奶白和达维粉,售价89美元,厂商承诺圣诞节前全球发货。创始人Adam Cohen Hillel在X平台表示,首批产品在短短7小时内几乎售罄。 AI key的火爆并不令人意外,只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把手机变成「AI手机」,你真的需要额外插一个外设吗?基于此,我们还可以延伸出更深层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为了AI而专门创造AI硬件吗? AI硬件卷生卷死,但手机形态稳坐C位 尽管苹果高级副总裁埃迪·库多次强调,未来十年内iPhone可能被淘汰,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最好的AI硬件形态依旧是手机。 你口袋里的iPhone 16 Pro搭载第二代3纳米制程芯片,能访问ChatGPT、Claude、Gemini、DeepSeek等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AI模型。而即便抛却云端大模型的加持,手机厂商们也纷纷在端侧模型上大作文章。 哪怕是被诟病在AI赛道掉队的苹果,最近也在Hugging Face上发布了FastVLM和MobileCLIP2。 这些模型比以往版本快85倍、体积缩小3.4倍,让实时视觉语言模型(VLM)应用成为可能,甚至还能在浏览器里完全本地运行,实现实时视频字幕生成。 更不用说前阵子发布的Google Pixel 10系列手机,堪称买AI送手机,它不仅能本地运行Gemini Nano模型,还搭载了Camera Coach与Auto Best Take等功能,能够实时分析拍摄场景、光线与人物动作,自动优化照片甚至给出拍摄建议。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硬件素质摆在那里。 如果回首第一波涌现AI硬件的浪潮,Humane Ai Pin和Rabbit R1,均以颠覆者的姿态出现,试图通过「无屏/少屏」的理念,重塑个人计算的未来。 前者Ai Pin由前苹果高管打造,秉承着「让技术成为你的仆人,而非你的主人」使命。后者的R1则以其大胆的橙色设计和「大型动作模型」概念,承诺通过AI替用户完成复杂的应用内任务。 然而,Humane Ai Pin正式发货后,却被发现有着严重的过热和续航问题,最后卖身惠普。 而Rabbit R1同样高开低走,发货初期,R1的USB-C接口对充电线极为挑剔,仅能兼容部分线缆,且电池续航极短,仅1000毫安时的电池容量,不仅是质量问题,更反映出初创公司在供应链和品控上的经验不足。 Reddit论坛上一则评论甚至提到,R1团队「意外订购了错误的内存部件」,这一小插曲生动地揭示了硬件初创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上所面临的混乱与脆弱性。 当初创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采购上无奈妥协,也就更容易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低端硬件无法提供流畅体验,用户差评导致口碑崩盘,反过来影响销售,使得公司难以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倒也不是说像R1和Ai Pin没有价值,只是,它们的意义可能更多体现在AI交互模式的探索上。 它们所倡导的理念——主动代理、环境语音命令、统一的任务界面——是强大的。但这些概念不会在一个独立的盒子里茁壮成长,而是会被主导平台吸收,变成iOS、Android等系统的原生能力。 Rabbit R1的滚轮、Humane Ai Pin的投影、AI Key的「钥匙」形态,这些看似奇怪的设计选择,实际上是在测试不同的交互假设,为行业排除错误选项。 我并不反对创新,也不认为所有的AI硬件创业都是无意义的。但我们需要诚实地面对一个现实:在手机已经如此强大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外接配件来「增强」手机AI能力的产品,都面临着巨大的用户体验挑战。 真正的机会可能在别处:要么做手机永远做不到的事情,要么等待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出现。而不是给iPhone插个插件,然后告诉用户:看,这就是未来。 功能还是属性?我们对AI的根本误解 一个隐藏在AI硬件争论背后的技术哲学是,你到底把AI当作一个「功能」,还是当作一种「属性」。 功能是离散的、可分割的,需要专门的承载物。而属性是渗透性的、无处不在的,它改变的是整个系统的运作方式。 当AI作为功能,这种思路是把AI单独拎出来,打包成一个卖点。 比如聊天机器人、翻译器,或者Rabbit R1的LAM、Humane Ai Pin的激光投影。它们的逻辑是:先有了AI技术,再找个硬件来装进去。当用户要用,就得专门打开、专门交互。 问题在于,大部分「功能」在手机里早已存在,还做得更好,所以新硬件看起来像个「中间商」,缺乏真正的护城河。 另一种思路是把AI融进现有生态,让它成为系统自带的「属性」。 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就是例子:优先通知、邮件摘要、照片清理、Siri强化,都在原有体验里用AI长出来。Google把Gemini Nano下放到本地设备,也是类似逻辑。 用户甚至感觉不到AI的存在,但效率和体验却被整体提升。 汽车诞生之初,被理所当然地称为「无马的马车」。人们的想象力局限于替代马匹,关注点在于它能否跑得像马一样快,会不会惊扰到路旁的牛群。 没有人能预见到,这个「铁皮怪物」将催生出高速公路网、现代物流、郊区文化,并彻底改变城市的形态和人们的生活半径。今天,我们对AI硬件的想象力,或许也同样被困在狭窄的框架里。 于是,当人工智能这个「新物种」出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它也需要一台「专属设备」。一个「AI盒子」、「AI终端」,或者至少,是一台「AI PC」。 这种想法,就像一个原始人第一次看到火,不是思考如何利用火的能量去烹饪、取暖、冶炼,而是琢磨着必须制造一根「火棍」,才能将火焰握在手中。 早在1998年,Eli Zelkha和他的团队提出了「环境智能」这一概念,指的是一种能够「感知人类存在并做出响应」的智能环境系统。这些环境通过嵌入式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AI模块)实现与用户的无感交互,试图将技术融入生活而不是成为负担。 而真正理解AI的公司不会试图刻意创造「AI设备」,而会让所有设备都变得AI化。 一个成熟的技术,不会终日将名字挂在嘴边。正如我们今天通常不会刻意说「电力台灯」或「互联网电脑」,因为电力和网络连接早已是这些设备的底层能力,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同样,当AI真正普及时,它也会从一个被反复强调的「卖点」,下沉为所有智能设备的基础设施。 届时,你的汽车、冰箱、眼镜、甚至衣服,都将拥有不同形式的智能,它们彼此连接,协同运作,共同构成你的个人「环境智能」系统。 而当我们不再谈论AI硬件的那一天,才是AI无处不在的开始。 欢迎加入APPSO AI社群,一起畅聊AI产品,获取#AI有用功,解锁更多AI新知 我们正在招募伙伴 简历投递邮箱hr@ifanr.com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商税研究中心,作者:潘哥,监制:大曼,原文标题:《德施曼门锁,把用户锁在广告里》,题图来自:AI生成 安装智能门锁后,本以为进出家门更方便,没想到总被广告骚扰,这是为什么? 最近,山东师范大学学生宿舍,被爆打开宿舍门要用校园SIM卡,一个月加5元钱才能进门,要是不交钱的话,要看15秒广告才行。 而对于这种迷惑操作,校方、学生各执一词,回宿舍是否真的需要看广告,可能正式开学后才能知晓。 山东师范大学的智能门锁,还处在试点安装阶段,但一部分居民用户,早已与智能门锁相伴多年。 一方面,智能门锁用App的推送信息、开屏广告,轻松拿捏了用户心理,即使费尽心机地关上,也会有广告不时出现。 另一方面,智能门锁在工作时,还可能与各种故障相遇:突然打开的门,突然打不开的门,不断报警的门锁,不愿报警的门锁……种种遭遇,让用户时而暴躁、时而惊恐、时而无奈,几乎快要发疯。 虽然智能门锁有时智障,但这种属于未来的产品,依旧硬控不少消费者;同时,关于智能门锁的隐私问题,也随着产品的推广,逐渐被更多人关注。 毕竟,高歌猛进的智能门锁们,在技术上保障用户安全,容易;在人性上克制赚钱欲望,很难。 用户被困在广告里 安装了智能门锁的你,看到手机上有门锁App提醒,第一时间不必感到担心、害怕,因为门锁App推送的信息,很可能只是一条广告。 在外地独居的小怡,为安全装了智能门锁,结果一天到晚被App推送消息,每隔几小时就会出现一次。 虽然小怡几乎每次查看推送,都会遭遇广告背刺,但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后续App再次发来推送时,她还是会第一时间查看。 同时,小怡还告诉潘哥:“我之前用的是苹果手机,App没有广告推送,换了安卓手机就这样了。” 利用人们对安全的担忧,完成推送广告的触达,智能门锁的这种狼来了策略,把用户拿捏得服服帖帖。 除此之外,用户们对于未知的恐惧,也被门锁App充分利用,完成了精准的广告投放。 网友樱桃告诉潘哥:“如果有人按门铃的话,需要打开门锁App查看,但开屏立刻会出现广告,很容易不小心点进去,然后跳转到其他App上;本来有人按门铃,就着急看看是谁,最后总是耽误更长时间。” 为了提高广告点击率,门锁品牌会研究用户心理,让他们防不胜防;同时,一些不胜其烦的用户,也找到了反击的妙招。 一些用户尝试后发现,在门锁App的设置里,选择法律管理及隐私栏目,然后将广告及营销推送关闭,世界就一下子清净了。 不过,对于门锁App来说,这只能将部分广告阻隔,并不能实现天下无广。 网友阿豆告诉潘哥:“我关闭了广告权限后,再次打开门锁App,开屏变成了他们自己的广告,虽然大概只持续了一秒钟,但终归是有些不方便的。” 另一边,用户在使用门锁App时,也会在页面见到各种广告,购买智能门锁的用户们,成了品牌稳定的流量来源。 门锁真的智能吗? 门锁App中不时冒出的广告,让一些用户身心俱疲;还有一部分智能门锁用户,险些因为门锁的失误,而导致自己被偷家。 网友莎莎斥资1899元,买了个智能门锁,正常使用半年之后,突然发现自家的大门,无缘无故被打开了。 为此,她告诉潘哥:“我当时正在外面出差,还以为是系统出bug了,就一直没有搭理它,结果两天后回家才发现,门真的一直在开着,幸好东西没丢。” 有的人希望门关着,但是门自己打开了,还有人希望门能打开,但是门就是不开。 网友阿凯有次回家,发现门锁突然没电,万幸他那天带了钥匙,不然就只能拆锁进门了。 对于这种情况,阿凯告诉潘哥:“那天之所以带着钥匙,是因为我每天都怕突然没电,进不了门。这个门锁去年年底时,就显示还剩38%的电量,后面过了好几个月,电量一直显示38%。” 同时,阿凯还表示:“我后续换了电池后,正常用了一段时间,现在它又卡在53%的电量好久,不知道哪天可能又会突然没电。” 关不上、打不开的智能门锁,让用户们的情绪逐渐变得暴躁;如果门锁半夜总发出警报,用户的情绪可能就会变得惊惧了。 小夏的智能门锁,已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有次大半夜外面明明没人,App一直报警说有人撬锁,吓得她先在门口潜伏许久,后面又找来了小区保安,对方也说没有人出现。 后续,小夏联系了客服,重新给门锁绑定了App,无端报警的bug才被修复;但没过多久,门锁又开始一直报警,始终显示门没关好。 最后,小夏只好找来了维修人员,重新更换了门锁锁体后,才得以让家中重归宁静。 另一边,网友小马也告诉潘哥:“门锁过保修期后,显示上方电池电压低,充电、换新电池都不行,持续了一个月经常报警,后面莫名其妙又好了。” 黑科技or偷窥侠? 通过以上种种事例,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智能门锁,在广告推送方面无比智能,面对本职工作却屡屡变身智障。 虽然这些智能门锁品牌,经常让用户们被迫看广告,但其中的各种新奇功能,还是硬控了不少消费者。 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门锁全渠道零售规模,达到907万套,同比增长1.2%;其中线上市场销售了398万套,同比增长11.7%。 另一边,洛图科技数据也显示:2015年至2024年,中国智能门锁市场规模,从200万套升至1747万套,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6%。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800万套,同比增长3.1%。 不过,面对火爆的智能门锁市场,一部分网友不仅不感到兴奋,反而对此如临大敌,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网友淘淘表示:“我们邻居家的智能门锁,每次人一过去就响,搞得我和我老公每次出门,都像上下班一样给他们家门锁打卡,白天我们家没人,晚上只要一回去,邻居立刻知道我们家有人了,然后就抱着她孩子来我们家玩,快要烦死了。” 还有网友表示:“邻居家装了带监控的密码锁,已经快大半年了,自己每天进进出出的,感觉被人家监视着一样,如今实在改变不了,那就用魔法打败魔法,也装上一个智能门锁,互相偷窥对方吧。” 这样看来,关于智能门锁的隐私争议,变相促进了产品的销量,不想被邻居监视的用户们,逐渐开启了军备竞赛。 也许,对于智能门锁们来说,正是这种魔法对轰的冲动,导致了自身销量的增长;同时也让它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忽略用户们的使用体验,在赚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可是,销量增长终归会有尽头,那些无法克制赚钱欲望的门锁品牌,虽然能给用户带来一时安全,但似乎永远锁不住他们的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商税研究中心,作者:潘哥
谁也没想到九三阅兵,咱家一下子亮出4款从没露过面的鹰击反舰导弹:鹰击-15、17、19、20,三款高超音速导弹,一款准高超音速导弹。而且他们的技术、功能和用途都各不相同,能从天上、海面、水下一起招呼敌方舰艇,包括航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联社 (ID:cailianpress),作者:闫军 公募薪酬改革叠加牛市行情,基金经理卸任仍在进行中。 9月6日,融通基金公告称,邹曦卸任在管融通行业景气、融通产业趋势、融通领先成长以及融通中国风1号等4只基金产品,交由李进、何龙、万民远、程越楷等多位中生代基金经理接棒。 邹曦是融通老将,2001年2月加入融通基金,历任市场拓展部总监助理、机构理财部总监助理、行业分析师、宏观策略分析师、基金管理部总监、研究部总监,2007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此次卸任前是公司权益投资负责人以及基金经理。 尽管离任原因为“内部调整”,但是一次性卸任所有在管基金,在业内看来,是萌生退意的信号。 20余年基金老将卸任,中生代接棒 根据融通基金公告,公司权益投资负责人邹曦卸任了4只在管产品。 邹曦代表作融通行业景气管理时间超13年,任职期间收益161.32%,这只基金交由清华大学工学博士李进管理,李进现为融通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 其中,融通产业趋势、融通领先成长采取双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李进继续担任融通产业趋势的基金经理;何龙继续担任融通领先成长的基金经理。 此外,融通中国风1号交由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生物医学博士万民远、留美经济学博士程越楷共同管理。万民远是知名医药基金经理,在市场已有知名度,程越楷则是新基金基金经理,今年1月起担任融通核心价值(QDII)基金经理,截至今年8月底,融通核心价值年内收益率为40.86%,大幅跑赢同期17.17%的业绩比较基准。 邹曦在管产品全部卸任,传递出他将离开融通基金的信号。 融通基金方面则对邹曦表达了肯定,一方面是邹曦长期管理的产品持续为投资者创造了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他在融通基金构建“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进程中也贡献卓著。 中生代基金经理的培养依然是各家基金公司的重点,融通基金介绍,自2022年并入中国诚通集团成为央企公募基金公司以来,融通基金更加重视投研能力建设,通过引进核心人才与组织架构优化,强化投研体系的战略部署。2024年10月,商小虎出任融通基金总经理。在他的推动下,融通基金持续完善“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 具体来看,首先,公司组建大类资产配置投资委员会,按季度确定公司的战略资产配置中枢; 其次,融通基金持续优化基于投研一体化的公共组合运作机制,以实际行动落实公募基金行业改革要求。 第三,人才梯队上,公司权益基金投资发展的24年以来,形成了传承有序的投研团队,旗下有自主培养的基金经理万民远、关山、刘安坤、何龙、李进、李文海等,外部引进的基金经理程越楷、石础、闵文强、何奇峰等,在医药、消费、TMT等行业或主题都涌现出代表性基金。 牛市再次加速基金经理离职 牛市的喧嚣未掩盖行业变革的暗流。老将转身、中生代崛起,公募基金行业正站在薪酬改革与市场周期的十字路口,二者因素叠加之下,加速公募基金经理的离职。 牛市向来是基金经理的离职高峰期,招商证券统计研究,从历史来看,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人数总是伴随着牛市行情到来而逐步推向高潮,2007年、2015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的阶段性高点都验证了这一事实。2016年以来,随着大盘、价值风格回暖,公募基金整体业绩大幅跑赢市场,基金经理离职数量逐年增加,2021年达322人,超过2015年创历史年度新高。 早在2007年牛市,原工银瑞信投资总监、明星基金经理江晖离职并创办了星石投资;原上投摩根投资总监吕俊离职并创办了上海从容投资;2015年,明星基金经理王鹏辉离职并创办望正资产;2021年明星基金经理董承非、周应波等相继离开公募,创建自己的公司或加盟私募平台。2024年以来,曹名长、蒋华安、张宇帆、鲍无可、周海栋等离职,其中不乏基金经理加入私募机构。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阿珂可 编辑、题图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以前,约会的必要是仪式感和浪漫;现在,却变成了一碗板面带来的饱腹感。 当风险回避同时成了投资和择偶的优选项: 稳,就成了这个时代择偶的黄金法则。 在现在的恋爱市场中,有种男友类型拳打文艺长发男,脚踢陆家嘴Finance Bro。他们被统一称为“老派男友”或者“老款男友”,最大的特点便是没啥特点。 如果放到现实生活中,他们大概会是公司或者群体中存在感很低的存在。周边人们的评价大概都会是“人很好、很老实”,也说不上更多的特征了。 但现在,这群人火了。说白了是因为他们吃的饭,让人联想起了父母爱情的淳朴时光。 在这些男友的清单中,罗勒青酱意面不敌老式羊肉烩面,班尼迪克蛋brunch输给烧饼夹肉。 你想去网红店打卡,他一定会劝你说“要苦苦等位2个小时的云贵川Bistro不如家楼下包浆小锅盛着的酸辣米线”。 当你心情不好跟他说想吃小蛋糕、喝奶茶,他吭哧吭哧跑出门,拎回来一兜子无水鸡蛋糕和一杯香芋味的香飘飘。 痛经的时候你说“想喝点暖胃的”,本想着会看到一碗红枣阿胶补品,结果他端了一碗胡辣汤外加两根大油条,说这个驱寒。 饭后想吃点小甜点,bro在老式糕点窗口激情消费二两江米条和桃酥,又买了一盒买一斤送半斤的枣糕。 图源@东北nei小伙 食物的种类只是这次抽象的一个开端。仅是在吃相上,老款男友也不肯退让。不管眼前是芒果绵绵冰还是奶油蘑菇汤,他们都能吃出一种军事化的风格。 注意,结尾的灵魂不可遗失:吃完一定要嘬一口筷子,表达了始作俑者的酒足饭饱之情。 如果说这些男友是街边小店的虔诚信徒,那么板面一定是最高尚纯洁的圣物。 吃完白人饭和漂亮甜点所有的不满、不理解和没吃饱永远可以浓缩成一句话:吃板面去不? 至此可得出一个结论:一切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平民食物,乃老派男友的土味标志。 碳水的含量越高,老味儿越纯。愿意为你点的主食品类越多,爱得越深沉。 除了吃,男友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堪称古早味。 去电影院一定配备富光水杯或者泡着茶的保温杯,再不济的话就买一瓶经典红盖矿泉水; 有人还用着手写输入法,严肃地告诉你”死“这个字说出来很晦气; 有人用着女友新买的万元电脑屏幕欢欢喜喜地打开《乡村爱情》。闲时的电子榨菜不是各类综艺,而是马大帅和郭德纲; 甚至在这个手机支付即生存本能的时代,一些老款儿们也能从兜里掏出一沓有零有整的现金。 图源@7ever1 而与这类人交往的过程,特点在于慢。 在date的数量极多、速度极快的都市生活中,老派男却往往不急于肢体接触,不急于确立关系。 食物之老味,作风之老派,都让这类人成了市场中少有的天菜。从内核上看,这类男友的共同点可以总结为:务实重于形式,本质大于表象。 比如,更爱吃面是觉得比沙拉更饱腹,更偏爱街边小馆是不想为了环境付费。 他们更是仍相信节约是美德,深谙重复利用主义和博大精深的身体哲学。 有网友锐评:和这种人谈恋爱,有种把秋衣掖进秋裤里、秋裤扎进袜子里的稳重感。土土的,很安心。 这类人的热门程度,也代表着一种老式价值观的卷土重来。 老款男友的火是因为他们经济实用,看似适合过日子。但并不是所有人的共识。 首先,最直接的怒火来自“老款”这个造词。有的人误以为它和“老钱”是一样的词汇。 结果点进来一看,是博主跟着男友跋山涉水、上船点菜,或者全妆打扮后和男友一起坐在家门口嗦面条子,有种林黛玉骑鬼火的反差感。 其次,有的人觉得老派的本质是抠门。因为在这场叙事中,大部分食物都是平价的快餐或小吃。 食物无罪,反感并不来自此处,而是人们认为它们不应是约会的选择。 我们普遍认为,选择盖浇饭或者盒饭通常是为混个饱腹。而油腻的食物和简陋的环境,似乎承载不了恋爱的浪漫性质。 因此有人认为,老派只是幌子。在表达爱意这方面,直接给钱或者购买黄金似乎才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 视频中的那一碗碗面在这面前,显得有点寒酸。 比如,这一类型的视频中的标准文案是:找对象千万不要找这种老款的,漂亮饭是吃不了一点的。 观众们的耳朵里,这就有种自嬷话术的味儿: 明面上是抱怨男友固执,实际上是在炫耀自己找对象又实诚又持家,“和别人不一样”。视频中隐隐的嗲味儿,也高度贴近娇妻语气。 因此迎来怒火连连。 在亲密关系前,他人冷暖自知,观众们的评判也仅仅出于自己的观点。但这并非鄙视链,只是不同时期价值观的冲撞。 在经济上行时期,人们重视消费和形式主义。而现在,虽仍有人保持小小的仪式感,但更多人认为,务实和持家才是现在最宝贵的品德。 无论你喜欢与否,都需要接受一个现实: 保守,好像才是当下最时髦的风格。 回看社媒舆论的历史发展,“喜老”也不是新话题。 仅仅老款男友的类型,在此之前便已经有很多版本出现:体制内男友、爹系男友、局厅风男友等。 如何把男友打扮得更“老干部风”或“国企风”,也是社媒上热议的事物。 偏爱老式男友,不仅是中国文化正在沉浸的叙事。无论是在东亚还是欧美,对伴侣的选择都在向怀旧的方向倾斜。 在美国政治局势趋于保守的背景下,社媒上兴起了一个叫作Tradwife(可直译为“传统妻子”)的趋势。她们呼吁女性重回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的传统妻子形象,即不工作、多生孩子、多做家务。 而早在2020年的时候,Tradwife的代表人物之一Alana Petit已在镜头面前表示,自己“想要回归传统婚姻的模式——男人外出工作,女人在家做饭、照顾家人和打扫卫生”。 在Tradwife趋势的追随者们眼中,丈夫们的家庭职责是成为一家之主,并为家庭支付生活开销。妻子的角色则需要支持丈夫作出的各项决定,前提是这些决定是公平的。 推崇这种老式的价值观,并不是美国独有的文化潮流。近两年,俄罗斯也多次提倡并宣传“传统价值观”,鼓励女性回归传统家庭身份。 甚至在此前,俄罗斯政府还推出了传统价值观签证,声称“拥有与俄罗斯相同的精神和道德价值观的外国人无需通过俄语和历史考试,便可以定居在俄罗斯”。 选择更保守的男性作为伴侣,这看似是女性自己的选择,实际上却脱离不了环境的影响。 在现有针对Tradwife的报道和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传统妻子形象的回溯背后是现代社会中女性面对的各方压力。 这些妻子以退守家庭的方式,回归到了一段被理想化的历史中。她们依托光鲜的外表和甜腻的作风,试图掩盖当下所面临的矛盾、逃避社会问题,像是缩回一个不合适但足够坚固的壳中。 在不利好的局面中,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更保守也更稳定的亲密关系,是规避风险的方式。 不同文化中都出现“回到过去”的择偶或家庭模式。但亲密关系始终只是怀旧风潮的一个小切口,在各个维度,我们都在向后看齐。 近年来,无论是食物、时尚和政治思想,各个维度的事物都出现了复古的趋势。 例如,白脱甜点和老式搪瓷盆蛋糕成为社媒之宠,或在每个旅游景点都能看见的老式小卖部; 当下的Y2k风格和美式复古风是潮人们变时尚的捷径,薄底鞋和复古风球衣在街头变得常见; 二手商店和Vintage店不再是底层之选,其商品价格甚至超越一手市场; 一切的一切都在宣传:向老,即是向好。 时尚媒体 KAPITAL 将 2025 称为“新复古之年” 安全和稳定,尽管听上去有些无聊,但却是目前全球性价值取向的核心。 你可能会有所感觉:在如今的世界中,冲动正在消失。在恋爱中,这种情绪表现为人们对一见钟情的不信任,和对物质条件的重视大大超过了自身的感觉。 之前的共识是,恋爱先是种微妙的感觉,后才是利益的权衡。而现在的亲密关系,却已然变成价值互换的一种载体。 胆怯和踌躇,是当下我们做决定时的常态。就连以往被称赞和艳羡的一掷千金或冲动表白,放到现在都成了被人质疑的选择。 时代不断发展,经济和大环境均面临波动。 我们不应用旧时的观点批判处于现在进行时的选择,但为了找回记忆中的感觉,而一味地倾向老派的选择,在现实中却可能是盲目下的决定。 这也铸就了一个恶性的莫比乌斯环:越害怕变化,做出的选择越单一,所产出的结果也就越无聊。越无聊就越害怕变化,便又回到了这场循环的起点。 因此每个人都开始察觉,生活好像没什么滋味可言了。 Mobius Strip II (Red Ants) Circa 1963 巴菲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必屠杀飞龙,只需躲避它们就可以做的很好。 当时他一定讨论的只是:投资需要躲避风险,而不是执意解决它。但这位以稳健投资著称的股神一定没想到,他的思想在几十年后开始覆盖人们的生活。 这种对风险规避的崇拜,恰恰也是人们可以达成共识的精神焦虑。当身边的事物变化太快、选择太多、标签和价值变得太碎片化,人们便本能地想要逃避、并渴望一个锚点。 对旧的依赖诞生于此。人们坚信,向前遇到障碍时便需要倒车。可遗憾的是,时间没有倒带键。 对于怀旧一情绪的产生,传媒艺术家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怀旧并非单纯沉溺于过去,更是对未来的投射。人们所追寻的也往往并非旧日表象,而是关于未来的思考。 而这次的怀旧风潮,是因为我们身处在足够被动的位置上,不知时代将自己带去何方。因此,选择最保守和不出错的行事风格大概才是保全自己的利益的最好方式。 尽管在这样的多重危机时代,保守取向自有其道理,但久而久之,难免让人有一丝隐忧。 就像那款名叫Inside的游戏中的情节一样: 在生产傀儡的工厂中,玩家需要操纵红衣服的小男孩模仿其他被控制的人的动作。他恐惧又麻木地向前踏步、旋转。 在模仿他人后,小男孩表面安全,实则已丧失自我与勇气。即使在遵守规则后,他也永远逃离不了头顶摄像头的监视。 就像在雪地上走路,最稳妥的方式是踩着前人的脚印一样。新世界的人们正因为高昂的试错成本,而失去创新的勇气。 人类真正的动力源泉本就来自试错与重新站起。不应美化苦难的同时,也不该去魔化阻碍。 如果我们的一生都按部就班、无阻碍、且永远顺利,也未免太乏味了吧。
“ 你好,这边是 xx 营业厅的,我们这边看到您每个月的话费消费达标,是我们这里的优质客户,这边可以帮您免费升级套餐......” 不少人都猝不及防地接到过某个私人号码莫名打过来的 “ 免费升级 ” 套餐的电话,这套话术听起来像是 “ 回馈老用户 ” 的一波福利,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星人Pro (ID:gh_c0bb185caa8d),作者:周一笑 你可以不关心香蕉的价格,但很难忽视Nano Banana这根香蕉。 在社交媒体和技术社区,用户正热衷于分享它的各种玩法,有人用它把桌面手办转换成真人Cosplay,有人上传多张素材图,生成风格统一的合成画,还有人把孩子随手画的火柴人一键升格成电影级动态分镜。 Nano Banana的快速响应和自然度,让创作更像实时对话,而不是反复抽卡。这也是许多人第一次感到,AI图像生成变得像实时创作。用户不再需要反复调试结构化的咒语,而是通过简单的自然语言对话,就能对图像进行精确修改。 再加上几秒内生成的速度,整个过程的流畅感是前所未有的。这也直接带动了Gemini App的用户增长,在短时间内,Nano Banana为Gemini App带来了超过1000万新用户。 它的走红,甚至让一些人联想起了ChatGPT的发布时刻,人们经久不息的从各个角度讨论它、使用它、甚至是捕风捉影猜测它背后的技术实现,而Nano Banana的确给用户带来了类似ChatGPT初期的惊艳感,让大量非技术用户第一次体验AI能力的进化,到高质量、实时、交互式的图像生成/编辑。 1、NanoBanana究竟做对了什么? Nano Banana的好用,不是单一能力的提升,而是它从根本上改善了AI图像创作的流程。 过去,用户需要学习结构化的提示词才能获取较好的效果。现在,这个过程变成了一场流畅的对话,发出“给这个人戴上眼镜”或“把背景换成阴天”这样的指令,对画面进行精确的局部修改,Nano Banana能记住你们的对话,进行相应的响应。 这种记忆力也体现在角色一致性上。以往需要LoRA或Dreambooth等复杂微调技术才能实现的人物固定,现在用户只需用一张图定下角色,就能在后续的对话中,让同一个人出现在不同场景、摆出不同姿势。在“长得像本人”这个核心需求上,Nano Banana已经与其他模型拉开了代差。 它还能将多张输入图像无缝融合成一个连贯的画面,把一张图里的物体自然地放进另一张图的场景里。更深一层,与许多基于美学训练的模型不同,Nano Banana背后整合了Gemini家族的世界知识与推理能力。这让它在执行指令时更聪明,比如能理解现实世界的概念,为你画的特定场景选择恰当的植物物种。 让这一切体验真正落地的,是速度。数秒的响应时间,带来的不仅是效率,它鼓励用户快速尝试、快速失败、快速调整,用不断的试错来探索创意,而非追求一次成功。其团队成员将这种迭代的过程,称为真正的魔力所在。 在团队的访谈和公开分享里,Nano Banana的几个方向被反复提及:文字渲染、交错生成、速度哲学,以及世界知识的引入。这些关键词,勾勒出了它的不同之处。 在很多人的直觉里,文字渲染是附属能力,能不能把广告牌上的字写对,好像无伤大雅。但对Nano Banana团队而言,这却是衡量整体性能的核心指标。文字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视觉信息,一个笔画的细微偏差都会让人立刻识别出错误。 当模型能正确渲染文字时,它也学会了如何在像素层面把控结构和细节,这一能力迁移到其他任务时,会带来整体质量的提升。团队后来把文字渲染当作一种“代理指标”(Proxy metric),成为持续优化的抓手。 一些LLM从业者尤其表达了把文字渲染作为“代理指标”的带来的启发:找到合适的代理指标,能够成为牵动整体性能提升的杠杆。选择一个对精确度要求极高的任务,通过优化它来驱动整体能力提升。当模型要对齐到一个极端精细、结构化、容错率极低的子任务时,它被迫学会的底层能力,往往会溢出到更宽泛的任务里。 如果说文字渲染解决了画得对的问题,那么交错生成(Interleaved Generation)则改变了“怎么画”的过程。过去的图像生成更像是抽卡,彼此之间没有上下文联系。Nano Banana引入的交错生成机制改变了这一点。模型在同一个上下文里生成多张图,第二张能记住第一张,第三张能记住前两张。这种串行方式让创作更像一个过程,上下文的连贯性,带来了比以往稳定得多的体验。 而要让这个充满过程感的创作体验不被割裂,速度是关键。在图像编辑中,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Nano Banana团队的共识是,与其追求一次性满足所有细节,不如强调速度。因为只要生成足够快,用户完全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快速迭代。 除了流程上的革新,模型在内容理解的深度上也与过去不同。另一个被反复强调的点,是它在生成过程中引入了世界知识。这使得它不仅能画出视觉上漂亮的图像,还能处理带有常识和背景要求的复杂指令。例如,在一个80年代美国购物中心风格的场景里,模型不仅理解购物中心,还能在细节上符合那个年代的服饰、灯光和空间语法。 这种能力的实现,也源于团队的融合。一方面,Gemini团队在推理、世界知识和上下文理解上的优势,为模型奠定了基础。生成与理解并不是割裂的,团队在访谈中多次强调,图像理解和图像生成像“姐妹能力”,提升一端往往会推动另一端。 另一方面,Imagen团队在图像美学和自然度上的经验,帮助模型解决了“看上去是否真实、是否优雅”的问题。二者结合,使得Nano Banana在一致性和美感之间找到了平衡。 Nano Banana团队也透露了未来的方向,他们追求的并不只是视觉质量的提升,而是让模型更聪明(smart),就是指当用户给出一个模糊或不完整的指令时,模型能够理解意图,甚至在结果上超越原始的要求。团队成员Mostafa形容这种体验是,“我很高兴它没有完全听我的”这有点类似模型不再只是被动执行,而是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判断和创造力的Agent。 1、一些猜想 对于Nano Banana的底层架构,官方几乎没透露什么信息。这种"黑箱"状态,也激发了技术社区讨论和推测。 一种观点认为,它可能沿用了MMDiT(多模态扩散Transformer)的路线。这种设计通过统一的Transformer架构处理文本和图像,将不同模态的信息编码到同一个表示空间里,以实现更原生的跨模态生成。 也有分析认为模型上层可能有Gemini 2.5这样的大语言模型负责语义理解和推理,而下层则连接一个专门优化过的扩散模型,用于完成高质量的图像输出,以此结合两者的优势。 此外,一位个人简介为DeepSeek AI研究员的小红书用户认为其设计思路更接近Janus或UniFluid的统一路线。即在同一个Transformer主干上,同时接入负责理解的编码器和负责生成的解码器,从而高效地实现看图理解和文本出图的双向能力。 1、NanoBanana时刻? ChatGPT时刻的核心,在于技术飞跃带来了零门槛的体验,并迅速转化为大众价值。Nano Banana在很大程度上复刻了这一点。 但局限同样存在。模型卡片已经明确指出,Gemini 2.5 Flash Image在长文本渲染和复杂细节的事实性呈现上仍有不足,作为Gemini 2.5 Flash的附加能力,它也继承了基础模型的普遍限制。所谓原生多模态,依旧偏向图像任务优化,而Google在底层实现上的克制披露,也让外界难以全面判断它的真正突破。 即便如此,Nano Banana已经证明,图像生成正走向一个全新的阶段。Nano Banana已经来了,Giant Banana还会远吗? 点个“爱心”,再走吧
中国车企卖车的小定订单超过5000万个,但今年新车销量仅有1500万。什么品牌在编数据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数读,作者:萝卜切片,数据:萝卜切片、乐乐,设计:秋瞳、麦土豆,原文标题:《上座率狂跌,中国年轻人不去电影院了》,题图来自:AI生成 如今,花几十块钱走进电影院,得到的不光是电影,还会附赠一场人类迷惑行为大赏。 灯光才灭,沉浸式观影感还没来,零食袋的窸窣声、邻座对剧情的议论声、突兀的手机亮光就先让人出了戏。 真正上演的电影,也常让人怀疑在开玩笑:现实题材片,让人怀疑编剧没吃过五谷杂粮;喜剧片的笑点,全透支在预告片里了;更别提爱情片,尴尬到让人抠出三室一厅。 即便是被誉为十年来口碑最佳的 2025 年暑期档,也没能完全拉回被糟糕体验劝退的观众,多部大片票房不及预期,预测数据一再下调。 进电影院看电影,好像真的越来越吸引不到中国人了。 一、电影院在扩张,可观众在锐减 2025 年,杀疯了的红黄蓝外卖大战,漫天撒券,疯狂补贴,把羊毛送上门给人薅。有人说 00 后终于赶上一波时代红利。但其实,砸钱换市场这套打法,电影行业早在十年前就玩过。 把时间倒退回 2014 年,猫眼、淘票票入局,用票补把电影票价打到个位数。最夸张的时候,《变形金刚 4》甚至只卖一块钱 [1],中国就这样被拉进了 9 块 9、19 块 9 的全民观影时代。 低价不仅降低了门槛,也养成了大家随时看场院线新片的习惯,更把票房一路推到 2019 年 641.49 亿元的历史高点 [2]。但疫情突袭让这股热潮戛然而止,2020 年票房骤降至 203.1 亿元 [2]。 即便复工后,观众也没能完全回流。到 2024 年,全国已有 1.3 万家影院、8.1 万块银幕,但总票房只有 425 亿元,比 2019 年缩水三分之一,甚至不如 2015 年的 438 亿元 [2]。要知道,2015 年的影院和银幕数,还不到 2024 年的一半。 虽然电影院还在不断扩建,但除了少数大热影片上映时能多坐满几个厅,其余时间常是一片冷清。偌大的场子里,观众寥寥,空座椅比看电影的人还多得多。 2024 年,全国电影院年度上座率跌到历史低点 5.7%,这意味着一场百人影厅的电影,可能只有五六个人在看。哪怕是四大黄金档期,除了全年 MVP 的春节档,其余都留不住观众。 由冯小刚和葛优这对黄金搭档开创的贺岁档 [3],如今像一位逐渐被遗忘的老演员,上座率自 2020 年起一路低迷,2024 年即便有《好东西》《小小的我》等口碑之作,也只能迎来稀稀拉拉的观众,上座率仅 4.2%。 暑期档也难再现往日热闹。哪怕是历史票房最高的 2023 年暑期档,《孤注一掷》《消失的她》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整个档期的上座率依然只有 11.9%。 今年暑期档《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诸多影片靠口碑逆袭,豆瓣评分纷纷上 8,票房收入也一路走高,但影院整体的上座率依然低迷,只有 6.9%。好电影来了,观众却没跟着回来。 至于国庆档,上座率情况就像坐过山车。随着爆款的主旋律大片纷纷加盟到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的热闹也不复往昔,2022 年以后上座率再也没有突破过 15%。 可与此同时,电影院的建设仍像城市里的新楼盘一样一栋接一栋地冒出来。当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银幕越来越多,新开的电影院又在靠什么生存? 三、电影院,靠档期和爆款续命 现在看电影,早就不是一时兴起的选择。没有热搜推一把,没有朋友圈刷屏安利,没有“有笑有泪”表情特写的短视频,多数人连打开购票 App 的兴趣都没有。 自发观影,早就成了过去式。长此以往,电影院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少数几个黄金档期和爆款大片上。 自 2014 年以来,档期票房始终是全年大盘的压舱石,占比稳定在一半以上;到了 2022 年之后,更是牢牢占到七成左右 [2]。但不同档期的票房,和上座率一样有着天壤之别。 以前,春节档与国庆档、暑期档尚且票房三足鼎立。但 2018 年开始,春节档一举甩开对手,成为唯一的超级巨头。 2018 年春节档七天票房达 57.71 亿元,把当年二月送上中国影史首个单月破百亿的宝座。再看今年,得益于《哪吒 2》,二月票房已飙升到 160.9 亿元 [2]。 不过,春节档看似“钱景”广阔,其实更像一场豪赌。能站上牌桌的,都是高投入、强阵容的大制作。譬如张艺谋执导、全明星坐镇的《满江红》,砸了数亿元的《封神 2》,还有自带全民话题度的《流浪地球》等。 可观众留给春节档的耐心往往只有一部。灯塔研究院数据显示,在 2018~2025 年春节档期间,超八成观众只观看了一部电影 [4]。 电影片方只得从预售期就开始“卷”:真金白银买排片,明星连轴转路演,短视频平台营销铺天盖地,为的就是争夺那唯一的机会。 最终胜出的影片,往往搭上年度票冠直通车,即便差一点,也能稳居票房前五。在强者恒强的压力下,其他影片难免落荒而逃。2024 年春节档八部电影上映,最终就有四部中途撤档 [5]。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的春节档冠军,占全年票房的比重从未超过 15%,但 2025 年,光《哪吒 2》一部电影,就在暑期档结束时吞下近四成票房。猫眼研究院还指出,超六成观众看完《哪吒 2》后,至今没再进过电影院 [6]。 类似的“马太效应”放眼全年同样明显,年度票房也在不断向头部电影集中。 2014 年,前 50 名电影能收走 80%~90% 的票房;到 2024~2025 年,只需要前 20 部就能拿走 60%~80%票房。前五名电影所占的票房份额,也从过去的两成攀升至三成甚至更多。 换句话说,电影院越来越像一个头部俱乐部:几部巨无霸撑起大盘,其余影片只能在角落分食残羹。 可问题是,爆款并不是每个档期都有。2025 年暑期档,姜文的《你行!你上!》和陈可辛的《酱园弄·悬案》,导演、阵容、话题都不缺,却双双票房扑街。 就连大鹏,面对新作《长安的荔枝》票房不及预期,也不禁发微博疑惑: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看电影了? 四、中国人,为啥不进电影院了 其实,不是中国人不爱看电影,而是走进影院的代价太高了。原本愿意买票的人,一次次被糟心的体验劝退,最后只好退避三舍。 有些电影院,碰上就很难有好印象,座椅硬得像刑具、椅缝脏得像垃圾桶,荧幕小得也没比自家投影仪大多少。 更惨的是,明明买了同样的电影票,却像误闯别人家客厅。不静音的不止手机,还有爱问必答的邻座、忙碌的哇哦配音师和永不下线的懂王解说员。哪怕硬着头皮强忍下去,等电影播完,心还是凉透了: 正在放映的电影就像网恋见面,上映后直接见光死。 不少电影,要么预告片和正片八竿子打不着;要么画面特效仿佛临时手搓,像年初《封神 2》粗糙的视觉呈现就被吐槽好似“蓝精灵”,令观众瞳孔地震。 还有的电影虽然画面素质拉满,但刚看完开头就能猜出结局,好似摆盘米其林,吃进嘴却是陈年老饭。更添堵的是,俗套的剧情里非要加鼓励、硬煽情,不怪被吐槽: 在无数个节点,我都感觉导演在猛猛提醒我,你是不是该哭了、该笑了,可我真的一点也哭不出来,笑不出来。做电影应该是讲好故事,不要对观众的大脑有这么强的占有欲。 毕竟,时间是这个时代最贵的东西。一天 24 小时,被工作、学习和睡眠切走大半。剩余的空闲,家里看个综艺、刷个短剧,都比花两个小时坐在影厅里划算自在。 更别提电影院定价的三六九等了,售票 App 上标着低价,点进去才发现最低价标在边角座,主打一个诱饵作用,而中间的好位置没有很贵,只有更贵。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 2025 年 8 月底,一线城市电影票均价已达 49.6 元,比 2014 年贵了 16%;三四线城市涨得更猛,分别逼近 30% 和 35%,42 元左右的均价已与二线城市看齐。 更扎心的是,影院观众在老去,新人却没跟上。根据猫眼研究院数据,2021 年的暑期档观众平均年龄是 27.7 岁,到了 2025 年已经变成了 32.5 岁 [6]。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去电影院不再是青春必修课,既谈不上社交的必选项,也很难作为约会的标准流程,而是众多娱乐方式里可有可无的一种。 电影《一一》曾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可现实是,走进电影院越来越像拆盲盒,开出来十有八九是套路烂片,它延长的,就不是生命的宽度,而是银幕上多余的两个小时。 参考文献: [1] 陈弢. (2019).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的 “票补” 现象研究. 电影艺术. [2] 灯塔专业版. (2025). 2014年-2025年中国电影行业票房及相关数据(含服务费). Retrieved 1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s://piaofang.taopiaopiao.com/pro/boxoffice/industry/index.html. [3] 梁君健. (2011). 中国电影市场档期的秘密. 电影艺术, (1), 100-103. [4] 灯塔专业版. (2025). 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 [5] 央视网. (2024). 8 部电影撤了 4 部,春节档冷热不均的背后. Retrieved 25 August 2025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LHLwcgHNzM5ghFfYatM2Sg. [6] 猫眼研究院. (2025). 2025暑期档数据洞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数读,作者:萝卜切片,数据:萝卜切片、乐乐,设计:秋瞳、麦土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 (ID:GymSquare),作者:芷若,原文标题:《女性健身者的“小肚子”,不是对健身效果的否定》,题图来自:AI生成 “腹肌、马甲线、S腰”都为多数女性健身者所向往,除了美观,它们更像是一种健身成果的勋章。但与之相比,“小肚子”却是相伴女性更久的特征。 “顽固”一直是下腹部脂肪的特有标签,它同样也被很多健身者认为是塑造完美身型的阻碍,即使是多年健身好手也会有突出的小腹。 这主要与基因、体脂率、肌肉张力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例如健身博主帕梅拉也曾在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由于饮食改变,腹胀而隆起的小腹。 同样,从生活和工作环境来说,长期的压力也会导致皮质醇升高,当它长时间处于高位时,就可能增加腹部的脂肪量。 所以,相对来说“小肚子”并不是一种缺陷,而是正常并属于女性特有的一种生理特点。 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多数人都无法拥有绝对平坦的小腹。尤其在女性经期前后、产后或是随着年龄增长、激素变化,都会使得腹部形态发生改变。 而面对网络上各色健身博主所呈现的完美腰腹状态,可以作为健身的驱动力,而不是标杆。 “整体性”才是看待女性健身者力量、形体美的角度。当“完美曲线、平坦小腹”成为主流审美时,更要跳出这种审美的局限,腹部的形态并不能与运动能力划等号。 就像女性CFer Dani Speegle,H型腰配上隆起的腹部肌肉,可能不符合主流审美,但也不影响她成为Titan Games的冠军。 沿用一项女性运动员自我理解和身体认同研究中的话[1]:“我不需要平坦的肚子;我只想跑得更快。” 健身本质是为自己塑造更好的身型,而不是打造同样的模型。腹部的健身也更需要时间的积累,以及运动和饮食的配合。 女性健身者并非都有“平坦小腹” 平坦的小腹是许多健身者的向往和追求,在Instagram上关于#Flatstomach的讨论量更是高达386K。 但往往“小肚子”才是大多数女性腹部的正常状态,即使有健身习惯也不例外。当然,腹部也不是评判健身成果的唯一标准。 就像健身博主Liv在Instagram上非常坦然地从正面和侧面展现了她的腹部,并配文“没有人的肚子是绝对意义上的平坦,只是角度不同”。 Lauren Fisher作为专业运动员,她面对质疑“为什么训练了却没有平坦腹部”直接给出了回应:我的身体提供燃料是为了表现,而不是限制卡路里达到某种效果。 在大多情况下,小肚子是由女性的基因所决定。除此之外,对于健身人群,缺乏睡眠、节食、压力以及过多的运动都是让腹部顽固脂肪很难消减的外部因素。 例如经常有健身者说“天天练腹肌为什么腹部变化很小”。因为身体需要休息,不停地重复锻炼只会影响类固醇激素皮质醇水平,甚至反向增加腹部脂肪。 除了基因和脂肪堆积因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骨盆前倾,以及怀孕生产所导致的腹直肌分离所引起。尤其是女性孕前腹部力量较弱以及孕期激素的变化。 所以,“不存在永远没有小肚子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更年期前后,身型也会随着雌激素等水平变化,从梨形向苹果型转变。 女性的脂肪存储位置也从更年期前的臀腿,向腹部转移[2]。研究结果显示尤其是绝经前后,腹部脂肪增长最快。 对女性而言,小肚子虽然不讨喜,但也无需焦虑。 鑫鑫作为25+年龄段,帕梅拉健身的爱好者,虽然没有小肚子困扰,但她的看法很淡然,“轻微的小肚子收腹就可以解决,外加很多裤子都有收腹提臀效果”。 而在50+年龄段,“体型变化是很无奈也很突然的”;“上年纪后各方面肌肉衰退很快,往好处想,在健康范围内,有一些小肚子反而显得丰满”从事体操和艺术体操专业多年,并常年保持身材的女性们这样看待。 “小肚子”无论何时都会存在,也是属于女性独有的特点,但它不应该成为评判身材或是运动能力的缺陷。 影响腹部健身效果的“多方面因素” 当人们把有肌肉线条认为是训练痕迹时,突出的小腹难道就是无效训练吗?并非如此,男性和女性健身者在生理功能、肌肉骨骼和脂肪等方面都有差异。 从肌肉骨骼上来说,女性臀部更宽、骨盆活动度更大以及经常穿高跟鞋等原因,更容易出现骨盆前倾的问题,尤其在女性怀孕期间,从而出现小腹突出。 翘臀和骨盆前倾的区别,图源:WORKOUT FROLIC 而男性骨骼更大、更强壮,能为大肌肉量提供支撑和稳定,而肌肉失衡也是骨盆前倾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从女性生理角度来说,脂肪组织产生雌激素在女性生殖系统中起关键作用,尤其对于绝经前的女性,卵巢雌激素分泌减少,脂肪组织就成为雌激素的主要来源。 当女性健身者想要获得明显的腹肌,不仅要兼顾肌肉的塑造,更要关注体脂率。 在30岁之前体脂率正常保持在17—24%,30岁之后维持在20—27%。但通常女性的体脂率最低不建议低于18%,否则会造成荷尔蒙失调,甚至月经紊乱等问题。 “健身是整体性,局部的腹部训练效果不大”,腹部脂肪只是身体储存能量的地方,它需要通过全身锻炼来解决。 例如深蹲、硬拉、过头推举和引体向上等复合动作都能有效激活和锻炼核心肌群。就像作为核心锻炼,不能只针对下腹肌,还要锻炼腹横肌、深层核心肌肉和斜肌。 事实上,腹部健身也是一种功能性健身,相比于关注腹部的形态,只要腹部核心有力量也是一种优势。 健身是“整体”视觉效果的塑造不是局部 关注“小肚子”,不如关注“腰臀比”。都知道过多的腹部脂肪,存在一定健康风险,而腰臀比越高,腹部脂肪越多。 正常范围内的小肚子,即女性体脂在20%—25%,腰围小于80公分,健康的腰臀比则是在0.75—0.8之间,而非腹型肥胖。 在饮食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缺一不可。其中要坚持吃富含纤维和蛋白质的食物,建议每餐中摄入一份手掌大小的优质蛋白质。 图源:Instagram: weightlose_secrets 作为训练,将腹部训练融入日常健身中,更推荐“拆分式训练”。 也就是将整体训练计划划分为不同的时间和模块,每次针对不同的肌肉群。例如周一上半身、周二下半身、周四腹部核心和臀腿、周五全身训练。 通过渐进式超负荷的方式来增加肌肉或力量的增长,并且在切换训练模块时,不同肌肉群也能得到适当的休息和恢复。 以下推荐几种锻炼腹部的动作,适用于日常居家融入锻炼计划,也更建议女性尝试早晨锻炼,这更有利于腹部减脂: 动作每次三组,每组15~20个。 桥式腹式呼吸:慢慢从鼻子吸气,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内收;进一步,呼气时身体从尾椎慢慢卷起抬高骨盆,呼气时,腹部内收,身体恢复至呼气平躺状态。 仰卧腿圈:将腿抬高90°,控制腹肌进行缓慢、受控的腿部画圈,始终保持背部贴地。 死虫式:保持手臂伸直和腿部稳定,交替放下和抬起每条腿,确保下背部贴合地面。 熊爬:以宽俯卧撑姿势开始,保持手脚间的距离,同时向前走左手和右脚。 屈膝两头起:收紧核心,双腿弯曲,双臂伸直,吸气双臂和膝盖向躯干蜷收,呼气时伸展打开,保持双脚腾空不接触地面。 小肚子不是困扰,它也是健身身材的一部分,当各项指标都在合理范围内时,女性健身者有小肚子也是正常并健康的。 参考来源: [1]Roessler,K.K.,Muller,A.E.“I don’t need a flat tummy;I just want to run fast”–self-understanding and bodily identity of women in competitive and recreational sports.BMC Women's Health 18,146(2018).https://doi.org/10.1186/s12905-018-0639-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 (ID:GymSquare),作者:芷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笺语,编辑:陆一鸣 张维伊大概没有想到,属于自己的流量巅峰,会迟到三年之久。 2022年,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多年的他,和左凌峰、刘同搭档,凭借小品《再见老张》一举夺得喜剧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冠军。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张维伊说:“喜剧人的出路就是一直演下去。” 之后张维伊继续辗转各大影视剧目,扮演配角无数,却始终没能掀起太大水花,直到前不久,才因为与女明星董璇饱受争议的婚姻状况,顺势回到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 7月15日,曾经因前夫高云翔在澳大利亚受到性侵指控而备受关注的董璇,在综艺《姐姐当家》的看片会现场自述已再婚,对象是小她九岁的张维伊。对于三四十岁的成年人来说,这样的年龄差已经算不上悬殊,加上两人在内娱一向低调,此番轰轰烈烈的恋情公布,一开始还是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尊重、祝福。 可随着节目播出,两人的日常互动暴露于公众面前,张维伊因催生二胎等言论导致风评急转直下。和娱乐圈大多数姐弟恋一样,新婚不久的董璇和张维伊,也陷入了不被看好的困境。 头婚的男人,让姐姐昏头 众所周知,综艺要想出效果,嘉宾基础,嘉宾的表现就不能基础。 在《姐姐当家》里刚出场时的张维伊,话不多,但戏挺足,时时刻刻塞着蓝牙耳机,费尽心思显摆手上戴着大金表的样子,确实有点抽象乐子人的本色。 本以为他只是起到一个调节气氛的作用,可随着戏份的增多,观众才发现,这个男人调节气氛的功能基本没有,调节血压倒是一把好手。 在一档以女性观众为目标群体、以熟龄女星为主要嘉宾的节目里面,张维伊一登场,就表现出一副大男子主义的做派。他领着董璇回老家大同面会亲友。一群人热热闹闹吃完饭他争着抢着要买单,可又因为余额不足付款失败。等董璇利落地掏出手机结完账后,他又跳出来一脸不高兴地嚷嚷:“你干吗呀!是我付不了还是咋的?” 张维伊第二次在观众的雷区蹦迪,是跟董璇讨论生二胎的时候。当时,已经四十五岁的董璇表示生育对女性伤害大,自己九年前就体验过,因此不想再经历二胎了。张维伊那边突然就掩面而泣,说自从父亲离世后自己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加上可能是因为还没当爹,所以创作时找不到新的突破点,说完这些最后还要假装宽慰对方“别有压力,顺其自然”。 等到两人一起用餐时,张维伊也没有表现出体贴的一面。董璇被辣得不停吸气,张维伊看起来既不关心也不在乎,而是建议她再吃点臭豆腐;董璇说臭豆腐也辣,张维伊不接话,开始自顾自地回忆起当初为了省钱吃路边摊的北漂岁月。这种神奇的脑回路,让屏幕外的观众都忍不住想怼上一句:谁问你了? 这位喜剧人的迷惑行为似乎还不止于此。丈母娘生日,女婿手写贺卡这事本来挺温馨的,可写的却是“为您制定的葫芦项链已安装福禄寿3.0终极补丁”这种未经适老化处理的网络术语,听得老寿星一头雾水;董璇憧憬海边婚礼,张维伊却说大同挺好,理由一是要考虑96岁的姥姥,二是“自己的父母都葬在这儿”,谁都考虑到了,就是没有考虑到婚礼的女主角。 这一连串事件下来,张维伊的风评急转直下,连带着他的口音和习惯都让网友倍感不适。模仿北京口音的黏糊气泡音,被人戏称为“喉咙里卡痰”;对董璇女儿小酒窝一口一个“窝子”的亲昵称谓,更是让人暴躁:“那么可爱的小女孩你叫窝子?我看你像胰子!” 评论区一水儿“我出息了,女明星看上的男人我看不上”的留言,甚至有人大胆猜测:是不是经纪人眼看拦不住姐姐跳火坑,才给她报了这节目,为的就是能让观众骂醒她。 仔细想来,董璇早在主演《雪花女神龙》时期就实现了出道即火,美貌财力都远在男方之上,却因为二婚带娃的情况自觉低人一等而不断妥协,迁就他破碎的内心,顾念他要强的面子。在这段恋情中,姐姐既没有享受到和帅弟弟谈恋爱的甜蜜心动,也没有获得年下小奶狗提供的情绪价值,反倒是张维伊踩着董璇的不配得感,以退为进地巧取豪夺。 这种比年龄差还要不对等的单向付出,恐怕才是张维伊和董璇被全网劝分的原因所在。 从不被看好到口碑翻身, 全靠同行的衬托 节目播出以来,本以为只有董璇、劳力士和蓝牙耳机受伤的世界达成了,但谁能想到,张维伊身上纷飞的槽点与笑点,竟然还有受益者。 8月24日,钟丽缇的现任丈夫在直播中为同样拿着“女强男弱姐弟恋”剧本的张维伊发声。张伦硕称,他在深陷舆论漩涡的张维伊身上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呼吁大家不要因为一些剪辑片段就对张维伊定性,并表示如果有机会见面,他会给张维伊一个拥抱。 2015年,在恋爱真人秀《如果爱》上,33岁的张伦硕遇上了45岁的钟丽缇。当时的张伦硕无车无房,事业毫无水花,是娱乐圈中微不足道的一位牛马打工人。反观钟丽缇,虽然经历了两段婚姻,带着三个孩子,但国民度依旧高企。年龄差12岁、事业地位悬殊、女方带着三个孩子——这种组合被放在传统婚恋观下审视,天然地带有“失衡感”,所以最初两人相恋,评论区几乎都是不看好的声音。 等到两人结婚后再次登上综艺,张伦硕大男子主义的言行举止,也曾经让观众代入钟丽缇觉得憋屈。不过,除了矛盾争吵,张伦硕也展现出了他有担当的一面。比如举家搬到录制节目的公寓里,他先是独自扛行李上下车,之后又忍住疲倦给钟丽缇安装健身蹦床和50米打结的星星灯。甚至于被全网声讨时他还能主动认错,尽管跪榴莲、举灯牌给钟丽缇道歉有点形式大于内容的意思,但至少这波情绪价值算是给到位了。 而和张伦硕一同等来天亮的,还有金莎的男友孙丞潇。 2023年,金莎带着比她小19岁的孙丞潇登上恋综。男方因眼神闪躲、表情局促而被质疑是“想立纯情少年人设,却忘记演爱她的眼神”的爱情骗子。网友纷纷喊话让金莎清醒一点,“这家伙看起来是一天班也不想上了。” 可如今,观众彻底理解了当初金莎说“好男人不在市场上流通”时的那份骄傲。从姐姐瞎眼到姐姐严选,孙丞潇的口碑逆袭,多亏了同行衬托。 在去年的一档团综里,孙丞潇一言不合咔咔就是干活的表现让不少路人转粉。从洗菜备菜到架炉生火,这个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宛如静音版黄磊老师,愣是凭一己之力做出了13个人的饭菜。面对队友内涵他耽误大家吃饭的行为更是选择正面硬刚,提出问题毫不内耗,沟通到位后继续扭头去张罗饭菜,不忘本职工作。 孙丞潇这种远超同龄人的稳重和成熟,就连如今37岁的张维伊都很难拥有。所以年龄从来都不是姐弟恋情的障碍,真正的阻碍,是拒绝为对方成长的心态。 会疼人的姐姐,也该有人疼 在质疑董璇选错对象的过程中,人们也不可避免地发现,如今姐弟恋已经渐渐成为一种趋势。 谷雨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姐弟恋题材在爱情影视剧中的占比上升到28%。女强男弱的带感设定也正在从荧幕走向现实,杭州民政局2022年结婚登记人数中,近20%为姐弟恋;据某交友APP调查数据,超九成的95后男生更愿意和姐姐谈恋爱。 女性经济独立是这场爱情变革的基石。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2023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3.2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3%。“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物质保障,让越来越多女性敢于挑战“男大女小”的婚恋传统。当姐姐们有房有车,不必再以年龄作为交换幸福的筹码,她们更希望找到灵魂相契、同频成长的人。 与此同时,男性的心理需求也在转变。依恋理论揭示,早期安全型依恋的男性倾向于通过“姐姐型”伴侣重温温暖感,而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的男性则希望通过姐姐的成熟弥补情感缺失。面对高压职场,姐姐的职场指导与情绪稳定成为稀缺资源。对于年下男而言,这种被保护的安全感,往往比保护他人所带来的成就感来得更珍贵。 然而,好的爱情,不在乎年龄大小,更不会规定谁必须要处于谁的羽翼庇护之下。 不管是把“我爱林有慧”写成小红书个人简介的萧敬腾,还是放下吉他洗净双手为王菲做羹汤的谢霆锋,抑或是突发心梗时第一时间想到蔡少芬该怎么办的张晋,所有模范爱情故事几乎都离不开双方的不吝付出。 正如《我的阿勒泰》中所说的那样:人与人之间产生爱情,是由于被看见。这种“被看见”并非浮于表面的目光停留,而是穿透灵魂的共鸣——是能捕捉到对方笑容背后的疲惫,能读懂对方沉默的震耳欲聋。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雅克在镜像理论中提到:我们通过他人的目光确认自身存在。如果一方在关系中长期处于隐形状态——TA的梦想被轻视、脆弱被忽视、需求被搁置,那么TA将感受不到自身的存在,而这段关系也会失去生命力。 只有两个独立灵魂在“被看见”中彼此照亮,那炽热的火焰才会永不熄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水姐,原文标题:《心力经济5:《缱绻与决绝》和《遥远的救世主》之90年代心力》,题图来自:AI生成 赵德发,1955年生,山东省莒南县人。1995年40岁的他用了一整年写了一本乡土小说,叫《缱绻与决绝》。30年后,2025年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火遍大江南北。 1992年,赵德发看到老家地里的庄稼,萌生了创作一部长篇乡土小说的想法。随后,他做了两年的准备,读了许多中外农村经济学、社会学著作以及中国近代史、当代史,并且阅读大量中外名著及学习长篇小说学习写作技巧。整合了文献、心理、现实上的所有资源,在1995年由心力凝集成作品,小说于1996年1月1日正式完稿,1996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30年,就像一个巨大的势能场,将作品的能量不断积蓄。其实电视剧的火爆,由无数个非线性的因素共同促成的:一个有眼光的导演、一个合适的编剧、一代年轻演员的演绎,以及最关键的,社会大众在2025年对这种题材的“共鸣”与“饥渴”。 这种共鸣与饥渴,本身就是一种“心力”的呼应,是时代的“心”在寻找它的对应物。生万物的土地,本就是坤的力量,也是女性崛起的力量。 他一写就是70年的时间跨度(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留到现在刚好是100年。四代人的人生大剧,构成了对土地的“缱绻与决绝”。 所谓缱绻是老一代农民对土地的无限眷恋、依恋和难以割舍的深情;而决绝,是改革开放之后,大部分农民离乡,土地已经废弃,去奔赴新的命运剧场。 这强烈的对比和冲击,人们却视之若常。写大周期大历史,需要极大的心力。1995年,关注乡土社会的人并不太多,所以现在的价值才会很大。 我特别喜欢小说里描写对土地的两代人的真心传承。封二给封大脚,不仅讲技术,也讲心! “大脚,世上七十二行,咱是打庄户的。打庄户是干啥的呢?是侍弄地的,是种庄稼的。老辈人都说:十年读个探花,十年学不精庄稼。真是这样呵,打庄户真是不容易呵。” “打庄户的第一条,你要好好地敬着地。庄稼百样巧,地是无价宝。田是根,地是本呀。你种地,不管这地是你自己的,还是人家的,你都要好好待它。俗话说:地是父母面,一天见三见。依我的意思,爹娘你也可以不敬,可你对地不能不敬。” “这是敬地。除了敬,还要养。人不亏地皮,地皮才不亏肚皮。这是一笔账,明明白白。怎么养?一是精耕二是上粪。老辈人说;书要苦读,地要深耕。有使乏了的牛,没有耕乏了的地。地就是这么一件东西,你越是耕深了它越喜欢。一尺银,二尺金,深耕三尺聚宝盆。” “你知道怎样敬地,怎样养地了。我就再跟你说怎么样种庄稼。庄稼十八样,样样有门道。我先跟你说种麦……”讲完了种小麦,老汉又讲其他庄稼怎样种:谷子、糁子、芝麻、地瓜、秫秫、花生、玉米、荞麦、大麦、黄豆、绿豆、芝麻、棉花…… 对,在这样的教育下,我知道封大脚一定会把地种好的。果然小说写了: “第二年,大脚的庄稼又长得不孬。八月十五这天,大脚与老婆孩子在地里晒地瓜干,看见今年的地瓜个头都比去年的还大,心里十分高兴,便决定把这个中秋节好好过一过。” “他想起了十九年前开拓这块地时的情景:他抡着一把老镢头,一下一下地刨着;绣绣拖着个大肚子,在他身后一点一点地捡那石头。后来绣绣把孩子累掉了,她的血她的肉都埋在了这里……这么多年了,他为了让这块地肥起来,一年一年深翻,一年一年地往土里加粪。终于,这地改变了成色,一点也不比别的地少收粮食了……这块地就是这么来的。而在大脚以前,世界上是没有这块圆环地的。这是大脚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作品。他早就发现过这块圆环地的妙处,你在地里走,走一天、走一年甚至永远走下去也走不到地头。大脚曾无数次想:这块地永远走不到地头好呀,在这里,我的子孙后代也这样走下去,永远走不到头,永远永远守住我给他们创下的这份家业!” 大地的力量是承载,而对大地的敬养才是传承。在“心力经济”中,我们强调的是个体的内在力量(好奇心、创造力、信念)驱动经济活动。对于封二和封大脚而言,他们的心力正是通过对土地的“诚、亲、爱”和“忠心”来释放和实现。心力不仅是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更是对价值观的坚守和对信念的忠诚。 其实,我觉得《生万物》的改编,只突出了女性觉醒释放力量和个性,但没有结合土地的力量,给曲折的人生带来浑厚的滋养。传统价值崩溃中,人们的信念、思想、理论和艺术,又该是什么呢? 心力是复利的基础:内在的“种子资产”。在传统的金融世界里,复利需要一个初始的本金。而在“心力经济”中,这个“本金”就是你的心力——你的好奇心、创造力、专注力、信念和毅力。 一个人在早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对某个领域的专注探索、对自身信念的坚守,都是在不断地为这个“心力本金”添砖加瓦。 时间的复利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让每一期产生的利息,都能在下一期继续产生利息,从而带来指数级的增长。 当你用“心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掌握一项技能时,你不仅获得了成果,更重要的是,你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这个“理解”和“自信心”就是你的第一笔“心力利息”。 心力提升后,会让你在处理下一个问题时更加高效、更有创造力,如果继续解决问题,会进一步强化你的信念和好奇心,这是第二笔“心力利息”。 如此循环往复,心力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势能”,使你在某一领域达到“身心同频,毫不费力”的境界。“越努力越幸运”“越有热情越成功”,因为他们无形中启动了心力的复利效应。 心力复利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滞后效应”。在早期,你的投入和产出可能不成正比,甚至会感到迷茫和无力,这就像复利曲线的初期,增长非常缓慢。心力是复利的“本金”,时间的复利是心力不断自我强化的过程。 一个真正理解“心力经济”的人,不会仅仅关注当下的得失,而是会着眼于长远,像一位精明的投资者,将心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领域,耐心等待时间的复利效应,最终收获远远超出线性预期的丰厚回报。 所有在1990年代奋斗的人,如果不只是投机,而是在靠自己的发心创一份长久的事业,已经在30年后的今年显示出极强的品牌韧性。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网易、比亚迪、格力、招行等等,它们抓住了时代机遇,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坚实的“护城河”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一出场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愿景。 90年代在我印象里都是个极其美妙的、生动的、多元的时空,充满了太多偶然性和奇迹,现在看来,依然是周期里最曼妙的黄金时段。60、70后,见过一贫如洗的日子,也亲身穿越繁花似锦,人生如梦。 我虽然是85后,但我从小跟我的舅舅们和表哥们一起玩,他们都是70后,所以早就体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诗歌、艺术、小说、吃喝玩乐……我12岁开始写作,用的就是他们的电脑,我至今没有用笔写作的习惯……所以我总是在写50岁之后还能干什么,就是希望这代经历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人,能够凭借切身经验和心力,能够给社会进化和迭代实力增添很多能量。什么样的变迁都见过,怎么不在心里拾掇起那些黄金或者玻璃碎,创造点什么呢? 《遥远的救世主》开篇写的是:“1995年5月21日柏林时间下午2点30分,北京——法兰克福的航班准时在机场平稳降落,法兰克福机场大厅的海关检查出口处三三两两地聚集着迎接亲友的人。身穿白色风衣的芮小丹站在离人群不远的地方静静注视着依次而出的旅客。” 也是1995年。虽然电视剧《天道》拍的时间是2005年,但我觉得,放在1995年更真实,自在。而且《天道》在短视频时代太火爆了,各种各样的切片,释放出一种难得的隽永。 《缱绻与决绝》是地,而《遥远的救世主》是天。《遥远的救世主》讲的就是天道,就是最思辨的意识论道。 1995年,中国正式开始实施“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这使得无数国有企业的员工“下海”,成为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他们没有现成的剧本,凭借的就是内心深处的“闯劲”和“不甘被计划”的自由精神。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正是“心力”最原始的形态。 所以,我个人认为心力经济的黄金时代,就在90年代。1995~1998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萌芽的时期,丁磊、马化腾等人在各自的领域开始艰难的探索,他们没有对未来的清晰蓝图,但凭借着对新奇事物(“踏脚石”)的好奇心,在不断试错中寻找机遇。 这个时期的“心力”还有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信念的坚守。在那个法治不健全、市场波动巨大的年代,许多人面临巨大的风险。但他们依然选择坚持,这种对事业、对未来的“忠心”,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力。 而《遥远的救世主》,其实就有“知止”的智慧。创业难,守业难,结业更难,相信现在的人更能感受出来,很多人身陷囹圄,不可自拔。 丁元英在1995年就懂得用德国人的钱大赚A股的钱,“本基金从融资到运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法律上的真空地位,这种投机而尴尬的特性也决定了它不适合男婚女嫁。”他觉得,这样的钻空子赚的钱,是不合天理的,他要主动终止。 他就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天道。 他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丁元英的“私募基金”操盘和“格律诗公司”扶贫案例,都是强势文化的实践。他不相信神话,只相信市场规律、人性博弈和精准的计算。他“不是神话的缔造者,而是市场的赢家”,他知道商业都是有原罪的,他能预判最后的结局就是合伙人之间相互撕扯,最后生死都可能卷入进来。 芮小丹,她也是强势文化的典范。她的人生选择(从刑警到退隐),她的行为逻辑(敢于质疑,为信念而死),都体现了对自己主体性的完全掌控,和对“道”(客观规律)的臣服,而她是不虑而知的。 弱势文化的核心是“依赖救世主”和“推卸责任”。它是一种以情感、道德和外部力量为准则的思维模式。 王庙村村民们希望丁元英是“救世主”,能直接给他们带来财富。当丁元英设计好路径,让他们通过市场竞争获利时,他们却因为恐惧和惯性思维而退缩,最终将失败归咎于丁元英的“骗局”。 而刘冰,他是弱势文化的典型悲剧人物。他将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在丁元英身上,当希望破灭时,他没有反思自己,而是选择了最极端的“弱势文化”行为——自取灭亡。 强势文化就是一种强大的“心力”。它表现为对自我主体性的坚守、对客观规律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将欲望转化为行动力的能力。这种心力驱动的个体,是“心力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细胞。 弱势文化则是一种缺失的“心力”。它表现为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对自我负责的逃避,以及因缺乏内在驱动力而导致的停滞和失败。 至于小说中对于儒释道,甚至是耶路撒冷的追寻,其实体现出,东西方都在追求如何安放自己的心。 丁元英跟智玄大师论道:“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智玄大师改成“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他强调随心,随力,随缘,其实,智玄比丁元英乐观。 丁元英相信道,也相信心,但他始终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大爱无爱是悲惨的,只尊重客观规律本身,猜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格局和利益的撕裂的必然性,享受不了其中,游离心外了!最后他失去了芮小丹之后,吐了血…… 芮小丹是真诚的化身。一个已经游离心外的人,不如一个身心合一浑然自觉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水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 (ID:nbdnews),作者:宋欣悦,编辑:何小桃、高涵、易启江,原文标题:《估值2000亿元独角兽怒告前员工:窃取上百份文件,策反数百万美元客户!公司面临更大危机:谷歌和OpenAI等“金主”流失》,题图来自:AI生成 当地时间9月3日,数据标注巨头Scale AI一纸诉状,将前客户关系管理负责人Eugene Ling及其新东家——估值已达20亿美元的AI初创公司Mercor双双告上法庭。Scale AI指控,Ling在离职时不仅“顺走”了上百份机密文件,更试图“策反”其最重要的客户。 这起诉讼的背后,是数据标注巨头Scale AI在接受Meta巨额投资后,正面临谷歌、OpenAI等核心客户“众叛亲离”的尴尬处境。 一场由信任危机引发的行业变局已然上演。 图片来源:起诉书 窃密与“策反”:一场有预谋的“叛逃”? 诉讼文件揭露,这场“叛逃”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驱动。新锐公司Mercor向Ling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承诺支付其从引入客户项目中产生毛利润的20%作为提成,前提是Ling能为公司带来超过500万美元的毛利润。 Scale AI指控,Ling在尚未离职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利用其职务之便,为新东家Mercor“站台”,向其负责的重要客户(诉讼文件中代号为“客户A”)进行业务推介,并试图通过邮件等渠道直接“挖角”。 “客户A”的身份成谜,但Scale AI强调,拿下这笔业务将“为Mercor带来数百万美元的价值”,而Mercor之所以聘用Ling,正是看中了他与“客户A”的紧密关系。 更让Scale AI震怒的是,Ling在离职前后频繁接触竞争对手,还疯狂下载公司内部资料。诉讼文件显示,Ling在2025年6月至7月离职前的几周内,一边积极寻求外部工作机会,一边与包括Mercor在内的竞争对手进行接触。一个关键的细节是,就在Ling与Mercor的CEO会面后不久,其下载公司机密文件的行为频率骤然增加。 Scale AI称,Ling非法下载了超过100份机密文件,包括敏感的客户信息、业务运营策略、项目工作产品等,悉数转移至其个人云盘中。此外,他还创建了与Scale AI工作内容高度相关的文件夹,为转移Scale AI的业务做准备。Scale AI认为,这是有预谋的窃密行为。 图片来源:X 9月4日,Scale AI传播副总裁Tom Channick在X平台强硬表态,“Mercor数周以来一直拖延实质性沟通,起初否认存在窃取行为,并且拒绝调离该员工。我们不允许任何人通过非法捷径来牺牲我们的业务。” 各执一词:被告方“隔空”喊冤 面对来势汹汹的指控,被告方迅速展开了“隔空”反击。 9月4日,事件主角Ling在LinkedIn上公开发声:“刚得知自己被Scale AI起诉了。上个月,我从Scale AI离职并加入Mercor。我知道这让我以前的团队感到不满,对此我深感抱歉。” 对于窃密指控,Ling承认自己的个人谷歌云盘中确实存有旧文件,但坚称此举并无“恶意”,且在Mercor的工作中从未动用过这些文档。他还透露,当Scale AI联系他时,他曾询问是否可以删除文件,但对方要求他“暂时不要动”,因此他一直在等待进一步指示。 图片来源:LinkedIn 根据其LinkedIn公开资料,Eugene Ling曾在Scale AI任职超过三年,历任多个管理岗位,主要负责企业客户关系与战略合作,并深度维系着公司“最大客户”的合作关系。 图片来源:LinkedIn 与此同时,Ling的新东家Mercor也摆出了划清界限的姿态。Mercor联合创始人苏里亚·米德哈(Surya Midha)在一份声明中坚决否认了公司使用过任何Scale AI的商业机密。他承认Ling在个人云盘中保留了一些旧文件,但坚称Mercor从未访问或使用过这些资料,目前正对相关情况展开调查。 米德哈强调,“尽管Mercor聘用了许多曾任职于Scale AI的员工,但我们对Scale AI的任何商业秘密均无兴趣。事实上,我们正刻意以不同的模式运营业务。” 他还补充道:“六天前,我们已与Scale AI取得联系,提出让Eugene删除这些文件,或通过其他方式解决此事,目前我们仍在等待对方的回复。” 客户流失焦虑:Scale AI后院“起火” 为何Scale AI会对一次“挖角”如此大动干戈?这背后,是其早已深陷的客户流失焦虑。 今年6月,Scale AI迎来了重要转折。Meta豪掷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 49%的股份,将其估值推高至惊人的2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68亿元)。 然而,这笔交易在推高其估值的同时,也让Scale AI的身份变得异常“尴尬”。对于谷歌、OpenAI、微软、xAI等众多既是Scale AI客户又是Meta竞争对手的巨头而言,继续将自己最敏感的AI模型数据交给一个“Meta系”公司,无异于将咽喉暴露给对手。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多方媒体报道显示,包括Alphabet旗下的谷歌和OpenAI在内的多家核心客户,都已开始减少甚至终止与Scale AI的合作。有消息称,Scale AI最大的客户谷歌正在计划终止一份价值2亿美元的合同,而微软、马斯克旗下的xAI等巨头也纷纷重新评估与Scale AI的合作关系。 更讽刺的是,据知情人士透露,就连其大金主Meta内部的TBD Labs,也并未将宝全部押在Scale AI身上,而是仍在继续与Mercor和Surge等第三方数据服务商合作。而这两家,正是Scale AI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有消息称,Meta内部不少研究人员直言,Scale AI的数据质量不及竞品。 Mercor异军突起:“博士军团”的精准打击 在Scale AI陷入客户信任危机的背景下,以Mercor为代表的新锐竞争者,迎来了绝佳的突围良机。 作为一家成立不久的新公司,Mercor已经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迅速崛起,估值已达20亿美元,并成功赢得了包括OpenAI在内的顶级AI实验室的青睐。 作为诉讼案的另一方,Mercor的崛起并非简单的规模复制,而是源于其差异化的“精准打击”策略。与Scale AI以规模化的数据标注工场模式起家不同,Mercor的商业模式堪称一支“博士军团”,它更倾向于直接招聘生物学、法学等垂直领域的专家,直接参与大语言模型的数据训练与标注。 这种策略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方面,专业性更强,由博士专家标注的数据,其质量远非一般的标注员可比;另一方面,客户粘性也更高,因为顶尖的大模型公司在攻克行业难题时,需要的恰恰是这种稀缺的领域知识,而不仅仅是海量的低成本数据。 正因如此,尽管规模不及Scale AI,Mercor却在短时间内赢得了多家重量级客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 (ID:nbdnews),作者:宋欣悦,编辑:何小桃、高涵、易启江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陈伊凡 编辑|苗正卿 头图|张倩提供 在上海宝格丽酒店的大堂,天际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倩刚刚结束一场与创业者的深度对话,而当晚,她便要马不停蹄奔赴苏州,继续下一场行程。 此次跨国出差,张倩当天凌晨才抵达上海,一天时间,辗转香港、上海、苏州三地--这三个地方是没时差的,前面是在美国和日本,连倒时差的间隙都没有,紧凑的行程恰似当下AI创投领域的快节奏——争分夺秒。 但即便行程匆忙,张倩依旧展现出了一贯的精致与专业:身着红色衬衫搭配版型笔挺的西装,妆容精致,睫毛刷得整齐分明,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严谨与考究。 在我们对话之时,全球VC正在发生深刻变化,AI的发展极大缩短了传统VC的决策流程,原本的“广撒网”式投资,变为更为快速出手的专业和垂直的小团队突破。 在VC,这个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行业里,极少有投资人能够穿越多个技术周期,并在每个阶段都能投出代表性公司,尤其是当AI加速VC清场速度的当下,但张倩是个例外。自2018年,张倩创立天际资本,并布局了早期云服务和人工智能企业,投资了字节跳动、美团、金山云,小米等,并曾实现了全球前5%的退出业绩。 不过最近张倩受到了一些“质疑”,这些争议主要来自她开始当“网红”了。 前不久,她在视频号“倩姐投AI”上发了一个视频——“投了200亿的VC,为何‘放下身段’做网红”,同事起的标题,她没改,这条视频立刻转发破千,认同之外,评论区里的质疑声袭来。 其实,在如今的AI时代,做内容和IP,已经成了硅谷VC的共识。这种以投资人或机构为核心的内容传播,立竿见影地降低了投资者和创业者、LP甚至内部的沟通成本,这在追求快速投资决策的今天,至关重要。 内容传播最著名的就是硅谷风投机构a16z,其甚至收购了一家科技播客品牌Turpentine,播客甚至为这家VC带来了15%的项目源。 面对“做网红”的质疑,张倩很坦然,她点赞了每一条评论,包括那些负面的留言评论。她说其实自己的粉丝数远达不到“网红”的地步,但粉丝质量却很高。 这些内容帮她减少了很多内部沟通成本,让刚入职的新人很快了解天际资本的投资逻辑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后来她发现,这些视频还能帮天际积累外部共识,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现在去见创始人,对方常会说 “我看过你的视频,很认同你的判断”,无需再反复介绍自己与机构;更令她意外的是,天际早期投资了AI办公耳机未来智能,张倩在视频里随手展示了这款产品,直接在科技圈和投资圈带火了它,让她真切感受到内容带来的低成本营销价值。 她鼓励创始人做IP,这已经成为了这一波创业中新生的营销方式,许多创业者自己就是社交媒体中的KOL,分享自己对于行业和创业的认知和洞见。 张倩的视频更新频率很高,但她极少写脚本,她说自己就是想到啥说啥,很真实,也很真诚,因为这波创业,最怕的就是“装”,“AI时代,你很难‘装’很久,真诚更加重要。” 张倩说自己的投资一直充满反共识,甚至包括她打破了投资人应该隐于幕后的惯例,走到台前。如果细细拆解张倩在每一个技术周期中的押注,几乎没有追热点投的项目,但如果把这些案例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却被证明是一次绝妙的押注。 比如,2015年,以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驱动的AI创业进入高潮,头部AI独角兽贵到让投资人却步,但在看过了几十家AI公司后,张倩一家AI独角兽都没投,却出手两家公司,一家叫字节跳动,一家叫金山云。 当所有人都将字节跳动定位为一家媒体公司时,张倩看到了其背后的人工智能,她定义字节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而金山云,则更是张倩过往投资经历中最为“反共识”的企业之一。 2023 年 ChatGPT 引爆市场,大模型公司估值飙升、机构争相抢投时,天际资本却选择了观望,但那段时间,张倩及团队几乎每天都在开会进行深度讨论。 那年春节,张倩在海南带娃期间,仍组织团队连续多日开会讨论,最终判断大模型商业模式不清晰,Scaling Law的暴力美学游戏更适合有钱有实力的大公司,于是天际资本决定转向当时被严重低估的 AI 应用与 AI 硬件赛道。 等到2025 年春节 DeepSeek 横空出世、AI 应用迎来爆发,天际资本已提前一年多完成布局,投出的 Dify 成了全球增长最快的 AI Infra 产品,全球安装量超 40 万,当初的投入价值早已翻数倍。 进入生成式AI时代,焦虑是这个行业普遍的标签,对于需要提前布局、快速出手的VC而言,更是焦虑。这种焦虑当然是来自当今AI的极大不确定性,因为不可预测,今天押注的公司,可能下一秒就被新技术迭代,一朝倾覆。投资人和投资经理,每天盯着最新的消息,如侦探般寻找项目的蛛丝马迹。 张倩说,ChatGPT刚出来的时候她也焦虑,但等她看懂了大模型背后的逻辑,这个焦虑感就消失了。她发现,天际资本一直遵循的投资逻辑“天际铁三角”如今仍然适用。 第一个角叫做——抓需求,抓市场的刚需;第二个角是对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的分析,张倩发现,技术迭代中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纯技术公司很容易被覆盖,除非能够确定这个技术公司能够短时间内积累用户和数据;第三个角是人,天际还在分析初创公司的时候,加入了对股东的分析。 “我们错过了一些(项目),但也抓到了很多项目。”张倩说,天际资本去年在AI应用项目上出手20%,但出手特别精准,至少覆盖了30到40个项目,“这就很好了,我觉得AI也才刚开始,还有很大的空间,不用焦虑。” 投了200亿的投资人,为什么要做“网红” 虎嗅:现在你亲自做视频号、打造个人 IP,从幕后走到台前,这和传统 VC “低调行事” 的思路很不一样,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 张倩:我觉得这是更高效的沟通方式,可以吸引很多志同道合的创始人。通过这种方式,能快速吸引到和我们理念一致的创始人。很多创始人看了我的视频后,会直接说 “和我们想法特别合”,这种 “灵魂共振” 的默契,比一次次低效拜访、反复介绍机构理念要省力得多。 至于为什么要主动做内容、做自媒体,其实是参考了硅谷 VC 的成熟经验。2024 年有数据显示,硅谷的基金里,40% 的项目来源是社交或社交媒体,很多机构会主动运营自己的社交账号;像 a16z 更是早早就布局,他们甚至公开说,单靠播客就为机构带来了 15% 的优质项目。 国内可能有人会误解,其实这是对行业趋势的误读 —— 在AI时代,内容本身就是连接资源、传递认知的重要载体,能帮我们更高效地找到同频的人。 虎嗅:你做 VC 已经十几年了,早年微博、推特热度很高的时候没选择做内容,为什么现在要从幕后走到台前做视频号? 张倩:十几年前我刚做 VC 时,微博、推特确实很火,但那时候我没觉得内容创作能成为 VC 的核心助力;现在选择做,关键是看到了 AI 时代下内容创作的巨大潜力 —— 它是一种几乎零成本,却能实现高效连接的生产模式。 我更想身先士卒去体验这件事。就像很多创始人会亲自下场做产品一样,我也想一线感受 “怎么把内容做好”,毕竟我们投的很多项目都和AI落地场景相关,亲自做内容能更直观地理解 AI 如何赋能传播、如何触达用户,这种体感是听别人说多少遍都比不上的。 为什么现在发视频很频繁,也和短视频的特性有关。短视频能利用大家更分散的碎片时间,比如通勤、午休时就能看,受众覆盖面更广;而播客更偏向深度沟通,门槛相对高一些,适合传递更复杂的观点,两者的受众和场景是互补的。不过我们现在也在规划做播客,未来会用不同形式的内容,覆盖不同需求的人群。 虎嗅:拍第一期视频的契机是什么,做了什么特别的准备? 张倩:其实没做什么准备,我一开始做视频的核心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沉淀一些内容。 投资行业很特殊,很多判断需要靠实践验证,还藏着不少 “反人性” 的逻辑,比如大家都觉得好的时候,往往是二级市场股票的高点,这时候 VC 反而要警惕。所以我一直觉得,VC 需要有反共识的勇气和前瞻性的认知,而视频就是传递这些认知的好载体。 最开始做视频,主要是为了内部团队 —— 天际的新人刚加入时,要理解我的投资思路、跟上机构的判断逻辑需要时间,我想通过视频把这些内容直接传递出去,减少反复沟通的成本。 没想到后来有了意外收获,不少创始人跟我说,看了我的视频后受到了鼓励;还有上一代的优秀企业家,也反馈说视频内容让他们很受启发。正因为这些反馈,我开始更频繁地发视频。 虎嗅:你拍过特火的一条视频是什么内容? 张倩:我有一个视频特别火,标题是 “为什么投资 200 亿,还要做网红”,这是同事帮忙取的,确实抓住了大家关心的点。但说实话,我根本算不上 “网红”,视频平台上总共也就小几万粉丝,不过这些粉丝的质量特别高,完全达到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做自媒体的目的很朴实,就是高效沟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现在看来还起到了更多传播作用。 我做自媒体的目的一直很朴实,就是想高效沟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现在看来还多了一层传播价值。比如我们投过的未来智能,它做的翻盖AI耳机当时是个特别反共识的项目,2022 年创始团队刚创业时,找了一百多家机构都没人愿意投,我们很快做了决策,选择独家领投。后来我给这款耳机拍了条视频,没想到一下就火了,转发量过万。也是从那时候我才真切意识到,内容做得好,不用花一分钱也能达到很好的传播和营销效果。 虎嗅:脚本是自己写吗? 张倩:我都是每次想什么就说什么,我非常真实。我觉得在AI时代,你很难“装”很长时间,真诚更重要,我们没有任何MCN机构或者运营。 虎嗅:现在有很多创业者自己也做IP,他们可能就是一个大KOL,包括你也鼓励创始人自己做IP。 张倩:是的,很多厉害的创始人都这样,非常积极沟通。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面向大众做传播,所以有些创始人会选择在技术社群里写技术博客,把对产品、对技术的思考沉淀下来,这同样是很有价值的沟通方式。 不管是VC还是科技创业者,核心都要想明白一点:AI 时代的传播逻辑变了,一定要学会用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方式打破信息壁垒、降低认知差。 过去想让品牌或产品从小众走向大众,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做营销、铺渠道;但现在不一样,AI时代的红利就在于 “创新自带流量”,只要你有足够独特的AI产品,哪怕一开始只有几个人用,只要价值足够突出,就能快速获得几十万甚至更多的关注,这种传播效率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虎嗅:自己下场做个人IP、做视频,这段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新的认知和实际收获? 张倩:我做“网红”,收获特别大。 第一,实现了资源的高效连接。我们是字节跳动的投资人,两三年前就知道字节是靠 AI 重塑的 “内容帝国”,内容的核心价值就是打破壁垒,把人和商品、人和人、人和资源快速对接起来。过去我们和 被投企业家、机构投资人沟通,一对一交流效果更好;但面对更大的圈子,比如潜在的创业者、跨行业的合作伙伴,靠线下拜访效率太低,而内容能一次性触达更多人,把低效沟通变成了高效连接。 第二,是拉近了和创始人的距离,提升了投资效率。现在我去见创始人,几乎每个人都会说 “看过你的视频,很认同你的观点”—— 这种基于认知共鸣的沟通,省去了反复介绍机构、磨合理念的时间。创始人通过视频能看到我一直在一线,状态和他们同频,而投资本质上投的就是 “志同道合”,这种信任感让我们的投资决策节奏快了很多。 第三,更敏锐地感知到AI赛道的渗透趋势。做视频需要用到很多AI电商使用的内容工具,比如剪辑、分发、数据分析工具,在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我们能第一时间摸到电商、广告、内容上下游赛道的脉搏,比如哪些工具更好用、哪些技术更成熟、哪些需求还没被满足……这些工具后来都成了我们的投资对象,比如我们在 AI 电商领域已经投了 5 家公司,靠的就是这种一线实践带来的敏锐度。 最后一点,帮团队快速提升了专业认知。对 VC 团队来说,统一认知、提升判断能力是个慢过程,但视频能把我的思考、对行业的判断直接沉淀下来。看视频就能快速理解我们的投资逻辑。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内部培训高效得多,团队的专业判断水平也能更快跟上行业节奏。 为什么在ChatGPT爆火之后没有迅速押注火爆的大模型项目 虎嗅:这一波和中国、硅谷、日本和创业者聊,有什么感受? 张倩:这一波创业者的整体特征,和上一波移动互联网时期有明显不同。 第一是创业者流动性显著提高。其实真正优秀的创业者,本质上还是同一批人,只是他们的选择范围不再局限于单一区域,而是流动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比如这次在日本,我既接触到了本土成长起来的 90 后创始人,也见到了在硅谷创业成功后,选择移居日本深耕文娱科技领域的创业者;还有一位前小米高管,在公司上市实现财务自由后,也把生活和事业的重心搬到了日本。对这些创始人来说,选择在哪个地方创业,核心考量只有一个 —— 能否让自己的创意落地、打造出更优质的产品,进而改变甚至造福所在行业。 第二是AI 创业的门槛明显变高。相比移动互联网时期 “全民创业” 的宽松环境,这一波 AI 创业的挑战和竞争烈度都大幅提升。最直接的门槛在于技术应用能力:如今做 AI 创业,创始团队至少要掌握 “用 AI 开发可用产品” 的核心能力 —— 这里的 “会用 AI”,不是简单了解技术概念,而是能将 AI 技术转化为实际可落地的产品,这是入门的必备条件,也直接拉高了创业的准入标准。另外,从接触到的创业者画像来看,现在能推进到和我面谈阶段的创始人,要么是在其他领域有过成功创业经历的 “老兵”,要么是在 AI 领域有突出天赋的少年天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对创业者的要求在提升。 第三是科技大厂的入局态度更积极。对比移动互联网时期的行业节奏会发现,当年 PC 互联网的龙头企业,其实是很晚才被动加入移动互联网竞争的;但在这波 AI 浪潮中,各大科技大厂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极强的积极性,早早布局技术研发和赛道争夺,成为 AI 创业生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与者。 虎嗅:说起不同的两波AI浪潮,天际资本在上一波(2015年左右)的AI浪潮中,天际资本几乎没有涉足当时热度很高的 AI 公司,这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张倩:如果对比这两波 AI 浪潮会发现,其实不同阶段的创业者背景差异并不大,但上一波 AI 公司绝大部分没能走出来,核心问题我认为出在 “时机” 上。现在很多 VC 机构谈投资,总爱强调逻辑和技术,但在我看来,比逻辑、技术先进更关键的,是判断赛道的爆发时机——要清楚这个领域什么时候能真正落地,然后提前布局、耐心坚守,这才是投资的核心。 2015 到 2016 年那两年,我前后看了上百家 AI 公司,最终都没有出手,反而选择了投资金山云。 当时的判断很明确:不管那些 AI 公司的技术听起来多独特,我始终看不到它们的落地路径 ——AI技术本身成本很高,但谁会为这些技术买单?应用场景在哪里?这些关键问题(在当时)都没有答案。 科技行业的进步,往往需要一个类似 “iPhone 时刻” ——就像 iPhone 的出现,真正让智能手机从概念走向普及,彻底改变了移动互联网的生态。但在2015年的AI浪潮里,我始终没看到这样的节点,既然看不到技术落地的明确机会,自然不会盲目跟风投那些热门公司。 虎嗅:在2015年这个时点里,天际除了金山云,还投了美图公司。 张倩:我可能是上一波AI大规模应用较早的参与者,投资美图也和对AI应用的观察有关。一方面,美图在 2015 年前后的短视频和图片领域处于行业头部位置,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用户基础和场景优势;另一方面,美图还是商汤科技的第一批投资人,当时美图与商汤的合作,已经在 AI 视觉领域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将 AI 技术用于图片美化、特效生成等场景,确实为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技术提升。 不过,这次合作也让我更早看到了上一波 AI 技术落地的核心难题。商汤当时只提供了算法,没有配套的产品落地方案;而美图的团队擅长产品运营和用户体验,却不懂算法技术,没办法把算法真正转化为用户能感知到的产品功能。那时我就发现,上一波AI技术的落地,会出现很大挑战。 这种情况和现在的 AI 浪潮完全不同。如今像GPT这样的大模型,已经能直接拿出 ChatGPT 这样可直接使用的产品,用户能直观感受到技术价值。 虎嗅:2021 年底 ChatGPT 推出后,行业热度迅速攀升,2022 年大量资金涌入大模型公司,但天际资本却没有布局大模型项目,这背后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当时团队是否专门讨论过这件事? 张倩:不投大模型,其实是我们当时非常 “反共识” 的一个决策。2023 年整个行业都在扎堆投模型的时候,我们已经是最早提出要转向 AI 应用和 AI 硬件的机构之一,而那时很多人都觉得 AI 硬件根本做不起来。 2023 年春节我带着三个孩子在海南旅游,团队还是远程开了 AI投研例会,最后大家达成的共识很明确:中国的大模型很难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除非主要依赖政府买单,这显然不是能长期持续的商业逻辑。所以我们当时就决定,不跟风追大模型,转而聚焦 AI 应用和 AI硬件赛道。 但那个时候,市场对 AI 应用的认知存在严重低估,很多人觉得 “应用没价值”;对AI硬件更是不看好,可他们没意识到,AI 硬件的落地需要多重能力叠加 —— 既要懂 AI 技术,又要懂软件开发,还要吃透硬件供应链,门槛其实很高,当然也正因为难,才藏着机会。 现在还有不少投资人会用过去的经验判断新赛道,比如有人说 “AI 是泡沫,因为没出现超级 APP”,这其实是用移动互联网的认知框架套 AI,完全没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 “渠道变革”,本质是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比如 “网络效应下转化成本为零”“用户迁移成本低”,这些都是渠道属性的体现;但 AI 是 “生产力革命”,它能直接提升行业效率、创造新的生产力价值,而生产力价值才是所有行业最核心的商业价值,不能用 “有没有超级 APP” 来衡量 AI 的价值。 虎嗅:说起过去经验在现在AI投资上不再适用,其实现在AI时代下,技术行业的变化飞快。2023年春节,你在开AI投资例会,讨论要不要在中国投大模型,2025年春节,DeepSeek出来了,引爆全球,当时你们的反应是什么? 张倩:其实 DeepSeek 出来的时候,我们团队一点都不惊讶。因为早在 2023 年,我们就开始关注这个团队。我记得很清楚,2023 年 8 月,我还到处托人想认识他们,当时他们最早版本的模型已经引起了硅谷一些人的注意,有人跟我说 “这个团队的技术很有特点”,而那个时候,国内关注到他们的人还很少。 所以等到 DeepSeek 正式推出后,我们没有停留在 “新玩家出现” 的判断上,而是立刻启动了后续动作:一方面我到处打电话,跟行业里的人聊,想搞清楚 DeepSeek 的技术会对哪些行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从 2025年1月下旬到整个2月,我们团队几乎都在做专项行业研究,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判断接下来该聚焦哪些赛道,毕竟就像我一直强调的,“抓准赛道爆发时机” 对投资来说太重要了。 虎嗅:DeepSeek对于AI行业的影响,你觉得是什么? 张倩:虽然现在 DeepSeek热度比刚出来时降了一些,但它对整个行业的贡献其实很大。第一是对资本市场的提振:如果没有 DeepSeek,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科技板块情况可能会更糟。 现在回头看,之前中国科技股确实被低估了,DeepSeek的出现,很大程度提升了海外市场对中国AI的信心,也让我们自己对本土 AI 创新更有底气。 第二是对行业成本的优化:DeepSeek直接把整个 AI 行业的技术成本大幅拉低,这也间接催生了一大批专注做 AI 应用的企业。之前很多应用团队因为成本太高不敢入局,现在终于有了落地的可能。 不过我们也很清楚,不是所有有热度的技术或团队都能走得远。就像第一波 AI 浪潮里,只有少数公司幸运地成功上市,而且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波折。说到底,要是赛道选不对、技术不够成熟,哪怕初期再受关注,最终也很难跑出来。这也是我们当时花大量时间做行研的原因,不只是看新玩家,更要看清新玩家能带动哪些赛道真正落地。 最惊险的“反共识”下注 虎嗅:最惊险的“反共识下注”是什么? 张倩:未来智能可以算一个。这款耳机在投资圈备受争议,不少人质疑:“这不就是普通耳机嘛,手机厂商随便就能做,哪有什么技术壁垒?” 可事实并非如此。深入研究行业后我们发现,AI 硬件的研发难度极大,需要同时精通软件、AI 技术和硬件知识,而且作为消费品,它还得满足消费者在功能、体验等多方面的严苛要求。 在投资逻辑上,AI 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不相同。移动互联网时期,用户量是关键,有流量就有价值;但 AI 时代的应用,核心在于 “被高频使用”,用户粘性远比用户数量重要。未来智能的产品理念正好契合这一点,虽然投资时很多人不看好,内部讨论也争执不下,但我还是力排众议鼓励团队投了。如今,这款耳机的销量在国内同类产品中独占鳌头,也证明了我们的判断。 未来智能是一个很反共识的产品,当时投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最后我还是鼓励大家投了。现在看来,这个项目给行业带来了很好的产品。 还有 Dify,同样充满争议。当时行业普遍认为它只是普通工具链,没什么独特优势,谁都能做。可我们在 2023 年 10 月、11 月接触到 Dify 时,尽管它当时收入几乎为零,仍处于产品打磨阶段,而且那时整个市场对中国软件企业的前景也很悲观,但我们看到了它的潜力。 如今,Dify 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 AI 开发平台,中国约 70% 使用大模型做应用的公司都是它的客户,在日本,AI 圈很多人都想代理 Dify、围绕它打造生态。事实证明,这两次看似冒险的 “反共识下注”,为天际资本带来了丰厚回报,也推动了行业的创新发展。 虎嗅:第一次见到Dify的创始人张路宇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场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张倩: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他很有趣,印象深刻。他高中就辍学,是国内投资人不太偏好的类型。国内投资人这波投AI,偏好的大多是清华北大等名校出身、AI专业背景亮眼的人。但张路宇不一样,他痴迷编程,高中辍学,一心扑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 跟他交流时,我能明显感觉到他眼里在发光。他很像刘邦或刘备,却有着超强的凝聚力,能把人才紧紧团结在身边。他已经连续创业好几次了,核心团队的成员们挤在一起干了十几年,现在都才30出头,这样深厚的革命友情在创业团队中太少见了。 那个时候我觉得,虽然暂时看不清他们商业模式,但这个团队本身就很强,值得投资。在当下,人才越来越稀缺,人力成本也水涨船高,一个强大的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况且 AI 行业太新了,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没人能百分百看透行业走向,所以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凝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的Dify在行业里已经到了曾经金山云的战略地位。我们投金山云的时候估值很低,上市时高峰是100亿;Dify我们也是非常早期投资的,我们认为它的潜力非常大。现在中国70%、日本80%的企业,使用 Dify 的效果越好,其 AI 发展就越顺利,这充分体现了 Dify 的战略价值,它已然成为 AI 应用领域的重要风向标。 在 AI 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越是深入了解 AI、深知其潜力巨大的人,越会对它保持敬畏之心。 当下我们都在 “摸着石头过河”,不能再用老眼光、固有思维去评判项目和人才。很多投资人总喜欢高谈阔论,觉得自己比创始人厉害,可要是真有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自己去创业呢?创始人每天在一线拼搏,哪怕一开始投资人认知比他们强,但创始人在一线干上半年,对行业的理解就会远超投资人,毕竟 AI 领域一个月的变化,抵得上互联网时代半年的变化。 虎嗅:刚刚讨论到团队,在如今的 AI 时代,你认为团队具备哪些特质是至关重要、绝对不能缺少的? 张倩:有的。在我们进行 AI 领域投资时,有两个核心考察点,这两点对于评估一个团队的潜力和投资价值极为关键。 第一个考察点是团队对 AI 技术的认知。我会通过与创始人交流,询问一些 AI 技术相关的问题来判断。如果创始人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那从我们的投资角度来看,这个项目大概率是不会被考虑的。 不过,我们对于 “懂 AI 技术” 的定义并不局限于创始人的技术出身。在传统行业中,有不少对 AI 有深入了解的人,他们也具备成为优秀创业者的潜力。就拿我们刚投资的一个项目来说,创始人原本是导演,并没有技术背景,但从两年前开始,他全身心投入到 AI 视频领域,是各大 AI 视频平台的活跃用户,对行业内的技术进展了如指掌。 我们并不要求创始人一定是技术科班出身,但他们必须全身心投入到 AI,真正懂 AI 技术,这样才能在创业过程中做出符合市场需求、具备竞争力的产品。 第二个考察点是速度。在 AI 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决定成败。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创业者,创业一年多了,还拿不出产品 Demo。在竞争激烈的 AI 市场,这样的速度显然是不行的。一个无法快速迭代、展示成果的团队,很可能会错失最佳的发展时机,无法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所以这类项目很难获得我们的投资。 虎嗅:当下硅谷的 AI coding 赛道可谓乱象丛生,并购频繁不说,还因价格战陷入混乱,不少企业调整定价后用户大量流失。但观察天际资本的投资布局,似乎在 AI for Coding 项目上涉足甚少,这背后有怎样的考量? 张倩:其实我一直都在密切关注 coding 行业的动态。我对这个赛道的判断,和之前看大模型发展的思路有些相似。在我看来,大模型是科技大厂的 “主战场”,像 DeepSeek 这样的成功案例背后也离不开幻方雄厚资金的支持。毕竟,在这个赛道发展,需要大量资源投入。 Coding行业和大模型行业太接近了。一方面,编程本身的门槛相对较低,大模型的崛起使得很多编程工作都有被替代的风险;另一方面,大模型企业为了拓展业务边界,必然会在编程领域发力,这让独立的 AI 编程公司发展起来困难重重。所以我觉得,现阶段每个独立的 AI 编程公司可能都会面临诸多挑战。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针对 C 端用户的 AI 编程产品,比如 Lovable,倒是有发展的潜力。因为C端用户需求多样,这类产品如果能精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或许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从 AI 编程赛道的发展也让我看到AI会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为助手辅助人类工作,目前在这方面 AI 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第二阶段是直接替代人处理大量数据,在不少领域,AI 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第三阶段则是 AI 能够超越人类,作出更具创新性的成果,就像做 PPT 时能想到人类想不到的创意点。 我认为未来各个行业都会遵循这样的发展路径。我自己做内容、拍视频的经历,也让我对 AI 能力的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内容创作和编程一样,都是受 AI 影响较快的领域。每次 AI 技术有新的突破,我都能直观感受到AI的边界。这种亲身体验,也增强了我对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感知。 虎嗅:天际资本是最早意识到AI 应用产品价值的,但在天际资本的投资项目中似乎没有通用水平类AI项目,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通用水平类AI可能不能再投了,垂类特定行业的AI才有机会?现在你还看好一些通用水平类AI应用吗? 张倩:确实,天际在通用水平类 AI 项目上的布局不多,但有个例外——我们一直很看好 Genspark。 其实从一开始,我们的投资思路就偏向 “做小赛道、做深做透”。在我们看来,在一个垂直细分赛道里扎得足够深,(产生的价值)可能抵得上原来10个软件、10个APP的价值,效率会更高。 打个比方,要是做 10 个 APP,每个看似有 1000 万的市场规模,可用户活跃度上不去,实际价值有限;但如果一个 AI 项目能在单一垂类赛道做到 1000 万规模,不仅能精准触达核心用户,还能持续积累行业专属数据 ——AI 的特性就是 “数据越多,分析能力越强”,这会形成越来越深的竞争壁垒,后续价值会持续释放。 不过说我们完全不关注通用 AI,也有一点不公平。毕竟我们多次布局字节跳动,而字节其实是中国最好的通用 AI 企业之一。它的通用 AI 能力渗透在内容推荐、人机交互等多个场景,只是它的通用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具体的业务场景深度结合,这其实也印证了 “深度落地” 的价值。 虎嗅:你认为当前市场上存在哪些被低估的投资机会? 张倩:我觉得很多人民币项目都被低估。因为(投资人)害怕失败,害怕被大模型覆盖。 虎嗅:大家现在投Agent都很谨慎。 张倩:其实过度谨慎了,Agent是一个很amazing(令人惊喜)的大赛道。 虎嗅:现在有很多华人AI团队出海,他们在出海上可能会踩的坑在哪里?如果只能给一句生存指南,你会说什么? 张倩:最大的坑,第一, “不all in”。举个例子,有些创始人说要做美国市场,自己一年才来一次,甚至不来,只派自己手下的同事去开拓,对用户毫无感知,这怎么可能做好? 第二,切忌投机,(觉得海外市场有红利,先去捞一笔)投机心理必定失败。2022 年 10 月我们专门办过一场出海研讨会,请了帮华为、小米做海外市场的核心顾问,还有在海外运营了 10 年、20 年的中国企业负责人,最后大家达成的共识特别明确:海外市场从来不是 “要不要去” 的战略选择题,而是 “怎么打” 的战术实操题,核心不在 “决策去不去”,而在 “能不能扎实执行”。 这是我们2022年就已经形成的判断。目前,我已经带了几十个 AI 企业出海,有的去新加坡,有的去美国;这次来日本,也聊了很多准备落地日本的团队。和这些创始人一聊,就能立刻看出他们的态度:是不是真的重视海外市场?愿不愿意把时间、精力、资源 all in 进来? AI加速了VC的“清场” 虎嗅: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反映,在AI时代,普遍焦虑,投资人也表示,最怕漏掉项目,如果错过了这一波AI的浪潮,可能这个VC就永远掉队了,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和焦虑吗? 张倩:其实在 2023 年初,大模型概念刚爆火的时候,我确实有过焦虑情绪。那时大模型发展太快,很多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我还没完全看透其中的门道,担心错过好的投资机会。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看透了大模型的本质,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投资方法论,现在就不再焦虑了。 我们的方法论有一个“天际铁三角”:最重要的是选赛道时机,什么时候投这个赛道;第二是选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第三是人,就是创始人及其团队。优秀的创始人是项目成功的核心要素,有能力、有眼光、有执行力的创始人能带领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套方法论的核心,不是盲目追着技术跑,而是抓住那些不变的底层逻辑。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但投资的底层逻辑,比如如何评估一个项目的潜力、如何判断创始人的能力等,其实是相对稳定的。也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些不变的东西,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创始人,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当我发现之前积累的投资体系在 AI 时代依然适用时,心里特别踏实,也很开心。 我们错过了一些,但我们也抓到很多项目。拿去年来说,我们在应用项目上的投资出手比例是 20%,不过每次出手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十分精准,覆盖了至少 30 到 40 个项目,投资效果很不错。我始终觉得,AI 行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不用过分焦虑。 虎嗅:这种焦虑可能还在于速度,以及原有的一些VC投资逻辑不太符合现在的AI投资,你认为AI在给传统VC行业带来什么改变吗? 张倩:其实这些年整个投资圈,包括 VC、PE 和二级市场从业者,“致郁率” 都不低。这波 AI 浪潮一来,可能还会给这个行业叠加更多压力。这种压力的本质,要么是有人已经站在很高的位置,找不到新的上升空间,觉得事业失去了新鲜感;要么是长期处在高强度竞争中,面对失败或落差时难以自我接纳,最终陷入负面情绪。 但回到 AI 对 VC 行业的改变,我认为会是颠覆性的。核心原因在于,传统 VC 行业的链条实在太长了:对投资人来说,要验证一次投资决策是否正确、一个项目是否能跑出来,至少要等五到十年。可一个人的职业黄金期,尤其是对需要敏锐判断的 VC 来说,大多集中在 30 到 40 岁。等你真正看清 “当年的决策对不对” 时,可能已经 45 岁甚至 50 岁了,想调整方向、弥补失误都来不及。 AI 的核心价值,就是提升效率、缩短验证周期 —— 比如用 AI 快速筛选项目数据、辅助判断赛道趋势,甚至用 AI 优化投后管理的沟通链路。可以说,VC 行业势必会被 AI 深度改造,那些跟不上这种变化、还在用传统模式做投资的机构,我判断百分之八九十都会被淘汰。其实从现在中国 VC 行业的现状就能看出,“清场” 已经在慢慢开始了。 虎嗅:AI其实是催化加速了这个“清场”的过程对吗? 张倩:对。VC 行业的核心逻辑之一是 “信任”,过去有些机构或个人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信任不对称,短期获取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资源和信任。但 AI 作为生产力革命,会从 VC “投融管退” 的核心环节直接打破这种不对称,进而加速行业洗牌。 最直接的改变先从中后台开始。以前 VC 做行业研究、数据整理,可能需要资深研究员花几天甚至几周时间,现在借助 AI 工具,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几分钟就能生成,甚至比有三年经验的研究员做得更全面、更精准。这意味着传统的研究模式、中后台支撑逻辑会被重构,效率提升至少是 10 倍以上,那些依赖 “人海战术” 做基础工作的机构,首先会面临竞争力下降的问题。 更关键的变化在投资决策端。现在的创业形态和过去不一样了,很多 AI 领域的创始人是个人创业,或者核心团队就几个人,需要的资金规模也不大,这就导致投资标的会越来越分散,但决策速度必须极快。比如有些机构因为有高效的内容传播能力、快速的信息筛选能力,能第一时间和创始人建立信任,而创始人也不用再花几个月跑遍几十家机构,可能几天内就能敲定融资。靠过去“撒网式”投资,越来越难投到优秀的创始人。 虎嗅:上一波双创时代,投资人就说VC在变化,特点是新机构出来了,小额度、快决策、大量覆盖项目的模式出现了。这一波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 张倩:我判断这一波会出现 “两头热” 的格局,最终能跑出来的会是两类机构。 一类是组织已经比较先进,或者即使组织不先进,也有以前赚过钱的创始人和LP的支持,规模摆在那里,整体能持续盈利;另一类是新兴机构,这类机构最大的优势是 “专” 和 “快”:生命力强,不会被传统流程束缚,而且特别专业,不会什么领域都想碰,而是聚焦某几个细分赛道做深做透,组织力和决策效率都很高。 其实核心逻辑还是回到 VC的本质——通过支持科技创新,高效创造收益。不管机构规模大小,只要效率高,就能赚到钱。比如有的小机构可能就一个人,自己管一两亿资金,因为足够专注,决策快、投得准,效率反而比大团队还高;再比如那些聚焦特定领域的机构,因为对赛道理解深,能精准抓住机会,专业度本身就是它们的竞争力。 反过来看,如果在 AI 这么大的行业变革期,一个机构还想着 “全面开花”——又做消费、又做医疗,同时还想抓 AI 机会,哪怕团队有 30 个人,也很难实现高效决策。毕竟每个领域的技术逻辑、商业逻辑都完全不同,精力分散了,就很难挖透任何一个赛道的机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洒家君泽,作者:洒家君泽,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个夏天,中国电影拿出了最大的诚意,也只是确保了基本盘没流失 电影从业者和媒体都在等着暑期档的表现。 中国电影两个大档期,暑期档和春节档,而且暑期档更长,也不像春节档受到人口大迁徙的影响,观众更多元,也更能看出电影市场原本的喜好。 今年的关注还多了一个理由:《哪吒 2》的爆火。 《哪吒 2》票房 150 亿,近乎神迹,关于这样的成绩,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拓宽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上限,而另一种认为它透支了今年的电影市场潜力。 至少在春节档和暑期档的空隙里,后者的论述是对的,确实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奄奄一息。 好在,暑期档虽然开头跌跌撞撞,但最终依然有惊无险,不但有了将近 120 亿的票房,超过去年同期,也成了近年来电影质量最高的暑期档。票房前五名的影片分别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前三部的豆瓣评分都超过 8 分。 数据上看,的确是个值得庆贺的夏天,而大家的复盘,往往离不开一个熟悉的、似乎永远正确的解释:这些电影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这个词语,像一个万能的公式,被套用在每一次的成功之上。它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一部电影,凭借其普适的情感、包容的价值观,跨越了年龄、圈层和审美的鸿沟,让所有人都能在黑暗中达成和解,心甘情愿地买票入场。 这不仅是一个没什么意义的陈词滥调,还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中国电影市场的问题,仅仅在电影质量本身,而让人忽略了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真正危机: 中国电影院正在失去它的观众。 《长安的荔枝》导演大鹏在微博上发问,为什么电影票房不及预期,不少人说他在为 2015 年的《煎饼侠》还债。我们先不说这个观点对错,而是其中预设了一个前提:十年前的观众,和当下的观众是一批人。 今年暑期档的观影总人次,相比 2023 年,减少了近两亿;全国影院的平均上座率,仅为 6.9%;更关键的是,观众的平均年龄,已经从 2021 年的 27.7 岁变为 32.5 岁——相当于说,这依然是同样的观众,只是变老了而已。 如果说暑期档有什么成功,只在于它守住了基本盘而已,而这已经需要拍出比以往都要优秀的电影才能做到。 《煎饼侠》自然不是一部好电影,不过在十年前能拿到超过 10 亿的票房,也并不算离奇的事情。 2010 年后,影院建设随着城市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银幕数十年间增长超过十倍。对于无数小镇青年来说,现代化的多厅影城不再是传说,而是街角购物中心里触手可及的消费场所。 2014 年前后,在线票务平台的补贴大战,用 9.9 元的电影票,将观影的决策成本降至冰点。这场由资本主导的用户习惯养成计划,成功地将“去影院看电影”从一种特殊消费,固化为一种高频的日常娱乐。 电影基础市场好,大鹏也是互联网上的话题人物,有噱头,自己也努力,跑了 188 家影院做路演宣传,和更多观众面对面交流,制造话题事件,所以即便电影质量一般,最终居然成了大鹏票房最高的电影。 不仅《煎饼侠》,同时期的《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稍后的《夏洛特烦恼》等,都标志着中国电影找到了与新增观众对话的本土化语言。 这些新增观众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彼此并非泾渭分明,重合度很高。一类是《阿凡达》的观众,偏好好莱坞电影,喜欢特效大片;一类是《泰囧》的观众,往往是电视或者电脑里的熟面孔影响他们的偏好。 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工业而言,拍一部《阿凡达》过于遥远,但当观众能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笑点时,一种深度的情感连接便建立起来了。 方便的电影院,便宜的电影票,与自己生活贴近的内容,这三股力量交织在一起,让电影院完美地嵌入了上一代人的成长经验,成为他们探索世界、建立关系、认识自我的基础设施,成了很自然的生活方式。 问题也有,根据 2016 年的一个调研,中国电影的票房增加,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新增电影院带来的新增观众,而非现有的观众愿意提高进入电影院的频次。换言之,一旦没有持续新增的观众,中国票房增长便会见顶。 没人料到这一危机的爆发方式如此惨烈。 2020 年至 2022 年,恰好是 00 后群体进入大学、形成独立消费习惯的关键时期。影院的长期关闭或不稳定运营,让“去看电影”这个选项,从他们的生活中被物理性地抹去了。 上一代观众与电影的关系,是“广播式”的单向接收。而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文化消费模式,则是“网络化”的双向互动。上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可能是和同学去看一场午夜首映;而 00 后的暑假记忆,则是和朋友在手机前,同步收看《原神》的版本更新直播。 对他们而言,消费的过程,本身也是参与、互动和再创作的过程。电影院“正襟危坐、保持安静”的“课堂式”体验,与他们习惯的“游乐场式”体验格格不入。 而且,电影的替代品也越来越多。先前春节档火爆的重要原因,是大家春节回老家,除了看电影很少有其他的娱乐,毕竟不能总是盯着重播的春晚看。 现在,短视频和之后的短剧让大家能够随时笑出来,而家用投影和 3A 游戏大作,也从不同维度挑战影院的“奇观”体验——春节时候的《封神 2》,被人诟病的一点便是“四大天王的特效还不如《黑神话·悟空》”。 城市化和网络的发达成就了电影市场的繁荣,如今便利的娱乐方式反过来成了电影最大的对头。当一个产品的所有核心功能,在外部市场都有了更高效、更细分的替代品时,观众自然会流失。 去电影院的成本也在变高。 电影擅长制造奇观,擅长带人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电影院里,厚重的大门关上,灯光缓缓熄灭,银幕亮起,我们被承诺将暂时脱离琐碎的现实,进入一个纯粹由光影构建的梦境。 如今,单单这样的承诺,并不足以让人走进电影院。 结束了票补烧钱的时代后,四五十元甚至更高的票价已成常态,此外,我们还需要投入一段长达两到三小时、不可分割、不可快进的整块时间。 而在产出端,我们得到的回报却充满了高度的不确定性。大量依赖公式化生产、内容空洞乏味的影片充斥市场,它们持续消耗着观众的信任。 观众需要付出高昂且确定的成本,去博取一个充满内容风险和环境风险的不确定回报时,对于理性的消费者而言,放弃这场赌博,不是对电影的背叛,而是对自己时间和金钱的尊重。 电影工业为了生存,必须在另一个维度上找到新的价值锚点。既然无法确保观众在影院里的体验一定“值回票价”,那么,就必须为这张电影票赋予全新的意义——让它成为获取“社交货币”的入场券。 在算法主导的社交媒体时代,能够穿透信息茧房、引发全民讨论的,不再是复杂的艺术技巧或深邃的哲学思辨,而是强烈的、具有普遍性的情绪。 这给了电影产业一些启发。 一部电影如果能成功与某种社会情绪挂钩,它就能超越其作品属性,成为一场席卷全网的社会议题,一份发给所有人的话题讨论入场券。 为了让这种“社交货币”更容易铸造和流通,一种“标签化”的内容生产模式应运而生。它的本质,是为了追求极致的传播效率,而对复杂的现实进行高度的简化和提纯。近年来票房大获成功的影片,几乎都是这套模式的佼佼者。 2023 年《消失的她》是一个经典案例。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尤其是女性群体中,对于亲密关系不信任和对人身安全的深层焦虑。影片巧妙地将“恋爱脑”、“PUA”、“枕边人”等网络热词与一个极端戏剧化的故事相结合,最终提炼出了一个极具引爆性的情绪标签:“提防你身边的男人”。 最近一年流行的“牛马电影”也是情绪电影。观众平均年龄 30 岁,往往打工五年以上,刚刚成家,到了不上不下的年纪,最容易因为“职场困境”共情,于是《年会不能停》《长安的荔枝》《浪浪山》等电影,宣发时也都围绕这一点来做文章,引发共情。 “最大公约数”的说法,也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诞生的。它意味着放大讨论度高的情绪,勾住每个人的焦虑,把电影变成情绪放大器,并转化为社交媒体上源源不断的讨论,成为“狠狠共情了”标签下的素材。 顺便,这也是“屏摄”越来越泛滥而片方保持沉默的原因,他们需要这样的“打卡”来把电影变成社交谈资,进而吸引更多人来看。这是电影成为“社交话题”的必然结果。 代价是什么? 在这种模式下,电影的本体价值被后置,它的“话题价值”被推到了首位。 当创作的出发点,从创作者真挚的表达,转向对社会情绪的精准捕捉和迎合时,就极易滑向投机。 这种投机,一旦对大众情绪的判断出现偏差,就会引发强烈的舆论反弹。《逆行人生》是前车之鉴,它试图通过聚焦中年失业和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来引发观众共鸣,却因其呈现方式和价值导向被观众认为脱离现实、矫揉造作,最终票房与口碑双双惨败。 更长远的风险,当市场充斥着这种高浓度、高强度的情绪输出时,会不可避免地加速观众的“情感脱敏”。这就像一个嗜辣的人,需要不断加重辣度才能获得刺激,最终味蕾会变得麻木。 以“最大公约数”的方式来制造话题电影,是对观众情绪的竭泽而渔,短时间里,或许能够制造爆款,但长期反而会让电影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 在这一模式下,资本、顶级人才和优质排片资源,都在向少数投资巨大、试图通吃所有人的超级大片无限集中。 倘若我们把电影院看做一个超市,固然要用爆款的“榴莲千层”来吸引人,但不可能有任何产品满足所有人的口味,多元的中等成本电影才能真正支撑起一个健康的电影生态,吸引不同口味的观众,也让更多导演和演员有工可以开,让电影造血的机制流动起来。 现在,不但电影票房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而且“最大公约数”模式,让每一个头部项目都背负了“不能输”的巨大压力,从而导致了创作上的保守化,迫使创作者选择最安全、最讨巧的“情绪标签”作为票房的救命稻草。“‘狠狠共情了’电影”的盛行,正是这种压力下的必然产物。 为了解决电影行业的危机,电影成了流量和话题的附庸,试图在别人擅长的赛道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最终,故事不再重要,人物塑造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提炼出便于传播的“金句”和“名场面”。一个依赖少数爆款、内部共识破裂、缺乏中间力量的产业结构,是极其脆弱的。 而且,短视频、短剧、游戏的成功,并不在于满足了“最大公约数”的情感需求,反而在于他们满足了高度分化、需求多元的市场。如在短剧中盛行的“老年人爽文”模式,便是当下电影几乎从未涉及的题材,倘若我们只把它归为情绪和流量的胜利,未免一叶障目自欺欺人。 我们要从暑期档学习的,也恰恰不是要追求“最大公约数”。 《南京照相馆》有爱国情怀,《浪浪山小妖怪》有职场情绪,但更重要的是其中对历史题材的微观叙事创新,和对每个小人物的聚焦与关注。而在暑期档临近结束时异军突起的《捕风捉影》,也是扎扎实实拍好了一部老派动作片,而没有滥用特效,迎合社会议题讨论。 这些电影,都是将一个垂直领域的内容和情感,做到了极致的专注和纯粹。在一个分化的时代,与其做一个试图满足所有人的平庸之作,不如做一个能让特定人群爱到极致的深度之作。 有榴莲千层,有牛肉干,有垃圾食品,也有健康蔬菜,每个人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这才是好超市该有的样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洒家君泽,作者:洒家君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客Doc,作者:刀客doc,原文标题:《T-Mobile也要自己做创意了,品牌不需要代理公司吗?》,题图来自:AI生成 一 8月底,根据AdAge报道,电信运营商T-Mobile将不再让电通担任其在美国的主要创意代理机构,而是将该机构的大部分职责转移到公司内部。 而就在去年1月,它才刚刚将创意代理业务交到电通Dentsu手中。 虽然公开资料未披露T-Mobile去年1月交给电通的创意账户具体额度,但可以确认的是,它每年广告投放超过1亿美元,这说明并非小规模品牌创意服务安排。 这次迅速的调整也正好叠合了电通自身的经营困境,可以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从最新财报看,电通第二财季录得约5.4亿美元的经营损失,相较去年同期有明显下滑,同时其 美国与欧洲的国际业务出现大额商誉减记,规模达5.8亿美元。面对持续负增长环境,电通宣布裁撤约 8%岗位(约3400人) 代理商在收缩,而广告主在继续扩张。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品牌主开始将代理业务做更进一步的内化,新一轮的in-house浪潮已经来了。 根据行业媒体LLB小黑书的报道,卡夫亨氏旗下的in-house创意机构TheKitchen,从2020年起就进入了快速成长周期。短短三年,从服务4个品牌扩展到19个,团队规模突破135人。负责人汤姆·埃文斯(TomEvans)在接受的时候说:到2025年,thekitchen已经负责公司90%品牌的70%媒体创意。今年,还将继续扩招40个岗位。 今年7月,联合利华在启动了新的AI设计工作室计划,计划到2026年在全球设立21家由人工智能辅助的图形设计工作室,命名为Sketch Pro。工作室将被整合到联合利华的办公地点,目的在支持其家庭护理品牌。每个Sketch Pro团队由平面设计师、动态设计师和项目经理组成,这些人员由广告集团IPG提供。 同样在7月份,乐高旗下in‑house创意机构Our LEGO Agency成立了新的业务单元OLA Commerce,乐高的inhouse机构从以创意为主的传统 in‑house 业务,向涵盖商业策略、用户体验、技术驱动的“创意商务生态”方向延伸。 还有更多不那么高调的公司,也在做着结构性的业务迁移。根据贝恩咨询的一份广告主与代理商的关系报告,一家未具名的大型饮料品牌,在连续遭遇外部代理“延迟、错误、低效”之后,选择将媒体策略、洞察分析能力收回内部,成立新的数据与Martech中台,同时将内部媒体团队嵌入各业务单元,去中心化,以提升反应速度和品牌嵌入程度。 根据行业研究机构AdvertiserPerceptions的数据,品牌直接掌控的广告预算比例正在持续上升:从2019年的9.7%增长至2024年一季度的28.6%。与此同时,流向大型广告集团和独立代理机构的预算份额则在逐年下滑。 当然,图表中“品牌直投”并不等同于“内部自建团队”(in-house)承接所有业务,但趋势已非常明显:品牌对于外部代理商的依赖程度正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营销资源、策略判断与内容生产能力,正被收归品牌自身掌控之中。 世界广告主联合会WFA透露,目前约66%的品牌已有in‑house广告代理系统,另有21%正在规划中。数据清晰地说明:in‑house 正从趋势转向常态化布局。 二 品牌将广告代理业务收归内部,并不是这两年的新鲜事。 1899年,联合利华设立了Lever 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Services,简称Lintas,只为联合利华的肥皂、洗衣粉等产品服务,这可能是最早的in-house广告代理机构之一。 1928年,这个部门逐渐公司化和市场化,后期演变成了Lowe(灵狮广告),再并入IPG,成为全球4A集团的一部分。 在我的印象里,行业关于in-house的最早的大规模讨论,可以追溯到2007-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 不少跨国公司营销预算骤减,开始反思外包代理的必要性,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in-house agency”的潮流。可口可乐、红牛、百事可乐等品牌,都是在那个阶段尝试建立内部创意部门的先行者。 红牛是最出名的一个。2007年,红牛把创意和内容的重心放在公司内部,打造了全球知名的Red Bull Media House。这个内部机构不仅制作广告,还负责纪录片、极限运动赛事转播和品牌IP开发,几乎成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公司。 进入 2010 年代中期,伴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端广告的爆发,品牌方逐渐意识到,传统 4A 的 campaign 周期,越来越难以匹配Facebook、Instagram、微博、微信这些平台的高频更新需求。 于是,第二波 in-house 风潮开始了。 这一阶段的核心关键词是 “敏捷”与“响应速度”。不少品牌选择在内部设立创意工作室,以应对社交媒体和电商渠道下,对内容生产“日更式”的压力。 典型代表是联合利华:2016年9月正式成立in-house团队U-Studio,用于支撑全球范围的社交内容制作。到2017年,其全球合作的代理商数量已经减半至3000家,更多数字创意工作开始由U-Studio内部完成。 在中国市场,创意型in-house工作室的探索起步稍晚,但路径类似。2021 年前后,小红书成立“红薯工作室”,后于 2024 年调整并撤销;快手则持续运营其 “We 工作室”,以内部主导形式参与“我们的家乡”等内容IP项目。 这类工作室虽成立时间不同,但本质上都回应了同一个变化:社交平台内容节奏加快,品牌需要更内聚、响应更快的内容产能结构。 而从2016年之后,随着数据能力与MarTech工具的普及,in-house又被赋予了更高的战略角色。像百威英博的draftLine、Verizon 的140/CMG,已经不再只是执行层面的内容制作单位,而是嵌入整个营销中台体系,与 CRM、数据分析、内容分发、甚至电商运营等能力整合。 这类in-house更接近“增长型营销组织”的定位,强调内容、技术与转化的协同闭环。 这里可以稍微做一个总结,可以把品牌in-house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成本导向阶段(2008以前):品牌以削减代理成本为目的,自建制作型团队,聚焦低价高效交付。 敏捷响应阶段(2008–2015):社交媒体推动内容高频化,in-house成为品牌应对日更节奏的敏捷执行单元。 增长中台阶段(2016至今):in-house深度嵌入数据、内容、电商等链路,成为企业增长中台与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三 现在看来,in-house的策略核心并不在于节省预算。对大型品牌来说,那点管理费用的节约,远不足以覆盖创意错失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真正推动这股趋势的,是外部经验的持续贬值。 以前,agency的行业价值建立在“信息差”上。一个汽车品牌需要投放全国性campaign时,会找一家在汽车领域有丰富经验的4A,因为他们懂得车展节奏、经销商利益结构、行业传播惯例;一个快消品牌需要新品上市时,也会依赖代理公司的品类know-how——他们能拿出一套被验证过的策略。 换言之,agency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比甲方“知道得更多”。 但现在,这个前提正在被打破。数字化让行业know-how更快被沉淀成可复制的SOP,数据驱动让经验公式化,甚至被机器学习和自动化工具写进投放逻辑。一个做过十次汽车项目的资深创意人,他的经验在算法眼里,可能只剩下标签化的几条参数。 于是,agency的很多外部经验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可替代”。反而,品牌内部的数据、用户洞察、运营链路,才是更有价值的知识资产。 The Kitchen在接受行业媒体《LittleBlackBook小黑书》采访时说过一句话:我们的价值是帮助卡夫可以产生可衡量的业务影响。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代理公司常常停留在“产出创意”的层面,至多对传播效果KPI负责。 但The Kitchen讲的“可衡量的业务影响”,意味着他们可以看到的是真实的转化曲线、销售模型和用户反馈,这些是外部创意团队无法获得的。创意不再依赖外部经验的积累,而是依赖内部数据的即时反馈。 过去,广告行业是一个经验主义的行业——谁见得多、谁懂得多,谁就更有权威。而在内容需求高速周转、营销节奏日益敏捷的今天,品牌更倾向于将方向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执行交给响应更快、流程更轻的外部协作伙伴。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品牌方的视角中,一些代理商正在逐渐从“共创的战略伙伴”滑落为“可被替代的供应商”,是物料的制作商、活动的执行方、媒介的垫款方…… 这一部分代理商从不被视为业务增长的参与者,而是被压缩到一个“按单交付、限时响应”的服务角色。 服务的内容也被拆得七零八落,非常功能化和模块化,以至于创意的战略性不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高频、高效、低干预”的交付要求。 这也是很多品牌推行in-house代理的原因。 对品牌来说,in-house意味着更快的响应、更高的掌控权。他们既有创意敏感度,又能接入经营闭环,让内部机构从“广告部门”变成了企业的战略增长引擎。 而对代理来说,价值则需要重新定义:能带来跨行业的洞察、能挑战品牌内部的路径依赖、能在关键时刻打磨出超越日常内容的“大创意”。 四 回到一个敏感的话题:in-house 是否会取代外部代理? 这是一个常被简化的问题。很多人看到 T-Mobile 近期解除与电通的合作,便将 in-house 与外部代理视为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但现实比这复杂得多。苹果的做法恰恰为这种二元对立提供了一个反例。 苹果一方面拥有强大的内部Marcom团队,另一方面早在 2006 年就为自身需求定制了一家长期合作的外部代理——TBWA\Media Arts Lab(MAL)。 MAL的起点是乔布斯与传奇创意人LeeClow的长期合作。Clow曾经帮助苹果诞生了《1984》和“Think Different”等经典campaign,成为广告史的经典。在第一代iPhone发布前夕,Clow提议为苹果设立一个专属代理,专门服务全球化协调的挑战。乔布斯接受了这个提议,但附带条件是必须由Clow及其团队继续主导。于是,MAL诞生了。 几乎二十年过去,MAL依然是苹果创意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现任CEO和CCO都强调,MAL的价值并不是被动执行brief,而是要先于brief定义问题。他们经常被苹果高管拉进会议,要求提出消费者视角的挑战,甚至“唱反调”。 换句话说,MAL是苹果的“内部的局外人”——既足够独立,又被要求忠诚于苹果的品牌战略使命。 外部的MAL与内部的Marcom都向苹果营销主管Tor Myhren汇报,在治理上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 Marcom确保全球传播风格的统一,而MAL提供外部视角与跨文化的创意实验。比如“Shoton iPhone”活动,十年来从户外广告扩展到社交视频、长片乃至品牌娱乐;而最近苹果与MAL、Marcom一起探索Immersive Video,推出3D空间音频的沉浸式影片。 MAL的故事说明,in-house与代理的关系,并不是“此消彼长”。 in-house真正的竞争优势不在组织形式,而在信任机制与信息前置。内部团队保障效率与一致性,外部伙伴带来灵感与突破。两者并行,构成了苹果广告几十年如一日的高水准。 五 所以,in-house还是外部代理,本质上都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品牌与代理公司在价值链上的竞合。 我认为没必要将 in-house 的趋势理解得过于悲观。 与其说它是对代理商的“替代”或“终结”,不如说是在特定阶段,品牌营销能力的再分配: 企业在根据不同链路的重要性、节奏与敏感度,重新决定哪些能力掌握在内部,哪些交由外部协作。 它更像一个渐变的过程:一端是高度外包,另一端是全链路闭环,而绝大多数品牌,其实都处在这两者之间。 比如,部分品牌选择保留核心内容产能在内部,配合外部代理公司做策略与大创意;也有品牌组建内容中台,借助AIGC和模板工具,实现快速输出;还有品牌干脆成立独立公司型的 in-house,建立创意—媒介—数据的闭环。 所以,我们讨论in-house与外部代理的关系,与其纠结“谁在替代谁”,不如看清一个更深层的演进逻辑: 当下品牌所面对的,是一个节奏极快、触点高度碎片化的传播环境。 品牌更需要一个能与自身组织节奏高度协同的共振型伙伴——无论是内设的inhouse团队,还是外部合作,都必须具备敏捷响应与快速迭代的能力。 职能的组织归属问题是其次,关键是这个体系需要支撑业务实时决策与传播节奏的,能嵌入品牌战略节奏的组织架构,才具备成为真正增长伙伴的可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客Doc,作者:刀客doc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产业生态圈,作者:ECO氪体,题图来自:AI生成 去年5月,詹姆斯在训练间隙与好友一同观看西决比赛的片段,登上社媒。 而当网友们发现他们用的观赛平台并非官方渠道,是盗播网站Streameast时,不仅引发网友对于詹姆斯争议行为的讨论,“国王严选”的标签也让这个本就拥有庞大受众的网站,开始被更多人所熟知。 直到两周前,在埃及警方的协助下,全球反盗版联盟(ACE)突击查封了开罗近郊的一家小工厂,两名主要嫌疑人被带走,数十台电脑、手机被扣押,房产、加密货币等资产也被查封。 活跃数年后,Streameast——这个全球最大的体育盗播平台,熄火了。 图源:The Athletic 根据The Athletic消息,这起行动由全球反盗版联盟主导,背后不仅有提供全方位支持的亚马逊、奈飞等流媒体巨头,更是站着欧洲刑警组织、美国司法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等机构,重视程度和严肃性可见一斑。 “通过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动,我们为全球的体育联盟、娱乐公司和球迷们争取了权力,并将会一直坚守赛场。”ACE主席兼美国电影协会CEO查尔斯·里芙勤表示。 而从ACE公开的信息来看,Streameast自建立以来,共通过弹窗或植入形式的广告,累计获利约620万美元,创始人还拥有一个专门用于洗钱的空壳公司,盈利的大部分资金被用于在埃及购置本地房产,以及买入加密货币。 行动完成后,Streameast的主域名迅速被下线,ACE老大不仅称其为全球打击盗版行动中里程碑式的胜利,更是在通报中点出其访问量和域名结构,明确传递出震慑信号。 如今再尝试输入先前网址,已显示“因侵犯版权,网站不再可用”的信息 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数据和说法,对Streameast的体量建立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随着全球范围内版权保护意识的增强,不少盗播平台陆续消失,但 Streameast 却逆势扩张,不断积累用户; 在被下架前,该网站已经覆盖了所有全球范围内最贵的体育赛事:英超、欧冠、NFL、NBA、MLB,甚至有着“PPV模式”作为护城河的UFC,也难逃被截流的命运; 根据ACE的公开信息,过去一年内,Streameast吸引了16亿次访问量,月均更是超过1.36亿次,这样的“成绩单”,不仅在盗播网站中独一档,对于任何版权持有方来说,都是足够有分量的数字; 今年早些时候,当职业联盟高管在社媒上谈论收视率困境时,甚至有网友开玩笑称,是因为球迷都跑去了Streameast。 从某种意义上说,盗版转播的兴盛和衰亡,并不能仅靠法律和执法行动来解释,更需要回到体育版权市场的根源去理解。 随着英超、欧冠、NFL的新赛季开赛,以及走进全新版权周期的NBA也即将拉开序幕,在这样的关键赛事周期中采取行动,既是对盗播市场的震慑,也算是在赛季用户转化的关键期,为版权方和流媒体平台腾挪出了一个更有利的空间。 不过,如果从一个更加“冷峻”的角度切入,Streameast 的繁荣,本身就折射出当下体育版权市场的深层矛盾。 众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职业化进程,欧美观众的体育消费习惯确实更为成熟,订阅模式下的体育观赛已成为常态认知。但随着时间推移,当赛事版权价值被推高到了百亿级别,任何一家平台都将难以单独承受这份重担。 在此背景下,以NBA、NFL等北美职业联赛为代表,版权被拆分在不同流媒体之间,订阅价格层层叠加。对球迷来说,付费提升是一方面,更多的抱怨来自体验:即使是只想观看某一个球队的比赛,也往往得在多个平台间切换,繁琐、割裂,难以为继。 用户自然会寻找低成本、低门槛的替代方案——提供“一站式服务”的Streameast,完美符合这个标准。哪怕抛开付费问题,仅从使用体验出发,一个网站可看全所有比赛,显然也比频繁跳转在不同平台之间更有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消息出现后,Reddit等社区上很快出现了替代站点的讨论。ACE也承认,这次打击激发了数组仿冒者的出现。 而最让人震惊的是,在仔细浏览这些讨论时,体育产业生态圈发现,Streameast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彻底死亡”——在出事之前,他们就备好了后手,以主平台拆分创建了多个镜像子站,目前仍能正常登录观看。 “东方直播”倒下了,“北方直播”“西方直播”也迟早会出现。 Streameast“死了”,不过从长期看,只要正版体育内容的获取依旧昂贵、复杂、碎片化,用户仍会寻找更便捷的聚合入口,盗播的根源也不会被彻底切断。 打击盗播、保护版权价值的立场毋庸置疑,但真正的命题并不是如何彻底清除Streameast们,而是如何在版权价值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让用户不需要Streameast。 这个答案,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找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产业生态圈,作者:ECO氪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生活报告,作者:山口大炮,编辑:杜都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两年的夏天,最火的手作,不在文创街区,也不在咖啡馆,而是在人人都是“主理人”的景德镇。 一尊“无语佛”,让景德镇旅游又重新火起来了。 视觉中国 一线白领,流行放假去景德镇上陶课了。 大概因为是女娲的杰作,人类总对“捏泥巴”这件事情有独钟。 不管泥巴有多黏、工序有多慢。 哪怕是女明星,只要来了景德镇,都得亲自打造一个盘子勺子碗。 本来很多人憧憬,认为这是一趟兼顾美感与休闲、躺平与充电的度假之旅。 然而来过的人都连连摆手: “别说休闲了,来玩一趟比上班还累。” …… 休假的打工人,去景德镇自愿加班了? 捏泥人,永不认输! 众所周知,人一旦染上手作,这辈子就won了。 建国门潮男老G,就是其中之一。 他去景德镇的初心,本来特别简单: 逃离石墨、飞书、钉钉,去一个慢悠悠的小镇,坐在陶轮前,捏一只属于自己的杯子。 在他的想象里,泥土和火焰会取代屏幕与会议,生活能像诗人写的那样浪漫: “那时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想象中,这是疗愈,是慢生活,是肌肤与泥土的对谈。 结果10天年假回来、由白净小伙变身络腮胡大汉、满脸崩坏的老G表示: “景德镇学陶艺,本质上就是换个地上班。” 首先,众所周知,牛马完成工作最强力的鞭子,叫“对齐颗粒度”。 而做陶艺,同样如此—— 一个陶艺人的课程表,可能是这样的,生产队的驴看了都得说句“俺不中”: 〓 一份景德镇陶艺学校的普遍课表,满满当当 上午拉坯,下午修坯,晚上上釉。 早上十点到晚上八点,就像爆单的乙方,根本没有留给摸鱼的时间。 然而刚上一天课,老G就发现,不对劲了: “我只是想来放松一下,但它是真想让我学会啊!” 上班好歹是朝九晚六,有咖啡有下午茶,不忙了还能和同事唠唠八卦;但景德镇的陶艺班,它就是实打实地手工艺活,批量制造无情拉坯人: 拉坯时,陶轮嗡嗡作响,十几个白领齐刷刷地低头对着一团泥,手指按得小心翼翼,仿佛百达翡丽的老师傅在修钟。 别以为捏泥巴是轻松的玩票,真上手了就知道,为什么陶艺大师都有线雕身材—— 第一,捏泥巴就是一种健身; 第二,不健身的身体撑不住捏泥巴的强度。 捏泥巴时,胳膊要稳,腰要直,手要用力均匀,相当于对着陶轮打一下午太极。 一个分心,一个歪碗就立刻报废。 很多人第一天上完课,手酸到洗漱都不用电动牙刷。 行程基础,那造成的“职业病”就不基础—— 老G第二天就发现,他不是手的问题,是整条脊椎都在反抗。 “感谢学陶,让本就严重的腰肌劳损雪上加霜。” 还有网友说:“我拉一次腰就进医院了。” 一连七天下来,为缓解电脑病而来的白领,又在身上缠了一圈膏药。 什么坐在陶轮前听风观云、看诗写雨写你写不出,统统是假的。 这时老G终于意识到,做陶艺根本不是“风花雪月事”——而是赤裸裸的“自愿苦修营”。 而以为过了拉坯就能咸鱼飞升的学徒,一到修坯,道心又破碎一次。 盖碗、盖子、公道杯轮流折磨,上午辛苦拉出来的半成品,稍一修就能崩。 要么铲不平,要么直接把坯弄飞; 还有可能好不容易拉出最大最好的碗,一修回到解放前; 不过这个时候,已经经过第一步的考验,有些人已经逐渐习惯这种反复折磨: 虽然老师的一句“这个不行,重来”,瞬间把人送回甲方会议室; 虽然太厚太薄不行、修得不匀也不行、就像领导的既要又要还要—— “但是莫名地,人就有了一种斗志。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你既然开了一把,就要打下去。” 到最后,大家终于在身体的疲惫中精神升华了: “人生就像陶瓷一样,没烧之前,都还能修。” 而上釉,是最紧张的环节。 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陶艺人说上釉就像赌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开出什么。 有人赌中绝美蓝釉,更多人会烧出一只“死亡配色”的壶;你以为烧出来会复刻你的上色,结果发现两模两样…… “什么上釉烧制?那简直就是赌石。” 〓 烧之前都是浅粉色,烧完显得血里糊啦 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把握,剩下不少人满心期待。 最后发现要么裂开,要么是奇形怪状的丑东西,只能从第一步开始,一切头来过。 我非常不解地问老G,做坏了如何呢?又能怎?这里又没有绩效考核啊! 老G笑我不懂: “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家,可能做坏了就坏了;但你是一只牛马,你的血性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卷起来。” 众所周知,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来都来了”。 来都来了,课排得这么紧,总得学会点什么吧? 来都来了, 也没什么别的事儿,你不加油做完美点吗? 来都来了,工作干不明白,你捏泥巴也要捏不明白吗? 就这样,原本请假想放松,结果人还是不由自主给自己挥起了鞭子—— 更何况,做陶艺有一种“进入心流状态的美”。 不需要过多思考,专注手底下的动作,也不用和人沟通协作…… 很容易就会忘记一切,不知天地为何物。 坯有洞了,那就重来;颜色深了,再烧一个巩固一下;一个做好了,再做俩…… “虽然十点下班没有打车费,但我每天都是十点以后才离开教室,而且和我一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多少白领,说好“来景德镇好好休息放松一下”;结果除了第一天,其他每天都在教室里爆肝,每天早上两眼一睁就是干。 白天捏泥巴,晚上做小结,第二天立新目标,假期过得像季度冲刺。 而更致命的,这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手作内卷氛围感”。 同学的朋友圈里,每一个精致的作品背后,都暗藏着攀比的小目标: 谁的碗最圆,谁的壶最像样,谁的釉色最莫兰迪、谁能在一周内做出一套餐具带回去…… 那些本来是为了逃离KPI来的,结果现在每天都在自设KPI: 要做得多,要做得好,要做得精致,要做得出片…… 有人一天做2个器具,就有人10天怒产80+作品。 在一群这样的人面前,捏起泥巴就忘情了、发狠了、没命了。 这股心态,说白了,就是“亏不得”。 毕竟咱们中国人休假,是不能纯玩的,总得学点什么。 请了假、花了钱、千里迢迢跑来景德镇,要是最后没产出点“成果”,假期就像亏本投资。 有人甚至计算过,学费+住宿+烧制费,摊下来一个碗比宜家整套餐具还贵,“我得多做几个才能回本。” 于是,大家一边喊着“累”,一边又不敢停,生怕自己“值不回票价”。 就像报了昂贵私教课,不流汗觉得亏,不拼命就好像对不起钱包。 更何况,景德镇的陶艺班简直是替白领量身定制: 2天班刚好是周末,3天班能拼个小长假; 7天整个流程对应十一,10天甚至可以填满一整个年假…… 牢牢拿捏白领每个假期,就为了让你“学到点什么”。 有人调侃:“人一到景德镇是会自动开始卷的”,就像上了一周的绩效考核班。 无人反驳,因为大家心里都懂。 工作把人调教得太久了,以至于换个场景,也只会下意识地继续奔跑。 第一批去的人终于明白—— 只要身上刻着“卷”的基因,哪怕换了泥土和陶轮,最终还是在做另一种考核。 景德镇,本该是疗愈小城,如今却成了最带感的“陶瓷特种兵营”。 景德镇,成了大理平替? 在原住民眼里,景德镇本来是非常松弛、惬意、有生活的。 要知道,景德镇这座小城,曾经的标签只有两个:老瓷都,和江西的小镇青年。 就像毕赣的凯里,在没火之前,这里的节奏比南方夏天的午后还慢。 房租低,吃饭便宜,空气里全是泥土和火烧过的味道。 当年有人开玩笑说,景德镇有点像“江西版宋庄”: 充满艺术氛围,但没几个人知道;房子便宜得离谱,随便租个院子就能搞个工作室,就算你天天捏不出像样的碗,也没人管你。 奈何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带火了“新景漂”这个词。 小红书、抖音一带节奏,景德镇瞬间“出圈”。 陶艺课火得跟露营一样,工作室、陶瓷市集、咖啡馆如雨后春笋。 于是,小镇原本的慢生活,被一群带着MacBook和单反的外地白领,“卷”成了新版本的生活秀场。 有人调侃,“景德镇本来是陶瓷烧窑的地方,现在是白领烧假期的地方。” 新景漂们带来的第一波冲击,就是房租。 在没火的时候,市区一套小公寓,八百块就能拿下,带独卫和小阳台。 稍微偏一点的老房子,三四百块都有人嫌贵。 那时候,景漂的生活水平,堪比“陶瓷版天堂”。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现在想在小镇租个带点格调的民宿风房子,没有三四千根本别想谈。 还有原本准备常驻的“原景漂”,在这波爆火之后,房租直接涨了一倍还多。 生活成本同样飙升,作为必需品的咖啡、外卖、江西菜,价格虽然不比沪上贵,但同样不是人们想的“普通价格”。 景德镇本地人,也同样在努力把自己塞进这种新变化中: “人多了,以前的镇是悠哉烟火小镇,现在的是和孟加拉接轨的城市。” 但即使如此,以白领,特别是“辞职白领”和“请假白领”为主力的新景漂,也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有的人真辞职了,带着点存款,跑来小镇开个陶艺工作室,想着“在泥巴里找到自由”。 有的人请个假,先来一两个月,假装体验“陶瓷版gap year”,等假期结束再灰溜溜回大城市上班。 还有一群半驻扎式的“景德镇候鸟”:周末坐高铁来,周一早上再灰头土脸赶回写字楼…… 他们组成了新景漂的主力军:既带来了钱,也带来了新的焦虑。 因为你会发现,景德镇原本的本地人,是真慢;而新景漂,是装慢。 在本地人眼里,“拉坯”就是工作;在新景漂眼里,“拉坯”是生活方式、朋友圈vlog的素材、证明自己没有被大城市异化的证据。 有人说,景德镇是“大理的平替”。 大理是什么?是文艺青年的精神乌托邦。 房租便宜,空气好,适合一群人去谈理想、写歌、喝酒,互相吹水。 但是在大冰的小屋已祛魅、文艺青年不吃香的今天,“大理主义”,已经成了一个陈旧的概念。 于是,景德镇成了这一代人的新出口:更便宜、更小众、更具体。 在大理你要解释“我在寻找自我”,在景德镇你只需要说“我在捏泥巴”。 就像写小说的自称“会打俩字”,反而有了更高的逼格。 于是,小镇原本的烟火气,被套上了一层文艺滤镜后,就熹妃回宫了。 快节奏的慢生活 老G回到工位以后,常常想起景德镇的陶轮。 可他心里清楚,那股子“疗愈感”也就维持了三天,第四天就被未读邮件和群消息击碎。 这并不奇怪。 过去两年,白领们已经习惯了一种微妙的生活状态:假期必须认真度过,不能白白浪费。可一旦“认真”起来,放松就失真了。 现在你问一个白领:“周末准备干嘛?” 十有八九的答案是:补觉、补书单、补健身、补见朋友、补旅行。 假期成了一块万能补丁,什么都能往上缝。 但问题是,补丁越补越大,假期也越用越紧。 朋友圈里流行的不是“睡了一天好爽”,而是“这周末我完成了两本书+三节私教+一次陶艺体验+一次郊野徒步”。 看似充实,实则累到崩。 很多都市白领表示“周末比上班还累”,其中最典型的原因就是—— “排了太多要完成的事”,陶艺只不过是最新的补丁罢了。 不怪有人笑称,“当代年轻人已经不会休闲了,只会把休闲变成另一种竞争。” 没错,看场展览,要发vlog;去看一场演唱会,要写长评;做陶艺,要发小红书笔记并配上陶艺毕业展览…… 虽然人早已毕业,但是心里处处都还是赛场。 正如社会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说的那样:“当人变成自己身上的企业家,连休闲都必须最大化产出。” 白领去景德镇捏泥巴,本质上和去健身房如出一辙。 大家嘴上喊着“要躺平”,身体却老老实实卷在跑步机里,生怕落后。 说到底,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大家根本不敢真的慢下来。 习惯了 KPI、OKR 的人,连呼吸都想量化成曲线。 去旅行要带着电脑,去看演唱会,也能看到有白领在上钟。 冥想本是静心工具,但要是不每天打卡冥想20分钟,焦虑就会加倍。 陶艺课也是一样,它不过是一个让大家暂时逃离办公室、暂时感受掌控感的新载体。 有人在泥巴里找到了疗愈,有人在陶轮前找到了仪式感,也有人仅仅是拿着手机拍了张好看的照片,然后继续忙碌的生活。 现代白领最矛盾的地方就在于此: 真闲下来,会有负罪感,觉得自己在“浪费人生”;真忙起来,又觉得压抑,想要逃离。 这种状态就像卡夫卡说的,“我们走在一条不断变窄的道路上,最后只能把自己挤出去。” 但偶尔,在泥巴和釉色之间停一停,看一眼自己动手完成的小小作品——也不失为一种小确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生活报告,作者:山口大炮,编辑:杜都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直面AI,作者:胡润、伍式,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苹果重启与谷歌的合作,考虑使用的Gemini来为改版后的Siri提供支持。 彭博新闻社报道称,预计的 Siri 升级版(目前计划于 2026 年发布 )可能会以定制版 LLM 的形式推出,该版本由谷歌的 Gemini 聊天机器人提供支持。 这是苹果数月来探索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的最新举措。这笔潜在的“世纪联姻”一旦达成,将不仅是Gemini技术实力获得业界最高认可的标志,更是其影响力横向扩张至数亿iPhone用户的里程碑事件。 这将为谷歌AI技术开辟前所未有的广阔应用场景和数据反馈环路,为未来的商业化,包括可能的API授权和订阅服务,打开了一道全新的大门。试想如果谷歌能将Gemini的能力接通安卓和iOS两大生态,将会迅速让自己在用户规模上大大缩小和OpenAI的ChatGPT的差距。 而对于苹果来说,和谷歌的合作能够延续在搜索业务上的良好关系,让iOS生态在底层上首次接入大模型,为广达的iOS用户提供最领先的技术带来的体验和生态革命。 而一年多以前,当苹果传出和多家大模型供应商商谈合作的时候,OpenAI是当时被外界认为最有可能成为苹果客户的一方。谷歌因为模型能力一般,发布会翻车等负面因素,在苹果眼里一直不是第一顺位的选择。 时隔一年多,为什么谷歌又能被苹果看上了呢? 01 最重要的原因肯定是Gemini在最近一年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论是性能上还是用户数目上大幅增长。 在LLM Arena上,在多项排名中Gemini都处于绝对的第一梯队。 特别是多模态方面,作为原生的多模态大模型,Gemini也一直是性能最好的模型。 而如果说苹果的合作意向还停留在“传言”阶段,那么Gemini在用户增长上的表现则是实打实的“硬数据反击”。 根据a16z最新发布的报告,Gemini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追赶ChatGPT。 Google的Gemini在网站流量方面排名第二,其网站吸引了约ChatGPT 12%的流量。在移动端,差距缩小了:Gemini达到了ChatGPT大约一半的活跃用户数。 更令人瞩目的是增长数据。Gemini的增长轨迹非常陡峭,网站访问量从2月份的2.84亿次增长到7月份的7亿次,而ChatGPT为57.2亿次。 Google在前50名网站中还有其他三个工具:AI Studio(第10名)、NotebookLM(第13名)和Google Labs(第39名)。 截至2025年7月,Gemini已经达到4.5亿月活用户,相比5月份的4亿用户更是实现了显著增长。 Gemini在权威编程能力测试和AI IQ榜单中也均名列前茅。Gemini 2.5 pro的IQ排名在AI中最高,智商高达 137,这一成绩表明,Gemini 2.5 Pro 处理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模式识别等复杂任务的能力,已经可以与人类社会最顶端的少数人相媲美,不再仅仅是一个模仿和重复的程序,而是展现出一定程度接近人类高阶智慧的解决问题能力。 其代码编写和多模态理解能力也广受赞誉。 从技术评测到实际用户采纳,Gemini了证明其作为新一代AI基础设施的领导地位,和OpenAI的ChatGPT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而除了在大模型领域,Gemini正在加速追赶ChatGPT,谷歌正在以“全火里覆盖”的方式正在让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彻底革新AI应用的各个赛道。 02 2025年8月,AI生图圈突然被一个神秘的模型搅得天翻地覆——“Nano Banana”。 起初,没人知道这个奇怪代号背后是谁家的产品,但它在各大AI竞技场上的表现让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直到Google揭晓答案:Nano Banana正是Gemini 2.5 Flash Image的代号。 其全新推出的图像生成模型Nano Banana目前已迅速晋升为生图圈的“当红炸子鸡”。 Nano Banana以其卓越的图像生成质量、细节把控能力和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在与主要竞争对手的直接对比中脱颖而出。 与传统图像生成工具不同,Nano Banana展现出了对视觉逻辑的深度理解。它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画图”,而是能够理解图像中的空间关系、物体属性,并在保持逻辑一致性的前提下完成复杂的编辑任务。 其生成图像的逼真度、风格多样性以及对复杂提示词的理解能力令人惊叹,许多用户将其描述为“疯狂”,这也正是它能够得以病毒式传播的原因。 Nano Banana最大的突破在于其自然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用户可以用日常语言描述修改需求,模型能够精准理解并执行复杂的图像编辑任务。 这种交互方式的革新,让图像编辑从专业技能变成了人人都能掌握的日常工具。 Nano Banana不仅有效解决了用户在使用AI图像生成工具时遇到的痛点,同时深度融入了Gemini的图像编辑功能,这使其能够直接在现有图片上进行复杂的操作和修改,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工作流效率。 Nano Banana的成功不仅是模型规模的胜利,更是谷歌在用户体验和产品整合上的精准洞察。 在视频生成领域,谷歌同样展现出统治级的实力。其最新的视频AI模型Veo3正以其惊人的视频生成质量,成为视频AI领域的“王者”。 它最大的创新在于实现了高保真的视频与音频同步生成,包括对话、音效与环境声音的完美结合。业界对Veo 3的评价普遍很高,认为它已经从实验性工具演变为可以纳入专业制作流程的实用工具。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将Veo 3纳入自己的制作workflow,用于快速原型制作和创意验证。 Veo3生成的视频内容极其逼真、流畅且富有创意,其质量已经达到了足以颠覆传统视频制作流程的水平。 Veo3的出现,无疑为影视制作、广告创意和数字内容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和无限的创作可能。在视频长度、分辨率、一致性维护等关键指标上Veo3都有显著提升,在音画同步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目前在行业内难有匹敌。 与此同时,Nano Banana和Veo3项配合的工作流更是为彼此几何级数地助力。 Veo 3 现已登陆 Google Photos,更进一步打出了谷歌的平台实力,大大改进了原有的照片转视频功能。谷歌表示,现在该功能可以用来“将静态图像转换为更高质量的短片”。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DeepMind推出的Genie3已成为世界模型的全新标杆。 Genie3作为一款分辨率720p的通用型世界模型,能够通过文本提示词生成并模拟长达数分钟的互动式3D虚拟环境,其多样性和沉浸感前所未有,环境还会对用户的操作做出反应,甚至还可以输入新的提示来改变 3D 环境。 它能从图像、文本、视频等多种输入中学习,并生成可交互、具有物理规律的“世界”。 Genie 3的意义远不止生成虚拟世界。它为训练更通用的AI Agent打开了新的可能性——能够“凭空”创造出无穷无尽、风格各异的训练环境。 这不仅是AI在理解、预测和创造复杂世界方面的一次巨大飞跃,更预示着未来虚拟现实、游戏开发乃至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无限可能,为构建更智能、更互动的数字宇宙奠定了基础。 03 看到全力出击的谷歌,连马斯克也再次不得不感叹,谷歌将再次领跑AI时代。 他今年8月发推认为,基于谷歌现在有全世界最大的算力基础能力和数据优势,它是AI行业中最有可能成为领袖的公司。 而马斯克的观点似乎也为寻求谷歌如何完成AI逆袭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考框架——算力,数据是决定一家AI公司是否能够高速长期发展的基本前提。 谷歌早在10年前就启动了专门针对AI任务设计的计算芯片TPU的研发,经历了10年的不断迭代发展,谷歌的TPU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AI芯片。因为它专门针对AI计算进行开发,它的能耗效率甚至超过了英伟达的GPU。 而且谷歌的TPU集群是除了英伟达的GPU之外能规模最大的能够大规模部署并进行AI训练和推理的AI芯片。 而且在之后的迭代中,谷歌多年积累的AI芯片设计能力能够针对自己的业务和AI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进行更新迭代,充分保证了谷歌未来不会处于算力焦虑之中。 当英伟达的最高性能GPU依然供不应求,被所有的科技大厂疯抢时,当OpenAI为了缓解自己的算力渴求而到处新建数据中心,寻求更多的算力供应时,谷歌的TPU集群提供的算力不但已经能够满足自己业务的AI算力需求,甚至还出现了富余。9月3日,据海外媒体报道,谷歌正在和一些小型的云供应商进行合作,将原本只供自用的TPU算力开始向第三方进行销售。 而作为对比,马斯克也试图自己研发AI超算芯片,但是在经过多年尝试未果之后,只能放弃研发,采用英伟达的GPU作为AI算力的基础设施。这样未来在算力的成本和效率以及自主性方面和有自给自足能力的谷歌相比将会处于劣势。 谷歌始于10年前的AI硬件布局,开始到了收获的时间。 要满足Gemini日益增长的用户量背后带来的大规模推理需求,还要能同时训练新的模型,不断更新大模型能力,还要能支撑视频模型,生图模型的推理和研发,如果谷歌没有夯实的算力基础,是完全不可能做到。 就像一家面馆,如果你的面粉供应严重依赖市场上非常抢手的第三方供应商的供货,你很难想象它能不断推出新的品类甚至开新的分店。而谷歌能够自给自足的算力,就是它能同时多面出击,持续迭代模型能力,研发新模型的底层保障。 除了算力优势之外,谷歌AI业务另一条深不见底的护城河是他的数据优势。 多年的搜索领域霸主地位让谷歌积累了海量且珍贵的用户数据。而且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视频平台Youtube的母公司,它能触及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模态数据。可以说谷歌发展多年的传统业务,为它能够在AI时代全力冲刺提供了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数据金矿。 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多模态AI领域的竞争中,谷歌是发力最晚,但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的公司。 而除了用于训练AI模型的数据,谷歌Chrome和安卓生态能够帮助谷歌及时将AI能力运用到最广泛的c端市场。海量用户在深度使用时产生的数据为谷歌进一步优化自己的AI服务体验,找到用户使用中的痛点,提供了依据,从而在未来模型的开发中,能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优化和功能选择。 Nano banana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就是谷歌能够敏锐捕捉到用户需求,从而在模型层面进行产品化设计的一个最新的例子。 如果谷歌未来能够继续深度的将用户使用AI过程当中呈现出来的需求,通过自己的AI服务进行满足,相信谷歌一定能找到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更好的将AI能力服务于广大用户的研发和迭代路径。 这也许也是苹果选择谷歌作为自己AI服务供应商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毕竟只有谷歌现在拥有在设备端将AI服务提供给接近于苹果用户量级的客户群体的经验。 而除了算法和算力这两个谷歌所拥有的巨大优势之外,谷歌反击背后还离不开多年来积累的人才优势。 随着硅谷AI人才的争夺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手握大量资金算力以及丰富的用户数据的谷歌,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人才能给AI业务发展带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算法上的创新。硅谷多年来积累下来的AI人才的储备和管理经验,以及对新入行的AI人才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的人才智力高地。 比如在OpenAI带队开发出Sora的Tim Brooks,在2024年10月就加入谷歌,负责开发新的世界模型。而最近放出的Genie 3就是他们团队的最新作品。 而在硅谷的AI人才抢人大战中,谷歌为了避免核心人才的流失,开出了2000万美元的年薪。而除了令人咋舌的薪资,谷歌对这样的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在于他们能够给项目提供行业里最好的算力和数据保障,能够帮助顶尖人才做出行业里最有影响力的成果。 而在组织管理层面,谷歌也在不断优化,将人才的战斗力系统性的放大。 而在去年谷歌将DeepMind和Google Brain两个研究型机构合并统一为AI战略的中枢之后,原本更偏向于科研机构的DeepMind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生产AI应用的创新工厂。 去年10月,Gemini品牌化之后,谷歌把 Gemini App 团队并入 Google DeepMind;同时把 Assistant 的设备侧 并到 Platforms & Devices。前者确保“应用团队成为模型一方的直接客户”,反馈与数据更快回流;后者则让端侧能力(Android/芯片/硬件)围绕“AI 本地推理与协同”一体化推进。2025 年移动端用户从 Assistant 迁移到 Gemini,更是把体验、数据和增长目标统一到了一个坐标系内。 谷歌作为近些年来论文产出最高的组织,为了应对AI行业的竞争已经将AI论文的发表标准进行了更改,如果论文成果被评估为能为谷歌带来竞争优势,论文可能将被谷歌雪藏,避免公开Transformer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为竞争对手做嫁衣的情况再次出现。 也许未来,谷歌公开发表的AI论文会越来越少,但是像nano banana这样的具有优秀创新基因的AI产品会大量出现。 而作为过去20年AI领域投入最大,为人类AI发展贡献最多,现金流最为充沛的科技公司,谷歌在AI-First之后,将逐渐成为科技大厂中AI改革的标杆,值得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直面AI,作者:胡润、伍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轻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手机圈硝烟味儿有点浓。 9月4日,华为MateXTs非凡大师正式预售,新三折叠来了! 9月10日凌晨,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前方超燃”将发布iPhone17系列。 瞄准9月,聚焦高端机,华为作为国产手机老大哥,颇有点硬刚苹果的意思。 百花齐放,其它国产手机也不逊色。 “双旗舰”让小米的技术拼图更完整了——MIX Flip2钻石限定款开售即榜首,MIX Fold5以工程思维拓宽折叠屏的实用性。 OPPO探索极致轻薄,vivo引领影像革命。 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华为时隔多年重返国内榜首,市场份额达18.1%,vivo紧随其后17.3%,OPPO15.5%,小米15.2%,而苹果排第五,仅13.9%。 华米OV合计占据中国手机市场约66%的份额,形成强势主导。这不禁让人感慨,国产手机的春天来了。 还记得,过去20多年,中国手机市场已经有超过87个手机品牌消失,存活率不足15%。 功能机时代,国产手机以价格和渠道的优势,突破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的垄断,拼出市场份额。如今,新的领军者们又在智能手机的技术深水区里,赤身肉搏。 今天,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来聊聊国产手机进化史中,那些黯然离场的选手。 功能机时代的王者 国产手机拓荒者的征程要追溯到千禧年之前了。 1999年,国家尚未对手机进行专项审查、发放牌照。波导先斩后奏地建成了首条手机生产线。 9月,有关领导到厂里进行专项审查时,仓库里已经有2万台手机了! 这时,波导总经理徐立华直接摊手:“生米都煮成熟饭了,孩子都生了,你们看怎么办吧?” 事后,徐立华接受采访被问道,“万一真拿不到牌照呢?”他直接回答不可能,因为波导当时已经是国有控股企业了,不仅没必要打死,还需要保护。 时代造英雄,也是因为英雄有魄力。 1999年9月15日,宁波波导成为首批获得国家移动电话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于是,首批波导移动电话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低价战略,投向中小城市市场。 波导以重金签约当红歌手李玟代言——开启了国内手机企业签约巨星的先河,“手机中的战斗机”广告在央视和各地媒体洗脑式传播。今天我们看到巨星的巨幅手机海报,波导算是鼻祖了。 “品牌、价格、渠道”三管齐下,2000年,波导移动电话销售70万台,首次夺得国产品牌移动电话销量冠军! 当时,国内手机市场几乎被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国际巨头垄断,波导硬是杀出一条血路。2000年~2004年,波导连续四年蝉联国产品牌手机销量冠军。 2004年,波导首次超过所有国际品牌夺得国内手机市场销量第一,并以全球第八的销量,成为首个跻身世界十强的中国手机厂商。 这一年,是波导作为国内功能机领军者的巅峰,却也是盛极转衰的拐点,根据其当年年报显示,净利润不增反减。 主要原因在于,波导多元化尝试频频失败,尝试无限通讯设备、数字电视调研,投入巨额资金造车,还与严重亏损的西门子合作,最终只留下大量的陈旧库存。 2005年起,波导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超12亿元,沉迷功能机,缺乏核心技术积累,错过了转型智能机的最好时机,属于波导的时代过去了。 电视里再也不常听到“手机中的战斗机”了。但新的故事不会停,金立带着“金品质,立天下”的高端和豪迈,洗脑式传遍“天下”。 2005年,金立抓住机遇,与贺岁档电影《天下无贼》联动,刘德华代言,斥资千万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广告,金立迅速与高端商务人士绑定。 2007年,金立推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金立语音王”系列手机,采用自研的语音识别技术,实现语音拨号、语音输入等功能。强如苹果,也是五年后才推出需要联网的Siri,这时金立的智能中文语音输入技术算得上“遥遥领先”。 同样是2007年,手机界有一场“地震”。 初代iPhone的发布,成为划破功能机时代的闪电。 当演示手指滑过iPhone电容屏解锁的瞬间,现场爆发持续15秒的掌声,“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的范式”,彻底颠覆了当时需要手写笔的电阻屏诺基亚N95和物理键盘黑莓8800的市场格局。 诺基亚时任CEO康培凯曾公开嘲讽:“iPhone不会威胁我们,因为没人需要触屏键盘。”但2008年iPhone3G发布后,诺基亚市值暴跌70%。 再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2013年,微软宣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时任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我们还是输了。” 诺基亚亡,是功能机时代最深刻的墓志铭。落灰的按键手机,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iPhone的诞生,重新定义“手机”,强势引领智能手机风潮。 金立的辉煌和衰落就穿插其中。 2006~2009年,金立手机在国内线下市场销量第一。2010年,不仅登顶国产手机销量冠军,在整个手机行业也仅次于如日中天的诺基亚和三星。 而实际上,智能机的风口,金立已然迟了。2011年,金立一口气发布七款智能手机,反响却不尽人意。 这时早已是一片红海,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早已在智能手机领域跑马圈地,抢占先机。 华为Ascend P1拥有7.69毫米比iPhone还轻薄的机身; 小米第一款手机起售价1999,低价高配,“被发烧而生”的口号引来无数发烧友抢购; “一代机皇”魅族M9上市便引起抢购,三指下滑“手势截屏”风靡学生党; 安卓早期现象级产品HTC G7全球销量超千万台,HTC全球市场份额一度高达15%; 更不必说10月发布的iPhone4S,直接成为年度爆款。 在这样一片欣欣向荣中,金立的口碑却是极差,设计老土、配置落后、价格虚高,被消费者吐槽是“高价低配”。 更可怕的是,除了定位不清、研发不足,金立企图重现当年“刘德华+金品质,立天下”的营销盛世。冯小刚、徐帆、薛之谦,大牌明星广告代言满天飞。在营销上投入高达60多亿元,相当于每天都要烧掉几千万,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如果说上述问题只是逐渐衰落的催化剂,2017年,一则惊人消息成为压垮金立的最后一根稻草:金立董事长刘立荣在塞班岛豪赌,输掉上百亿——尽管刘立荣后来坚称只输了十几个亿,但这也导致金立资金缺口巨大。 2018年12月,深圳法院受理金立破产清算申请,曾经风光无限的高端商务机,黯然收场。 波导和金立的陨落,其实是国产功能机时代的缩影。他们靠“营销+渠道”打赢了上半场,却在“技术+转型”的下半场里,大意失荆州。 如今的年轻人大概已经不知道这两个牌子,但80、90后还会记得,曾经有个叫波导的手机,在童年的记忆里,堪比“战斗机”;而爸爸的西装口袋里,不是普通的手机,是能直接喊“打电话给王总”的金立语音王。 “多巴胺粉”:时尚女郎的掌中宝 女性手机的双子星——朵唯和美图曾瞄准女性市场,注重营销,短暂地掀起过一阵“多巴胺粉”的潮流。 2009年,经过大量调研,做手机配件代理商起家的何明寿发现,国内有2亿多女性手机用户,其中六成女性表示有购买女性专属手机的需求。 于是,他力排众议,决定瞄准女性手机市场,创立朵唯。 朵唯首开女性手机先河,定位女性功能机,主打“拍照美颜”和“一键报警”功能。 2008年,冯小刚执导、舒淇主演的爱情电影《非诚勿扰》大火,朵唯顺势请舒淇做代言人,2010年,朵唯又成为《非诚勿扰2》主赞助商。 这般强势营销的效果立竿见影,2010年,朵唯销量实现翻倍增长;2011年,销量增长50%。并极大地影响女性用户心智——朵唯是2010年百度数据研究中心的女性手机品牌影响力排行榜榜首。 可惜好景不长,执拗于“拍照”的功能机朵唯,太容易被如雨后春笋般冒头的手机品牌取代了。拒绝美图、企业内迁、给人代工,众多迹象显示朵唯走下神坛。 2013年,美图接棒朵唯,再次试探女性市场。 主打修图的美图秀秀APP积累超4亿女性用户,其顺势将影像算法移植到硬件“美图手机”上,打造自拍神器——当时,综合实力最强的iPhone5s前置摄像头120万像素,而美图首款手机MeituKiss将一颗800万像素的传感器用在了前置镜头上,优势显而易见,一经面世就掀起销售热潮。 女性的消费能力,永远超乎想象。巅峰时期的美图上架即卖空,限量款2000台半分钟内抢购一空。HelloKitty、美少女战士、哆啦A梦联名款更是饱受青睐。 然而,美图手机并没有强大的技术护城河。众多手机品牌逐渐开始重视拍照功能,加之各种美颜APP,硬件和软件的市场更新使美图手机的核心竞争力受到了全方位的打压。 OPPO R9、vivoX21、华为P系列,同期的每个代表机型都可以跟美图掰掰手腕,都有除了自拍外的其他优势,OPPO的快充,vivo的音质,华为的高性能,而美图系统卡顿、续航差的问题迟迟不解,售价却居高不下,更多消费者逐渐倾向更有性价比的产品。 2019年4月,美图将手机业务转交小米,退出国产手机舞台。 小众产品并未迎来“出圈”,反而面临“出局”。留住女性用户的不是靓丽的粉色和标新立异的设计,朵唯和美图都抓住了女性用户的一时喜好,却没有守住长期价值——当智能机普及、竞品跟进,没有技术支撑的“少女心”,终究抵不过市场的残酷筛选。 “跨界玩家”的草率折戟 当国产手机发展得如火如荼时,一些“跨界玩家”也加入进来。早期的华为、小米步步为营,最终脱颖而出,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也有一些时代的火花,稍纵即逝。 2010年,海尔率先试水,推出首款智能手机“超级战舰”W910,主打三防,却因续航差、游戏死机遭遇口碑危机。而且,其过度依赖家电销售体系,线下覆盖率不足1%,最终隐形退出。 同样没啥存在感的家电品牌入局的,还有“空调专家”格力。初代机型定价1600,远高于同级竞品;年销量长期不足10万台,主要依赖格力经销商体系销售,公开市场几乎无存在感。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格力手机的开机画面,居然强制植入董明珠的头像和签名,被吐槽是董明珠的周边产品。 360跨界做手机动静还是很大的,始于“红衣大叔”的雄心,却困于现实,10年内烧光了50亿,令人唏嘘。 最初,360采用与传统手机厂商合作的“特供机模式”,寄希望于合作方的硬件优势,快速推出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但早期产品用户体验不佳,销量也不尽人意。 2014年,360与酷派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奇酷,全力投入手机业务的研发与推广; 次年,奇酷手机正式发布。从配置上看,它几乎涵盖了当时市面上所有主流的软硬件配置,顶配版毫不逊色同期其他旗舰机型,更是搭载了360 OS系统,用户体验更加安全和便捷。 周鸿祎在发布会上尽显激情与自信,“我为什么给出3599这个数字,因为那根本就不是数字,而是用户对于360的信赖,是我老周做手机的执着。” 就在激情与梦想触手可及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原有的发展节奏。 2015年6月28日晚间,酷派集团突然发布公告,宣布其控股股东拟以27.3亿港元的价格,出售18%股份给乐视网旗下公司。 乐视的强势介入,瞬间使360陷入到极为被动的局面。 周鸿祎对此愤怒不已,乐视入股,360话语权被削弱,之前的诸多布局和战略规划均有被打乱的风险,而且,360的手机研发、市场推广等核心信息,也极有可能被竞争对手尽收眼底。 这场闹剧最终以360与酷派达成新协议告终,合资公司奇酷科技赎回酷派部分股权,酷派持股比例降至25%,360持股比例增至75%。 但此次事件对360手机业务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团队士气受挫,业务推进受阻,市场份额的拓展也陷入停滞。 2025年,周鸿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坦言,“很早就看到手机方向,但想找合作伙伴分工来做,这种走捷径的模式导致失败。”他对比雷军的小米模式,承认“全力投入才是对的”。 老周的手机梦碎了。 搅局的乐视如何呢? 生态泡沫,宛如大梦一场。 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提出“生态化学反应”,通过“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整合体系,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实现跨业务板块协同。 乐视手机采用“硬件成本定价+会员服务盈利”模式,每台手机亏损200元销售,期待以“生态链”反哺手机业务,实现长期收益。 在乐视这种激进的补贴策略下,2016年,销量突破1700万台。同年5月,乐视超级手机创下新晋品牌最快突破千万销量的纪录。 然而9月,乐视耗资37亿港元收购酷派,导致现金流紧张。而此时,乐视手机已累计亏损超40亿元,生态反哺手机的设想并未实现——手机平均使用寿命仅1~2年,远低于电视的8~10年,内容付费转化率不足5%。 而且,乐视的汽车业务贸然进入,消耗60%资金却零产出,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贾跃亭的生态幻想破裂,乐视跌下神坛。 手机不是快消品,更不是流量入口,如今的手机行业是穿越周期的创新载体,是技术、用户与商业模式的综合竞技场。 “工匠情怀”最终成了一地鸡毛 提到手机界的“工匠”,一定绕不开两个名字——魅族的黄章和锤子的罗永浩。 圈内人给黄章起了个雅号叫“黄木匠”,据说他的不少家具都是由他亲自选料、设计、手工炮制。他是业内公认的最顶级的产品经理,在国内智能手机的“蛮荒时代”,他就凭借自己在产品设计方面的专注和偏执,为魅族打下最初的江山。 魅族M8被视为国产智能手机的里程碑,被外媒评价为“真正改写行业规则”的产品。 彼时国产手机还在拼“谁的喇叭更响”,黄章却死磕细节:M8的触控手势比iPhone更流畅,UI界面能自定义字体大小,甚至连充电时的呼吸灯颜色都调了几十版。 2012年推出的Flyme系统以简洁交互文明,成为安卓定制系统的标杆。至2014年,魅族年销量突破500万台,位列国产手机第一梯队,那时候,线下门店里“煤油”(魅族粉丝)排着长长的队,甚至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为信仰买单”。 这时的魅族,是国产手机里的“清流”——不搞浮夸营销,只靠产品力说话。 可这份偏执的专注,也慢慢成为了魅族的枷锁。2016年,全面屏时代来临,黄章却固执地认为“实体Home才是最好的交互”,被用户调侃看视频像贴了两块创可贴,机型性能也落后很多。 2017年,魅族推出Pro7,但联发科芯片、非全面屏、小众画屏、价格过高等因素叠加后,让其成为魅族史上最失败的产品。 当年,魅族亏损13亿,落寞于主流之外。 产业链高度成熟时代,小众品牌总是留下一口叹息,令人惋惜的还有罗永浩。 2014年5月20日,罗永浩把发布会讲成单口相声,锤子T1处处透着“强迫症式”的精致——对称式按键、隐藏式SIM卡槽、拟物化图标。老罗在台上动情地说:“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48小时,锤子T1预售5万台。 老罗的理想主义,确实做出了不一样的手机。可这背后,是失控的隐患。 锤子T1刚发布时,供应链出了大问题:原定5月发货,直到8月才批量交付,这不仅辜负了粉丝的信任,也错过了销售黄金期。而且,到手的手机发热严重、摄像头进灰,吐槽声一片。 更致命的是价格跳水——T1首发价3000元,三个月就降到2480元,早期下单的粉丝感觉被割了韭菜。 罗永浩后来在访谈里承认:“当时太想做完美的手机,却忘了供应链根本撑不住。” 资金链的断裂,成了压垮锤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从2012到2018年,锤子前后八轮融资近17亿,可钱全花在了研发和营销上。每次发布会都要租万人场馆,Smartisan OS研发团队数百人,却没能做出核心技术;坚果Pro系列虽销量不错却利润微薄。 2018年底,锤子科技因经营不善接受破产清算培训,罗永浩卖掉了手机业务,成为了交个朋友直播间里的“首席推荐官”,带货还债。 当“产品至上”与“市场规律”碰撞,不要把个人审美强加给用户需求,也不要把理想主义当成了商业底气。细节和情怀只能是时代的惊鸿一瞥。 创新是颠覆,更是传承 上一个时代的王者,盛极转衰,成为下一纪元的化石。 其实,他们不曾消失。 那些年,我们向往把金立放在西服内侧口袋的商务人士,金立不再,我们却已经变成了穿西服的大人; 多少数码发烧友对魅族极致触感爱不释手,也有打工人在疲惫的晚上看MX4充电时小圆圈呼吸灯一闪一闪; 还有女孩子们举起美图手机斜上方45度自拍的周末,用锤子手机的拟物化图标熬夜刷微博的夜晚。 他们彻底消失了吗?没有。 这些科技化石的价值,不仅是参数表里的数据,他们和我们青春里的期盼和奋斗,一同被铭记。 当古早的金立高端商务机与华为三折叠遥遥相视,当美图秀秀的算法与OPPO的AI消除功能隔空击掌,SmartisanOS的时钟动画不仅在旧视频里跳动,Flyme的交互逻辑也被写进新机的UI教科书。 创新是颠覆,更是传承。这些品牌早已化作基因,埋进中国智能机的进化链里。 废墟之上,中国手机产业正站在新的轮回起点,新的领军者们俯瞰世界。 这一次,我们不再做时代的跟随者,我们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参考文献: [1].《波导手机帝国陨落全历程——国产“六连冠”得主背后的衰落根源》,真义科技 [2].《金立手机:从“金品质立天下”到黯然退场,它经历了什么?》,again [3].《直播间售假背后:朵唯手机的16年“没落史”》,TA说 [4].《中国品牌之路-美图手机回忆录:一代美颜先驱如何走向末路?》,中国品牌之路栏目 [5].《360老周的手机情结:壮志未酬,初心难改》,Dreamer [6].《悲凉魅族,落地无声》,36氪 [7].《小米:互联网思维塑造创新品牌》,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案例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陈植 “这或许是最后的好日子。”8月底,看着多家上市助贷平台相继发布利润增长的中期财报,胡勇向记者感慨说。 胡勇是一家助贷平台的运营主管,该平台主要从事24%—36%利率区间的助贷业务(下称“高息助贷业务”)。 今年4月初,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兼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助贷新规》明确将隐性收费纳入综合成本计算,加之银行主动收缩高息助贷资产规模,高息助贷业务的生存基础已被实质性切断。他预计,未来6—12个月内,高息助贷平台或将退出市场。 近期,胡勇观察到,越来越多的银行在撤出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而为了留住银行资金,部分平台不断抬高资金合作报价,令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的成本达到10%以上。“目前,高息助贷平台都在讨论业务转型的可行性,比如转做利率在24%以内的助贷业务。”一家助贷平台的运营总监赵子风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助贷平台的客群定位、获客渠道、风控模型、业务逻辑都将重构,助贷行业的洗牌时代随之来临。 而头部助贷平台受到的影响较小,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大都聚焦在利率在24%以内的助贷业务,二是采取了收紧风险管理策略予以应对。 上涨的资金成本 “去年,多家银行主动上门寻求高息助贷业务的资金合作,但在《助贷新规》在今年4月初面世后,银行的态度迅速出现大转变,越来越多的银行以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准入门槛提高为由,撤走相关合作资金。”胡勇表示。 一家城商行的互联网金融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过去3个月,他们陆续关闭了所有的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因为银行担心面临违规操作风险与监管风险。 一家农商行的零售信贷部主管坦言,今年初,他们计划追加高息助贷业务的资金合作额,但在4月《助贷新规》出台后,他们决定退出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采取的措施包括:资金合作业务到期后不再延续,或以高息助贷机构难以纳入银行合作公示名单为由“中途撤资”。“当前,助贷行业的规模约在3万亿元—4万亿元,若按高息助贷业务占比25%计算的话,相当于万亿助贷规模将遭遇冲击。”胡勇说。 为了留住银行资金,高息助贷平台大幅提高资金合作的报价。 记者多方了解到,24%—36%利率区间的助贷业务的资金合作报价普遍达到10%—12%,部分合作资金量流失严重的高息助贷平台甚至喊出14%的资金合作报价。 胡勇向记者透露,现在仍能提供高息助贷业务合作资金的,主要是部分区域性的少量中小银行。后者在当地缺乏足够优质的信贷资产,才将资金用于助贷合作以解决信贷资产荒问题。此外,随着助贷合作资金报价大涨,这些银行认为这是一个提高净息差的机会。 近期出现的一个新动向是,民营银行开始撤出资金合作。原因是部分民营银行在引入国有控股股东后,后者基于合规操作要求,要求民营银行管理团队迅速退出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 赵子风直言,别看上半年多家上市助贷平台利润持续增长,7月起,在银行合作资金持续流失与资金成本大涨的影响下,作为助贷行业的重要利润来源,高息助贷业务的盈利能力正持续下降。 赵子风还算了一笔账,资金成本上涨至10%—14%、获客成本对应的利率空间在8%—10%、运营及逾期坏账成本对应的利率空间为12%,减去上述成本,当前利率为36%的助贷业务的利润空间不到6个百分点。若逾期坏账率、资金成本与获客成本进一步上升,高息助贷业务的盈利空间将难以盈利。 谁先“出局” 薛洪言表示,《助贷新规》正式实施后,助贷行业的洗牌进程将明显加速。中小助贷机构将面临“资质清理、资金合作门槛提升、技术能力不足”三重压力,尾部平台在这轮市场洗牌过程中被迫离场。 胡勇已感受到行业洗牌的征兆——部分中小高息助贷平台因业务量大幅萎缩而开始减员。 究其原因,除了《助贷新规》导致高息助贷业务合作资金流失与业务量缩水,平台贷后管理风控能力薄弱是另一个“导火索”。 当前众多高息助贷业务平台的催收成功率普遍降至80%以内,低于以往行业平均水准(83%—85%),直接拖累不少助贷平台的贷款坏账率上涨3—4个百分点,令业务几乎不再赚钱。“一旦坏账率持续上升,高息助贷业务的盈利空间与可持续性将不复存在,助贷平台将加速退场。”胡勇表示。 为了避免成为“首批出局者”,众多高息助贷平台开始每月更换一批委外催收合作机构,力争引入不同的催收策略,将催收成功率恢复到以往平均水准。 受此影响,第三方催收公司的生意热络了起来。 一家第三方催收公司的业务主管向记者透露,近期他们明显感到自己的行业地位“提高了不少”。除了从助贷机构获得更高的催收款分成比例,多家原先“看不上他们”的大型助贷机构也主动上门寻求催收合作,甚至派专人在高铁机场迎候接待他们。 多家第三方催收公司的业务合作总监最近忙于出差洽谈业务,工资加上业务提成的月收入能达到4万元—5万元。 但是,此举“治标不治本”。 赵子风告诉记者,随着高息助贷业务坏账率上升,当前行业担心“债务传导效应”开始发酵,紧急自查客群信贷资产质量的最新变化。一旦发现大量借款人难以借新还旧导致平台坏账风险激增,相关助贷平台或因经营不善而最先出局。 头部平台受益 “《助贷新规》的出台,让越来越多的高息助贷平台意识到24%—36%利率区间的助贷业务难以维系,业务转型迫在眉睫。”胡勇坦言。 众多高息助贷平台都将转型方向,瞄准利率在24%以内的助贷业务。 但是,要完成这项业务转型,难度不小。 胡勇告诉记者,业务部门进行过测算,向利率在24%以内的助贷业务转型后,若平台仍要实现与高息助贷业务相当的盈利目标,需将利率在24%以内的助贷业务规模在当前业务规模基础上扩大3倍。 “当前利率在24%以内的助贷业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扩大业务规模几乎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胡勇说。 赵子风告诉记者,高息助贷业务的客群风险特征、客群获取方式、风控模型、业务逻辑等,与利率在24%以内的助贷业务截然不同。若高息助贷平台决定向后者转型,几乎要重建客户运营体系、获客渠道、风控模型、业务系统与业务逻辑。 薛洪言认为,面对高息助贷业务渐行渐难,助贷机构需从三个方面主动破局:一是将助贷业务的综合费率压降至24%以内,并加快牌照布局与夯实合规经营基础;二是聚焦垂直场景或特定客群深耕细作,摆脱对高息差助贷业务的依赖;三是着重强化风控模型搭建能力与运营效率提升,或向轻资本服务模式转型——为银行提供获客导流、反欺诈技术输出等技术服务,适应资金方合作模式的新转变。 记者多方了解到,近期,银行提高了利率在24%以内的助贷业务的资金合作门槛。部分银行向助贷平台提出,在分润模式下,若助贷平台仍想获得利率为6%的合作资金,需将担保金比例从原先的8%—10%,抬高至15%—20%。 上述城商行互联网金融部负责人透露,此举一方面能给银行带来更多低息存款,减轻负债端的资金获取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减轻银行分担助贷业务坏账风险的压力。“对于助贷平台而言,这意味着重资产模式业务占比上升与资本回报率下降,且助贷平台需承担更多的坏账核销任务,导致助贷业务的实际利润进一步缩水。”胡勇表示。 6月起,胡勇所在的助贷平台着手加大轻资产模式运营力度,比如积极与银行开展联合运营。所谓联合运营,指的是随着零售贷款业务规模与客户数量持续增长,部分银行发现自身缺乏专业团队做好用户全生命周期服务,便将贷后管理、客户运营等业务“外包”给助贷机构。“不过,联合运营的利润率不高,恐难以成为高息助贷平台业务转型的首选路径。”胡勇说。 面对《助贷新规》的影响,助贷行业头部平台显得相当“淡定”。 薛洪言表示,行业头部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头部助贷平台凭借合规资质与技术优势,更容易进入银行合作“白名单”,获取稳定的资金支持。 一家上市助贷平台的财务总监表示,助贷行业已受到《助贷新规》的影响。短期内,除了助贷合作资金供应收紧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外,一些风险指标也出现了波动,例如催收成功率有所下降。 因此,他所在的助贷平台正收紧风险管理策略:针对新借款人客户,抬高助贷风险审批标准以应对新风险趋势;针对存量借款人,助贷平台一方面增强还款的提前提醒以降低首日逾期率,另一方面对易受行业利率波动影响的客户采取针对性措施,比如降低与暂停其信用额度等。通过这些举措,目前助贷平台整体业务发展相对平稳。 一位行业头部助贷平台运营负责人坦言,他们一直聚焦在利率在24%以内的助贷业务,受《助贷新规》的影响相对较小。近期,他还发现不少银行将从高息助贷业务撤出的合作资金转向利率在24%以内的助贷业务,令该平台的资金合作量与助贷业务量反而双双扩大。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认为,随着《助贷新规》驱动助贷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驱动,助贷行业头部平台还能通过科技输出能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助贷行业洗牌过程进一步增强市场地位。未来,随着优胜劣汰步伐加快,助贷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姜鑫 陈胡永,原文标题:《上半年狂买 险资重仓板块曝光》 随着中报披露季的结束,机构投资者的持仓也浮出水面。 Wind(万得)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保险资金现身近800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重仓股数据显示,第二季度险资增持超过280只股票,新建仓股票超过300只。 作为A股市场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保险资金的持仓结构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投资偏好又呈现出哪些特点? “大象”跑步入场 作为A股市场持股总市值超过3%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因周期长、资金体量大,历来被看作市场的“压舱石”。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其中,保险资金投向股票的资金余额达3.07万亿元,较2024年四季度的2.43万亿元相比,净增加约6400亿元。 中报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阳光保险七家A+H股上市险企的保险资金投资总规模合计21.85万亿元,占行业总量的60.30%。 从权益类资产的增配力度来看,资金体量更大的险企动作更为积极。数据显示,上述七家公司的股票投资规模达2.05万亿元,较年初净增加4313亿元,占行业净增加规模的67.39%。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资金更注重资产配置,以达到资产端与负债端在收益、久期、现金流等方面的平衡。由于保单期限较长,保险资金投资追求绝对收益且风险偏好谨慎,力求穿越周期,所以其在资产配置上多以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同时以权益类资产和非标资产为辅,为投资组合提供风险收益。 在无风险收益率下行背景下,保险资金面临着投资压力,因此逐渐增加了对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力度。但不同的险企在具体配置上,也存在不同的动作。 以几家上市险企为例,中国平安是股票投资规模和占比提升幅度最大的公司,股票投资余额净增加2119.15亿元,占比较年初上升2.9个百分点;中国人寿的股票投资余额净增加1190.54亿元,占比较年初上升1.1个百分点;新华保险的股票投资余额净增加184.53亿元,占比较年初增加0.5个百分点,达到11.60%,为上市险企次高水平,而其债券投资余额净增加178.27亿,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阳光保险的股票投资余额达837.17亿元,较年初增加23.90%,占比达14.10%,在七家上市险企中占比最高。其债券投资余额占比也较年初下降了4.4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太平在增加股票投资的同时,也在增加债券投资。其债券投资余额净增加1242.44亿港元,占比提升2.0个百分点至76.50%,股票投资余额净增加96.88亿港元,占比较年初持平。 中国太保的债券投资余额净增加1838.69亿元,占比提升2.3个百分点,是所有上市险企中增幅最大的公司,其股票投资余额仅净增加280.60亿元,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 揭秘险资“购物车” 招商证券研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保险行业配置于高股息其他综合收益(OCI)类股票的规模近1万亿元。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六家公司计入OCI的股票规模合计为7861亿元,较年初净增2847亿元,占股票投资总规模的比重持续上升,达到39.80%。 从具体公司情况来看,上半年,中国平安计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FVOCI)科目的高股息股票规模最大,占比最高;中国人寿在OCI类股票的占比提升幅度居首。 招商证券援引Wind数据指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资金在A股市场持仓占比较高的五个行业分别为银行、交通运输、通信、房地产、电力及公用事业。单季度持仓占比提升幅度排名前三的板块依次为传媒、通信、电力及公用事业。 保险资金重仓流通股的平均股息率为2.30%,较前期略有下降,部分原因是股价上涨导致股息率被摊薄。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资金持股市值排名前十的个股包括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长江电力、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中国联通,这些股票的平均股息率为3.80%。 从第二季度的增持动作来看,中国人寿重点加仓了中信银行、中国电信、中国建筑,同时减持了中国石化和招商南油;中国平安与新华保险共同增持了京沪高铁;信泰人寿增持华菱钢铁;泰康人寿减持招商公路;中国太保减持招商南油;长城人寿减持五洲交通;中国太平则减持了陕西煤业等个股。 在增配股票的同时,保险资金对基金的投资力度有所减弱。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保险资金在证券投资基金上的配置余额为1.66万亿元,净减少200亿元,占比下降至4.8%。 招商证券指出,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基金投资将只能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科目,市场波动对险企利润表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尽管上半年Wind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上涨7.9%,保险公司基金配置余额却下降了1.1%,预计实际减配甚至赎回力度可能更大。 在险资持续增持股票的过程中,触发“举牌”的投资行为尤为引人关注。 自2025年年初以来,保险资金举牌已达30次,涉及20余家上市公司。从行业分布来看,银行板块出现12次,公用事业行业出现4次,非银金融与交通运输行业各出现3次,环保行业出现2次,医药生物、传媒、煤炭、钢铁等行业各有1次。 权益配置“热度不减” 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新华保险副总裁秦泓波表示,随着利率中枢的下行,传统固定收益类资产作为“压舱石”的功能正在减弱,其安全垫明显变薄。 中国太保副总裁苏罡也表示,长期低利率市场环境导致优质资产供给不足,保险资金存在较大配置压力。配置策略方面,国内权益资产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保险资金在权益投资领域面临更多机会。 对于保险资金而言,银行等股息率较高的板块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类固收”资产,有助于缓解“资产荒”压力。而会计准则的切换和相关政策的持续引导,也在进一步激发险资配置权益投资的热情。 根据新会计准则,更多权益类资产被记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科目,权益市场的波动将直接影响险企净利润的稳定性。出于平滑财报波动的考虑,不少保险公司选择增加OCI类资产配置。 政策方面,2025年1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从当年起,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将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市场。2025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可不超过50%,进一步拓宽了险资在权益市场的配置空间。 在谈及市场后续走势时,中国人寿副总裁、首席投资官、董事会秘书刘晖表示,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目前A股市场估值总体合理,市场底部相对夯实,积极因素累计增多,公司对下半年仍然保持乐观,将持续关注科技创新、消费制造、先进制造、新消费、出海企业等方向的投资机会。 在这样的市场判断基础上,中国人寿下半年将围绕配置资产做稳、弹性资产做优的配置思路,在构成方面也将保持中性灵活的配置策略,将资产负债久期缺口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usanKuang,作者:Susan Kuang,原文标题:《如何才能“活出自我”?这可能是最接近答案的答案》,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期文章,我们探讨了构建内在价值体系过程中最常见的困惑——如何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上期文章中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更底层、更关键的未解决问题:这里所说的“自己”究竟指的是谁? 我们常常听到“做真正的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说法,但当我们深入思考时就会发现,对于“真实的自己”这个概念,我们其实相当模糊。 我们似乎直觉上知道存在着一个更为真实、更为本真的自己,但当我们试图用语言来描述或定义它时,却感到异常困难,仿佛它既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及。 不瞒你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今年我才找到了让我满意的答案。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将与你一起探讨这层困惑,尝试揭开“真实自己”这一概念背后的神秘面纱。 感性为人,理性做事 在深入讨论之前,我想先与你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方励。 方励最知名的身份应该是电影制片人和导演,他参与制作过《观音山》《后会无期》等知名影片,由他亲自监制并导演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不仅荣获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还在豆瓣上获得了9.3的高分评价。 但实际上,方励除了制片人和导演这个身份之外,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著名的海洋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他创立的公司在地球物理勘探及海洋科学调查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承担过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双重身份,方励经常这样幽默地说自己是白天干科技,晚上干电影。 我之前其实并不了解方励导演,直到去年收听了一期讲述《里斯本丸沉没》幕后创作故事的播客才认识他,并被他那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困难时的无畏精神,以及做事的专注与热情所深深打动。 之后,我还专门去听了他在“一席”的两期分享——一次是2014年他60岁时的演讲,另一次是2024年他70岁时的演讲。这些分享让我对他的故事和他的独特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分享中,方励导演将他的人生理念总结为八个字:“感性为人,理性做事”。所谓感性,就是跟随内心做决定。而理性,则是运用理性思维、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把要做的事情做好。 方励导演说,很多人在做决定时,尤其是面对那些有关未来的重大选择时,总是会想太多,不断反复权衡。他认为这种情况反而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就像考试做选择题时,第一直觉往往更准确,过度思考反而会出错。因为人生中许多事情本就难以计算清楚,与其反复权衡、斤斤计较,不如跟随内心去选择。 他经常对年轻朋友说,如何做事、怎么把事情做好,这些都只是战术层面的考量。而你想做什么、最希望做什么,这些发自内心的想法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 他坦言,自己一生中所有重大决定都是跟随内心,听从自己的意愿,从不过分计较得失。正是这样,他才能做出许多大胆的决定。不过在具体执行时,他会非常注重专业性,用理性思维把每件事做好。就是这种人生策略让他在科研和电影两个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方励导演的这句“感性为人,理性做事”可以说精准地揭示了个人蓬勃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感性与理性。 这里的“感性”并不是一种情绪化或被情绪控制的状态,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直觉——那种关于什么是“对的”的内在感知,是我们价值判断的源泉。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感性和理性两个关键要素理解为心灵和头脑。 在我们的人生中,心灵与头脑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心灵负责方向和选择,通过直觉或“内心声音”给予我们指引。当我们连接到自己的内心,并清晰地听到这种指引时,我们便能感受到坚定与勇气——这正是内在力量的源泉。 当我们拥有这种内在力量时,我们的头脑也能够得到最佳发挥,专注于它最擅长的领域:思考、规划、执行和解决具体问题。相反,当我们缺乏这种内在力量时,我们的头脑就会把大量精力浪费在纠结、计较和担忧上,陷入各种无效思考中。 内在力量从何而来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心究竟是什么?那种强大的直觉和内在力量究竟来源于何处呢?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提及“心”这个词,比如“倾听内心的声音”。显然,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心脏这个器官,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那么,这个“心”究竟是什么呢? 要真正理解“心”的含义,我们需要借助传统智慧和信仰体系。因为“心”的概念超越了现代科学和心理学的范畴,它涉及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需要我们以更宽广的视角来探索。 我们可以先从禅宗的核心理念“明心见性”入手,探讨禅宗对“心”的理解。 禅宗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纯净的本性,这种本性与宇宙的本源相通,且恒常不变。然而,这种本性常常被后天产生的贪心、愤怒等情绪所遮蔽。 所谓“明心”,就是通过修行去除杂念,让心灵回归清澈明亮的状态,从而恢复其本来的清净。当我们的心回归清净,就能看清内心最真实的样子,进而“见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从禅宗的角度来看,“心”实际上指的是我们的内在本性。这一理念并非禅宗独创,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大乘佛教“佛性论”这一核心教义之上。 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即每个人都具有佛性。这种佛性是一种能让人洞察真相、实现解脱的内在觉悟潜能,虽然暂时被“无明”(对实相的无知)所遮蔽,但通过持续修行,人们能够逐渐消除这层遮蔽,让佛性自然显现,最终达到内心的彻底解脱与自在。 在东方哲学传统中,许多伟大的智慧体系都包含着相似的理念。 道家哲学将“顺应自然”视为核心理念,倡导通过清静无为的修行,培养虚静平和之心来体悟宇宙大道的运行规律。 在道家看来,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回归内心的宁静与本真状态,从而与自然法则达成和谐统一。当我们能够清除内心的杂念与执着,便能自然而然地与宇宙大道相契合,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与精神自由。 王阳明心学体系中的“致良知”理念与前面的观点一脉相承。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蕴含着先天的道德直觉,能够自然辨别善恶是非。这种“良知”正是人的本真状态的体现。通过内省和践行,人们能够逐渐消除私欲蒙蔽,恢复内心的纯净与善良本性。 在古老的印度瑜伽哲学中,“阿特曼”(Atman)概念代表人的内在精神本质,它与宇宙的终极实相“梵”本为一体。瑜伽修行通过体式、呼吸控制和冥想等方法,帮助人们逐渐清除内心障碍,重新连接内在的“阿特曼”,从而体验到深层的平静、喜悦与觉醒。 尽管这些传统智慧体系表述各异,但它们指向的核心真理却惊人一致: 每个人的内在本质与宇宙本源有着深刻联系。我们的心灵本质上是平静、自在且充满力量的,只是这种状态常被外界干扰和内心执着所遮蔽。 通过持续修行与觉察,我们能逐渐清除这些障碍,重新连接最真实的内在本质,唤醒与生俱来的平静与力量。 不仅古老的东方智慧如此认为,现代心理学也发展出了类似的观点。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一种名为内在家庭系统疗法(Internal Family System,简称 IFS)近年来备受关注。 IFS疗法中有一个核心概念——“真我”(Self)。该疗法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真我”,它本身即是丰盈的,具备平静、清晰、好奇、自信、勇气、共情等品质。当个体处于“真我” 主导的状态时,便能体验到内在的和谐与智慧。 与传统病理化视角不同,IFS并不将来访者看作“有问题”或“病态”的个体,而是认为他们只是暂时与“真我” 失去了连接。治疗的核心目标,即是帮助来访者清除障碍,重新建立这种连接,让“真我” 自然的疗愈力引领成长。 IFS引导人们以好奇与接纳的态度观察自身的情绪与内在“部分”(Parts)。这些“部分”通常被具体化为内在的批评者、受伤的孩子、逃避者等子人格,它们本质上都是为了保护我们而形成的。 在治疗中,当这些“部分”感到被倾听与接纳,它们便会从极端的角色中放松下来。此时,“真我”的领导力与内在品质就能自然展现,与各个“部分”合作,回归内在的平衡与智慧。听上去是不是与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向内成长 =回归真我 当我们借助传统智慧和信仰的洞见,对“真实自我”和“本心”有了清晰的理解后,日常生活中许多相似概念也变得豁然开朗。 比如“构建稳定内核”、“活出真正的自己”“向内成长”以及“向内修行”,这些看似不同的表述,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过程:一场回归真我的内在旅程。 这一视角能从根源上解决诸多成长困境。例如“自我价值外依”——即需依赖外部反馈来确认自身价值。一旦你深切认同:自己的内在本性是与宇宙本源相连、纯净且恒常的存在,是本自具足的,你便不再需要外界的认可来证明自己。 同样,价值方向的困惑(即如何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值得追求)也能迎刃而解。这些答案不在外面,向外寻求往往徒劳无功;你必须回归内心,因为你的心才是价值判断的最终源泉。通过拭去杂念与执念,不断回归内心的清明,答案会逐渐从内心浮现,一切犹豫也将得以平息。 当然,回归真我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状态。这是一段需要持续修行、不断觉察的成长之路。 纵观历史,人类已发展出丰富的修行方法。无论是佛教禅修、瑜伽冥想,还是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念认知疗法、接纳承诺疗法(ACT)、内在家庭系统疗法(IFS),它们形式各异,却殊途同归。 所有这些方法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培养深刻的自我觉察。 通过这种觉察,我们能够清晰地看见内心的恐惧、执着与杂念。当我们看清这些内在阻碍,理解它们的根源与运作机制,便能逐渐从惯性的焦虑与反应模式中解脱出来,回到本自具足、平静且有力量的状态。 现代科学和心理学虽然强大,但在某些核心问题上——例如“我是谁”、“为什么我们本自具足,我们的价值无须外在证明”,以及“我该往哪里去”——却显得力不从心。唯有灵性视角,才能为这些根本问题提供圆满答案。这正是我需要在个人成长体系中引入灵性维度的原因。 不过话说回来,内在成长虽然是自我成长的基石,甚至是最核心的部分,但它并非全部。除了向内修行,我们还需要培养“头脑”层面的能力,正所谓“感性为人,理性做事”。 这一层面的成长需要我们培养理性思维,掌握有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理性能力具体表现为:学习并遵循客观规律、掌握问题分析与拆解技巧、作出明智决策和合理计划,同时能够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 感性与理性,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成就蓬勃、真实且有意义的人生。我所推崇的个人成长正是以这一深刻洞见为基础,将这两方面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既重视内在成长,又注重理性思维训练和外在持续行动的完整道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usanKuang,作者:Susan Kuan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财经 (ID:sinacaijing),作者:闫妍,原文标题:《冷饮更贵!肯德基1元差价遭声讨,冰块刺客?》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帖,吐槽肯德基的冰豆浆定价比热豆浆高出一元,这一看似微小的差价迅速引爆舆论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许多消费者纷纷表达不解。有人调侃“难道加了几块冰就得多收一块钱?”;也有人严肃质疑:“这算不算变相乱收费?” 9月6日,北京某肯德基门店工作人员向《BUG》栏目表示,“这个差价一直是存在的,公司定价就是冰豆浆比热豆浆要贵。”此前,有肯德基门店工作人员表示,二者的杯型和容量是不一样的,大概会差1/4左右。对此,上述北京某肯德基门店工作人员表示,“容量上有不一样,但没具体去算过差了多少。” 针对此事,《BUG》栏目问询了肯德基官方,截至发稿,肯德基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冰的比热的贵?质疑“同品不同价” 选择冰饮要比热饮多支付1元?许多消费者对此定价表示不解。有网友调侃道:“难道加了几块冰就得多收一块钱?现在冰块也这么值钱了?”更有人则严肃质疑,“这是否属于变相乱收费。”有网友还帮肯德基算了一笔账,“一杯豆浆成本才多少?加几块冰就多收1块,这利润也太离谱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据媒体报道,肯德基部分门店已因此下架冰豆浆产品,据该公司内部工作人员透露,下架原因并非成本或销量的问题,而是持续激增的客诉让门店不堪重负,导致客诉处理成本大幅上升,最终不得不向公司申请停售冰豆浆。 肯德基为何会出现“同品不同价”的现象?这一块钱的价差,究竟是不是“冰的价值”? 9月6日,北京某肯德基门店工作人员向《BUG》栏目表示,“这个差价一直是存在的,公司定价就是冰豆浆比热豆浆要贵,另外就是容量上有不一样。” 2万客诉“压顶”,吃出“毛发”却投诉无门 在社交媒体上,肯德基的投诉一直居高不下,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售后服务等都是重灾区,频频陷入品控问题。 在黑猫投诉上,不少消费者反映,餐品中出现异物、食材不新鲜、外送错单或漏单等问题频发;部分门店服务响应迟缓、沟通态度冷淡,也引发诸多不满;而在售后环节,投诉处理效率低、退款流程繁琐、优惠券使用争议等,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负面体验。 在小红书上,有消费者表示,早上点了肯德基外卖早餐,猪柳帕尼里面有毛发,联系客服后却被告知不能退款,只能重新送一份吃的。“早餐已结束,再送一份也吃不下,就是不能退款?” 此外,该消费者还提到,“门店表示会联系上级部门解决此事,但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再来联系我。”“从此不会再买任何内地肯德基的东西。” 在黑猫投诉上,肯德基相关词条下有20207条消费者投诉。这些投诉主要涉及食品质量(食品不新鲜、变质、有异物)、服务态度、订单错误、售后处理等,显示出其在部分环节的服务质量与消费者预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试水炸鸡外卖,难掩品牌增长焦虑? 品控频亮红灯,却没有影响肯德基门店的疾驰扩张。 肯德基是其母公司百胜中国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营收占比约七成。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百胜中国销售额同比增长3%,总收入同比增长2%至58亿美元。其中,肯德基销售额同比增长4%,总收入同比增长2.3%至43.42亿美元,同店销售额持平。 也就是说,肯德基的销售额增长主要来自门店扩张而非内生增长。 为了寻找增长机会,肯德基门店正在加速扩张。截至上半年末,肯德基门店数达到12238家,二季度净新增295家门店。2025年上半年,肯德基加盟店净新增511家至1702家,同比增长43%,而上年同期增速为25%;加盟门店在净新增门店中占比约39%,高于上年同期的17.6%。 百胜中国指出,2025年预计肯德基净新增门店中加盟店的占比将达到40–50%,未来几年计划在既定目标范围内适当提高净新增门店中的加盟占比。 此外,有网友发现,肯德基正悄然布局细分炸鸡市场。 近日,上海街头悄然出现两家名为“炸鸡兄弟”的新店,并且门头上还有着一行醒目的字样——肯德基旗下炸鸡专门店。对此,肯德基客服人员向《BUG》栏目表示,两家门店均为肯德基旗下的直营店。 这也意味着,肯德基继推出肯悦咖啡、肯律轻食和爷爷自在茶之后,又推出了新的子品牌。不过,对于肯德基开设炸鸡专门店,外界评价却呈现两极分化。 有消费者认为:“进入下沉市场是必然的,说明肯德基为了生存愿意紧跟变化。”也有消费者表示:“以前的肯德基新品研发断崖领先,蛋挞、鸡米花、鸡肉卷、骨肉相连都是开天辟地的存在,现在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抄。”“肯德基做炸鸡又做轻食,真的是所有人的钱他都要赚。” 对此,龙策餐饮智库战略顾问田广利表示,肯德基目前主要依靠品牌积淀、供应链基础和优质门店位置维持发展,但顾客价值与核心竞争力正逐渐减弱,以当前有限的创新能力,要打造新增长曲线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作者:岳楚鹏、宋欣悦,编辑:段炼、高涵、易启江,校对:何小桃,原文标题:《疯狂囤黄金!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反超美债,系29年来首次!美元“霸权”落幕?巨头:美国国债或迎“最糟糕十年”》,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黄金,这一古老资产,正在挑战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美国国债。 近日,一组数据在华尔街“刷屏”。9月3日,资管机构Crescat Capital合伙人兼宏观策略师塔维·科斯塔(Tavi Costa)汇编并发布数据显示:在金价创下新纪录之际,黄金在除美联储外央行的储备占比,自1996年以来首次超过美国国债。 科斯塔认为,这一转折点可能是“近代史上最重大的全球再平衡的开始”。这反映了各国央行在战略性调整储备资产结构:从美元债券转向黄金等实物资产。 中信建投期货贵金属首席分析师王彦青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指出,各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是为了逐步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从而分散单一储备货币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黄金正处于历史上的第三轮大牛市。” 9月5日纽约尾盘,现货黄金涨1.22%,报3589.29美元/盎司,美国非农就业报告发布后瞬间拉升,并在北京时间00:30达到3600.16美元创历史新高。 黄线:黄金在央行储备中的占比;蓝线:美债在央行储备中的占比(图片来源:Tavi Costa) 央行的“黄金热”——一场连续14个季度的全球“囤金”行动 近年来,美债在全球外汇储备组合中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状态,而各国央行的黄金持有量却大幅攀升。近期,黄金已超越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资产;而它在除美联储以外央行储备中的占比,正式反超美国国债。 塔维·科斯塔将这一现象定义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认为它预示着全球储备管理正发生深层次、长期性的结构变化。“黄金正在成为各国央行的关键战略储备资产,”他写道,“我们目前见证的情景,很可能是全球储备构成重大调整的初期阶段。” 世界黄金协会(WGC)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自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球央行已连续14个季度净购入黄金。购金量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加速态势。过去三年,每年央行购金量均超过1000吨,几乎是此前十年年均水平的两倍。其中,各国央行在2022年购买了1082吨黄金,2023年购买了1037吨,2024年则创下了1180吨的纪录。 这一趋势预计仍将继续。WGC今年6月发布的《2025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调查》显示,95%的受访央行认为,未来12个月内将继续增持黄金。这一比例创下自2019年开展首次该调查以来的最高纪录,同时也较2024年的调查结果上升了17个百分点。 央行集体“囤金”,主要是为了降低储备资产风险。中信建投期货贵金属首席分析师王彦青向每经记者指出,在2022年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央行近一半外汇储备遭西方冻结。这一“黑天鹅”事件给各国央行敲响警钟:美元资产并非绝对安全。此后,许多国家开始重新评估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将黄金视为一种“不受任何主权限制的终极硬通货”持续增持,以对冲极端风险。 历史的回响——黄金的第三轮大牛市 在全球央行持续增持的推动下,金价一路走强。今年以来,黄金期货价格上涨了36%,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8%和比特币19%的涨幅。 仅8月份,金价上涨逾3.5%。分析师JC Parets指出,自1968年以来,黄金从未出现过连续八个月月线收涨的情况。 “目前黄金正处于第三轮大牛市,这轮上行的走势可能会持续数年甚至超过十年,”王彦青向每经记者表示。 回顾历史,黄金经历过两次辉煌,每次都与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大变革紧密相关。 第一轮黄金牛市(1971年至1980年):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全球进入滞胀困局。两次石油危机的高通胀动摇了美元信用,黄金作为对冲通胀和货币贬值的首选资产,价格在1970年代飙升了20倍以上——伦敦金从每盎司38美元涨至850美元。当时就有人称,“通胀猛于虎,黄金贵如油”。在这一时期,黄金成为对抗经济动荡的“避风港”。 第二轮黄金牛市(2001~2011):2008年次贷危机和后续欧债危机接连冲击发达经济体金融体系,主要国家被迫实施“大放水”式的宽松政策以纾困经济,主权债务风险凸显。在此背景下,避险资金大量涌入黄金市场,推动黄金在2000年代中后期步入第二个牛市。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国际金价从每盎司255美元一路攀升到1920美元上方,累积涨幅超6倍。 王彦青认为,当前全球通胀处于高位,美联储的独立性和美元的信用正受到质疑,再加上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秩序面临重构。“如今的局面与1970年代十分相似。货币体系不稳定、通胀与地缘风险抬头,”这让黄金再次被各国央行和投资者视为对冲通胀、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资产。 美债的“失落十年”——从“无风险”到“高溢价” 黄金受追捧的另一面,是债券市场正陷入低迷。就在黄金屡创新高时,全球长期国债收益率也攀升至数十年未见的高位,债券价格则大幅下挫。 德意志银行的分析显示,从5年期或者10年期美债滚动回报来看,2020年代恐将成为美国国债有记录以来“最糟糕的十年”,尤其是长期国债。以iShares 20+年期国债ETF追踪的债券为例,近年来累计跌幅已超过40%。9月3日,现货黄金涨至每盎司3578.80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日,日本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下历史新高。此前一天,30年期英国政府债券收益率攀升至1998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触及5%。 事实上,债市长达近40年的超级牛市已宣告终结。自1980年代初美国国债收益率见顶以来,全球进入了长周期的利率下行和债券牛市。然而这一趋势在近年被逆转。2022年,美联储为遏制通胀大幅加息并缩减资产负债表,令债券市场遭遇剧烈调整。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2020年的0.5%低位一路攀升,到2023年曾一度超过5%,触及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欧洲和日本的长期国债利率也升至数十年未见的高点。由于收益率上行意味着债券价格下跌,投资者持有的大量国债市值大幅缩水。 这种罕见的债市熊市,折射出市场对通胀和债务风险的双重担忧。更深层次的,是投资者开始质疑美国巨额债务的可持续性和财政纪律前景。 2024年至2025年,美国联邦赤字和债务规模继续攀升,市场开始担心所谓“财政主导”的风险——即央行政策可能不得不从属于政府融资需要,削弱反通胀决心。 加图研究所(Cato Institute)警告称,如果当前美国长期债务趋势不扭转,最终可能迫使美联储陷入两难:要么被迫容忍更高通胀以稀释债务,要么大幅加息捍卫币值但引发财政危机。 正因如此,原本被视为“无风险”的国债,如今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才能吸引投资者,而避险资金则转向不受信用风险影响的黄金等资产。 历史数据也显示,美国政府债务/GDP之比,与黄金价格长期呈正相关。当债务攀升、市场对未来信心不足时,往往也是金价走强之时。如今,美债收益率飙升与金价上涨并行,正是上述市场心态的写照:面对高通胀、高债务和高地缘风险的“三高”环境,让黄金对债券的吸引力空前提高。 华尔街的凝视——金价的未来与美债的风险 对于未来黄金价格走势,多家机构“唱多”。 高盛近日将其2025年底的黄金目标价上调至每盎司3700美元,并设定了2026年中期4000美元的基准目标。高盛还提出,如果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政治压力的侵蚀,可能引发资本从美债市场外流。届时金价可能飙升至每盎司4500美元,甚至5000美元。 美银分析师预计,到2026年上半年国际金价将触及每盎司4000美元。摩根大通预测,到2025年第四季度,金价平均将达到每盎司3675美元,并预计在2026年第二季度有望触及4000美元。 华尔街的集体看多,不仅是对黄金自身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当前全球宏观经济风险,特别是对美国国债未来前景的一种深刻忧虑。黄金的第三个“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作者:岳楚鹏、宋欣悦,编辑:段炼、高涵、易启江,校对:何小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剁椒Spicy,作者:桃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多少人喝过八马茶叶?这家以“高端”作为标签的茶品牌,凭借历史悠久的铁观音受到一众茶友的追崇。但到今天,似乎有点不如人意了。 位于北京核心商圈的两家八马茶叶线下实体店内鲜有行人停下驻足,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毫不夸张,更别提进去消费喝茶。而商圈的另一边,霸王茶姬等新式茶饮则客户不断,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更为扎心的是,长达12年的IPO之旅,八马依旧没有走到终点。 8月28日晚,招股书失效的八马茶叶重新递表港交所。这也是其在2019年接受上市辅导以来的第四次IPO之旅。 在传统茶行业中,相信没有一个比八马茶叶更执着于IPO的公司。 2013年,八马茶业首次冲击深交所中小板以失败告终;2015年11月,八马茶业在新三板挂牌,但因盈利波动悄然退市;2018年4月,八马茶叶开始备战A股,次年开始接受上市辅导;2021年,公司向深交所创业板递表申请上市,但在经历三次问询、三轮招股书更新后又主动撤回了申请;2023年,公司再次申请深交所主板IPO,但在注册制新规下被迫撤单。A股折戟数次后,八马茶叶最终转向了对消费行业更加友好的港股市场。 12年时间里,八马茶叶屡败屡战,精神让人佩服,但也不禁发出思考:为何资本市场泡不开八马茶叶? 一方面原因是资本市场却对传统茶企表现出冷淡的态度。 背靠中粮集团的中国茶叶在A股摸爬滚打五年,但最终依旧落到终止上市的结果。转港股并成功IPO的天福茗茶2011年上市,如今股价不足发售价的十分之一。另一家澜沧古茶2023年12月上市即破发,到2024年净利润亏损3.08亿元。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资本们对于八马茶叶的态度只能是更为冷淡。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八马茶叶自身的弊端。我们发现,八马茶叶当下有四大痛点, 1、产品更多依靠贴牌模式生产,占比超50%,标榜的“古法”似乎更像是一个营销标签。 2、八马茶叶的线下门店中,加盟店占比达到了93%。这种加盟商的轻资产模式,在早期虽然撑起了公司营收大盘,但到现在也已经开始放缓,并且有因品控问题受到反噬的趋势。截至2025年上半年,八马茶叶的营收同比下滑4.2%,净利润方面更是同比大幅下滑17.8%。 3、主打“高端”的标签在如今消费降级的环境下显得尤为尴尬,曾经的中产客户购买力正在不断下降。 4、而在消费品牌极为关键的年轻人的市场,八马的扩张也并没有突出的进步,甚至连曾经专为年轻人打造的产品在当今市场上“查无此人”。 种种问题压在八马茶叶头上,阻碍着其进入资本市场的梦想。 表面卖茶,更多是中间商赚差价 “认准这匹马,好茶喝八马”,这是八马茶业的经典宣传语。在这句宣传语中,八马茶业将自身定位于“好茶”的标准,给消费者留下“高端”茶叶的形象。 可是这样讲高端故事的八马在生产上却严重依赖贴牌模式,让消费者对其质疑不断。 所谓贴牌,就是产品由代工厂生产,然后套上品牌包装的OEM模式。早在八马递表深交所的招股书中,八马就曾明确,公司自主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铁观音以及部分岩茶,小部分茶叶为自主分装,而其他大部分产品都是定制采购。 目前,八马茶业超过50%的产品依赖第三方OEM代工。即依靠第三方代工成品,然后由八马茶叶品牌直接对外出售。这对标榜“高端”和“传承”的品牌形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反差。 2019年至2022年9月,来自定制采购的产品占主营收入的50%以上,而定制采购就是供应商代工完成的成品。与之相比,同行企业中国茶叶、澜沧古茶都是以自主生产为主。 业绩报告上也侧面证明了这一点,2022—2024年,八马茶叶销售自产产品所得收入分别为6.74亿、9.87亿、10.6亿。而销售第三方制造商所产产品所得收入分别为11.3亿、人民币11.2亿、人民币10.7亿。 八马茶业自主生产的茶叶品类有限,主要集中在铁观音和部分岩茶,对于普洱茶、红茶、绿茶等其他茶类,以及茶具、茶食品等衍生品的生产能力不足。而为了满足茶众多元化的需求才不得已大量使用贴牌模式。 同时,八马茶叶在研发上的支出薄如蝉翼。据八马茶业招股书,2019-2022年前三季度,八马茶业的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0.56%、0.26%、0.38%、0.4%左右。而销售支出占比则达到了35.02%、33.85%、33.04%、32.45%。 对比之下,八马茶叶的研发费用甚至还不如销售费用的零头。 而靠贴牌可以弥补八马轻研发和产品品类不足的问题,让八马可以将更多精力和费用花在营销与孵化自己的品牌IP上。 但成也贴牌,败也贴牌。没有将产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八马茶叶的手就伸不到食品质量的品控上,导致的结果是所售产品品质参差不齐。 根据八马茶叶深交所版本的招股书,八马茶业在2018年至2021年,曾涉及投诉举报113起,其中虚假宣传63起,质量问题23起,其他27起。黑猫平台上共有52条关于八马茶叶的投诉,其中涉及产品内有杂物、虚假宣传、以次充好……而常常被拿来与八马作比较的澜沧古茶,其黑猫投诉平台仅有7条投诉内容。 八马想在消费者心中树立“高端好茶”的形象,但从消费者心智来说,很难把贴牌产品和高端联系在一起。想要走高端路线,至少要有自己的研发线、产品线,以及产品创新的诚意。如果品控都不能牢牢把握,高端化从开始就会充满挑战。 靠加盟商撑起,也被加盟商所拖累 从1997年开始启航,到今天成为茶企的巨擘,八马靠的不只是茶,还有加盟商。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八马茶业共有3585家线下门店,包括244家直营门店及3341家加盟店。也就是这3000多家店共同撑起了八马茶叶营收大盘的半边天。 2022年、2023年以及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八马向其加盟商销售产生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9.12亿元、人民币10.73亿元及人民币8.19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50.2%、50.6%及49.7%。 但是到今天,这些功臣已经不能为八马提供增长了,并且还隐隐有拖后腿的迹象。 2023年,八马加盟店净增475家,而2024年前三季度,净增长数量放缓至170家。销售数据层面,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向加盟店的销售额为8.18亿元,同比仅微增0.12%。受加盟店增速放缓的影响,八马茶业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6.47亿元,较上年同期微增0.98%,整体增长势头趋于平缓。 笔者向官方了解了一下加盟八马的具体要求。根据北京地区招商负责人所说,八马商铺要求面积不低于150平米,其中设计含不少于3个包间茶室。员工要求大概为每间店铺三人。 以北京核心商圈为例,150平米的店铺月租金大概5万,人力成本计算为3万,水电杂费记为5000。也就说一间八马茶叶商铺每月固定支出在8万5000元。 如果以八马茶叶公示的60%的毛利率来计算,八马茶叶一间店铺的每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就要达到14万左右。 此外,八马茶叶的加盟方式类似于“买断制”。加盟商们必须先交钱才能进货,且不退不换。根据招股书中披露的信息,八马茶叶加盟商需遵守“年度最低采购15万~100万元”的规定。通过问询官方得知,北京地区的年度最低采购额在50万。 加盟商们购买的茶叶若不能及时卖出,只能在仓库里慢慢变老,而大部分鲜味型茶最佳风味期仅半年。这导致加盟商往往要面临极大的囤货压力。 销售风险全扛在加盟商肩上,当加盟商们不赚钱,那为了生存就只能采用“自己的方式”。比如超期存货只能打折甩卖,久而久之,质量参差、跨区串货、低价甩卖的乱象在八马茶叶的加盟店中并不罕见。 以深交所版本招股书中的例子。在2021年,八马茶业的一位加盟商就曾销售过期的铁观音,而过期的茶叶正是铁观音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系列——赛珍珠系列。不仅如此,还有加盟商曾出售过期的八马武夷岩茶大红袍、八马贵妃红,而这均被消费者起诉至法院。 诚然,庞大的加盟商群体为八马的营收奉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但缺少对加盟商的有效管控也会因为产品品质问题受到反噬。 八马现在的方向或许不是一味的扩张,而是管理好每一个加盟商。加强对加盟商的资质审查和经营能力评估,确保加盟商与品牌的调性一致。所谓“筛选即赋能”,从源头上为后续的良好管控奠定了基础。再辅以定期质量检查,通过持续的监督去保障门店服务始终维持在高水平。 当今增长放缓的语境下,八马要去认真考虑这样“小而精”的路线:控制好每一个店面、选品质量与成本,才能把控利润。 中高端茶叶,已经卖不动了 将时间调回到2009年。 彼时,八马茶叶创始人王文礼兄弟请到了当年知名的广告人叶茂中给公司做策划。在叶茂中的建议下,八马茶业的品牌定位由“茶中奢侈品”换成了“商政礼节茶”,主打成功人士的送礼需求,目标客户主要为中小企业主。至此,铁观音、普洱、白茶等成了八马茶叶的高端代名词。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24年常规茶礼的平均单价在300~500元区间,而八马的核心产品线则集中在800~2500元/斤。其明星产品“传家龙井”限量礼盒(200g)售价达3280元,折算为斤价也已突破8000元。 在早期,这种服务于中高端客户的打法确实给八马带来了不错的业绩反馈,但在现今的消费降级环境中,这种打法开始变得尤为尴尬。 现在的茶叶市场,细分到每一个消费群体。 平价茶,有老百姓喝,以薄利多销胜出。顶级名山古树,有富豪消费。无论行情如何,该喝的还是会喝。 尴尬的,是八马茶叶这种大几百块到千元一公斤的中高端茶。 中高端茶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产。即摸爬滚打多年的白领、企业高管、个体户、小微企业主等等。 然而,市场卷的就是中产。这类茶友,经济好的时候,1万元一公斤的古树茶,一年消费两公斤,没有什么压力。 但在当前经济环境影响下,企业采购和高端礼品需求缩减;目标客户(中产)消费意愿明显下降。 这里还有另一组数据,2022年到2024年,八马茶叶线下直营店的会员平均年度购买金额分别为2860.4元、2840.2元、2469.6元。可以看出,八马茶叶会员的购买力正在减弱。 笔者还走访了两家位于北京热门商圈的八马茶叶实体店铺。(分别为蓝色港湾和国贸)。这些线下实体店铺内普遍配备两名茶艺师,但是店内客流量普遍很低。笔者在观察期间,八马茶叶的这两家店铺鲜有人驻足,而同商圈中的霸王茶姬等新式茶饮则客户不断,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小红书上一位线下茶叶店老板向笔者表示:“这两年的茶叶行情一直不好,尤其是2024年最为艰难。”在这位老板的叙述中,这些卖得稍贵的茶叶大多是消费者买来送人的,其本身自带社交属性。但在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茶叶很难再像前几年那样通过送来流通。 有一位老茶客向笔者表示:“平时并不会选择八马茶叶,原因在于同价位上有更好的产品选择,而如果是相同品质还有更多比八马便宜的品牌可以选择。”总结就是,八马茶叶的性价比并不高,更多是品牌溢价。 八马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这点,2024年,其已经出品了一些价格更亲品的产品,并且目前取得的效果还不错。只是大众市场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琳琅满目,比起长久以来主打高端的八马来说,它们更懂得如何吸引消费者。 而且八马茶叶的销售渠道建设主要集中在线下,对于价格亲民产品来说,线上渠道才是主战场。尽管此前八马也在积极拓展线上渠道,但与一些电商原生品牌相比,在线上渠道的运营和管理经验相对不足。 拿不下的年轻群体 年轻人代表着未来,资本也更看好与年轻人相关的生意。 Z世代追求的是高效、透明与体验感并重的消费模式。他们青睐“3分钟现萃”的迅捷、倚重“风味轮量化测评”所带来的科技感与确定性,更需要品牌提供社交价值与情感联结。而八马茶业所强推的“城市会客厅”,虽然在理念上试图复制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模式,在实践中却更多演变为中小企业主的商务接待场所。厚重的红木家具、传统的茶艺表演、高昂的消费门槛,无形中构筑起一道阻碍年轻群体融入的“茶席之墙”。 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曾对外表示,“年轻人的生意不是不做,我在下一个路口等这些年轻消费者们。”这句话暴露出企业一种典型的观望姿态——不是主动走近年轻人,而是期待年轻人最终走向自己。战略层面的保守与滞后,在高速迭代、竞争激烈的新式茶饮市场中,极有可能导致其估值逻辑与增长预期大打折扣。 2022年以来,企业也确实进行了一系列面向年轻群体的转型尝试。例如,其推出子品牌“小马茶趣”,定位新式茶饮,主打奶茶、果茶和纯茶产品,试图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打入年轻人市场;同时成立创新事业部,推出速溶原萃茶饮品牌“fnf”(fast and fresh),探索便捷式茶饮解决方案,意在抓住茶饮料领域的增量机会。 然而这些举措尚未带来预期中的突破。“小马茶趣”在产品创新、品牌个性与消费体验方面并未形成足够差异化,淹没于早已白热化的现制茶饮红海。 而“fnf”在速溶茶可以在搜索引擎,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搜寻到相关内容,但是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根本找不到这些产品。有报道显示八马茶叶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兼fnf品牌的创始人王焜恒还曾在某消费品牌大会上介绍过fnf。 笔者观察到,抖音的官方账号上也并无橱窗,最后一次短视频更新时间停留在2022年的9月。似乎这一品牌横空消失了,只有一些零碎的记录证明它曾经来过。或许这些迹象暗示着八马的年轻化尝试并不成功。 要想真正与年轻消费者相遇在“下一个路口”,八马茶业或许更该主动迈出脚步,彻底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从等待型增长转向进攻型创新。毕竟茶还是那片茶,但喝茶的人、喝茶的方式和喝茶的意义,早已不是从前那样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剁椒Spicy,作者:桃酥
您可以订阅此RSS以获取更多信息